移动网络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移动网络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移动网络论文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照《旅游统计调查制度》,2014年第四季度,我国入境旅游外联4415200人、20260300人,接待5772500人、21360400人。为了提高旅游质量,旅游相关信息核对旅客出行前信息,但这是不够的,不能预测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条件,旅客在旅游过程中还要查询很多的信息资料。如何快速,方便,准确的有关旅游信息的查询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五分之三十对互联网发展现状中国”,2014至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49000000,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用户人数达5.57亿,比前一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率达85.8%,比去年增长4.8%。手机端实时通讯使用人数持续稳步增长,为91.2%的使用率。在此之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增长达到194.6%,是增长最快的移动商务类应用。现代通信工具手机已经普及,旅客在旅游的时候会随身带着手机,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普及,2G网络已经渐渐被淘汰了,3G、4G网络的发展十分地迅速,手机上网不仅成为了随时随地都能完成的一件事情,而且更加迅速、快捷。旅游移动网络营销随着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现状

移动技术永远改变了旅游业,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主要形式是手机网站和手机APP,前者是通过相关网站搜索来获取有关的旅游信息,后者便是安置在手机上的客户端软件阅读和下载有关信息,不同软件所提供信息类别是不一样的,每个软件会有不同时间的更新,在更新之后,数据相对保持最新的一个状态。根据数据表明:全球中17%的旅客会在移动网络上搜索旅游的相关信息,12%的旅客会下载一个相关的手机APP,3%的旅客会通过手机APP预订旅游产品,3/4的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会使用移动设备,2/3的旅客表明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来进行搜索、浏览和预订旅游的相关信息。并且,许多旅客习惯于通过搜寻免费无线网络进行相关信息查询。根据有关数据,旅客中54%的人有一台智能手机,74%的头等舱或商务舱旅客和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拥有智能手机,旅客计划好了行程之后,在机场等待候机时,75%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他们的设备连接到机场的一个免费无线网络,登录多个旅游APP对自己的旅程情况进行查询。在Appstore的海量App中,有5%的App是关于旅游的。随着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发展,旅游类App大致可分为三类:

1、查询预订类。

这类APP不仅可以随时查询车票、机票、酒店、景点、门票、餐饮、娱乐等相关信息,还可以在线进行预订。代表:携程网网、去哪儿网、艺龙网、同程网。

2、社交互动分享类。

这类APP可以在线结伴交朋友,寻找路线相同的朋友一起进行旅行或者合住客栈酒店,并且可以随时通过编辑自己旅途中的图片文字,分享自己旅途中的趣事。代表:蚂蜂窝、穷游网、面包旅行、百度旅游。

3、地图导航类。

这类APP能够随时查询当前所在位置到目的地的步行、公交车、自驾的路线,还能够查询实时路况及周边美食、景点、银行、自动取款机、超市、厕所等信息。代表:百度地图、谷歌地图、德高地图。比起电脑网络预订和手机网站预订,APP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随身随时随地预订,更方便、快捷,更符合用户的需求。最新数据表明,用户通过手机APP预订酒店机票、查询周边路线景点、进行旅行分享,促进了直接预订旅游产品。每月使用手机预订旅游的旅客数量大致以30%的比例上升。优秀的预约体验已成为APP竞争的一个标准,但要在众多APP中占有地位,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三、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目前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许多旅游APP仅支持IOS系统,不支持Andriod系统。

依据2014年的数据,尽管An-droid使用者手机使用量平均算来远远低于ISO使用者的,可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数量达85%,iOS仅为11.9%,Andriod系统在整个旅游APP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很多旅游APP没有抓住这一客户群并且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群。

2、旅游APP不能反映移动旅游同步、互动的、流动性。

旅客在旅游过程中,无论是景点门票信息、商家美食信息还是行程记录分享,游客随时随地都有着查询、分享和互动的需求,大型公司往往只关注用户的查询、订票信息,而忽略了用户需求中的共享和交互性。

3、旅游APP不支持离线下载且网络不稳定。

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会随时随地地查询与旅程相关的信息情况,而在旅客数据流量用完或者没有Wi-Fi的情况下,没有离线下载的功能,旅客无法进行景点、门票、地图、路线的查询。

4、酒店信息不全、定位不准确。

旅客在无论在进行旅程前或是在旅程过程中都会查询目的地的酒店信息,而在众多酒店旅游APP中,例如去哪儿、艺龙、Booking、Agoda等等,酒店的信息都不全,定位有时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5、旅游APP用户界面过于复杂、结构与PC端不兼容,需要针对自身的特性对其进行改进。

如今的智能手机4寸左右大的手机屏幕容不下太多内容,相对电脑端较小很多的屏幕,广告表现力不足、页面内容复杂,PC端的用户管理功能在手机APP就难以实现,旅游手机APP带给用户的体验格外重要。有关人员在测评过程中发现,许多APP界面过于复杂、导航不清晰,部分APP更是经常出现闪退,这些都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6、营销模式过于简单,手段单一。

当前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只是限于旅游信息的查询、会员积分促销等,营销模式太简单,手段单一。旅游公司与手机旅游APP的合作太浅,仅停留在了简单提供信息的层面,并未展开一个体系的营销合作。例如,与携程合作目前仅在度假产品的表面,尚未进行过深入的合作。携程网想依赖带来的流量,为自己的企业的成长,去哪儿携程的合作是稳定的旅游市场,为可能即将IPO铺路。

四、旅游移动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1、以旅客为出发点,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方便旅客在手机上进行的旅游APP。

同时优化人员和设备的管理,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开发部署和升级,进一步地优化客户体验,同时优化技术、尽力降低管理成本。在旅游手机APP方面,更好地改善技术、解决技术问题,让旅游APP图片加载速度更快,经常闪退等现象不再出现。

2、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普及。

在这个无论是手机3G、4G网络,还是免费无线WI-FI都高度覆盖的地方,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免费无线WI-FI,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只有小部分的旅游APP支持离线攻略下载,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里,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普及就特别重要。

3、旅游移动网络营销自己独有的一个战略将形成

旅游手机APP内容将会简化,旅游移动网络营销不是单一地复制电脑端的东西,而是要形成自己独有的一个方法。例如游记类的APP,电脑端用户有足够的网络流量和时间精力去阅读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而手机APP的用户更多地是需要方便、快捷的体验,这部分用户在手机流量、时间精力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旅游手机APP在这一块上应该更多地优化,形成自己独立的一个方式,以致于电脑端与手机APP端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互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旅游网站企业进一步优化营销推广方法手段。

一是与各大主流的手机品牌进行合作,做一个手机出厂安装的项目,将自家的旅游手机APP安装在出厂手机内,进行捆绑安装,从而扩大旅游APP的知名度、提高用户使用量。二是与主流的第三方应用合作,在手机用户下载第三方应用时,进行广告,推荐下载相关的旅游手机APP应用。三是与热门景区合作,例如在售票处张贴微信公众号和APP下载地址的二维码,旅客可拿起手机立即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号或者直接通过扫描下载地址的二维码进行下载相关APP。

5、旅游类APP尤其是社交分享类游记旅游APP日趋增多。

在这个分享至上的年代,旅客们往往喜欢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旅程,与此同时,更希望有人与之进行交流互动,甚至希望能用视频记录下每段旅程的美好时光。旅程中好的文字图片都会以游记的形式通过相关的旅游APP即时分享给大家,而且这样的用户会越来越多,还会出现专门的摄影师旅行家的分享群体,写得好的游记也就越来越多,这群专业的旅行家,以旅游为主题的游记类APP用户已经被视为自由、有格调、有品位的用户标签,而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标签。这类社交分享类的游记类APP的用户数只会日趋增多。

五、总结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2

关键词: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账务计算;k个最近邻居算法

4G/5G蜂窝移动网络日益普及,分析和预测蜂窝移动网络用户的数据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将有助于移动网络运营商进行网络策略部署和客户方案推荐。在目前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上,主要采用统计和深度学习方法来进行预测,需要进行大量统计,由于用户个人的通讯行为使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差异较大,且统计仅能得到同一资费方案中的平均值及趋势,若在同一资费方案中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变异大,则统计和深度学习方法将可能得到较大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估计误差。因此,本研究提出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法,分析目标客户前几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以预测目标客户下一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并可依此蜂窝移动网络数据预估用量提供营销信息予客户,增加客户对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的购买量,以增加企业收入。本研究提出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系统,包含手机端设备、核心网络端、账务计算服务器、数据库、预测服务器以及决策服务器。手机端设备进行蜂窝移动网络数据通信将通过核心网络端链接至因特网,并且该通信记录由核心网络端传送至账务计算服务器,由账务计算服务器统计每个用户每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并将此用量储存于数据库。预测服务器将可运用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方法,分析目标客户前几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并将此集合与数据库中相同资费方案的历史数据集合进行比对,找出最相似的几笔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令最相似的数据权重最高,再将这几笔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进行加权平均,以取得目标客户下一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预估用量,再传送至决策服务器。决策服务器将依据预测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经过决策运算产生相关的营销、预警、网络部署等策略,提供相关建议信息予企业主管和客户参考。此论文以下分为四个章节,在第二节中将说明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方法,各个步骤的作法和设计原理。第三节则针对本研究提出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预测方法进行实证和分析。最后一节则说明此论文之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1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方法

本研究设计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方法,主要包含5个步骤:(1)设定相关参数值;(2)收集和统计每个用户每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3)取得前n个周期之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并转换为向量集合;(4)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取得最相似的k笔数据;(5)依每笔数据向量距离进行加权平均,估计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分述如下。

1.1设定相关参数值

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方法将分析每个客户每个周期(m天)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每个客户前n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以及取得历史数据中最相似的k笔数据,在此步骤中将先设定m、n、k等参数值,以进行后续预测计算。其中,在本研究案例中,设定m值为5(即一个周期5天),n值为5(即分析前5个周期),以及k值为2(即取得数据库中最相似的2笔记录),以进行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方法说明。

1.2收集和统计每个用户每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

在此步骤中,由核心网络端实时收集和记录每个用户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通信记录,并由账务计算服务器依设定之每5天为1个周期,计算每个用户每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并将此数据储存至数据库。在本研究案例中,以封包数为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的单位,如表1,账务计算服务器统计使用者编号1在7月1日到7月5日这个周期共传收1,881,531个封包。

1.3取得前n个周期之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并转换为向量集合

在此步骤中,由预测服务器依参数值设定取出数据库中的数据,取得目标客户前5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并将此集合作为该用户蜂窝移动网络上网行为的参考依据,依此进行后续的分析与判断使用。在本研究案例中,将预测使用者编号1在7月26日到7月31日这个周期(第i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q1,i,故将取得其前5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Q1,i-1,i-5={q1,i-5,q1,i-4,q1,i-3,q1,i-2,q1,i-1}(即7月1日到7月25日期间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如公式(1)、(2)、以及表2所示。

1.4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取得最相似的k笔数据

在此步骤中,将向数据库取出目标客户相同资费群组(使用者编号1的资费群组为Group1)的历史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数据,不同资费群组的客户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数据将不被考虑,如表3所示。例如,用户编号c的历史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数据集合为Qc,i-6,i-11={qc,i-11,qc,i-10,qc,i-9,qc,i-8,qc,i-7,qc,i-6}(即6月1日到6月30日期间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如公式(3)、(4)所示。预测服务器将目标客户前5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Q1,i-1,i-5与历史数据每笔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进行比对,而在本研究案例中,相似度权重计算主要采用欧几里德距离的倒数,例如,为使用者编号1与使用者编号j的欧几里德距离(),7,5,1,11,iijii−−−−QQd如公式(5),以及为使用者编号1与使用者编号j的相似度权重jw,1如公式(6)。其中,M为一个极大数,在本研究案例中,设定为1000000。依此可计算出使用者编号1前5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Q1,i-1,i-5={q1,i-5,q1,i-4,q1,i-3,q1,i-2,q1,i-1}(即7月1日到7月25日期间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与历史数据每笔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计算的相似度权重如表4所示。当与每一笔历史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数据集合比对得到权重jw,1后,取得权重最大的k笔(在本研究案例中k为2),其中权重最大值为f1和其对应的前第i-(n+1)个周期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为g1、权重第二大值为f2和其对应的前第i-(n+1)个周期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为g2,依此类推如公式(7)所示。

1.5依每笔数据向量距离进行加权平均,估计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

在此步骤中,分别将相似度最大的k笔数据所对应的前第i-(n+1)个周期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依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如公式(8)所示。在本研究案例中,与使用者编号1前5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集合Q1,i-1,i-5相似度最高的2笔分别为使用者编号c的历史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数据集合,7,iic−−1Q和用户编号1的历史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数据集合,7,1ii−−1Q,故f1为9770.00000048,1=cw、g1为36221366,=ic−q、f2为0740.000000201,1w=、g2为34235946,1=i−q。因此,使用者编号1于7月26日到7月31日这个周期(第i个周期)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估计用量q1,i’为3,140,242,如公式(9)所示。当预测服务器完成目标客户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预测后,可将此预测值传送至决策服务器,并依据预测的蜂窝移动网络数据用量,经过决策运算产生相关的营销、预警、网络部署等策略,并提供相关建议信息予企业和客户参考。在本研究案例中,使用者编号1的资费群组允许之封包数量为15,000,000,而目前使用者编号1已使用封包数量14,333,795,并且估计使用者编号1到7月31日时,将累计使用封包数量为17,474,037,故由决策服务器提供预警信息予用户编号1,并推荐使用者编号1其他资费方案以供参考。

2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中主要收集7月份某地区北部用户不同资费方案,共涵盖565,606个用户记录,设定算法中的k值为10,并与传统预测方法(资费方案之用量平均值方法、深度神经网络)进行比较。由实验数据显示,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正确率较其他算法高,正确率达87.97%,如表5所示。

3结语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3

1网络新媒体改变了高校科技期刊的特征

网络带来的是一种全新传播规则的改变,这种改变并非不痛不痒的局部变动,而是一场全局性、革命性的改变。

1.1传统的期刊特征被弱化

在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期刊已凸显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在利用方式上,期刊整本利用被单篇利用所取代,读者往往通过题名、作者、关键词检索论文,很少通过刊名检索,刊与刊、期与期、栏目、期刊风格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在组织形态上,以期、本为单位的论文存储单元被以篇为单位数字化、网络化的论文集合所代替;在媒介形式上,纸版期刊的统治地位被撼动,订阅量持续走低,数字版、网络版成为主流;在出版周期上,固定出版时间的模式被打破,优先出版、即时出版受到推崇。

1.2丰富的媒介推动了信息的多样化流向

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社交、在线阅读等软件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期刊内容的单一纸质流向。出版的论文将发散式地上传到论文数据库、微信平台、专业数据库、期刊集群网站、App推送平台,流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目前,4G技术应用广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非常普及,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设备、5G技术也已呼之欲出,这必将进一步加速信息的多向流动,全媒体传播已成为科技期刊界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1.3数字化、网络化改变着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

数字化、网络化导致信息获取途径、交流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专业化服务、全媒体出版实现了信息的深度聚合和互动,从而促使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编辑的角色和功能、工作方式等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稿件收发、专家评审、交流沟通、校对付印流程正在被打破,稿件流动更快、出版时滞更短、工作效率更高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新的编辑出版流程正在形成,传统的编辑身份也正向综合性的数字编辑、网络编辑身份转变

1.4竞争压力增大

虽然在学术传播领域仍是科技期刊一家独大,但一些随笔、评论性的学术文章乃至长篇学术论文的网络链接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广泛传播,迅速改变着学术传播的面貌,彰显出学术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随着学术评价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核心期刊”“重要期刊”“权威期刊”为界限的传统“以刊评文”的论术评价体系终将被打破,论文评价将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下向以“篇”为单位的“以文评文”“同行评议”方向转变,传统科技期刊一家独大的地位将不复存在;同时,可以看到一些新媒体已开始将触角伸向传统科技期刊领域,比如通过某些论文网站可以免费阅读、下载科技论文,先不论这种“出版”形式是否涉嫌违反《著作权法》,其欲分传统科技期刊资源之心已暴露无遗。

2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作为小众的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约1/3的体量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但与其他大众媒体率先涉足新媒体、开启媒体融合模式不同,我国的科技期刊界仍处于理论探讨或局部应用阶段,鲜有“深水区”的动作。依据《意见》提出的思路,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2.1协同发展模式架构

根据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水平,考虑到高校科技期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建立以省域内各高校科技期刊为基础、以移动网络为重点、多种媒体融合的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联合区域内同类高校科技期刊,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对外宣传、推广平台,提升区域内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学术质量及出版质量。按发展水平不同该模式分为以“稿件”为中心的先行期和以“业务+管理”为主体的深度联合期这2个阶段。其中,在先行期建立起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协同发展的柔性出版机制,实现稿件的标准化、规范化处理,经协同中心分类、处理、优化包装,构建区域大型高校科技期刊信息OA论文库和出版信息库,实现论文的统一网络发行及信息推送。在协同出版模式先行期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深度联合的出版模式,是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深度联合期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出版管理机制、出版流程、出版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实现人员与业务重组、资金统一管理,初步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深度联合不仅要实现论文的整合,更要实现从收稿到稿件分发(分散处理)、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国际交流、质量管控等流程深层次的融合。

2.2协同出版模式先行期的内涵

方便、实时、免费地获取最新、海量的科技信息是读者的普遍愿望,而高校科技期刊拥有的海量、优质论文资源是满足这一愿望的“物质”保障。在协同出版模式先行期,根据现今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特殊性,不改变期刊既有的管理模式、出版机制,仅以“稿件”为主体对区域内各个高校科技期刊已发表的论文进行优化整合,在建立基于Web的统一OA论文数据库的同时,建立基于移动端的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论文信息以及相关的编辑出版信息、科研信息等。编辑出版单位随时向协同中心传送已发表或确定发表的稿件和编辑出版、科研信息;协同中心对稿件进行统一分类整理、二次加工,遴选、设计重构各编辑出版单位传送的相关信息。信息处理完结后,由协同中心将这2类信息分送到Web端OA数据库、网站和移动网络平台。1)以统一的协同网站为基础,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OA论文数据库。高校科技期刊的主要产品是“论文”,在影响力、品牌效应下降的情况下,建立有一定规模、免费的特色科技论文数据库有助于提高论文的检出率、利用率、引用率,进而提高个刊的影响力。目前,既有大型数据库的用户多是机构用户,读者必须通过这些机构指定的IP才能实现“免费”使用。相对于综合性大型数据库,中小型专业科技期刊数据库有其独特的优势。OA是科技论文数据库发展的趋势,我国许多高校科技期刊都通过自建网站、加入OA数据平台(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形式实现了论文的公开获取;但大多数仅是简单的“物理集合”,在数据挖掘与整合、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仍显不足。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高校科技期刊综合OA论文库,大多数期刊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影响力、便捷性还远远不够。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追求的是做大、做全的话,那么建立OA论文库的优势就是要做精、做专、做快。2)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开发移动终端应用软件。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App几乎成为这些设备的“标配”。移动网络平台具有传播时效性强、受众反馈直观、便于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特征,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许多大众媒体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应用软件;但申请微信公众账号的高校科技期刊并不多见,App更是难寻觅踪迹。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是浅阅读,信息是碎片化的,但可以通过链接(或Web查询、数据检索等)获得完整信息;因此,建立高校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开发App客户端应用软件将独具优势,可以发挥其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推广品牌、方便联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推送论文的重要手段。在技术层面,申请微信公众账号、制作App并不存在太大问题,并且统一开发比单独开发成本更低。

3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基础

3.1背景与出身

主办单位相似、出版内容相近是实现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意见》指出:“鼓励同类型、同地区的出版单位开展联盟合作,共享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出版群。”从管理体制上看,高校科技期刊具有“共性”,一般都是由省教育厅(或国家部委)主管,高校主办;从期刊内容上看,几乎都与高校的学科相呼应(高校主办的专业性期刊除外)。宽泛的学科覆盖范围,导致大多数期刊不具备与其他专业性期刊相抗衡的实力;但高校科技期刊之间一般都有多个相近或相同的栏目,在进行稿件融合后可以形成集团优势,摆脱单一期刊、单个栏目势单力孤的困境。在网络环境中被弱化的栏目特色、期刊风格恰恰可以通过多家科技期刊的稿件融合,实现“同类项合并”。

3.2组织与领导

《意见》在完善高校出版工作的管理机制中指出,要积极发挥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有关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省域内的高校科技期刊同为省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会员,可由省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和领导高校科技期刊的融合工作,出台统一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运行模式,建设统一的网站,协调论文信息的推送工作。

3.3经验与借鉴

目前,尚没有综合运用Web端网站、数据库和移动端社交软件、App应用软件的科技期刊集群存在,但在Web端,已有10所国内高校建有自己独立的学术性期刊群网站,此外,由行业学会主办的专业性期刊集群(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群),由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群网络出版平台都已出现。这些专业科技期刊群的建设和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可以成为构建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出版模式的重要参考。在移动端,国内目前只检索到知网、万方、维普3大数据库以及《中国卒中杂志》《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推出了App,但大多影响力较小。与此不同,我国的大众媒体已有多家试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23]。在国外,基于移动端应用的App已比较成熟,如基于iOS、Android、WindowsPhone等主流移动端操作系统平台的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Group,NPG)以及《科学》《细胞》等期刊,还有Pubget、PubmedLibrary等科技文献数据库都推出了App,在美国增强型的App也已出现[24],这些科技期刊及数据库App可以作为高校科技期刊移动端App开发的参考和借鉴。

3.4技术与保障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4

在学术论文的纯纸媒时期,学术论文很难摆脱期刊印刷物独立传播,同时印刷的复制成本高且传播范围和流通渠道可控,学术论文的出版发行稳定控制在诸如期刊出版单位等专业出版机构掌控中,但是,伴随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载体出现,使得学术论文得以摆脱物理载体的桎梏自由传播,传播主体多元化。权利是法律效力与专属利益的捆绑,专属利益是权利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遵循作品的利用方式可给著作权人带来回报,作品使用行为的类型塑造了著作财产权的权利体系,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依据作品的使用方式,构建了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专有权利体系。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在以往之所以能轻松“摆平”新技术的挑衅,是因为新技术没有从根基上撼动著作权“守门人”控制模式,著作权人只与少量的专业期刊出版单位合作严防侵权行为发生,专业期刊出版单位也本能地通过制止传播渠道中的侵权行为维护经济利益。著作权保护机制设立的逻辑基点存在于“守门人”自身的职业操守,基于作品传播行业的高额投资及专业技术门槛,大规模复制已出版发行作品的行为并非单个个体可以胜任,个体规避专业机构大规模地复制传播作品谋取商业利益在当时并不可行,正是这种不可行以及著作权人与“守门人”之间的利益捆绑,确保了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顺畅运行,然而,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了作品传播使用方式,使得传播方式脱离传统期刊出版单位的掌控,独立个体之间的实时在线交流式传播成为主流,信息传递模式的变革使学术论文得以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成为现实。在互联网移动端,学术论文的非复制性与多用户利用使得作品的传播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术论文的浏览既不需要传统复制权中的复制、下载行为,也不需要依托网络向公众传播的行为,在互联网移动终端体现的是一种提供学术论文网络链接的(帮助)行为。学术论文存储在服务器端,而移动端仅仅是通过点击链接使用专用软件传送需要响应的浏览行为,因此,移动端用户不论是建立公众号还是通过朋友圈提供学术论文链接的行为均游离于传统著作权的效力之外。移动互联网多源内容提供者与实际著作权人的分离裂化了版权产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导致作者、期刊出版单位、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以及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进而催化了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部分网络数据库服务商转型后不再寻求掌控传播市场而是转向通过广告、服务增值获取“延迟”收益,专业期刊出版机构充当“守门人”获取传统利益的冲动日渐式微。一方面人们享受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另一方面著作权保护机制设立的封闭性、专有性被打破。作者、期刊出版单位、网络数据库服务商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之间角色复合变形后利益诉求的分裂注定了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与移动网络传播之间的裂痕。

二、学术论文主体权属问题

1.主体确立标准改变了传统著作权权属模式

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学术网络社群的建立与联系更为便利,“用户创造内容”的形式出现,网络用户不仅是作者、读者也是传播者和使用者。网络用户在互联网移动平台实现了作品的交互式创作与传播,与传统学术及传统网络单向传播作品的使用方式不同的是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著作权主体标准的确立,也给著作权制度在主体认定上带来了难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发表优势在于时效性,如不在互联网环境中抢占学术论文的首发权,就很容易被他人占领先机。2017年底,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正式对国内外公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官方平台,我国近500家学术期刊成为第一批合作出版单位,为了确保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快速传播,任何一篇文章投稿后,一经编辑部录用和审定,无需确定其后在纸质刊物上出版的时间和页码,通过电子杂志社审核,即可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以网络中英文首发方式面向全世界出版①。目前,基于移动网络端的期刊采编系统也在积极研发中,学者只要具备一定的编辑知识,移动出版学术论文完全可行,过去的观点认为“编辑学者化”,而现在完全可以实现“学者编辑化”。首先,在“用户创造内容”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学术范围,从学术观点到研究群体,其创作或筛选出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价值。其次,用户进入数字出版环节后涉及学术论文内容及格式规范问题,现有模式下,学术论文的编辑都是通过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编辑,具备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专业文字处理还是作品选题处理以及政治注意事项上都具备专业素质,在自媒体中,“学者编辑化”需要加强学者编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它不仅涉及发表作品自身的规范问题,还涉及文中引用和注释规范等问题。在“用户创造内容”的模式下,很多作品由移动互联网终端多个作者合作或改编,这时作品的著作权很难判断是所有网络参与创作者共同享有著作权还是分别由各个创作者分别享有,即使《著作权法》规定对作品的改编和修改需要取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但是多终端用户共同创作作品的合作权利配置方式仍向著作权法则提出了挑战。

2.作者-期刊出版单位-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三者权属分配

专有使用权的设定意在维护出版者的利益,确保在出版周期内出版者绝对控制作品的出版发行,实现收益最大化。专有使用权应是一项意定权利,需要出版者与作者协商获取,但作为期刊出版者即使获取了专有使用权,因为无法对作品转载作出干预,专有使用权很容易落空,不得不说这是现行立法的漏洞之一[3]。所以,期刊出版单位更应获得作者的著作权转让授权,才有利于学术论文在网络上传播及学术信息知识的利用,如果没有获取作者的著作权转让授权会产生权利主体的多元性与权利类型的层叠性,将导致学术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状态的搜寻成本增加。目前,中国知网、超星期刊等数据库服务商已经强势“垄断”学术论文的网络传播途径,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对著作权内容的控制被严重削弱。网络数据库服务商集内容提供者与传播者于一身,间接“垄断”了学术论文的网络传播渠道,造成著作权利益的分歧,作者和期刊出版单位等实际著作权人与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差距较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权利主体缺失或不明的现状下,通过合同形式明确作者、期刊出版单位和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三者的权属关系,才能在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下区分权利人与使用人。由于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作品著作权约定不明的,其专有使用权归出版单位,但作品创作者享有永久追诉权等规定,造成学术论文授权合同中的瑕疵授权及授权不履行现象频发。作者和期刊出版单位是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还是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合同中约定的是专有使用权还是非专有使用权?作者是否能给期刊出版单位和网络数据库服务商同样的权利,还是作者将权利转让给期刊出版单位,再由期刊出版单位进行权属分配?这些问题都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著作权主体实施、创作、复制、传播以及保证其在私人领域利用作品的合理适用并防止著作主体界定标准失效的关键问题。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媒介;中西医;保护;保存

新媒体,亦可称新媒介,是指不同于以往传统纸质媒体而以新型数字媒体为主的形态。新兴媒体的大环境中,由于碎片化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盛行,导致各种信息资料易破易碎且不易保存,因此提出对新媒体环境中各类信息档案的保护保存。本文今着重以医学科技类档案为例,来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中数字化保护的论述和议评,企图能对新媒体学科和医学科技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有一定效用。

一、新媒体概念新解

自始至终,在学术领域内,专家学者们对新媒体概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新媒体(New-Media)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研究开发计划。随后,由于商品营销的需要,此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简单地定义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诸多通用通讯工具。埃梅里在《新媒体》一书中提到,新媒体的“新”在于它能让人们或人与机器之间实现前所未有的通信,并且与其他所有通信根本不相同,着重体现在快速。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媒体形态,发展创新了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且更多运用在手机、电脑、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之中。既然至今对“新媒体”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因此笔者提出对“新媒体”概念展开新解,希望能对学术新闻有所帮助。同时,在此解出“新媒体”概念有“三新”,也企图对新媒体环境中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保存能有借鉴作用。1.新在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新媒体也因此应势而生,可说新媒体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然而这却也是机遇跟挑战并存的时代。具体体现在,新时代下各种新媒体、新观念过于繁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大量渗入,更会导致我国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这是新媒体时代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思潮的碰撞和激荡,这才有了如今中国较为开放、较为先进的局面,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对各种先进思政理论的大量引入和大量报道,才推进了如今中国改革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新在设备。新媒体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更多则是指以数字报纸、客户终端、手机网络等新技术设备为主的媒体形态。新兴的媒体设备具有以下几大优势:其一,方便快捷。运用手机和电脑发送和传递信息比运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等工具要方便得多。传统媒体时代里,从印刷报纸、搭建广播并有专人传递再到信息收入,这期间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几经周转会有信息断层和信息连接不通畅的情况出现。而如果运用手机、电脑这些先进设备和移动网络,任何信息都能及时迅速地传递到对方手中,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很是方便。其二,廉价高效。传统时代下,人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的,尤其购买一份报纸更是如此,且收获到的信息大多也已经滞时和落后,而新媒体环境中,由于移动网络和数字报纸的出现,人们阅读刊物廉价了许多甚至全部免费,无须再去花费财力购买昂贵的杂志,且数字化阅读高效快捷,智能化搜索和智能化阅读更是极其方便了人们及时高效获取信息。其三,海量持久。新媒体网络中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种视频、图片、文件、文字,只要是在移动网络上以后,便能长久存在和长久查看,且移动网络上所能承载的信息也可能是无限量大,网络上各种信息的丰富多样和种类繁多是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环境中最重要还是新在各种技术设备上,数字网络、电脑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的普及运用是社会大趋势。3.新在公众。不像传统媒体中的客户公众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地位和文化水平,新媒体环境中的客户公众只要拥有能上网的电脑,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懂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就可以在网络上信息。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大多属90后或00后的社会青年,他们大多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故意发表各种奇奇怪怪的言词言论和网络流行语,他们个性张扬、喜欢创新。但是这些网络青年也大多具有懒惰、敏感、过于感性等缺陷存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主要定位在年轻的青年群体中,着重关注并研究这类社会人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二、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的措施

医学科技档案是指医院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影像、图表以及各类电子文件等原始记录。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五大类: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相关原始实验资料;基金课题相关资料;技术转让资料、专利证明等;其他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资料等。新媒体环境中,提出对医学科技类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既是顺应社会时代的大趋势,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意识,进而将有利于医学界理论技术的创新和传承。新解新媒体之概念,得出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有以下措施:1.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医学科技类档案的管理机制。任何举措的推行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只有健全机制的约束才能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才能确保举措的顺利实施,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同样需要有完善管理机制的指引。但是在制定相关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要求,即管理机制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内展开运行,不能走其他偏颇或者西方狭隘思想的道路。同时,健全的管理机制中也应当要有明确相关的责任人,把具体的分工详细划分到每个工作人员。责任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促使管理机制透明高效的关键。2.运用新设备技术,推进医学科技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自然离不开各项新媒体设备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医院要健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将现有的网络进行完善,有目标、有计划地完善医院综合办公系统,建设综合查询和网络办公系统,提高医院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体系。医学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及管理应该成为医院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在制定信息网络建设的规划的同时,要将档案数字化保护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好。3.摒弃新公众缺陷,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虽说个性张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但是仍不能担负起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媒体环境中新兴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其一,不张扬过胜;其二,医学科技档案人员要调整心态,更新观念。

三、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中,不仅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对于其他类档案信息,例如:学生学籍档案、党员干部档案、国家历史档案等,都需要进行数字化保护,这是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数字化管理和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医院应该从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社会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更好地实现科技档案资源的共享,使之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才是。

参考文献:

[1]韩瑛,张渝培.医院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方法探究[J].科技档案,2013,5(9).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法制廉政;文化建设;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法制廉政文化信息传播的特征

(一)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法制廉政文化信息传播的成本低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法制廉政文化信息传播的成本很低。比如,新浪微博传播信息,只需要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查看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新闻做出评论。通常公众消费的是时间成本。因此公众都乐于参与其中。

(二)形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法制廉政文化信息传播的内容社群化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法制廉政文化信息传播中,可以采用多种信息传播模式。信息的接受者来根据信息内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还可以在接受信息的信息中,与群内的人员交流,还可以成为社群讨论的热点。

二、新媒体环境下建设法制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应用新媒体的多元渠道使得信息传播的出口有所增加

微博和微信大受欢迎,为建立廉洁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传播法制文化和政府文化,微博和微信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以使得信息的传播更有针对性,推送的热点传播速度快,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获各种信息。应该指出的是,信息内容是需要结合微博的特点,还要符合微信的特点,这样能够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信息传播模式要尽量简单化,将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整合之后就可以了。比如,在腾讯新闻中,微信就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国家政府的相关决策,还要第18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落马的“大老虎”等等信息,能够将受众的好奇心激发起来,引动受众积极参与。信息的有效对于加大廉洁政府的监督力度,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意义重大。

(二)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可以充分利用以丰富文化建设活动

由于移动数字新媒体的互动和多媒体特点,廉政文化建设中,就要通过具有时代感的“包装”让受众乐于参与其中。比如,反腐中已经尝试使用过微信的3D形式,效果非常好,良好的互动让受众感到信息更为贴心。微博、微信和互联网媒体可以将信息用非线性模式播出,诸如视频和音频等等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有效传输,法律体系的内容更为丰富了。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访谈的方式等等,使得信息更具有及时性,还可以有效地拓展法制廉政文化建设的空间,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三)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将交流渠道进行延伸

在法制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中,良好的交流反馈渠道不仅仅有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廉政建设。传统媒体没有对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予以完善,没有将交流反馈平台建立起来,信息单向传播。新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可以交互,使用移动网络,不仅接受信息,还可以反馈信息,很多人都会及时互动。按照参与者接受信息的需求,就需要将各种媒体工具充分利用起来,包括微信、微博、QQ等等,打开智能手机,上网就可以开通沟通渠道,让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对遇到的问题提出见解,有助于促进平等交流,加快相互沟通。所以,使用移动网络新媒体可以拓宽各方的沟通渠道。

(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完善监督机制

法制建设和廉洁政府文化建设中需要有效的监督制度。传统媒体也可以发挥监管作用,但是,单向信息输出难以了解公众的想法,新媒体则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信息输出模式,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使得信息透明化,使得多种监测机制得以实现。法制廉政文化需要更多学习的榜样,新媒体的使用可以将这些榜样通过视频、声音等载体进行传播,不仅传播的覆盖面广,而且传播的功能更多。使用移动媒体传播正能量,让社会从榜样发挥作用,发挥其法制衡量廉政价值的标准,逐步形成一套积极的评价指标。对于社会上的负面形象,新媒体也发挥传播载体的作用,对公众公开,一方面发挥着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公众看到法制建设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利用新媒体开展反腐活动,各种负面的新闻曝光,对社会环境净化。由于舆论监督媒体曝光的新闻信息非常及时,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力,不仅覆盖的范围非常广,而且更为深入,新闻信息的加工也更为及时。新媒体的使用让滥用权力的官员胆战心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惩罚,这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新的网络媒体将在建设法制廉洁的政府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加强和改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建设,就要建立开放机制,新媒体知情权逐渐扩大,完善新媒体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建设,可以强化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利用网络新媒体监管法制廉洁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参考文献]

[1]杜治洲.新形势下法制廉政文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J].时政经纬,2012(05):54-55.

[2]赵翠玲,张莉莉,张世良.新媒体视阀下的法制廉政文化建设[J].2015(04):17-18.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7

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专业实验操作则是在南京润众RZ6001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块实现: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跳频通信;DS/CDMA码分多址;利用AT命令实现GSM/GPRS移动台短信收发、语音呼叫;CDMA数据传输实验。例如,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利用DSP编程实现图3结构功能,并用示波器测量比较各测试点的信号波形。

工程技术实训阶段则是利用3G天线获取实际信号,利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实现CDMA2000、WCDMA、TD-SCDMA信号的分析。同时实现基站放大器、塔顶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例如,图4中给出利用频谱分析仪所测得实际CDMA2000和WCDMA信号的频谱特性。创新实验阶段主要是针对有兴趣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学生开展,将全国及各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题目进行改造,从中选取与移动或无线通信有关,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方案,经过适当修改作为创新实验阶段的实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案例了解各级大赛的要求及特点,教师则也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大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毕业设计阶段主要是利用实验室实验条件,从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将某些项目进行简化、修改、重组,转化成通信专业类论文题目,或从本专业最新的科技论文中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改进,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毕业设计案例,从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打造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为通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开放的培养环境。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8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期刊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7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经济学专业期刊共有1826种。这些期刊作为汇集中国经济学研究创新成果的平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逐步利用多元化渠道获取信息,而且日益偏好于使用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订户流失、读者减少、广告投放锐减等窘境。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在这一转型大潮中,经济学期刊如果不思进取,拒绝变革,则恐怕不能独善其身。现实中,一些经济学期刊开始推出微信公众号,以应对挑战,谋求更好生存和发展。微信等新媒体运营方式对期刊的出版品牌塑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期刊的内容平移到微信程序中,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具体的实现方式。微信公众号是平台,而栏目是平台的基本要素。经济学期刊微信号公众号栏目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充分挖掘并实现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价值,对于经济学期刊获得稳定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不断提升用户忠诚度意义重大。而经济学期刊微信号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价值,需要完善的机制来保障和实现。

二、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品牌价值的内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读者阅读和作者使用经济学期刊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和作者更多使用移动终端获取信息,而经济学期刊目前在移动终端上只能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单篇的论文(或其他单独要素)。这导致读者和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只见论文,不见期刊”。经济学期刊事实上已经“碎片化”为若干篇论文的松散集合。经济学期刊的碎片化,导致形成于纸质媒体的期刊整体品牌效应的弱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期刊已经发现这一趋势,并且推出并运行微信公众号,纸质期刊的品牌效应已经更多“迁移”到微信公众号上来。而微信公众号中的栏目,是单篇论文到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中间形态或者说板块,同样具有内涵丰富的品牌价值。

(一)“文在刊前推送”的品牌时间价值

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时间价值体现在,相关内容/要素(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内容/要素不仅包括文章,也包括学术信息、视频、图像、数据包等)能够快速传递到读者/订户,大幅度节省读者/订户获取信息的等待时间。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可以实现内容/要素的“及时”甚至是“即时”推送。纸质期刊中的栏目,一般需要至少两篇主题相近的稿件通过终审,经过编辑加工后,以印刷品的方式与期刊同时呈现。这一过程与期刊整体的编辑校对、出版发行流程是一致的。而微信公众号栏目构成要素的数量和形式具有灵活性,不必等待两篇选题类似的文章(或者两种关联的要素)搭配,只要一篇论文(一种要素)经过审定和编辑、校对,即可推出。而且,优质内容可以高优先级呈现和传播,例如《经济研究》微信公众号的“工作论文”栏目。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凭借栏目内容/要素的推送,可以打破纸质期刊“按照周期出版”的固有模式,摆脱期刊整体出版时间的约束,实现内容在期刊整体形式完成之前即向读者/订户传播。当然栏目的内容/要素推送的时间间隔固定,或者说周期性强,更能体现微信公众号的“期刊”特色。对于经济学期刊而言,内容从编者创造到读者/订户接收的时间间隔越短,品牌价值越高。运用微信公众号栏目的方式,经济学期刊“文在刊前推送”得以实现。这大幅度提升了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时间价值。

(二)“构建搭配关系”的品牌话题价值

作为学术期刊,经济学期刊运用微信号公众号栏目创造品牌时间价值是初步的。经济学期刊需要进一步追求高层次的内容价值。如果微信公众号栏目没有赋予内容/要素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即没有突出内容/要素的话题价值,则不利于突出优质内容/要素的有效传播,微信公众号也容易被碎片化而难以实现整体价值。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话题价值体现在,相关内容/要素具有围绕一个话题的搭配关系,便于读者/订户系统性地把握相关信息和知识。微信公众号栏目的构成内容/要素的话题搭配关系很重要。搭配关系强,表现为构成栏目的内容/要素以某一个话题为依据组合。例如,一些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中设立了“区域导读”等栏目。这样的栏目,具有较强的品牌话题价值,受关注度较高,有利于读者/订户回溯栏目内容,同时具有学术资源的属性。搭配关系弱,表现为构成栏目的内容/要素主要以时间先后为依据组合。例如,一些时政新闻类微信公众号中设立了“国际快讯”等栏目。如果栏目只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简单组合,并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深入挖掘信息的内在关联性特征,那么这样的栏目更多强调信息的及时传播而不凸显信息的话题价值。对于经济学期刊而言,内容/要素的话题性越强,品牌价值越高。凭借微信公众号栏目的方式,经济学期刊“构建搭配关系”可以实现。这凸显了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话题价值。

(三)“全面服务读者”的品牌互动价值

在纸质媒体时代,经济学期刊是发表学术成果、汇集学术信息的平台。学术期刊以平台的方式为读者和作者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凭借移动终端和APP,以微信公众号栏目为桥梁,经济学期刊可以更为全面地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互动式服务,创造新型品牌价值。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互动价值体现在,提供形态多样的内容/要素组合服务,立体化的互动网络得以构建,从而使得多元主体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展开互动。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中可以及时推送学术论文。同时,有些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还设立了“作者研究心得”栏目,在栏目中,论文作者介绍自己的研究历程、心得体会。读者不仅可以阅读论文,而且能够了解论文写作背后的故事。读者在留言区可以与作者互动,对论文不仅有抽象的理性认识,更能产生真切的感性认识。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中可以开展学术讲座服务,由专家、学者讲授经济学前沿课题。在栏目中,读者能够与经济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互动,近距离把握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创新趋势。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中可以开展线上学术研讨,进一步,转化为线下学术工作坊等形式的活动。在线上和线下学术活动中,读者之间能够及时互动。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中,读者之间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进行互动。对于经济学期刊而言,读者、作者和专家、学者之间的立体化互动,为读者创造了新型的品牌价值。依托微信公众号栏目,经济学期刊“全面服务读者”能够实现。这充分表现了经济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互动价值。

三、经济学期刊微信号栏目品牌价值的实现机制

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价值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机制,才能得以实现。

(一)清晰战略定位与优化资源配置

经济学期刊的主办单位和编辑出版机构应当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的价值,尤其是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价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的建设质量决定了经济学期刊的生存发展质量。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价值,在极大程度上助力经济学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经济学期刊应当明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充分理解并高度重视微信公众号栏目的价值,优化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的配置。特别是,需要确定专人负责,提供组织支持。例如,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设立了专门岗位,负责下设的“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和“外国经济与管理”三个微信公众号的运行,为栏目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资保障。

(二)明确制度约束与设计运行流程

战略定位明确、资源保障有力是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栏目实现自身品牌价值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需要明确制度约束,设计运行流程。经济学期刊应当形成成文的、系统的微信公众号运行制度,将战略定位、组织保障、资源配置、奖惩机制等内容落实为原则性规范。同时,设计运行流程,需要从要素的原始材料的获得,到编辑加工,再到栏目推送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考虑。例如,天津财经大学主办的《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号,每天零点在“早读早分享”栏目中准时推出相关内容,获得了稳定的关注度。

(三)把握栏目特征与合理安排设置

在战略定位明确、资源配置有力、制度约束明确和运行机制优化的前提下,经济学微信公众号栏目的品牌价值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微观层面,即栏目特征的把握和安排设置的合理上来。首先,把握栏目的内容/要素的更新速度,科学安排栏目内容/要素的推送频率。推送频率低,不利于获得流量,工作投入较少;推送频率高,有利于积攒人气,但是工作强度大。每天推送,每周推送,双周推送还是每月推送?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栏目,需要根据期刊发展战略和自身资源条件,确定栏目内容/要素的推送频率。其次,把握栏目的持久性特征,合理安排栏目的存续时间的长短。栏目的持久性是品牌话题价值派生出来的属性。话题性强、主题鲜明、内容深刻的栏目,持久性反而短暂,因为不太容易找到丰富的信息来源。反之,话题性弱、主题大众化、内容浅显的栏目,持久性较长。经济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栏目,需要依据自身的办刊方针和学术环境的变化,依据栏目的品牌话题价值,确定栏目持久程度与存续时间长短。最后,把握栏目的创新性特征,适当进行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受众与媒体的互动很重要。成功的栏目,不仅在线上提供丰富的内容,而且最好定期在线下组织活动(例如编者与读者见面会、专家讲座等),这样可以加强与受众互动,增强读者/订户的对栏目品牌的黏性,进而增强读者/订户对期刊整体品牌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