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例6篇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课堂 音乐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16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如果说语文是一桌丰盛的大餐,音乐就是桌上的那道开胃菜。文学,本身是美的。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和音乐美的双重熏陶。

一、以歌导入,激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启时要注重创设情景,恰当地使用音乐营造特殊氛围,可以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其理解。如我在教学《隆中对》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之中,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人物形象历历在目。由此,歌曲带领学生感受着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配乐朗读,使激情飞扬

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朗读的,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就会立了起来,更加生动,便于理解。配乐朗读是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便选取了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指导学生朗读。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是一位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在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时,他们早已泪流满面,甚而啜泣不已。

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三、酝酿高潮,达感情升华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一堂课也应该波澜起伏,高潮迭出。利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他们的思考,使其对作品的主题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感情得以升华。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斑羚精神,在朗读时我伴以钢琴乐曲,让琴键那“咚咚”的敲击声叩响学生敏感的心弦,那摄人心魄的旋律,为生命奏响了伟大的乐章。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似乎自己就站在伤心崖上,亲眼目睹这一幕以老年斑羚的牺牲为代价的生命的飞渡!之后,让他们自选角度说话,有人说:“老年斑羚,我想对你说,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小斑羚的生存,你们甘愿牺牲自我慷慨赴死,我向你们致敬!”有人说:“小斑羚们,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负父辈们的厚望,勇敢地生活下去。”也有人说:“人类啊,你们是这悲剧的制造者,请珍爱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吧!”是音乐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以乐带背,提课堂效率

古诗文的背诵往往是学生很头疼的一件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本来这首歌已流行很长时间了,此时在课堂上一播放,学生却如初次接触一般新鲜,跟着唱了起来。唱过几遍之后,自然就记住了这首词的内容。这样,朗读、理解、背诵当堂完成。

五、以乐结课,让情感绽放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2

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应用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教育现代化已势在必行。运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或专业音乐软件进行备课准备,通过大量的素材,诉诸于课堂教学,多信息量。多角度、多种媒体并举,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空前优良。因此,要以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避免出现教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形式现代化”倾向,以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通常的传统手段只是在电子琴或口头上完成教学任务,难免造成课堂枯燥死板,老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倦。而运用多媒体软件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互动或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还可以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与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实例以及相关音乐理论依据等等。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多信息量的教学,使课堂达到生动、灵活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多媒体手段的“减负”功能

以前音乐老师在上音乐课时,大都得在黑板上画上五线谱,用于填写音符,要不在课前就先画好了五线谱,而现在我们运用了投影仪,就可以摆脱以前繁琐的工作。这样一来,同样的教学内容,只要准备一次投影片,可以反复多次使用。再结合教材的配套演示片,组合成实用的系统投影片,那就可以被所有音乐教师共享了。这样既可以给老师节省不少时间,也让学生感到特别新奇。

二、多媒体手段的“高效利用”

(一)变单调为情趣,推行快乐教学

音乐课上,唱歌跳舞还比较活泼,但是对乐理的讲述,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老师觉得头疼,我们使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熟知的曲调进行变速播放,数子变调,人为停顿等操作,改变了原有的节奏,听起来可能唱歌变成了哭腔,轻快变成了结巴;让学生听声音判别乐器的种类,接着讲述音高与音色:对某个单音进行频谱修饰,来讲述基音和泛音……,如此讲解,学生不仅背会了书本概念,也真正体会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如果不采取这些手段,很难描述好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开创直观教学

儿童总是先学着唱歌识字以后才逐步了解了歌词的意义。过去的那种先认识多少生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被交互式的快乐教学所代替。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上,该不该讲歌词和大意呢?不讲不行,我们不能放任孩子自顾自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想快跑’……”等错词错字而是需要换个方法。比如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讲述“推开波浪”“海面倒映”……呢?我们选择《儿童乐园》系列VCD片,播放这个情景交融的歌曲,让学生跟着哼唱,适当地定格暂停,让孩子们对着电视画面自己讲述“美丽的白塔”和“绿树红墙”我便适当地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故事内容。孩子们自然也就知道了歌词里面究竟说什么了。

(三)提高学生兴趣,全方位地感受

例如在上欣赏课时,孩子们都快睡着了,而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感到这节课很有意思。我在讲《让我们荡器双桨》这一课时运用了VCD片,让学生欣赏在音乐之河静静流淌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同学们的眼前浮现,然后我让学生来模仿这些动作,有的学生扮演小船,有的扮演乘客来做游戏。假如你现在在香港、澳门的海域上你该怎样划船?我让学生边作边唱,一点一点的惯通,情景交融,让孩子们有个视觉的感知认识。这样使孩子们既玩了,又唱了,一节愉快的音乐课也结束了。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3

关键词:高效;心理;减负;器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08-03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却偏向唱歌、欣赏为主。而作为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之一――乐器演奏,却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教学现象。或许有些教师认为,不重视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减负,因为一些主课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无形中再加入器乐学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等问题。除此之外,器乐教学还可能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那么,面对这两方面的教学困境,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中间的“度”呢?如果实施了器乐教学,实际效果又会如何呢?

一、实施器乐教学的具体思路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以及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接受心理,在实际器乐教学中,对所教的初一年级分别进行了测试,对音乐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对音乐基础较差的班级则添加了竖笛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以兴趣为主,循序渐进”。音乐课的教学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放在首位。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将这种简单易学、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的竖笛学会,那将在音乐中受益匪浅。因此,笔者将本次实验器乐教学的目标设定为: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全体学生能掌握竖笛吹奏的基本知识,吹奏3~5首完整的乐曲。

为了完成该目标,笔者学习了大量有关器乐教学方面的理论。在阅读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多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传授大量似懂非懂的理论或一些吹奏技巧,将器乐教学作为一门技能来训练。殊不知,这样做会压抑、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违背艺术规律和青少年审美发展规律的艺术教学是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将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热爱音乐。例如,笔者在刚开始教学时,就将竖笛比作一个会说话、会唱歌的“人”,用竖笛模仿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后,教给学生让“人”开口说话的演奏姿势、指法。同时,在教材上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些《小星星》、《生日歌》等简单的乐曲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器乐教学的特殊性,教育部没有明确指定一套完整的器乐教材,因此,有些教师便挖空心思寻找大量练习曲让学生训练,整堂课都以器乐教学为主,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殊不知,器乐的学习不是学生“满堂吹”,也不是长时间训练一种技巧,而是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畏难的情绪。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吹奏方法相配合,特别是将欣赏、唱歌等教学手段联系起来(如用唱吹、听吹、课堂与课后结合吹的方式)来展开生动的教学活动。如初中课本第13册中的第五单元《跳吧!跳吧!》,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展开以器乐教学为主、唱歌、欣赏教学为辅的单吐、双吐、三吐的吹奏训练。而在第六单元的《雪绒花》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连吹、断吹及二声部合作性教学,同时,结合小组合奏练习、分组比赛练习、男女生分声部练习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其他非智力因素,为器乐学习的整体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器乐教学,笔者在教学中还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设计各种有趣的器乐活动,让学生在初步获得美的感受和乐趣的基础上,学习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如“拾珍珠”游戏(即将每小节的音符作为一颗颗珍珠卡片放在黑板上,让学生吹出音响后根据音高唱出来,吹对一颗珍珠就拾一颗珍珠到虚拟的“盘”里。最后,盘里面的珍珠放满了,但还要给每颗“珍珠”按一定顺序进行排队,将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珍珠项链,完整地看谱吹奏出旋律。)、“踩脚印”游戏(即教师吹奏一小节旋律,学生跟据听觉判断出其速度、力度和音高,用同样的音符重复教师吹奏的旋律)、“音符接龙”游戏(即教师吹奏第一小节,第二位学生在重复教师音符的基础上再创作第二小节,而第三位学生重复吹奏第二位学生创作的第二小节,同时自己创作第三小节,如此进行。)。正是基于这种节奏、音高、和声等变化丰富的即兴对答游戏中,学生容易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探索器乐的演奏技能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享受音乐,甚至以其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利用校内、校外等艺术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笔者在课间发现,由于初中生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逐渐增强,有些器乐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用竖笛模仿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如小鸟叫、救护车的鸣叫声、火车发动的声音。还有些学生会根据生活中听到的音响,吹奏出诸如《喜洋洋与灰太狼》、《送别》、《茉莉花》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因此,为了给这些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开展了自由表演时间的“音乐沙龙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新乐曲、与同学合作表演、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学生能够有机会展现自我音乐才能,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而另外一些学生还将自己的自制乐器带过来为大家表演,同样也培养了他们创造、表现的能力。

此外,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个体差异,乐感较强的学生接受能力快,而协调性差的学生则易产生烦躁、畏难的情绪。所以,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吹稍微难一点的乐曲,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吹一些简单的乐曲,只要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考核中得到“A”,接着再增加难度进行教学。这样,“后进生”从心理上会感到一种平衡,从而增强对器乐学习的信心,同时也给那些“优等生”提出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组教学法,即四人为一组,让乐感好的学生充当“老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从而使组员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学生对器乐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实施效果

正是基于这种充分尊重课堂教学规律,以全体学生参与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辅的快乐、自信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一年实验测验结果,笔者发现:

1.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等心理特征,绝大多数学生对竖笛这种既能感知又能赋予其音响的乐器总体表现得非常感兴趣,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差,曾对器乐学习产生过心理压力,但最终都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同学的互帮互助中随之消失。

2.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众所周知,学生对音高、音准等一些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是教师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音乐基本要素掌握不好而放弃对知识的学习。而竖笛教学主要将视、唱、听、奏相结合,眼、口、耳、手四位一体,学生在学习中能将这些基础知识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从而轻松地解决以上困惑。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笔者发现被实验的三个班级在音准、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比没有学习竖笛的三个班级要好。因此,我们可以说:“‘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根本。”对于那些“差生”来讲,学习器乐不仅能消除长期积淀下来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树立其今后学好音乐的自信。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思想和理念能与音乐教育相协调是顺利开展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发展其知、情、意高级心理素质需要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与生活来完善。因此,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及课外器乐实践活动的持续参与,学生除了能体验到学习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其智力及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还能得以发展。例如,一位学生要想把竖笛学好,首先身体的各个器官要相互协调:眼睛要学会观察;耳朵要注意力集中,学会听辨;大脑要善于记忆和思维,并根据曲谱对一些抽象的音符进行想象,向双手发出指令,等等。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对器乐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音量、音准、节奏等)以及演奏过程中的运动形态(包括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有一个正确的、非定势的审美评判,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为其终身享受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一门技能的习得不仅可以使主体终身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还能将其作用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增添校园生活乐趣,给学生课余生活带来健康向上的新内容;调节学生紧张、单一的学习气氛,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其他学科的“减负”上发挥一定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任何片面缩小或者夸大其教育目的和任务都是不合时宜的、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反思过去的器乐教学,教师不应该紧闭器乐大门将学生置之门外,或将学生一个个赶进门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根据每个学校的学情,在变声期的学生中开展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的器乐教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新课改实施环境下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希望诸多一线音乐教师能够携起手来,用“高效”的课堂器乐教学,为“减负”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15.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

[3]郭声健.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J].中国音乐教育,2000,(4):4.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音乐课堂;音乐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但是,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的音乐教师对新理念、新课标的把握、理解不准确,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五花八门、花枝招展。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我们的音乐课堂呼吁真正的音乐课,学生期盼减负了的音乐课堂。在这里,我提出目前几种音乐课堂出现的问题。

一、音乐课势必体现音乐性

新课程提出了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与思品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音乐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但是该怎样整合,要整合到什么样的程度?很多音乐老师心里没底。我曾听过这样的一堂课:教师执教人教版歌曲《踏雪寻梅》,课堂上反复朗读儿歌与古诗,不断地提问、讲解、品读诗中的含意,学生在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学中进行了画画、跳舞和朗诵,忙得不亦乐乎,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而学生真正唱歌曲、参与音乐作品表现的时间却很少。有关音乐作品内容的学习,教师一带而过,见不到老师指导学生怎样把歌唱准,怎样把歌曲情绪表达出来,一堂课下来没有听到期望中悦耳的歌声。这就是教师以学科整合为重,忽视了音乐教学学科性质的结果。其实,音乐课中知识整合要注重音乐性,应该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抛弃那些没有音乐性,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手段,用各种紧扣教材,突出音乐的方法去整合,让音乐课在具有音乐性的知识整合中变得更厚实。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过于烦琐

教学过程是信息运动的过程,是信息传递、识辨、储存、再生的过程。而语言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故事的讲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音乐课成了故事课、语文课,课堂中的音乐也就自然少了。如,一位教师执教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可能原意是要用童话故事来贯穿始终的,但是没一次进行故事描述的语音过于繁琐,导致听音乐的时间一再压缩,到下课了,一遍完整的音乐还没有聆听完整。就这样的课而言,整堂课教师可谓是费尽心机和“口舌”,学生似乎学得兴致勃勃,然而不管从教学目标落实还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都是无效的。诚然,用童话做主线,把音乐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串联成一堂生动有趣的课,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和教学模式,但是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的语言讲述所占的时间多了,学生音乐活动的时间就相对少了。所以,教师良好精炼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它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有效且充满情感,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音乐课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需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而在目前,有些音乐教师有淡化双基的倾向,课堂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只以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为主,忽视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在我们现在听的许多课上,即没有听音、视唱、发声、识谱、合唱这些音乐基础知识常规练习,也没有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整合性,长此以往,音乐教学有何意义和价值呢?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5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语也好,英语也罢,教师的首要工作不应是忙于教授字、词、句,忙于引导学生写文章。而应是从兴趣方面去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兴趣转移到语言学习中来。比如,很多孩子对音乐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从音乐着手。我国诗经、唐诗、宋词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将这些作品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语言的表现形式既有汉语的,又有英语的。以优美的音乐创设宽松、和谐、形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学习语言,既有实质性的语言教育,又有音乐的体现形式,既有汉语和英语的比较学习,也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课堂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优美的音乐形式让学生觉得学习语言的字、词、句不是枯燥、痛苦的事情,而是快乐的、轻松的、美好的享受。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很快记住作品的内容,学生在歌唱中用汉语、英语背诵课文,在音乐的形象中体会汉语和英语的差距。由此,学生形成了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语言教学和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我在重庆市合川渝南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个尝试,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作为背景,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赤壁怀古》的情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从杨洪基沉雄浑厚的歌声中很快了解了《赤壁怀古》的历史背景。两个课时完成后,大约80%的学生能够背诵《赤壁怀古》以及《三国》开篇词《临江仙?赤壁》。同时以英语的形式表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有所收获。

二、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下好语言学习的先手棋

语言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了解字、词、句及语言作品的基本结构,初步掌握作品的主题,了解作品的知识点,摸清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在预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对新接触的内容,有很大的好奇心理,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有了收获,产生成就感,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而因为学生在预习环节掌握了很多知识,预先了解了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学习主要任务就落在学习重点、难点上,因此就减少了课堂学习的难度,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预习可以使学生课堂学习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通过预习,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了因知识的难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预习,学生学会了本章节语言学习的内容,学习上不欠账,保证了上课质量,学生的学习形成了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良性循环。这时,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汉语、学习英语是痛苦的事情,而变成了快乐的事情。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我任高一(5)班班主任期间,该班英语和语文成绩很不理想,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用30分钟预习英语和语文,找出第二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学期的尝试,该班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都有了很大提升,很多中等生跨入优秀生的行列。

三、在比较中学习,习惯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字、词、句及语法的对应学习,将汉语和英语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英语和汉语的对应并非一一对应的,汉语和英语都存在多义现象,这就是学习语言的难点之一。因此,可采用比较学习法,通过比较,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认同语言习惯的差异。比如,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学习,学习英语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自己又是地道的中国人。两种语言习惯虽然在各自的语境中有所区别,但又有着语言上的相通性,当习惯之后,便会形成自然。一个人在一个语言环境中生活久了,这个人自然就会使用这种语言工具。因此,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双语教学,提倡双语交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风采。

四、创设语言环境,形成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语言学习仅有课堂学习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室里,校园内,我们有必要设立汉语角、英语角、汉语交流沙龙与对话沙龙,形成一定的语言环境氛围。在校园里提倡用英语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常用英语口语,通过过西方的节日把英语学习融入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在活动中多和外国人接触。学校最好能定期邀请一些外国友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明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是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即使是学习汉语也如此,如果一个外国人与中国人多交流,多过中国传统节日,那么对他学习汉语是很有帮助的。在孤立的环境下学习语言,效果会很差,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语很困难,是因为他们学的常常是哑巴英语。因此,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五、学习语言要多读、多写、多记、多背诵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很多经典作品,学生多读语言作品,多记一些语言经典,多背诵一些语言作品对语言学习很重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外国的孩子能花工夫熟读唐诗、宋词,那么他们的汉语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样,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坚持用英语熟读《一千零一夜》,他们的英语水平一定会很快提高。所以,学习语言时,熟读经典作品,既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还可以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六、加强课外阅读,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6

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中,不同的歌曲教学内容用大片段大谱面的集中授课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且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较大地影响了歌曲学习效果。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般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能维持在15至18分钟左右,超过这个限度,孩子的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虽然传统的大片段教学具有容量大、时间集中的优势,但在教学时间上缺乏弹性。一些音乐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中不能自拔:所有歌曲,不管什么内容和形式,都一遍遍长时间地开展识谱、听唱或视唱教学,忽视了音乐课程本身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特点,淹没了学科特色,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相对而言,小片段教学具有时间短、复现频率高、小巧精致灵活的特点,在课堂中起到营造氛围、穿针引线、突破难点、举一反三的重要作用,比较吻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它所体现的教育均等性、适应性、灵活性、个体性,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提供适应性歌曲教学。当前,一些音乐教师让学生不断地唱、不断地听的单一做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音乐小片段教学类的能科学利用时间、提高教学实效的授课方式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教师歌曲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一、对小片段教学的认识

小片段教学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歌曲教学方式,要求所有的歌唱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师指导)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就地取材于歌曲,一种节奏型、一个小乐句、一场小律动、一个小符号、一种小游戏、一段小演奏等都可以拿来做训练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时间、环节、内容、方法的灵活安排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适应性的学习支持、学习片段,使课堂的各个片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等方面的特性。

小片段是指歌曲学习中,该“短”的尽量浓缩,但增加复现率,体现歌曲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以及对学生的情感和声音美的熏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体验、探究、实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适时、更准确地驾驭教材,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面对和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唱歌需求,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而这里所说的“小”主要是指时间短。小片段要“短而精”,一般仅有2至3分钟,学生在这一时间内最容易集中精力;其次是内容精,必须是歌曲学习中的精华要素、有价值训练点,提供学生人人参与的亲身实践的机会。

小片段具有“短而有味、短而有趣、短而有效”的三个特征,时间上虽然极短,但在内容上要丰富多变,要有值得回味、留恋之处,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教学方式方法一定要有趣味性,能带给学生“惊喜”,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更有“简洁、精准、明快”的教学要求,所谓简洁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要精炼,而精准是指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的把握要精细和准确,明快是指课堂的节奏和反馈要快而有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小片段教学打破了传统的40分钟的歌曲教学节奏,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课堂模式的变化,包括预设、结构、思维习惯等。对教师的音乐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在调控课堂教学,安排教学环节方面教师所花的心思更细更多。首先要教师的备课模式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必需做出相应的增减删补;教学方法要调整,教学节奏相应地变快了,教师必需对学生的学情和班情了如指掌,对学生学习的起点、难点也一清二楚。同时小片段容量小,教师的目标意识更要强,学习任务更应简单明了。

二、“短课教学”的对策与成效

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有效教学观,合理利用每一分钟,真正向唱歌课堂要效率,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有的音乐教师在尝试小片段教学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过去的大片段中,主要表现为: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比较刻板,仍然遵循原有的大块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节奏拖沓,该小不小,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也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握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学中详略不当或对关键环节匆匆过场,常常让学生感到刚刚进入学习状态很快就又要结束了;时间太短,对所学的内容认识肤浅,兴趣淡漠,造成巩固率低,无形中又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因此小片段教学在内容上要“有味”,在教学形式上要“有趣”,在教学行为上要“有效”,本文从小片段教学要求关注音乐课堂的重复性、音乐课堂的操作性、音乐课堂的情景性等角度对实施小片段的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关注音乐课堂的重复

音乐课其实是一门重复的艺术,但这种重复是有变化和创新的,教师要适当提出新要求,不断转换新形式,让学生逐步提高。而小片段歌曲教学是将识谱、演唱、情感表现等技能的重难点融入在一个个细碎的小过程中,将教学问题自然化解;这种重复更关注教学手段与形式的生动多样以及教具和学具的重要性和良好音乐氛围的营造,更便于让学生进行动作的模仿、理解以及开展合适的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全身心投入,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更便于从音乐元素切入,在教学层次上逐步叠加,产生教学效果上的“加法效应”,更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见好就收”,只要大多数学生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可以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把内容和时间都相对集中,方便集中讲练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大片段”教学,那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小片段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产生学习的快乐感。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小片段教学法在提高歌曲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不得不引起深思:为什么同样的重复,有的课学生很感兴趣,有的课学生却生厌?

在某区二十多所小学中,笔者走访了六十余位音乐老师,对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十余人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小片段歌曲教学的看法、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等方面。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这次调查基本涵盖了某区的所有小学,参与面广(约定实际受访人数占比96%)。调查结果基本能够真实反映某区小学音乐教师小片段教学的现状。音乐课(40分钟)的歌曲常态教学情况从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唱歌课的小片段教学方式引发了音乐教师的高度关注与浓厚的兴趣。近八成的教师认为小片段教学有效,七成教师觉得“如何寻找有价值的小教学片段”是一个疑难问题,逾九成教师表示喜欢小片段这种歌曲教学的新方式,表示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需要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和板书来让学生反复识谱和学唱的模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这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三成不到的学生认为他们对演唱兴趣很浓,而小学生由于天生的爱好,在小学低中年段学习唱歌的兴趣自然浓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12.7%的学生的兴趣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主要原因是教唱方法单一、识谱与学唱的主要片段时间过长。而教学环节和片段的安排不够灵活与精巧,容易造成学习疲劳、遗忘快、产生厌烦。可见,教学片段的大小、长短以及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一些教师在教学片段设置上的不合理不科学,教唱模式的一成不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唱歌学习的效率。

大片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追求教学效果,急于求成,讲究教学的面面俱到,对学生进行机械刻板的重复训练,长时间地停留在歌曲的大谱面上,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学生的表现是一段痛苦的课堂经历。但小片段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讲究“简约”,避免冗长,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有游戏、律动、乐器等灵活多变的切入点,在教学层次的递进中,逐步落实教学要求,符合学习的规律和期望,让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得到满足,备受他们的欢迎和瞩目。针对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小片段的重复呈现阶梯上升的特性

小片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智能发展的年龄特点,巧妙制作、选择简便实用的教具学具,不断采用妙趣横生的学习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借助可操作性强的学具能真正动起来,乐起来。同时降低难度,采取小坡度、大密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避免知识间的层次跳跃过大;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班情、学情的变化,降低音乐学习的难度,铺设合适的梯度和台阶,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2、小片段的重复内容要有趣和有价值

对于教材,应该真正放手给予音乐教师更大的处置权、选编权、话语权,自主对教材歌曲进行增减删补,真正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配。当然教师要把好内容关,杜绝低级趣味的歌曲,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只追求娱乐性。教师除了利用图谱、课件、服装、道具、律动、游戏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以外,也可以和民族音乐相结合,引进一些优美动听的中国民歌、经典童谣、儿歌作为小片段教学的素材,充分体现中国语言节奏的丰富性。

3、小片段的重复力求新颖而富有变化

小片段教学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一定要精炼,切忌拖泥带水。首先切入要迅速直接,切入的方法、途径要引人注目,力求新颖,与歌曲主题紧密关联。其次教学线索要明亮醒目单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训练的内容也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使得教学重难点的内容进一步突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能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各片段之间衔接过渡要准确自然,干脆利落。

(二)关注音乐课堂的操作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没有好的实践方法或操作性不强,一切都等于空谈。因此小片段教学要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作为教学目的,强调让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能不讲的尽量少讲或不讲,牢固树立有效教学观――即投入时间要短,产出的效果要好;有效性在于教师的手段与策略使用要得当,教师的课堂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小片段教学的操作性强调学生内心本能的音乐感觉的建立与情感的健全,倡导让学生动手、动脚、动嘴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积极培养身体与大脑的音乐沟通与协调能力,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同时教师对于学生音乐技能的要求简单易行难度小,避免提出不易完成的过高期望,因此教师要选择方便操作的几个行之有效的小片段,而在旋律和情感表达上的要求一定要明确精细。

据对某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唱歌教学的调查问卷中,有60%的学生认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唠叨话多;有3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与练的花费时间是差不多的;只有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得很少,练得多。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在新课改背景下,由于有些教师的课程观仍停留在以教为本上,而不是以学为本,致使小学高年级教师课堂讲授语言过多。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师之所以出现了音乐课堂讲与练的两极分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些教师还没有认可新课程倡导的小班化理念或对新课改的操作精神理解不到位,误把多讲当作效率。二是有些高年级音乐教师没有了解和理解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会使用真正可以打动学生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事实上,小片段教学应该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剂,通过恰当的简约教学,构建唱歌学习中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一起来分享快乐体验,一起分享成功或失败经验,这是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多练让每位学生的唱歌学习都得到关注,让每位学生明确:唱歌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每个人的亲力亲为都非常重要。

1、了解学生所想

小片段教学要求音乐教师在唱歌教学课堂上不要操之过急,要把握好教师精讲介入的时机。首先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创新、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教师在课堂上过早地下定论,容易阻断学生的探究和思索,使得学习难点没能更好地解决便带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好讲的时间“度”,合理地推迟讲,对学生的感悟能耐心地等待,用小片段铺设唱歌学习的台阶,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就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动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等到学生对于音乐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入、学生的练习更加自信和成熟的前提下,教师再作水到渠成的简讲,对难点做更进一步的疏导,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好与更快发展。

2、发挥学生音乐特长和优势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小片段教学的操作性要求教师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多练的时机,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对学生练习的评价要准确,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小片段练习;做到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而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宜用不同评价语言。

3、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悟

教师民主的小片段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当学生的意见和教师相左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在保留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必要的示范和演示,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探索欲。而对于一些平时比较羞涩和内向的同学来说,教师更要给他们积极表现的机会,并通过小片段练习,加大关注的力度而不是在唱歌训练中故意出难题去“刁难”学生。即使对于学生一些粗浅的错误的感知,教师也要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小片段练习中,自己去发现、去尝试。

(三)关注音乐课堂的情景性

音乐课堂的情景性是指小片段教学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唱歌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一些音乐教师重教轻学,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对此小片段的情景教学正是以形象性、情感性和启迪性特点让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状态,使小片段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乐园。而所谓的课堂情景性,就是对歌曲教学内容用语言进行形象性描述或用动画的表现手法对其特定教学内容环境的设置、模拟以及创设出与之相辅的场境氛围。实施小片段的教师更有责任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用生动的表现形式和活泼、赋予意境的表现手段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创设出轻松活泼、符合特定主题内容的多媒体情景插入到一个个碎小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并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保持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因此要积极探索课堂情景的构建内涵,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学有趣味,减轻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从结构力出发,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以进一步推动歌曲教学的深入。

据笔者对一些音乐课堂的观察,有的歌曲教学课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脱离了音乐教学的本体,而有的唱歌课则完全不讲情景性,只偏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又回到了课改前的老路,传统的灌输式的歌曲教学注定是低效和无效的。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有了偏差。而音乐课堂结构中的元素有情景性元素和音乐性元素两类,其中情景性元素包括故事的发生、事件的罗列、人物的变化、地点的变化等类别;音乐性元素则有歌曲学习中的旋律、力度、节奏、情绪、速度,还有乐曲欣赏中的形象、结构、变奏等内容。新课改背景下小片段教学关注音乐性元素,应有别于传统的双基教学,在开景性元素的同时重视挖掘音乐性元素,并与之同步发生发展,一一呼应,共同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情景,让学生既掌握音乐技能,又始终在音乐中激发兴趣。

1、树立科学正确的新课改理念

传统的歌曲教学一味强调音乐性,强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得学习方式和过程过于枯燥,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新课程提倡淡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但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音乐性,忽视了歌曲学习重要的扶手与基础――识谱教学,使得歌曲教学步入歧途和另一个极端。目前新课改已经到了关键的攻关阶段,需要音乐教师针对音乐新课改中的瓶颈和纠结处,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去愉知和体验,找到一种更为有效和有趣的双基教学方式,将新课改推向深入。

2、理清音乐性与情景性的关系

小片段教学应一切以音乐要素为核心,坚持以音乐艺术性活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性为纲,以情景性为辅;以情景作为教学引子与线索,将音乐性元素有机串联起来,但要避免只突出强调某一音乐要素的做法,因为音乐的诸要素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体,所以不能加以割裂。因此音乐教师最需要做的是提高音乐课堂的结构力,将音乐性和情景性统筹兼顾,融为一体,加强各元素之间的逻辑联系,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

3、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是关键

小片段教学对教师的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各年段的唱歌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课堂教学更要显得生动活泼大气开放,在唱、跳、画、演、编、奏等专业素质方面都有要求;其中教师的多才多艺是教学的前提,教师的能力是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即兴伴奏能力、律动表演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为小片段教学的顺利实施而“量身订做、保驾护航”,以满足小片段课堂的实时需要,让音乐课堂显得“活而不乱、忙中有序”。

音乐教材是相对稳定的,长时间地使用一种大片段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兴趣减退,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做灵活调整,选用小片段的教学方式。小片段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全方位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求新图变,有意识地探索教法创新,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注意选用有价值的小片段训练点,从而使学生的兴趣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