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例6篇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文1

关键词: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国民生活质量日趋上升,人们在保障好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一些技术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再者,技术产业是带动国家经济的重要模块,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要性,这导致社会各阶层也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电工电子技术产业中,许多阶层人民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电工电子上,而在实训教学中忽略了非电工电子的实训教学,这使得电工电子技术的分级化现象的产生,也使得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的实训教学较为缺乏。因此,为苛求非电类电工电子专业更大跨度的发展以及消除实训教学分级化的现象,本文立足于中职非电工电子的实训基础以及创新能力,寻求非电工电子专业分层教学模式的更大发展。

1相关理论基础

1.1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

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涵盖了非电类基础认识,然而其专业涉及的范围可以延伸至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这五个层面的技术都是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能够涉及延伸的范围。面对现实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这五大层面在我国产业的核心地位中也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们组成了电工电子工程的丰碑。

1.2分层实训教学模式

分层实训教学模式在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中有着三层递进关系,实训分中职校内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实地演习教学和企业实践生产教学,三个重要模块分别以层层递进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好的循环,从而带动中职的学生从学习到生产,进而形成一体化的实训学习。

2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归属不同,导致实训效果不佳

就目前来说,非电类专业与电类专业区分较大,非电类专业不可能和电类专业一样安排那么多的电工电子实训课时。电工电子是工科专业学习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然而非电类的实训明显是弱于电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的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对于这种现象,国内学者总结得出专业归属不同导致了实训效果不佳。

2.2无法学以致用,工作的应用性不大

日趋更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使得学生们无法学以致用,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训作为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也会因为部分教学细节问题而面临很多挫折,比如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支持和实训内容的空泛性。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盲目。就中职的实训内容来看,中职对于实训的最终效果并不是很重视,只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一个心态。这种做法只会让实训过程形成松懈心理,使得实训不认真,工作又失利。另外,在校园的实训教学中,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并不是很强,校园实训内容常常是长年以往都是那几个项目,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缺乏更新,也就是说学生实训中掌握到的只是长期以往的一种旧有学习模式,便是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综合以上原因,我国中职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明显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对于工作上所更新的技术实训里,校实训方没有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训效果,在那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较少,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实习后无法迅速进入岗位,甚至脱离岗位。

2.3实训教学模式单一,灵活性不高

相较于专业性较强的电工电子专业,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模式并非样样俱全。他们在实际电类实训中涉及电子技术的东西不算多。另外,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比较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中缺乏注重性,这使得实训效果不佳,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其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几年来,工科中职一直围绕着电类实训教学的目标来实现学生学习-应用一体化的学习模式,中职教育办一直在不断改革,因此,外部政策对于实训教学是非常支持的,只是中职机构对于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似乎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这种单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已经持续了很久,却没有被改进。一方面这阻碍了电类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目标的失利。二方面实训教学体系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培养与发展,实训方式单一,模块简单,实训教学改革不彻底,形式也单一,且团队合作性较差。这些都已经让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单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障碍瓶颈。

2.4实训评分机制落后

现如今,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中,其评分机制是平时分加考试分,其中的平时分是可调控的,即依靠老师对学生认可度。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评分模式中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实训内容多导致老师顾及不到每个学生的实训效果;其次就是实训评分机制,以最终结果来评定实训成绩,这使得实训内容存在很大的虚假性,这样的虚假情况使得实训目的显得意义不大,比如学生中途叫人帮忙代实训,甚至连实训作业都代做了;最后,就是实训场地的落后,实训场地里有些设施陈旧太久,这样的设施使得学生有些优先使用较好的设施,因而在评分成绩阶段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这种评分其实是不公平的,特别对于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中,他们本来就是专业的弱势群体以及设施的不熟悉,这使得学生成绩评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3促进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具体对策

为改善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可遵循以下建议。一者,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学生的众多,专业繁杂且难以区分的局面,首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电类与非电类课程分开,将提高型与创新型的实验项目注入电类实训的课程体系,并增加电类专业的实训的课时量。而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实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型甚至科普型项目中,在保证基本实训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训时间控制在一周以内。这样既符合了两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又保证了大规模实训的教学时间。二者,为改善理论课程与实训项目脱节的问题,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应大胆引入虚拟平台作为实训前期预习辅助。例如,实训室控制电路项目,很多班级在实训前没有相关的理论铺垫,长时间的理论介绍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其原理,直接导致在实训过程中难度增加,检查线路时大量烧坏保险丝,引发学生的实践挫折感。而在实训项目进行前,将仿真软件以及建立虚拟实训室控制电路的教程拷贝给受训学生,通过前期仿真过程,学生更加理解实训项目的原理与注意事项,大大降低了实训过程中的元件损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针对缺少差异化教育这一问题,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教改过程中将实训项目分为基础型、研究创新型与个性化实践型三个层次,基础型实训项目面向大部分学生,完成即达标。研究创新型实训项目面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三者,由于实训过程时间较长,评分考量的因素较多,其客观性与公平性十分重要。因此,为了创造更好的实训评分机制,我们可以让实训监督机制变得更加严厉,对学生考勤以及平时分的记录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去评平时分。再者,根据国内外教育学家的观点,引导持续性成长与学习的刺激,从课程终结时进行的评价变为持续地展开的评价成为今后教育评价变革的方向之一。实训过程的表现应该在实训成绩中得到有效的体现,这样的评分机制将更加能保证客观性与公平性。所以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实训的评分上加大过程性评定的权重,更注重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现的能力和态度的关注,消除了部分学生对电工电子实训评分客观性与公平性的质疑。总之,以上三种对策是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的集中解决对策,而面对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还是现代教学模式所缺乏的分层实训教学概念,即中职-实训基地-企业的三环实训模式。

4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

4.1中职实训教学模式

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中职教学体系,中职应该遵循成果转换的结果。中职实训教学主要是由电路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组成,这四个模块分别是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稳固与提升。因此,在设置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中,应该需要有针对性。其中电路基础是磁场及电磁感应、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工技术是常用电器、普通车床控制电路、现代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是常用半导体器件、整流及稳压电路、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电子技术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数字电路的应用。中职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所以教学上可灵活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但是需要与应用模块相关。如:制作“电路图识读实训”,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快速识图的能力。接着是对照任务上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安装与调试基本环节电路或对照已经安装好的电路进行识图和检修训练。最后对基本环节电路进行分类归纳,对同类电路进行类比,比较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优点和缺点等,并通过电路图任务单”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

4.2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和创新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电工基础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包括嵌入式实训和单片机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包括电子综合实训、综合布线实训、智能交通综合实训、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包括中职生科技创新基地和电子创新实训等。其中的几个实训模块可针对实训学生来选择,但实训体系需遵循基本-专业-综合应用-创新的实训教学模式。如:制作“工艺任务单”,循序渐进地训练“维修电工技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将电气工程电路的安装要求及操作规范等制作成“工艺任务单”,在安装电路时发给学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任务上的工艺要求进行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4.3企业实训教学模式

现代企业的实训模式是针对生产应用而产生的,就如国内南车一样,他们是先做培训,再上岗实践,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因此,对于企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我们可有以下建议:一是优先采用行业模块方式,选择组合培训,节省企业成本;二是采用虚实结合的实训形式,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途径;三是开放性教学,理论实训同步进行,评分要跟进,设施要更新。综合以上的实训建议,企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应当遵循学习-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发现学习内容,并不断循环学习下去,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进而实现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目的。如:让学生读懂“企业实训内容”,理解实训任务单上的要求,自觉地按任务单内容反复进行单。项技能训练。训练中如发现学生没有按要求操作或工艺达不到任务单上的标准则令其返工,直到达标为止;学生掌握“实训任务单”上的单项技能后,再进行单项技能的链接训练;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基本控制环节电路安装与调试后,再加大训练强度,规定的时间、规定内容,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最后,进行实战训练,即复杂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生产实践的能力。

5结语

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中职、实训基地、企业形成稳定的沟通模式,即学习与工作的良性循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电工电子技术产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中职能完成教育办的文书目标,而企业则能达到企业生产的目的。在未来,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也将被普及开来,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艳,张伟宏,贾旭,王帅.依托电工电子实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05).

[2]刘浩,解宁,吴建华,沈兆奎.电工电子实训考核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06).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文2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专兼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23-01

1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师队伍现状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还未完全到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才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能力不足,缺乏双师型电子专业教师,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和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资格培训力量比较分散,培训社会化程度低,很多学校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和方式等问题,学校对外培训比较分散,为社会培训规模都较小,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计划,相应的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工电子专业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不适应电工电子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水平低,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梯队,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电工电子专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并能够承担“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家教师,严重制约着现代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 电工电子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培养技能目标

电工电子专业应建立起以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为首、以较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在这个梯队里,有的教师具有高级教师职务,这些教师既能讲授电工电子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培养技能目标:(1)以结构工艺和生产工艺为主熟练的装配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2)以电子焊接技术为主熟练的电子焊接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3)以元器件识别和检测为主品质检测技术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4)以电路原理为主调试和维修技术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5)以机电一体化为主熟练的PLC和低压电器技术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

3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1 从企业引进专业教师

职业院校要积极从电子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师。

3.2 成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机构

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机构,聘请企业专家和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培训教师,把在职专业教师培训成“双师型”教师。

3.2.1 培训形式

(1)随堂培训。教师随同学生一起上实训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法,每堂课中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动手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使教师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

(2)集中教学实训。对于一些较大的实训项目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包括认识实训、电工技能实训、电子技能实训、单片机综合实训、PLC综合实训、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小家用实训等都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进行。每学期安排2~3个项目,每个项目安排1~2周时间,教师停课进行整周的实训操作。实训项目的设置尽可能模仿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考核评价模式,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对教师技能和行为规范同时加以培养。

(3)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在企业实习中,要对教师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教师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教师培训成绩册。

3.2.2 培训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准确定位培养技能目标,采用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模拟教学,提高教师实训技能。

(2)结构优化原则。根据专业发展方向,构建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三融合”课程体系,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考核评价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融合。以“三融合”为原则建立服务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课程,以培养教师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以职业工种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按时参加培训并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拓展自身的职业水平。

(3)强化实践原则。将专业技能比武引入培训课堂,通过讲任务、讲要求,制定“专业技能大比武细则”,形成课程标准。按任务引领方式,指导课堂教学,按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制订比武标准。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使教师养成注重技能实践的学习习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考核评价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融合,通过培训强化职业操作技能,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注重创新原则。强化学术性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增强问题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任务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用模拟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学环境吸引教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岗位和工作任务整合专业技能点,实现岗位与课程的对接,使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接轨并实现网上教学与学习。

(5)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对于电工电子专业教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实验实训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使他们也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4 结论

职业院校通过积极从社会上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机构;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出专业“双师型”教师,为电子企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满足我国电子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文3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81-02

高职院校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简称输配电线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电力工业电网建设,掌握电气、力学、电力线路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输配电线路的设计、施工、检修等技能,能胜任电网企业、供用电企业和电力建设企业的输配电线路设计、施工、运行与检修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打下坚实基础。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都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可以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便成为高职院校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申请新增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获得了批准,成为了广西首个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学院结合输配电线路专业及行业特点,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的实训条件由最初的只有一条10KV线路发展到现在拥有0.4KV~500KV七种电压等级线路,分立杆作业区、登杆作业区、铁塔攀登作业区和柱上变安装与操作区,建成了一个具备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基地可进行线路工艺实训、送电线路测量、线路施工的部分实训项目及线路运行与维护实训的大部分实训项目,还能进行配电线路和送电线路施工与检修项目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测量实训室有20台电子经纬仪、10台全站仪、5台水准仪和一套GPSRTK测距装置,可进行输电线路勘察测量、施工测量和维护中的测量。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课程大多数是在校内的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开展,部分实训项目是广西区内院校唯一开展的。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输配电线路校内实训基地在硬件上有较大改善,但与电网技术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实训基地功能有待扩展。一些实训课程的实训项目还没能实施,如线路施工实训内容包括基础开挖,基础模板安装,杆塔的组立,导线、避雷线放线,绝缘子和金具的安装等,目前还不能进行基础模板安装、杆塔组立及配电变压器安装施工等项目的实训。

2.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教师对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融合的内涵理解还不深,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更新。学生对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的目的、作用不甚明确。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应只是机械地操作,应增加动脑的机会,把知识融入实训项目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模式还不够灵活,教学的基本原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分组实训来说,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4.实训教材还不能满足要求。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等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专业特色未能完全体现。

二、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2011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输配电线路专业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紧缺专业,同时获得了国家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经费的支持。为此,针对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一)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和原则

1.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示范性。通过项目建设,发挥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在校内和周边院校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引入和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先进教学理念,并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使实训基地具有体现工学结合先进教育理念的示范作用。

2.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先进性。以电力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和设备为标准,强调高新技术和设备,兼顾常规技术和设备,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实训设备要与行业的同期设备具有同等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职业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努力营造电力企业建设、维护、检修、技术管理第一线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努力营造企业文化和氛围,体现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4.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具有开放性,向本专业师生开放,向本校其他专业师生开放,向周边院校师生开放,向企业员工培训和鉴定开放,向下岗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鉴定开放,使实训基地具备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

5.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效益性。制定长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确保项目的持续运行能力。注重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积极探索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和管理,实现互惠互利,提高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基地建设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1.扩建输配电工程实训基地,提升项目化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满足线路施工等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对输配电工程实训基地进行扩建,增加基础施工实训区、杆塔组立实训区、柱上配电变压器安装及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区、电缆安装实训区、电缆附件制作及故障检测实训区、室内登杆及变压器检修实训区、体能训练区等七大功能区,扩建完成后,输配电工程实训基地功能更加完善,基地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技术服务、承办技能竞赛等功能为一体,并能实施对学生体能训练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增加线路施工实训项目,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输电线路施工的实训项目一直是本专业建设的一个弱项,主要是线路施工场地大、耗材多、耗时长,因此一些实训项目很难在校内开展。对线路施工的工作过程深入研究后,制定了线路施工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案(如表1)。表中的导线、避雷线和金具的安装,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配电变压器安装和电缆安装可安排在校外实训部分,通过团队成立的施工队,直接参加校外配电线路实际施工,随着基地建设的完善,建成柱配电变压器的安装项目后,可先在校内进行基本的训练,再到现场参加实际施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3.校企合作开发线路检修实训项目,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与电力企业共同制订高压输配电工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途径与办法,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与电力企业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与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派教师参与南宁局的±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检修项目,与南宁局合作开发输电线路覆冰除冰装置,通过这些合作,引入最先进的线路检修技术,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

4.鼓励教师参加线路工程施工,不断提高团队教师职业技能。团队挂靠电力建设企业国恒电力工程公司,成立电力建设施工队,承包配电线路施工工程,由教师带队,学生参与,教学互长,团队保持有一到两名教师在一线,在条件成熟时,申请独立的资质,把专业做大做强。

5.建立先进的线路检修实践课程管理模式,满足实训需要。由于线路检修实训项目受场地、工器具数量等限制,每个实训项目不能开展多个工位,因些,必须实施新的实训课程管理模式,采用多任务同时展开,小组间轮换的实训教学模式。可同时开展三个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有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在作业时,另一个小组写作业方案,两个小组再轮换,当一个实训项目做完时,再与别的实训项目轮换。通过优化管理,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实训项目,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杨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2]申屠江平.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3]汤晓青.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吴英绵,陈玉峰.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王春玲.旅游类高职院校经营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6]辛峰.关于高职院校商务类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文4

说法

“实际、实用、实效”

“工作学习化、培训生产化;生产设备培训化,培训设施生产化”

“整体提升、重点突破”

打造“人人有用武之地”的良好工作环境

温州电力局基于“实际、实用、实效”的实践式培训工作理念,把生产岗位的技能培训重点放在实际技能操作训练上。建立“工作学习化、培训生产化;生产设备培训化,培训设施生产化”的生产培训一体化协同管理工作理念,形成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设施管理体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法策略是:以巩固队伍基础建设为根本;以提升整体人员技能水平为主,追求培养拔尖人才为辅;以专业职能部门的技术指导为主,培训中心全面投入实训支撑服务为辅;强调基层培训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强调分级培训理念,强调“简单、实效、实用”的实践式培训方式;强调充分发挥“技术能手、高级技师、优秀技术人才”等内训师实施“师徒结对”培训的作用,通过采用“整体提升、重点突破”的培训方式,有选择地重点训练技能尖子,使其成为“精兵强将”;充分挖掘生产一线员工的潜在能力,打造成符合生产一线岗位技术标准的技能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逐步建成一套符合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生产实际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人人有用武之地”的良好工作环境,使得一批批的优秀技术人才、专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学以致用,努力追求实效;使得一线员工掌握作业技能要求,把提高供电企业的效率、效益、服务水平作为技能培训设施管理方式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企业实际,构建技能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共同目标。

温州电力局创新现场技能“培训授课模式”“设施管理制度”,使得工作、学习变矛盾为融合;明确现场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会做事、做对事、作成事”,其最终目标是:以提升整体人员技能水平为主,追求培养拔尖人才为辅。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必备”的原则,让一线员工平日里在实际设施上反复操作训练;关键时刻遇到“紧急抢修、带电作业、抗台抢险”时,能够做到“任务派得出、人员上得去、事情就能搞得定!”现场岗位培训定向性高位趋同化原则,一切从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现场技能人员进行岗位分层次定向培训,使其理论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达到岗位专业化要求,促进技能人员队伍技能结构逐步趋向目标水平,不断趋向规范化。

创新现场技能“培训授课模式”“设施管理制度”,构建规范化现场培训指标体系。以“简单、实用、服务基层站所”为目的,搭建现场培训授课平台,解决生产一线班组技能培训工作中的“备课难”“出题难”“脱产学习难”“统计管理难”等问题。

现场技能人才培训管理创新模式的主要做法

构建生产培训一体化协同管理体系,实施技能培训设施的最优管理

首先要在那些岗位人数“多”的专业,或者是“关键”的技能工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组建6个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室,分别是:曹辉变电检修技能大师工作室、海平变电运行技能大师工作室、李琦电网运行技能大师工作、朱民配网(线路及营销)技能大师工作室、阮敏锋电力营销技能大师工作室、应急基干实训基地。以上6个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其专业基本涵盖了供电企业的重要专业的技能培训需求。构建培训管理组织体系、生产协调机制和现场实施策略,以生产设备与培训设备的协同性为抓手,将现场培训与专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无缝对接,从培训和生产计划的编制、培训设施和现场专家的安排、具体授课、培训考核与评估改进等方面实现全面协同,力求实现培训现场化、生产设备培训化、现场专家师资化、工学矛盾最小化的最高境界,做到生产、培训两不误。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架构

通过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的组织架构:以专业职能部门的技术指导为主,培训中心全面投入实训支撑服务为辅,各基层单位组织实施,依靠6个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体系完成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的各项具体培训项目的工作。

理顺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流程

每年依据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培训工作计划,落实各单位《培训、比武、练兵》实施方案。将竞赛、调考责任分解落实到部室领导人和部室专职。各单位均编制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大师工作室开展岗位技能练兵工作精心准备基础训练学习,迎接竞赛、调考、技能鉴定、岗位核定工作。理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流程实施培训管理工作。同时利用局域网发挥“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的作用,开展班组培训工作。

搭建一体化协同现场培训授课平台的主要做法

构建一体化协同现场培训工作机制

着手现场培训配套设施的建设,各大师工作室均有网络培训的电化教室及适合开展技能现场培训的设备,实训设备均为生产的备品备件,对16个专业种类的职业技能人员,实施班组实践式培训模式下的岗位练兵、师带徒等培训模式下的培训管理考核工作。

师资配备方面

为6个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聘任131位内训师,将师带徒结对培训、技师和高级技师带新人、专家人才“师带徒”、劳模工作站跨地区培训、标准化岗位技能考前培训、安全技术等级鉴定前培训、班组岗位安全培训、应急基干队伍技能培训、培训师资格认证培训等汇聚成一体化协同现场培训工作机制。通过技术、管理两方面的依托,打造专业现场培训创新模式。

现场培训设施管理创新的具体工作方法及特点

实训设施配置为生产一线的新技术引进服务,做法:借用生产设施的备品备件库设施,为生产一线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实训设施配置为新投运的变电站运行维护做培训,做法:借用基建投产前的大批量设施,为生产一线运维人员进行岗位技能突击培训。

实训设施配置为技术比武集训服务,做法:在条件允许下,借用基建投产前同类型大批量的设备,配合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促进生产一线运维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如:2012年安排温州市层面的变电检修技术比武,就是依靠借用基建投运前的成套断路器中置柜,进行技术比武。又解决了培训的“资金审批”“设施的利用率”“实训基地放置设备”等困难,实现工学融合相互有机衔接的高效、务实现场培训。

实训设施配置为生产一线做应急储备,做法:借用应急抢修备品备件设施,这种方式适合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的生产一线运维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尤其适合一线班组师带徒的培训,如:2009至2010年在中电联的“电网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第18名,并获“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的周震宇同志,就是在曹辉变电检修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仿真变电站内进行训练。

实训设施配置费用仅以零借用费加上短程搬运、就位安装费代替,每年仅用10万元的经费就能替代上千万元的设施购置经费的代价。

有计划地分层分类实施“菜单式”现场

培训

培训项目的发起和确立,在培训计划的实施方面,开展分对象、分层次,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师资、设施的“菜单式”培训模式。

师带徒现场培训。针对每位新进、转岗及中级工及以下技能人员,为其选派技能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师,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培养目标、辅导计划、双方责任,实施过程检查,进行结对培训;并将导师带徒弟的数量、效果以及徒弟学习成效分别纳入个人绩效考核,确保培养效果。

作业前培训。在专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运行、检修、建设、调度、管理等层面的员工,结合大型、复杂及特殊重点工作任务,围绕施工作业方案、作业指导书、安全措施、作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在开工前进行培训辅导,确保作业人员熟悉工作流程、要求、内容及危险点,保证作业安全和质量。

技术团队课题研究实践式培训。根据专业业务需求,组织师资团队由该专业技术带头人领衔。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站(教学点)实训基地、技能大师(专家)工作站的人才培养作用,依托技术攻关、技艺革新、技改大修等重点工程项目,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攻关为重点,在专业人才层面开展“智能配电网技术团队”“生命线工程团队”“调控一体化技术团队”“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团队”“微网研究技术团队”等技术团队进行工作,使各专业人才快速适应国网公司、省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构建要求和科技战略调整的需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和能手,确保核心作业能力得到有效传承。

标准化岗位考前培训。结合现场作业岗位技能规范和安全技术等级鉴定标准实施考前培训,针对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技能小竞赛三个环节,利用网络培训、现场作业实际操作培训,完成22个岗位职种全部生产技能人员标准化岗位考前培训任务,实现一线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和考试的“无盲点,全覆盖”。

突出现场安全培训。以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重点内容,借助安全警示教育、事故通报、隐患排查、故障分析、事故预想等培训方式,利用《安全风险教育培训系统》,开展班组安全学习日活动,结合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采取分散式远程教育和短期集中脱产培训(即远程网络教学和实训基地集中式脱产实训)两者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减少员工脱产培训时间,来实现“工学两不误”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是当前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文5

论文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 管理体制 措施 体会

论文摘 要: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为案例,从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体会。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外在因素做了概要,管理规范所须力量,建设好实训基地不是一朝两夕的事。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电工电子专业实训课是中职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与管理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体会。

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训教学中,为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往往在实训模块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础实训(验证性)、提高型实训(综合性实训、应用性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等三种类型的实训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实训基地承担近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训+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C技术”实训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创新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实训课程具体主要是这样安排的: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子创新都在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电机与变压器在电机控制线路实训室进行;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在PLC自动化实训室完成;电力电子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在现代控制系统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单片机技术在单片机调试实训室配套相应的软件完成教学。由于实训课程的多变,留有机动调整的余地。

为了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保障学院的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实训基地的课程开出率及改善实训有序开展的工作条件,在“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以专业工种为基本单位,设立基地负责人制度,专门负责建设和场地管理。人选从具体从事专业实训工作的教师中产生,要求有较强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亦可从学部理论教师中产生兼任实训基地专业管理人员)

2 耗材及易损件采购及管理

采购由专业工种负责人上报需购清单于实训开放中心,统一由专业负责人协助资产管理中心进行采购。有关材料的管理设一总的管理员,所有的账目,钥匙统一保管,出库入库完整记录。中心通过基地项目负责人完成场地调整,资产清理、登帐等工作。

3 实训教学管理

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日常场地设备安排,对与实训相关人员,由中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行约束。教学人员理论实训交叉的,须遵守实训场地使用管理规定,全部或大部分课在实训室的,由实训中心负责管理。中心对项目发展建设把握思路,提出建设性建议。

4 基地负责人职责

a.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各项实训教学任务必须要有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记录,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b.实训室应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努力提高实训技术水平。c.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检修等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校验,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d.组织各类与实训相关的活动5.其他:考虑到实训工作较为繁重,为明确各工种功能职责给予一定的补贴待遇。

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我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浙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我校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日东电缆衢州公司共建而成。我们主要从“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实现共建。

日常事物管理——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人力资源合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中心主任、实训室负责人和优秀学生构成管理团队,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训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①实训基地按学期由实训中心主任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②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不能将基地建设单纯看作是设备的建设,更不能单纯看作是本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力量,尽量争取各类基地经费的划拨,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两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管理好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要全体使用基地人员和谐构建。笔者也是借助学校的现状,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人员资源共享,以便交流。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期刊网

[2]何新凤、曾柳娟、韦永森、黄平、王艳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文6

找准作力点:“三大培训”聚沙成塔

2013年5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进一步加强全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全员培训工作,用三年的时间(2013-2015年),从三个不同层面、三个不同方式、三个不同主体分层次、有侧重、重差异地推进“三大培训”工作,以点带多、以多带面,促进全员培训和全员素质提升。

三个不同层面的培训对象、目标和内容

按照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结构,重点实施大规模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简称:技能培训)、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人员培训(简称:专业培训)和骨干人才培养(简称:骨干培养),即“三大培训”。分层分类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以增强培训针对性。技能培训突出对主业一线人员、“双技能”人员、转岗人员“会干活”能力的培训,包括岗位必备安全知识、常用理论、业务常识、工作技能、系统操作等知识;专业培训突出对各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会管理”能力的培训,包括岗位必了解掌握的国网公司、公司专业工作会精神及专业相关政策法规、专业理论、规章制度、规程规范、技术标准、规划计划、业务流程、系统操作、工具方法等知识;骨干培养突出对骨干人员高精尖技术技能“会引领”能力的培训,包括系统的专业技术、业务技能、大型工作组织、疑难问题处理及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技术技能。

三个不同的培训组织方式

技能培训,落实“谁用工、谁负责”原则,采取基层单位自主培训方式,以培训、普考、年检、复测的形式,开展生产技能人员实用化培训和岗位胜任能力考评。专业培训,采取培训中心统一培训方式,以专业培训、工作指导、任务完成等方式组织实岗实训,由专业教研室按照“主岗位职责认证”的原则,梳理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内部资格考评认证专业,分年度、分专业组织内部认证培训和考评认证。骨干培养,采取专业支撑实施单位委托培养方式,以知识强化、跟班学习、实岗实作、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主要委托电科院培养电气试验、二次、计量及采集(技术)专业骨干;委托检修分公司培养变电运维、变电检修、带电作业、直流专业骨干;委托客服服务中心培养营销稽查信息技术、电费核算、业扩报装、服务品质管理、负荷控制、用电检查、计量及采集(应用)专业骨干;委托南岸、江北、市区供电公司培养带电作业专业骨干;委托经研院培养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专业骨干;委托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等单位,培养继电保护、运行方式、自动化技术骨干和专业培训师资。

三个不同的培训实施主体

对技能培训,基层单位是实施主体,培训中心是管理平台,专业教研室是指导平台。对专业培训,专业教研室是实施主体,培训中心是组织平台。对骨干培养,专业教研室是实施主体,支撑实施单位是培养平台,培训中心是保障平台。

把握作力正方向:“三大保障”同向合力

为有序、顺利实施全员培训工作,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积极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三大保障”,在人员与责任落实、建章立制、资源调配上给予全方位支撑。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两级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和专业考评鉴定委员会。在公司和基层单位两个层面,分别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全员培训领导小组,设置由人资部牵头、专业部门和培训中心(培训分中心)参与的全员培训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员培训的组织领导;成立以专业分管领导任主任、专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人资部相关负责人任委员的公司专业考评鉴定委员会,全面负责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考评鉴定工作。

成立专业教研室。按照“抓业务必须同时抓培训”的原则,突出专业部门在专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以国网公司网络大学重庆分院建设为契机,依托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23个专业部门主体,成立了电网运行、电网检修、电力营销、工程建设、科信、安保、领导力、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物资管理、发展规划、行政党群12个教研室。其中,电力营销、财务审计、行政党群教研室按专业进一步细分,下设营销、交易、财务、审计、监察、行政、经法、后勤、运营监测、政工、对外联络、工会、企协、离退休14个专业教研组,构建起覆盖公司全部专业部门、全部专业的专业教研室(教研组)网络。公司各专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分管负责人、培训中心分管负责人兼任专业教研室副主任,专业部门专业处长及专责、培训中心及部分单位专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教研室(教研组)成员,具体负责专业教研室的规划建设和常态运作。

明确职责分工。梳理全员培训组织管理关系和工作流程,厘清公司人资部、专业部门、培训中心及各单位在全员培训中的职责界面,建立了“人资牵头、专业主导、培训中心支撑,各单位共同履责”的全员培训主体责任体系。公司人资部是全员培训的总体牵头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全员培训总体方案编制、机制建设、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和重要信息。公司专业部门是专业教研室(教研组)的主体责任部门,主导各专业培训的计划编定、组织管理、资源建设等工作,负责编制全员培训各专业年度计划、年检(复测)方案、考试大纲、考试题库、考评认证方案,明确培训、考试方式和考评标准,并牵头开展专业培训和考评。培训中心是全员培训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单位,主要负责搭建并完善三级培训体系,牵头督导各单位技能培训及考评工作质量,协助专业教研室(教研组)进行教学管理。各单位是技能培训的主体责任和组织实施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负责开展本单位技能培训及考评认证。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定期跟踪、分析及通报机制。建立月度信息报送机制,以两级年度培训计划执行为路线图和时间表,按月收集各专业教研室和各单位培训组织开展情况,实时掌握各培训项目的实施进展和具体状况。建立季度专业教研室工作会和年度片区工作会机制,定期掌握两级培训工作阶段进展,分析存在的主要不足,找出并落实下阶段培训工作的改进思路、方法和举措。建立定期督导和通报机制,根据各单位报送的月度培训计划,以“不事先告之地点、时间”的方式深入各单位培训现场进行督导,检查培训和考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并限时整改,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单位实时给予预警,并在公司月度例会、季度例会上进行通报。

完善制度管控体系。相继出台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中心培训工作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教育培训重点工作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教育培训工作先进评比管理办法》等“四项”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培训主体责任、工作流程、考评内容及方式、结果运用,规范全员培训工作开展。印发《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完善专兼职培训师遴选、培训、使用、奖惩体系建设,明确兼职培训师的选聘、使用、调配的流程、范围及待遇、考核标准。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企业经营责任制考核机制、员工技能达标培训强制约束机制、骨干培养激励机制、员工岗位任职内部认证机制等“四项”机制,加强对全员培训工作成效的激励约束。

建立健全资源保障体系

建立培训大中心。积极搭建集公司、片区、单位、班组培训平台为一体的培训大中心。公司层面,加快技能培训新基地建设,把带电作业、仿真运行、故障检测和典型专业设施场所纳入培训中心统一管理,建设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培训重点的西彭实训基地,力争2015年投入使用,缓解培训设施落后的现状;同时依托专业支撑实施单位成立电气试验、变电检修、营销、调控、工程技术、信息通信等6个骨干培养工作站,为骨干培养创造特殊的培训环境。片区层面,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供区分布现状,新建市区、江北、永川、长寿、万州五个片区培训分中心,将片区培训分中心作为培训中心培训业务的延伸,行政上接受所在供电单位管辖,业务上接受培训中心管理,为片区各单位技能培训搭建了“随时就近、灵活便利”的公司级培训平台。基层单位层面,在32个供电单位和检修分公司组建班组实训角,为生产一线人员积极搭建现场培训平台。

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将近5年退休和在职的本部专业处长及以上专业管理人员、各级优秀人才和后备干部、基层单位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核心骨干,纳入公司专兼职培训师遴选范围,通常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加强初、中级兼职培训师队伍培训,着重培训兼职培训师在选课、备课、讲课、表达等各环节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提升兼职培训师队伍的授课能力。加强兼职培训师的激励约束,将兼职培训年度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纳入本人年度绩效考核。完善兼职培训师激励发展机制,将担任兼职培训师作为公司各级优秀人才和专家评定的优先条件。2013年,聘请专兼职培训师526人,其中19名专业领军人才担任专业教研室34个重点培训项目开发负责人,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60学时的亲自授课,3名兼职培训师因表现优秀被提拔至高层次岗位或领导岗位,有效激励了兼职培训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加快构建内部培训市场。借鉴“市场化”理念,以培训计划为龙头,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内部模拟市场”方式,发挥市场在培训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开展“就地平衡、区域平衡和系统平衡”三级培训资源调配,充分挖掘内部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培训资源。依托部分单位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成立市区供电公司安全风险实训分基地、检修分公司变电运检实训分基地、电科院电气试验实训分基地、信通分公司信息通信实训分基地等四个专业实训分基地和云阳县、武隆县供电公司两个专业实训场,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建立片区培训分中心管理流程,明确集中培训、委托培训两类片区培训项目计划的储备、立项、实施、评价的流程及主体责任,确定培训费、教师酬金、交通费、住宿费的取费标准和原则依据,进一步开拓内部培训市场,做实片区培训分中心。

增大作力大小:“三大评价”驱动最佳成效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推进培训效果考评、质量抽检和结果应用,以考评促进培训效果,以抽检促进培训质量,以应用促进培训结果,形成以“考评、抽检、运用”为一体的“三大评价”驱动力,促进全员主动参与培训、自觉在岗履职。

规范培训效果考评

对技能培训,主要由各单位进行自主考评,至少包括应知笔试考试、应会实作考试两部分内容,两部分成绩达到及格标准方可视为考评合格。鼓励部分单位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工作业务评判内容。考虑个体差异,对无法进行应知笔试考试的员工,允许采取口试等方式进行应知考试。

对专业培训,主要采取笔试考试和工作业务评判的方式进行考评,两部分成绩达到及格标准方可视为考评合格。专业教研室(教研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作、答辩、撰写报告等考评方式。笔试考试,包括培训后笔试、竞赛调考笔试、认证笔试等多种形式。工作业务评判,包括工作及时性、资料完整性、管理规范性等日常工作评判和对标结果、竞赛调考排名等年度业绩评判。

对骨干培养,主要采取笔试、实作、答辩、工作业务评判四种方式进行考评,四部分成绩达到及格标准视为考评合格。笔试和实作考试,主要考评骨干培养人员的应知、应会能力,可由多次笔试和实作组成。答辩考试,主要考评骨干培养人员组织大型工作、处理疑难问题和进行技术攻关的能力。工作业务评判,主要考评骨干培养人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在承担急难任务、技术攻关、事故处理、技艺传授、师带徒等方面的工作业绩,由本人提交申请,经所在班组、车间(业务支撑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逐级审核确定。

加强培训质量抽检

开展主要生产技能业务年检、复测,由公司对基层单位自主考评合格人员进行抽检,促进自主培训质量提高。公司抽检包括应知考试、应会考试两部分内容,抽检成绩分别达到及格标准才视作抽检合格。抽检及格标准由专业教研室确定。公司抽检的单位范围包括32家供电单位和部分专业支撑实施单位。其中,年检抽检人员从各单位自主考评合格的人员中抽取,复测抽检人员从各单位上年度自主考评合格且未参加公司年检抽检的人员中抽取。

加强培训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