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例6篇

电工基础基本概念

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电动势;概念教学;思维加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6-0014-3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经历特定的学习过程来达成。物理概念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形成正确的概念。学生需要在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1]。下面以“电动势”的教学为例,探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加工策略。

1 设置认知冲突,激发思维活动

转变错误前概念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认识,这对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大有裨益[2]。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的基础上,容易形成“电源电压恒定不变”的错误前概念。电动势概念的教学可以尝试从转变这个前概念引入。

展示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电池,干电池有1.5 V的标志,纽扣电池有3 V的标志,锂电池有3.7 V的标志……提出问题:电池上的1.5 V、3 V、3.7 V等标志有什么含义?是电压吗?

实验1:按图1所示连接电路,将一节标有1.5 V的干电池与电压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压表的读数。

实验2:再接上一个小灯泡,按如图2所示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到电压表的读数变小。为了避免偶然性,还可以再并联几个小灯泡,发现并联的灯泡越多,电压表的读数越小。

由于前概念的存在,学生会对实验2的结果感到惊讶,这是认知冲突的表现,由此激发了本节课的思维活动。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电动势”概念属于二级主题“电路”。电动势是描述电源特性的物理量,而电路恰是电源表现这种特性的环境。电动势反映了电源的内部本质,而路端电压是电源的这种内在性质在电路中的外在表现。由外在表现深入内部本质,符合科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这样引入教学,为后面建立电动势概念,认识电动势与电压概念的区别,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

2 通过类比思维,建立新的概念

类比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还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广泛采用的类比教学法的重要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了类比法使用的合理性[3]。对于电动势这类抽象的概念,可通过类比思维加工,降低理解的难度。认识“非静电力”是理解电动势概念内涵的关键。

图3中ACB为一段弯曲的滑轨,小球从滑轨的顶端A自由释放,经过滑轨下滑到达底端B。若要循环此过程,须通过“非重力”做功将小球从B搬回到A再释放。将弯曲滑轨上的力学过程与闭合电路中的电学过程(图4)进行类比,引入“非静电力”。通过非重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的类比,形成电动势的概念。

需要强调的是,使用类比的思维加工策略时,参与类比的事物或过程在物理本质上应当具有一致性。图3与图4所示的物理过程的类比,从做功与能量转化的本质关系上讲是一致的。通过类比的思维加工,分析电源的作用,引出“非静电力”的概念。类比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基于功和能的观点,将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与电源本身转化能量(即提供电能)的能力联系起来,最终建立起电动势的概念。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描述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非静电力搬运电量为q的正电荷从负极到正极做功W。搬运电量为2q的正电荷呢?搬运电量为3q的正电荷呢?……在归纳出功和电量的比值是定值之后,再引导学生分别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该比值的物理意义:一方面表示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另一方面表示单位电量的电荷通过电源获得的能量。

3 通过辩证思维,全面理解概念

电动势虽然是个抽象的物理概念,但又是一个可测量的物理量,这恰恰是电源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两者之间矛盾的统一。电动势是电源本身的性质,与电源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否接入电路或如何接入电路)没有关系。而电源的这种特性只有在接入电路,发挥其功能时才能表现出来,由此产生了路端电压和电源内阻的概念。围绕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闭合电路中外电路电阻与路端电压的变化关系。

实验3:将图2电路中的小灯泡换成滑动变阻器,如图5所示。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到电压表读数随之变化。

问题1:可以将电源两端的“电压”理解为电源的“电动势”吗?为什么?

问题2:电源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的“电动势”有可能在数值上相等吗?

路端电压的变化是由于外电路电阻与电源内阻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于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电源内阻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此变化关系的本质――电源提供给整个电路的电能的分配关系,从而站在电路的视角,认识电动势的物理意义。通过辩证的思维加工,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内涵。

4 通过批判性思维,深化概念理解

批判性思维是指,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所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考[4]。物理思维属于科学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其应当具有批判性。实验3的探究完成之后,学生在实验1与实验2的比较中产生的认知冲突得到了化解,实现了由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至此,本节课的任务似乎已经完成,然而,学生对电动势和电压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还不一定真正理解。在问题1和问题2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加工,可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3:不能把电源两端的“电压”理解为电源的“电动势”,仅仅是因为两者在数值上可能不相等吗?

问题4:“电压”与“电动势”虽然都可用“伏特”作为单位,但是,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问题5:实验1中电压表的读数真的和电源电动势在数值上相等吗?换句话说,实验1真的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吗?

问题6:有办法准确测量电源电动势吗?“准确”意指排除电表内阻的影响。

通过问题3和问题4,引发对于“电动势”与“电压”本质区别的思考。其关键是基于功和能的观点,从做功的力与能量转化的方向两个方面,对电动势与电压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深化概念的理解。问题5和问题6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激发学生进一步钻研的兴趣,使本节课中思维品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

以上分析了电动势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加工策略:在解决认知冲突的问题驱动下,引入概念;通过类比的思维加工,形成概念;通过辩证和批判性的思维加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综上,学生在形成新的物理概念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丰富的思维活动,获得充实的思维体验。这种体验应当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式的思维过程,并充分体现批判性。

参考文献: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赵娜,张磊.物理“前概念”与任务驱动教学[J].中学物理,2014,(20):3.

[3]唐凤,唐利强.类比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物理教学设计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21.

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概念法教学 工科教学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18-01

在工科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多表现为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概念。老师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学生牢记公式,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忽视向学生讲解概念与公式之间的联系,导致一些学生不知道公式中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不能明确具体的公式使用情况,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公式。在计算具体的题目时,一旦出现差错,不能明确问题发生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大量习题练习。这种模式符合教学中常用的应试模式:例题―习题―解题分析―模拟考试―正式考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均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应试模式适合中学教学,用于应付高考。但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工科教学,其效果不佳。工科教学的公式是众多学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结果得出的,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所代表的意义也就不同。如果仅是按照死记硬背的方法,熟记应用条件,这样的工科教学相当无趣。实际上,理解这些公式产生概念,不需死记硬背。在电工学教学课程基础上,并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结合电工学毕业生提供的信息,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为概念法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水平质量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一 提出概念法教学模式这一个概念

概念是直接反映对象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从一种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并抽象分析感知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概念。概念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真正灵魂,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点。但受长期应试教学模式影响,基本概念教学概念比较模糊。尽管在具体的应用教学中,很多人了解到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仍是坚持采用应试模式。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需要完全贯彻实施概念法教学模式,重视概念教学,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分析―概念组合―概念对比―概念应用这一模式。将概念法教学模式应用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电工学教学中概念法教学具体方法

在初期进行电工学教学时,主要以内容为主线,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课堂讲授内容。但在进行后面课程讲解时,若涉及前面的概念,学生不能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第一次出现概念时,应详细定义概念,并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并由此概念引申出具体的公式,同时在课堂进行测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将概念与公式贯穿在一起,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电工学电子电气工程教学中,串讲公式和概念,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能够区分不同电力情况用不同的数学公式表达。通过一个概念,进而扩张到多个概念知识,并引申出多个数学公式,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区分它们之间的共性以及特异性,将独立的章节内容连贯起来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便于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概念法教学模式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并分析不同条件,结合概念,推导出不同的公式,让学生透彻理解公式产生的原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有效避免盲目套用公式,死搬硬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结束语

多数工科专业课程的公式以及概念比较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讲课效率。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提问、探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革新发展,研究更适合现展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参考文献

[1]胡方、韩振铎、秦振杰等.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9(2):127~128

[2]孙始财.概念法教学模式在工科教学中实践与探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41~43

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EDA;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习聪玲(1979-),女,陕西渭南人,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5-02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背景和意义

1.课堂教学改革背景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测控专业、电信专业及电气专业等学科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微机原理”、“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方案的思考,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为深入贯彻《纲要》的指导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以适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课堂教学改革意义

人类步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环节,提升工科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观念。“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就是借助虚拟实验现代计算机仿真工具,将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中的实验环节和实践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自然参与到理论的实验来源和工程应用的探索过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力求使课堂发生如下转变:由课堂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由理论学习只知其因的书生形式向实践教学的既知其因又知其用的工程应用形式转变;教法由师讲生听的“理论推导”方式向师生在课堂共同实验的“理论―实验―理论―应用”方式转变,目的是使学生由单一地掌握学科理论型向综合学会工程应用型转变。

二、EDA 技术引入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片面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过分强调了基本原理、基本定律的来源、释义、验证或推导过程,然后通过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填鸭式教学,黑板、粉笔和讲解就是课堂的全部内容。此外,因课程和实验内容与应用实践脱节,学生往往不知学为何用,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EDA 技术改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一些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EDA 的模拟随时以图形、表格及曲线显示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效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层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内容多而杂、知识面广。[1]

EDA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其以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电子系统到硬件系统的逻辑编译、分割、综合及优化、布局布线、仿真,直至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EDA 技术的教学应用软件主要有EWB、PSPICE、protel99、Max+Plus II、QuartusII、ActiveHDL、Modelsim 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动化、数据处理能力强、功能丰富完善、开放性和交互性良好。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电子线路实际化,并可以不断地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结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改变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还提高学生学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引入EDA 技术,改革和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已经成为必然。

三、“电子基础基础”课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主要引入课堂虚拟实验教学形式,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应用,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形式进行验证,并在实验过程讨论理论的适用范围、参数变化和影响关系,通过课堂对实验过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1.“电子技术基础”基本概念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电子信息和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三基”教学是课程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电子技术中存在有较多的基本概念,如康华光《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第三、四章和第七章,提出的PN结的形成、小信号模型、正负反馈,以及在《数字电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四、六章介绍的竞争冒险现象、161芯片形成的计数器基本概念。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介绍这些内容时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引入验证性EDA仿真和动态软件显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看到这些原理的实现过程及这些概念的实际现象,并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看到RC电路如何振荡出正弦波并如何转化为三角波和矩形波。更直观地看到161等芯片构成的计数器如何计数,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数字钟如何来工作的。这些对学生都比较抽象,如果能通过EDA教学软件仿真就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3]

2.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应用中引入应用案例

“电子基础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的很多内容可直接作为后续课的应用基础,或直接在工程中实际应用,如《模拟电子电路》教材中的第七、八章中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最大功率输出等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第三章的RC电路在工程中可用作延时器、振荡器等应用,第十章整流二极管在线性电源中的应用等等。在《数字电子电路》中多谐振荡器和和555定时器都是经常在工程领域中用到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少涉及如何运用《电子基础基础》的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了电子技术基础后,往往只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的工程中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中插入应用案例的虚拟实践,可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例如可以组织一些电子设计比赛,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单片机结合在一起,做出一些电子产品,或者实现一些逻辑功能。给学生提出了工程应用中的难题就存在于基本理论中的概念。

四、应用案例举例

对于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的构成如图1所示。

由此引申出信号源电路,以下是设计信号源电路,如图2,这样可以在课堂上通过EDA仿真让同学有更直观的概念,如图3。

五、课堂教学改革预期目的与实施效果

基于EDA的“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改革将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这些基础概念与工程应用要点,设计出对应虚拟实验案例,在课堂上演示、讨论,丰富“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内含。预期通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定律和理论应用结点多建立相应的EDA和应用案例程序,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所有课堂中引入基于虚拟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华光,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文4

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就机电一体化专业情况提出以下问题: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究竟用到哪些高等数学知识?会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怎样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将高等数学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结合?这些是目前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并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教学内容不能充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长期以来,我国现行高等数学教材大多都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这些教材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教学需要,但却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有较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那么,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就要求具有实用性,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衔接起来。

另一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普遍缺乏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由于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对数学知识比较熟练,但是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这就导致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时只注重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不能将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相结合,也把握不好该讲解的重点。而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用到相当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专业课教师也不能清晰地进行讲解,有的甚至跳过不讲。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具体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太少。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在后续学习专业课时,常常出现不会用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现象。甚至是同一类问题,专业课程中换了个变量表示,学生就无法适从了。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数学课的要求已不能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了,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探索适合我院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重新把握课程的定位,结合专业课对所用教材重新整合,加强基本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的渗透,突出数学课程的工具性及实用性,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下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从知识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2.1按照专业及课程类型对高等数学课程重新定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数学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旨在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主要讲授内容有: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行列式及矩阵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划,应该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地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删除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数学证明,增添与专业有关的概念、案例。例如:在函数部分,可以引入机电专业常用的几个函数,如阶跃函数、简谐波和矩形波等;在导数及其应用部分,引入电流强度、电动势及最大输出功率计算的例子;在常微分方程部分,也可以引入与电学相关的例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讲解引入数学概念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后续专业课要用到的内容需着重强调,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定理及证明过程,则可以简单带过或者直接不讲。

2.2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会用数学解析式表示专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定律,二是利用数学工具进行专业课中的一些计算,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从这两个方面,高等数学要想达到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服务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要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呢?首先,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与专业课中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前提,而数学教材中对于数学概念的描述是较抽象的,学生难以将其运用到所学专业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不仅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而且要用专业的语言来描述,通过专业例子解释数学概念,用数学概念结合专业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专业问题。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能够将机电类专业中的相关概念与对应的数学概念进行相互转换。

例如,导数概念与电流变化率之间的相互转换等。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一些数学概念时要联系它的实际背景,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高等数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在专业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实例,分析并讲解各个数学知识点在专业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导数、微分等概念进行电流强度、测量误差的近似计算等。这些都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讲解数学理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偏离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在熟练把握数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专业课教师多多交流,熟悉相关专业的重要概念及需用数学思维解决的实际问题。

3结语

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重要性;教学计划;兴趣;综合技术

一、让学生意识到《电子技术基础》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起初向学生介绍电子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现状。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然后强调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性;并带领学生去实习厂参观、学习各种家用电器的电路板,介绍每一种电子元件的作用,特别强调集成块的应用;最后向学生解释《电子技术基础》是研究电子线路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军事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量体裁衣”,制定合理性的教学计划,使学习变得简单、快乐

很多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仕轻工”和“好面子”,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再加上同等学校的扩招,都想招更多的学生。这样更进一步导致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普遍较差,接受能力又低。再加上《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概念抽象,内容多,公式多,符号多,而且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都是非线性电子元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大的挑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为了使学生有一定的适应时间和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制定前松后紧的学习计划。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早、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来看,技工院校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疑等特点,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知识,他们基本上能掌握课文中的知识概念,但他们的思想不稳定,注意力不易持久。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对一些较复杂、抽象概念的掌握,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甚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厌倦反感。《电子技术基础》课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而且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并充分运用一些现代辅助教学手段,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辅助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展现欲和求知欲。通过分析和推论,得出规律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演示实验,指出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四、善于利用多媒体、实验综合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多媒体、实验综合教学手段可以增加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电子技术基础》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建立清楚明晰的概念,为了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实验综合技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例如讲解三极管的三个电极电流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电工基础》所学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得到IE=IB+IC的结论,然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上述四种教法,是自己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向老教师请教以及查找相关资料,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工作的一些粗浅体会。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为显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职业能力;课程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7.09.206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四川省2016年关于开展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通知》和绵阳市人社局、财政局《关于做好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2016年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已经完成对近10000名学员的培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标准将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分为:公共课程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两大部分。

1 公共课程

1.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全体学员。

1.2 涉及模块

公共课程属于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网页制作、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网络采购六大模块中共有的基础知识,任何一个模块的培训都必须涉及公共课程的培训。

1.3 培养目标

通过公共课程的培训,让学员对职业道德及电子商务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32学时。

1.5 教学计划

1.6 培训内容

1.6.1 职业道德

培训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1.6.2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1.6.3 计算机网络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1.6.4 电子商务基础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的发展史;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框架;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及防范。

1.6.5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培训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目的及意义;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政策;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公司注册的流程;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

2 专项技能

2.1 网页制作

2.1.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T。

2.1.2 涉及模块

网页制作模块。

2.1.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学员具备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2.1.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1.5 教学计划

2.1.6 培训内容

(1)图形图像处理。培训内容:Photoshop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透视原理;色彩基础知识;图形图像的处理;网站页面的设计。

(2)Flas制作。培训内容:Flash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操作;简单图文动画的制作;层、库、遮罩及运动层的综合使用;按钮及菜单的制作。

(3)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内容:网页制作的基础概念; FrontPage的基本操作;站点创建及管理;页面的布局;网页的内容添加;超链接的使用;CSS样式的使用;Html语言;网站的。

2.2 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

2.2.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2.2 涉及模块

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

2.2.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交换、及信息更新及维护的能力。

2.2.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2.5 教学计划

2.2.6 培训内容

(1)网络商务信息基础。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的基本概念;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网络商务信息的分级;信息收集的基本要求;信息整理的基本步骤。

(2)网络商务信息的采集。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收集的常用工具使用;信息下载的常用方法及工具使用;信息的存储方法。

(3)网络商务信息的处理与分类。培训内容:信息的整理方法;信息的分类。

(4)网络商务信息的。培训内容:信息的渠道;信息常用工具的使用。

2.3 网络营销

2.3.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3.2 涉及模块

网络营销模块。

2.3.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市场调研与网上商品销售的能力。

2.3.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3.5 教学计划

2.3.6 培训内容

(1)网络市场调查与分析。培训内容:网络市场调查的方法;市场调查的设计;市场调查的分析方法;市场调查报告书的书写。

(2)网络营销工具。培训内容: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如网站、博客、微信、电子邮件等主要工具的使用。

(3)商品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培训内容:商品的图像采集;商品的介绍书写;商品的分类。

(4)网络广告与网络促销。培训内容:网络广告形式及广告的设计;网络促销的方式;

(5)网上商店的开办。淘宝、京东、亚马逊、微商等销售平台的应用。

2.4 电子交易

2.4.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4.2 涉及模块

电子交易模块。

2.4.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上商品买卖、交易等相关的能力。

2.4.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4.5 教学计划

2.4.6 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网络采购基础;网络采购流程及操作;电子订单及处理。

(2)电子合同。培训内容:电子合同的概念;电子合同的特点;电子合同的法律知识;电子合同的编写及签订。

(3)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售前及售后服务;客户投诉及处理;商品的跟踪及管理。

(4)电子支付。培训内容:电子支付的概念;电子支付的种类及常用的网上支付操作;电子支付的安全。

(5)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培训内容:B2C模式、B2B模式、C2C模式、O2O模式的交易流程及后台管理。

2.5 物流信息管理

2.5.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5.2 涉及模块

物流信息管理模块。

2.5.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对象具备物流信息收集与分析、配送方案制定及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的能力。

2.5.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5.5 教学计划

2.5.6 培训内容

(1)物流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物流信息的基本概念;EDI;RF与RFID;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2)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培训内容:商品条码的作用;商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商品条码的生成;物流条码的作用;物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物流条码的生成。

(3)自动仓储系统。培训内容:仓储和仓储管理概述;仓储及其设备;自动仓储系统。

(4)物流管理。培训内容:物流基本知识;物流管理过程;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2.6 网络采购

2.6.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6.2 涉及模块

网络采购模块。

2.6.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采购及网络招投标及网络合同签订及处理的能力。

2.6.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6.5 教学计划

2.6.6 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采购管理基础;网络采购的特征;采购的发展趋势;采购的信息化。

(2)网络采购流程。培训内容:采购需求分析;网络采购的方式;网络采购流程。

(3)招投标。培训内容:招投标的基础知识;招投标流程;招投标书的编写;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