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例6篇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示范 高职院校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16-02

自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工作,通过重点建设高水平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而高职示范校在学校规模、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发生的调整和变化,又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档案是高职院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科研、实习实训、基建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在高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跟上高职教育快速改革发展的步伐,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和一般的事务性、业务性工作人员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不甚了解,有些部门为图自己工作方便不愿把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公务文件材料、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录音录像等相关材料送交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档案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档案收集的齐全性、完整性。

2.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集服务性、科学性、文化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专业工作,专职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力和保证。现阶段,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中具备档案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多数由行政管理人员兼任,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缺乏档案专业知识与技能,大多只是参与了由当地档案部门组织的培训,缺乏全面的档案业务技能的训练,档案工作业务知识更新不及时,档案工作创新能力不强。一般只是从事日常的接收、归档、保管等简单的常规性、事务性工作,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档案利用率较低

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能否合理利用档案,发挥档案的应有作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因为档案信息管理还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同时受传统保密观念的影响,使档案没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档案利用率低,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内容仍是以基建、党务、行政、教学、财会类档案为主,其他门类的档案如照片档案、声音档案、影像档案、实物档案等方面的档案材料数量很少,从而导致档案利用面狭窄。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建设的启示

一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发展轨迹、文化积淀、办学特色等,往往可以从其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中反映出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不仅是投资的示范,更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

1.围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随着示范校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要在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不断提升和强化全校各位成员的档案意识,使档案意识与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相匹配,使学校档案真正反映和记录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成为示范校建设的又一大亮点。以示范校建设的核心任务为档案工作的中心,从学校示范校各项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各层次档案意识现状出发进行有向性调整,将档案意识渗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方案计划的制订之中、渗入到各工作任务的建设过程中,渗入到各级各类岗位人员工作职责执行过程之中,在布置、检查、验收和总结示范校建设各阶段成果的同时,对档案工作同步提出要求和加以考察、审核。

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

专职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核心部分。档案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档案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业务能力。针对当前档案工作者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高职院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刚刚从事档案工作不久的档案工作者和兼职档案员的业务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使他们能够尽快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迅速胜任自己从事的档案工作。加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用新理论、新知识武装头脑,提升素质,指导实践,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3.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利用效率。

要实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必须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计算机的普及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并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重保管、轻利用”的现象,转变观念,提高档案管理利用效率。高职院校应借示范性建设的契机,一是在现有校园网的信息平台上,建立档案网站,有计划地开放目录和现行文件目录,积极创造条件,上载可以公开的档案全文信息,为档案使用者提供网上查询和使用服务,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二是加强档案信息建库入网工作,把档案数据库作为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纳入学校网络办公的总体格局之中,逐步建立学校档案文献数据库。三是进一步加大推广档案管理软件的力度,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条件和应用水平,积极主动地为实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全面促进档案信息交换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建设既要有健全、长效的保障机制,有可行、规范的管理条例,又要有扎实的基础建设和目标明确的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稳步、高效推进,并为高职院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郭华梅、雷艳玲.区域型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平台架构初探[J].档案与建设,2011(3):23~25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2

今天上午,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落下帷幕。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让我们领略了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下午会议上,江苏、辽宁、湖南以及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的代表作了发言,教育部科技司还介绍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情况。希望各地、各院校进一步加强交流,挖掘更多好经验。刚才,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正式开通,这是职业教育资源和管理的重要平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司、体卫艺司、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信息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部分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有关负责同志专程来参加会议。在此,我对大家长期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国家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基本形成。

2009年,教育部在沈阳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部署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赛,以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三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等先进数字化资源得到推广应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当前落实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署和推进。一是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了三年任务目标和行动方案。二是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三是建立了大赛引领信息化发展制度,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带动职业院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四是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确定了首批179所职业院校试点单位。各地也加强了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辽宁、上海出台了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文件,湖南、江苏、宁波等省市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了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融合职业教育建设标准和信息技术行业标准,积极开发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一是开发信息化课程标准。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试行)》,指导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二是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制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规范数字化资源开发。三是开发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指导实训基地科学配置设备。四是开发管理信息标准。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作为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之一。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部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批优质数字化资源,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一是组织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2009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发和评选的160种中职国家规划新教材、233种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均同步开发了多媒体光盘和网上学习平台。2010年以来,开展高职28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已建和在建课程344门。二是广泛征集各地优秀课件。面向全国征集评选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托新华网开通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19类专业1825个优秀课件实现网上共享。三是积极引入国际优质资源。2009年以来,教育部与欧特克公司开展合作,向1400多所职业院校赠送了正版软件。四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共建共享专业精品课程等86个数字资源开发项目成果。各地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取得丰富成果。湖南建成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教学视频78万个、文章1269万篇。辽宁在30余个主体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覆盖全省85%以上职业院校和85%以上在校生。江苏开发了10个技能大赛项目的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福建中职信息化教学共享资源库收录了2000多个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北京网上职业教育课程达到3600多门。广东建设了290个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

(四)信息化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全国已形成教育部网站职成教栏目、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等部级网站和20多个省级网站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骨干网络,建成了一批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一是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建立了国家中职示范校、高职示范(骨干)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项目实施的网上管理。二是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学生学籍和资助信息在线填报、审核、统计、查询、维护和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技能大赛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上报名系统和网络直播平台,提高了大赛管理水平,促进了比赛现场和外界观众的实时对接。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500万人,学生规模在各类专业中位居前列,信息化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成立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业机构。201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立了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汇聚各方面力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二是形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专家库。配合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组建共建共享联盟,吸引了2400余名专业人员参加项目研发工作。三是建立了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引导机制。通过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引导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四是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约3万名教师参加了相关专业的部级、省级培训和专项培训,造就了一批信息化教学骨干。

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的倾向。二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薄弱,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优质资源不充足。与课程教学融合配套的优质实用教学资源不足,原创性、创新性资源较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四是机制建设不先进。有些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间互联互通性较差,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不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反映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需要深入研究、抓紧解决。

二、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其普遍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有力地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深层变革。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新形势下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各国纷纷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我国也将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要求,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事关全局,要求迫切,必须抓好。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这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目标: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遵循学生特点和育人规律,科学规划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和运行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思路是“应用驱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目标是“三个服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刘延东国务委员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并特别强调要做到“三个率先”: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

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率先部署的原则,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重点要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导向。

刘延东国务委员强调,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雪中送炭的政策重点,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的工作格局,坚持应用驱动的推进思路。这四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导向。我们要立足于这四个“坚持”,科学谋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树立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把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变革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部署实施,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发挥出实际效用。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协调推进,重点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技术、设施设备难以实现的实习实训问题,重点满足需求紧迫、覆盖面较大的模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和重点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布局、创新机制,在进行总体布局部署基础上,体现区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有区别、分步骤推进实施,避免一刀切,避免搞形象工程。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二)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力。

要把提高基础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一是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等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二是推动职业院校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校校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三是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信息化环境。四是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需要指出的是,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和改革项目统筹规划、配套实施,而不是另起炉灶、孤立进行。

(三)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

要把推进资源开发和共享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推进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管理和验收,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进一步扩展共建共享项目,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二是重点开发一批数字化优质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三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认证体系,根据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面向行业、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广泛征集、评选和推广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四是支持建设一批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探索“竞争提供、政府准入、自主选择”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格局。

(四)努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二是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三是推动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使传统工艺得到高效率、快节奏的传播、传承和创新。

(五)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要把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一是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要对政务信息化进行超前部署、创新应用。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在互联互通、统一标准、使用方便、运行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系统使用效率。二是完善重大项目管理平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好的案例,其他重大项目要积极借鉴经验,建立完善项目管理平台,创新管理方式,确保项目工作高质高效运行。三是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实现学生、教师、经费、基建、装备等信息入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校务公开,优化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

(六)全面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把人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高水平发展。一是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大规模开展培训,加快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加强职业院校信息主管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要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三是健全信息化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评聘办法和相关待遇政策。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引导教师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

(七)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要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加强对学校上网场所的管理,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注重对网络、手机等媒体应用的引导,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妨害学生身心健康。

(八)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要经过今后10年的努力,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此,要深入研究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理念、政策举措、项目建设和运行模式,积极借鉴吸收,提高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和成效。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3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更有序、更规范

一是有利于规范高效编制体育教学计划。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校园网、局域网相继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开通,这无疑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如体育教师编制体育教学计划时,直接利用计算机的各种程序编制文档,然后通过校园网络文件共享计划,实现体育教学资源共享,体育教师只需手指轻点鼠标即可详细查阅,方便、快捷、高效。二是促进体育教学过程更加完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如有利于体育教学各项准备工作的进行,使体育教师的配置更加合理,教师备课更加方便,更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育运动负荷更趋于科学合理安排。三是更有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增强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体育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图文并茂的视频和音频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易于学生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循环渐进地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制课件,加入有趣的体育视频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体育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管理

一是有助于对班级群体活动进行辅助管理。如通过计算机对各班级早操和课间操实行科学化管理,对各班级出操人数和做操的质量两个指标的检查结果利用计算机分别制作相应的条形示意图,或在一定的时间内绘制出曲线示意图,使早操和课间操的评比一目了然。或是利用计算机合理编制全校各年级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表,科学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项目,合理配置分配学校体育器材,以及体育教练教师辅导安排等情况,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相关信息,有助于各个班级和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二是有助于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管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体育教练员运用计算机可以对每个队员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测试指标及时做出科学的统计分析,帮助教练员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也使运动训练管理科学化。日常训练的素质测试成绩,在运动竞赛中,尤其在大型的综合运动会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会使组织比赛更加合理、有序、快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制定编排比赛的秩序册,归纳统计管理各项数据,及时每项赛事成绩,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而且还提高了管理效能,使管理更加科学化。三是在大型的体育比赛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顺利地对运动会程序进行编排,进行比赛分组,很方便地记录、查询和汇总比赛成绩,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学校体育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保存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关学校的体育文件、档案材料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如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档案的管理,要为每一个学生注册健康卡,建立健康档案,如果不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将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如果运用计算机建立起学生的电子健康档案,无论是保存,还是检索都显得极为方便和快捷。同时,对于监测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或是设计专题软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统计和科学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实施建议,跟踪、调查、督促他们参加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都是非常有益的。二是利用学校的网站作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平台,把学生身体相关的健康资料发送到网上,使学生家长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查看自己孩子的身体情况,协助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健康工作。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体育场地器材器械的管理和配置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4

随着各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化设备在学校的大量装备和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融合的应用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所走过的历程,结合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已发展到“云”计算和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的大背景,充分发挥区域政策优势,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努力创优区域“教育云”高端应用基础,突破信息应用中的“孤岛”现象,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是我们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价值考量和追求。在此,选取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几个粗浅认识与思考片段,以资探讨。

一、把握政策支撑,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地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各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新突破

2007年以前,由于受当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装备一直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据当年的装备数据统计显示:全系统生机比不足25:1,师机比不足10:1,多媒体班套比不足11:1,区域内不仅没有教学所必需的教育骨干城域网,就连建有比较标准校园网的学校也寥若晨星,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极差。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敢懈怠,于2007年借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出台“富民兴教”十大政策的东风,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并制定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阶段工作目标,按“先开主渠后放支流”的网络建设规划思想,明确了以教育城域网络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双覆盖”建设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努力,至2012年,我区先后完成了龙泉教育城域网、龙泉驿区所有独立建制中小学校标准的有线和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教育城域网基础平台下的区域双网“满覆盖”。通过厚积薄发,结束了我区长期无校园网络的落后局面,使一直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得以打破,形成了以城域网为“主动脉”骨干,以区域“满覆盖”的双校园网为“毛细血管”末梢的完善的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突破了信息“孤岛”现象,为下一步实现“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条件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网络链路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网络系统仅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大量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装备则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所在,更是教育信息化向高品质方向发展的基石。从2008年起,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和相关转移支付项目,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满覆盖”工程、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以及区域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支撑和区域政策的优势,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条件建设工作力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使我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工作发生了质的蜕变。据2012年最新教育信息化装备统计数据显示:区域内生机比达9:1,师机比基本达1:1,多媒体班套比基本达3:1,较2007年分别翻了几番,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不仅完成了历史欠账,且在装备发展态势上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既夯实和创优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更使我区有了向 “教育云”和“物联网”条件下高端应用的硬件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积极、规范、稳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提升了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水平,创优了区域借力新技术、新媒体的高端应用基础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往往由于涉及面广,免不了会有一系列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为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这些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建设管理原则和机制:“四个定位”即工程建设应用的功能定位、工程监督的工作定位、系统集成技术与工艺的标准定位和系统测试的方法定位;“一个方法”即以论证、试验或现场会等方法对工程前期的规划设计、工程中期系统集成过程的管理和工程后期使用、培训以及维护的指导等关键环节进行切实把控。在这个工作机制下,用“三个统一”(统一装备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集成工艺)来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的总要求,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依靠区域技术骨干所组成“中心组”来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使近年来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均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创优了下一步借力以“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落地区域后的高端应用基础。

梳理历年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片段值得一提:(1)在教育城域网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以“资源”换“资本”的工作机制,按适用、够用、适当超前、分阶段实施的建设原则,以租赁方式完成了项目建设。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当时的资金压力,同时使工程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2)在2011年进行的无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我们尤其重视了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试验,多次邀请区域学校技术骨干进行反复论证,并将技术论证试验部署在了一些学校,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区域无线校园网技术组网建设方案,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的应用效果。(3)在2012年全区中小学有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由于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编制了《龙泉驿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工作手册》,理清了工程建设管理的方式和思路,并在实际工作中由工程监理人员严格执行,既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更从制度上规范了商家的建设行为,使校园网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三、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为先导,通过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区域内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和终极目的都是各种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师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和深度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发展阶段,其中后三个阶段都在着力描述应用的层次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而我国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因此教育信息化重中之重的工作在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理清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中的粗浅实践来看,我们的思路是:以用促建,边建边用,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为催化剂,在活动项目中探索学科与教育信息化手段融合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广并转化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各种应用成果,借力新技术、新媒体,努力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正如内容一定需要相应的形式去表达一样,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体必须落实到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项目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效益。因此,在我们着力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层次的工作中,借力了所有可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活动和可供辐射示范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1)常规工作中的各级项目活动,如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等。(2)具有实验性质的专题项目活动,如戴尔“青少年互联创未来”项目和区县教育信息化互动联盟等。(3)具有整体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的创建项目活动,如省、市、区三级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等创建项目。截至2012年,我区已创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共6所。

同时,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应用层次的深入和突破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的引领和指导。因为这类课题不仅与学科结合紧密,还因其有认识、操作和资源三类研究成果的特质而具备相当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如果研究过程能紧紧把握师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科为载体,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并围绕与学科融合这一根本目的而群策群力来实施,则其应用价值的取得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对一个学校的主研人员而言,课题本身的研究过程可能会是迷惘的、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只有通过这种凤凰涅式的痛苦蜕变,才能使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氛围营造起来、意识提升起来、水平和能力锻炼起来。

基于此,我区很早就开展了各级别的以学校为主体独立承担的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引导和示范效益的辐射,“十二五”我区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已立项部级现代教育技术主研课题1个、参研1个,省级主研3个,市级主研2个,实现了学校和主要学科类别的全覆盖。

四、引入新技术、新媒体,抓管理促应用,加强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

按“创教育强区,建读书之城”的总要求,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三建”(建机制、建装备、建队伍)为手段,以“三个应用满覆盖” (校校应用满覆盖、班班应用满覆盖、学科应用满覆盖)为工作目标,坚持工程建设管理的“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和机制,解放思想,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以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提升为核心增长极,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不断加强制度与应用、管理建设,保障区域信息化装备正常、高效、常态运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装备效益。

总结过去,提炼经验,我们紧紧围绕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以“创教育强区,建读书之城”为区域总目标,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全面贯彻执行区域“四精”“四抓”的管理理念,以“整体创一流,单项争第一”工作思路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础、历练内功,助推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展望未来,冷静思考,按“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要求和遵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过去的道路虽然略有亮色,但今后的任务却是更加招人。2013年,首先,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创优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基础:2013年区域生机比将达8:1,师机比将达1:1,交互式多媒体班套比将达1:1。其次,引入“云”计算技术,不断扮靓区域信息化高品质应用的教育“云”彩。在充分利用公有“教育云”资源的基础上,适时落地区域自建私有“教育云”,以满足泛在学习理念下的多网“学习空间”建设。第三,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在信息、网络和传感技术条件下着力打造“智慧型”学科功能室和能满足区域教学所需的“全仿真”学科数字实验室,使学科功能室(或实验室)的应用和管理逐步具备“智慧”特征。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5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校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国家示范标准为底线。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着重督导,细化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全体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监控,推动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前进。巩固国家示范成果,彰显学校示范形象,提升示范拓展价值,实现县委"职中做强"的规划目标。

三、主要工作目标及措施

(二)抓创建,提升学校运行效率。一是加强党建、工会、共青团、妇女、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工作,继续创建市级文明窗口单位。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态度,狠抓师德师风和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创新运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炼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的文化氛围,确保学校有序高效、和谐稳定。

(三)抓项目,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一是持续推进二校区建设,学校国家示范标准是建立在新校区的基础之上,只有完成新校区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实习、实训、师生生活条件,才能夯实学校长期发展基础。今年预计投资1000万元,完成运动场地、现代农艺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四月底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后期建设,五一假以后,部分专业搬入新校区。二是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适时启动教师小区建设,彻底解决教师住房窄小、破旧、潮湿阴冷的难题。三是推进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中高职衔接试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将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融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规范机制,确保学校有教师在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竞技活动(如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比武)等项目中荣获奖励。四是主动协调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配合县教育局和县人民政府在年度内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四)抓改革,扎实推进深度课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教材开发研究室,共同开发课程和创新教材,二是强力推行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接轨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三是规范"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四是拓展就业渠道,着力提高就业档次,确保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6%、满意率达95%以上。

(五)抓质量,提高学校办学声誉。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作为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一是逐步推行"以赛代考",力争在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等大型项目中获取优异成绩。二是确保在专业技能抽考、职业能力考试等项目中达到国家示范标准。三是严格高三管理,加强高考研究,重视高考信息,力争2015年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超过60人,专科上线率达100%.

(六)抓法治,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客观需要,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法治。一是加强法治教育,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打造"文明、和谐、平安"校园,确保校园安全事故率为0.二是依法治教,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依法规范教与学的主体责权利。三是依法治校,学校章程是依法治校的基石,组织精干力量拟定《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以此引领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厘清学校处室(专业科)职责权限,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七)抓规模,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一是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招生网络,完善招生制度,确保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国家示范标准,完成全日制学历教育招收新生1500人。二是组织精干力量,集思广益做好培训,提高培训效益。力争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800人;就业技能培训500人;其他培训1000人。

(八)抓服务,提升师生幸福指数。一是加强校产管理,杜绝一切浪费现象。二是降低服务性经费支出,在2014年的基础上降低10%.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确保师生满意率达85%,提升全校师生的幸福指数。

(九)抓谋划,携手共绘学校蓝图。2015年是全面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好"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关键之年。一是认真学习文件与政策,深入市场调研,明确规划编制目的;二是深入了解规划背景,全面总结学校"十二五"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坚定转型发展定位;三是建立咨询论证制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四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各部门通力协作编制学校《隆回职业中专"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为学校后示范时代的发展设好计、描好图。

四、具体工作考核评价

1、由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考勤方案》统筹全校教职员工的出勤考核,并落实惩处。

2、由专业科协助教务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教师教学质量方案》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管控。

3、由专业科、教务处、总务处协助政教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班务工作评价方案》负责全校各班管理评价。

4、由督导室协助纪检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专业科处室评价方案》负责全校职能部门评价。

5、由教务处、政教处协助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晋级评价方案》负责全校教职员工的职评工作。

6、由教务处、政教处协助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年终考核方案》落实年终考核。

7、由教务处、政教处、专业科、督导室等协助总务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教工绩酬分配方案》落实全校绩酬分配。

考核实行"晒绩"与"赛绩"相结合,责权利公布上墙,晒于众人面前。每月进行考核公布与评比,把经常考核、定期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评分,奖优罚劣。

五、具体工作月份安排表

具体安排见《隆回职业中专业2015年工作计划主要工作月份安排表》,见第7、8页。

月份

序号

主要工作

责任部门

备注

1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精干力量撰写学校章程。

校长室

长效工作

2

学生学杂费在开学后十天内全部到位。

总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3

做好保学控流工作,紧抓教学常规,将学生流失率控制在6%以下。

专业科、教务处、政教处

长效工作

4

技能大赛项目工作。

教务处、专业科

上学期工作

5

创新环境,企业文化、廉政文化进校园。

办公室

长效工作

6

新校区第一期工程竣工验收。

总务处

期内工作

7

充实实习设备,改善实习条件。

总务处、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8

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三通”平台有效运行。

信息中心、教务处

长效工作

9

课程改革推进分析。

教务处、专业科

长效工作

10

实施与完善“三心教育”。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实行学生自治。

政教处、团委

长效、期内结合

11

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

政教处

长效工作

12

引入企业进校园,推进“校企合作”。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长效工作

13

组织常规工会活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

工会

长效工作

14

规划课题的准备与申报。

教务处

长效、期内结合

15

认真做好服务部工作,确保师生满意率达90%以上。

服务部

长效、期内结合

16

处室(专业科)工作状态分析。

督导室

长效、期内结合

17

财务会审。

工会、纪检、总务、服务部

期内工作

1

评估课改推进状况,制订课改“攻坚”计划,向“深水区”推进。

教务处

长效工作

2

抓好就业工作,学生就业率达100%,月薪三千以上。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3

做好招生的各种准备工作。

招生就业处

期内工作

4

技能竞赛市赛、会计证考试。

教务处、专业科

长效、期内结合

5

重点项目申报准备。

信息中心

长效、期内结合

1

服务部工作测评与整改。

校长室

长效、期内结合

2

组建招生团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招生就业处

期内工作

4

掌控第二校区建设进度,确保五一劳动节前能投入使用。

总务处

期内工作

5

工学交替安排。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月份

序号

主要工作

责任部门

备注

1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评价。

教务处

期内工作

2

完成招生宣传扫尾工作。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3

决战高考,确保2015年高考本科上线60人,专科上线率100%。

教务处

期内工作

4

“课程包”检查与评比。

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1

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

教务处

期内工作

2

新生录取工作,组织新生交费、报名。

招生就业培训处、教务处、总务处

期内工作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4

制订职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金额突破100万元的任务。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1

实行中层干部调整,实施全员聘任。

校长室

期内工作

2

校产维护与维修。

总务处

期内工作

4

组织新生、高三入校,完成全日制学历教育1500人的招生任务。

招生就业培训处、教务处

期内工作

1

“十三五”规划撰写组织。

校长室

长效工作

2

二年级开学,保学控流。

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3

各种经费清查。

总务处

期内工作

4

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筹备与申报。

团委

期内工作

5

做好新生注册工作

教务处

期内工作

十、

十一

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督查与分析。

信息中心

期内工作

2

学校教育教学与常规管理评估。

教务处、政教处

期内工作

3

专业课教师说课比赛及专业带头人评选。

教务处

期内工作

4

教师业务考核与校本培训。

教务处

期内工作

十二

1

强化计划生育措施,确保计划生育工作万无一失。

妇委会、工会

长效、期内结合

2

做好迎检准备,确保年终目标管理总分排分稳居第一。

办公室、督导室

期内工作

3

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评比。

教务处

期内工作

1

做好年终决算工作。

总务处

期内工作

2

做好绩效文明考核等迎检工作。

办公室

期内工作

3

做好教师年终考核工作。

信息化示范校工作计划范文6

回顾20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历程,从一所薄弱初中转变成为教学设备先进、师资队伍优良、师资队伍优良、教学质量一流的省级示范初中,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领导抢抓机遇、舍得投入,并致力于应用的研发,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现对照《南京市校园网络管理基础性评估》要求,对共青团路中学网络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及管理

学校信息中心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工作,归并校教师发展处管理。

现信息中心共有3名兼职工作人员,其中信息中心主任1名、网管1名、多媒体管理员1名。此3名工作人员从事专业工作3~16年不等。

信息中心的工作主要是:

1.定期制定工作计划、中短期规划等

学校从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客观要求出发,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及撰写工作小结、并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短期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2.完善制度、强化台账及各类记录管理

我校制定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包括《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工作人员职责》《班级电教设备使用制度》《信息审核制度》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台账;如《电教器材使用登记本》。另外,采取措施,促使教师不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第一,将网络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范围;第二,加大对教师队伍网络应用培训、考核工作:第三,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比武、课件制作、电教论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第四,制定信息、学科资源平台教师课件、论文、教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的积极性。

3.有计划地投入经费推进信息化建设

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下拨一定的专项经费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学校保证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更新升级的经费;学校收取的信息技术教育费专款专用,有明细账目账物相符。并注意软硬件投入比例,力争资金投入均衡。

二、硬件建设与管理

1.计算机教室

学校现有网络机房2问,计算机共104台,全校可使用计算机为208台。人机比约为5:1,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科整合的需要。

2.多媒体教室

有多媒体教室25间,均配备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校园网络

我校于2001年在区技装办和区电教馆的指导下组建校园局域网,网络交换机柜由于当初电信施工需要放在第一机房,在进行全校网络规划时选址校园中心位置建设了网络中心,电信光纤接入带防火墙功能的路由器至5台24121华为1026T交换机,再由信号点连接入各科室及班级;2007~ZARP病毒大规模暴发时学校即采用了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的技术进行防范,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常规管理。2009年学校网络带宽由动态10MY+级为静态20M。

三、软件建设与管理

1.教学资源购置与配备

学校大力购置与配备教学资源,配齐了与各科文字教材相配套的投影、电子、音像教材。我们构建了一个涵盖每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和学校管理平台;各学科电子教材VCD、DVD光盘充足;满足了教学和教研的需要。

2.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共享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资源,为各学科开设自制资源的FTP,并定期统计资源量和资源目录,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层面。同时,利用学校的备课授课平台,广泛收集各学科资源,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利用学校网站平台建设学科资源平台

作为信息中心不仅在思考资源共享给教师带来的便利,更在思考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便利。为此开发了学生可以无限时访问的学科平台,不仅在课堂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更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四、抓开发,促应用

我校近几年较关注信息化运用,如何利用好它管理学校资源、提供数据分析平台,为教育教学服务。现总结了以下5个方面的运用。

1.成绩管理应用

成绩管理系统所用的系统是区电教馆在2002年为各校配置的校校通平台。它从考场编排到打印座位表,到流水完成批阅后在试卷姓名密封情况下按考场录入学生成绩,再到最后的各种量表形式的成绩统计分析,整个流程的信息化一来节省了教师们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二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考试的公正性。

2.校长荐读

这部分内容是我校在2008年网站改版时加入的,在网站首页,我们增加了校长荐读的栏目。该栏目的权限分配给了我校所有校级领导。开学至今,已经了不少信息,一些专家的真知灼见引领了学校的发展。

3.教育博客

我校博客的定位是教育博客,建立博客的初衷也是鼓励教师多思考、多研究,尽量自己动笔多写。从博客开通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已发表博客近1600篇,评论也近1600次,取得了一定的研讨效果。

4.内部管理平台

建立内部管理平台是期望依靠它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办公:将一些未能正式成文的信息在内部平台传达,如教代会方案讨论稿;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无纸化办公,如通知公告;实现数据管理的统一,如荣誉管理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如学生素质平台;实现内务的公开,如月考核自评与校评结合;实现服务的公示,如报修平台和公用室预约等。

5.学生风采展现的天地

校园网不仅是教师的助手,更可以成为学生的天地。学校为每一个班级建立了班级网站,由学生进行管理和信息,让信息化也融入了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网站上还开辟有文学专栏《雨后青苑》,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的天地,开辟有学生作品展示的专题版块,无论是科学发明、动画制作,还是绘画作品,都可以进行自我宣传和展示。

五、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1.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与学科建设

我校按标准配备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2名,负责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其中一名教师被市教研室连续10多年聘为市中心组成员,多次参与市级基本功及赛课评比。

学校除在初一、初二年级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外,常年开设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在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举措中,把该项工作归并为校本课程。现开设了动画制作、VB程序设计校本课

程,并定期进行机器人技术培训。

2.网络教学研能力

经过几年来的实验,广大教师基本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能力。除新进教师外,学校所有教师均通过了省教育教学现代化培训考核,全校所有教师都开通了教师博客、实现教学心得共享: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每年的CAI教学设计并连年获奖。坚持开展电教馆信息技术手拉手活动,与对口学校定期联系,交流信息技术整合课程。

3.学生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学科95%以上的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和研究性学习,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电脑知识竞赛、曾被评为“南京市文明网络夏令营优秀营地”,机器人竞赛也多次获市级一二等奖,并推荐参加省级竞赛。

六、加强日常网络软硬件管理、维护

信息中心在校长室的带领下每月对班级多媒体电脑柜卫生检查,并安排教师计算机使用(主要针对系统补丁完全、360安全卫士、电脑杀毒软件使用)等情况抽查,以查促管,增强教师爱护多媒体设备、提升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意识,提高设备使用的寿命、保障校园网畅通!

信息安全也是学校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对每一位可以在公网上信息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登记备案,同时,学校组织了5人的信息监察小组,每天两次对学校网站上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不出信息安全事故。

同时,学校网络中心定期对各类平台数据库进行备份,建立数据快速恢复机制。

七、工作中的思考

1.关于应用推广。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横向上学校提供各部门的应用,可以共用教师个人信息、账号等数据,减少冗余,便于更新。而纵向上各部门的上级主管要求有专门的应用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上报,通常这些公共数据的录入都是重复劳动,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多个系统中产生新旧不同的多种数据,造成混乱。这个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