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例6篇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品管圈模式; 精神病患者;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拔针率;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098-03

现阶段,医患关系较为紧张,静疗观念的要求呈多样化发展,静脉留置针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够降低血管损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舒适度[1]。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在精神病患者的应用中,普遍存在挣脱约束、洗手泡湿或者是自己拔掉的现象,导致非计划拔针的出现。品管圈(QCC)指的是同一工作单位中或者是工作性质类似的人员科学、合理的通过有效方法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医院质量,减少资金成本的投入[2-3]。笔者以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治疗的20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7月实施品管圈为标准进行分组,对品管圈模式降低精神病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针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精神病患者,均满足精神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014年7月为界限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品管圈实施后)与对照组(品管圈实施前)。对照组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16~82岁,平均(48.4±4.6)岁,病程6个月~36年,平均(9.3±1.7)年;观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8~85岁,平均(49.5±3.5)岁,病程7个月~38年,平均(9.7±2.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00例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均通过医院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躁动、兴奋及拒食、拒药等因素,导致住院过程中,精神病患者存在多种不适,亟需营养物质、药物及水分的补充,治疗所需时间较长,因此使用静脉留置针,以降低患者的痛苦,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非计划性拔针率较高,因而实施品管圈。笔者所在医院品管圈成立于2013年12月12日,由1名辅导员与6名成员组成,均为药物依赖科成员,会议地点为护士站,活动时间是2013年

12月-2014年7月,每2周开1次会议,会议时间为1 h,总结上2周的工作经验并汇总,找出不足,再次应用品管圈知识,改进护理工作,以规范笔者所在医院的护理行为,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圈员出席率达到100%,品管圈主体选定为“降低精神病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针率”,选题理由为:降低患者痛苦、保护血管、减少医疗费用、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选题目的是:改进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改变临床护理理念,树立良好的医院品牌,同时改善圈能力设定是90%,改善重点在80%左右。圈成员通过现状把握寻找特性,将可能原因一一列出,并依据头脑风暴查找原因,制作鱼骨图,共4大方面,51个小原因,通过5W1H与5WHY自问自答,层层筛选原因,最后确定12个原因,并以医生、护士与患者3个重要方面为基础,确定5大真因。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针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拔针原因如下:回血堵塞不畅、患者自行拔脱、静脉炎、留置局部肿胀、局部红肿疼痛及其他。观察组非计划拔针率为13%(13/100),低于对照组的48%(4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品管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不仅需要圈内成员的相互帮助,而且需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明确工作目标,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检验[4]。在品管圈开展过程中,需通过有效措施的实施,持续改善护理质量[5]。

由于精神病患者疾病的特殊性,患者无法自理或者是遵医嘱用药,需要长时间输液,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使用静脉留置针,但是非计划性拔针率居高不下[6]。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实施品管圈,以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针率。同时实施以下措施:(1)重视护理人员的培训,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留置针护理,并制作PPT课件,制定合理科学的留置针护理流程,对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反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形成系统、规范的全员培训机制,定期进行考核[7];(2)健康宣教,在使用留置针前,需详细向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留置目的、优点及意义,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患者在最佳状态接受治疗。若是精神病患者较为躁乱,需与患者家属进行详细地沟通,并在获取患者家属的同意后,开展保护性约束[8]。保持患者穿刺部位的干燥性与清洁性,避免脱出现象的发生,以降低液体渗漏、堵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嘱咐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需注意防止静脉留置针肢体活动过度、下垂等情况的出现,以避免堵塞留置导管,严禁淋浴,首先护理人员遵照医嘱对患者的输液量与输液时间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输液量超过1500 ml,输液天数超过3 d,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其次对患者的意识状况、精神状况及治疗配合度进行评估,并做好约束带、绷带固定等,对患者的血管状况、皮肤状况及肢体活动度进行评估,最后详细向患者家属解释,以获取患者家属的同意后进行保护性约束;(3)提高临床护理监管力度,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留置针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统计留置针穿刺次数,纳入科室绩效考核的范畴中[8]。针对科室新进护理人员需安排带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在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培训计划如下:讲授留置针相关专业知识,并进行标准化评估,随后进行1 d的健康教育培训,并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最后由科室总带教老师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不合格人员重新参与培训。

静脉留置针属于我国临床输液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在护理人员工作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需重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9-10]。尤其是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精神不正常,留置针日常护理难度较高,更需要护理人员费心。留置针操作环节如下:血管选择消毒穿刺送管固定封管。

品管圈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精神病患者的痛苦,保证患者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保证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提高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术操作熟练度,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医院品牌。

笔者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非计划拔针率(48%)明显高于观察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吴晓霞,董敏,吴玲燕,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鼻饲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49-1651.

[2]李月美,张玉清,罗明琴,等.品管圈活动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J].护理学杂志,2014,29(16):61-64.

[3]梅伟乐,郑丽亚.品管圈在ICU降低机械通气意外拔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5):4372-4373.

[4]梁青,杨柠.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意外拔管中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95-97.

[5]李小玲,陈贤,张美蓉,等.品管圈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5,23(3):257-258.

[6]李里英.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5):141.

[7]刘欢,刘娜,刘燕,等.“A-C-L”导管维护程序应用于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110-111.

[8]魏艳君,李锡霞.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32(3):353.

[9]赵雪颜,夏伟冰,陈洁桃,等.不同静脉穿刺方法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4):468-469.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2

为了落实好《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逐步均等化的意见》、社会治安稳定化以及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为确保我辖区重型精神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型精神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根据卫生部《重性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办法》和《重性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 工作目标

1.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及周边、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管理,至20XX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

2.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2.领导小组职责 李广平院长: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病患者相关工作;

董仲均副院长: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病处臵及相关治疗指导工作;

王志国办公室主任:负责重性精神病日常工作事物; 郭东兴会计:负责经费及后勤保障;

梁贵海医师、刘泽海医师:负责重性精神病健康指导及登记工作。

三、工作范围及内容

1、范围:全镇及周边范围内实施。

2、实施内容

①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患者家属及居委会人员培训,增强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和识别技能。

②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的专(兼)职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指导下进行对我辖区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在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主管专业机构。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

卫生院每一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

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建档,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上级专管部门及专业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

对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和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臵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的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内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进行诊治,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专业机构处治。

6.患者报告

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病患者时,应及时报告及协助有关部门处臵。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和误解。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3

随着健康教育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开展,其对患者的康复作用已逐渐显现,并被患者广泛接受。

健康教育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依据精神疾病的特点,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过程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常识,以提高住院的适应能力[1]。为此,我们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和措施,对患者分三个阶段进行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入院初期

各项治疗初步开展,精神症状比较丰富,认知功能和自控能力未明显改善,健康教育应以督促、劝导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生活自理为重点。

1.2 康复期

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得到控制,认知能力恢复,应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常识的宣教,介绍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特别是药物剂量的增减所引起各种情绪的改变,使患者对精神疾病有所了解。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发现隐性症状或病情复发的苗头,及时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1.3 出院前期

患者已达康复,对患者进行坚持服药,掌握自我调控技巧,适应社会、家庭生活,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健康的回归社会。三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连续动态过程。

2 健康教育方式

护理人员以连续、交叉、互补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辅导,能使患者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又能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善。

2.1 计划性教育

不同的病种,不同的个体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入院初期处于疾病急性期,病情较重,思维杂乱无章,又要适应新环境,所以无暇领会健康教育。期间应重点稳定病情,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待病情稳定后,便可以诚挚温和的态度向患者作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主治医生与护士、探视制度与陪护制度、作息时间等。对于共性问题可采取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临床表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做到密切观察,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对个别患者,应根据疾病特点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对躁狂症患者应采取激发其优势,发挥其积极好动的一面,协助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开展工作等。

2.2 交谈答疑式教育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关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点、难点。如:患者自感特别恐惧,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死去,担心自己被亲人和家庭抛弃,担心社会和同事、熟人鄙视,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从而产生自暴自弃、自我形象贬低,角色、责任及行为改变。对此,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找回自尊,维持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对照、评价。

2.3 示范式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及技巧掌握的深浅程度,对某些行为方面进行示范或纠正。如:指导患者整理床铺,病室内务日常料理等,鼓励患者参与病房的组织管理,倡导患者提合理化建议。这样既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患者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到提高自信方面,从而起到示范性的教育作用。

2.4 一体化教育

采取个别和群体相结合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如娱疗室应设录像、音响、相棋、跳棋、扑克、麻将、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定期组织讲座,发放阅读手册,工休座谈会,节假日联欢会等,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乐趣,改善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注意事项

3.1 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因人而异,针对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对年轻、文化程度高、性格开朗的患者,可采用宣传材料,介绍书籍,教育讲座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的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

3.2 精神病患者由于存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障碍,言语怪僻,举止异常,接触交谈欠合作。对此应在掌握娴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个性、爱好、习惯、信仰等运用沟通技巧诱导其顺应教育活动。

3.3 从事精神科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善于察觉和沟通,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不同的技巧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真诚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用尊重为患者树立自尊,用体贴给予患者温暖,做到视患者如亲人,惟有如此,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4

2010年1~12月我院护理部参照精神病房的护理常规和常规标准护理计划,结合精神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制订了我院精神病房标准护理细则,出台了我院精神病房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分“就医部分”和“病人及家属部分”两个部分,“就医部分”放于护理病历中,“病人及家属部分”交给家属,病人病情稳定后交给病人及家属,由病人和家属配合医院的治疗工作。

1 具体做法

科里成立综合护理工作模式领导小组,由主管医生、科护士长、护士长等护理骨干组成,科护士长全面负责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全面领导工作,护士长负责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的绩效考核,主管护师担任护理小组长,各级护士以分工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工作。具体实施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1病人入院后,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入院教育和指导,解释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的有关内容、目的和注意事项等,家属同意实施后即与之签订知情同意书,以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2护理小组长协同责任护士一天内制订好护理计划,包括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并签名。

1.3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就医篇放于护理病历中,便于当班护士按照综合护理工作模式上的参考具体时间落实各阶段措施,告知病人在各时间段医生和护士将要为他们所做的治疗和护理。

1.4护理小组长按每阶段内容认真执行和评估,每天检查护理措施完成情况,每周和责任护士进行一次护理效果评价,并征求科主任的意见与建议。

1.5护士长通过每天查房督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科护士长每天不定期巡查,对不达标的人员与之共同分析原因,并征求病人、家属、医生和护士的意见,修改、补充或重新制订护理计划和措施,完善和更新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直至病人实现预期目标。

1.6出院前护士长对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绩效考核进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中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主要依据精神科“六防”:防自弃、防冲动、防藏药、防外跑、防跌倒和防噎食的标准对病人的精神症状与危急状态进行评估,病人病情稳定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预期目标在绩效评价栏内,每个问题按“不是”、“部分是”、“完全是”3级进行评定。

2 结果

2.1精神卫生病房实施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后,与上一年度同期相比较,整体上病人NOSIE因子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分数明显高了,而激惹、精神病性表现、迟缓、抑郁分数明显低了,说明实施综合护理工作模式促进病人精神康复。

2.2与上一年度同期病人相比较,病人住院天数、费用、满意度比较(见下表)

2.3与上年度同期相比较,病人护理事故发生情况本年度发生率为0,上年度同期有6例发生缺陷或差错,包括外出检查时翻墙逃跑、坠床尿床、吞服异物,以及病人之间打架斗殴导致骨折。

3 意义及注意事项

3.1运用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合护理工作模式改变了以往被动观察生理指标为主的护理理念,医生、责任护士及护理小组长主动按项目询问、诊查、评估,并及时对综合护理工作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护士长每天进行护理查房、督察和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能尽早发现病人心理变化,尽快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及护理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水平。病人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现在主动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的实施也促使护士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靠自己的热心、爱心、诚心来提高威信,取得了家属满意、病人满意的双重效果。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5

关键字精神病;病房楼;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是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河南省内唯一一家精神病专科“二级甲等”医院,是河南省精神疾病诊疗网络分中心、市精神病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市心理咨询中心、市医疗戒毒中心。在做大做强精神专科的同时,率先在全省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开设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室,探索出了一条“大专科精综合”的成功发展模式,使医院在豫西地区乃至全省享有盛誉。

一、设计理念

经过对精神病病人心理、行为的认真研究、分析,对国内外精神病治疗方式以及精神病医院合理形式的认真比较、再认识,我们得出了本项设计的出发点—不仅要满足各种精神病建筑特殊的使用要求,布局合理、理念先进,而且要最大程度地考虑病人的心理要求,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心理治疗环境。

围绕此出发点,该工程的设计自始至终饱含了我们赋予的特殊立意—即从外观形象和内部设计上摒弃过去壁垒森严、形似监狱的精神病院固定模式,创造出充满人文关怀、尊重医患双方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新型精神病院形象。

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对活动在医院空间内的所有人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在分区合理、功能科学、造型新颖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的单体设计,优化精神病医院与综合医院相结合的功能和医疗工艺流程,加强设计的安全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适当引入非医疗空间,增加医疗空间的人性化和人情味,着力营造出温馨的室内外景观环境。

二、建筑平面设计

在病房楼的设计中我们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合理组织各类空间。病房楼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规模适宜、功能明确且相互独立的病区。由于精神病种类繁多且涵盖了不同的年龄阶层,因此病房楼通常被划分为一般精神病区、抑郁症病区、老年病区、儿童病区等病区。同时处于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还十分重视所谓治疗的阶段性,按照治疗阶段把精神病医院的病房楼划分为治疗型和疗养型等不同类型的病区。

为了减少设备用房产生的噪音、振动对病人所使用的空间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出于动静空间划分,将各类设备用房布置在病房楼负一层,通过管道井为病房楼提供各类能源。

一层主要设置出入院大厅、药房、便民服务部、工娱疗室、消防控制室、病理科和中心供应室。同时通过设置不同的出入口将病人流线、医生流线、洁物流线、污物流线和物品传输流线合理的分流,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交叉感染和。

二层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划分为公共区、MECT、血库、TCU和手术区。其中ICU和手术区又划分为洁净区和污染区。分别设置了针对医生和病人不同的卫生通过方式。例如针对病人设置换床间和病人通过区,医生则设置了一次换鞋、卫生通过、二次换鞋等空间。污染区则由污物走廊、洗消间、处置间、污洗室等空间组成,通过门窗、隔墙等与洁净区隔离。

三层设置为儿科病房、妇产科病房和产房。根据收治患者对象的不同,以电梯厅为界,在该层西部区域布置妇产科病房和产房,在东部区域布置了儿科病房。妇产科病房和产房根据医疗工艺要求又划分为洁净区、污染区、隔离区。

四、五层设置为内科、外科、五官科病房。四层为内科病房,在靠近电梯厅的位置设置了供病人使用的活动室,避免了病房单一、呆板的空间形象,为病人提供了一个温馨的休憩环境。

五层设置为外科、五官科病房。以公共交通空间为界在该病区的西部设置了外科病房,在该病区的东部设置了五官科病房。

六层设置为戒毒科病房,此类患者泛指因长期持续服用成瘾而导致的相当程度的身心障碍。此类患者按照患病的症状可分为“渴望期”和“冲突期”两个阶段,故病区内的隔离室及单人室用来收治“渴望期”的患者;多床室用来收治“恢复期”患者,同时在病区内设置一些活动室和谈话室。为了防止患者私自购买或兴奋剂等,解毒科通常采用封闭式管理。

七层设置为老年精神科,根据老年人的疾病特征、心理及生理特征,该病区建筑平面布局具有以下特点:护士站位于病区的中心便于观察所有患者的就餐、活动及训练状况;病区以四床室为主,活动室及餐厅能容纳病区全部患者;在病区设置了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室;在病区中便于医护人员进出的位置设置了观察室及重症监护室,并在附近设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室;为了保证患者安全采用封闭式管理。

八层设置为儿童精神科,根据儿童及青春期患者的年龄、疾病特征、心理及生理特征,通常设置隔离单元、封闭式单元及开放式单元等3种类型单元来区别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病区中设置了儿童学习室、音乐室及阅览室等房间,同时通过色彩运用、空间尺度的设计,为儿童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九层设置为心理科,心理科主要收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与精神压力有关的疾病的患者。该病区的设计一方面要确保让患者感到安全的私密空间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必须创造出形式各异的交往空间来增进患者与他人的交流。在病区的中间部位设置了重症监护单元,病区的西部设置了封闭式单元,病区的东部设置了开放式单元。全病区除重症监护病室为单床间外,均为多床室,以促进患者间的交流;病室中不仅配备了病床,还通过家具的分隔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个人空间,从而保证了患者的私密性。

十、十一层设置为普通精神科病房,这些病人可控性不强,通常在室内活动,病情较重的则在一级室内活动,有暴力倾向的则单独进入兴奋室。每个精神科护理单元设置独立的医护人员内部工作区,与病人活动区域设置必要、可靠的隔离措施,病房以二人间、三人间为主,兼有部分四人间和六人间,大部分房间为南向布置,能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同时,大开间的朝南房间能更多接触阳光和室外良好的景观,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十二层设置为康复科,康复科的主要服务对象时急性症状消失后留下后遗症或病情已演变为慢性的患者,此外也包括一部分期望重新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将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单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位于护士站内侧的单元一般以单人间为主,供需要密切观察的患者或患有躯体合并症的患者使用,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其它单元以4人间为主,通常采用开放式管理。同时设置了活动室、阅览室、音乐室等用作患者康复训练的场所。

十三层设置为疗养科病房,由于此类病人有良好的自控性和稳定性,病房设计以2人间为主,兼顾设置了少量的1人间。出于促进病人的自我调整和病人间的沟通,在该层房间布局上,设置了较大的活动室、室和健身房等文娱空间。

病房楼共设置了六部电梯,其中二部医梯、一部手术专用梯、一部洁梯、一部污梯、一部小货梯。患者通过两部医梯到达各个护理单元,手术患者则通过手术专用梯达到二楼手术中心,一层中心供应的无菌品则通过小货梯送达二层的手术中心和ICU,在东北部设置的洁梯则把从后勤保障楼里送达的洁物用品、饭菜等送达各个护理单元。西部的污梯则把各种污物通过就近的污物出口送出。

三、建筑立面设计

医院建筑由于功能复杂,要求严格,外观形象创作的自由度因而受到种种限制。该病房楼建筑立面形象立足于清晰地反映平面布局的逻辑特征及与环境文脉的呼应,通过形体的塑造、色彩的运用、材料的选择,力求在不损害功能的前提下,创造优质、明快、淡雅、简洁、大方的医院建筑形象。注重细部的精心设计,使建筑既稳重大方又丰富精巧。重复的横向线条形成了鲜明的水平韵律,强化了建筑的整体感。屋顶镂空白色板的运用,为各建筑体量平添了一种轻巧、灵动的视觉感受,既起到了装饰美观的作用又可对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通风管、空调室外机等进行遮挡。 图1. 病房楼透视图

四、建筑无障碍设计

(1)、室外:

建筑物出入口或室内外高差处用无障碍坡道与广场相接。有完善的盲道系统、残疾人停车位等,形成无障碍出入。

(2)、室内:

盲道到达首层大厅分诊台,设有单独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话等。在病人活动区域设专用靠墙扶手;提示系统色彩明快易于识别;室内设计以颜色区分,易于患者记忆。

(3)、在各主要入口处均设置就医指示牌,使就医顺利到达。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6

关键词:心理 康复护理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乏、行为懒散等[1]。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缓解病情、维持药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心理-康复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观察心理-康复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医院收治的7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3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3±7.37)岁。病程在2~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4±3.76)年。对照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5.32)岁。病程在3~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88±3.2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身高、体重、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由资深主管护师、主治医师进行讲课示范、训练。在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之前,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由导师向患者阐述心理康复护理要求、目的、计划等。在护理过程中,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洗漱、内务、晨练、吃饭、饮水、服药、参加各项文娱活动、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内容更加具有规律性、多样性。每天按时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奖励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互动性,促进其掌握生活技能。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宣传教育,对患者讲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识,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劳动能力等。

1.3 疗效判定。患者实验时间为30d,在治疗前后,最后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护师和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进行护士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量表评定[2]。NOSIE-30评分升高则表示患者病情恢复良好,BPRS、SANS评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最后针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肝胆肾心脑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评分结果(X±S)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长,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表现行为异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这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单独采取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无法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通过以上的研究,在治疗前后,护士用观察量表评定总分,观察组患者NOSIE-30评分明显提高、BPRS与SANS评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见心理行为康复疗法对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确切,特别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中。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残留症状、增强患者的生活动力、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社会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程度。

总而言之,护士是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护士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早日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