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定义范例6篇

挫折教育的定义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 幼儿挫折 赏识教育 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有关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训练,缺少别人的认可及赞同。个体儿童早期的经验及体验在其以后的人格发展及行为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正处于此关键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抗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将会对其以后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此外,期金纳的心理强化理论提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强化作用,通过控制强化就可以控制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如果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时,给以强化(赏识),那么学生这种习惯就会得以持久保持;如果不强化(赏识),学生这种行为习惯就很难持续。

2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 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3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策略

31 家校合作策略

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2

近百年来,西方学者对挫折心理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综述这些理论,对我们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挫折心理教育大有裨益。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J.多拉德(John.Dollard)和N.E.米勒(Neal.Mil-ler's),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挫折——攻击假说”,指出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的结果。他们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同时,挫折的存在也总是要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英国著名的策动心理学派创始人,麦独孤(McDougall,Willi-am)提出了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他指出,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均起源于本能。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人因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行为,都是本能冲动的结果。以上学者的论著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挫折心理产生原因的剖析,由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这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因为其针对的是西方青年,完全照搬西方的经验不符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挫折”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的“今偏城获全,虏兵挫折,使耿定之属,复念君臣之义。”亦作“锉折”,《元史•盖苗传》“:虽经锉折,无少回挠。”这是我国古代有关挫折教育的论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挫折教育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其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但目标却是片面、狭隘的,其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只强调“成才”,而忽视“做人”,而挫折心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矫治大学生心理、意志、情感脆弱的弊病。

近年来,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大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并取得了一批令人欣慰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以下视角和论点对笔者的启发最为直接,参考价值最为明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由李海州、边和平主编的《挫折教育论》一书开创了挫折教育研究的先河,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生学等多门学科理论于一体,开拓了教育科学的新领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探讨了挫折教育研究的意义、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心理咨询与调节、深化改革的心理挫折及其调适等内容。是我国当代第一部独立、系统地探讨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由车文博、张旭东主编的《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作者在综述古今中外有关挫折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后,结合对大学生有关挫折方面的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的研究,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依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提出并回答了:大学生群体存在哪些挫折?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挫折?大学生是怎样应对这些挫折的?他们应该如何调适受挫后的消极心理状态等。

陶国富,王祥兴主编的《大学生挫折心理》一书内容涉及大学生挫折心理概述、大学生的逆境与挫折、大学生挫折心理与环境、大学生性格与挫折、大学生的学习挫折、大学生的交往挫折等,适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者参考使用,本书是一部关于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研究专著。《超越挫折心理学》静涛著,他指出:我们需要坦然面对挫折,生气是跟自己过不去;不要为了一粒沙而放弃快乐的人生旅程;不生气就是战胜了自己;不要因为一件小事给自己树敌;并提出如何用对方法,从挫折上站起来: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也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勇于选择,更要敢于放弃;如果不能决定结果,一定要多关注过程等。廖怀高,王培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一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调适,大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大学生人格心理,大学生情绪心理,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挫折心理与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等,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逆商:通向成功的挫折教育》陈泰中著,这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是关于走出逆境、赢得成功的书。本书以保罗•史托兹教授的权威理论为基础详细地介绍了逆商概念、定义和发现高逆商的人才、建立高逆商的团队等逆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近年来商界成功人士经验为主体,综合了国外知名人士的逆境经历,具体全面地阐述逆商的各个方面并提供了实际有效的逆商测试方法、逆商提高技巧,以及针对管理者的发现高逆商人才、建立高逆商团队的实用课程。对于鼓励当代大学生直面失败,迎难而上,最终成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开阔了本人的理论视野,为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现状的探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其研究的问题主要为:

第一,对于挫折心理产生原因的认识。其代表性的著作有:黄庭希著《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陶国富、王祥兴著《大学生挫折心理》,冯江平著《挫折心理学》。一般归纳为两种。一是客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第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第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最后是家庭影响等。二是主观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有的身材、容貌、生理缺陷及健康情况等所带来的限制;心理因素是指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水平,如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所带来的影响。

第二,对于挫折心理教育必要性的研究。如:陈选华著《挫折教育引论》,高帆著《挫折论》,李海洲著《挫折教育论》,赵青山著《创造教育与挫折教育》。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三点(1)社会变化的需要。(2)加强挫折心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3)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培养模式的弊端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呼唤挫折心理教育。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素质教育的进行依然举步维艰。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挫折教育;分析研究;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69-01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幼儿处于两代人的宠爱之下,较少有遇到挫折的机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是人生的历练,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幼儿将来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经历,在学前教育阶段强化挫折教育具有前瞻性。

一、挫折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挫折教育顾名思义是利用挫折对幼儿进行教育,其具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能够提高幼儿耐挫能力。学前阶段幼儿年龄较小,他们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就会哇哇大哭,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这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强化挫折教育能够让幼儿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提高耐挫能力。二是能够帮助幼儿认知社会。个体在社会中不会一帆风顺,不会永远遇不到挫折,从幼儿阶段就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使他们明白挫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社会对人们的考验,让幼儿懂得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有许多挫折,从而使他们以正确的心态认知社会,认知生活。三是能够锻炼幼儿综合素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于这些年龄尚小,思想处于一张白纸的幼儿,强化挫折教育能够使他们简单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经历过挫折的幼儿,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坚强,做事情会持之以恒。

二、学前教育中实施挫折教育的要点分析

学前阶段幼儿年龄小p思维简单p思想单纯,在这一阶段实施挫折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一定要根据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科学把握p有效实施。

(1)选准时机开展挫折教育。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故意为之效果不佳,选取有利的契机,顺其自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效果是最好的。例如,孩子们在做游戏过程中玩得兴致勃勃,一个孩子不小心跌倒了哇哇大哭。这时候老师没有去扶他,而是鼓励他跌倒了自己站起来,自己跌倒是因为自己跑步不小心,就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孩子平时习惯了由父母扶他起来,现在没了这样的条件,在老师的鼓励下慢慢止住了哭泣,拍拍身上的泥土站起恚很快又融入到其他孩子的游戏中。然后老师对这位孩子进行表扬,其他孩子看在眼里p记在心里,整个游戏活动中另外的孩子跌倒了,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不哭不闹继续游戏。这样的教育时机选择得比较好,效果也好。

(2)把握尺度开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开展得效果如何,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应当有不同的尺度,在学前阶段幼儿的挫折教育中,尺度一定要拿捏得准。例如,孩子们在游戏中跌倒了,跌得不重,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这个尺度拿捏得就比较好。在冬天开展室外活动时,有的孩子怕冷,只要温度恰当,不至于让孩子们感冒,教师也可以利用寒冷进行挫折教育,动员孩子们一起活动起来,把身体暖和起来,共同抵御呼啸的北风,做一个勇敢的孩子,这样的尺度把握得就比较好。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如果天气过冷,寒风过于猛烈,就不再适宜进行挫折教育,因为这样容易让孩子感冒生病。因此,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要把握好尺度,要结合幼儿年龄和身心特点,以起到挫折教育效果p不影响孩子成长p不伤害孩子健康为原则。这就对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在挫折教育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呵护好幼儿,保证他们既受到教育又不能受到伤害。

(3)前后连贯开展挫折教育。开展挫折教育往往当时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能够在现场情境中让其他孩子受到教育。但教育的效果不能局限于当时,要着眼长远。那么在接下来的后续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运用这样的案例,抓住这样的机会,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使挫折教育成为常态化,成为思想引导和品德教育的契机与抓手。例如,在孩子们跌倒了站起来这一简单的事例中进行挫折教育,现场效果非常理想,教师还要在之后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引导,举这样的例子表扬这样的学生,让孩子们学会克服各种困难,这就起到了前后连贯的教育效果。

(4)家园互动开展挫折教育。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挫折教育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广大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要鼓励孩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哪里失败了就要从哪里走向成功,使挫折成为一种历练p成为一种起点。让孩子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提高抗挫能力,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三、结束语

在幼儿园开展挫折教育意义重大,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重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幼儿正确面对困难挫折。要教育幼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害怕p不要气馁,要勇敢面对,使他们内心充满自信。二是要引导幼儿勇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怎么办,面对挫折如何应对,有信心显然不够,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分析,寻找突破的路径,此路不通另辟蹊径。三是要引导幼儿树立阳光心态。心态非常重要,面对挫折时千万不能悲观失望,要积极面对,要保持内心的阳光,要让信心成为克服困难、克服挫折的动力。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4

【摘 要】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抵抗挫折的能力薄弱,如何利用历史教学平台培养和增强学生抵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呢?文章以一位历史教师角度探讨这一教育与社会之问题,并着重介绍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 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9-02

为了祖国未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早在上个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就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能再停留于仅仅传授知识上,而应当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三方面来考虑目的和要求,也就是说,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启发他们的智能,并开展道德与心理素质教育,实现三位一体。”“要注意通过历史教学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说是开发他们的情商……对高中生来说,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抵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类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他们面对挫折、困难、失败,不同心理素质的人物采取了不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成功之举,也有失败之例,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他们身上所特有的那种不动摇、不气馁,坚定信念、理想和目标,奋勇前进,有的甚至牺牲前还呼出“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种优秀品质与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吸引学生向他们学习,培养起对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历史上的失败者较差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引以为戒。那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承受挫折的教育呢?

一、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应充分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思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对培养承受挫折能力有利的素材,同时收集、整理相关史料或题材,为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作准备。如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历史教材叙述的内容不多,需要教师结合课本、搜集课外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从小接受音乐教育,以后从事钢琴和作曲,11岁便出版了作品。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不幸:失聪、失恋、失业,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从个人的生活悲剧中解脱出来,用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一部部杰出的音乐作品,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展示了英雄风格,从痛苦、绝望的境况中奋起,通过艰辛斗争获得胜利和欢乐,这既是时代的写照,也是他本人命运的写照。在备课或其他教学活动前做充分的准备,并有意突出贝多芬在挫折面前那种奋发向上、正视逆境、顽强意志和毅力的精神,为教学做铺垫。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承受挫折的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消除各种挫折心理,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学习伟人、名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加强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排除因自我的种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抵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在历史教科书上,与承受挫折教育有关的史实很多,可以把它分三大类进行渗透教育:

1.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最后取得成功。此类内容与例子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司马迁受腐刑写成《史记》、苏武持节放牧、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孙中山为推翻专制统治及维护共和进行的不屈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种种努力(包括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邓小平在“文革”中;世界史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进行独立战争,爱迪生发明电器(如电灯泡),诺贝尔发明无烟炸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困苦,同时被多国政府驱逐出境的情况下仍共同奋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建和传播,等等。

具体事件例如:1927年国民党新右派背叛革命,连续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牺牲了,党内不少人感到前途渺茫而消沉退缩了,就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在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并率领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妻子杨开慧又惨遭杀害的情况下,没有被挫折吓倒,毅然把部队转到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井冈山根据地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左”的干扰,1928年夏攻打郴州,造成“八月失败”,红军数量减少一半的情况下,毛泽东力排众议,再上井冈山,巩固并扩大了根据地。当有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时,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的斗争经验,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渗透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困难、挫折面前认准人生奋斗目标,不低头、不退缩,认清现实,正视逆境,了解自我,直面挫折的健康心理状态(情感目标),特别是毛泽东在攻打城市失利的情况下,能分析中国国情,独创性地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这对我们在挫折面前,审时度势,放弃原来不适合自己的目标(不钻牛角尖),追求适合于自我的新目标,不是很有启示吗?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挫折或失败面前,毛泽东能有如此的魄力、毅力和意志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2.面对挫折,也进行过奋斗,虽最后没有成功,但这种精神境界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如宋末元初的文天祥,历尽艰险,坚持抗元,屡败屡战,不屈而死,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句;中世纪西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布鲁诺,为阐述和捍卫哥白尼日心说和宣传自己的宇宙无限论,同天主教进行了殊死斗争,最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另外还有革命烈士方志敏、叶挺、恽代英等,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低头,坚持真理与共产主义信仰,宁死不屈。以上凸显了他们在挫折面前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也有的虽经奋斗,但由于缺乏意志力和坚强的决心,没有坚持到底,如屈原、陈天华等,中途以自杀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在教学中可提醒学生,虽精神可嘉,但这种做法不可取。

3.对挫折有激励作用的警句、名言。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取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培根:“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还有文学、历史都可用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

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承受挫折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三、开展课外活动,深化挫折教育

历史学科的挫折教育,形式可多种多样,不限于45分钟时间,不必拘泥于课堂,可以向课后、课外延伸。例如,与学校德育教育、班主任、团工作相配合,这样更相得益彰。组织有益的活动(如参观附近企业等发展史),并与其他学科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学科)、班团活动、单独谈话等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结合起来,使承受挫折教育得到更加巩固、充实、提高。下面是历史学科与班级主题班会相结合的一次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其操作步骤如下:

1.活动准备:让学生搜集、整理史书上有关挫折的素材。

2.确定主题:《挫折之我见》。

3.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挫折的含义、挫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2)组织辩论会,题目:正方为“挫折是成功的前奏”;反方为“挫折使人失败”(全班可分组进行)。

(3)在辩论会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充分讨论:①如何正确面对挫折?②怎样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呢?

4.巩固提高。

(1)请学生将本活动的收获写在黑板报上。

(2)要求学生在辩论的基础上写历史小论文:《如何面对挫折》。当然,题目也可以由学生自拟,但必须紧扣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研习与挫折教育有关的研究性课题,目的是通过课题的研习,感受历史人物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拟定一个课题“屡战屡败的孙中山”,让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通过课本学习、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斗争故事。孙中山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屡战屡败。面对一连串的失败、挫折,孙中山不灰心丧气、不退却,坚持不懈地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的革命道路焕然一新。

通过课题的研习,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但孙中山能正确对待挫折、迎着困难而上、永不回头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学生也领悟到孙中山的挫折承受力有何等坚强。

此外,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报告会、讲演、自编自演历史剧等形式,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及处理挫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中各种挫折的认识,并在正视挫折的基础上,对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历史学科教学中承受挫折能力教育的渗透,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凡事能认识现实,正视逆境,了解自我,接受自我,适应环境,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颖健.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36).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 团体行为训练 小学生 挫折教育

近些年来,许多新闻报道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存在着普遍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辍学回家,不少中小学学生在夏令营表现出意志薄弱的现象。这都说明了青少年不能很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生活,无法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

社会和教育学者们也被这些现象不断地警示着,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1]对于青少年如何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这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特别是新世纪的新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让孩子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并不能确保他们健康地成长,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责任。

挫折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与研究在我国目前处于发展时期,大多数研究针对大学生,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很少,同时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可以把挫折教育引进小学校园,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发展。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

“挫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泛指人们的行为受阻、事情进展不顺利,含有阻挠、受挫、失败之意。二是行为科学中的含义,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得个人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2]《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朱智贤,1989)。[3]本文所讲的挫折是指有目的的团体训练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当遇到障碍时,个人活动不能完成、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和利用挫折情境,通过技能和知识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其对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叫挫折教育(抗挫折教育或磨难教育)。[4]挫折教育的任务是使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能力和知识,在心理上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个体学会效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会发挥巨大的潜能,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正常成长中的障碍被排除。目前,挫折教育在中小学蓬勃开展,方兴未艾。本文中的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团体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

二、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检测率大多在20%左右,个别更高。[5]一方面,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很乐观,大多数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克服困难和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也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而是消极回避,这往往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青少年对挫折不能进行恰当的归因,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青少年抗挫能力不强这一心理问题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给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要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必须重视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心理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危机期”、“矛盾期”、“冲突期”……在此阶段个体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第一,青少年自身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这加剧了其心理的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第二个身体发育高峰期,由于各种生理机能的成熟和变化,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青少年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经常在矛盾中挣扎。第二,青少年的成人感逐渐增强,此时的能力具有闭锁性的特点。他们在与师长产生距离感的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如师长过高的期望和学习压力使青少年承受着超负荷心理负担,再加上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溺爱性的教育方式,使原本脆弱的独生子女更加弱不禁风。第四,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青少年的素质要求变得更高,这也是青少年步入社会前所面临的激烈竞争。这一系列的压力使青少年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出现失衡,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消除这些问题,轻则出现冷漠、逆反、偏执,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重则产生逃避、自弃和破坏等极端行为。[6]

现代人面临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品德、能力、体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高抗挫折能力。顺境中成长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遇到困境只会脆弱,所以经历一些挫折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但是经历过多的挫折又会使人失去锐气。每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挖掘它并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7]人的抗挫折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重要的是他有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到小的挫折能战胜它,增强抗挫折能力,丰富抗挫折经验。所以,经常经历小挫折往往能经得起大挫折的考验。而从没经历挫折的人,往往一次挫折就可能使其萎靡不振。没有一定数量的挫折磨炼,人的意志不会增强,个性不会成熟,潜能不会显现。

三、团体行为训练在培养挫折能力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内地开展,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团体行为训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它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提高应激源(刺激物)的强度,引发应激状态,使身体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达到极限水平,而后再运用认知训练、暗示训练和放松技术等对生理、心理的潜在力量加以调节,以达到新的生理、心理适应状态,并通过一定情境下反复的主观体验、经验积累,建立起适应模型,借以提高生理和心理功能。也适用于正常健康人。在学校教育中,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打招呼训练等。[8]

(二)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不仅仅重视个人成长,其目标是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并通过练习使新行为得到巩固。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年龄特点,进行团体训练以提高抗挫折能力比较有效。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能让他们从中寻找快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沟通,学习如何认识挫折并解决挫折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归属感与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

团体行为训练对增强抗挫折能力起到以上作用,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实现自我愿望,使他们学会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观念,调整情绪状态,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自我体验的肯定性需要得到满足,大大激发他们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次,在小团体训练中,可以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为学生建立积极的替代性经验。当看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同学也失败后学生会减轻自己的挫败感,会认为失败有时避免不了。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1999-08-25.

[2]吕英,冯永刚.新时期中学生挫折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2003,9.

[3]陈志成.公务员挫折的类型及其原因探析[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VOL25,(1).

[4]任咏.战胜挫折 走向成功.新长征(党建版)[J].2006,22.

[5]何力平.试论转型时期的道德冲突与道德困惑[J].理论与改革,1999,(4),1.

[6]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挫折教育;必要性;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掌声,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事事顺心,相反的,每个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目前的小学生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平时受到千般呵护、万般疼爱,从小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合作,表现出自私、嫉妒心强,受不得一点挫折。但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挫折教育早已被国际国内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当今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因囿于对其涵义及其作用机制理解的局限性或偏差,而往往导致“雷声虽大雨点却小”的并不乐观的局面产生。在国外的挫折教育搞得比较好,重点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实践能力,而国内由于现实的原因,更多关注小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现在人口结构的变化,小学生受到悉心的呵护,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弱,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心理健康引起强烈的关注。基于此,应该对小学生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一、挫折教育概述

挫折教育,也称抗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或创设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小学生挫折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对其进行初步的挫折认识、挫折对策和挫折预防的基础教育活动。其目标为建立从正确认知、合理控制情绪情感、调动良好意志品质到采取合理有效行为模式的积极连锁反应模式,即积极的动力定型系统。其核心是培养一种面对生活挫折的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从方式手段上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之说。我们从外延上来解释,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充分理解挫折教育的作用就是因为仅仅看到了狭义的挫折教育,把“教育者”片面地理解为学校,把挫折情境的产生片面理解为单纯的“ 创设”。一方面忽视了学校之外还有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另一方面忽视了挫折情境的主要来源--成长过程中现实的阶段性的日常生活挫折情景的合理充分利用,因而让人产生“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二、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1、小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弱

小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当挫折如影随形时,小学生表现出的是胆怯和畏缩,不能以积极地心态面对,让人堪忧。通过三年的暑期培训经历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在温暖的环境里成长,真的已经忘却了自己能承担的责任,不论任何事情,都期望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培养的小学生在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时,怎么能照顾好自己呢!例如,有的小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挫折时,只会用哭来表达,但是哭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丧失信心,丢失对学习的兴趣。

2、小学阶段的挫折教育不够

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如果人的挫折承受力太脆弱,怎么能去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而且生活中的挫折处处有,人生也难免经历挫折。然而,在我国小学中,进行有计划的挫折教育太少,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身安全,怕受到责任。长期以来,在进行教育思想的贯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片面性,致使学校教育一直关注学生的分数,知识的灌输,而轻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能力的训练。以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小学生表现为挫折耐力低、心胸狭窄、劳动意识不强等,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更甚者出现自杀。

3、现代生活中的挫折太少

现在的小学生,从出生到成人,大多受到父母、祖父母等等的全面的宠爱,甚至有的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遇到事情不自己动手,也没有机会进行家务劳动,很难有机会体验生活中的辛劳。即使遇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大多都寄希望于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加以解决;然而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在年幼时受过太多的苦,而现在时代变了,各方面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家里一般只有一个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干点家务,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甚至来自生活学习中的障碍。殊不知,孩子这样就不曾真正地体验过生活,也未曾了解生活中的艰辛。他们一旦独立生活,就会暴露出许多抗挫折力薄弱的缺点,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4、小学生挫折教育存在诸多误区

纵观当前的小学生挫折教育,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误区,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有些还能对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挫折教育与惩罚区分不开,惩罚是对小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惩戒防止日后重犯,注重的错误的结果;挫折教育是预防性的,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过程。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痛苦和失败教育,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其痛苦能加深印象,不合理的期望一直处于失败的境地,而小学生又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在失败中强化着他们的不良定位,容易使小学生丧失信心。挫折教育并不只是适合年龄较大的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塑性大。他们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又缺乏生活阅历,做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果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不加以引导和干预,小学生有可能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好比在一所旧房子上建新房子,必须先拆旧才能建新,教育势必会走许多弯路。因此教师、家长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小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能力

爱迪生曾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的有价值。”俗语“吃一堑,长一智”也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看出挫折可以从反面丰富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课本知识以外,还需要一些课外资源,以丰富自己的人生知识。通过挫折教育,使小学生认识到挫折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只要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能战胜它。随着小学生经历的丰富,更能提高其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意识,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能以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而不是依赖别人。

2、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儿童的智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适度紧张的情况下,体内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身体释放更多的能量,以对付当前的问题。这时人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敏捷,反应速度加快,力量也会更大。当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会产生困惑的心理感受,生理与心理能量的变化引发儿童对挫折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挫折情境中当学生依据固有的思维模式无法解决问题,学生便会转向别的思维路径进行思考,定势思维被打破,创新思维得以锻炼。挫折还能提高儿童的记忆。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能够引起情绪激动的事件,无论该情绪反应是正面或负面,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利用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可以使学生对引起挫折的问题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对效学生容易遗忘的知识,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挫折、冲突,增强记忆的难度,调动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动机,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怎么去面对社会,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的良好素质。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挫折教育,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多样的挫折教育,让小学生在挫折中认识生活,了解自己,学会应对,逐步锻炼意志,他们才会变得愈来愈坚强。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与同伴关系不协调等事情,而痛苦不止或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只有这样,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承受挫折和失败,发展自我,奉献能力,服务社会。

4、有利于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恰当的志向水平。

小学生在过度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往往骄傲自大、孤芳自赏,总以为自己是最棒的,不能认清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觉得这世界上只能自己成功,自信心太强。小学生在制定目标时往往表现出目标过大,抱负水平不恰当,然而一旦遇到了挫折,又容易盲目地否定自我,认为自己在挫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想藏在教师和家长的羽翼下,长此以往,造就了小学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使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进而树立恰当的志向水平,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成功,即使在成绩不理想、与同伴关系不和时也能正确地处理。

三、小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

1、教师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向师性较强,他们对教师言听计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不管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注意自身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要勇于面对,否则会影响小学生的对待挫折的态度。小学各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挫折教育因素。

2、教师应该与学校沟通设置相关课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小学阶段更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给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小学生明白各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和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克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心态。学校应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几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此项工作,在小学生遇到挫折而感到痛苦时,可以去心理咨询室寻求老师的帮助,增强斗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积极地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2)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

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挫折教育就变成了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认知上,让学生正确理解挫折,以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情感上,让学生充分体验挫折,消除学生对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为上,教给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学生正确的反应方式,通过知、情、意、行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应多提供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小学阶段的学生,除了有较强的向师性以外,与同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自身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在与同伴交往中可以使学生发现同伴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小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例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4、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在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如此,小学生才能忘却教师的威严,获得依赖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表达出来,有些小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甚至采取课堂上捣乱的方法。由此看出,小学生与教师应该保持一种好朋友的关系,希望能与老师交流,并得到肯定。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他们,更重要地是要与小学生保持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于此,在教师与小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机会来教给他们一些处理问题和挫折的方法,比起家长来,小学生更希望能与老师交流。

(二)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人在小学阶段虽然经历尚浅,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怎样,教育方式怎样,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事件的认识,甚至影响到他今后心理的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家长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是十分必要的。

1、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小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挫折,家长在孩子遇到种种挫折时,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既不过分夸大挫折的正面作用,也不否定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应该积极地引导孩子,使其认识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顺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往往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其生命力、竞争力大大超过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而那些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往往更优秀。挫折一方面可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练,从而使孩子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了解挫折的特点,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备。不至于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就畏缩,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进而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2、家长要与孩子沟通战胜挫折

沟通是解决挫折最好的途径,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能与知心的家长保持朋友般的信任沟通,把自己心里的困惑说出来,不仅能得到帮助,更能战胜挫折。儿童心理学家说,在儿童遇到挫折时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畏缩等消极的情绪,发现这种情况时,家长要首先与孩子如朋友般沟通,然后帮助孩子正确的归因,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了解自我能力的基础上,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创设机会让其体验或回忆成功经历,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在顺境中不骄傲得意,在逆境中不悲观失望,以良好的心态应对挫折。

3、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来应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