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心理弹性;挫折教育;初中生

一、当代初中生的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 使其动机不能得到实现,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及情绪状态;亦可以理解为个人因无法扫除在其动机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干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心理挫折贯穿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挫折。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挫折主要来源于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学习和自尊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的心理挫折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比如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挫折之后,情绪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业态度和课堂表现,最终影响到学业成绩等。另外,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境中,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挫折带来的影响所占的比重不同。

心理挫折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挫折,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应对心理挫折能有效地减少因为心理挫折给个体带来的影响。

二、当代初中生的挫折教育和新视角的引入

挫折教育是为提高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 意志消沉的能力,其教育方式是在挫折发生前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或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环境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它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

面对初中生心理挫折,较为常见的应对方法为心理疏导法、心理互换法、愉悦法、形象感染法、表征性奖励法和强化暂停法。i另外,还可以根据心理挫折的不同来源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例如加强学校、 家庭、 学生三方的有效沟通,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在学业方面采用学生 “互教” 模式等等。ii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方向性、概念性的应对方法,如减负降压,稳定情绪;分析原因,克服外部挫折;疏通思想,克服内部挫折;修正目标,知己知彼等。iii除了一般性的应对方法外,还有学者将不同学科领域综合交叉,提出结合音乐的挫折教育。

上述关于挫折教育的方式纷繁复杂,但都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即把挫折心理视为困难和问题,遭受心理挫折的初中生则被视为需要帮助的个体,忽视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对传统挫折教育的反思促进了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心理弹性在最近几年开始进入教育者和学者的视野,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心理弹性的含义和研究

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启发于物理力学的“弹性”概念,它是指人的心里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iv它通过保护性因素,使具备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可以积极应对。

个体的心理弹性使得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维持平衡,会调动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来抵抗压力。当压力过大或是个体无法抵抗时,则会感受到心理挫折。身心失衡之后个体可能倾向用破坏行为或行为等应对压力,或者是感受到低自尊水平、自卑、自我否定等,但是遭遇到心理挫折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体发展必然受到阻碍。个体有可能恢复到平衡状态,心理弹性没有增减。而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发展。即个体经历了挫折并积极应对,激活了潜能,不光克服了挫折心理,心理弹性还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健康成长。

心理弹性的研究旨在引导人们关注个体具有的积极因素和成长因素,和以往将挫折看作阻碍个体发展的消极观点比起来,它将心理挫折视为收获成长、增强心理弹性、发挥个体潜能的机遇。本文将把视野聚焦在心理弹性与挫折教育的联结,尝试提出基于心理弹性理念下的新型的挫折教育方案。

四、基于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

心理弹性强调个体在遇到压力事件时表现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力量,把挫折视为机遇,强调在应对挫折时的保护性因素和冒险性因素。在挫折教育过程中,构建和完善个体的保护性因素对于发挥和增强其心理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保护性因素:它指的是个体天生的特质、能力以及后天习得的技能和自我概念。在挫折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从个体自身拥有的资源出发,引导个体关注自我本来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

客体保护性因素:它是指除了初中生自身以外其他一切保护性因素,具体来说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比如说,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学校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同辈群体的支持都是构成初中生增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基于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启示我们把挫折教育融入生活,关注初中生的潜能和能力并加以培养。心理弹性的理念让我们在着重发现初中生其优势和潜能的同时,更加注意去强化和培养。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一个误区,即全部交给学生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放手不管。在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挫折和困难的同时,除了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克服挫折外,老师和家长还需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将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整合匹配。我们不仅需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的人们知道如何生存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更要注重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让初中生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参考文献]

[1]常玉霞. 浅谈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反应及对策.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13):84-85.

[2]张亚男,夏春林,张惠春.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13):444-446.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 键 词: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现状;成因

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目前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在为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以及社会经验的局限,导致他们产生许多困惑、迷惘、焦虑和烦恼,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种挫折的考验。因此,提高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帮助他们战胜各种挫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挫折承受力是指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适应挫折、积极自主地抵抗和对付挫折,从而摆脱困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它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

根据国内已有的调查研究和对青少年典型个案的分析,笔者发现当代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较弱,其挫折承受力较弱的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青少年挫折承受力较弱的表现:

1.对挫折的耐受力较差

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在挫折面前心理脆弱,容易惊慌失措和过分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在思维发展上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表现为:思想上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容易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在情绪方面也常常片面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

2.对挫折的排解力较弱

这主要表现为一部分青少年遇到挫折后,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或方法去积极改善挫折情境,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而是对挫折缺乏正确的适应,产生非理智行为。这种非理智行为主要体现为他们在遇挫后故意损坏财物,谩骂或攻击他人,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杀等。

难以承受挫折是青少年学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过于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缺乏对挫折的正确适应,导致非理智行为的出现。

3.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和教育工作者采用各种调查量表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因心理素质较差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案例]

××学生,因一直生病,缺了很多课,学习成绩总也跟不上,平时每节课的每一位老师都令她感到恐惧。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她,并产生厌学心理。当老师要重排同学们的座位时,她提出想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坐同桌,老师拒绝了她的要求,并说:“像你这样的坐哪儿都一样!”还说:“你跟不上就回家,别在这儿丢人现眼”。老师的话使全班同学都在议论小敏。她忍不住哭了两节课,下午就请假回家了。回家后,她一个劲儿地哭,跟父母说不想上学了,当父母问其原因时,她怎么也不肯说。而且一直精神恍惚,并于第二天服毒自杀。

[分析]

我们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敏是一个非常敏感、心理脆弱的女孩。自进入青春期以来,她就处于挫折的困扰之中。首先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这是生理上的挫折;由于生病,导致成绩跟不上班,这是学习上的挫折;由于成绩跟不上班,她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们的偏见,这是人际关系和自尊方面的挫折。面对这些压力和矛盾,她不知道如何去化解。又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闭锁心理”,使她很少向他人倾诉受挫后的种种烦恼。这样,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诸如焦虑、厌学、恐惧等心理障碍。这时,老师失当的语言成了她心理崩溃的导火线,她最终因难以承受而服毒自杀了。近几年来,类似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尽管上述个案都是一些极端事例,但事实上,难以承受挫折却是青少年学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尽管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学生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过于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缺乏对挫折的正确适应,导致非理智行为的出现。

二、青少年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原因:

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缘何较弱?笔者选取北京、湖南岳阳、河北沧州三个地区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北京市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和访谈,试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原因。

(一)心理矛盾与冲突

心理学认为,人在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协调的,个体身心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青少年期却是人一生当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身体发育十分迅速,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体内各种机能迅速增长并达到成熟水平;性机能也迅速发育成熟。而这时其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得多,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性。

青少年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方面出现片面性,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不能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个性发展方面出现主观偏执性,总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因此容易遭遇挫折。在情绪表现方面,他们的情绪变化强烈,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常常会因小小的挫折而极度烦恼。

(二)家庭因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般情况下青少年学生在家里的时间比任何其他时间都多,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习惯生活以及教育理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

1.家庭生活过于舒适顺利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诸多亲人的关爱中长大,并且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他们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饭来张口衣来顺手,不用关心任何事、没有任何负担,一切都家长扛着。甚至得不到满足哭哭闹闹就能解决。所以他们自私、嫉妒心比较强,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有责任感,没有生活压力,生活的非常顺利,所以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

2.家庭教育失衡

为使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我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里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就业价值观等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方式的不恰当,他们把扶助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忽视他们心理的成熟、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忽视他们的精神感受和需要,致使孩子的挫折承受力较弱。

为了孩子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方面,他们很少指导孩子看励志方面的书籍。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只有2.7%的学生经常看看贝多芬、诺贝尔、爱迪生等人物传记方面的课外书籍,有时看、从不看的学生占到97.3%。这种“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就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较弱。

孩子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很少。由此看来被人们称为未来花朵、小公主小皇帝的孩子们其实社会地位很低,只不过是学习或劳动的奴隶,是父母们用来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在学习外的时间,他们的生活比较不科学。据调查学生们自由时间消费的大部分用于生存资料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吃穿和玩。笔者了解到青少年在家从事家务劳动的情况是,经常做的占4.6%,有时做的占36.3%,从来不做的占59.1%。也就是说有59.1%的青少年缺乏劳动习惯。

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对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有利。这种关系具有交流信息、提供支持和参谋劝告等功能,并且有助于提高少男少女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感以及帮助他们理解别人,对于他们人格发展、培养独立性、提高交往能力、缓解压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和父母的忽视,现在的青少年有亲密伙伴的越来越少。

(三)失衡的学校教育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导致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较弱。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正确、先进、全面,必然会对学校包括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在内的各项教育工作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尤其中小学时期由于家长、社会乃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从而致使“直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校长仍然固守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题海’中,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存在。”他们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具体体现为:

①在中小学,许多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虑,经常利用节假日不停地给学生补课,各种考试接连不断。每次考试完后,还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与排名。这一切都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大。

在大学,学校对于学生几乎放任自流,老师和学生沟通较少,更不能从生活学习就业方面予以必要的关心和指导。

②许多学校没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作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3.3%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

③不少学校对学生进行挫折承受力培养的活动开展得较少。

从调查可以看出,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依次是:体育比赛、学科竞赛、文艺汇演、军训、心理健康教育、登山、有关“如何面对挫折”的主题班会、或讲座等。而学生认为对提高其挫折承受力最有效的活动却依次是:有关“如何面对挫折”的主题班会或讲座、军训、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比赛、登山、学科竞赛、文艺汇演等。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对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了解得较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7%的学生非常了解“挫折防卫机制”的概念,29%的学生对此概念比较了解,52.7%的学生对此概念不太了解,还有14.6%的学生没听说过这一概念。同时,也造成一些学生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当问及“你是否想过你未来的人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时,调查结果表明,有37%的学生从未想过自己未来的人生可能会遇到挫折。由于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挫折降临,他们就容易惊慌失措,产生焦虑情绪。

2.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小学随着学校编制的不断缩减,出现其他老师兼任思想政治课以增加工作量的现象,使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第二,教师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通过与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时,感觉力不从心。一是由于很多中小学校学校都是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暇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二是他们不懂得学生的心理,普遍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也了解得很少,使得他们在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时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培养效果不够理想。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5 可见,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造成青少年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负面作用

由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正好与青少年好模仿、形象直观思维能力强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五花八门的网络暴力游戏充斥市场,各种暴力、自杀镜头在一些电视剧中屡见不鲜,一些报纸在报道青少年出走、自杀的案例时,指责家长、学校的多,真正关注学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少……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使一部分学生认为一旦遇到挫折,使用暴力、离家出走或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学业、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当代青少年生的挫折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如大学前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现在大学后仍不轻松仍面临各种考试等学习压力;二是人际关系方面,如受到老师的歧视和批评,同学的嘲笑和排斥等;三是生活方面,如家庭经济状况差、个人的兴趣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等;比如马加爵。四是青春发育期方面,如生理有缺陷等。五是就业方面,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宠儿,毕业反而面临艰难的择业就业。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上对青少年进行意志教育的各种励志影片或电视剧越来越少,各种博物馆、少年宫、体育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没有全面对青少年开放,很多社区缺乏最基本的青少年活动场所。这样使许多青少年课余时间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沉溺于人际交流的虚拟空间,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从而造成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承受力较弱。

鉴于目前我国青少年挫折承受力较弱的状况,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李奎.中学生自杀当代教育新隐忧[N].百姓信报,2001-12-11.

2伊廷伟.学生受辱自杀:教师家长谁之过?[N].现代教育报,2005-01-12.

3参阅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抗挫折能力

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处在个体发育的青年初期,也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发展时期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

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都是针对高中生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高中阶段是一个“危险期”。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课程。

一、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它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良好心理健康、良好心理治疗、良好心理学、良好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没有心理疾病不等于心理健康,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良好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概括地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良好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良好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挫折

挫折是指人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包含了三层含义: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当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人们便体验到了心理挫折。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对人有弊也有利。挫折对于抵御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意志努力,更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直至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面对现实社会,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人生价值感得到提升。

2.抗挫折能力

关于抗挫折能力,目前有“抗逆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忍受力”、“抗挫折能力”等不同说法,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个体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冯边平把挫折承受力定义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是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分为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于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挫折是人生中必有的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高中生树立对挫折的正确的认知以抵御挫折,引导学生从挫折中成长,树立有效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教育方式与途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仅依靠学生本身,应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抗挫折能力教育的立体网络。教育过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发展性和预防性的教学内容为主。

三、总结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其基础积极心理学仍处在发展阶段,而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的教育中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各种问题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需要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合作下才能更好进行的一项工作。随着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多的运用。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以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方式呈现在高中生面前,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抗挫折练习,从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挫折教育;必要性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涵

何为挫折?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的一直行为受到无法克制的干扰或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包括三层含义:挫折情境,即干扰和阻碍意志行为的具体情境;挫折人之,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挫折行为,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何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何为大学生挫折教育?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以达到使大学生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挫折是一个特指概念,它是指在大学期间,学生由于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活动受到阻碍,进而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目标或满足自身需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1]关于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预防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2]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目前,大学生挫折教育还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挫折就是多吃苦,就是批评教育,就是尽可能地让同学体验生活条件的艰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指导学生用这些理论来合理排解生活中的挫折问题,不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在面对同一挫折不同的主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主体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不同的心理素质导致不同的个体面对挫折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多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他们抗挫折的承受能力。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对受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体现以下:

(一)客观需要

1.进行挫折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在学校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生活、就业等压力;步入社会面对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压力,使人的心灵变得异常的脆弱,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魄,崇高的道德情操,更要有面对困难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担,贡献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2. 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状况,心理健康和行为代表着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环境的剧变时期,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精神压力,思想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由于缺乏全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表现为惊慌失措,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中不能自拔,甚至走入极端,面对挫折的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采用不明智的方式解决问题。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事件,药家鑫杀人案,等等,都表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紧迫性。大学生挫折教育是高等学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需要

1.进行挫折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全面彻底发挥的表现,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化解冲突,排解不满情绪的能力,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3.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成长的必要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2007-09-08 (4)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5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缺乏生机的教学状态、缺乏灵性的教学手段导致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增强中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在“直观化、情感化”等方面下功夫。

一、数学课堂的直观化

直观化的数学课堂,能够化深奥的数学问题为浅显,化抽象的数学问题为具体,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以及思维灵感的激发。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育的初级阶段,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用图片、实物、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从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这是中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某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就能变为直观形象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操作、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亲身体验求知的乐趣。

在表述一个数学内容时,常常有直观易懂与抽象难懂之分。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抽象的概念、不易领会的数学思想等,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以提高语言表达的直观效果。如在初中代数教学同类项概念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一组单项式,然后让学生观察指出其中有关系的单项式。不少同学未发现其中的单项式,这时教师立即引导:单项式就象人或事物一样,在现实世界上,有些人长得很相象,有些人则不然。教师的话音刚落,大多数学生就指出了有关系的单项式(同类项)。由此可见,教师应注意挖掘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提炼出数学模型,进而将贴切生动的比喻、形象直观的语言自然地植入其中,这将使得数学内容变得鲜活,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二、数学课堂的情感化

情感化的数学课堂,学生的情绪稳定积极,对学习充满信心,能够正视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意志坚强,敢于、乐于、善于迎接各种问题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数学课堂的情感化?

首先,把成功让给学生。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的一种自我体验。它是一种性格特点,是由认知和情感转化为意志的中间环节。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其中把成功让给学生就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一个概念、公式的引入,一道例题、习题的分析,这些都是教师把成功让给学生的场地。教师应调整心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巧妙引导,刺激教学内容的“神经穴”,诱导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临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例如,在教学两圆的外公切线长计算问题时,教师指着图形问学生:外公切线长和图形中的哪些量有关呢?大部分学生正在做出两条过切点的半径以及圆心距,教师接着问:“你们所作的辅助线连同外公切线构成一个什么图形?下一步该怎么办?” 学生说:“再作辅助线把直角梯形加工为一个矩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问:“这有什么用处?”学生齐回答:“外公切线长就等于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此时,学生一个个异常兴奋,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

值得注意的是,把成功让给学生,教师的引导必须自然,含而不露,适可而止,让学生自信是自己独立解决的,而不是老师的成果。

其次,把挫折分给学生。很少经受失败与挫折的青少年,往往比较浮躁,心理极其脆弱,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焦躁不安,或意志消沉。数学学科应发挥自身的特点,把挫折分给各类学生,让学生力所能及地承受挫折,战胜挫折,帮助学生形成坚定、勤奋、不畏艰苦的意志品质。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内容的深浅适当地决定引导的程度。在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对习题进行梯度处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解答,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就容易形成人人都有挫折,人人都能战胜挫折的良好学习局面。

把挫折分给学生,教师应注意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如果把学生按照成绩的优劣进行等级分类,然后指定他们解答相应的习题,势必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另外还需注意,在失败与挫折面前,青少年学生最需要教师的安慰与鼓励,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帮助学生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实践证明,学生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能够感悟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经验,情感与意志将得到高度的洗礼与磨练,进而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新的成功的信念,这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最大收获。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教师 中学英语 帮助 学生克服 习得性无力感

前言 所谓习得性无力感(learned・helplessness)是指当有机体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

此概念来自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的经典实验:让固定在架子上的狗遭受无法预料的电击,开始的时候那只狗还拼命回避,可是几次挣脱失败之后就放弃寻找逃脱的机会,干脆趴在那里甘心忍受电击,尽管过一段时间之后对它的束缚已经解除,它可以轻易地摆脱电击,但是它仍然忍受电击,而不尝试逃走。后来许多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人提出“英语自闭症”、“学习自闭症”等现象,实际上就是习得性无力感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广大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在初级中学实际工作的体验,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虽然我国的教育历来强调理想道德教育,但是在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处在重新定位阶段,成年人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多元和茫然,导致目前对青少年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的弱化或“力不从心”。理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是人生的长远目标,在于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动力内化。诚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失败与挫折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把自己今天的学习,同个人和祖国的美好未来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地被一时的失败或者挫折所击倒,从而有效地阻断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2010年笔者对本校初中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对于学习英语仍然处于茫然的、被动的状态。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如果这些英语初学者不能把自己今天的英语学习和自己的全面发展,将来的工作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那么他们怎么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呢?所以说确定理想,可以将外部的、被动的学习压力内化为内部的、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根据韦纳(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不但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责任判断,而且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例如,把失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会使个体产生羞耻的情感体验和对未来成就缺乏信心,从而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导致面对困难时缺乏坚持性。据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这样引导学生:

1.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们,说明他们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和发展之中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办不好的事情,只要他们用心努力,不久的将来就是一定可以办成的。

2.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常常是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是追求进步的人要经常遭遇的,关键是对待它们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一次偶然测验出了问题便垂头丧气。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练习中,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笔者便这样开导学生:我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汉语说话水平都相当不错吧。可是把我们当中语文水平最高的人平时所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语法错误。可是这些错误似乎并不影响他与别人的交流。在英语口语练习中道理也一样,关键是要努力表达意思,提高自己用英语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不应过分担心语法错误。在我们不断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许多错误可以得到自动纠正。

三、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因为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或与同学的盲目攀比,造成过多的挫败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有“早慧型”的,也有“大器晚成型”的,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盲目攀比,而要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以一个合理的基础点作为比较对象。时下提倡的英语课堂分层次教学,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千差万别。如果偏要让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去精通理化,而让擅长理性思维的学生去研习绘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挫折教育

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让遭受失败和挫折困扰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有“预谋的”让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帆风顺的学生尝一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因为我们的教育不但要立足于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我们的学生毕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够成熟,不论理想如何远大,意志如何坚定,如果长期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中,也难以避免灰心丧气,导致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领略经历艰辛后成功的喜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不但要面向那些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能够从成功的学习和生活开始,体验成功的经验,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我们也要未雨绸缪,针对那些学习和生活的“宠儿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适当的也经历一些挫折或失败,通过这些体验,培养他们直面失败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和勇气,为将来走上社会处理类似的问题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犹如盲人骑瞎马,往往会乱忙一气而不得要领;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无异于空中楼阁,往往会空谈一气而不切实际。只有将理论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我们预防和转化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他们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工作效率。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让我们自己受益匪浅,也一定惠及我们的学生和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参考文献

1.李雪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与活动设计.[M].

2.孙煜明,雨田.中学生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与责任判断的归因后果.心理学探新.[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