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案例范例6篇

挫折教育的案例

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挫折教育;课堂实例;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3-003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教师就必须教会孩子学会接受挫折,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教师千万不可忽视这一重要问题。与其一直替学生遮风挡雨,教给学生没有经过挫折的知识和方法,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风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吃点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过程体验,还可以增强过程认识和记忆的持久性。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教的过程,更重视学的过程;既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对学生遭遇挫折能力的养成。本文以人教版“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节中铁的氢氧化物制备为例,谈化学探究式学习中的挫折教育,以期与同行磋商。

1教学过程

[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部分物理性质,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出1-2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小结]请一位学生汇报相关物理性质。教师小结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部分物理性质:氢氧化铁是一种红褐色固体,氢氧化亚铁是一种白色固体,均难溶于水。

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台上的药品设计制备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分别向装有氯化铁等铁盐溶液和硫酸亚铁等亚铁盐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汇报]汇报实验现象:在装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而在装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灰绿色沉淀,振荡后试管内壁溶液上的沉淀变为红褐色。

[教师提问]大家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了吗?为什么没有出现白色沉淀?请学生查阅资料后思考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相互交流和评价,形成比较完善的解释:Fe2+有比较强的还原性,氢氧化亚铁容易被空气中氧气和溶液中溶解的氧气氧化:4Fe(OH)2+2H2O+O2=4Fe(OH)3。部分沉淀被氧化,出现灰绿色,而振荡后在试管内壁液面上的沉淀充分接触空气,基本都被氧化,出现红褐色,所以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看到白色沉淀。

[教师追问]问题在于氢氧化亚铁的还原性,那么成功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成功制备氢氧化亚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分组汇报: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关键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制备方法有:①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加;②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滴管伸入氯化亚铁溶液液面以下操作;③在试管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赶出空气;④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煤油隔离空气……

[学生互评]方法③和④目的和效果一样,但④更为简单可行。

[学生实验]根据同学讨论形成的制备方案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到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效果理想。

2教学反思

2.1围绕新课程标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手段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铁的氢氧化物的学习要求是:“了解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侧重结果和形式,直接告诉学生两种氢氧化物的不同实验制备方法,忽视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形成的过程和情景,那么就使得知识的学习变得抽象、被动和机械,也就不能经历获取正确知识所必需的挫折。笔者针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认为,两种氢氧化物的实验制备方法有明显差异,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挫折,自主探究获取两种氢氧化物尤其是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经历必要的挫折,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受挫能力。

2.2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遭遇过程中的挫折

这节课的难点是在失败的实验中找到灵感而取得成功。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保障。创新的思维,总是在经历挫折后才形成的。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一些相关实验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问题,还要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成功率,使知识不易遗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制备氢氧化亚铁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针对问题独立思考,分析出现问题的真实原因,真正实现自我知识的建构。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摈弃保护主义,提供受挫机会,鼓励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不回避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挫折中获取知识和方法,在挫折中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正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铁的氢氧化物教学,采用开放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成功地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他们的创新,要使学生经常意识到,独立的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非常有价值。例如在找到制备氢氧化亚铁失败的原因后,如何设计正确的制备方案?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分组汇报。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些学生的思考具有片面性,甚至有些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在鼓励的同时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原因,切忌直接批评,挫伤学生兴趣。我们要保护学生积极求索的热情,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

2.4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互动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师生互动”,忽略 了“生生互动”。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更为贴近,学生更容易接受或驳斥同学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相互评价,因此学生间对问题的交流有时比师生间更为有效。例如在找到制备氢氧化亚铁失败的原因后,如何设计正确的制备方案?各学习小组同学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形成了各种方案。有同学提出“在试管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赶出空气”;有同学提出“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煤油隔离空气”。这时就有同学认为两种方案的目的完全一样,采用后一种方案更为简单。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多给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采用合作学习,相互评价,既能淡化学生的挫折感受,也能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化学教学应提倡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应该回避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正确对待,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

说到“挫折教育”,有的人会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将培养人的“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的精髓,甚至还有的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等。这些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其实都不够准确或者全面,那么何为挫折教育呢?挫折教育实际就是“抗挫折教育”,在物质条件相对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以磨砺人生为内容、以成功教育为模式的挫折教育一直是新时期青少年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其中,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也是规范青少年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如何看待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进而缓解心理冲突,增强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摆在青少年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今天的中职学校校园,你会发现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

案例一:某班学生16岁的小白和17岁的小李是同班同学,因小事拌了几句嘴,然而小白为解决白天的小矛盾,晚自习前将小李叫到操场,引起两人间纠纷。案例二:某女生因一次实践操作考试失败,离家出走……上述血案的发生折射出未成年人的抗挫折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人深感忧虑。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和迫切。

二、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通过这些年在职校的工作经历,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胸无大志,精神颓废;心理素质差,不能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有的在遭受挫折后甚至有轻生现象;法制观念淡薄,律己不严,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吃苦意识不强,心理问题严重……调查分析显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受过严重的挫折,如遭遇人际关系的苦恼、对家庭生活不满意等,说明挫折已成为困扰中专生不可忽视的因素。职校生最常见的一种心态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社会价值,更不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部分学生原本将升入高中作为第一目标,上职校本非所愿,由于学习成绩、家庭条件或考试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目标没有实现,便感到前途渺茫;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由于家长的意愿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闷闷不乐;有的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变迁,适应能力差,无法与人沟通,长期心情郁闷。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职校生随着身心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增多,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以一个主体人格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而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尚不稳定、不完善,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弱,一旦遇到波折,情绪容易波动,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造成很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对职校生加强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校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自卑心理导致职校生不敢面对挫折。自卑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初期,生理发育快,心理发展也比较复杂,与普通中学生的特点有所不同,他们因长期不能实现学业目标而产生自卑心理,加之中考的落榜,这就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及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职校生的心理错综复杂,其已进入了一个幻想与现实矛盾的自我调节时期。他们既希望独立,又少不了依赖,他们的欲望增多了,但在现实中他们的欲望往往不能一一得到满足,一遇到困难,稍有一点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与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洞察出了艰难困苦能催人立志、逼人自强、逼人生智、导人修德的育人规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和挫折教育能造化出“降大任”、“得天命”的治国人才,具体原因如下:挫折孕育英雄才子,富贵易出平庸俗辈,古今中外,成才立业是如此,治国齐家也不例外。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坚韧的行动,失败不失志,挫折本身可以变成养德炼才的精神沃土。在逆境或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其优势更加明显,他们往往经验丰富、老练、成熟,容易珍惜奋斗的过程、胜利的成果,容易体察事理、善解人意,容易变压力为动力,化挫折为契机,以迎接新的挫折,步入新的航程。

在中职学校进行挫折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内在的自信和乐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受挫后的恢复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得到“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奋斗的勇气,同时使他们在任何挫折面前泰然处之,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3

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万事如意根本没有。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竞争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不断增加的现实,小学生遭受挫折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耐挫教育刻不容缓。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根据我校十多来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的经验,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作为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美好生活都来自艰辛的付出,所有的成功道路都少不了挫折的基石;引导学生学会克服消极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引导学生学会鼓励自己,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记住这样的一句话:“幸亏没有更糟,明天一定会更好!”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快乐人生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我帮你”。在一次学校田径队综合测试中,有两名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出现失误,没能及格,其中一位学生承受不了这次挫折,认为无法见人,从此一蹶不振,训练兴趣一落千丈;另一位则勇于面对挫折,分析原因,重新振作起来,勤学苦练,体育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两位学生遇到的挫折虽然相同,但由于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挫折体验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模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情境,让学生多一些磨炼。比如进行承受挫折训练、劳动教育锻炼、意外灾害预防、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地震演练、火灾逃生演习、预防甲流宣传、耐挫小品表演等。把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案例安排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教学情境中,努力为学生提供感受挫折的体验,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锻炼他们应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帮助他们掌握应对挫折的技能,培养乐观的心态。让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自卑,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挫折,获取成功。比如,一起做同样作业的两个学生,开始时进度都差不多,做了近一半的时候,心态好的那个学生会说:“哇,太好了,作业已完成一半了。”而另一个学生则说:“太糟了,做了这么久,才做了一半。”结果一个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作业,不但速度快,而且还轻松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另一个则在烦躁心情的影响下,思路打不开,计算频频出错,作业的质量大受影响。所以人们常说:乐观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悲观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三、树立榜样,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自古英雄多磨难。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还是当今的仁人志士,都实践了这一条格言。小学生模仿性强,崇拜英雄人物,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定期开展以“挑战脆弱,选择坚强”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并把这一活动渗透到各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定期有选择地播放《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和《鸡毛信》等歌颂少年英雄的影片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深入挖掘前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借助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各种战胜挫折的成功案例,让学生重新认识挫折,了解到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企业家等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才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只有教会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从小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才能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疏导,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一般会悲观、失望、退缩、敏感等。面对这种状况,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教师以朋友般的心态耐心地倾听其倾诉,并适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原因,引导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我,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面对现实,审时度势,坚定信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做到在顺境中不盲目得意,在逆境中不唉声叹气,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另外,学校平时可有意识地制订一些耐挫教育计划,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决心。

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挫折侵犯理论;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7)04-0138-06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频见报端。大学生犯罪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引发了学者和大家的激烈争讨。特别是以重视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的心理学家们,更是将目光聚焦于此。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及米勒所提出的挫折D侵犯理论,为继续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我们可以据此重新梳理挫折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与产生犯罪之间的联系。对这一理论不断深入的研究,方可对今后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

一、挫折D侵犯理论的提出

不论是2004年残忍杀死大学室友的马家爵,还是2014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林森浩,他们的杀人动机都包含着对周围环境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挫折与侵犯之间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

什么是挫折?有学者认为,挫折就是阻碍、干扰或阻断个体朝向某一目标行进的动作以及由这些动作所引起的情绪状态[1]。“挫折”一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妨碍自身达到期望值的外部环境;二是指自身行为受阻时的心理状态。虽然人们对“挫折”一词的理解还停留在“心理紧张状态”的认识上,但是就挫折-侵犯理论中的“挫折”一词其指向的是第一层含义。

最早发现挫折攻击反应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挫折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是导致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个体遭受到挫折的本质是本能性的快乐受到抑制,这种不愉快的刺激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如果这种副能量隐藏在内部,则表现为对本体的自我折磨和摧残,严重则是自杀;若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即表现为多种攻击行为,轻者则嘲笑、讽刺、斥责使他受到挫折的对象,重者则打斗、毁伤或杀害使他受到挫折的对象[2]。

随后,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多拉德、米勒等学者的继承和发展,有了新的定义:侵犯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总是会导致某些侵犯的必然结果,两者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便是挫折D侵犯理论。该理论认为挫折的必然后果就是侵犯,正是因为挫折的存在,才会有侵犯行为的发生(见图1)。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最初的挫折D侵犯理论,对某些由挫折引起的侵犯现象不能完全解释,挫折并不等同于必然引起侵犯行为。针对这些困惑,1941年,心理学家米勒经过研究后指出,挫折可以导致侵犯行为,也可以导致其他行为后果。

综上所述,挫折D侵犯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研究大学生犯罪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理论重视主观认知和意识能动性,因此具有一定道理。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是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由于自身承挫力的低下导致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基于挫折D侵犯理论的大学生犯罪成因剖析

中国犯罪学对青少年的界定,一般是年满14至25周岁的人,而大学生属于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人群。根据相关统计,1997年以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显示,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从1997年的199 212人增加到了2011年的282 429人[4]。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的特定时期,此时他们面临知识的竞争、社会生活的角逐以及追求更高目标的意识形态较量。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竞争已与他们父辈所承受的物质匮乏的压力截然不同。假如对自身认知不当、调节无方,那么负面的挫败感很容易造成极端行为。

笔者收集了2004年至2016年,在网络上形成重大影的大学生犯罪案例并对此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身处象牙塔中的天子骄子,走上犯罪道路或多或少都与面对挫折时,其认知、心态、性格、意志等方面出现偏差有关(见表1)。

首先,认知的偏差。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5]。正确的认知可以促成个人形成正确的判断,引领人们迈向成功的康庄大道,而错误的认知却往往让人步入歧途,偏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迹。分析这9起案件可知其都是与人相处时产生挫折所致。如恋爱不顺,分手原因是女友与以前老师的感情纠葛;与室友的矛盾升级,由平时的积怨衍生到蓄意报复。当犯罪个体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时,认知出现偏激,总是从负面因素出发思考问题,片面、消极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积极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如付成励在恋爱受阻时,没有从个人与女友相处方面找原因,而是从女友以前恋爱经历方面找原因;马加爵在与室友相处方面,总是认为室友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和尊严,一定要报复回来,不然室友会小瞧自己,而不是想办法化解与室友之间的矛盾。认知的偏差导致他们简单地认为只有通过暴力的方式改变现状,殊不知如此却触碰了法律。

其次,心态的偏差。心态可以理解成对事件本身表现出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状态。大学生一般生活阅历较少,缺少应对困难的经验,再加之生理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只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有时难免出现偏差,表现出焦虑、浮躁、紧张等情绪,进而出现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消极行为[6],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强烈的情绪冲动加上理智控制能力较弱,一旦遭受挫折,心态差的同学便会以偏概全,采用偏激、暴力的方式企图改变现状,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通过观察这9例案件,我们可以发现当事人在遭遇挫折时,往往很少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是采用了一种固执得近似偏激的方式,要么是畸形的自尊,要么是过度的自卑。对挫折刺激的临界点较低,总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主张等值报应[7]。

再次,性格的偏差。性格指个体较为固定的心理特征,影响其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为密切的人格特征[8]。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同性格的人面对相同的挫折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从上述案件的梳理,不难发现一些共性,即犯罪人通常比较幼稚盲目,不懂得按照社会评价标准,控制调节自己的个人行为。要么对生活前途缺乏信心,自卑敏感多疑;要么自以为是,随意放任自己;要么自私偏执,只为一己私利。这样的性格,在面临问题和挫折时,很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容易“一根筋”和“钻牛角尖”,不懂得自我的调节,不懂得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排解,只是一味地陷入到如何采用极端方式去改变现状的困境中,因不理智而最终酿成悲剧。

最后,意志的偏差。意志是指为了达成目的以语言和行动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有学者曾对350名大学生意志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意志力处于一般水平[9]。这无疑表明,大学生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干预。真正坚强的意志力是指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从而达到目的。在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由于身心处于发育过程,意志力也处于形成过程之中,而且意志力常受到情感与情绪的影响,如感情多于理智,意志力就会变得相对薄弱,在改正其不良思想和需求结构等方面,就会表现出自制力相对较差,随意性相对较强,侥幸心理非常突出等不良趋势。从表1案例中不难发现,犯罪者普遍缺乏自制力,一是冲动过盛,一有冲动就立即表现为行为;二是抑制不足,轻率地作出决定。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满足生理本能和感官刺激[10]。当认为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长期的积愤无法宣泄,缺少足够的自制力和毅力来自控时,便会产生过激行为。

三、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考

(一)认知引导:增强大学生德育教化和法制教育

1.德主刑辅,构筑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内在防线

“德主刑辅”是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总结[1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发展,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挑战,一些不良现象有所滋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化对预防犯罪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贝卡里亚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正本清源,通过感情的途径,把年轻的心灵引向道德”[12]。道德规范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同层面、多维角度,它对人的行为准则进行规范说明,使人们形成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对预防早期形成的道德失范行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起着奠基作用。学校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应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应相互统一,人生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13]。人生目的旨在为社会服务,要正确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对自己的既有能力、社会定位、未来预期等都要予以正确认识,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要远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抑制违法犯罪动因的产生。

2.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守法

培养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针对大学生在认知范围内存在的盲区,诸如法律意识相对单薄,对违法后果估计不足,幻想犯罪之后能够躲避法律的惩罚等,加强法制教育予以纠偏。在普法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必须强调的是,法制教育并不等同于法律知识传授,不能单一地灌输法律条文,要强调理论灌输和学生实践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14]。要强化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并运用到相关的法律实践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法律情感和法律意识。通过有针对性的观看法制题材的宣传材料、组织大学生对犯罪案例进行分析、开展法律大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将法制教育渗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法制教育内容深入人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二)性格塑造:培养大学生承挫能力

1.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情和性格

赫希认为,青少年如果c父母的感情联系受到削弱,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加[15]。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误区,比如过度重视智力培养,忽视了性格、品德的培养。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能力,让他们可以经受得住打击,远离暴力犯罪。笔者以为家庭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在人际交往方面,父母可以针对孩子个性方面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教育。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他们与同龄人正常交流,学会怎样与人愉快融洽地相处,特别是与别人出现矛盾时,如何积极面对和如何化解矛盾。其二,在给予决策权方面,父母应当适当放权。对于属于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人群的大学生来说,此时的他们通常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决定很排斥、很叛离。赋予他们决策权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何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定。其三,教会调节心态,大学生处于“疾风怒涛”的青年时期,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调节心态变得尤为重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失意中重新振作起来,如听音乐、看电影、与同龄人交流、宣泄等。

2.家庭教育还应当重视父母言传身教,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父母自身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方式决定子女个性的形成。父母作为孩子人生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教育素质,切实引导子女的成长[16]。家庭破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质疑人间真情,因其目睹了父母从“和睦恩爱”走向“誓不两立”,这难免会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其性格容易出现鲁莽、易冲动的特征,他们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一些经济拮据的家庭,因生计所迫家庭成员只热衷于挣钱,希望通过挣钱改变家庭命运,但殊不知这种方式忽视了子女的成长,并不能真正改变命运。因此,时代的发展,给每个为人父母的家长提出了严峻的要求,为人父母要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子女,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子女,使子女在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中成长。

(三)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调试积极心态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大学生通常年少轻狂、社会阅历较少,在面对挫折时,容易意气用事,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是他们产生挫折心理从而导致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挫折教育可以通过“责任意识教育”,贯彻挫折思想,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17]。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回顾人的一生,不难发现挫折与其相伴,如幼儿时期在学步摔跤时遭遇的挫折;青年时期在学业、就业、社会交往时遭受的挫折;中年时期在职场与生活中遭遇的挫折;老年时期在身体机能、子女赡养、重大疾病等方面的挫折。挫折普遍存在,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当自己面临困难时,不必感慨别人为何如此幸运,而自己偏偏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与其悲叹不幸,还不如积极调整心态,冷静面对现状,积极思考策略战胜它。其次,根据实际合理调整期望值。大学生通常都富有理想,自我期望值相对较高,他们极不愿意看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当这种差距长期存在而且又不可逾越时,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会通过一些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去消除差距。因此,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把自我目标与社会客观条件、社会利益、自身条件、合理合法获得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及时调整自我期望值。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强,大学生会面临到更多的压力和困难,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其性格变得古怪,行为逾越常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18]。正因为这些隐藏的心理疾病、心理缺陷不易被察觉,所以很难被疏导,如此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诱发暴力的产生。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青年群体,要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战胜不良心理。当遭受挫折时,要指导大学生学会使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客观评估挫折,通过积极的态度,有效的策略战胜挫折。只有真正地消除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将大学生犯罪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意志磨练:锻造大学生坚强意志

1.树立意志坚强的榜样

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字,可以理解为正气、毅力、勇气、信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志品德。立志不难,难的是具备意志“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志向。大学生通常踌躇满志、朝气蓬勃地迈入大学校园,每个人心中都勾勒着美好的蓝图。然而在理想实现过程中,不少人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磨砺,变成“半途而废”或“浅尝辄止”的失败者。通过观察前面的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大学生走上歧途,通常都是因其意志力相对薄弱,成天无所事事,喝酒、上网、打游戏、打牌、交友等非主流的社会活动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在一起玩,好的时候是好兄弟,不好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暴力。因此,在大学校园里要加强对学生意志的磨练,要让他们树立目标,明白大学不是养尊处优的场所而是迈入职场的预备役。要让他们明确一旦有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努力。

2.锤炼坚韧的意志品质

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锻炼意志力,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校的教学活动转变为锻炼大学生意志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按照宿舍管理要求早睡早起;按照学校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按照教学任务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坚持日常的体育锻炼等。要多鼓励同学参加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通常学生为了集体荣誉,会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这种方式可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战胜挫折和困难的意志。强化榜样的力量,运用一些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他们,使其逆境中振作精神,变压力为动力。

参考文献:

[1]徐佳.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8):47-48.

[2]蒋俊梅.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08-110.

[3]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第8版.张智勇,乐国安,候玉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65.

[4]石艳芳.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1):41-46.

[5]杨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问题及调适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20):176-178.

[6]彭文英.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50-53.

[7]刘悦.基督教中的刑罚目的及其借鉴[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43-47.

[8]黄婧宜,孙群博,张治.大学生性格与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的关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81-84.

[9]曾本君.大学生意志力、自信心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65-68.

[10]蒋斌,陈金龙.杜绝奢靡之风[J].求是,2013(17):40-42.

[11]忠林.“德主刑辅”与依法治国[J].南风窗,2014(25):50-51.

[12]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59.

[13]王晓丽.社会价值导向在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中的价值研究――基于“基础”课中“创造有价值人生”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155-160.

[14]蔡卫忠.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要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44-48.

[15]特拉维斯・赫西.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吴宗宪,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16]胡晓岩,杨砚舒.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预防[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73-74.

[17]方鸿志,李辰媚.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4(6):102-105.

[18]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挫折教育

结合自身生物教学的经验和目前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对于中学生生物学习的量化指标逐渐淡化,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学生的学习挫折感。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倍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纵观中学生生物学习的情况,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我总结出:中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活跃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明显降低。大部分学生不再会轻易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在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后才会作答。

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能力的教育,是关于意志品质的教育,它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载体,应该培养学生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良好途径,也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

于是,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挫折教育,注意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应成为广大生物教师的共识。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呢?下面的几点作法可供借鉴。

一、运用生物史料,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正确认识挫折,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前提。许多生物史料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有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并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发挥。

1.生物发展史充满挫折

生物是一门古老的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它的诞生和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这一历史过程凝聚了古今中外无数生物家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无论是某个概念的建立,还是某种理论的产生,每一道难关的攻克,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取得成功的。可以说,生物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没有挫折,就没有生物的发展。

2. 生物家的奋斗史充满挫折

生物家敢于正视挫折,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是感人肺腑的。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作生动简洁的介绍,可使学生通过了解生物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真正理解“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含义。

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通过生物史的教育,要使学生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成功当然是好事,但挫折未必就无益。挫折具有二重性,它既可以产生破坏力,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产生再生产力,使人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训,变得更加坚强,更成熟。挫折还可以产生自我主张,即容忍、谦让,不因受到挫折灰心丧气,而是变得更冷静,更有耐受力。因此,要教育学生辨证的看待挫折,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能将挫折变成再生力,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

二、暴露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生物的发展和生物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生物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写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定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截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生物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剖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魔术师的表演,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暴露生物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要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时时处处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努力揭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是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一看遇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逐步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锲而不舍的追求才能完成,虽然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喜悦,但一贯成功对学生是不利的,容易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和兴趣降低,特别是有些好胜心强、易骄傲自满的学生,有时他们沉浸于自我欣赏,偶尔取得成功,也会错误地认为是自己拥有超群能力的证据而盲目骄傲。一旦受挫,他们又会变为自我怀疑和信心不足。因此,有必要使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以锻炼其意志和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以及处理失败的能力――抗挫能力。

“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慨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去战胜挫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各种层次的学生接受一下挫折的磨炼。设置情景中的问题要适中,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跳”需要有勇气,“能摘到桃子”则是让学生经过磨练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经过自己的奋斗战胜挫折取得的成功才最能激励人、鼓舞人。挫折教育不是让学生在苦圈里循环,而是激发学生自强不息、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怎样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以及获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把生物教学变成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6

一、教育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应使他们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挫折是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必定会经历的,面对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战而败。挫折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产生破坏力,使人一蹶不振,又可以产生再生力,使人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育,变得更坚强。因此,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客观、冷静地应付,要有“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一定的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能将挫折变成再生力,坏事变好事。

二、分析受挫原因,因材施教

“人之逆境,十有八九。”学生受挫是经常发生的事,稍一疏忽,就可能使学生走向消极的起点。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避免不了解实际情况,主观武断、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批评指责,要注重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性格进行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察言观色,从外表把握内心,要个别谈心,多做安慰、鼓励、引导等方面的工作,给学生讲清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共同分析受挫的原因,找出战胜挫折的途径,使学生在挫折中奋起,从困境中走出。

三、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方法

1.在教学和课外资料中渗透挫折教育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说明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而挫折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去解决。但是一旦他们遇到挫折时,光对他讲道理,很难收到实效。关键是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迎头赶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些讲述勇于面对挫折,对待挫折的教学案例。不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而且还利用报纸上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及时、直观地进行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2.创设情境,提供机会

学校可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活动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让学生积极应对困难,必要时老师给予提示、鼓励,发挥其创造力,去战胜困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现在的小学生可以说是在泡蜜缸里长大的。他们自幼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低,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习、劳动、体育等方面的障碍,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挫折教育。如,陈晓明(化名)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各科学习成绩不错,但骄傲自满。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肯定他的成绩,然后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也尝尝“失败”的滋味。过后,我又鼓励他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帮助他解决难题,使他明白学习的道路是曲折的,唯有虚心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又如,张鑫(化名)最怕劳动,劳动时嫌脏嫌臭,常借故避开。为了磨炼他,我故意安排一些比较难苦的劳动让他干,使他尝到“苦”“累”“难”的滋味和品尝战胜困难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懂得人生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应该学会与困难作斗争的本领和勇气,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从而使意志坚强起来。

3.树立榜样,增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