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的知识点范例6篇

电工基础的知识点

电工基础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设备;考核评分标准

电工基础是一门科学技术,包括了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个工业生产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作为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电工基础中包括了安全用电、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多项知识。只有在电工基础的课程中熟练掌握必备知识,扎实理论,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就业生活中灵活运用,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电力系统运行的队伍中添加力量。

一、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电工基础课程是各高校大多数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具有实践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电子基础教学模式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在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集中讲解后,再安排实践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学生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各高校将电子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根据以往电子基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弊端,在教学模式改革后,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安排在一起,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促使学生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教学,有效发挥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从实验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补充。电子基础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法是随着教育改革逐渐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是目前教育改革所鼓励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实训重点内容

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电专业的基础课程,加强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就要对电工专业技术的基础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划,在实训过程中明确实训的具体内容,才能为后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这同时也是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实训过程中明确科目类别和重点学习方向,从根本上实现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比如,某职业学校综合考虑了该专业学生的电学基础以及教学内容后将电力系统和电力营销计量作为重点内容,针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网参数及电路相关知识和电力系统振荡等内容原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并且合理开展关于电力系统的相关实训内容。此外在电力营销计量中,作为电工基础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开展相关实训内容时,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计量知识,并且基于学生对计量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模拟模块试验,才能进一步开展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只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夯实电工基础中的重点内容,才能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才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根本目的。

(二)合理利用相关软件

教学设备是一体化教学中的主要工具,将相关软件和教学设备融入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信息和机械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电工专业的学生需要极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手动试验,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出创新发展的能力,增加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砝码,帮助学生取得未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全面引入仿真工具软件,通过对单片机和其他器件的仿真系统,让学生能进行清晰、明确的器件试验,进而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整体的实验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手动实验的过程,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某校在教学课堂中引入了一种仿真的交互环境软件,让学生更直观地近距离观察电气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这款软件进行一些实训室无法演示的实训内容,通过这种实验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制订考核评分标准

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分标准,优化电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我国某地区职业技能院校在进行电工基础教学环节中就制订相关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针对完成电工基础一体化课程的学生,该校教师通过制订的一系列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教师通过理论测试和实验考核两种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对电工基础教学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该校教师尤其注重实验考核方式,运用模拟实验操作的方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测验,摆脱了传统实验报考考核方式中学生抄袭严重的现象,同时还丰富了学生实际操作经验,优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该校还引入了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平时课堂教学阶段的重视程度。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40%,期中实验和期末实验分别占30%。根据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期末的学习成绩综合考量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综上所述,实现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是一个将教学过程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对电工基础教学有全面的了解。职业学校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外,还应该全面引入相关的软件,加强学校的教学能力,并且不断深化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通过加强一体化化教学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为国家培养全能型电力人才。

参考文献:

[1]耿婧.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30(1):115-117.

电工基础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电工基础课程;有效衔接;研究

对于中职阶段的电工专业教学来说,电工基础是电工技能的基本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物理知识往往会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这是由于物理本身是电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对物理教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成果。但是就当前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来说,部分教师不善于将物理教学和电工基础课程实现有机结合,合理选择知识点进行讲解,导致课程进展缓慢,教学质量不高。因此,研究物理教学与电工课程的有效衔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意义重大。

一、电工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物理与机电工程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同时还能降低学生在进行电工基础知识学习时的难度,是实现教学双赢的重要举措。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其所涵盖和涉及的物理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电路理论与电路实际操作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直流与交流电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实现电路优化设计,保证电工操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电工维修操作中也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例如,针对电气仪表的维修操作,学生通过物理课程中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参数等进行学习就能在维修工作中进行准确的故障判断。此外,在电工实践操作过程中也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点的运用,这主要是指对相关电子器件的原理进行熟练掌握。在实现两个课程的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尤其是物理知识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引用时,教师应当注重物理知识的简化,重点将其运用在电工电路连接以及故障测试等方面的教学中。

二、实现物理教学与电工基础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1.加强学科概念教学

要实现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当加强学科概念教学。首先,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可运用类比方式来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合部分,而且其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运用类比方式来进行概念讲解能实现教学成果的显著提升。例如,在对电动势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其与抽水机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其次,教师可采用实验的方式来展开相关的概念教学。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尽量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概念掌握。例如,在“电动势”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其还涉及非静电力的知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是物理和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师可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导入,可采用就电源两端的电压是否相等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实验,引导学生对两端电压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解释,从而引出电动势概念。

2.运用情景创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绪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例如,“家用电路中的电线数量”“室外的架空线所设置的电线根数为什么存在区别”以及“带电操作中如何避免触电情况”等问题的提出就是通过情景创设来吸引学生。之后,教师可通过自感现象的实验操作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其次,教师还应当注重直观教学方式的运用,例如,在“电容与电感”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就相关的元件进行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在电路板中找到相关的元件,并就元件型号进行记录。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相关元器件的掌握,同时还能就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电路情况进行掌握。

3.积极寻求教学与课程衔接的突破口

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物理知识基础较差,在物理课程中的电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困难。而且其内容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积极寻求教学突破口以及课程衔接的突破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相关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当加强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积极将其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教学。例如,在电场与电场强度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电场性质方面,避免过早的强化定量计算,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担。其次,物理口诀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强物理口诀的运用。例如,在对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判别教学时,教师就可将抽象的理解性知识总结为“串反并同”这一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另外,由于电工基础课程较为抽象与复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工作的循序渐进。例如,混联电路的支路一般较多,教师在就相关例题进行讲解时,应当首先就支路分支较少的混联电路进行分析,之后再将其上升至支路较多的混联电路。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到实现电路简化的方式。

4.注重实验操作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本身属于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相互衔接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物理电学知识作为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还能加强学生对电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所以,教师在就物理课程中的电学知识部分进行教学时,应当积极制定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加深学习,实现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的有效结合。例如,在就“电动势”这一章内容进行学习时,课程改革后添加了非静电力内容,虽然加强了与电力基础课程的联系,但是也让学生面临更重的学习难题,教师可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中职阶段学生大都认为电源两极电压不会发生改变,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压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求知欲,进而引出“电动势”的知识概念。另外,在就电源内阻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制定专门的实验来进行教学,其主要是利用直流电源与干电池来就相同的灯泡进行供电,形成对比实验1与2。学生能在实验中直观地观察实验1中的灯泡不发亮,而实验2中的灯泡发亮。然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就该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别就直流电源与电池的实际内阻值进行测定,以此来明确具体的知识点。

5.在课程中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

就电工基础课程与物理课程而言,将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所以教师为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就应当加强数学知识的教学,而该课程中涉及重要的数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复数等方面内容。例如,教师在就物理“欧姆定律”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在进行电阻值计算时,通常会涉及一次函数斜率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就电阻图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切实实现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但是中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基础可能相比普通初中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快速地进行正余弦函数图像的绘制。所以,为方便学生进行电阻计算,教师还应当注重五点绘图法的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电工课程的实际案例的列举也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物理与电气工程基础都是电工专业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实现两种课程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作为教师应当首先明确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积极从兴趣培养、动手能力锻炼、实物教学以及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立,王建晖.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有效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2,05:110-111.

电工基础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proteus等;专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29-2

0 引言

电工基础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它是以下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石――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测量、电机与继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同时它又是电工进网的知识宝库。对于内蒙古电力的新入职员工首要的基础培训,它的知识地位与储备关系着电力员工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不仅让学员扎实理论知识并且加深对电力知识的理解。

1 教学一体化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2 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现有模式的优缺点

现有的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模式不仅满足教学一体化要求,而且符合电工基础理论特点。

电工基础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①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②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③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训室构成了一体。

按照试点教学反映的情况,①学员学习兴趣高,自学能力变强,理解电工中的概念深刻而具体;②教员讲课时间变长,但是教学效果好,教学兴趣浓,更快激发学员的思维;③实训室利用率合理,实训耗材更合理化。

虽然试点教学非常成功,但是也突显出一些问题,总结如下:①与其他专业的联系有所欠缺,导致学员虽然学到了但是目标不明确,学历教育中不用考虑这方面,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才是每一科目的最终目的。②实训围绕理论,但有些项目的实训过于简单,应该考虑用软件模拟试验,节省课程整体用时。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下一步研究如何改进。

3 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改进

3.1 实训重点内容的确定

电工基础里的内容是很多电相关专业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建好电力工作人员自身的高楼大厦。学以致用是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电工基础的教学一体化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明确实训科目,明确重点的方向。经过一番教学试点与考虑,下面列举以下科目:

①电力系统。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R-L-C科目模块的试验,是未来学员掌握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网参数及等值电路方面知识的基础,以及系统振荡等方面的原理。基于此,在教这组实验时,介绍其对后续科目的影响。

②电力营销计量。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P-U-I-R科目、单相-三相、三个重要三角形模块实验,是电力营销专业计量方面的重点。基于此,在教这组实验时,应将计量知识提前介绍与讲解。

3.2 相关软件教学融入教学一体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不仅让学员手动实验,更应该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加入相关实验软件的学习,为未来学员在各自岗位中的创新能力加砝码。下面推荐一下实验教学软件。

①Proteus软件介绍。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它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器件。

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该款软件能够清晰仿真简单电路的实验,不仅能得到相关定律,而且能模仿一些器件的反应时间、充放电等时间,如图3-1电容器隔直通交实验,图3-2电容器直流时,图3-3电容器交流时所示。

②MATLAB软件介绍。MATLAB中的Simulink提供了动态系统建模、分析和仿真的交互环境,能够实现交互建模、交互仿真,并允许用户扩展仿真环境等功能。Sim PowerSystems是Simulink的一个专用模块集。该模块集包含电气网络中常见的元器件和设备,以直观易用的图形方式对电气系统进行模型描述。模型可与其它Simulink模块相连接,进行一体化的系统级动态分析。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一般用SimPowerSystems仿真三相交流电为电源的一些简单对称电路与不对称电路的试验,而且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电力系统仿真也多数用Simulink来做仿真,这样既能做出实训室内不能演示的非对称电路的试验而且调动学员探索知识的热情。图3-4 Simulink中有关电力系统的模块集示意图。

另外也可以用MATLAB中的MATPOWER, MATPOWER能用其本身提供的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不仅方便简单,而且快速精准。

对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最优潮流,MATPOWER能计算出满足经济性与安全性的结果。电力市场下的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是进行现代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重要依据之一,OPF以数学优化理论和潮流方程为基础,把电力系统经济调度和潮流计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电力市场环境下最优潮流的模型越来越复杂,任何形式的目标函数,都可以包含表示电压、电流、功率限制的约束条件。在约束众多的情况下,最优潮流都能将它们整合到统一价值标准下进行协调。这样宏观上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员深刻了解电力营销概念。

3.3 小结

综上所述,从两方面改进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综合MATLAB、Proteus的一些教学仿真功能与电力系统、电力营销计量专业知识,将能满足仿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需求。

比如在电工基础简单的系统振荡、短线、短路等故障,

MATPOWER能计算出相应潮流结果,让学员深刻认识到电力系统的宏观性与重要性

4 总结

电工基础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本文重点讨论了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深化教学一体化。

参 考 文 献

[1] 河南省电力公司组编.电工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电工基础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 《电工基础》渗透习题意识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渗透“习题意识”,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编制习题让学生去解答,克服做题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教学趋向量化和定向化。同时,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渗透“习题意识”,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多年来一直担任计算机对口单招班《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和高三复习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总结和提炼,认为在《电工基础》课程中渗透“习题意识”应切实从下列三个方面去做。

一、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同时,注意渗透“习题意识”

对于基本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在讲授“电压和电位”的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电压的“绝对性”,即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压与所选择的参考点无关;理解电位的“相对性”,即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取决于所选择的参考点,参考点改变,该点的电位也随之改变。在讲清这些概念的同时,教师应及时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思考,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讨论某电路中A、B两点之间的电压(分别选择A点和B点作为参考点),验证A、B两点之间电压的“绝对性”;讨论该电路中A、B两点的电位(分别选择A点和B点作为参考点),验证A、B两点电位的“相对性”。

对于基本定律,在讲解时教师应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基本定律的表达式(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字表达式)和适用范围。如在讲授“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时,笔者要求学生理解该定律的文字表达:“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掌握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在理解和运用该定律时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R、U、I必须属于同一段电路;②不可把三个量间的因果关系与数量上的联系混为一谈:从电流形成条件的角度来分析,导体两端存在的电压是因,而导体中形成电流是果。欧姆定律揭示了由导体两端电压决定导体中电流的规律性。U、I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因果关系。在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具体问题时,已知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这仅仅是利用了三个量之间数量上的联系。③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时,即R=U/I。这仅仅意味着利用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来量度电阻的大小,而绝不意味着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的大小决定。无论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取何值,电压U和相应的电流I的比值总是不变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判断题和选择题,通过习题来巩固该定律,辨析相关的表述。

因此,教师在传授电工基础知识时,要探索处理问题的方法,理清研究的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按知识重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的“转化”规律,编选一些有利于巩固知识、掌握知识的基本练习题。这些习题,尽可能包括计算题、问答题(所学知识定向说明和解释电现象的题目)、选择题(目的性较强的题目)、证明题、思考讨论题和引申题等。

二、选好习题,上好习题课,通过例题渗透“习题意识”

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习题课的质量。教师必须精心选题,习题的选编要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通过例题的讲解和作业题的练习,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选择电工基础习题时,教师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延伸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习题教学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多变”就是对一道题改变叙述方式、增减或隐蔽条件,增设“干扰量”或“比较量”,进行纵变、横变、纵横变,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拓宽思路。“多析”,就是让学生对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多问”,就是对一道题从不同角度提问,使原题“开花”形成程序题,这样做既可以拓宽思路,又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学活。“多解”,就是对同一题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答。这样做不但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可见,在习题教学中通过“四多”导向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通过讲例题渗透“习题意识”,让学生注重习题的变通性,强化对问题的多维思考,以便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开发、导向等功能。

三、搞好复习,以“考”代“练”,强化“习题意识”

复习是电工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的本身就渗透着提高。复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教师努力从如下三方面去做,才能实现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1.在概念和规律的复习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知识结构,注重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务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立体化。

2.教师应结合各知识点编选习题,对典型题深入剖解,解题强调“四多”,即“多变、多析、多问、多解”,使学生通过解典型题,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3.教师要搞好训练,精选题目,以“考”代“练”,单元过关。“练”是关键,“考”是手段。为此,教师要注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进行鉴定性测试、形式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在形成性测试后,及时进行反馈、矫正、补缺、提高。同时,教师要瞄准对口高考试题的题型和考查方向,强化规定时间内的仿真适应性做题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做题效率,强化“习题意识”。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见,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巧妙渗透“习题意识”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它与搞“题海战术”截然不同。渗透“习题意识”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有机的结合,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个过程是一个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习题(或题组),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习”场所,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转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习题代课本,因为习题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体现知识的点,体现不了知识的面,但习题有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对习题的选编要紧紧围绕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这两个基本点,使习题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电工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1.1 理论性强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概念、基本知识点、单位制、公式等,且大多数知识点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就拿“磁场与磁路”这一章节的内容为例子,其中就包括了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场强度、磁导率、磁路等专业名词,这些感念抽象晦涩,有的更是容易混淆;除此之外,有包括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等基本知识点,特斯拉、韦伯、高斯等单位,如果没有经常反复的练习运用,就会遗忘。

1.2 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电工基础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实验课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话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只有通过实际动手,亲身实践,才能使死板的知识鲜活起来,使抽象、晦涩的知识变得形象、丰满。电工基础的实验课主要开展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电工基本物理量认识,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起基本的技能素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量方法和调试方法,能够了解并掌握一般电工仪器的使用范围和方法,并使其成为课堂课程的良好拓展。

2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2.1 教学目的不明确,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攀高求难的倾向

首先,由于教师在教课之前没有精心设计过教学大纲,关注过培养计划,导致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各章各节的重点和难点,导致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其次,有的教师将讲学大纲视作一切教学执行的范本,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课中不由得将知识深化,导致知识点晦涩难懂。

2.2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学的主题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都要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的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师生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课堂气氛沉闷,给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2.3 学生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薄弱

由于电工基础课程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不理想,这给电工课程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此外,由于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大多开在学生的第一学期,与高等数学同为基础型教学,没有高数知识作为基础,使其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

2.4 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不足

虽然,当今素质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真正的课堂上却没有给予学生太多的独立学习和钻研的机会。导致电工基础课堂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落后,大学生的意志力和专注力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没有老师时刻的监督和指导,就会出现精神涣散,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这一切都不符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有待改进和完善。

3 高校电工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3.1 归纳细化,解题过程程序化

电工基础课程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整个解题过程和步骤,这也是授课的关键。比如说,支路电流解题法就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解决复杂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方法和步骤,可以将整个解题过程细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电路,明确各支路的电流方向,并标出网孔回路绕向和节点字母;第二步是按照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列出各节点上的n-l电流方程;第三步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列出网孔回路电压方程,第四步是联立上述方程得到方程组将已知数据带入;第五步通过计算所得的各支路电流正、负性检验实际电流方向。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归纳细分解题步骤的方法,能够使结果过程系统化和程序化,有利于学生掌握。

3.2 重视复习收尾,巩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的结尾是否安排的有新意,关系到整门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电工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结尾方式:首先是归纳小结式,在授课最后教师用一些简练的语句,总结归纳下整门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复习。这种总结方法适用于章节性、条理性较强的内容。二是例题练习式。老师可以针对今天的授课内容,给出一两道典型性的例题,用意概括课堂教学种解题方法和思路。学生在听老师讲解之后,通过自己的实战练习,能够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三是承前启后式。讲完这一课的内容后,老师可以针对下一节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样不仅对现有的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的总结,也开启了下一节课程,使课与课之间的连贯性更强,规范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学习效果。

3.3 合理安排好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电工基础对于学生实验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在过去的实验课程中,大多学生都是跟随实验教师讲解,按照给出的电路图接线,以及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依葫芦画瓢进行实验操作,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施展。所以,在讲解一些实验时,对共性问题可以做一定的示范讲解,但对于个性问题就留给学生自己去发挥。在今后的实验中,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并搭建。课堂上,由老师检查认可之后便可进行操作。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数据处理之后上交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究能力。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选择不明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数学科目基础薄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等问题。可以通过归纳细化,解题过程程序化;重视复习收尾,巩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合理安排好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技能培养等措施,对电工基础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胡月红,何艳东.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 张丽英.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电工基础的知识点范文6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部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