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内涵范例6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学校内涵发展;能量建构;学校改进

近年来,学校改进作为一项教育变革的策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英美等国,能量建构理论在学校改进领域中日益受到关注。学者们强调,学校改进的核心就是为学校建构持久发展的能量。

为了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近十多年来,学校发展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与此同时,人们提出,学校发展除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外,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智仁相见,对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的提议也不尽相同。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学校的内涵发展?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文章将以能量建构理论为基础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校内涵发展:建构学校的内部能量

界定学校内涵发展,学者们大多从两个维度进行。第一,内涵发展的主体是准;第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文献大多强调,内涵发展的主体是立足学校自身,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利用校内教育资源。但对于内涵发展的目标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内涵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1]更多人认为,内涵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建立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品牌等。

事实上,无论是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还是办学特色的建立,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无论是办学特色的建立,还是学校品牌的树立,这些都应该是为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反之,如果学校为了追求特色、品牌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也不能称之为内涵发展。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办学条件的改善(即外延式发展)或者内涵发展,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们两者的区别恰恰在于其实现学校改进的途径不同。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内涵发展的实质呢?

在西方学校改进领域中,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的能量建构理论,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视角,帮助我们分析学校内涵发展。近年来,英美等国的学者都提出:能量建构是学校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富兰(Fullan,M.)指出,能量建构是近五年来教育改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他认为,学校改进的三个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们的道德目标、能量建构和对变革过程的理解。那么什么是能量建构呢?能量建构是为学校改进创造内部能量,它是实现学校改进所需的一系列条件。斯托尔(stoll,M.)指出,内部能量是使教师和学校热衷于学习的力量,其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学校内的教师、学习情境以及外部情境等共同影响其建构。由此可见,学校所进行的能量建构实际上是为学校持续发展所积累的力量、潜能,是一种系统内部自我发展的原动力。而学校改进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这样一种能够自我发展、又能够应对外部变革的力量。

从能量建构的角度来看,学校内涵发展其实恰恰是建构学校的内部能量。校内的全体人员有效地利用外部支援和机遇,切实发展自身的学习能量,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果改善办学条件是为学校的教学奠定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的话,那么,内涵发展实际上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内部能量。前者可以喻为“输血”的过程,后者可以喻为“造血”的过程。内涵发展的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建立内部动力,练就“内功”。学校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学校自身有能力进行自我改进,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学校内涵发展就是为学校建构内部能量的过程,那么,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境下,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即进行内部能量的建构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能量建构的要素

如果我们将学校内涵发展看成是学校内部能量的建构,那么就可以用能量建构五个方面的要素来分析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显示,要实现学校的能量建构,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现结合我国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

(一)形成分享的目标

分享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享学校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高期待。学校发展的愿景也就是学校领导办学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即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目标,是指与学校未来的愿景相关的具体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在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使校内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与其相结合。对学生的高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业能力的信念,即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以及教师期待他们所能达到的程度,它是学校能量的重要指标。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包括每学年、每学期的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理念、目标、计划的制定都应该在校内达成共识,校内的全体人员应该认同这些理念、计划,这就是分享的意义。只有有了认同感,教师、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行动尽量与学校的理念、目标保持一致。“对学生的高期待”实际是教师的学生观。在众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期待,学生的学业表现就会有提高。笔者对北京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也发现,教师不放弃学生,对学生有一定的期待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发展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了学业成绩、也包括道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发展。

(二)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社群的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改变四项基本要素。以斯托尔等人对专业学习社群的文献回顾为基础,专业社群的发展具有以下四项特征:教师能够聚焦于反思性专业探究,学校成员间能够合作、相互信任,学校成员具有集体责任感,教师个体和团体的学习得到促进。

学校内涵发展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学校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只有当骨干教师带动身边的教师,使校内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变革中,进行反思性专业探究,形成信任、协作的文化,最终形成专业发展社群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发展。在北京市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学校以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为突破口,逐渐在学校建立专业的学习社群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乃至学生的学业成就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建构组织的能量

组织能量包括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是一体两面,学校结构是学校文 化形成的基础。学校结构包括学校制度的制定、人事的安排、组织的管理方式、学校的决策方式等。学校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规范、信念和假设。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的时候需要变革学校的管理,例如制度建设、机构的改变、人事的变动等。例如,有的学校为了促进骨干教师的发展专门制定了骨干教师的问责制度,通过这项制度希望让骨干教师能够帮助其他教师,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还需要学校文化的变革,有的学校为了促进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特别安排了固定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用以鼓励教研组的同事进行合作,共同提升。不过,学校文化的建立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学校领导综合使用各种策略来确立、强化学校共同的信念、价值观。

(四)关注课程与教学

英美的研究发现,发生改进的学校在课程方面会呈现出一致性。具体来讲,就是指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估和学习氛围等方面,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总体规划,并且能够利用这个规划来指导学生和教师的具体实践。国外的课程设置更加校本化,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个体教师决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资源的使用,因此,课程的一致性是重要的。在教学方面,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教学的新资源和技术。

不过,在我国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对北京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发现,在新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课程这个层面的能量建构体现为学校课程的校本化。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形制订符合学生、教师的课程是学校改进取得成果的途径之一。由于国家有统一的国定课程,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的校本课程,更能适应校内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研究显示,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改变。因此,我们理解课程这一个能量建构因素时,应当以我国的具体情境为出发点。此外,对教师教学所需资源的提供和支援也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五)建立高效能的学校领导

国外一些研究显示,高效能的学校领导体现为校长的转化型领导。转化型领导主要是通过提升组织成员的能力来达到改进学校的目的。这类领导对学校改进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文化的影响。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毫无疑问需要校长的领导。校长需要通过确立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途径来促进学校发展。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班子的人际关系和谐、工作中有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能够相互信任与合作是促进学校改进的重要条件。

在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领导班子不仅要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同时,还要努力使师生对学校的愿景、目标有认同感,教师能够不放弃学生。利用各种策略促进教师个体与专业社群的发展,建设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当调整学校结构来配合学校工作的展开,进而引起学校深层良性文化的建立。

综上所述,如果从能量建构的角度来看学校内涵发展的话,就能够比较清晰的搭建一个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框架(图1)。即学校内涵发展可以理解为学校内部能量的建构,它的实现包括上文提及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学校的改进。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为切入点,但是要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需要五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05-05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精英、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数量标准,认为在三个不同阶段高等院校在管理决策、价值观念、招生和就业政策、教学以及学术活动的形式与标准等层面普遍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他进而提出,假若高等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递增而忽视了内在质量的话,那么将因不能有效地解决数量递增带来的一连串问题而陷入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选择,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价值理念的转型。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内涵式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了时代需要和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更满足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对于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界定

党的十以来,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常态建设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思路,让我们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

教育部于2012 年3 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职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经历了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目前正从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办学理念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或研究型院校,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必须加以明确。只有更清晰地了解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和特点,才能增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构模式。外延式发展模式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主要依赖条件;而内涵式发展模式则重点强调以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发展动力。“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求学校积极地挖掘现有的资源和潜在能力,在保证规模稳定和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按照社会和区域经济对新型技能人才的倾向性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改革,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凸显办学特色的发展,可以从校园文化、高效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有特色就能在生源竞争中取胜;如果内涵式发展没有特色,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也是对一所高校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虽然说拥有了一定规模才能考虑质量提升、特色打造,但只有规模扩张而没有质量提升,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只有提升了质量,规模发展才更加具有效益和竞争力。再次,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凡事必须从长远、大局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环境。

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基于质量保障之上的,忽视办学质量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泡沫式的发展,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加强教育质量管理,选择内涵式发展模式是我们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288所,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转型,整个社会对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日趋强烈。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肩负着为产业经济领域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目前,推进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科学的历史概念,在高职教育的各个发展时期学术理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探索,但是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认识观念却存在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当前,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沿革

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1.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提出(1985―2003)

这一时期,在我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但很多学术成果基本上是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进行认知和强调,这与当时衡量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主要是以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师生比例等硬性指标为主有关。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该领域的研究者,都高度关注高等院校的规模化扩张这个论题。傅兴国认为,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是依托两种发展模式实现办学目标:其一是以追求单纯的数量增长为目标,充分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以及实施资源整合的重点;其二是将办学效益作为办学目标模式,该模式充分以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核心的层面是有效地挖掘自身优势,进而形成具有显著竞争能力的发展机制。从整体上看,在2003 年之前的研究探索我国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中,无论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还是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其内涵的立足点都在于规模化的扩张模式,仅仅是提法不同而已。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涵义的重新提出(2005至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规模发展的压力日趋变小,但提高办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整个社会对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渐渐给予了高度关注。此时,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涵义又有了新的注解。归入这一类的研究有很多,基本观点相对一致。王洪才认为,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即办学质量,应该与以往大力倡导的外延式发展有着根本的区别,切勿混为一谈。同时,对于内涵式发展模式开始明确提出应重视大学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大学管理制度创新,为教学、科研以及师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应给予终极关怀,提升现代大学的价值。

(二)对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谢仁业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动力的发展模式类型。学者王洪才强调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对教学质量和内部效益高度重视。他还认为,内涵式发展也是对以数量取胜的客观纠正,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高等院校的规模建设就可以停下来,而不过是把办学重点放在质量和规模、结构以及效益的均衡上。可以说,新的内涵式发展概念指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韩震认为,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科学发展,并不是不要外延式发展,而是让内涵和外延相互促进,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一种具有鲜明内在特点的创新发展价值理念。

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已形成共识:内涵式发展并非是对外延式发展的全面否定,而是要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将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均衡发展,即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王战军则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而受到重视,到本世纪初作为一种理念存在,现在已升级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对于如何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者们从内涵式构成要素分析、高校发展定位、高校管理体制等角度,强调应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如进一步弘扬厚德博学的治学精神,积极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立足以人为本的视角方向,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对策构建等等。

房剑森指出,推动内涵式发展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办学规模进行定位;其次是立足院校的管理和运行实际,科学合理地控制招生规模,保证招生数量的相对稳定;再次就是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又次就是对院校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在专业布局上突出特色;最后是升级改造办学条件,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紧缺型全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校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学者杨理连认为,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他将内涵式发展分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并着重从微观层次提出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途径。刘新华认为,内涵式发展战略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必须狠抓四个重要环节:一是围绕观念更新,积极构建当代的大学教育教学制度;二是在优化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三是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四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谭秋浩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即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学者言简意赅地提出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就是要找准定位、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

以上对策大多集中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等方面。以下观点和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搞好顶层设计,解决办学目标和战略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求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宏观决策能力建设。围绕规划,细化目标,确保行业特色高校顶层设计。另有学者提出要有效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一份关于我国高校财务状况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就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学者张梅颖就这个论题进行了方向性的研究探索,进而认为一些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盲目扩招后学校的资金资源优势不足和政府机构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大导致。很多学者也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高端发展。拓展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战略策划,力争通过跨区域和国际化的战略化协作办学来建立新的突破点,使我国高职教育融入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之中,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的优秀办学经验和各种资源, 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

(四)影响内涵式发展的要素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专家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侧重点有不同的阐述,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比较权威的描述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学者谢仁业沿着体制和机制制约这个方向进行了客观的归纳总结,认为行政性干预和控制、不开放的师资运行机制以及定位不准确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鲁武霞、马建富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教育资源整合运作能力以及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院校管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是影响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上来讲, 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学科结构、管理运作模式等一系列内在的动力因素与政策机制保障、教育消费需求、市场资源配置等外在的动力因素,都会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构成直接的作用与影响。面对众多因素,我们很难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影响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因素,哪些因素是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但这些构成要素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各有侧重的。正是这些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持续运行,构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三、国内相关研究评述及未来趋势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提升。我国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此进行了部署,强调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提升办学质量。而质量的提升依赖于质量评价系统的完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评价界出现许多基于不同关注视角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张耀嵩从内外部教育质量和保障体系出发的质量评价,谢南斌、田金信提出专门考察办学效率与效益的效能评价等。应该说,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质量评价在突出内涵式发展特色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楼世洲、宁业勤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课题中提出了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指标体系,评价领域包括内涵式发展条件、内涵式发展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结果,体现了教育质量评价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评价的基本假设。杨理连把内涵式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从系统分析的视角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三个评价维度:基础建设评价标准、隐性能力评价标准和核心成果评价标准。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总之,随着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关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评价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文献显示,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相对集中,学者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关注的核心要素和方向,但这些建议缺乏有力的依据和支撑,而且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分度不明显,今后需要进一步提炼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因素,科学地确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和特点。二是之前的研究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具有比较缜密的分析解读,然而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内容的研究不够明晰,这一点不利于实现对内涵式发展的评价和推进工作。只有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清楚了解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才能通过机制创新以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三是从研究探索现状来看,对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研究是关于经验描述的一些理论探讨,很多政策性建议和导向缺乏科学性和说服性。一些研究成果中虽然提出了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但没有应用具体的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来支撑评价系统。实证研究探索方面严重不足,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而且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学者所采用的论据体系往往难以覆盖各个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探索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张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92-197.

[2]杨理连.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14-16.

[3]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11):3-8.

[4]傅兴国.论我国高教发展模式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88(1):79-81.

[5]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4-17.

[6]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谢仁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价值、问题及趋势[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7-10.

[8]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7(2):2-5.

[9]房剑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5.

[10]谭秋浩.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2.

[11]来俊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1):227-230.

[12]浦玉忠.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1(12):92-93.

[13]周雪梅.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J].教育探索, 2013(8):25-26.

[14]陈娜,刘文超.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2(4):60-62.

[15]徐木兴,刘朝马.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运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 2008(6):34-38.

[16]陈洁瑾,江增光.学习参与度: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新课题[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3):23-27.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周霞霞(1981-),女,山东烟台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评价;王资(1965-),女,河南武陟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王庆春(1966-),女,云南石屏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编号:14XJA880004),主持人:王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45-09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及评估指标分析

通过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发展历程的回顾和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发展趋向的探究,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核心评价维度,探寻评估指标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形成自我修正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1.对我国高职院校评估方案指标的比较分析。2003年,教育部第一次尝试和探索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这为今后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积累了初步经验。在2003年试评估的基础上,2004年对评估指标进行了修改,但整体变动不大,只是对二级指标中的一般指标和重要指标的分配进行了调整(见表1)。将“实践教学条件”和“社会声誉”两个指标设置为重要指标,将原先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知识能力素质”指标调整为一般指标。因为这两个项目并不能凸显出高职教育与其评估侧重点的不同,跟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度不明显。而“实践教学条件”和“社会声誉”这两个指标的高职特征却很明显。相对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学,而在整个社会普遍都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声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变得尤其重要。总之,2004年的方案不再是单纯沿袭本科评价的方向和侧重点,而是更加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影响力。

2004年的高职评估方案跟本科教育一样,也是以教育部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作为指导方针来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从整体来看,两者的指标基本一致,本科评估方案中一级指标只比高职评估指标多了“学风”这个项目。二级指标的设置,差异稍明显。在最初开始高职评估时,高职高专的评估项目倾向于普通高校所重视的要素本无可厚非,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逐渐明确,办学特色日益突出,高职教育就不能再继续沿用普通本科的评估标准,而是应着力形成更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估制度。

2008年,为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在对前几年“水平评估”工作经验总结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教育部又了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有七个一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几个方面,指标数据主要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获得(见表2)。

但从高校的数据采集平台来看,在展示学校软实力和内涵导向方面略显不足,比如师生价值观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学风建设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绩效、社服务能力,企业文化融入度等方面在数据平台上显得苍白。总而言之,新评估方案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关注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特征,但对于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贡献并不明显。

2.2012-2014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评价项目分析。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演变,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专家开始积极探索建立基于第三方独立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2012年开始,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委托开始编写《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标志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高职教育年度质量报告主要从投入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三个质量维度向社会展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学校改革与办学资源”部分主要反映学校为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所提供的各类资源和服务情况:“政策与项目”部分是对国家专项的绩效、招生政策及生均经费等情况的评价;“成效与贡献”部分主要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技术发展、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挑战与展望(期待)”部分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见表3)。

该人才培养年度报告跟以往的评估制度不一样,报告主要是通过对某些项目的调查,注重对调查结果的定性分析,报告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为中心,从第三方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借助一些实际案例探讨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为社会各界了解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状况提供了一份比较客观公正的资料。

3.高职高专院校排行榜评价指标分析。2015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联合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了2015-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排行榜,包括了1322所专科院校的排名情况,具体评价指标见表4。

从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该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和学校声誉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在2016年中国高职专科院校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教学成果、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单位获奖等评价指标,原2015年的科研产出指标拆分为科研论文和专利两项指标,原来的师生获奖归入到教学成果或单位获奖。考虑到排名和数据相对容易获取的需要,所以选择的二级指标都是定量指标,因此,有一些虽然重要但属于定性的指标,比如就业质量,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指标没有考虑在内,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现有评估制度以及评估指标的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从初步尝试到逐渐制度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从2003年第一次开展高职高专评估工作至今,相关部门与专家也进行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基于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和评估目的,指标的设置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无论是评估指标的设置,还是评估制度的完善,都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高职特色。

2008年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发展政策制度的重点是促进内涵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现有的高职教育评价对驱动内涵发展的指向展现得并不充分,必须补充相关的评价项目以体现时代特征。

基于内涵建设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应建立一套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评价机制。既不否定原有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和参考价值,同时又尊重现阶段高职教育政策导向的重点。同时,通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相关研究的梳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强调学校软实力的加强和重视。比如,校园文化,教师价值观念,制度建设等定性指标,这对高职教育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设置等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针对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设置不足的问题,在本文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关注,争取尽量建立一套突出高职教育特征和全面体现内涵式发展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一)以国家发展政策和理论基础为依据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逻揖起点是政府导向,因此要以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文件为依据制订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项目中的评价指标的确定既参考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等文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又在确定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标的名称、内涵和口径范围时进行了科学的理论分析,从而使得每个评价指标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可以指导高职院校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发展的选择。

(二)系统性原则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内涵式发展质量的因素涉及多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服务区域的能力、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很难用几个定量指标就可呈现。尤其需注意的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企业、高校、社会和学生等多个相关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全面考察内涵式发展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三)重点突出的原则

影响内涵式发展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依据。在要素选取上,高职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很广泛,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有影响所有要素全部都设计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应重点突出那些能准确反映出高职教育特征和内涵式发展特点的指标。在要素权重的分配上,应根据各个要素对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贡献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

(四)内涵指标与外延指标兼顾的原则

内涵式发展一定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要进行的战略选择。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根本没有实力谈内涵建设。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经营模式,在经营运作时会涉及到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只有合理的利用和配置资源才能实现协调有序的发展。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规模增长的停滞,而是需要适度的相对稳定的规模扩张。在保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充分考虑学校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得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所以在进行指标选取的时候不能单纯使用某些内涵指标而忽视了对一些必须的外延指标的衡量。

(五)开放性原则

高职院校建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应具备完整性、相关性和有序性特征,还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职业活动在不断变化,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发展侧重点。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以严格、规范为前提,同时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或者修订评价标准,以利于将新的指标纳入到评价系统中来。

(六)可操作性原则

在进行指标筛选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尽可能全面地描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水平,也要考虑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考虑指标集基础数据源的选择,各种评价数据必须能够从教育主管部门公开的信息、问卷调查及数据采集平台中获取,以保证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和评价对象的可比较。

三、内涵式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指标的设计步骤

在参考教育部各个阶段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对现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文献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由专家一起讨论进行指标筛选,构建能体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的评价指标,然后详尽的解释指标体系的构成,以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构成框架。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实地访谈,了解教育专家对内涵式发展的认知和建议,确定关键评价维度。通过对一些优秀的高职院校进行走访,发现他们的办学特色和亮点,通过经验交流获取更对关于内涵发展的思考,这些特色都可以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参照,纳入到指标体系的制定当中来。

2.参考文献资料进行定性指标筛选。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高职内涵式发展以及高职教育评价方法和技术的论文、专著,收集相关研究结果及有关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指标和标准等资料,了解了国内高职教育考评体系和标准的内容和操作情况,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方案。然后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初步的指标筛选,首先对已有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排除重复和明显不合理的项目,归类后得到定性分析结果。

3.召集课题组相关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集中讨论,调整指标数量并不断修改完善。组织召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研讨会,充分听取来自全国不同院校的高职教育领域的专家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专家的意见,从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各级指标的重要程度、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几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对指标体系中那些重要性特别低和数据很难获取的进行了删除和重新修订。在考虑备选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指标指标对于衡量我国现阶段的内涵式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同时要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指标。

经过第一轮的咨询,具体意见如下:

(1)增加了“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是考核内涵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也是评价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通过对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严格考核,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加大专业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对硬件设施的运营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为了学生或教师更便利的使用网络资源,这里考虑增加“校园网的建设”指标,这一指标的纳入也是为了引导学校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2)把“人才培养模式”指标改为“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更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模式”指标与本科人才评估的区别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特色。

(3)增加“校园文化”指标。内涵式发展强调高校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所以文化的凝聚力是最持久的。增加了“企业文化融入度”,争取将企业的特色文化引进到高职院校中,将企业文化精髓纳入到校园文化中,实现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4)在师资力量中增加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更多的鼓励他们增加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而不是像本科院校一样偏重科研产出。在数量上,要体现出对双师教师的重视和政策倾向。

(5)通过增加二级指标,丰富“社会声誉”指标的内涵。“社会服务能力”从一级指标中删除,将其作为“社会声誉”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更为合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相比,与社会经济更为紧密的联系,好的“声誉”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更具有说服力。通过以往高职教育的有关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都越来越关注社会声誉,社会评价涵盖的不仅是教学效果单方面的内容,而且还说明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用“社会声誉”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指标,更能促进高职的发展和区域贡献。

(6)“学校管理”从一级指标中删除。应该说学校管理基本情况都能从其他指标中体现出来,所以考虑不单列一级指标,其中的二级指标可以分别添加在其他一级指标下,例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放在“实践教学”,“学生管理”会从“学生满意度”进行考核。

(7)将“社会声誉”下的二级指标“学生质量”调到“学生培养”的二级指标。这样将学生参与度、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质量统统放在学生培养的二级指标,相对来说,能更集中的反映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趋势。

(8)办学特色作为一级指标,由专家进行评定。

(9)在校园文化指标下应该包括“管理制度”这一项目。但是在教师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的部分有专门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考核,所以,将此处不单独列出。

4.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向专家征询,审阅指标的合理性,提出保留、修改、删除、增加等具体意见。对定性得到的初选指标,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利用统计资料、调俗柿系纫幌盗惺据进行定量化处理,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二)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上述步骤,获得了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详见表5。

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新意

(一)以企业、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为主,专家评定和学校统计为辅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劳动者,从世界范围来看,行业与企业的满意度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企业的价值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新的指标体系把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予以关注。同时,学生培养占了很大比重,学生这个载体可以将教育过程比较真实和完整地评估出来,学生最能深切体会到一所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所以以学生作为评估路径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切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评估方法。尊重教师和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力量,将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维度,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相对于专家、教育行政机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而言,这三者跟学校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所有评估主体中真正关心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这三者将作为内涵发展评价的主要评估主体。

(二)部分指标的评定依然要依靠高职教育专家的参与

对于一些指标的衡量,比如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特色、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等问题依然要依靠教育专家的参与,因为对于这些相对宏观层面的要素而言,其他评估主体不能给出权威和专业的判断,而专家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不仅能发现问题,同时还能通过问题找出内在原因,对于评估后有关整体发展状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起到积极作用。

(三)对于能够体现高职教育软实力的定性指标,可通过单独设问卷进行考察

以往的有P高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少将学生质量,学生满意度、学生参与度、校园文化等定性指标纳入评估体系,而这些要素往往是真正能体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同时更要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本研究尝试对这些重要但难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单独设立问卷和量表的方式获得有关数据,这样既可以让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进来,又能更全面反映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程度。

(四)纳入“学生参与度”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以往的评价更多的是对办学条件、资源和结果的评价,对于过程质量关注不够。然而,近年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主持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澳大利亚教学学会开展的“学生课程学习经验调查”(SCEQ)、清华大学设计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以及厦门大学主持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参与度对大学生学习结果(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遗憾的是,这些实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以本科院校为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特别是对学生学业参与的主动性和动态学习效果关注不足,其内涵建设中几乎没有提及过该指标。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是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现状,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评价指标的建构可以用来观察和反馈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情况,是学校内涵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控制。

(五)既注重横向对比又兼顾学校特色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更多地鼓励不同学校要依据自身发展历史、教育资源情况,进而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之间实现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特色。所以在设置了前面八个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的指标的基础上,又另设了“办学特色”这一项,因为每所学校的具体特色可能都不一样,进行评定的时候可以有学校自己阐述,有专家进行评定打分,这个指标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提炼和明确自己的特色所在。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应在现有的政策导向下和理论背景下提出来的一整体,不能代表所有院校的一致观点,但却反映了高职院校对于内涵发展的最新关注方向,这套指标不作为院校间横向对比的工具,但可作为引导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建设和自我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为相关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开展自我评价与诊断、构建高职教育质量预警与调整机制提供经验参考。另外,本文只是重点对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进行了阐述,并没有提及评价模型的选择,这在后续研究中会重点讨论。后续研究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但在面对这些困难的同时也会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陆燕飞,陈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制度政策发展探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3):9-16.

[2]郑卫东.高职院校竞争力评估指标的构建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0-81.

[3]陈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研究与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7-11.

[4]陈汇.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2-75.

[5]冯燕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8):34-36.

[6]李伟.“新常态”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7):20-26.

[7]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7):102-105.

[8]董刚,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2013(5):192-197.

[9]李军舰.基于新评估方案的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 2009(5):3-5.

[10]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2-14.

[11]张梁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7(3):95-97.

[12]于光.提升高校软实力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63-65.

[13]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J].职教论坛,2013(10):39-42.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内涵建设; 财务管理; 创新

一、高校内涵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规模发展与学生就业、师资配备、培养质量的矛盾比较突出等。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以来,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指出,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进入“十二五”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学校由外延式建设向内涵式建设的战略转移、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大高校谋求发展的奋斗目标,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推动高等学校长远发展。

二、高校内涵建设的内容与任务

(一)大学精神——内涵建设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层次、品位、特质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内涵建设的精髓。高校要提升办学水平,增进核心竞争力,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资源集聚的层面上,而要更进一步地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精神这一“软实力”。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大学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在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倡导师生“学之以恒,行之以德”。

(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的根本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高校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实施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通过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内涵建设的核心。高校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学科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对学科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科学分类,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使各学科在不同的发展平台上快速发展、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与特色,通过交融、渗透、支撑、互补,使不同学科产生碰撞和共振,推进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建设的关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高校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学校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科技创新——内涵建设的重点

高校内涵建设要突出科研与教学互动,要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力度,着力建设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以本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为基础,坚持自主创新,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六)办学条件——内涵建设的保障

高校内涵建设,离不开外在办学条件的支撑和保障。办学条件要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但要分清主次。软件建设要始终保持在第一位,硬件建设以满足发展需要为限。办学条件改善的重点,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图书馆、实验中心等基础设施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佳效益。

三、高校内涵建设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一)对财务负责人的要求

学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须适应并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在高校日益重视内涵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财务部门的领导,首先,要转变财务职能观念,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重视并强化事前预测、过程监督、事后分析等管理职能,为学校领导决策当好参谋,维护学校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其次,要树立成本效益理念,按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关系,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加大内涵建设经费投入比例,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益,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合理降低教育成本的途径,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再次,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随着高校体制的不断变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无处不在。因此,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应对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对财会队伍建设的要求

科学的财务管理离不开专业的财会队伍,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财会队伍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第一,财会人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形势和内涵建设的需要,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第二,财会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熟悉财经法规和会计改革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会计、管理等业务知识。与此同时,在工作中要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注重财务分析和工作总结,以查找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会计控制中的漏洞,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第三,财会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财会人员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加强内涵建设经费的核算与控制。

四、适应高校内涵建设的财务管理创新措施

(一)多方位筹集内涵建设资金

1.加大预算经费投入

高校预算经费是内涵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教财[2010]107号)明确规定,高校新增财力应主要用于内涵建设,确保内涵建设经费逐年增加,内涵建设支出比例逐年提高。“十二五”期末,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内涵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不得低于25%和20%。因此,高校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必须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加大对师资队伍、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内涵建设经费比例不低于规定标准,以满足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同时,学校二级学院也应建立一定的经费配套投入机制,按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配套用于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实验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推动自身内涵建设发展。

2.积极争取专项资金

积极争取与内涵建设内容相对应的各类专项资金,是有效筹集内涵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当前高校专项建设项目种类繁多,如:“青蓝工程”、“质量工程”、“跨世纪人才工程”、“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等。科研项目也不胜枚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等。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统筹用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及实验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等。

3.广泛吸收社会捐赠

随着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利用基金会筹集资金统筹用于学校事业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筹资办学的一条重要渠道。基金会通过设立捐资项目,鼓励捐资人重点投入学校内涵建设发展项目,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包括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助基础研究、教学研究和著作出版,资助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合作,资助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创新等。通过广泛吸收社会捐资,弥补高校内涵建设经费的不足,加快内涵建设的步伐。

(二)加强内涵建设经费管理

1.加强会计核算控制

高校须将内涵建设经费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内涵建设经费使用的会计监督,严格按照项目预算(合同)明确的开支范围和比例使用经费,坚持勤俭节约,确保专款专用,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内涵建设经费使用效益。

2.强化预算过程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在重视预算编制科学性、完整性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涵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到相关部门,以便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加强控制,保证项目实施按照计划进行,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刚性。

3.优化财务制度建设

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重点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学校内涵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财会人员在加强会计监督和财务控制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做到客观、公正、透明,以维护财会人员的良好形象,促进内涵建设顺利开展。

4.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以及无现金报账模式的逐步推广,高校会计核算的手段日益先进和高效,而财务管理手段目前却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前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学校教学、科研、财务、人事等信息资源共享,对于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提高信息统计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预测、决策、分析等支持系统,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主观意识控制和人为操纵;通过程序的多维化设计,提高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总之,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将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效率。财务管理手段创新本身就是学校内涵建设成功的具体表现。

(三)强化内涵建设绩效考评

实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与经费过程管理有机融合。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评,探索并建立评价结果运行机制,把绩效优劣与经费预算安排挂钩。高校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须做好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自我评价,认真研究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采取改进措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学校在安排年度预算或拟定招生计划时,可将内涵建设预算指标、招生规模与学院的绩效考评结果挂钩,对考核优秀的学院,给予适当奖励或在新增项目上予以倾斜。

(四)完善内涵建设财务监管体系

高校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管体系,由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监审工作小组,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加强内涵建设经费使用的会计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确保经费使用合法、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对仪器设备、教学器材、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集中采购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内涵建设支出、招标采购等环节实行信息公开,接受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财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为重,紧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实现学校由外延式建设向内涵式发展战略转移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陆琦,崔雪芹,郭荣.领跑合并高校的内涵建设[N]. 科学时报,2009-08-18(B1).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5

近年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内涵建设不仅成为了职业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能力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个人建议,以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建设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内涵建设的含义

任何一个事物都拥有两种规定性,即内涵与外延。其中,外延是对事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数量的一个反映,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内涵则是对事物发展品质、事物发展方向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内涵作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性因素,高职高专想得以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内涵建设。

12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市场化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高专既担负着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无论是从教书育人上,还是从社会服务上,都必须从高职高专发展的本质属性入手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建设。

第二,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因为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而这就要求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向着更优、更精的方向不断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工作重心所在,而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促进学校产业与教学之间的更好融合,则是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又可以将这个目标分为两个子目标,即培养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也就是说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专业素质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这无疑是每一个高校立校的根本所在。

3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结合现代化护理科学的实际发展,吸取职业教育精华,进一步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做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尤其,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所服务的,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应用性科学,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实际护理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秉持“人本关怀,全面关怀”的服务理念,并遵循突出能力,提高素养,强化人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身心素养与人文社会课程比例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高专学院的护理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加快对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步伐。

具体来讲,在实际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主要应该突出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护理考点以及人文态度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且在校模拟高仿真医疗护理环境,比如: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重症病房等,在模拟护理环境之中开展实际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实际学习之中,更早的接触到本专业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加见习机会。尤其是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模式,将课程内容分割为各个任务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对本章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

2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

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俨然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关键立足点。也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高专学院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做好校企合作办学。第一,进一步加快推行产业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教书育人模式的发展,进而使护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到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高职高专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医疗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能够与医疗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互补,最大限度地优化相互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料利用最大化;第二,进一步推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3年的职业教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有2年在学校完成,而1年则应该深入到医疗企业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校培养的护理人才能够与医疗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零”衔接的根本目的。

3加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学术硬、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则尤为重要。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对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并且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学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业务进修等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坚力量,为高职高专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从而切实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而要想做到这点,不仅要增加护理专业教师中具有医疗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有比例,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到医疗企业顶岗实践,还要聘请医疗企业中的专业护理工作者以及医疗研究人员到高职高专之中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以实践技能课程为基础的,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提升内涵 三种精神 两种意识 小学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在该公式中,教师的分值越大,乘积就越大,教学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内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程度。教师内涵的发展建设应该作为基础建设抓起,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保证。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应该将内涵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和追求。

一、特殊的活动,培养三种精神

第一个活动是“铸师魂,练师功,强师能”。即以“铸师魂,练师功,强师能”为主题,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平台,以育人一得、身教一例、格言一条、建议一点等“四个一”为内容,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在当今物质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时候,精神文化的需求慢慢体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其需求一个正确的引领方向,形成学校精神的凝聚者,学生的潜移默化者,让一届又一届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第二个活动是“相约星期五”教师读书活动。第三个活动是“薪火相传,传帮带”老教师传经验,新教师带理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教师如下三种精神。

(一)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很好的创造机遇。每个人都有理想,有追求,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引导教师的内涵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学校的精神内涵。现在,小学教师是一个紧缺人才的职业,在职教师容易产生压力不大、安于现状的自我满足,不仅仅影响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更是影响祖国下一代的发展。要让教师不断地自我寻求进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在学校的大方向中设置目标。设置目标时,不能盲目:首先要注意,个人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统一。其次,设置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目标过高,教师可能会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自动放弃;目标过低,容易引起教师自负自满的心理,同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只有目标设置的合理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二)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

教师在工作中追求人格的尊严,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完美,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工作积极向上,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

“用艺术提高小学生素质”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难点、弱点,主要困难在于经费紧张、人才短缺。如何缩小与城市小学生在才艺发展上的差距,我校选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即“多方面多层次引领,多交流多帮助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引导”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在自由学习课程当中,引领小学生参加学习和观看音乐欣赏、电影欣赏、舞蹈排练等等,让他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从中选择性地培养小学生的才艺发展。“多交流多帮助培养”是指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建议或督促家长培养小学生的才艺。这样不仅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

我们应把特色教育装在心中,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育中敢于独树创新,敢于挑战现况,不断刷新的现有成绩,创造在小学教育上昂首翘楚的成绩。

二、另类的阅读,打造两种意识

(一)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

去除浮在教育表面的种种乱象,埋头读书修炼内功,教育才能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深情呼唤。教师读书不能是盲目的,要有选择。尤其是年轻教师,存在对儿童教育认识不足的缺陷,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应多读《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韩国小学教育考察》等包括人文类、实践类等多方面书籍,以丰富自身阅历。同时,老教师应该不断适应新文化的发展,紧跟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打造精品的改革意识

另类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本,一位优秀的教育骨干、一堂丰富的教学案例、一个知名的教育团队以及一个春天的小学校园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首先应该让教师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即“读他人,钻学问”。所谓“读他人”就是选择一个优秀的阅读对象,通过寻找他、阅读他、学习他和探讨他的步骤,深究其先进的文化思想、教学思路、办学理念,发掘其文化与自己的改革关联,探讨其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法。“钻学问”就是要在整个群体中进行交流和研讨,把读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识文化,形成自己的内涵思路,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证实理论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读的多了,读的深了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小学教师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沟通能力,做到引领小学教育发展方向,与各个性格和年龄阶段的学生交友。我们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三、小课题研究,立足学生主体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研究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我校目前的小课题有很多,如《守中求变,本真妙解千千结》《在解构中破茧,在重建中化蝶》等,这些小课题无一不是直击目标,立足学生本体的。我们求创新、不重复、不停步,着力打造123工程,使师生生活在幸福中。

123工程是什么呢?“1”是奠定“一校和睦”。我校对教师实行“群众管理”,基础建设决定上层建筑,将学校的决策方向放手给群众引导,权利事务全方面下调转移,让一线工作者有话语权,让一线工作者创造出适合一线教育的教学工作环境,做到真正的权利民主化,权利群众化。“2”是取得“两张通行证”。我校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识记、践行和验收考核三个阶段,强力推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是第一张通行证。优秀的成绩是第二张通行证。“3”是打出“三张王牌”。这三张王牌就是写好字,读好书,练一个特长。我校围绕办学宗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紧追先进的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小学生未来成长为中心,创教师内涵为手段,闯出了一条高效之路。

总之,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提升师生的素质,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这重中之重就是提升教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2] 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