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范例6篇

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

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范文1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范文2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自西方近代医药学传人我国后,从而出现了中药和西药概念的划分,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而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中药。而如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试归纳如下:

按地域来源或产地来划分:即外国制造和生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我国首创的药物,比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赛若金(注射用基因工程干扰素a1b)等是西药而不是中药。

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既人工合成的药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现在很多西药如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等药物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是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使用。

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做中药或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卤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做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做中药。如今这种划分显然不合适了,如牛黄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是中药,而蒙脱石散剂、红霉素软膏却是西药。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做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辨别病症的机理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②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既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升降浮沉等归经,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既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来表达,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淤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达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做中药。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西药概念内涵:①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取药物治疗的话,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药物已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②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做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做西药,若按其他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做西药。

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以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①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要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他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做草药),因他们均为各自医药学体系内的药物。至于草药,既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做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②一个药可称做中药又可称做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使用,但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也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做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其他如氯化铵,甘草等,均可称做中药或西药。③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做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用其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疗效较好,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做西药。其他如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做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做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④很多复方制剂,即有传统中药成分,又有西药成分,那么这类药是中药还是西药?比如消渴丸,成分为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即含中药成分,又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其内容,药物性能,功效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故可称之为中药。还有如感冒灵颗粒,成分有岗梅、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薄荷油、咖啡因、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它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所以也称为中药。

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范文3

由于语言的变迁、学科的融合和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中医药学术语缺乏规范化,导致了中医药学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1]。语言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因为概念表述方式不统一和相关信息分散而造成缺失、错误等一系列低效检索结果的发生。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TCMLS)现代部分的构建已初具规模,但中医古籍部分的语言系统建设却一直缺如。中医古籍所含学术内容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根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的中医古籍学术体系有别于现代中医药语言体系,两者决定了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是TCMLS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并试图对实践过程中遇见之问题勉力探讨。

1 背景介绍

TCMLS是以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为参考,以本体论为指导,以中医药语言特点及学科体系为依据,以Vocabulary Builder软件为平台研制开发的,在UMLS原有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设计了126种语义类型和60种语义关系,按学科分为16大类,目前已经完成超过30万词条加工。TCMLS是古籍语言系统构建的基础,在其总目下增加古籍术语一类,暂作为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平台。

2 存在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

2.1 中医古籍分类体系的构建问题

古籍分类就是按照古籍内容的学科性质分门别类,将之组织(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其作用在于不仅能够呈现古籍的基本内容、同一科目有些什么古籍,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各个科目所含古籍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有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分类法,均不能较好地解决构建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所需要的分类体系。因其或注重学术流派,或关注图书本身,而对文献的内容关注较少。语言系统整体框架内古籍部分的分类显然不能局限于文献图书本身,而必须立足于文献所包含的知识,方能更好地分析把握其含义及相关关系。

在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修订和完善,预先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整体架构需求的分类体系比较困难,而且自上而下建立的分类可能遗漏古籍中的部分信息。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取先在《内经》、《伤寒论》的章节目录下进行现有词条加工的方法,在完成3本词典1万余词条的处理后,根据相应词条上位词的提取构建古籍的分类体系的初步轮廓,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由下而上根据具体概念的上位词所反映出的上下位关系而最终建立起古籍分类体系,以期更切合实际,易于被最终用户理解和接受。

2.2 古籍概念定义问题

2.2.1 定义筛选问题 古籍中的概念定义纷繁复杂,如“下”在《内经词典》中有多达20个不同的定义,其中“在下”、“向下”、“低处”、“量词”等解释,与医学关系不甚密切,属于公共领域的含义,这样的概念定义加工进语言系统非但意义不大,而且会使整个系统变得冗余。所以,采取先筛选出与医学相关的定义,然后再加工的原则进行概念词的录入。

2.2.2 定义取舍问题 依据词典的解释相对比较确定,但却不是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唯一路径。古代医学概念语义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多义性,这是对其理解的难点,同时也影响、制约着TCMLS的构建,对概念语义失之辨析,会导致语义网络的失真、错误,影响语言系统的最终应用。如何给内涵和外延都很复杂的古籍概念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义,是关系到古籍语言系统构建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参考和借鉴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可行的途径。

如针灸概念部分可以以“针灸理论文献通考”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如若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及时咨询专家意见,以不断调整完善。

2.3 与原有系统概念的兼容问题

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不但要尽力展现古籍中同一概念术语在不同语境、文本、历史时期中内涵的演变,建立概念之间的同义、近义以及相关关系,从而避免检索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错检,而且要最终实现古籍概念术语与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之间的互通甚至与UMLS的兼容。

古籍概念与现代部分的中医药概念完全同名,但是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根”,在药用植物学里是植物体生长在土壤中的营养器官,而在古代针灸概念中却是“井穴”,二者全然不同的含义使我们在加工处理的时候,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可以快速搜索到检索者想要查询的概念。如在“根”后面用括号的形式标注出所属学科,可以避免药用植物学中“根”这个作为类存在的概念与针灸学中的具体概念“根”发生混淆。这是具体加工过程中初步的解决方案。

2.4 古籍概念的加工来源问题

TCMLS的建立最初都是来源于教材、词典、工具书,因其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加工处理。这对于中医药学现代部分而言比较合适,但古籍的概念比较分散,不是几本工具书就能涵盖包容的。所以,古籍语言系统未来的加工范围要扩展到具体古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这就需要制定更为详尽的规则。

如何在古籍文本中获取领域概念?所谓领域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领域知识在文本中的外在表现。领域概念的获取就是从领域文本集合中抽取最能代表该领域的概念集合,这个过程包括从领域文本中抽取术语集合、词性规范(同义词处理)以及领域概念的筛选和确定[2]。换言之,我们要加工的概念是否是语义的集合,这样的遴选就给加工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度。具体的规则制定尚有待进一步考量商榷。

2.5 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的适配性问题

TCMLS中在进行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构建时已经对语义类型和若干语义关系进行增删改动,如删减了“练习”、“展示”两个语义关系,增加了“开窍于”、“与……相表里”、“概念上对应”、“与……类似概念”、“与……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等7个语义关系[3],但是还不能完全匹配古籍语言系统的需求。

如“下哺”,应该属于对发病时间的描述,原有的语义类型中的“医学天文气象”和“时间医学”都不是十分恰当。如“咽为之使……魄门亦为五藏使”中“……使”的语义关系描述在现有的系统中不存在,可以考虑新建。

总之,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进行适当的增删,以期更能满足古籍的需求。

3 思考与展望

中医古籍在整个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古籍语言系统是否有独立构建的必要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单独构建一个古籍语言系统可以使其知识自成体系,浏览与检索时比较直观系统,但现有的TCMLS“中医基础理论”类下包含了很多古籍的术语,这将导致古籍系统与现代部分不可避免的重复。反之,如果将古籍语言系统完全嵌入现代语言系统,融合的过程中亦会出现兼容的各种问题,原有的分类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修改,原有的与古籍关联的概念亦要进行修订,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何在两者之间权衡,是古籍语言系统建设中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

如何使TCMLS得到合理充分的应用是语言系统建设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问题,结合中医药共享平台和中医药共建平台对搜索功能的支持和利用语言系统作为词库的中医药领域分词系统[4]是目前主要的应用范畴。尚在建设初期的古籍语言系统可以参照TCMLS进行应用领域的开发尝试,建立中医古籍可以共享重用的本体以及相关的数据挖掘是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十分紧迫且困难的重要工作,不但要解决古籍分类,语义类型、语义关系适配,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概念的筛选,定义的删减等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古籍概念的多义性、迁延性、不确定性等问题,后者的解决更需要相关领域研究的支持,方能在未来初现古籍语言系统之端倪。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21(1):6-8.

2 何 琳.古农学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7.

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范文4

1.民营医药企业现状分析

按规定,加入WTO之后医药产品的关税将降至5.5%-6.5%,与其它成员国处于同等水平。在“洋药”大举进人和国内医药制度改革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医药行业将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民营医药企业,由于其现状及自身的特殊性,“人世”后,必将受到重大影响。

(1)民营医药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缺少强大的资金支持,突出表现在新药开发能力弱,新药数量少,科技含量低。多年来,民营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西药有97%是仿制国外品种;从中药来看,由于缺少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开发的中成药品往往因质量不佳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从医疗器械看,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水平,缺乏自行研制的高、精、尖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由于目前国内药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均难以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抗衡。在新药研究资金的投入方面,国外制药公司每年研制新药的投入一般为销售额的8%至15%,有的甚至高达20%,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平均不到销售额的1%。在医药行业有很大影响的华北药厂和新华药厂,一年的新药开发费也只有几千万元,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更是少得可怜。规模小、资金的缺乏导致民营医药企业很难同庞然大物竞争,这意味着 “入世”后,民营医药企业将面临国外、国内的双重压力。

(2)民营医药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真正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很少。这与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在现有的6300多家医药企业中,符合GMP要求的只有 300多家企业(车间),其中取得GMP证书的仅有59家企业、38个车间和13个品种,民营医药企业取得GMP证书的就更为稀少。这样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当今技术发展很快的情况下,如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技术水平偏低将成为制约民营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

(3)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民营医药企业中,既懂专业知识,又能拓展市场、参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匮乏。一是缺少能挑大梁且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新药开发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二是缺少既懂生物技术又熟悉国际生物医药进展情况,又能懂得外国法律,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专门人才;三是缺少精通生物医药产品的 GMP管理和拓展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缺少既具有生物技术知识,又懂得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4)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由于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不能像具有雄厚资金的大公司那样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信息来源少,信息的可靠性也较差,很难掌握灵敏、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无法很快了解市场需求与变化,这样民营医药企业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加入WTO以后,民营医药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民营医药企业只有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核心竞争力及其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在长时期内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它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3个特性: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共同拥有,难以被其它企业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它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一个企业在市场成功方面所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就越容易建立和获得竞争优势,也越难使竞争对手赶上。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有价值的资产。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可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这种战略性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培育和提升民营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概念创新能力——快速移动到无人争夺的市场领域

面对技术轨道的转轨,每一家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面临同等的重新洗牌的机会。民营医药企业如果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被市场所接受的概念,就能进入到无人争夺的市场领域,把握先机,打破旧有的竞争规则。一个成功的概念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财富,概念创新的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民营医药企业由于结构精简,企业内部信息流通快捷,对市场细微变化的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胜过国有大企业,而且不会像国有大企业那样因为过去的成功而被束缚在旧有框框中,因而比它们更能突破陈规,更易于培养和造就概念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胜过别的企业,最本质的东西在于它给了顾客比别人更大、更多、更优越的实惠。因而,概念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最贴近顾客的行为。当外部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时,民营医药企业应该具备突破原有产品界定、创造崭新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能力,具备从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品平台和产品族的更新出发,不断推出基于全新概念的差异性产品,来满足全新的创造性的目标细分市场的能力,从而不断生成和强化开发潜在市场、引导消费的能力。

培育学习能力——获得持续概念创新的源泉

民营医药企业有灵活的机制,因而它的组织效率高,内部纵向、横向沟通顺畅,跨部门、跨专业的交流便利,所以比国有大企业更容易实现知识共享,也便于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同时,市场竞争中的相对劣势迫使这些企业能够虚心地、警惕地对待所有外部信号,而国有大企业却倾向于按照以往的行事方式轻率地忽略自以为无足轻重的市场信号。民营企业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它比国有企业更易于培养学习能力。

从学习的内容上来看,民营企业应当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企业知识的本土化。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市场的一般状况,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和消费偏好。企业知识的本土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概念创新的消费者导向。

从学习的方式来看,获取、传递、消化吸收知识这三个学习的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显性知识(know-what know-why),除了过去经常用的各种方式以外,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借助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获取以前只有大企业才能得到的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对于那些隐性知识(know-how know-who),培训或与外部资源合作过程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获取途径。当然,由于这种知识属于员工的私人信息,较难在企业内部传递,因为,一方面,难以将这些知识完全准确地形成书面材料并传达,另一方面员工会担心知识并享而丧失自身优势。因此民营企业要鼓励员工把隐形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共享,并将员工对企业知识贡献的程度加入考核标准中,通过师傅带徒弟等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关于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来实现外部引进知识的自有化。

培育快速转换能力——保持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灵活性

当一家企业由一个成功的概念进入空白的市场而获取超额利润时,其它企业,尤其是具有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的大企业会迅速跟进,并有可能借助强大的实力创造出优于先者的业绩。此时,民营企业就该将新的概念创新推向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快速转换的能力,果断地放弃那些已属于“鸡肋”的领域,以保证新的概念创新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发展需要,保持企业的灵活性。

一直以来,“船小好掉头”是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小、内部协调费用低,而且在于其决策迅速,不像国有企业那样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因此有很强的自主权,可以自己来决策,这样可以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快速转换能力来源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对创新与灵活的认同,来源于组织结构的弹性,来源于生产制造系统的柔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包括激励、约束机制在内的制度和规程来规定员工的行为方向,并最终使这些行为成为习惯,上升为意识。组织结构的弹性来自以项目为导向的跨功能、跨部门的团队的组建,团队因项目的存在而存在,因项目的结束而解散,以适应企业经营灵活性的需要。当企业在产品平台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概念更新产品族时,柔性和通用性的生产制造系统能够保证以最低的设备转换成本将新产品及时推向市场。

培育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保证概念创新的商品化

由于民营企业所能支配的内部资源数量有限,不足以支撑概念创新的市场化,因此,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内部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全新的概念必须有技术储备和技术平台做支撑,而民营医药企业,由于资金和人力限制,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势力较弱,因而就必须利用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的增量来盘活企业的存量,使企业受益于开放的技术开发系统,以获取和分享技术与知识。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社会化的形式在新药研发方面的运用应当成为民营医药企业关注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并不能保证民营医药企业能够顺利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首先,民营医药企业应该重视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讲究内外资源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并全过程促进内外资源间的融合。其次,即使民营医药企业暂时不能掌握关键技术,只能成为产学研合作中概念的提出者,但企业最终都应该通过合作者之间顺畅的信息通道以及不断积累、消化和吸收知识,达到掌握关键技术、占据价值链中关键增值环节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尤其是名牌)的目的。

赤裸裸的竞争对竞争的双方来说都是致命的,对于面临国内外强大对手的民营医药企业来说更是犹如以卵击石。唯有概念创新、反复创新,才能避免白刃战,才能维持长期的有利可图的增长,才能在企业内形成核心竞争力。概念创新能力要求对不同模式进行战略性思考,要求用系统的眼光进行全盘审视,要求以学习能力来持续提供集成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要求凭快速转换能力保持灵活性,要求借助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来借力发力。

在如上所述的基础上,民营医药企业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要尽快提高以创制为主的新品开发能力。“入世” 后,大量“洋药”的进入必定会对我们的新药创制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增强创新意识,大力引进专门人才,作好技术准备;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走出一谈创新就认为“高、精、尖”的误区,其实“再创”对我们以仿制为主的医药工业来讲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创制新工艺,不仅可以降本增效,有时还可绕过方法专利侵权的涉嫌;创制新剂型,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给药途径,方便患者使用,例如级释剂型、控释剂型也是再次创新;老药的新适应征是能产生新的药效的创新,如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类似这方面的例子有不少;复方制剂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加药效,或减少到反应。各种创新可谓层出不穷,这些再次创新在医药领域并不少见,如果下苦功,多钻研,还能在再创中挖掘知识产权的宝库,升华为首创。

(2)把握信息,更好地利用专利保护。由于专利的保护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运用专利信息,对市场需求较好的专利产品,在专利期届满的3-5年组织力量进行仿制,逐步形成规模,待专利期过后即能上市参与竞争。此外,因专利有地域性保护的特点,对于那些国内市场需求的,而国外并未申请专利的产品,可以进行合理访制。还有一些情况,可以运用专利信息,分析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在研究份制时饶过专利保护范围,进行医药创新。

(3)积极推行GMP,贯彻ISO 9000系列标准。“入世” 后,药品生产企业若不符合GMP要求,将无法在国内市场上生产与销售,更谈不上进入国际市场。

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范文5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们可以具体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诸多教学环节中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号文件中就已经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然而,目前国内双语教学(英语和汉语)仍存在有普遍问题:教材选择混乱、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队伍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等等,使得双语教学举步维艰,学生产生畏难、抵触情绪[1~4]。因此,研究和探索合适的双语教学方法,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1《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制药》是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生物技术制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按照人们的要求来生产所需的医药产品的高新制药方式。基因工程干扰素、基因工程甲流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抗癌中药紫杉醇的生产技术等等都是生物技术制药的杰出成果。在人类与病毒及各种疾病的斗争中,生物技术制药的巨大作用和优势日益突现,生物技术制药已被公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制药方法,也是国家提出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成分[5,6]。近年来,随着生物药物发展的突飞猛进,生物技术制药的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7,8],给课程教学带来挑战;同时由于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药物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9],教学中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内容;另外,目前我国制药工业的研发和生产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0],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制药工程学科的教育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先进的生物制药知识与理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2《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教材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2.1课程教材的建设在双语教学中,我们以外国原版教材为基础,编写适合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程》和教学参考资料。我们选用国外生物技术制药优秀教材:2007年出版的由DaanJ.A.Crommelin,RobertD.Sindelar和BerndMei-bohm主编PharmaceuticalBiotechnology:FundamentalsandAppli-cations(生物技术制药:基础和应用)和RodneyJ.Y.HO主编的Biotechnologyandbiopharmaceuticalstransformingproteinsandgenesintodrugs(生物技术和生物药物,从蛋白和基因到药物)。国外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较强,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中国教材中的薄弱环节。国外教材中还配以各种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师资力量的建设在师资力量上,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均是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并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另外,我校建立了双语教学培训班,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英语国家进行学习。这些长期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和留学归来的教师,是我们进行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

3《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与双语教学这种授课模式相对应,我们在授课过程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3.1多媒体教学在双语教学中,授课对象是大三的本科学生,授课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课件中将理论和操作技术多采用视频和Flas展示。这样就使所讲的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英语讲解配合英文幻灯片的模式。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面,教师会辅以适当的中文讲解。

3.2小组讨论由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设定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双语材料进行课后讨论。讨论后鼓励各组学生代表用英语发言,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评选。这样做,学生将主动学习并收集学习资料,拓宽了理论知识和英语的广度和深度。

3.3开辟双语教学网站将授课课件提前在网上公布,可帮助学生预习生词、了解教师讲解线索和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网站的论坛上,学生还可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提问,教师将给予解答。

3.4成绩考核体系采用了结构化评分方法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即总成绩由多部分组成:课后小组讨论占20%,多种形式的平时测试占30%,期末考试占50%。

4《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在学生中的问卷调查和效果

评价我们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对我校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认同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发放187份调查表并全部收回,有效份数185份,占98.9%。调查结果表明,95.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双语教学方法,认为一般的占1.5%,认为没必要的仅占1.7%。这个结果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可了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

4.1《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授课内容的选择为了确定双语教学可用于《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章节,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表明,除概论外,其余的章节,如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制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抗体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等学生赞成使用双语教学。概论部分,可能是学生刚接触双语教学,对课程内容不熟悉,并且概念和进展内容较多。因此,在概论的讲授中,我们将在进行英文幻灯片放映和英语口授的同时,配以中文讲解其中的概念。

4.2对双语教学的方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表明,全部学生赞成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建设教学网站,绝大部分学生赞成小组讨论。这个结果表明我们使用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

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范文6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到的有111个,使用率为86.72%。使用最多的语义类型为“方剂”,使用了33102次,占系统总数的26.86%。使用最少的为“雌雄霹雳火”“方剂功用”“经络学说”“矿物”“声音”“心理功能-中医心理”“针灸处方”等8个语义类型,使用频次均为1次。除“雌雄霹雳火”“针灸处方”为错误类型外,其他6个类型占语义类型总数的4.7%。4.7%的语义类型使用情况占系统概念总数少于0.006%。由于中医药学语言系通过的语义类型是存在等级结构的,上位语义类型都是比较大的概念,或仅作为分类而存在,所以其下归类的概念数量较少,不能仅以数值来说明整体使用情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分类整体框架合理,但在具体下位语义类型的设置上还需调整,不能将过于具体的概念或组合概念作为语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