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疫苗范例6篇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范文1

一、种类

根据抗原性质可分为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和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根据疫苗功效则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1. 灭活疫苗。将分类离培养的病原微生物(多数为强毒株)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将其灭活但保留其免疫原性,与不同的佐剂混合后乳化制成灭活疫苗。目前,用于制备灭活疫苗的佐剂有矿物油佐剂和氢氧化铝佐剂。前者多用于病毒性疫苗,如当前使用的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用氢氧化铝作为佐剂制备疫苗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疫苗在使用前摇匀即可,该佐剂多用于细菌疫苗。蜂胶佐剂多用于细菌苗和亚单位疫苗。

灭活疫苗的用途:①新分离的病原,短期内难以致弱。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和兔瘟灭活疫苗。②血清型较多的病原,疫苗的保护力呈现血清型特异性,如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5 个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15 个血清型)、猪链球菌(35 个血清型)等。③变异频率高的病原,如新分离的口蹄疫Mya-98 株。

猪用灭活疫苗中,有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猪口蹄疫0 型(单价/ 二价/ 三价)灭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乙脑灭活疫苗、猪链球菌病单价( 二价/ 三价) 灭活疫苗、副猪嗜血杆菌三价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等。

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性强,疫苗毒株无毒力返强的危险;多数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不受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高低的干扰;贮存条件方面,一般需冷藏保存,不能冷冻。其缺点是需要免疫次数多,接种后局部反应略大,甚至出现接种部位污染,可引起局部炎症脓肿,影响接种效果,也降低局部的肉品质量。

2.弱毒活疫苗。

疫苗种类指将毒力下降或毒力完全丧失的病原微生物,与牛奶、明胶等佐剂混合后经过低温冻干后形成的疏松状制剂。严格意义上,此类疫苗不包含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对基因组改变后引起致病性改变的微生物制备的弱毒疫苗。根据所含的疫苗毒株分类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细菌活疫苗:如仔猪副伤寒疫苗,猪丹毒- 肺疫活疫苗。(2)病毒活疫苗: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病活疫苗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3)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预防猪寄生虫的活疫苗尚未问世。

我国常用的弱毒活疫苗较多,如猪瘟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乙肝疫苗、猪丹毒活疫苗、猪肺疫活疫苗、仔猪副伤寒疫苗、猪马腺疫链球菌活疫苗等。

活疫苗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是:(1)免疫途径多样:可通过肌肉注射、滴鼻、口服等途径免疫。(2)刺激产生黏膜免疫:除肌肉注射外,滴鼻和口服途径免疫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分泌型IgA, 形成黏膜免疫,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是灭活疫苗无法比拟的,如沙门氏菌口服可以刺激机体肠道局部黏膜免疫。(3)免疫后可剌激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效果较为确实。(4)免疫次数少于灭活疫苗。(5)接种后局部反应低。缺点: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如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病活疫苗等;受抗菌药物的影响如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猪丹毒- 肺疫二联弱毒疫苗和猪支原体弱毒疫苗等;活疫苗运输保存条件严格,需冷冻条件。

3.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病原微生物的基因,获得毒力下降、丧失的突变株或构建以弱毒株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毒(菌)株,并利用它们作为疫苗毒株制备疫苗,包括基因缺失活疫苗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该疫苗与常规弱毒疫苗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后者采用常规技术,而非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致弱病原微生物,不确定其毒力致弱的分子机制。

作为基因工程疫苗载体的病毒或细菌,其主要特性是:致病力下降或缺失、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是安全的,基因组庞大、可容纳外源基因,并高效表达。常用的活载体有:伪狂犬病毒弱毒株、腺病毒、沙门氏菌弱毒菌株、乳酸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弱毒株。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863”课题资助下,开展了以伪狂犬病毒为载体,表达猪细小病毒、乙脑病毒、口蹄疫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免疫原性基因的研究。鉴于对其安全性的忧虑,我国规定转基因生物(包含基因工程 疫苗)必须经历实验室和野外安全性观察测试,获得安全证书后,方能进行疫苗学研宄,以申报兽用生物制品新兽药证书。目前,我国己经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疫苗有: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猪大肠杆菌K88-K99 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尚未正式上市。

4.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将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基因组中编码免疫原性蛋白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中制备重组质粒,这种质粒直接导入动物体内,利用宿主体内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该蛋白,剌激机体产生针对相应的细胞免疫和体液抗体,因而称之为DNA 疫苗。DNA 疫苗可以用大肠杆菌大量制备,成本较低。针对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的DNA 疫苗报道较多。但基于是否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等安全性考虑,核酸疫苗多处于实验研宄阶段,尚未大量应用。RNA 疫苗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核酸疫苗,主要在人类医学中,作为RNA 类药物,用于抗肿瘤研宄。在动物疫苗领域尚未见RNA 疫苗的应用报道。

5. 亚单位疫苗与合成肽疫苗。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提纯病原微生物中具免疫原性的组份,或者利用基因工程表达该组分,纯化后加入佐剂而制成。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亚单位疫苗中含有毒素I, 毒素II,毒素III 和外膜蛋白等, 能提供对所有15 个血清型的交叉保护力。我国使用的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是利用人工方法合成口蹄疫病毒VP1 蛋白中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抗原片段,加入佐剂制成。该疫苗的优点是抗原组分单一,纯度高,免疫反应强,副作用低;能迅速针对新出现变异毒株研制其合成肽疫苗。但是,其成本较高。

6.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

将病原微生物中编码免疫蛋白的基因插入植物基因组中,获得表达病原微生物免疫原性的植物,再从植物中提纯蛋白用于注射动物或将植物直接饲喂动物,产生免疫力。用于表达免疫原性基因的植物主要是马铃薯、玉米、蔬菜、番茄、烟草和香蕉等,称为转基因可饲疫苗(ediable vaccine)。此类疫苗在口蹄疫(拟南芥、苜蓿和马铃薯为受体)、猪传染性胃肠炎(马铃薯、花椰菜和土豆为受体)、腹泻(烟草为受体)和轮状病毒感染(番茄和马铃薯为受体)等疾病防控中有研究的报道,但未见临床应用。目前的技术难题是:选择直接生食和贮藏方便的植物作为表达植株(烟草不适用于动物基因的筛选和优化其密码子和使用合适启动子,使其表达量满足疫苗免疫剂量的要求;免疫剂量免疫程序的确定;并设法提高口服后黏膜免疫效果。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主要应用在胃肠道疾病中。

二、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建立在正确的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所需疫苗,不可盲从。对于多血清型菌株感染,应选择与当地流行菌株血清型一致的疫苗,免疫效果要确实。

2.确保疫苗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冷链保障。如疫苗的物理性状己经改变,如分层现象,不可用手工混匀后再使用,应丢弃。

3.细菌活疫苗使用前后不可同时使用抗生素或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

4.建议使用于健康猪群;正在发病猪群使用紧急接种,可能会加快处于疾病晚期猪只死亡,但是会缩短猪群的病程,因此要有心理准备。

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避免母源抗体干扰。不同疫苗接种之间至少间隔1 周。不同疫苗的同时混合使用,要先做小范围的观察,如无副反应,再大群使用。

基因工程疫苗范文2

[关键词]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重视度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13-03

为了解中山市某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探索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有效措施,2011年9~10月笔者对中山市某区部分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在中山市某区预防接种门诊、托儿所、幼儿园及公共场所随机抽查6周岁以下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480名,其中男208名,女272名。

1.2 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家长(父亲或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和态度进行调查,对回收的480份调查表资料用Excel进行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和儿童免疫规划有关政策的认知情况、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影响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等。

2 结果

2.1 家长基本情况

480名儿童家长中,本地儿童家长218名,占45.42%(218/480),流动儿童家长262名,占54.59%(262/480);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及以下57.92%(278/480),大专以上占42.08%(202/480)。

2.2 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2.2.1 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了解 所调查家长中,99.38%(477/480)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88.13%(423/480)的家长对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和接种程序比较了解;11.88%(57/480)的家长完全不清楚儿童在6周岁内需要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的种类和接种程序。92.71%(445/480)的家长对小孩发热或身体不适时不宜接种疫苗较了解。

2.2.2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本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的10种基础疫苗,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麻疹(麻风二联疫苗)、口服脊灰糖丸(OPV)、百白破三联疫苗、麻风腮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白破疫苗(表1)。

2.2.3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疫苗可预防相应的12种传染病了解程度 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白喉、腮腺炎(表2)。

2.3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有多种途径,知晓途径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90.84%(436/480)、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82.71%(397/480)、预防接种告知书75.83%(364/480)、自己了解59.80%(287/480)、各种宣传活动43.75%(210/480)、亲人朋友告知42.30%(203/480)、预防接种知识讲座8.96%(43/480)。

2.4 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

87.71%(421/480)的家长会主动按照接种程序时间安排带孩子接种疫苗,89.17%(428/48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全程按时接种基础免疫疫苗;19.38%(93/480)的家长不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83.13%(399/480)的家长因小孩生病等特殊原因漏种或推迟接种疫苗会带小孩及时补种;77.50%(372/480)的家长认为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疾病;71.67%(344/480)家长认为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2.5 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

2.5.1 家长户籍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比较 本地家长和流动儿童家长在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2.41,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12,P > 0.05)方面在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本地家长明显低于流动儿童家长(χ2=14.21,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本地家长明显高于流动儿童家长(χ2=3.95,P < 0.05)(表3)。

2.5.2 家长文化程度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度比较 中专以下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1.15,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48,P > 0.05)方面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低于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χ2=14.77,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高于中专以下儿童家长(χ2=4.36,P < 0.05)(表4)。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该地区儿童家长对小孩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比较强,大多数家长基本或部分了解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主动接种、补种疫苗的意识比较高;但对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和认为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方面认同度较低,提示家长对部分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的具体认识和了解深度方面仍不够。调查显示家长对早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五苗”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百白破三联等疫苗比较熟悉,知晓率较高,而对近几年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疫苗等知晓率较低。此外,对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较本地家长、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较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在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明显偏高,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则明显偏低。国内文献报道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儿童父母有一方或两方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其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最高[1];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卫生意识淡薄,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理想[2]。经济条件对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也有影响,高收入家庭对知识的掌握优于低收入家庭[3],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预防保健意识不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同时迁移频繁,联系方式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也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这提示仍需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及疫苗知识、接种方法、禁忌证和疫苗针对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同时重点针对流动人群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加大管理力度,切实落实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以确保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有效落实。

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能促使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方面知识明显提高[4]。对儿童家长实施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但要根据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5]。调查中该地区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途径的主要来源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预防接种告知书、各种宣传活动等,提示该地区预防接种机构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面向各层次人员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服务意识和行为效果良好,与该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防接种告知制度和预防接种短信息通知平台,儿童在本市医院出生时即有疾控机构医师跟进,及时给予新生儿家长预防接种的告知和疫苗接种的预约登记,使家长及时知道和了解国家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明白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的基础免疫服务,确保儿童能够及时获得计划免疫接种的资讯和服务,从而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知识,促进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国内文献研究报道,儿童接生地点对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有影响,在医院出生的儿童比在家中出生的儿童能更好地接受计划免疫服务[6]。为此,建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与医院产科合作机制,提高住院分娩率,尝试利用新生儿出生时的有利时机对家长开展适时的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家长实施相关知识教育,不仅提高预防接种质量,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使家长懂得预防接种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7],儿童家长预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也有效促进儿童保健的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8]。因而,在常规开展儿童家长群体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特征,探索一种浅显易懂、多途径、针对该部分人群特点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方式,将会更好地全面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敬玉. 北海市社区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2010,16(1):33-35.

[2] 何庚声,李慧,崔富强,等.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17-219.

[3] 温莹,刘凤洁. 柳州市某社区儿童父母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41-42.

[4] 张德春,崔骊,李胜玲. 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8):739-742.

[5]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67-1468.

[6] 孙晓冬,赵丽丽,胡家瑜,等. 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1,7(5):262-264.

[7] 程昌华,王芳. 儿童预防接种中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122-123.

基因工程疫苗范文3

关键词:新城疫;疫苗;研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65-02

1 新城疫流行情况及疫苗应用现状

鸡新城疫又叫亚洲鸡瘟。它是一种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禽,也可感染人类。该病流行于很多国家,给世界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威胁,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A类疫病[1]。新城疫自1926年被确认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已有80多年,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迄今仍是禽类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新城疫病毒自1946年在我国首次分离至今已在中国存在了60多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上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现象十分普遍,在鹅群及鸭群中均有发生[2-4],说明新城疫的易感宿主范围在进一步扩大。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目前的NDV流行株基因型已发生较大改变,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显示,基因Ⅶd亚型在我国当前NDV流行株中占有绝对优势,与经典疫苗Lasota 株(基因Ⅱ型)核苷酸同源性不足78%。扬州大学[5]、中国动物疫病流行中心[6,7]、山东农科院家禽所[8]等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均显示我国近几年基因Ⅶ型NDV流行十分普遍。目前国内外企业生产的新城疫疫苗毒株有10余株,其中Lasota毒株制备的活疫苗、灭活疫苗占据优势地位。

2 疫苗种类

2.1 灭活疫苗

目前预防鸡新城疫的灭活疫苗使用较多的为油乳剂灭活疫苗,国内生物制品厂家多用Lasota株,梅里亚用Ulster2c株、英特威用Clone-30株制备疫苗。评价疫苗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于毒株的免疫原性及病毒含量的高低。目前,疫苗效力均已达到国际上要求的灭活苗标准,可用于不同日龄的鸡,主要通过颈部皮下及肌肉注射途径免疫。

2.2 活疫苗

目前新城疫弱毒活疫苗有I系、Ⅱ系、Ⅳ系、Clone-30、CS2、VG/GA、HB1、Mukteswar、ZM10、N79、F、Ulsterzc、V4/HB92克隆株、VH株等几种。

2.2.1 I系苗 为中等毒力,主要由Mukteswar株制备,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性。60日龄以上鸡才可以用。用法为肌肉注射,不能点眼、滴鼻或饮水,接种后产生免疫力很快,7~10 d抗体水平上升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同低毒力疫苗相比,免疫期较长。I系苗不能用于产蛋鸡,否则可引起产蛋量大幅下降,蛋壳变劣,且恢复缓慢。

2.2.2 CS株 为中等毒力,免疫效果与普通I系苗相似但毒力稍温和,安全性较优。鸡群1月龄以上才可使用,且此前至少接种过1次新城疫低毒力苗,不能用于初生雏鸡;产蛋鸡不宜接种;在有成鸡和雏鸡的鸡场,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苗毒的传播引起雏鸡死亡。接种方法只能肌肉注射。

2.2.3 Ⅱ系苗 毒力弱,通常只用于雏鸡首免,安全性好,但产生免疫力较慢较弱。用法为点眼、滴鼻,不能饮水。

2.2.4 Ⅳ系苗(Lasota株) 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优良低毒力苗,其毒力与免疫性能高于Ⅱ系苗,安全性良好。7日龄以上的健康雏鸡、青年鸡、产蛋鸡均可使用。用法可滴眼、滴鼻、饮水或肌肉注射,雏鸡首免可点眼、滴鼻。

2.2.5 Clone-30株 该疫苗最早是荷兰研制者应用克隆技术,由Lasota株优化制成。其免疫效果与Ⅳ系苗相似而毒力较温和,能突破母源抗体障碍,从1日龄雏鸡至成年鸡均可使用。用法可点眼、滴鼻、饮水或肌注,雏鸡首免可点眼、滴鼻。

2.2.6 N79株 是美国应用克隆技术对Ⅳ系苗加以优化而制成,滴鼻、点眼、饮水免疫均可。

2.2.7 VH株 是以色列用新城疫病毒自然弱毒株制成的一种低毒力苗,毒力温和而稳定,主要用于雏鸡首免。通常应用的是该毒与传支制成的联苗,如VH+H120+28/86,用法可点眼、滴鼻。

2.2.8 其他新城疫低毒力苗 有法国的“卫鸡城”活疫苗与VG/GA株活疫苗、ZM10株活疫苗、V4/HB92克隆株活疫苗、HB1株活疫苗、F株活疫苗等,其主要优点是免疫原性好而毒力温和,呼吸道反应轻微,可饮水、点眼、滴鼻。

2.3 基因工程苗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的全病毒疫苗存在诸多缺陷,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疫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但商品化的产品较少。国内外一些实验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重组DNA技术研制ND基因工程疫苗。目前,ND基因工程苗主要有DNA疫苗、亚单位苗、活载体疫苗、多肽苗和转基因植物疫苗等几种。

2.3.1 亚单位苗 是将NDV保护性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所获得的产品制成的疫苗,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的优点。有研究利用相同系统表达的NDV长春株的HN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雏鸡可抵抗NDV强毒攻击,并可获得100%的保护。扬州大学[9]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构建的基因Ⅶ型疫苗为经过改造的Ⅶ型毒株与大多数流行株一致,为基因Ⅶd亚型,可有效降低喉气管和泄殖腔中的排毒率,对鹅、鸭等水禽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比经典疫苗Lasota株产生更高的抗体。

2.3.2 DNA 疫苗 具有能够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不散毒、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DNA疫苗不仅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还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兼有亚单位苗的安全性和弱毒疫苗的高效性,已经成为国际疫苗研究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2005年底农业部宣布,中国已成功研制出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并正式批准生产。

2.4 联苗

新城疫在我国主要养殖区域流行相当普遍,尤其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也很常见,因此在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的同时还要对其他禽病进行疫苗免疫。为了减少对鸡的免疫次数和应激,多采用联苗来防治鸡的各种疾病。国内外新城疫联苗正处于研制及推广应用阶段,已显示出其打一针可防数病的优越性。国内灭活疫苗产品有新支二联、新流二联、新法二联、新病二联、新支减三联、新支流三联、新支法三联、新流法三联、新支法关四联、新支流法四联等相关产品,活疫苗有新支二联等,市场应用效果较好。

3 应用展望

从以上介绍来看,灭活疫苗接种剂量较大,接种后通常需2~3周后才能产生免疫力,不能用作紧急预防免疫。活疫苗能刺激产生局部免疫,免疫后很快得到保护。亚单位疫苗虽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但是市场应用效果一般,故目前市场仍然采用活疫苗加灭活苗的免疫程序进行鸡新城疫的预防。

据市场跟踪调查,新城疫活疫苗每个月用一次,灭活苗2~3个月免疫一次,使用频率如此之高,但新城疫病毒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有研究者提出,鸡新城疫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由于疫苗株与当前流行株之间的基因型和抗原差异性,免疫鸡群中也会不同程度地感染强毒,目前常用新城疫疫苗毒株与当前流行毒株基因型不匹配,免疫保护力不足。新城疫新型疫苗对控制我国新城疫病毒流行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实验室的数据表明,使用与流行株同型的基因Ⅶ型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免疫鸡群中新城疫强毒的携带量及感染率。秦卓明等[10]对国内大量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基因F和HN的测序表明,NDV主要免疫原HN和F基因与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经典疫苗Lasota 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不足80%,而NDV流行株之间的同源性则高达94.4%~100%,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证实了VIId型NDV是导致新城疫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HI交叉抑制试验和鸡胚中和试验等则从抗原性的角度证实了NDV在免疫压力下抗原性的变化。

新城疫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及疫苗,只能以预防为主,根据当地的发病特点、流行趋势和规律,用高质量的疫苗,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饲养管理与隔离消毒,才是防治ND的关键。因而筛选出优质高效的VIId型NDV毒株制备灭活疫苗或者活疫苗,有可能在今后的生产上替代现有的疫苗,而被广泛使用。参考文献:

[1] 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宋战胜,王晶钰,赵 伟,等.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5):22-25.

[3]张训海,朱鸿飞,陈溥言,等. 鸭副粘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J]. 中国动物检疫,2001,18(10):24-26.

[4] 陈金顶,廖 明,辛朝安.鹅Ⅰ型禽副粘病毒GPMV/QY97 -1株HN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3,19(4):355-359.

[5] 姚春峰,刘文博,刘秀梵,等.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及F 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J].病毒学报,2009,25(2):117-124.

[6] LIU H, WANG Z, WU Y,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d in China in 2005[J]. J Virol Methods, 2007, 140(1-2):206-211.

[7] LIU H, WANG Z, WU Y,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of new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s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J]. Res Vet Sci, 2008, 85 (3):612-616.

[8] QIN Z M,TAN L T,XU H Y,et al. Pathotyp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hosts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5[J].J Cin Microbiol,2008,46(2):601-611.

基因工程疫苗范文4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策

实施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是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的重要举措,是预防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任何一种疫苗是绝对安全的,接种疫苗后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异常反应事件常常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公众对疫苗预防接种的信心,也会给免疫规划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并妥善处理。虽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但其危及人体健康,影响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可提高异常反应报告的敏感性和报告率。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操作,准确掌握禁忌证,选用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疫苗,以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本文从疫苗的生产、使用、流通领域、异常反应处理及科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述。

1 进一步提高疫苗质量

疫苗必须保持很高的安全标准,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相应疾病的有力的武器,它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安全。采取严格的措施在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加工、流通领域、使用及其他方面,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的第一关在生产部门。生产企业要加强知法守法教育,要加强内部管理,开展经常性的自查自纠活动,保证疫苗质量。必须严格要求疫苗生产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疫苗制造、检定、生产工艺规程,否则将影响疫苗的质量。如1930年德国在生产卡介苗过程中,不慎将一株强毒人型结核菌混入疫苗中,造成了249名口服卡介苗的儿童中有73人患粟粒性结核病而死亡。此事故曾严重影响了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卡介苗的接种工作。历史上还有因病毒灭活方法不当,致使生产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灭活不彻底,造成260名接种儿童感染了脊髓灰质炎。这样的教训是应当吸取的。另外,应加强疫苗的科学研究,通过改进工艺、提高纯度等方法,生产出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疾病的预防。

2 正确使用疫苗

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则以基因疫苗为主。这些疫苗是安全的,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增加接种反应的发生率,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接种事故。因此,必须正确使用各种疫苗。

2.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制定一种好的免疫程序,将会使有限的疫苗发挥更好的防病效果,并能避免盲目无计划接种及反复多次重种引起的过敏反应。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疫苗特性、免疫原理、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接种后的利弊和效益,以及国家或地方疾病控制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在某个人群已经普遍得到免疫时,或某种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改变和已经消灭时,疾病谱变化,新疫苗的研制成功等,以及异常反应的调查研究等因素,全面衡量,合理制定,并不断改进免疫规划程序。在一些发达国家,针对特殊人群制定了免疫程序。透析病人、HIV感染者、脾功能缺失者、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者、糖尿病、慢性心、肺、肾疾病等人群的免疫状况和正常人有差别,针对这些人群制定了不同的免疫程序。

2.2 疫苗接种对象的选择:任何疫苗均有特定的接种对象。常规基础免疫,国家和地方(省级)均有规定的疫苗。疫苗接种人群的年龄、既往同类疫苗的接种史、自身的生理状态等,都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关。如儿童用白喉类毒素不宜用于青少年或成年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不宜用于流行区内大于10岁且多次接种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临床上表现经常反复发生感染性疾病且经久不愈)的人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成人有成人专用疫苗,如乙肝疫苗、甲肝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麻风腮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支气管炎疫苗、流脑疫苗、伤寒疫苗、痢疾疫苗、宫颈癌疫苗、霍乱疫苗,还有艾滋病疫苗、人禽流行性感冒疫苗等还在研制中。

2.3 正确掌握禁忌证:预防接种必须正确掌握禁忌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异常反应。接种前必须做好健康检查,如详细询问病史和当前健康状况,凡有禁忌证者,原则上一般不予接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被传染的可能性较大,则应斟酌情况予以接种,但是要特别小心谨慎,防止意外。在一般情况下,违反特殊禁忌证比违反一般禁忌证的危险更大,因此,对于一般禁忌证可以适当放宽,而对特殊禁忌证则应从严掌握。大多数疫苗接种后是不会引起严重反应的,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主要的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过敏反应也是很少的。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暂时不要接种。例如,发热时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腹泻时不要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

2.4 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程:经过科学研究证明,每种疫苗都有适当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如果不按要求执行,不仅会影响免疫效果,还会增加异常反应,或造成严重的事故。据报道,1993年全国72个结核病监测点,84万卡介苗(BCG)接种者,BCG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高达830/10万,其中难以治疗的瘢痕疙瘩5400余例,占异常反应的75%,大部分出现瘢痕疙瘩者都是由于接种部位不当所致,即没有按规程接种于“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接种部位过高(接种在三角肌上)是发生瘢痕疙瘩的重要因素。如接种百白破疫苗时,要充分摇匀,吸取量要准确,做到深部肌肉注射,分部位注射,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否则易引发接种异常反应。

2.5 安全注射应予重视:疫苗接种的目的是预防传染病,但如果做不到“一人、一针、一管”的安全注射,疫苗接种反而会引起一些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现用的疫苗中除极少数是口服给药以外,绝大多数疫苗都是通过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内注射途径给药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则(EPI)最近公布的一份资料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儿童接受免疫注射次数为5亿次,其中约有30%的免疫注射是不安全的。由于不安全注射可能造成如乙型肝炎、艾滋病和疟疾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其危害显而易见,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主要表现在注射操作不符合要求。应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但实际存在直接重复使用同一个针头和针管的现象。只换针头不换针管,或看到针管有回血时,才换针管。消毒时间、温度不符合标准,影响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接种器材不足,特别是农村受经济条件限制以外,还有基层防疫人员,对安全注射知识和技能缺乏足够了解,对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严重危害性不以为然。个别卫生管理部门对预防接种安全注射不够重视,管理不得力,不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家长及社会监督不够。安全注射代价昂贵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安全注射的投入与不安全注射引起疾病传播产生的疾病负担和治疗费用相比将节省得多,应以此来说服卫生和财政部门对安全注射的重视和投入。

2.6 加强冷链管理: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流动过程中的质量,装备的多环节链式冷藏储存运输设备。由于疫苗对光和热特别敏感,一旦在光和热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其有效成份就会被破坏,就会失去应有的防病功能,因此,疫苗从生产、贮存到使用整个过程都必须置于低温的环境中。实施冷链管理对保证疫苗质量,使儿童得到有效的接种,从而提高免疫接种率、减少疫苗浪费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于免疫规划的大多数疫苗常冷藏温度要求是2~8℃,只有脊髓灰质炎疫苗冷藏3个月以上时采用-20℃的低温保存。实践证明只有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运输、贮存疫苗,才能保证其额定的效价,这是确保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卡介苗在高于或低于-2~8℃的温度条件下存放,其活菌数均会下降,活菌数下降必然会降低免疫效果。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低于0℃以下,疫苗冻结,安瓿破裂。当温度达24~27℃时,百白破疫苗类毒素有逆转为毒素的可能。在高于规定温度的条件下存放疫苗会使其毒性增强,接种后反应率增高,反应程度增强,甚至可能出现异常反应。

3 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将所有疫苗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逐级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诊断处理小组,负责辖区内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所有疫苗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物资。接种后不要让家长和儿童立即离开,应观察15~30min,在发现接种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做好预防接种宣传教育工作,说明预防接种的目的意义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避免给家长和周围儿童造成精神压力,而导致事态扩大。把预防接种知识教给群众,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做好这一工作。当发生接种反应时,更应做好家长和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避免产生恐惧或不良情绪而影响今后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另外要嘱咐临床医生不能给家长出具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证明,避免给事后处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4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更换频繁,知识相对缺乏,不仅是预防接种反应方面的知识,免疫规划全面知识均需要加强培训,所以培训工作应定期开展,每2~3年搞1次系统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培训可使广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预防接种知识,防止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向家长介绍相关传染病的危害、疫苗接种的禁忌证、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使家长充分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并理解儿童需在身体健康的状况下接种疫苗,从而从源头上使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控制异常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个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5 加强疫苗流通领域的管理

基因工程疫苗范文5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儿童保健科,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 目的 了解该接种门诊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为免疫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我科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料,对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该接种门诊五苗的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1、2剂>98%,乙肝疫苗第3剂>94%(2010年除外),脊髓灰质炎疫苗>95%,百白破联合疫苗和麻疹疫苗>93%;及时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0%,乙肝疫苗第1、2剂>93%,乙肝疫苗第3剂>83%,脊髓灰质炎疫苗>80%,百白破联合疫苗>86%,麻疹疫苗>78%;加强免疫(或复种)接种率分别为脊髓灰质炎疫苗>52%,百白破联合疫苗>63%,含麻疹类疫苗>71%。结论 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及时接种率低于接种率,加强免疫(或复种)接种率低于基础免疫(或初种)。需进一步加强疫苗的接种和及时接种。

关键词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b)-0163-02

[作者简介] 冯慧敏(1964-),女,安徽宿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保健。

监测和评价常规免疫接种率是实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及时了解接种率动态变化,发现接种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1]。随着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发展,计划免疫的概念逐渐被免疫规划所代替。为了解本地儿童免疫规划的实施情况,客观地评价免疫规划工作实施的效果,有利于改进工作策略,研究者利用该科预防接种门诊资料,对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分析,获得卡介苗(BCG)、乙型肝炎疫苗(HepB)、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等 5种疫苗的接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0~5岁在该科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本地常住儿童,共2204名,其中男1232名,女972名。

1.2 研究方法

根据我科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料,对研究年龄段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进行调查。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BCG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如表1所示BCG每年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2.2 HepB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HepB的免疫程序为出生24 h内,1个月,6个月。结果显示,HepB第一、二剂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每年均处在较高水平,但是第三剂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较前两剂有下降趋势(见表1)。

2.3 OP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OPV的免疫程序为:出生后2个月、3个月、4个月和4岁。OPV前三剂为基础免疫,其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第四剂加强免疫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基础免疫(见表1)。

2.4 DPT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DPT的免疫程序为出生后3个月、4个月、5个月和18个月,第五剂为白破疫苗6岁加强。本结果显示,DPT前三剂基础免疫每年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在较高水平,第四剂加强免疫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基础免疫。第五剂加强免疫还未到接种时间,暂不放在其中比较(见表1)。

2.5 M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MV的免疫程序为出生后8个月初种,18~24个月复种。初种时使用麻疹疫苗或麻风联合疫苗,复种时多使用含麻疹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如麻腮风、麻腮)。该接种门诊MV 的接种率均大于93%( 2010年接近90% ),但是及时接种率较低(见表1)。

3 讨论

免疫规划是按照国家或省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调查可以判断免疫规划的服务质量,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本调查结果表明:该科预防接种门诊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达93%~98%,处于较高水平,预防接种工作实施较好,和多家研究接近[2~5]。但是及时接种率在78%~93%之间,加强免疫(或复种)接种率仅介于52%~71%之间。显示各苗的及时接种率低于接种率,加强免疫(或复种)接种率低于基础免疫(或初种)。

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可使易感人群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是保障预防接种效果的关键。虽然广东省也曾有百白破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低于基础免疫接种率的文献报道[6],但是该接种门诊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与北京市各单位苗接种率均达97%相比尚有明显差距[7]。可能是因为:⑴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接种时间间隔较长,家长容易遗忘,儿童联系方式更换无法及时通知到家长;⑵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缺乏主动性;⑶疫苗接种后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腹泻、局部红肿硬结、身体不适等一系列表现,虽然接种前已告知,家长仍有所顾虑。林献丹等[8]研究也提出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对预防知识和政策的了解不够,儿童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流动因素、预防接种服务的提供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疫苗接种。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免疫规划的质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对免疫工作的认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保持高水平的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焱霞,李笑鑫.沈阳市皇姑区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815-816.

[2] 邹积丰,贾秀岩,王稳.大连市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9):1216-1218.

[3] 张璟,王文军,刘琥,等.某矿区儿童基础免疫接种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41-443.

[4] 王连华,邱春华,陈怡平.2012年浙江省台州市常住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横断面调查[J].疾病监测,2013,28(7):556-559.

[5] 张学文,丁伟, 邱德山. 2012年潍坊市1~6岁儿童11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 预防医学论坛,2013,19(8). 569-572.

[6] 谢莘,郑慧贞,张吉凯,等. 广东省2011年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3):432-435.

[7] 纪文艳,虞睿,刘维祥,等.北京市2004~2011年常住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794-2796.

基因工程疫苗范文6

【关键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持久性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我国大量生产及应用,经许多研究证实该疫苗具有良好的近期保护效果,但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时间不长,对基因疫苗免疫持久性和保护期限问题,国内外研究甚少,为了进一步考核其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本文对及时全程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儿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3~5岁儿童,化验标本为静脉血3ml。所有儿童出生时母亲HBsAg阴性,已严格按0、1、6程序全程接种注射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剂量为5μg/人次,疫苗由深圳维康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试指标为HBsAg、抗- HBs与抗-HBc,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结果判断标准:S/N≥2.1判为HBsAg阳性,CO/S≥2.0判断抗-HBc阳性;血清抗-HBs滴度≥10mIU/ml时,判为阳性;血清抗-HBs滴度≤10mIU/ml时,判断为阴性。

2 结果

2.1 接种后不同时间的免疫情况

见表1。根据免疫后的时间不同,分为3个组,本组资料显示,接种后半年之内,抗-HBs的阳性率可以达到96.19%,几何平均滴度(GMT)为68.34mIU/ml,但是随着免疫后时间的延长,抗-HBs有效阳性率和GMT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4年后的抗-HBs有效阳性率、GMT分别下降至40.27%和8.76mIU/ml,将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将各组之间有效阳性率回归分析发现全程免疫后的时间与抗-HBs有效阳性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1)。表1 全程免疫接种后不同时间的免疫情况(略)

2.2 接种后不同时间的HBsAg、抗-HBc、HBV感染情况

见表2。通过观察发现,接种免疫之后1年之内,没有发现HBsAg阳性的携带者,1年之后出现HBsAg携带者,分析没有发现各组之间的HBsAg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别;HBV感染似乎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学分析同样发现各组之间HBV感染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表2 接种后不同时间的HBsAg、抗-HBc、HBV感染情况(略)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开始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并按0-1-6程序完成3针免疫,经大量研究证实的最佳免疫程序,无特殊情况都应执行这一免疫方案和程序[1]。本组资料显示,严格接种之后半年内,抗-HBs的阳性率可以达到96.19%,虽然随着免疫后时间的延长,抗-HBs有效阳性率和GMT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2年之内的抗-HBs的阳性率依旧保持在60%以上,5年之内的抗-HBs有效阳性率可以保持在40%以上,说明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全程接种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应,与国内邓韶英[2]的报道接近。

本组观察的结果显示,接种后抗-HBs水平在1年后会显著下降,本组的数据虽然比国内文献报告的偏低[3],然而分析发现,虽然抗-HBs水平在逐渐下降,但是5年内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并没有出现随免疫时间延长而增长,说明疫苗全程免疫后可产生较持久的免疫效果,具体的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此也可见,判断疫苗的苗疫效果应该综合判断,也不能单纯依赖于抗-HBs的水平来判断免疫的效果。正如学者王继杰等[4]研究后认为,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HBs阳转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但即使抗-HBs降至保护性抗体水平以下,其抗-HBs阳性率仅为 1.38%,与免疫后1年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乙肝疫苗具有持久的预防保护效果。

幼儿是HBV易感染和高发年龄组,其感染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1岁内,主要是母婴传播;另一个高峰期是学龄前,10岁以后感染率明显下降[5]。因此出生后全程接种注射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我国也已经基本普及。但是学龄前同样存在一个感染高峰,是否需要加强注射、什么时间进行加强注射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当抗-HBs低于 10mIU/ml时,需要进行加强免疫,但也有学者认为对乙肝疫苗有应答者,即使抗-HBs水平低至不能检出,其预防作用尚可持续数年,故无需加强。本组资料显示5年之内HBV的感染率同1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暂时没有加强接种的必要,但是5年之后的情况目前还没有观察,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中国计划免疫通讯,1992,(4): 2-3.

2 邓韶英,柯建厚,孙亚军,等.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免疫效果及持久性观察.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21.

3 翟如芳,李国英,李太生,等.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6年的效果观察.中国计划免疫,2004,10(5):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