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范例6篇

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

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范文1

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主要通过企业真实场景的模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经营团队,每个团队4-6人,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扮演企业各部门中的关键岗位的角色,即分别扮演CEO(负责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及制定发展)、营销总监(负责销售产品和开拓市场)、生产总监(负责企业生产管理工作)、财务总监(负责资金的运用和财务整合)等管理角色,运用所学的管理相关知识和业务处理技能解决模拟企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竞赛以沙盘作为教具,以工业制造企业为背景,模拟该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各模拟企业以财务年度为单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演练,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担任指导老师和参谋的角色,通过直观的沙盘演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中了解企业的管理规律,提升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于学生,通过模拟大赛的参与不仅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扎实,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提高管理技能,为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比赛的结果及学生的经营成果可以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作为一个评价标准,也是我们判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正确与否的一种方式,以此可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专业教学设计,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于企业,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甚至与学校进行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共赢。

2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理论知识庞杂丰富,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吸收,而实践环节不易组织,操作性不强,不容易达到实践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基本是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实训实践的环节比较少甚至没有,但并非这门课程不需要安排实训实践。实践安排的缺失、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是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存在的通病之一。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能记住很多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但光掌握理论没有实践不等于学生提高了职业能力,学生学到理论知识之后若不能加以运用,很快将会淡忘,而真正企业所需要的决策分析能力、市场预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却被忽视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由此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

2.2教材内容脱离岗位标准,教材形式太过传统死板

在制订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过程中,参考过很多教材,但几乎没有一本让人满意的教材,原因在于目前已有的教材内容构建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对岗位操作技能的认知教育较少,结果自然是学生学完后往往觉得没有用武之地;此外,教材形式上过于传统死板,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很多教材仍然无法脱离传统知识传授的框架,教材多以文字讲解为主,数据、工具、表格很少应用,课后的联系也缺少理论知识的考核,这样的教材很难与实践相结合,更难吸引学习的学生兴趣。

2.3学生基础知识底子薄弱,专业知识学习跟进吃力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能融会贯通,将知识关联、技能贯穿才能学好该门课程。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学生熟悉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还要清楚人员规划、招聘、绩效考核、培训等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具有连贯性,此外,在掌握这些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其他课程的知识,如果学生对管理学及相关的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扎实,将很难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2.4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

企业经营管理实务的主讲教师应该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以本学院为例,在课程改革之前,几位该课程的主讲教师,由于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管理没有切身体验,有些业务流程只流于书面化,所以平时授课时就很难做到“做中学”一体化。另外,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虽然教师偶尔也穿插一些实践教学,但实践场所的匮乏以及教学时间的不够灵活,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内容无法系统地开展,更无法与企业实现对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也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

2.5课程考核方法过于传统

虽然企业经营管理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比较传荣,主要还是笔试试卷考核,试卷的内容多是理论知识的考核,操作技能考核较少甚至没有,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模式。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考核方式,就采用临时抱佛脚的复习方式来对待该门课程,导致平时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并且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试前背一背、打打小抄就可以过关,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没办法通过这一次的笔试成绩客观地进行评价。

3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场所,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了使毕业的学生具有“毕业即上岗”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来说,我们可以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入手去探索,改革课程内容体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即以技能大赛为实践平台,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把“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动脑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动手学会各种业务的操作技能。

3.1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模式

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的运作模式就是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设置任务,由于模拟环境的仿真度较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而且必须熟练掌握经营模拟技能大赛。根据技能模拟大赛平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根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如“营销策划”这个工作任务的设计和开发,在讲授完“营销策划“理论知识之后,选定一个大型购物商场,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以四人为宜,由学生为商场的商户设计营销方案,并试图推销给各商户并实际实行,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营销策划过程进行评价。每个课程内容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设计,既保证学生能够了解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按照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整合课程内容和实操过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用性很强的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模式。

3.2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重塑课程内容模块

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不仅包含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文化等知识,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要想学好这门课,必须系统掌握这些知识,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可以通过岗位实践,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经历企业生产经营的完整过程,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涉及多层面的管理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完备的专业知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否则,学生可能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演练而不能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更无法体会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核心技能,通过沙盘推演,学生能够掌握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整合所学知识,将所学技能加以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运用,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既解决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的难题,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为了将沙盘模拟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程在基于岗位业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背景下,在分项实操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工业制造企业的完整的企业管理过程作为学习领域,以沙盘模拟企业为基础,设计完整的教学项目,模拟从企业申办、企业申办、组织结构设计、经营环境分析、生产运作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文化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的完整生产组织的循环过程。每个学习子领域即独立,又相互联系,协同实现企业完整业务循环。具体如表1所示。

3.3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所使用的沙盘集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管理诊断于一体,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系统完整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了解企业真实的运营管理情况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案,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主讲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也应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去实践,积累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熟悉沙盘演练的内在逻辑,着力向“双师型”转变。

3.4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以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为依托,一方面要建立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室,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在综合实训室内进行,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指导书,完成课内实践和实训基地训练任务,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选择学校所在地校外企业作为学生在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基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了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同时采用现场观摩和顶岗实训等教学,做到工学交替。此外,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以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管理岗位实习,学生通过深入实习基地顶岗学习,不仅可以学习管理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增加相关工作经验,提高职业的适应性。

3.5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实现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考试改革

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法;探索

随着高职院校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填鸭式的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倾向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仿真的实景,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所以高职院校中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认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接受知识的模式太单调,学生也只是一味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而不能够去实际运用,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轨[2]。所以目前的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启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美国的哈弗大学最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要求在运用该模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进行互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收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并且通过真实的企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理解到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情景中,反过来可以更好的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案例,一般都会有很明显的特点。案例一般会覆盖到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通过课堂上教师讲解案例,学生来分析案例可以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贯通,从而掌握到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所以通过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使得教师的角色得以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的主角。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与学生互相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探索和运用在90年代末我国逐渐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案例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一般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对学生讲授必要的一些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案例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对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学生针对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评价这样的案例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GE矩阵模型分析和生命周期等基本战略理论知识。

2.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在学生有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后,教师就要开始选择案例教学的合适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和思考。比如当学到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海尔多元化的战略这样的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案例的关键因素,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3.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学生讲解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比如选择一个家电行业内部竞争结构的案例时,可以选择苏宁电器在内部竞争过程中是如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成熟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礼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168-169.

[2]葛成唯.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3,(44):77-78.

[3]李磊,徐雨森.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探讨与分析——以“沈阳机床跨国并购德国希斯”案例讲解战略联盟[J].中国商贸,2013,(26):69-70.

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范文3

首先,《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对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且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过渡阶段。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生产管理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生产计划与组织》等生产管理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上过多地参照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本科教学的思路授课,教材、课件甚至都没有变化。这样的行为无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异,往往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控制和生产过程组织的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调度、供应商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课程都必须以企业的生产计划为基础进行,同时,生产组织也与物流管理各项工作密切相关。该课程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流管理系统知识的掌握。再次,《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减少高职学生学习的枯燥感。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的理论与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严重脱节,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课程实践太少。高职学生具有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等特点,他们一旦对一门课程缺乏兴趣或者感到吃力,往往就会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有利于拓宽高职教师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其教学理论水平;该课程改革的实践还可以帮助高职教师有效掌握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高职教师将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其他高职课程的改革,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课程在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该门课程在传统的教授过程中还存在过于侧重生产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实践内容、许多内容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等问题,忽视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生产计划的制订,内容中着重讲的是生产计划制订的方法,而没有考虑到该方法是否就是企业制订生产计划时所使用的,更没考虑到学生毕业时能否靠这些技能打动企业。还有一些教师在授课中不按照教学目标授课,课程内容杂乱无序,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以及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岗位需要何种生产管理知识缺乏认真调研、分析及论证。

第二,课程实训场地建设所需的教学资金紧张。《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很多实践内容都是离不开车间、生产线和工作地的,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场地的投入集中在仓储、配送等方面,往往缺乏足够资金来建设《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实践所需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训室,因而教师们在讲授课程时更多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

第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当做生产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ERP、企业沙盘模拟等软件工具)。

第四,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过于陈旧,评价面过窄。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生产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大多集中于最终的结果评价,缺乏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及行为的评价。教学考核的手段基本以试卷考核为主,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手段。这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效果的提高。

第五,教师缺乏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很多担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教师根本无任何企业工作经验,在课堂上通常是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老师对企业缺乏感性认识,在案例分析中也做不到深入浅出,使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这种状况往往会使学生对课程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学心理。

第六,教材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所使用的生产管理类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都是纯理论性教材,并且知识过于陈旧。有一些高职课改教材往往是在教材内容中插入案例或习题等内容来凸显教材的实践性,没有考虑到该教材是否真正适用于企业,也没有考虑生产管理知识各个部分内容间的关联性,如编制主生产计划这一部分内容,仅仅谈编制主生产计划的方法,而没有谈综合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如何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课程时缺乏系统性。

三、《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对策

1.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可以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依托行业、企业进行行业调研和行业实践专家访谈,在确定工作岗位群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归纳制造企业中物流管理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生产计划与组织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然后由行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面向生产物流、生产管理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以物流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来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认识生产及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生产计划软件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着重培养生产计划制订、生产作业控制、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软件的运用四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职业情境体验实训》(校内实训)、《生产计划与组织》(理论课程)、《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综合实训》(校外实训)三个教学单元。《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职业情境体验实训》共40学时,此实习一般宜安排在《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前期。通过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及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现场管理的情况。通过体验实训,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生产管理知识有初步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使学生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具备职业的心态和素质,为该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生产计划与组织》共64学时,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组织,并按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八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分为一些具体的任务,见附表。按照附表的知识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来学习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相应的课内技能训练。课程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进行教学,有效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生产管理知识、技能。《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综合实训》共40学时,在《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和企业生产实践两个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由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进一步熟悉企业的生产计划制订和生产过程组织控制的方法,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找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法,完成课程设计。企业生产实践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内外部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使他们对实习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生产方式等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学习,并形成书面的实结报告。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课程的教学应主要通过建立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及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来表现,有效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贯彻任务驱动法,按照课程的八个项目中的各个任务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以后从事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控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课程实行应遵循“工学交替”的思想,采用将任务驱动与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内设立真实仿真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内容,将学习内容整合到真实工作环境中,以项目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实训、生产管理知识相关的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另外,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法实施教学,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教学、情境模拟、工作体验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工作情境中的演练,掌握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生产管理岗位上的职业能力。最后,课程中应注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如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教具及软件、ERP模拟软件以及企业生产实训模拟室,结合模拟教学手段以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网来进行教学。教学资源网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拓展训练资源库等在内的课程教学资源。

4.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岗位技能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甚至可以引入与生产管理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进行课程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能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评价准确度和教学改革的效果。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选派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让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还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或者邀请一些实习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些高级专业人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ERP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ERP全称企业资源规划,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新的产物,属于新型的企业管理系统。运用该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作为管理者对企业进行抉择时的参考资料,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很多高校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专业都设置了ERP课程,但是由于ERP课程教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进行改革。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课程教学现状

1.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ERP本身就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这门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本科院校ERP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能接触真正的企业,所以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深入了解,也就不能充分理解ERP的原理和方法。[1]

2.实践教学规划不合理

在ERP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设置的实践教学主要有ERP软件操作练习和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其中与实际的企业相关的为企业沙盘模拟实训。[2]在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过程中,模拟各种决策带来的经营结果,虽然涉及企业中的很多职位,让学生对企业的基本操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通常是“依葫芦画瓢”,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自主思考。

随着人们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本科学校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关于ERP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虽然改变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掌握的ERP管理理论和方法普遍不足,并不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ERP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但是在很多本科院校中,从事ERP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企业实践经验非常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实际上,本科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而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

一些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但是其中参加过企业实际ERP项目的却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的ERP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大多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很少是由教师的亲身实践的体会或者思考中得来的,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从教师口中得来的知识基本都能从书本中找到。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构建合理的ERP课程体系

ERP课程以培养学生的ERP管理能力为主,ERP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进行课程改革就能得到加强,还要求高校完善ERP课程的课程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校建立复合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学校在构建ERP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建立复合式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比较全面的实践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一个科学合理的ERP课程体系应包括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发展模块三方面内容。

知识模块就是要求学生掌握ERP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ERP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等。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知识模块的学习中应该使用讲解和实践穿插的方式进行。这部分理论知识是专业知识,一般在大二开始学习,这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能力模块主要指基础层面,主要介绍一些ERP开发软件涉及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工具,并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这些软件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模块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综合实践,也就是ERP实践过程。ERP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流程实训和开发实训。流程实训就是学生模拟ERP流程的过程。开发实训则可以当成选修课程,为一些以后参与ERP软件开发的学生设定。

2.改进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ER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ERP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地展现ERP管理的过程和特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组织ERP实践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要进行企业认知实践,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体系和流程等,让学生知道企业是如何运行的。企业认知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活动:一个就是企业经验沙盘模拟实训,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企业进行认知的一种教学方式,创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经营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进行企业的运营管理。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与真正的企业管理相比,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个是安排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学习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商业竞争的环境,真正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

3.建立具有特色的ERP实训基地

目前高校建设ERP实训课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校企合作模式,另一种是建立一套独立的ERP教学实验系统,通过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来加强对学生的ERP实践训练。如果学校依靠自身的力量建立一套完善的ERP教学实验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目前一般高校都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实践岗位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企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和一些知名的ERP软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建立共同的ERP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仿真企业环境或者仿真企业流程中分角色模拟职能岗位,共享专家资源,开展各项实习活动。

在改进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时,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ERP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到系统完善的ERP理论知识。同时,改进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提高企业认知和企业信息化认知,并不断提高学生对ERP软件的认识和操作水平。最后,应该建立具有特色的ERP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范文5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很多外来因素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威胁,给它们的生存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企业需要培养出具有战略性思维的人才。战略性人才可以总结市场经济规律,了解市场运行规则,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1]。

一、《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企业战略管理》的地位

《企业战略管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宏观和高层次问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整合性课程,所以一般是在学生将基础理论和具体职能管理课程学完之后才开设,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定位上,《企业战略管理》是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2.《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会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企业的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谋划并实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控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各种战略制定和实施问题的能力[2],为学生以后的各门专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建立一个高起点,并为毕业后的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本土特色

企业战略管理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才逐步引进企业战略管理这一模式。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教材的主要背景和内容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理论知识也是研究者通过发达国家的战略管理模式研究得出,案例更是由发达国家的典型战略管理案例构成,这就导致了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缺乏本土特色。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不能完全适合本土教学,课程体系缺乏本土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不易接受的特点。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多采用课堂讲解、课下做题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多以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充实内容,前文我们也提到,由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生长发展在西方,案例多为西方企业,学生很难了解其发展状况,加上受实际情况的限制,学生也不能进入我国的企业深入了解,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间比较长,学生主要以听讲为主,探究时间短,教师引导、讲解时间较长,学生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降低了学习难度,但是课下可用资源较少,不能及时地加以巩固复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

3.课程教学缺少实践环节

《企业战略管理》是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通过课内教学的环节,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彻底消化,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不高,导致学习效率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分析掌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制定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达到增强学生战略决策能力的目的。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资源,校企联合比较少,或者有些校企联合只重视形式,不重视本质,导致课外实践流于表面,没有达到提高学生战略管理能力的目的。

4.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

大多数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学校在评价教师时,也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可见,考试仍是当前最重要的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但是,任何一种方法或体系当它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时,就会使其弱点凸显出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主要讲解考试重点内容,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弱。因此,无论从学生的发展,还是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讲,都应完善当前的评价体系,建立与教学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完善《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对策

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虽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国外的案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的经营发展,应多以本土企业案例为主,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水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内容比较复杂,综合性强,理解难度大,教师可以在分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部分主要讲解相关基本理论,便于学生理解战略管理理论的相关知识。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方面,按照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段讲解,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四方面。

2.丰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途径

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深奥有难度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学习效率不高。可以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探究式学习,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及时巩固复习,可以建立一个《企业战略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学生缺乏实践活动,导致对理论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吸收和掌握。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与校外的企业实践资源,通过这种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教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增加了学生的理论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当中,学校可以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丰富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锤炼,为以后在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范文6

在我国经济形势处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职业意识、既懂技术技能又懂管理理念的准职业人。面临新的形势,结合目前高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自我完善、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进行课改、助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使高职学生职业目标明确、职业理念正确、职业精神高尚,这样的目标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逐步渗透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重点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是保证学习效果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源于现今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项目化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克服了传统上课的沉闷无趣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

1.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授课中讲授部分比重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且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老师的授课方式中,纯讲理论知识无疑占用了交大份额的学时,把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高质量的在教学规划和设计任务中完全实现有一定困难。这种授课方式难以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目标,并且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了解理论,实践技能过于空洞,不能胜任社会的工作。学生代入感较差,很多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都沦为学生一厢情愿的想像而已,不能亲身体会。1.2.2实践部分缺乏足够重视虽然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部分实践环节安排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高职的课表和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程比较抽象的理论无从实践,就显得更无用,也更难透彻理解。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侥幸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更不能达到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了。1.2.3案例选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旨在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为日后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奠定基础;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课程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类似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学习了案例,也不无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知名企业的成功也如神话故事一般。而且案例的时效性比较差,比如在管理学课程中高频被使用的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已经是10多年前的成功经验了,放到如今,恐怕依然是一份无法复制的成功。1.2.4课堂规模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以公共选修课开设,尤其在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常常为合班大课,课堂学生人数为80人到160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状态,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学习状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即使有互动也无法掌控全部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氛围难以把握全局。由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大,知识点众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教师的“教”,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受课程时数限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未能将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分析,讲不透彻,学生自然理解起来也更困难。由于合班课程人数较多,也很难采取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用好项目教学法

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大量知识点按约定俗成的顺序讲授,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在不同学习情境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个项目融会贯通。虽然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不像工科一样循序渐进的特征那么明确,但是重新整理项目的知识点,加以科学组合,运用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新的切入点更清晰的领会其含义。重新排列知识点,融入项目教学法,虽然任务量巨大,但是意义非凡。这些知识点,即使没有必然的先知先学的顺序,却因为重复使用,而变得掌握熟练;因为和别的知识点组合使用,而变得理解更为深刻;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而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寻找典型性项目,由简入难,从涉及少知识点到高技能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时,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获得阶段性成果无可疑是对学生强大的鼓励和肯定,也带来对下一项目攻克的跃跃欲试。

2.2实践教学环节立体化设计

以工科专业为例,在高职3年的学习中,有很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到企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合并。比如大一的学生去企业中进行职业目标岗位认识性教育的时候,可以完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企业类型识别、企业文化认知等知识模块的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再比如,专业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工艺流程的时候,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生产运作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等内容合并完成。这样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现实任务的完整性,又能生动的将管理学知识使用到现实工作任务中。将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比较适宜的实践部分整合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综合教学模块,让学习任务更贴近企业工作实际。根据此设想,我们做了一次简单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部分实践环节的合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目视管理、定置管理、5s管理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生产车间及冲压设备认知、冲压设备运行环境及生产现场认知结合在一起。利用到企业中去完成实践环节的机会,从一进企业的标志标示、到进入车间的设备工位安排、生产区域划分、生产看板运用、5s宣传牌及执行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一一讲解,到了设备运行的区域又补充进去质量体系中关于流程部分的知识点;然后由《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师讲解关于设备的及其运行的知识;从物料需求、领用,到工具摆放、使用,再到工艺流程衔接,由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模具设计教师共同完成这部分的讲解,使学生在该情景下多视角,立体化感知,形成更为主动融合的学习体验。后又将分组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疑惑。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鲜,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单向的教,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发问、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转换。在此次尝试中发现,除了企业管理课老师和模具设计老师外,如果再加入一位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效果将更值得期待。可以预期的是,企业人员将把企业种种做法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融合其中,可使学生同时感受真切的企业文化、职场氛围。

2.3优化案例教学法

尝试使用经典案例和时事案例结合的方法。使用陈旧案例,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发展性思维的功力。当时当日的决策,若放在当下,会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又会因哪些调整而变得事半功倍。这都需要通过教师对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加之科学合理的判断推延,无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挖掘管理学科的实用性,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有探求的愿望。时事案例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又能引起学生共鸣。选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一门课程教学的改革不能看一章一节,也不能就课论课,应放在专业、行业、社会的发展中去看,应从学生所学所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去看。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把自己的一门课上好,我们还应尽量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去考虑。助力职业成熟、助力个人成材、助力社会需求,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卫平,宋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3]唐文武,王汉青,王志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