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审计理论范例6篇

经典审计理论

经典审计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级成衣 审美意蕴 设计

服装设计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科技环境中,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物质需求,运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审美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材质这个载体,制作出精美并具有一定审美意蕴的服装。

高级成衣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理念上遵循着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追随着以美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但与其不同的是,高级成衣具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审美取向。从技术层面上分析,高级成衣具有造型优美、版型精致、规格细化、面料巧究、工艺精湛和装饰细节精美等特点,其品质与设计品位能满足具有高端品位目标人群的衣着追求和心理追求。从审美角度上分析,高级成衣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其目的是以实用价值美的法则而进行的艺术创造过程,同时这种实用美的追求是通过专业的语言来实现的,其设计中对美的追求决定了高级成衣的审美取向与审美价值。与其他服装审美相比,高级成衣以其高雅精致的审美定位,时尚、经典的设计内涵,既拥有传统美的基础又融合了时尚美的特点,体现出高级成衣实用美和艺术美并存的设计理念。

由此可见,高级成衣蕴含着传统美和时尚美的艺术特征,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一定的流行性。品质高雅、时尚大气、精致优雅、经典持久,其设计的美体现在传统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融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展示出高级成衣时尚、品位、经典独特的设计内涵。

一、时尚

时尚就是一定时间里崇尚的某些事物,简单而言,就是人们对社会某项事物一时的崇尚。

时尚对于现代服装设计而言,其是主宰流行的主要成因之一,代表着某一时期的文化形象。上世纪70年代拥戴的“不爱红装爱武装”;80年代流行的喇叭裤与粗高跟鞋;90年代的自由主义与前卫风格,时刻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高级成衣对时尚的触觉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着对时尚的追求。然而,由于高级成衣是以高品位消费人群为目标对象,在审美层面上以追求高雅的时尚美为准则,对于时尚元素的应用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有所取舍。时尚设计造型偏重于简洁大气,着重局部应用与穿插;时尚板型结构设计趋向于线条简约、大气,沉稳中蕴含着优雅的美感内涵;面料应用则选择纯度偏低、花色雅致、质感细腻的面料;工艺讲究既时尚又精致,在审美层面上主要突出 “尚”与“雅”的特征,设计定位以高尚与典雅为标准,体现出高级成衣独特、时尚、优雅和大气的审美观。如在体现时尚造型设计时,并不是繁复的创新,而是局部的应用、恰当的融入,体现着时尚能动的美感基础。无论是时尚造型结构还是优雅工艺元素的应用,都展示着高级成衣时尚的品位。一道优雅的时尚线迹,一个精致的时尚图案,一块雅致又时尚的面料,都彰显出高级成衣对时尚的解读,从而折射出高级成衣时尚美的形象。

二、品位

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与水平,具有内涵美的特点。高级成衣便是遵循着这一审美意蕴而进行的设计定位。由于高级成衣主要针对一定品位的目标人群,并不只是标榜服装价格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穿着者的品位和气质要求。高级成衣在设计中蕴含品位这一设计理念,在审美层面上注重品质的要求与把握。造型简洁大气、优雅得体、精致而品位的审美定位,以“品”体现着高级成衣的审美情趣,包括设计品质、面料品质、板型结构品质和工艺品质等。设计品质主要追求简洁、精炼和大气的设计理念,以时尚优雅的审美基础,着重于高级成衣设计中优雅品质的体现;板型结构品质主要以体现人的气质为前提,通过服装结构美的营造赋予一种品位的需求;工艺与面料品质更是体现高级成衣其品位的核心思想。因此,高级成衣既是品质的体现又是传达审美品位的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体现着高级成衣的审美内涵与品位。

高级成衣对于品位的营造主要是基于高雅、精致和时尚的设计定位,并有效融入一定艺术意蕴与审美情趣,从而促使高级成衣品位的提升。一块标牌、一个图案、一粒扣子、一道装饰都是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与思考,把独特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情趣渗透于服装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其出色、到位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意蕴,使穿着者拥有时尚与品位的气质。

三、经典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事物,并具有持之以恒的美感,表达出接近完美的设计理念。

高级成衣正是基于这一定性,将经典的审美意蕴有机地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无论是款式造型、结构特征、风格特点或局部装饰,经久不衰的美感总是围绕着这一设计主题,伴随到服装整体设计与创新,使高级成衣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那份经典而内涵的美。如香奈儿设计的套装,以其简体、高雅的设计理念蕴含在服装造型中,沉稳的色调,简洁的线条,高雅的面料,造型既随意又合体,表达出服装艺术的鉴赏趣味与美学思想,深刻地刻画出经典的服装形象,成为经典的高级成衣典范。

经典服装的创造离不开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美学思潮的融合,高级成衣也是追随着这一定位,将经典的审美意蕴有机地融入到设计中,无论是款式特征、风格特征、元素特征、色彩特征、工艺、结构与面料特征等,以经典的美展开高级成衣的设计与制作,从而营造出经典优美的服装款式。

经典审计理论范文2

根据中央和省、市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通知》(榕委办[2011]44号)的文件要求,现提出粮食系统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重视厉行节约工作,努力精减各类会议和活动,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开支等,局成立粮食系统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时可局长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任成员。下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监察室承担日常工作。

二、政策要求

清理和规范工作要严格按照省、市精神,认真对照,严格审核,全面清理,不走过场。

(一)明确范围。清理和规范范围包括全市粮食系统在编办登记的社会团体,局所属的事业单位和粮食行业协会、粮食经济学会、市粮食会计学会等举办或参与的各类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清理规范的庆典活动,指以单位庆、公祭、单位成立纪念、行政建制变更、建设、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特色物产等为名举办的庆祝活动。研讨会、论坛活动,指单位举办的各类研讨交流活动。社会团体举办的会员单位参加的研讨会、论坛活动,也要列入清理范围。国家法定节日的庆典活动、面向本系统举办的业务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不列入清理和规范范围。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也要参照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

(二)明确要求。清理和规范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通过清理规范,努力实现活动数量、规模和经费大幅减少、举办行为逐步规范、基层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进一步健全控制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长效机制。具体要求是:

1.各单位严禁举办不符合法律法规、中央和省、市文件规定的,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各种名目乱收费、摊派、拉赞助的;以营利为目的或违反有关经济工作纪律和财经制度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利用党政机关名义举办的,其他违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活动。

2.各单位应严格控制举办单位成立等纪念性庆典,一律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周年庆典活动;严格控制参与经贸类庆典,不能超越自身职能,并应尽量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严格控制机关参与的工程奠基和竣工典礼,除重点民生工程外,其他楼堂馆所的竣工庆典、宣传封建迷信的庆典活动一律不得举办。

3.各单位举办研讨会、论坛活动,要统筹规划、从严控制,纳入本单位年度会议计划,并按照程序报批。各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办临时性的研讨会、论坛活动,不得在风景名胜区举办或变相举办公款旅游性质的研讨会、论坛活动;不得举办与收费挂钩的品牌推介、成果、等研讨会、论坛活动,不得异地举办或组织各种“轮流做东”联谊性的研讨会、论坛活动。

4.各类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要严格控制规模和开支,所需经费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列入公示范围,接受审计监督。各级单位举办活动不得向下级单位和企业转嫁费用,所需经费由举办单位承担,严禁党政机关以各种名义向企事业单位摊派和报销各种费用。

5.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含离退休领导干部)原则上不得出席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出席活动必须按程序报批,严禁个人接受邀请参加活动,未经批准不得在活动中挂名任职、发贺信贺电、题词、剪彩等。举办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干部送礼金、礼品、昂贵纪念品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从严控制对领导干部出席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宣传报道。

(三)明确内容。清理和规范内容包括:

1.确系工作需要开展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经局党组批准,并报监察室备案后,可根据“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简朴节约、适度有序”的原则,在批准范围和规模内举办;对一些内容相近的活动,要尽量合并举办;对违反规定、给企业、基层和群众造成负担以及可办可不办的活动,要坚决予以清理、取消。

2.以单位的名义举办的活动,报市粮食系统清理和规范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委、市政府审批。涉及两岸交流的,要经市委台办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各单位举办的公祭类庆典活动,要通过省委、省政府提出申请,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方可举办。经批准后的各类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由全省清理和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备案名册,备案名册之外的临时活动,须按程序专项报批,否则不得举办。

三、精心组织实施

(一)自查登记。各级单位要对已举办或拟举办的各类活动进行摸底自查,列出具体项目,依据清理要求,分别提出保留、合并或者撤销的意见。做到不漏项、不瞒报,尤其是经费来源和数额不能有遗漏。对自查取消的项目,也需如实填报,没有活动项目的单位必须实行零报告制度。自查统计表、登记表及保留项目的相关依据,于2011年7月5日前一并上报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在自查中瞒报、漏报的项目,视同自动撤销。

(二)清理审核。局清理和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单位上报的统计表,逐项甄别、分析和审核,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协调工作,提出保留或取消的清理意见,报市粮食系统清理和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审核清理情况报全市清理和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备案。未纳入单位年度会议计划和预算安排,或未能说清经费来源的研讨会、论坛活动,一律不予审核。

经典审计理论范文3

XX就要结束,按照集团公司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要求,我对自己一年来个人工作情况进行述职及个人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述廉

一、述职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分管质量、研发工作;担任支部书记,管理支部工作;

1、 质量工作、研发工作

1.1质量管理工作

1.1.1生产及批签发工作

截至12月10日前,共投入血浆66吨;生产人血白蛋白20批,批签发申报16批;生产静丙12批,申报批签发9批,3批在线 ;生产乙免2批,在线。

产品质量指标控制严谨,参数控制均在±2sd,其中95%控制在±1sd范围。申报和上市产品,批签发合格率100%,市场抽检合格率100%。

1.1.2落实了10版药典的实施工作

药典是企业技术指导性文件,10版药典的出台,在血浆管理、原辅料、检验、生产、包装等都有相应的变化。

为了落实药典的要求,分别作了下列工作:1、从学习抓起,从骨干抓起,先后派出3批共7个人次参加了部级培训,然后又进行了公司内部培训。2、为浆站专门发了通知要求落实药典的新要求,并在浆站质量审计中,作了专项检查,已经落实;3、督促公司添置了必要的设备如toc检测仪、微粒计数器、渗透压仪等;4、开展了必要的研究工作,为了在药典实施时,保证产品符合新药典的要求,研发部和生产技术部,白蛋白渗透压项目进行了多次实验,在药典实施时达到了要求。5、新药典加强了原料及辅料的监控,新增检验项目12个,质检室按要求建立实验方法;6、修改了文件系统,修改文件244个,记录146个。7、在省局正在进行相应的注册备案。

1.1.3将要完成现有四个批号的再注册工作,坚决保住现有批号。

在注册的资料已经准备完毕,现场核查已完成。能确保四产品的再注册顺利完成。

1.1.4基本完成了今年的质量审计

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开展了三项质量审计任务。所属三个浆站进行了质量审计2次,完成审计报告和整改确认报告;8月份公司内部进行了全面质量审计,共自检出问题34项,对存在的软硬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确认,完成自检案报告及确认报告;8月底前完成年度供应商审计工作,对43家供应商进行了审计评估,并对部分重要物料供应商进行了现场质量审计。

1.1.5坚强了现场监督,促进gmp文件系统有效运行,坚持质量工作持续改进。

出台了质控点管理制度,确立岗位质量监督员,有力的推动了质量工作向细化和深化方向改进。

1.1.8取得相关证照

血浆检验室取得了通过省疾控中心验收,取得艾滋初筛实验室许可证;动物房取得了年审;

1.1.7参与车间改造方案的设计及论证。为了改造的顺利进行,从改造方案的设计到论证,已经进行多次,每次都认真参与研讨。

1.2研发工作

1.2.1解决了免疫球蛋白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外观及热稳定问题,保证了两产品的生产和上市;是两产品再注册具备了条件。

为解决两产品技术难题,研发部及生产技术部联合攻关,做小试验十次以上,派人咨询专家两次;为建立乙肝效价检测方法,特邀请兄弟单位同行指导两次.终于解决了关键的检测项目.

经典审计理论范文4

随着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文化多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正在逐步侵蚀着民族文化的生存以及延续。因此,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加入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能够很好地去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所谓的“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并不是纯粹的将传统文化当中的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的整合、归纳甚至于抄袭到设计当中,也不是将复古明清、照搬古典的进行设计,而是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理解之后,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新中式室内设计当中,并与民族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比较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能够通过动态的解读与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继而为以后提高人们的民族精神文化起到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人们主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国家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赋予世界意义,民族文化也意味着,在任何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的精神内涵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上的一种文化需求,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仍位于有设计行业的主流地位,其重要的特点是讲究设计的功能性特征以及实用性的特点,而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而言,其表现手法通常是将中式的建筑结构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同时传承传统元素中的设计风格及其精神内容。随着人们对于民族认同感的提高,许多国人逐步开始重新定义隐藏在文化当中的文化价值,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世界的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人在以前文化建筑中的传统民居文化特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方面的设计问题逐步成了现今中国设计界最为热门的探讨话题“。新中式”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很好地融入设计之中,分别表现出儒、禅、道三种不同的思想意境特征。在我国,促进和谐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素“,和”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和谐是表现一个社会和自然所生存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状态。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讲究纲常以及对称的特点,常通常是运用阴阳平衡的理论依据来对室内的生态进行调和,在装饰材料上则选用“金、木、火、水、土”这几种元素来体现禅宗式的宁静和理性的生活状态,同时充分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以及所追去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特征。

2现代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需求

现代设计集中体现在通过艺术和设计去不断地改善和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开始逐步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提高艺术品位和设计的审美内涵,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审美意识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由基本的认识和看法促使美感的形成。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其他审美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影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审美理念的差异随着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都有所区别。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潮流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影响同样具有有非常大的变化,对于民族文化上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缺乏。

(1)缺乏对于优秀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及认同感。

(2)对于西方文化的过渡崇拜和盲目追求,从而互留本土文化特征。

(3)对于比较朴质的本真的文化的一种冷落,对于异己文化的过度追求。

(4)缺乏对先进文化的了解和对落后文化的判断。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应该去发展和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的新中式风格,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能为以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文化知识,普及对后代的教育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古典造型艺术的继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中式风格在家具室内设计语言上充满理性特点而不失简洁的效果,线条干练而方直、整体的造型显得尤为的大方,同简约风格的现代家具的轮廓有共同的特征。同时,新中式的家具同时也吸收了明式家具中的特点,并且摒弃了古典家具中比较繁缛的装饰特点。古典西欧流行在17世纪,法国是古典文学的主流。因为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相结合,被称为“经典”的例子。在法国,从早年的17世纪到1660年左右,已经到古典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文学语言去完成相关设计和建立各种文学流派,一直在欧洲流行了200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说,有古典文学的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的古典风格,但它不是直到18世纪初的发展;俄罗斯是第一个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一旦成为文学的主导倾向在那个时候。同样在中国的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中也继承了这一点,将古典主义中注重“理性”至上的精神,要求逼真但又不能纯粹模仿等精神融合在新中式的室内设计之中。并运用新型的材料,各种型号的玻璃、树脂以及金属等材料并结合一些环保的材料和各种高强度的胶合以及具有优美纹理的迷彩等新型材料。

4结论

经典审计理论范文5

论文摘 要:审计实务课程应以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达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审计实务》课程目标 

《审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内外审计工作的人员岗位,确定他们需要掌握对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全过程,能熟悉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掌握问卷调查、盘点、函证、审阅、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能查找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根据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一些主要项目的审计,并能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能合理出具审计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诚信、责任、成本、审计风险、团队合作等意识。使毕业生上岗后即能独立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这就使毕业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创新能力弱。 

 

3 提高《审计实务》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审计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到审计部门实习、调研,同时专业教师还应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3.2 以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以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时序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与顺序。课程直接对应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整合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通过调研听取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专科毕业生审计方向的就业岗位群:(1)会计师事所助理;(2)政府审计、企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财务舞弊行为作出职业判断、确认及处理的能力;正确确定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合理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和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3.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应主要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会同企业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学习情境,完全采用真实审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审计项目,审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审计项目中进行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最后安排一周的实训,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实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审计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教学方法的选用 

(1)“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典型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师指导,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下任务小组策划教师指导学生修订策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写工作记录任务完成后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个人自评) 撰写工作总结的模式。“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专一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虽然从总体上看,《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审计员”,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组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负责人等。这样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也便于不同小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分角色实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案例引导分析法 

在学习情境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用于审计业务指引的实用案例、违法处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审计业务指引案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为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时的参考。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工作中有对比和参考,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审计实务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经典审计理论范文6

行为(Behavioral Accounting Research)是“关于会计与人类行为的”(Hopwood,1974),它是行为科学在会计中的,即将会计与这样的人类行为-与会计信息和会计相关的人类行为联系起来。从1920年Ferguson提出责任会计思想开始,行为会计的经历了萌芽的10年(20世纪50年代)、觉醒的10年(20世纪60年代)、的10年(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1981年美国会计学会“会计、行为与组织兴趣小组”的成立和1989年美国《行为会计研究》年刊的创刊,标志着行为会计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行为会计研究已构成会计研究三大流派之一的经验会计学派的一个分支①(①会计理论研究的三大派别分别为古典会计学派、规范会计学派和经验会计学派。),并成为西方会计中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2002年诺贝尔学奖授予了两位行为经济学家②(②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行为经济学家分别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Kahneman的贡献在于他将心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Smith的贡献在于将实验室实验作为经验经济的一种工具,特别是在可选择的市场机制研究方面,则预示着行为会计发展所具有的广阔前景。

行为审计研究是行为会计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Bamber(1993)的统计,在行为会计研究的构成中,行为审计研究所占比重由1987年的28%增加到1991年的58%,而与此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行为研究均有所下降,管理会计的行为研究至今维持在28%左右。行为审计研究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判断研究所依赖的决策行为研究、认知心理研究等已经发展出可供跨学科应用的研究典范。心理学理论是行为审计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成果在行为审计研究中的不断应用也促进了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通过一系列可重复验证的实验以及严密的假设,建立了可以解释以及预测现象的模型。会计学者引用相关模型和理论突破来解决会计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研究典范。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为行为审计研究提供诸多的研究突破,并先后产生了四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典范,它们分别是透镜模型、判断认识过程、决策前行为和问题解决等。下文分别对四个研究典范进行讨论,并结合行为审计研究近期动态谈谈行为审计研究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透镜模型-审计判断过程的数学表征

透镜模型是环境知觉理论的一部分,而环境知觉理论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环境知觉理论存在多种理论分析方式,包括格式塔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以及概率功能主义。透镜模型是概率功能主体理论的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透镜模型认为,主体对大环境作判断时,会给不同的刺激(即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系列散布的环境信息进行过滤并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在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做出判断方面,透镜模型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外界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达到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透镜模型一方面可以用以研究个人如何用已知的线索进行调查并得出最终的决策,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以研究实际发生的现象与某一线索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行为审计研究的早期,研究者积极应用透镜模型理论(Ashton,1974,1976;Libby,1975)来捕捉审计人员的判断政策,并评估他们的判断品质,从而逐步形成透镜模型这一研究典范,又称政策捕捉。政策捕捉主要探讨审计人员如何处理或整合其所搜集的数据,如果每位审计人员的整合方式可以用统计加以推论,并以数学模型作为表征,则这位审计人员的判断政策已经被捕捉。政策捕捉的研究除了利用统计方法捕捉审计人员的判断政策外,也评估判断绩效。

Ashton(1974)就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判断行为进行了研究。该文设计以薪资循环内部控制判断为主题的实验,将共识(consensus)、稳定性(stability)、自我洞察度(self-insight)作为评定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判断绩效的指标,并运用主要效果与交互效果所解释的判断变异比例来衡量审计人员运用内部控制强弱指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以二次判别的方式考察审计人员前后判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审计人员的判断政策可用线性模型表征;审计人员在共识、稳定性以及自我洞察力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Ashton(1974)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心理学的透镜模型研究特点,影响十分重大,乃至成为此后类似研究的圭臬,并开创了利用变量分析来研究审计人员判断行为的先河。Libby(1975)应用透镜模型探讨银行放款人员的基于财务会计信息之上的破产预测行为。它将众多财务比率作为自变量,银行授信人员之破产预测作为应变量,多元回归模型中各回归系数的值则代表银行授信人员从事判断时对各项财务比率之重视或依赖程度。Libby(1975)已经成为透镜模型研究典范中的重要,经常被后续研究所引用。

利用透镜模型来研究审计判断行为,不仅在于研究薪资内部控制评估与破产预测行为,它还可以用于研究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评估,应收账款的查核程式规划以及重大性判断等(Gaumnitzetal,1982;Joyce,1976;Messier,1983)。总体看来,透镜模型是在信息输入与输出方面很有用的线性代数的判断模型,但是在信息处理方面,它并不能很好地描述和判断人们内心的真实的认知过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对决策过程的更好认识在于认知过程,因此,心理学家运用决策启发法(judgment heuristics)充实透镜模型的内容,以提供更加详尽的、有用的认知过程的细节。

三、判断认知过程-审计判断的认知过程研究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透镜模型的局限性,并着手研究人类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即判断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of Judgment)-讨论环境中的多种线索是如何被赋予权重的、判断是否具有一致性、决策者的决策是否存在经验法则等。Tversky Kahneman(1974)发现,人类在进行判断时,根本不是依据贝叶斯定理,而是根据一些较简单的经验法则(heuristics)进行的(这种方法又称启发法)。经验法则是指日常生活的经验而逐渐积累形成的决策方式。一般而言,根据经验法则来做判断是相当有效的方式,因为能够减少判断所需要的认知过程、时间和数量。Tversky Kahneman(1974)提出包括代表性( representativeness)、定锚与调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以及存在性(availability)等三种经验法则来揭示人类的概率判断行为。经验法则虽然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但有时候会造成偏误(biases),比如对事前概率、样本大小不敏感及效度的错觉等。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参与实验者认为在给定的一天中在大和小医院出生的小孩中,男孩的比例高于60% ,这就是运用经验法则存在偏误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随着样本的增大,随机变量对平均数的偏离是不断下降的。更精确地说,根据统计上的大数法则,随机变量大样本独立观察平均值的概率分布在随机变量的期望值附近集中,并且样本平均值的偏差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大会趋近于零。然而,根据心理学的小数法则,人们相信小样本的平均值也会在随机变量期望值附近集中分布。小数规则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平均情况,他就会得出这位经理要比一般经理优秀的结论。然而,它所具有的真实统计含义却非常微弱。

判断认知过程研究对审计判断过程研究的影响重大,它研究审计人员评估所取得的信息并形成各种可能情况的主观概率分配这一过程,为审计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1976年,审计学者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引入审计领域。由于判断认知过程对审计人员的概率分配过程影响极大,因此,这一研究典范也称为概率性判断。

针对“评估所取得的信息并形成各种可能情况的主观概率分配”这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受心理学影响,行为审计研究开始探讨审计人员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概率性判断行为(Probabilistic judgment behavior),通过对代表性、存在性、定锚与调整三种经验法则的研究来揭示审计人员的判断行为。Swieringa,Gibbins,Larsson Sweeney(1976)首先将Tversky Kahneman(1974) 的研究引入审计领域。他们以实验的方法研究代表性经验法则,依次探讨对先天机率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prior probability)、对样本大小不敏感以及有效性的错觉(illution of validity)这三种偏差在审计人员判断中的存在性。研究发现,许多受试者并未忽略先天机率,但受试者会因为忽略样本大小而产生判断偏差且受试者很难估计出正确的事后概率比率。研究表明,经验法则是存在的,但其对判断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性质。Gibbins(1977)应用Swieringa,Gibbins,Larsson的实验方法研究偏误问题,发现受试者的判断受到变量间一致性的影响,而对变量的相关性并不敏感。另外,审计行为学者在定锚与调整经验法则的研究中也取得了进展。Joyce Biddle(1981)进一步探讨审计人员的概率性判断行为是否可以用“定锚与调整”进行解释①。(①Joyce(1981)认为定锚与调整经验法则缺乏明确的定义,并且在研究中排除了知识结构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和心理学上研究不同的发现。)用定锚与调整经验法则解释审计人员行为研究的文献还包括:Kinney(1982),Biggs(1985),Butler(1986),Wright(1988)等。讨论存在性经验法则的文献不多见,其主要研究“存在性”经验法则与审计判断之间的关系。

四、决策前行为-审计判断过程的实验扩展

随着心的,心理学家主张放弃传统的内省法而采用更加客观的心理学方法。他们大力倡导4 种客观方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其中口头报告(verbal protocol)成为审计人员信息处理过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要求被测试者在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要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过程(think aloud)。透镜模型利用模型的建立与统计方法来捕捉决策者的判断方式,被心理学家称为黑箱子(black box) ,因为其没有探索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处理过程。而口头报告法则可以弥补透镜模型在这方面的不足,得到了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认同。心理学家运用口头报告法研究信息使用者在决策前的思考过程,探讨决策者做成决策前如何获取信息、获取哪些信息、使用信息的时间长度以及如何评估、分析与运用信息等过程。

口头报告方法在审计研究中的运用,其具体方式主要为同时口头报告(concurrent verbal protocols)方法,即实验者要求受试者根据一些资料进行决策,并且在接触到资料以至作出决策之间,将其思考过程全部说出来。受试者身旁有一部录音机,实验者将其口头报告录音,经整理后再经一定程序进行断句、编码并成为书面报告。实验程序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练习阶段,使受试者熟练出声思考,减少受试的压力和负担;其次是正式实验阶段,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要求受试者说出其思考过程,试验者随时提醒受试者不能静默太久。行为学者口头报告法研究审计人员处理信息的过程而形成的报告分析(protocol analysis)这一研究典范,又称为程序追索(process tracing)。

作为人类信息处理(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HIP)审计研究的另一途径,口头报告方法探索决策前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Biggs Mock(1983)探讨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估行为与审计规划,将口头报告的研究结果视为一连串行为片断所构成的序列,他们深入地抽象归纳这些行为片断,得出决策模型并画出流程图。在口头报告记录受试者的决策过程,Biggs发现有的受试者采取系统式策略(systemic strategy) ,即在审计人员决定查核范围时,先搜索足够信息;也有受试者采用导向式策略(directed strategy),即审计人员首先选定一种查核程序,再就该程序搜索有关信息。Biggs进一步分析两种不同的决策行为,并认为导向式策略的审计人员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改变和调整的次数最少,所注意到的决策信息也最少。报告分析这一研究方法虽然存在很多弊端,在心理学界也存在争议,但是,它对于审计学者研究审计人员的判断过程有极大的帮助,也为分析审计人员解决能力的研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五、问题解决-审计人员判断能力研究

信息使用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判断能力)是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的范畴内,问题解决是指当人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的路径时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专业知识(即专家与专长)、心理定势、功能固著以及问题的性质等。其中,专家与专长因素的研究最为行为审计学者所关注。认知心理学发现,专家并不只是比其他人更“聪明”,专家与新手的决策质量受下列因素影响:①知识基础;②专业记忆;③问题表征方式;④问题解决途径;⑤初始状态加工;⑥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⑦自我监控能力。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审计行为研究开始涉及经验与判断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了有关有经验审计人员(专家)与无经验审计人员(新手)的比较,结果发现,生手与专家的判断差异,并非纯粹由审计经验的时间长短的差异造成,而是取决于特定知识(task-related knowledge)的差异。据此,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务分配的重要因素就是确认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及其是否有充足的经历来实现高水平的审计(Abdolmohammadi Wright,1987)。同时,学者们着手探讨知识与审计人员的表现的关系,认为知识是审计人员判断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强调知识差异的研究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形成为专家与专长研究典范。

Libby(1985)最早将知识与专长的关系引入到审计研究之中,他发现审计专家具备正确的关于财务报表错误频率知识,且按照交易循环将各个错误加以归类储存于记忆。Bedard(1991)通过两个审计项目对审计人员的比率分析能力进行口头报告分析发现,在某种情况下,较差的表现来自于对比率的错误定义和错误整合,表明会计知识是影响决策能力的一个因素。Bonner(1990)通过对会计系学生和审计项目经理的会计知识的多项选择测试完善了Bedard的研究,发现审计项目经理在这两个审计项目上的表现具有相关性,而学生则没有。Libby Tan(1993)运用多因素模型重新分析Bonner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并认为会计知识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表现。Ashton(1991)发现专家在因内控缺失引起的财务报表错误及其频率方面的知识是有限的。Nelson(1993)则认为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拥有会计知识以及在实践中学来的错误频率知识,因而具有较好的比率分析表现。但是,通过积累会计知识和错误频率知识,初级审计人员(novice auditors)的表现也可以被提高。另外,学者们还认为会计知识可以划分为知识结构与知识组织,以上研究属于知识结构范畴。知识在记忆中的组织(即知识组织)也被认为是有效的决策表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Tubbs(1992)通过实验来研究审计人员的经验对其知识组织和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专家能够回忆较多的错误项目且准确率较高。行为审计学家研究也表明,会计师事务所以查核为目的的知识组织方式,不利于审计规划, 应予以改变(Nelsonetal,1995)。

六、行为审计研究近期动态及其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