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范例6篇

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

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范文1

1.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技术技能通道依然模糊

供电企业当前未系统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未科学设计、员工任职资格标准未明确。对于绝大多数处于职业发展低端的普通员工而言,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何时、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技术技能专家水平,认为技术技能专家“可望而不可及”,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2.存在“一腿长,两腿短”的职业发展通道

供电企业员工一般分为三大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管理岗位通常是经过职务的升迁实现纵向发展,形成管理通道;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类岗位通过在国家职称系列中级别的提高实现发展,分别形成专业技术、技能通道。但是,无论从个人价值、待遇,发展空间等哪方面来看,技术、技能通道都无法和管理通道相比,都不及管理岗位,跟管理人员的薪酬及待遇都相差太远,而且提升的空间小,职位的迁升也就成了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员工均挤破头往管理通道走,形成“一腿长,两腿短”的现象。

3.通道划分过于粗放,缺乏可操作性

供电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只是通过简单的职类划分,形成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三大通道,但这种划分这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现实意义不大。

4.管理机制不配套,不能形成整体效应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配套管理机制未跟进,员工获取学历、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积极参与培训课程等,只有少量津贴,很难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管理机制的缺位,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学历考取、技术技能提升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针对供电企业在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研究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多元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配套的管理机制等,为员工明确自身定位及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基础,为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提供平台。

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原则和步骤

综上所述针对上述问题,为研究解决供电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70人力资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2月下中遇到的问题,应在坚持总体性、系统性、差异性、发展性、责任明确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设计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辅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配套的管理政策,改进供电企业的员工队伍建设,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达到管理效率和人员效率的有效提升目标。

1.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原则

科学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应坚持总体性、系统性、差异性、发展性、责任明确等基本原则。总体性原则:针对供电企业全口径员工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与全体员工的共同发展。系统性原则: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通道的设计和管理要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撑,同时也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套支持,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效果。差异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员工设立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对通道内不同层级明确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现各层级标准的差异性,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发展性原则:根据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员工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动态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责任明确原则:明确员工个人、上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保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2.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步骤

(1)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岗位发展地图、岗位胜任力模型、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等一系列职业生涯管理工具。①疏通员工发展通道,拓宽员工发展空间根据供电企业各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职系,使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员工均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途径。在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各职系内不同的职级和职档。②绘制岗位发展地图,明确职业成长路径畅通供电企业各类职业发展通道,绘制各部门的岗位发展地图,为员工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个人职业成长路径提供指引,实现全体员工“努力有目标、施展有平台、成长有通道”。③完善职业发展标准,指导员工自主提升在系统考虑现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存量情况、执行企业战略所需人力资源的技术、技能结构、人员组合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层级、各专业线岗位胜任能力标准,进一步完善各通道各岗位层级任职资格标准,使职位晋升、岗位转换有最基本的准入线,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开发策略、培训计划提供指引。④建立职业发展档案,清晰员工培养路线建立包含员工职业发展具体规划(包含晋升记录、考核结果记录等)和员工能力开发需求(包含培训记录、技能获取记录、技术职称考取记录等)的职业发展档案,并定时更新,作为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管理的依据。

(2)辅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生涯管理人员、宣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上,按“职业测评目标设定能力审查职业策略”四个步骤操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①实施员工职业测评,挖掘员工个性潜能企业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员工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准确测评,使员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员工个人通过努力做好现任工作职责、与其他岗位员工交流、尝试新的工作内容等了解自己的职业爱好;通过听取别人对自身工作成果的反馈信息、真实的自我评估等了解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岗位;通过询问HR部门、多听、多看等了解职位空缺信息。②设定员工职业目标,锁定员工发展方向员工及其上级领导在分析探讨其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确定其短期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记录于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形成具体的、富有挑战的、可以实现的,并且与员工的期望职位、应用技能水平、工作设定、技能获得等其他方面紧密联系的各项具体规划。③审查能力匹配程度,发现员工能力差距在定位当前职业生涯位置等的基础上,评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当前所处环境以及可获取资源的匹配度,分析员工自身规划与企业潜在晋升机会、横向流动等规划的符合度,发现员工能力差距,明确能力开发方向,以针对性制定能力开发策略。④开发员工职业策略,强化员工成长保障员工及其主管人员就其如何达成自己的短期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如参加培训课程和研讨会、获取更高职称、获取更高技能等级、获得更多的评价、获得新的工作经验等)进行专门讨论,并制定能够促使职业目标达成的具体行动计划。采取培训、绩效管理、工作实践、开发性人际关系建立等活动,帮助员工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通过丰富化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针对性地提升不同人员的职业技能;通过绩效反馈,让员工理解当前绩效与目标绩效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善的行动计划;通过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工作调动、晋升等,让员工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以新的方式运用其技能、获取新的工作经验等;通过配备职业导师等,建立开发性人际关系,互动式地帮助员工开发个人能力。

(3)完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完善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的信息披露、竞聘管理、标杆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培训管理、绩效薪酬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工作的制度和流程,培育有利于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职业规划文化。①打通信息披露渠道,强化信息沟通对称建立信息披露渠道,及时向员工传达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人力资源战略、未来人才需求预测、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政策、流程及职业发展通道、岗位发展地图等信息,给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引。②开放岗位内部竞聘,增加员工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充分体现事业留人的主题。企业在导入生涯管理的同时,除了与员工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外,还要求企业内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员工实现职业发展提供舞台。但要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拔苗助长等调配手段,侧重创造公平竞争的竞聘平台,鼓励职工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③确立职业生涯标杆,探索最佳发展路径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标杆,分析标杆的职业链条走向,向员工形象展示最优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员工向标杆学习,激励员工超越标杆,实现迅速成长。④启动职业加速工程,加快人力资本储备开展关键岗位接班人计划或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业务发展计划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利用定性(如观察)和定量(如绩效结果)分析方法预测人员流动情况及潜在接班人情况等,设计并执行关键岗位继任计划和人员保留计划。⑤优化员工培训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搭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菜单式课程库体系,提供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岗位主修课等多种课程选择,便于员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搭建分类分层分专业的个性化培训资源体系,提供在职培训、内外部培训课程、海外委派、岗位轮换、职业导师制、学历教育、国内外专业技术研讨会、继任者/接班人计划、异地安置等多种培训方式,为员工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制定员工个性化培训需求分析机制,根据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制定企业年度培训计划,针对性地提高员工职业能力。制定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培训方案,对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等,分别提供不同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建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将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综合评估结果与员工绩效改进、薪酬调整、职位变动等有机结合,并定期跟踪和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状况,及时反馈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状况,实现员工学习与发展全过程管理。⑥对接绩效薪酬管理,推动企业全面激励构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配套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和选拔相结合、业绩和待遇相结合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将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综合评估结果纳入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员工绩效改进;将绩效评估结果与员工晋升、员工薪酬福利紧密结合,让员工感受到随着操作技能或专业技术资格水平等的提高职业发展等级、薪酬都能得以匹配,增加持续激励力度,提升员工积极性。⑦培育职业规划文化,营造全员成长环境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关注员工发展的文化。在理念上,重视员工,将员工当成企业的财富;在行为上,尊重员工,与员工平等沟通;在机制上,引导员工,倡导高绩效和正向激励,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构建健康的组织氛围,使员工快乐工作。

三、总结

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展翅计划 应届生 激励机制 存在问题

引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中唯一具有创造力的资源。开展培训项目,正是企业在激烈的人力资源争夺战中通过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培训项目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因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也不尽相同。而应届生培养项目,是一种将应届高校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企业中管理人才的域训项目。企业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也决定着该项目成败的关键。管理培训生项目不同于企业中通常进行的普通的培训项目,从培养对象到培训目标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深入透彻地理解培训项目的基础理论是研究该问题的必要的前提。本文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由理论到实践”的客观规律,从培训项目的基本概念着手,步步深入。

项目背景:

2008年年底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绍鹏提出:要在5年内实现联想band7(主管级别)以下员工50%来源于应届生,未来中层干部希望能够越来越多都是由应届届生晋升,应届生要成为联想的中流砥柱,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启动了应届生培养项目并赋予了一个很积极的名字一展翅计划。09年1月展翅计划正式启动。

展翅计划不同于其它培训项目,培养对象甄选,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让合适的人进想,使其人岗匹配非常关键。从08年下半年开始,联想集团开始在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宣讲会。宣讲会将应届生希望了解到的公司信息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于联想投放出的近200个应届生岗位也做了详细介绍,各BU各显神通,在宣传材料,BU介绍上下了功夫以吸引更多的应届生的目光。通过全国近30场校园宣讲后,通过近半年的招聘流程,最终中国区在09年招聘了52名应届生进入到展翅项目中,这52名应届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各个不同的业务模块。

09年7月随着52名应届生的陆续入职展翅计划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一个为期两年的培训项目,其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阶段:建立应届毕业生数据库并匹配指导人

为了对这52名应届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人力资源收集各方面的数据,建立了应届生的数据库,同时针对这些应届生在各自部门为其匹配指导人,指导人的主要职责是为应届生进想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协助完成工作;生活上给予帮助更快融想。数据库建立和指导人的匹配使得我们有了最详细的项目信息,同时解决了应届生进想后无人看管的担忧。

第二阶段:指导人沟通和培训

联想的指导人制度由来已久,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优秀人的指导人不是一件易事,而且对于公司非常重视的应届生的指导人更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人物。为此为了帮助指导人更加明确其在展翅计划中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在应届生成长的各环节中参与指导,帮助应届生更好的成长,展翅项目做了大量的与指导人的沟通和培训工作,使得指导人能够有足够的资源去帮助应届生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应届毕业生培养项目推广宣传

展翅计划作为一个全新的项目,要想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内外部的宣传和推广非常重要。在项目启动后,人力资源部运用各种手段展开宣传攻势,从上之下的宣传,SVP,VP作为项目的sponsor的大力支持,公司内部的宣传,使得项目在公司内部受到的广泛的关注,为后续应届生项目获得更多协同部门的支持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阶段:应届生一年在在岗锻炼和专业培训

第一个时期:NEO到岗及入职培训

应届生加想后NEO(new employee orientation)培训,是应届生接触的第一个培训,这个培训将带领应届生更好的了解联想开启联想职业之旅。为此人力资源打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NEO培训,针对应届生希望了解的,作为职场人应知应会的信息在NEO中集中为员工进行统一讲授。同时通过这个培训,也希望中国区的52名全国各地的应届生能够建立起联系,成为联想职场里面互帮互助的一个团体,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入职形成安排表如下:

第二个时期:应届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中应届生将经历:试用期转正、自己所在岗位的在岗锻炼、指导人对其工作的指导和评估、各部门高层管理者与应届生的圆桌会议、接受各岗位的专业培训。

在这半年的时间中应届生要快速适应职场,通过试用期三个月,指导人和管理者需要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估,同时高管对于应届生的关注,与应届生的交流启发应届生的工作,点燃应届生的斗志;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如针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培训,针对营销人员的营销培训以及项目管理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提升应届生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目前的岗位。通过关键的两个时期之后进入展翅计划。

第五阶段:年度答辩及评优

经过一年的时间,52名应届生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业绩,指导人和管理者对其表现都比较了解,此时会进行一轮针对应届生晋升的年度答辩,此次答辩主要考量应届生这一年里在联想承接的工作极其工作业绩,作为panel的高层管理者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评定是否予以晋升到下一个级别,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应届生会给予评优奖励,对于优秀应届生的指导会获得金牌指导人称号。高管作为晋升评委提升应届生在高管面前的曝光率,让高管对于应届生群体的潜力有了认识,从而成为项目的支持者。通过一年的工作,优秀应届生得以快速从band5 trainee晋升到了band6专员,同时这一年里应届生的工作业绩也得到了高管的认可。

第六阶段:轮岗、项目承接、优秀经验分享会

为帮助应届生更好的成长,在第二年的培养计划中公司为员工提供轮岗的机会,让员工了解其它部门的工作,同时让其承接一些项目,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定期的优秀经验分享会让应届生在分享中共同成长。通过第二年的在岗锻炼,对于优秀应届生会向高层推荐,给予外派机会,成为组织中的高潜人员重点培养。

通过以上六个阶段完成了展翅计划2年的培养,展翅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公司培养优秀的中层干部的继任者,所以光是有各个阶段的培养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机制和资源作为保障。

展翅计划项目陪配套保障机制:

1:应届毕业生指导人考核及激励政策:

①指导人的指导业绩和能力,作为评定其领导力的重要依据之一,运用于OHRP年度review以及职级晋升。

②指导人可优先参加一些公司/中国区组织的管理培训项目;

③对于优秀的指导人,进行年度评选,申报公司奖项:

指导人作为展翅项目中的关键人物,其对应届生的指导好坏,将对应届生的业绩有重大影响。对于指导人的考核和激励成为考核展翅计划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

2:优秀应届毕业生激励机制

①对于成长迅速,取得突出成绩的应届生会通过所在部门,区域季度评优、非经济性激励等方式给予即时鼓励;

②对于特别优秀的应届生,公司将在第二年以后给予额外的一些资源,比如分配导师,给予更多职业发展机会等,并将其纳入公司外派和高潜人员库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应届生本身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的激发应届生的潜能,使得应届生能不断接受挑战,突破自我从而得到提升,优秀应届生的激励能够树立同届应届生的role model,使其成为学习的对象,利于优秀经验的分享。

3:应届毕业生岗位序列晋升特殊资源保障机制

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序列晋升比例不受公司总体岗位序列晋升比例限制,一年后符合岗位要求应届生即可从Band5晋升到Band6。晋升资源的保障,是对应届生入职一年表现的肯定,同时加速应届生的职业发展,这将使得应届生对于联想的职业更加有信心,从而增强其对公司的认同感。

4:应届毕业生培养项目定期review机制

①每年6月份,中国区人力资源组织应届生培养情况进行回顾,以总结经验,为制定下一年度的招聘计划及完善培养方式提供依据:

②每个季度,项目组会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定期review,并通过对应届生,应届生指导人,应届生上级的访谈,在线survey来评估项目的效果。

通过定期review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同时对于应届生及指导人的survey能够更好的掌握其状态,适时的调整项目计划,从而使项目更加有效的帮助到应届生的发展。

应届生项目的资源保障:

在展翅计划2年的项目过程中,联想集团为应届生提供多多种资源,使其能够更好的帮助到应届生的发展。

1:应届生指导人资源

经过甄选的指导人,无论从其从工作的专业性上以及人生阅历上都有丰富的经验,加之公司为指导人提供的各项工具及知道资源这些将很好的支持指导人对于应届生的指导工作。善用指导人资源将会促进应届生快速发展。

2:培训资源

对于展翅计划培训项目公司匹配了丰富的培训资源。一方面:对于展翅计划特有的的NEO培训、指导人培训、通用技能培训、应届生转换成职场人的培训等定制化培训,将有效帮助应届生快速融想,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培训如销售绩效、营销能力、项目管理、六西格玛培训等提升应届生的专业能力。培训资源的善用会加速应届生的发展。

3:EAP资源

EAP员工帮助计划,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52名应届生提供了一对一的呼出,跟进应届生在入职3个月、半年、一年期间的状态,通过电话咨询了解应届生的困惑,协助解决应届生的问题,对于应届生普遍共性问题反馈给项目组制定提升计划,帮助应届生解决。同时定期的心理咨询培训解决应届生在适应职场环境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境,提升逆商,从而以更加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

4:应届生Network

展翅项目的应届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岗位。彼此之间既是竞争对手更是共同成长的好伙伴。公司为这些应届生提供专属网站、论坛等为其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沟通交流。从而共同发展和成长。

5:HR资源及其它资源

展翅计划项目组为应届生发展提供支持和帮组的HR资源,不仅关注应届生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项目的相关设计,使应届生发展更加顺畅。

高管团队作为展翅计划的sponsor,他们渴望应届生能够发展,快速发展。在整个项目过程成给予极大的支持。这些资源也将很好的帮助到应届生。

展翅计划人才培养的理念:

秉承联想人才发展的721理念:人才的发展70%来自:在历练中成长,关键岗位的工作经验;20%来自向他人学习,人际关系网络;10%来自自我学习

展翅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则是:自己才是自己发展的主人

个人发展不仅仅是职位晋升,薪酬增加,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锻炼,个人能力获得增长则是最大的发展!我的发展我做主!只有主动承担起自我发展职责的人,才能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把握潜在的机会,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成功!

经过2年的时间,展翅计划项目成员52名应届生中:95%在第一年成功晋升ban6,成为部门的高潜员工;30%的人在第二年成功晋升band7,并承当重要项目,负责关键岗位。到展翅项目第三年52人中有近10人成为小团队的leader或者某项目在全国的牵头人。短短三年的时间应届生实现了飞跃的发展,成功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并在职场中崭露头角。

从展翅项目2年的培训计划中可以看出公司整合各方面资源,上至高管团队,下至应届生的指导人对应届生的发展都倾注了心血;公司的重视使得这项目得以成功实施,但是综合分析着2年的数据不难看出2年。第一:北京和区域应届生发展轨迹看,区域应届生普遍发展更好;第二:优秀指导人所辅导的应届生各方面表现不俗,成为高潜人员;第三:第一年应届生相对稳定,离职人员仅4人(其中被动离职2人)第二年离职率上升:离职人员达到10人,到第三年52名应届生仅留下30人。

纵观整个联想展翅计划几年来的进展,亮点很多但是同时也存在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1)用人部门对于应届生培养态度不一致,导致应届生的发展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大部分用人部门的领导认为,应届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却在刚进入部门时就作为管理岗位的领导人来培养,这无疑对用人部门领导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届生作为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任何业绩能够证明他的实力,却有着比同级员工更高的薪资和更多的机会,这对部门其他员工来说不够公平。这样的认识使得少数部门和管理者不重视应届生培养,对其实行放任式管理,对应届生在适应期的各种表现诸多挑剔,打击应届生自信心,从而使其表现不尽如人意。最终应届生因为不能得到部门的认可而面临走人的风险。这一现象尤其在北京比较凸显,北京人才济济,优秀人才的招聘相关难度较低,使得北京的用人部门不重视应届生的培养而更倾向于社会招聘人员;相反区域人才招聘难度较大,对于应届生各区域都花大力气培养,招聘来的应届生在较为积极的环境中自信心提升,促发潜能,表现不俗得到用人部门的一致认可。

(2)销售类应届生岗位,对于应届生考核严厉,在业绩压力下应届生难以平稳度过考核期。

应届生进想后销售岗位在第二季度开始一般就会给应届生分配任务,由于对于销售的敏感度,以及进入角色的时间长短不一,企业给到应届生转变的时间过短,使得部分应届生在第一年业绩压力非常大,难以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从而难以度过考核期,销售业绩不能达标。

(3)应届生跳槽现象严重,如何保留企业必须更多考虑。应届生在一两年之后即便存

活下来,取得一定的职位以后,身份的优越感促使其期望能取得更高职位或者更高薪水,一旦企业满足不了其期望,就会通过跳槽取得职位的晋升。企业如何在应届生跳槽季采取各宗保留措施使应届生留下来,提升应届生的归属感是改变跳槽现象的关键所在。

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交通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交通企业培养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这里从“人才流动”、“不断激励”、“健全制度”等三个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入手,提出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交通企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发现、使用、培养人才,造就一支团结、奋进、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无疑已成为交通企业发展的真正的动因。

1适度“流动”挖掘潜能

人才流动的意义,决不局限于交通企业和“人”之间为相互寻找合适的人才或合适的企业(岗位)的一种市场行为,还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流动,企业能使其员工最大化的发挥才能并充分挖掘其潜能;而“人才”尽心竭力为交通企业(岗位)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因此,建立科学、适度的“人才流动”机制是交通企业保持其发展活力的基本条件。

1.1人才流动的一个前提

由于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自愿、坦诚和公开的双向选择机制已成为人才流动的一个前提。企业既处于选择和放弃人才的角色,同时,也处于被选择、被放弃的角色。为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的市场观念,防止“朝南坐”或“愿者上钩”的情况发生。

1.2人才流动的两种形式

(1)以人才的能进能出为形式,注意把好交通企业员工基本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小比例人才的相对流动之间的尺度,一般可控制在每年8%以下的流动量为宜。与此相配套,实施年度员工流动(淘汰制),吐故纳新,增进活力,根据企业需要定职定岗,并实行“以岗定薪”制。

(2)以人才可上可下为形式,注意淡化交通企业领导干部与员工的界限,形成企业内部人才正常的流动机制,一般可控制在每年至少5%的流动比例为宜。与此相配套,实施“年度岗位述职制”。根据员工能力、表现及公司需要“换职换岗”并实行“变岗变薪”制。

1.3人才流动的三个原则

(1)确立用人“业绩、能绩先决制”,以“业绩、能绩”决定人员的去留和升降。避免看材料、听介绍而定局的状况,防止“看看档案、人才难得、一经使用、哭笑不得”的现象发生;同时对“劳模式”员工进行肯定时,也应提防以晋升职务取代奖励杠杆的现象发生。

(2)试行公司、部门在人才流动中的“双效否决制”,真正使企业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唯才是举”,从而有效防止“用人唯亲”、“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

(3)坚持关键岗位用人的“标准裁决制”。以刚性的标准去衡量招聘或调动、晋升对象。使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名副其实,在万不得已时,也应坚持使用标准,“宁缺勿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遗憾。

2不断“激励”攻克“惰性”

交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其他部门对资金、设备、产品等客观事物的管理,而是对思想有变化,情绪有波动的“人”的管理。为此,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存在于每个人体内的“惰性”和“惯性”,主动积极的去防止“惰性”及其“负面惯性”的发生,并善于使用“激励”这一攻克“惰性”,弘扬“正面惯性”的最为有效的武器。

2.1实行分配激励机制

先进的分配激励机制,是调动和持续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它可由以下两个构件组成。(1)建立与高效率相当的、有社会吸引力的、稳定的工资福利保障机制,增强交通企业在社会上对人才的凝聚力。

(2)强调功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用好奖惩杠杆,把企业年度目标、月度目标等阶段性目标与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挂钩,推行“大效大奖、小效小奖、负效负奖”的奖励制度。

2.2推行精神激励机制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领导通常已深谙“得才者昌、失才者亡”秘诀,但是,要“得才”,除了建立较为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外,交通企业所树立的经营形象,是其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

(1)确立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和描绘企业中长期发展蓝图,经常地灌输企业员工与企业共兴、共荣的思想,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和为企业的发展而拼搏的奉献意识。

(2)建立企业员工“星级制”与干部“晋升制”的组合机制,使“能人”因有机会晋升而更加拼搏,使“好人”(未必具备领导素质,但爱岗尽责的员工)因有机会晋级(星级)而更加投入。形成交通企业内部既给“能人”带来希望,又给“好人”带来曙光的小气候。

(3)完善命名企业功臣和总经理嘉奖令机制。交通企业按年度命名企业功臣,不定期地对特殊奉献的员工颁发总经理嘉奖令,使企业优秀员工的事迹和精神在嘉奖过程中得以弘扬光大,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立功竞争机制。

(4)推行“员工守则”和“作业计划”日训制。在交通企业中,拟定合乎企业实际的“员工守则”,养成工作有计划的良习,并推行班前“日训制”,让每个员工时刻牢记如何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如何为完成公司计划努力做好当日工作。

2.3用活目标激励机制

确立正确的经营目标,是交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的奋斗方向。而实施企业的目标,应以其总目标为基础,拟定便于操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分目标和阶段目标。

(1)阶段目标激励考核。根据年度计划,确立阶段(如年度、月度)工作目标,每阶段按实施部门和个人进行目标考核。可推行“某阶段完成计划和下阶段工作计划”汇报、申报制,由相关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复合、考核,提出奖惩意见。

(2)重点工作目标激励考核。根据阶段工作重心,不定时的调整和布置阶段重点目标,提出实施时间要求,根据完成时间进度及完成质量,由人力资源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奖惩意见。

(3)与罢免相结合的考核。为防止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企业在阶段考核中,可以及时洞察被考核对象的能力及业绩,对不胜任者做出罢免决策,避免损失。

3健全制度

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一个系统,涉及到对员工的引进与辞退、使用与培养、约束与激励等诸多方面,为此,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以规矩定方圆,是交通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可建立并完善如下制度。

(1)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制度。即在劳动法的规范下,交通企业员工通过劳动合同,依法进行流动,充分体现员工择业和企业用人的自。

(2)按岗位要求确定的岗位责任制。交通企业要按照各类职务和岗位的标准,把适合的人选用在恰当的岗位上,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高薪高效的企业工资和效益、效率优先的奖金发放制。真正把员工劳动成果与其业绩挂钩,使优者优薪、优者高奖、庸者低薪、庸者无奖。

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教育培训;闭环管理效度;供电企业;效度

作者简介:陈少珠(1963-),女,广东澄海人,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工程师;郑勇卫(1975-),男,广东湛江人,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广东 中山 5284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63-03

教育培训工作是“育人”、“留人”的关键环节,教育培训管理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是提升教育培训效度的基本要求。随着“人资管理”理念的深入推广,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如何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的业务水平,增强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已是保证企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电力企业改革逐步深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对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结构性缺员仍然存在的状况下,如何做好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教育培训的闭环管理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但效度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培训需求与企业战略发展、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脱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培训评估浮于形式,等等,教育培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科学性都影响着整个教育培训的效度。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提升教育培训闭环管理的效度,已成为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培训现状

随着电力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深化,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对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效度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教育培训工作已引起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且针对教育培训的效度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从整体上分析,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仍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育培训规划与企业战略关联性不强

目前多数系统内企业没有真正把员工教育培训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公司、部门有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但缺少中长期规划,表面性的东西较多,培训规划不全面、不细致,与企业发展结合不紧密,致使教育盲目性较大,零散的培训较多,规划和计划的执行能力较弱。有的人认为培训工作只是一种点缀,甚至把培训当成一种形式,一种表面文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把培训当做应付公事,导致企业培训追求短期效应,临时性多,突击性较明显,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

2.教育培训内容超前性不强

在对员工教育培训问题上,没有真正把培训的内容与将来的使用结合起来,如管理岗位人员。电力企业的管理岗位人员大多从基层人员中选拔,无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管理人员,多数未经过管理专业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上岗后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延长了适应新岗位的磨合期。

3.教育培训制度尚需细化、激励约束机制较弱

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的大环境基本形成,但培训制度还缺乏细化,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推动学习型企业的建立;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的某些方面还不够显著,有待反省现有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减少脱离实际的内容,改善、提高工作技能;系统内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没有太大的影响,需要建立起培训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块之间的联系,并朝着法制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

目前培训评估工作还停留在初级层面,仅对培训项目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忽略了对受训者的工作行为及态度的改变、能力的提高、工作绩效的改善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等方面的评估;培训评估中所应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如绝大多数仅仅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培训项目的评估,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

二、教育培训闭环管理模型分析

教育培训闭环管理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及培训效果评估四个环节(见图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结合每个部门、岗位的实际业务需求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通过调研分析,确定培训的知识目标、行为目标、结果目标;按照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是具体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环节,具体包含培训地点选择、培训设备准备、培训行政安排、课程设计/教材选择、教师的培养和选择等。培训评估是促进培训效度提升的重要环节,主要采用对照组或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培训评估确定是否应该继续进行此类培训或还存在哪些地方需要改正,以确保培训效度螺旋式的上升。

教育培训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高效运转,是确保整个教育培训效度的必然要求,培训结果跟踪贯穿全程。笔者根据多年对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对提升教育培训闭环管理的效度提出几点拙见。

三、教育培训闭环管理效度提升的措施

1.构建培训系统

培训系统的构建是提升培训效度的基本要求,供电企业的员工培训也不例外,因此,提升供电企业员工培训闭环管理效度的第一步是建立培训的系统模型。

2.分析与确认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成功的关键步骤,其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人物分析。为了增强培训需求信息收集过程中的完整性,应尽量应用观察法、访问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采集信息。培训需求分析的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3.确定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为培训计划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只有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培训目标可划分为若干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是技能培养。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的员工,主要涉及线路施工和变电运行的具体操作训练。

二是管理知识传授。主要是为了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知识、战略管理、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管理层的经营水平。

三是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事故调查规程等,以确保生产任务安全完成。

四是企业文化及重要规章制度灌输。主要针对新进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包括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安全生产规程、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五是工作表现及态度转变。态度的确立或转变涉及情感因素,主要是指培训后受训者在实际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和行为的表现。

六是企业目标。培训的结果应有助于实现部门或企业的绩效目标。

培训目标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依据,因此必须保证每个目标都可测量。

4.实施培训

培训的实施是培训运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培训准备和培训实施两大部分,主要是指对培训计划前、计划中、计划后的各项活动进行的协调工作,具体见图4。

(1)培训内容的选择。电力企业要从企业战略、岗位需求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需求的契合点出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细分培训内容。不搞“说教”式培训模式,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参训人员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专业水平、学习方法、时间的安排不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企业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艺与制作、操作与服务等丰富的素材和多类型的课程。例如:岗位培训是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工作的重点,侧重于针对岗位职责必备素质的需要,以提高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培训。这是一项常规性的培训,它是一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学以致用的培训活动。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则除了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外,还包括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2)培训技术与方法选择。培训技术与方法的选择必须立足于技术和方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及可行性。从培训对象来说,对现有生产人员主要立足现场抓技能训练,实行准军事化的拉网式轮训和考核,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享受相应待遇,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待岗培训;对于管理人员必须强调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过程能力与行为的培训;从培训内容来说,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中,可以使用仿真处理系统,进行事故演练培训,以逼真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效果,这样与现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切实提高职工防范事故、处理事故的能力,为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与生产实践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从而真正实现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已是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在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中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力企业专业技术性强、下属单位分布广、员工分散不易组织集中等客观因素,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为电力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作业、交流、调查、统计评估等多功能服务,能够实现对电力知识进行自学、培训、练习、网上考试、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加培训的信息量,改善教学和学习的条件,有利于个别化训练,其模拟的现场情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培训职工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一个经济、安全的环境。

5.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后返回岗位,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在员工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部门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支持以及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工作本身原因(见图5)。企业应积极培育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要积极提倡将培训运用到工作中并奖励运用得好的员工,关注新的受训员工,与他们讨论如何将培训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有利于培训内容的转化。

6.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是整个培训运营管理工作中的最后一步,也是企业培训工作比较薄弱的环节。培训工作缺少评估,则培训工作不能落到实处,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效能。培训评估主要基于培训设计和提交阶段所建立的培训目标。培训评估主要从受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等四个方面制定标准。

(1)反应是受训者的印象,通常在培训结束时通过简短的问卷来收集。

(2)学习可以通过培训前和培训后的书面考试来衡量。

(3)行为是指受训者培训后在工作行为上的变化,通常由受训者最接近工作的人进行评定。

(4)结果是指受训者行为带来的组织相关产出的变化。

另外,在评价时可以把培训成果分为5大类进行全面评估(见表1)。

首先在培训结束后要求员工就培训心得体会形成书面报告,其次在培训工作结束后,从反应、学习、行为、成果四个层面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技能、效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以全方位的了解员工培训效果在工作中的转化情况。可从以下六个维度衡量培训效果:

一是员工是否通过培训学会了一些必要的技能?可以衡量培训效果的员工成长的三个阶段是:不会、会、熟练。

二是员工是否通过培训掌握了某些领域的系统框架,专业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可以衡量培训效果的员工成长的三个阶段是:不懂、懂、很懂。

三是员工是否通过系列的培训提升了综合水平?可以衡量培训效果的员工成长三个阶段是:不可用、可用、好用。

四是员工是否通过培训开阔了眼界,学会了融会贯通?可以衡量培训效果的员工成长三个阶段是:死板执行、优化、创新。

五是员工是否通过培训对公司更忠诚,企业是否更容易留住人?可以衡量培训效果的员工成长三个阶段是:不可靠、可靠、很可靠。

6.培训的制度化

作为安全生产第一的电力企业,在系统内的主要生产岗位全面推行生产人员岗位资格准入培训考核工作非常必要。对生产人员开展以提高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标准化作业水平和实操技能为目的的岗位资格培训与考核,建立生产人员培训考核的常态机制,推行岗位资格准入制度。为了确保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每月检查分析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对不能按计划开展培训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分析计划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及时调整,加强管理和考核的力度,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把培训的成果与薪酬、岗位晋升、年度评先等紧密挂钩,强化培训的激励效度并形成制度化。

四、教育培训闭环管理成效分析

教育培训工作是增强员工技术技能、拓宽员工职业生涯、提升整体人力资源效能的保障。经过持续的探索与研究,中山供电局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连续三年安规考试100%通过,中级工普及率100%,员工整体绩效有了飞跃式提升,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得到了广东电网公司的肯定与认可。同时,按照广东电网公司培训评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评价,积极探索教育培训质量管理和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提高了教育培训评估水平。

五、结语

提升管理效度的研究永无止境,教育培训管理也不例外。笔者根据多年供电企业教育培训的经验,结合目前供电企业改革对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更高需求及时下较新的教育培训模式,对如何提升供电企业教育培训效度进行了探索与初步尝试,以此抛砖引玉,以同电力行业同行们深入探索教育培训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教育培训的效度,为电力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田光辉.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与探索[J].农电管理,2011,(8).

[3]吴萍,赵红芳.创新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手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要求,以基层基础为重点,以行政执法为抓手,着力抓巩固、强标准、严整治,全面提升全市安全发展水平。

二、总体目标

全面完成泰州市安委会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安全事故零增长、安全监管上水平、行政执法求突破、基层基础上台阶、作风形象创一流五个工作目标的实现,努力保持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三、主要任务

(一)始终突出五个工作重点。

1、安全监管在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上求突破。一是严格执行制度化。坚持属地管理、分级检查原则,推行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分类检查制度,对一级企业每年检查不少于7次、二级企业不少于5次、三级企业不少于3次。二是严格执行规范化。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做到格式规范,各执法文书之间前后逻辑关系合理;加强对乡镇安监办(局)检查文书使用的指导和培训,统一文书的式样、内容、封面、目录、装订。三是大力推进专业化。加强乡镇安监人员安全检查知识培训,快速提升基层安监人员的检查水平;建好市级安全生产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安全检查方面的作用,同时提足用好安全生产专家检查专项资金。

2、行政执法在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和专项执法行动上求突破。在确保案件办理数、事前处罚数两个目标完成的基础上,突出三个重点,在执法效果上下功夫。一是推进规范执法。科学合理编制安全生产年度执法工作计划,严格执行执法计划的批准和备案程序,全年计划执法企业220家;每月制定月度执法计划,抄送至乡镇和企业,并提前告知局相关业务科室,避免重复检查。二是推进文明执法。执法人员统一着制式服装,执法时主动出示证件,文明用语;在执法检查的过程中向企业发放便民服务卡和行政执法监督卡,接受监管对象的监督。三是推进专项执法。在完成执法计划的同时,开展烟花爆竹超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职业危害、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非法经营危化品等方面的专项执法检查,通过专项执法行动解决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基层基础在乡镇安监机构能力提升、企业标准化建设和隐患系统规范运行上求突破。一是全面开展乡镇安监机构星级创建。巩固和深化乡镇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继续开展乡镇安监办(局)星级创建活动,年内确保50%的乡镇安监办(局)创建成五星级乡镇安监机构,促进安监办能力提升、实力增强、工作规范。二是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按照“已达标企业抓巩固,未达标企业抓创建”的思路,推进规模以下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全年完成1000家以上规模以下企业的创建任务。三是加快规范隐患信息系统运行。建设以企业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以企业自查自报为核心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大力度抓扩容,加快完成未注册企业的注册工作;下力气抓规范,对已注册的企业进一步规范隐患自查自报。

4、队伍建设在责任形象、作风形象和能力形象的提升上求突破。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目标考核。一是提升责任形象。做到履职尽责而不失责渎职,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真正到明确责任、履行责任、担当责任。二是提升作风形象。把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重点、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关键,始终把监管执法寓于服务之中,努力营造想做事、肯做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三是提升能力形象。一方面通过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方式提升安监队伍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把监管执法工作做好,又能得到社会特别是监管执法对象的认可。

5、工作创新在工作机制、监管手段和执法方式上求突破。一是工作机制方面。建立乡镇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健全完善市安委会成员单位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凝聚合力、激发动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二是监管手段方面。继续推进科技强安,通过在企业推广视频监控系统、自动化改造,全面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试行工业重镇委托执法,提升监管效率;继续推进工商年检安全检查工作,全面加强和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抓好职业危害申报、职业病危害现状普查、职业卫生“三同时”等工作,推进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机制。三是行政执法方面。加大由安监局独立执法向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转变力度,健全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船舶修造(拆)等重点行业领域联合执法机制,推进综合治理。加大由事故处罚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力度,综合采取突击夜查、专家检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强化事前预防性执法,促进主体责任落实、隐患即查即治,化解事故风险。

(二)切实采取五项工作措施。

1、强化安全责任,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主管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督促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技术措施,保证安全设施、安全培训、隐患治理等经费投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2、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社会文化建设之中,提高安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继续与电视合开通《安监之窗》专题节日,继续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安康杯”竞赛、“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安全公益宣传,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六进”等活动。推进市级安全生产考试点建设,严格落实企业“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和从业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重点加强对班组长和一线工人的教育培训。

3、开展安全共建,促进平衡发展。选择7-8个经济薄弱、安全生产工作落后的乡镇由市安委会挂钩共建,重点解决资金、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等问题,督促挂钩乡镇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提高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整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推进安全生产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岗位形象提升工作计划范文6

一、总体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规划局的业务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定“建设富强美好、人民满意自治县”奋斗目标,按照“集约化、高精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要求,全力推进产业聚集,产城互动,全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大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合理安排规划编制,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规划工作管理水平,为实现自治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健全制度机制

1、建立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科学决策机制。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规划部门职能,做好承担的各项工作;适时组建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规划顾问,提高规划参谋决策水平。

2、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__工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区建立规划分局,在乡镇设立规划管理办公室,细化分工,明确职责,逐步建立县、园区、乡(镇)联动管理机制,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管控,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3、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__自治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指导下,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两个规范性文件,争取县人大、县政府批准印发执行。

(二)提升规划编制

按照“一个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梳理现有规划,明确重点方向,优化核心内容,突出__特点,全面描绘__百年城市新形象。

4、“三城”总规修编。加快完成“三城”总规的修编报批工作,为__发展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拓展空间。

5、加快推进园区产业规划编制。协助和督促园区完成产业规划编制,按照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求,在注重空间研究的同时,加强产业研究,实现“产城互动、产城相长”。

6、加快完成“三城”控规的编制报批工作。在《__城市化总体规划》框架下,在“三城”总规修编成果基础上,加快“三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其控制引导作用,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控规全覆盖。

7、编制完成县域景观风貌规划。对县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文精神及历史文脉等进行挖掘整理,按照百年城市的空间构架,实现“蓝廊绿道”的空间连接和绿色与文化的融合;编制完成县域出入口形象设计,紧密结合城市性质、定位,挖掘文化底蕴,对县域主要出入口进行形象标志等设计,提升城市形象。

8、编制完成县域排水工程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框架,全面设计全县的雨水、污水工程,提高防洪、排沥设计标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9、完善县城路网。按照县城北扩、西拓的构想,开展县城团结路、求知路、华安路、和平路、荣昌路、康安路北通以及北/:请记住我站域名/宁街等道路设计,优化县城交通系统结构,构建县城新城框架,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0、编制完成“幸福乡村”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1、全面做好重点工程规划设计服务工作。按照上级布署的任务及临时性工作安排,组织好编制工作。同时,组建专业规划编研团队,为城乡规划工作献计出力。

(三)加强行政审批

12、全面做好县行政服务中心规划窗口工作,按照市县统一部署,充分发挥首批对接单位的试点作用,依托服务中心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审批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受理事项的“同城审批”,提高行政审批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13、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尽快制定出台《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方案联合审查暂行办法》和《施工图联合审查制度》,组织规划、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对项目方案进行联合审查,简化审批程序,去除项目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提高方案审批效率;严格执行各类规划技术标准和导则,依法核发“一书三证”。

14、全面推进数字规划。在已建成的数字规划运行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立数据库,完成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数据入库工作,实现规划审批、公示等信息化应用。按照省、市数字规划工作安排,适时实现省、市、县数字规划应用系统信息互通。

15、加强规划公示、公告工作。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提高规划审批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政府信息公开网”公开的基础上,向“为人民服务网”延伸,并充分利同县城内主要地段的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全力打造“阳光规划”。同时,做好规划档案管理提升工作。

(四)严格规划督查

16、加强批后管理,保障规划的正确实施。严格 “八验”核查和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确保依规建设,依法实施。

17、密切与园区、乡镇的工作联系,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沟通合作,做好违法建筑处罚工作 ,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强化机关建设

18、优化干部队伍建设。以党的十精神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实施“人才强局”战略,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全国注册规划师、工程师、建造师等资格考试,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增长勇挑重担、破解难题和独挡一面的才能,不断优化规划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党建工作,丰富党员活动,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引导非党业务骨干向党组织靠拢,充实党员队伍,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9、加强效能建设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廉政勤政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监督,推进廉洁审批,改善部门形象,力争在民主评议中全县排名位次大幅前移。

20、加强舆情监控和正确引导,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反馈,对相关问题快速稳妥解决。

21、加强信息工作。从提高写作水平、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切实提高信息上报的数量和质量,注重总结、挖掘城乡规划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扩大效应,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更加鼓励工作创新,明确任务,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确保全年工作开局良好,运行顺畅。

(二)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中层领导岗位,研究和探索轮岗挂职煅炼机制,在完善乡镇(园区)管理机制基础上,变线型管理为线面结合式管理,进一步培育中坚力量。

(三)强化全员培训。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市规划专业知识培训,邀请高校教师或建设部、市局的专家授课,通过集中听课、考学结合等形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理念,实现人尽其岗,岗尽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