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工作安排范例

岗位工作安排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1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实现现场精细化操作

为实现基层一线现场操作精细化,必须构建目标责任体系,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各要素进行合理地组织、协调、控制,使油田现场管理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文明的目的。

1.现场管理“三一四无”。“三一”即要求岗位员工做到井口、集油池等一天一清洁,井场一周一平整,设备一月一保养;“四无”,即人员无违章、设备无故障、井场无渗漏、环境无污染。

2.井场标准“五统一”。做到井口集油槽制作标准统一,井口安装标准统一,防护栏安装标准统一,两池、两沟规格统一,井场围墙规格统一的“五统一”,切实提升井场管理标准化水平。

3.日常操作“三个六”。结合数字化劳动组织架构,在实施单元管理、车组运行模式下,积极开展岗位描述,明确岗位职责,推进精细管理,提升员工素质。实施“三个六”油水井工作法,即“六定、六查、六清”管理,着力解决生产单元“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精细管理。“六定”规范员工做什么。一是定车组。重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以巡护车辆为基本单位,每个管理单元细分为2至3个车组,切实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二是定人员。每个车组4至6人,确保优化组合,独立作战,各有所长。三是定井数。每人管护油水井8至10口,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每个车组承包管理各自片区油水井。四是定线路。制定管护区域井组巡检线路、井场内油水井巡检路线,确保责任落实,有的放矢。五是定目标。细化分解原油生产任务、注水量等工作目标,切实把压力传递到每位员工。六是定责任。进一步细分责任落实主体,制定“管理单元干部、车组、岗位员工”三级管理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六查”规定员工如何做。要求车组员工在日常生产中做到心中有目标、有方向、有标准。查时率:油水井是否正常开井;查出液:油井光杆是否发烫、憋压是否正常;查参数:冲程、冲次、平衡率、压力、注水量是否在规定值范围内;查设备:抽油机巡回检查“15个项目、65个检查点”;查隐患:警示标语、防护栏是否齐全;拉油点油罐安全附件是否齐全,机泵运转是否正常,加热炉温度、水位是否在规定范围,变压器、电杆是否存在隐患;查现场:井口、设备、管线、两池两沟是否存在“跑冒滴渗漏”现象。“六清”要求员工做的程度。要做到当天工作任务清、油水井动态变化清、资料信息数据清、巡回检查内容清、设备运行状态清、标准作业程序清。

二、优化组织运行体系,实现现场精细化运行

流程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对各生产单元、各专业岗位、各工种进行系统地分析和归纳,建立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减少冗余工序和环节,实现标准优化运行。

1.车组运行标准化。按照作业区《岗位职责描述》规定,生产单元干部、车组长、组员按照规定完成“六定六清”工作内容的同时,配套“一讲两会”管理,即车组班前安全讲话:提前做好各项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根据季节、现场作业内容,对车组人员进行现场作业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提示;当天工作安排会:生产单元根据作业区月度工作安排,制定生产单元月度、周度工作计划,安排部署当天的详细工作任务;工作总结讲评会:生产单元干部或车组长结合当天工作任务安排,对安排的各项工作完成质量、时效、人员到位情况、工器具准备情况、工作协作与分工、工作积极性、安全作业等存在的问题予以讲评,提出改进意见。

2.现场巡检标准化。车组人员根据当天工作任务安排,除履行“六查”巡检与问题整改作业外,还要完成当天既定安排的日常性作业、间隔性作业等。对突发性作业(更换电机、更换电缆、更换抽油机附件、应急抢险、防洪防汛),由生产单元干部根据具体情况,二次分配资源(车组、人员、材料等),安排作业任务。

3.作业程序标准化。进一步细化、量化现场管理检查标准,制定井场、抽油机设备、采油树、电器设备、水井阀组、数字化设备等一类检查指标,子项指标55项。岗位人员严格按照标准作业程序组织作业,并建立现场作业质量监督流程。作业区将所有工作以作业指导计划书的形式下达到机关组室及基层生产管理单元,生产管理单元按照作业计划指导书,将作业计划逐级分解到班组、岗位员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数量,按照旬度、月度检查落实作业质量,并对作业完成及时性、数量质量予以考核。

三、强化岗位职责体系,实现现场精细化管控

对业务进行重新划分和重新界定,消除个别职能部室职责不清的弊端,本着机构不重叠、岗位不重复、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理顺业务关系,真正形成职责清晰、管理无重叠、无盲点的闭环管理流程体系。

1.制作员工操作手册。结合数字化框架机构设置和岗位设定,分析现场管理与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状况,了解操作员工的技术素养和平时的工作劳动强度,编制规范化的岗位操作作业指导书。积极开展岗位职责描述、编制采油井控岗及站控岗操作指导手册,将“六定、六查、六清”目标管理融入操作手册中,让员工对本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且清晰,全面规范员工的现场操作行为。

2.提高员工实操技能。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先行对基层单元班组长、骨干进行现场实操培训,对照标准作业指导手册与岗位操作指导手册,在现场开展45项作业实操培训。首批掌握规范性实操员工再到各自单元开展帮带培训,以此提高操作层整体实操水平,达到员工现场实操全面掌握,现场维护水平整体提高的目的。同时,加强现场目视化管理,岗位标准作业程序、现场巡检重点内容均可视化,提高现场操作的安全性。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2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地动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贸易与正常经济运行当中,信用管理水平不论是在制度较为健全的金融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始终是一项薄弱环节,亟待提升,而国内信用管理专业的开设与人才的培养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新的需求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这项社会需求的必然承载,将有效地衔接社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进行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则十分迫切、必要。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富有高职特色”作为学习领域设计的原则,以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出“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学习领域的开发要来源于岗位又要高于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调研,信用管理人才所面向的工作领域涉及市场、财务、商法、信息、数学、统计、信用检索与管理等多个方面,信用分析和风险管理工作强调较强的操作能力,还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对岗位从业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信用管理是交叉学科,因此在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我们应力求培养聚集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的行动领域开发的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依据行动领域能力目标的要求,也要研究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信用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能有效地保证专业教学目标能够从市场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改革过程中,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的转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信用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信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信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定义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经过该项目学习后最终要达到的能力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基于实际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过程,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将知识点项目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平台构建

1.专业需求社会调研

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内容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充分利用学院的社会资源,主要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进入合作单位展开深度调研,解构、细分行业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与此同时积极征求相关用人单位与专家对课程设置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推进信用管理专业方向的具体化与实用化。

2.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解构

所谓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解构是指分析专业所对应的相应岗位或者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而由任务明确具体的工作项目,进而指导教育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传授完整对口的知识与技能,并总结凝练出完成相应工作的详细解说。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解构环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学校、供应者与用人单位、需求者的工作商讨与深度合作,厘清本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工作项目、完成流程、操作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岗位对理论知识、技能的不用需求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训过程提炼不同岗位的工作逻辑,明确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针对不同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开展实训项目,以训练学知识和技能,凭知识与技能推进训练过程,形成双向互动的知识、技能良性互动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3.课程结构设置分析

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能力的标准和要求,将职业岗位(岗位群)必需的知识点、技术技能标准和要求等要素进行分析、分解并置程相应的课程模块,通过对课程模块进行科学组合从而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将专业课程安排所属于几个不同层次的模块,模块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联系,可以进行灵活变化与组合,保证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此外,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课程模块进行灵活的调整。信用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由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4.课程内容安排

在“以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理论体系下,依托市场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专业对应岗位(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及解构出的职业技能体系;遵循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整合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系,融入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操作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实施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合理配比,教、学、做、练各环节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度协调一致性。信用管理专业从课程模块设置出发,包括了基本的素质模块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控制在5~7门,如信用管理基础、信用管理实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与实务、信用管理软件应用等,同时还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如信用风险管理、财经应用文、资产评估、国际贸易实务、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商务礼仪。两大模块、几项课程要素共同丰富了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

四、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仅包括课程配置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市场化的教学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颇具现实意义,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更拓展了课程体系改革的边界,使课程体系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学内的课程、教材、教师等方面的建设,而是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夯实构建校外实习与实训基地,将课程体系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优化课程配置、丰富课程资源,形成业务素质高、教学理念新、社会活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此框架下做好教材编著与实训基地拓展两项工作,使课程体系改革协调一致、全面推进、卓显成效。

1.优化课程配置体系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配置体系的优化,严格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的主线,以社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实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邀请信用管理课程专家、信用管理行业专家、信用管理骨干组成团队充分调研,从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三个方面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设定专业课程,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与实训、实习程序。按照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对技能、知识、态度的需求,开设对应课程并合理分配上课学期、课时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构建中同样依据工作过程的需求安排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性的实训练习,以理论知识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原有的课程配置体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职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内容设置分别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第三学期安排认知实习,第四学期安排专业实习,第五学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三阶段不同层次的渐进实习过程,让学生了解岗位需求、思考并理解岗位需求、最终胜任岗位需求。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作为充实课程结构、实现课程内容,使教学工作顺利紧张的重要保障,更加需要突显工作过程导向的特点,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助力。在教材资源的具体建设过程中除了继续重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理论讲授与训练相辅相成,版面设计的可阅读性、可视性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体现其适用性,从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任务需求出发,编著教材内容,设计练习项目。通过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定期研讨,共同开发专业建设教材。

3.凝练教师队伍

首先信用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设专业,首要解决的就是加强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才可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其次,提升教师自身对课改的认知度,每位专业教师都应当定期进行行业走访,了解专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需求动向,并即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即时的调整与补充教学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之间的“零过度”衔接。此外,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学习,通过互听课堂、教研会议、访问学者、学科培训等加强教师在校内、校外的专业交流,不断产生思想碰撞,进入“交流—学习—思考—改进教学”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加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向互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并且吃透教材、把握知识与技能的配置尺度,从而真正形成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拓展实训基地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有效的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建筑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在这些年中,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这也推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让学生成为社会中真正有用的人才,需要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内容以及目的,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引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的难点。

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高职院校看到当前建筑行业人才的稀缺,它们顺应市场纷纷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的数据,每年从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达到大约20万人次。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条件和行业保障。根据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安排分析可知,实践教学占据课程的较大部分,与以往相比,实践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提高,但是实践教学却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效用,这是因为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系统化的规划,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的实践课程内容与建筑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匹配不上,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走进社会,在岗位上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学校对于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不科学,这导致学生虽然进行大量的实践课程学习,但是实践能力仍然不强,这造成行业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存在矛盾。高职院校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培养,课程安排上,实践课的数量确实满足标准的课时比重,但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比较模糊,定位偏差,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在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顶岗实践、专项培训等实践内容所需要让学生学到的内容和职业能力需求不一致。在实践课中,实践老师、实践器材和实践基地等保障考虑不周,进而导致实践教学考不到预期的效果,极大影响实践课程质量。

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需要准确定位,这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而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则是需要高职院校对于建筑工程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此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第一步:需要对建筑工程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研究,从以往学校毕业就业率较高的岗位着手,分析其实际工作内容。第二步:培养规格和目标准确定位。在分析岗位的工作内容过程中,需要对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度进行区分,进而对应所需就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而分析出此专业毕业生在刚毕业和毕业几年之后所能承担的工作内容,这样才能确定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技术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专业的人才的职业成长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虽然是实践为主的专业,但是也毫不例外,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刚刚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参与现场施工和管理,主要的就业岗位为技术员。所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理论,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职业能力,成为可以从事一线建筑工程施工的专业人才。进而规划出学生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升目标中包括的能力水平,从而确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测量放线、检测材料性能、识读图纸,可以参与部分项目的施工与验收等,在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经验积累之后,需要做到编写施工方案、编写投标文件、从事工程预算等。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特色有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而高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知识中,又分为显性和默会两个方面。建筑工程的专业性强、投资大,需要多人协同工作,并且具有一次性的特性,这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无法在学校里面完成全流程的实训。而且建筑产品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材料、劳动力、施工设备共同作用进而物化的过程,在物化的过程中,所需的工作经验、施工方法都是属于默会知识,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不能达到该有的效果,这需要学生参与建筑产品物化才能学到,为了让学生可以达到岗位的需求,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构建“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模式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第一段“认岗”。学生在学校已经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学校的教学中已经学会制图与识读、工程材料的知识,在进入一线施工现场后,根据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工作氛围与所学知识进行匹配,建立工作感性认识。第二段“跟岗”。学生已经完成主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已经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课程,完成学校对学生安排的综合实训,这时学生就进入到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进到不同岗位,参与岗位的工作,亲自进行工程施工和现场管理,完成理论到实践融合的过程。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学校完成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岗位职业的考证之后,进入到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场地,并亲自担任岗位工作的任务,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考验,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就业职能为发展主线,按照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分析出岗位职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制定相关的课程内容,并研究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规律,进而让学生可以有效的提升职业能力水平,并以此作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

(三)实践教学组织安排

在完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后,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有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这时根据“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三年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在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学年,可以让学生进入建筑施工现场认识企业,建立一个关于该专业的大概印象。在第二学年可以培养学生的“跟岗”实践,运用学校内的各种实践设备让学生知道,第一学年所学的知识能够用来做什么。第三学年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让学生亲自承担岗位的施工,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更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的构建,可以保证在开展实践课程过程中达到该有的效果,根据构建的学生培养规格和目标,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建筑施工现场十分复杂,所涉及到的人员和场地较为广泛,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所以为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需要对现场的实训资源进行一定的规划,然后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施工现场,不能盲目的安排大批量的学生,因为安排的学生过多,所用资源超过实训资源,这样学生不仅没能获得能力的提升,然而增加学校管理的难度和学生的安全风险。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具体规划需要院校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教学主管部门安排学校的有关规定,安排老师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根据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所学的实践内容,可以聘请外面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亲自进行示范。在实训完成之后,需要学校对此次的实训进行一次评价,在评价之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价,让学校知晓真实的实训成果。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十分的复杂,施工现场较为特殊,学生需要分散到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训,保证实训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的岗位进行实践,这是教学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需要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安排,仔细规划,提前就要做好实习项目和基地的选择,并与实习基地的负责人沟通,安排数量充足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安排部分老师进行随访,对于实训的成果评价以现场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评价为主,随访老师的评价为辅的模式进行评价。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保证实训硬件和软件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保证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到质量良好的实践教学。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建设的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施工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虚拟的施工现场教学,这成为学生获取施工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校外实训基地,则是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并且在已有的基地建设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新的合作建设,并根据建筑项目的进度,灵活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二)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已经进行过教学改革,大部分的教师都具有“双证”,但是具有“双证”与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深入建筑企业的一线施工现场,亲自参与施工,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之后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校的教师顶岗实践,这样教师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而有效的提高专业水平。

六、总结

在当前的社会中,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社会因此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也需要发生改变,跟上社会的进程,不断推成出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科的知识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出的,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看重。这需要高职院校可以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重视实践课程中的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学生,通过上述的方式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J].实习实训,2012(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徐秀维,刘晨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5):15-15.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4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生;物业管理公司;实习

1会计专业学生在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实习名额受限

在多方面因素干扰下,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大多数不愿意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基地不断减少,有时即使部分物业管理公司会接纳会计专业实习生,但只有少数物业管理公司真正积极配合。因为会计专业自身有一定限制,其实践性无法很好地得以应用,所以在实际实习时,学生无法帮助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管理水平,也不能为物业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很多物业管理公司缺少参与积极性。另外,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二者共同创办的实践基地不多,而且多数物业管理公司设置的会计岗位相对较少,能够提供给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名额很少。现阶段,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在进一步扩大规模,高校也逐渐加大了招生力度,然而会计专业名额不多,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实习需求,本来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物业管理公司就不多,会计专业实习存在很多困难。

1.2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空泛性

众所周知,财务工作一直属于多数企业公司的重点岗位,如公司部分财务信息皆属于保密信息,所以对于多数物业管理公司来说,一般会计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会被安排在物业管理公司重点财务岗位,再加上多数会计专业毕业生,严重缺乏会计工作经验与技能实践,因此,在安排具体实习工作过程中,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会担心会计专业学生工作能力,担忧公司财务信息外泄,将多数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安排在简单会计工作上,或不安排具体会计专业工作与财务岗位工作,如根据多数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反应,较多数物业管理公司会将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安排在物业收费、办公室等,只能简单接触会计工作流程,不能接触具体财务信息与工作,或者只能接触财务岗位信息,不能进行具体实际操作。甚至有的物业管理公司会提前准备好一些往年资料,让实习学生自行翻阅与学习,无法取到真正实习效果。随着我国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为使财务信息准确,会计工作快捷,多数公司在会计岗位上已经进行网络数据改革,但在实习过程中,部分物业管理公司会因财务信息的保密性,让学生应用传统方式进行会计工作,如手写等,这样不仅无法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具体工作技能,还会阻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与实习目标严重不符。

1.3物业管理公司忽视对会计专业实习的认识

当下,随着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强,多数物业管理公司为提高自身公司竞争力,会将发展重点放在业务管理上,从而忽视财务会计管理,轻视会计专业实习工作,从而导致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物业管理公司真正的运营体系,无法了解物业管理公司整体财务会计工作,不能真正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如多数物业管理公司轻视财务会计工作,在财务会计岗位上常常安排一些年龄较大或其它岗位的老人,致使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照顾老人居多,接触会计工作较少,不能切实学习到会计专业技能,严重打击学生实习积极性。

1.4其它存在问题

第一,实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没有端正实习态度,认为实习就是去当廉价劳动力,未能理解学校安排实习的目的,不配合实习所在物业管理公司开展工作,不服从管理。第二,挑剔实习岗位。物业管理公司有不同的实习岗位,如财务、核算等,学生对不同实习岗位也有不同偏好,多数喜欢从事简单的会计岗位,不想在财务程序复杂的实习岗位工作。第三,不满意实习薪资。物业管理公司设置了不同的会计岗位实习,对应的实习薪资也会有区别,引发了一些同学的不满。第四,实习时眼高手低。学生对在物业管理公司的实习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是会计专业人员,不满意自己的基层实习岗位,眼高手低。第五,把握不好工作节奏。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物业管理公司工作节奏,一些学生认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较大,也有一些学生在实习时工作量很少,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不能很好地积累会计工作经验。

2会计专业学生在物业管理公司实习的解决对策

2.1提高物业管理公司参与高校教育的积极性

要有效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在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让物业管理公司能够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工作之中。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宣传学生实习的重要意义,推动更多物业管理公司积极设置更多的会计实际岗位,接收实学生,主动接纳会计专业实习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对未能积极参与高校教育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考核,将其发展和学生实习情况挂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另外,学校也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尽力解决现存问题。

2.2不断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在物业管理公司实习管理工作

物业管理公司的实习工作内容与会计专业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差异明显,所以管理时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组织教师定期到学生实习的物业管理公司了解学生实习信息。第一,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可以成立一个实习领导小组,及时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掌握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第二,学校应与学生实习物业管理公司及时取得联系,校企可以共同组建一个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与目标,安排相关人员指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3提高学生对于实习的认识

首先,端正实习态度。学校要让学生了解实习的意义,服从公司管理,积极配合公司工作。其次,建立对实习薪资的正确认识。不同的实习会计岗位具有不同的工作难度,学生应该理解这种情况。最后,脚踏实地,把握工作节奏。学生要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不因为自己是会计专业人员而趾高气昂,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掌握公司的工作节奏,努力工作。

2.4优化实习教学理念,加强物业管理公司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认识

当下,随着企业以及单位实习要求不断加强,我国各大高校分别在实习锻炼上采取了不同教学模式,如加大新时代工作技能、加强校企合作等,因此,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在物业管理公司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可从学校、物业管理公司以及自身三个方面进行解决。首先,对于高校方面,可结合物业管理公司实际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相关实习教育,如可在实习前期,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相关实习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物业管理公司内的会计工作,从而更好地参与实习,实现理想实习效果。其次,物业管理公司也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如多提供一些具体会计实习岗位,让会计专业学生身临其境了解会计工作,或者增派一些会计老人,一帮一带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实习问题。最后,从自身方面而言,要想在实习过程中达到自我理想效果,必须自身先提高对物业管理公司会计工作的相关学习,如物业法规、会计管理条例等等,特别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实习岗位,更需加强自身会计知识储备,以此,将自身知识储备在实习过程中得到验证,真正实现在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作用。

2.5规范管理理念,加深实习的认知教育,提高物业实习培训

对于会计专业实习学生而说,多数属于忙学习,轻工作的学生,所以在工作领域,极度缺乏经验,具有较强的理想感,从而对物业管理公司实习工作有这较高的期待。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认知与了解,认为物业管理公司会计实习岗位是较为轻松的工作,从而出现物业管理公司安排实习工作与自我认知不符的现象,导致实习无法取得应有效果。针对这种问题,可先从学校角度进行解决,如高校实习教师可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管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与认知教育,并且可结合物业管理公司实际现状,结合视频、案例等传授学生物业管理公司情况。

2.6调整物业管理公司实习岗位布局

针对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真正会计专业实习岗位问题,物业管理公司可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实时调整实习岗位,如可在安排实习岗位前期,增添考核项目,依据不同考核结果分配实习岗位,或者依据公司岗位空缺进行实习填补,如以相应时间为例,将空缺岗位作为实习岗位考核项目,依据实习具体情况划分以后实习工作,以此提升学生实习积极性,摆脱无具体实习工作问题。此外,基于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现状,物业管理公司可依据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技能,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英语翻译能力等,结合会计专业实习要求与标准,在学生实习期望基础上,适当调整实习岗位,如可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的学生安排在财务核算岗位,从而即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实现真正实习目的,又锻炼了学生额外专业能力,积累了额外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孔南南.浅谈中职会计模拟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0):191.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5

【关键词】岗位管理;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岗位管理主要是将医院的岗位作为对象,从而对岗位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分析、监控等[1,2]。在医院中岗位管理是对人事管理及薪资分配制度的一项具体管理措施,因此建立完善的护理岗位系统、合理的安排护理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分层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手术主要是指在情况比较紧急的情况下使用医疗器械对危重患者实施手术的一种抢救措施。手术具有风险大、创伤性等特点,因此对患者的生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次研究针对岗位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东莞市塘厦医院自2016年8月~2017年8月实施岗位管理,实施岗位管理前后各随机选取80份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及抢救药品进行抽查。

1.2方法

①岗位管理具体措施:a.设置岗位:对护理层级架构进行明确,其岗位按照层级、岗位、职责进行设置,根据护士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N0~N4,在每一级中均有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b.职责:0级护士在上一级护士的指导之下完成岗前集训的课程;1级护士则承担一级与二级手术的配合工作;2级护士承担三级手术的配合工作;3级护士承担四级手术的配合工作;4级护士承担四级手术的配合工作与高精尖手术的配合工作。所有护士均要完成教育课程。然后按照排班层次结构将所有护士分为管理层、实施层及后备层。在管理层中由护士长及总负责医师所组成;实施层由所有护理人员组成,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若干小组,并选出1名组长,组长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综合素质;后备层则由3名护士组成,由护士长进行排班,除了参与到平日正常的手术安排中,随时听取安排,在白天应全天在岗,在夜晚若接到电话后应尽快赶到手术室并及时参与到抢救工作中。②排班: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挖掘其潜力更应保证其休息,由护士长进行科学的排班,保证护士可得到充足的休息,针对临时加班或临时参与手术室抢救的护士应由护士长进行统一安排,保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使其得到充足的休息。③制定岗位目标:手术室的仪器与药品等应设置专门岗位并由专人管理:a.仪器、设备岗位: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使其随时处于工作的状态;b.一次性耗材岗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一旦数量较少时应及时的领取,保证随时处于充足的状态,另外定期对其日期进行检查,避免出现过期的情况;c.无菌包岗位:对备用的器械及敷料包进行灭菌处理后应统一的存放到无菌储物架之上,可以按照无菌包的有效日期进行摆放,由专人对无菌包进行检查及整理,对过期的无菌包应重新进行消毒并备用;d.药品岗位:定期进行检查、统计及补充。对新进的药品应检查药品的质量、日期等,根据日期的顺序进行摆放;e.高耗材岗位:针对吻合器、结扎钉等这类的高值耗材做好统计、申领的工作,并进行统一的存放,在使用时要做好登记,以免出现遗失的现象,并做好交接工作。④岗位的调配:a.正常岗位调配:在换岗时做好交接工作,并填写换岗交接单;b.临时岗位调配:在手术室工作量突然增加时应及时的增加护士,以保证手术顺利的实施,由护士长临时调取护士加入到抢救手术过程中;c.长期岗位调配:通常情况下进入手术室的护士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会有突发情况,这时由护士长挑选综合能力较强的护士进入手术室参与抢救工作。⑤岗位管理:a.岗位培训:定期进行培训讲座,培训的内容有手术室的仪器设备使用、与手术室医生的配合等;b.排班:实施三班制,保证24h均有护士在岗,另外设置活动岗,以备不时之需;c.绩效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护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与手术室医生配合能力等,针对考核优异者可晋升其级别。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岗位管理前后手术室物品过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岗位管理后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及抢救药品过期发生率分别为2.50%、1.25%、0,明显低于实施岗位管理前的12.50%、15.00%、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研究发现实施岗位管理后有效减少了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及抢救药品过期的情况,与手术室医生配合。岗位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各个方面的表现均比较显著,使岗位管理的概念变得更为清晰,同时与护士的薪资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不同岗位护士更加明确自身的工作意义,从而激发了护士的无限潜能,进而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与手术室医生更好的进行配合,有效的实现了一体化[5,6]。实施岗位管理具有以下优势:①提高了护理质量:手术室具有工作量大、压力大、患者病情重等特点,这就导致护士长期处于高压力的一种状态,不仅影响了护士的情绪更是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在实施岗位管理后使护士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同时在岗位管理中更加注重对护士的培训管理,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并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提高了其工作积极性,动态岗位的设置有效的满足了突发情况,降低了工作量[7,8]。②减少了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及抢救药品过期的情况:由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可更好的利于其管理,通过定期检查等有效的保证了手术室物品的使用情况,降低了浪费、过期的现象。综上所述,岗位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有效的减少了手术室物品浪费、过期的现象,护士不仅可以自主抢救患者也可以很好的与手术室医生配合抢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圆,范东英.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运用岗位管理的价值.西部中医药,2017,30(11):117-119.

[2]栾冰.岗位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297-298.

[3]张静,陈锐,李静,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岗位晋级在手术室岗位管理中的应用.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9):294.

[4]郭菲.岗位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9):3739,3741.

[5]高红,杨绪侠,刘青,等.手术室护士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新策略.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15(9):176-178.

[6]余红.手术室护理岗位管理的实施与体会.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4):249-250.

[7]高春燕,羊海琴,刘娟,等.岗位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42-44.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6

目前高职院校实习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流动性较差、“边学边卖”式实习、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弄虚作假”式实习等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强化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严格筛查实习企业,提高实习基地实习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严格实习制度,强化实习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创新实习管理模式等做法,为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的效果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企业;实习管理模式;实习制度

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广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其中实习就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同实训项目技能通过实习进一步得到验证,也是专业技能系统性的熟练与总结,同时更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步。要做好这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和国家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的重要工作,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以期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本研究团队人员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管理工作,通过本研究团队近两年对学生实习工作的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的情况总结出了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破解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困境。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以学习掌握常见畜禽动物生产专业技能为主,并能对主要畜禽动物常见疾病进行防治,实习单位主要为规模不同的动物养殖企业,如猪场、鸡场、羊场、牛场等。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场不断兴起,急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招聘会上成为抢手对象,学生顶岗实习寻找单位不再成为难题,但在实习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2014—2015年本研究团队连续两年通过对河南省20家养殖企业每批为期6个月的实习学生情况进行了定期现场跟踪走访调查,调查的养殖场主要为规模化的猪场、牛场、羊场和鸡场,调查的实习对象全部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学生来自全省不同高职院校。调查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养殖场的规模大小、技术力量的配备和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二是实习学生坚守实习岗位情况,学校参与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三是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针对上述调查,现将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

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有50%左右实习学生能够坚守实习岗位,对实习环节做到有始有终,但是通过了解发现其中有40%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对选择实习企业不重视,实习的项目岗位不明确,往往在实习的过程中主动性不强,虽然服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安排,但实习的内容仅限于岗位本身简单的技能操作,不能掌握除岗位本身以外的更多技能项目,比如在猪场肥育岗位,只掌握了卫生、消毒、饲喂等简单技能,但“吃、睡、拉”三点定位调教、体重大小不同的猪饲喂量的调整等技能没有掌握;在配种岗位上,只掌握了母猪发情鉴定、人工输精的技能,但对发情异常的母猪如何进行技术处理,人工采精、精液的检查处理等技能没有掌握;在羊场产房岗位,只掌握了人工接产的技能,但对于难产的技术处理、产后假死羔羊的急救等技能没有掌握;在兽医诊治岗位上,只掌握了不同药物注射途径的操作方法,对于药物的配伍使用、合理更换方法没有掌握等等。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在于有的学生是对本专业兴趣性不强,选择专业完全由父母决定,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不是非常明确,有的是对实习环节比较迷茫,事先没有计划性的周密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上思想不集中,专业素养不牢固,对专业内某个领域整体生产环节不熟悉,需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不清楚,甚至不善于思考问题。

(二)频繁更换实习单位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50%的学生在实习中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虽然有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本身的实习协议约束,但实习学生总能以各种理由中断原有实习单位,不断更换实习企业,甚至于放弃实习,导致实习单位工作岗位无法正常运转。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通过调查总结为一是实习单位基础设施不完备,实习工作量较大,缺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与实习单位沟通不畅;二是企业对实习学生关心不够,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三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喜欢与其它实习单位同学之间在薪酬方面攀比,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三)实习岗位流动性较差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一小部分学生在长达将近半年的实习过程中局限在某一、两个实习岗位上实习,对所在实习岗位的专业技能掌握的非常熟练,但对其它岗位的实习却无法触及,无法完全学习和掌握某一领域生产的全部技能,如只在猪场产房实习,无法掌握保育、配种、妊娠等岗位的专业技能,从而无法完全系统地掌握某一生产领域专业技能。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调查总结原因得知,上述实习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省级直属种畜场内实习,由于规模较大,生产设备设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岗位设置比较严格,岗位流动性往往受到限制,如某一实习学生在将近半年的实习中一直在智能电子控制饲喂岗位上实习,最终影响专业系统性技能掌握。

(四)“边学边卖”式实习

在上述调查的养殖场中,其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占到30%左右,由于小型规模养殖场,基础生产设施、设备以及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往往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对于实习的学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多数只能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训技能进行演练操作,虽然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生产岗位,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时间相对较长,也最终影响实习的效果。

(五)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

学生实习对口率较低,只能达到对口专业的60%[1]。在本次调查中,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的确较多,本次调查结果与上述调查数据基本一致。专业教研室对学生实习岗位的安排是按照一人一岗进行实习。但实习岗位最终的安排确定由实习企业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进行实习安排。大多数实习学生本来实习安排的是从事动物生产实习岗位,但是却长期从事动物诊治和动物防疫实习岗位,有些养殖场还存在实习的部分女生,由于心理胆怯与动物接触或者怕脏怕累,实习单位不得已将其安排在办公室或服务部门,虽实习单位对口,但最终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符。此外一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通过亲属或朋友随便找一个企业实习,也可能会造成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2-3]。

(六)“弄虚做假”式实习

通过本次调查同样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实习弄虚做假,通过关系随便找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在考核鉴定表上盖章,私自填写顶岗实习手册及评语,学生相当于在家放假休息。这种实习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学校顶岗实习培育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而且给学校的实习管理带来较大难度,更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倒退,甚至错过了融入社会、锻炼才能的机会。

二、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效果的措施

(一)强化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学生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在于实习动员大会基本上是多系别、多专业学生在一起召开,学院所面对的实习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专业不同或专业方向不同,加上会场秩序难以维持,召开会议效果较差,难以达到会议初衷。实习动员工作应在学生实习前的1—2个月内通过专业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逐渐灌输,使学生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当然实习动员会议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可以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单位召开,并请具有长期专业实习、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动员。

(二)严格筛查实习企业,提升实习基地实习条件

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实习招聘需求紧缺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及相关院系更要严格把关实习招聘企业,严格审查招聘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并留取上述资质证件复印件做备案登记工作,杜绝不正规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招聘工作。对信誉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过差、规模过小、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实习招聘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取舍,主动邀请推荐信誉度高、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过硬的正规企业参加学生实习招聘会,不断提高充当学生实习基地的实习条件,提高实习的技能水平。

(三)加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前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签订实习协议,但作为校方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定期巡查实习学生所在企业的制度,主动与实习企业加强交流和沟通,进行更深层次合作,尤其与实习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计划等方面进行共同论证和探讨,确定合理的顶岗实习模式。同时,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学生与企业中间的桥梁纽带,学校要经常性地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获悉学生想法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企业,把企业的想法也适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双方交流,避免双方有误解,并要求企业在各个方面把顶岗实习学生当成自己的员工看待,多给予支持和关怀[4]。提高和调动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指导教师带着科研课题下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顶岗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四)严格实习制度,强化实习效果评价机制

学校在已有的实习管理机制下,进一步完善实习机制,出台具体相应措施、方法,建立并严格执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对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必须经过学校实地考察,经鉴定符合实习要求,和学校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方可安排到相应岗位实习,同样学生要遵守实习制度。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检查机制,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干预和管理,通过实习过程的检查,校内指导教师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考核其实习岗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将实习检查结果评价融入到过程考核当中,要求学生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将汇报情况也计入实成绩,并最终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部分。对于在实习中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其沟通,多给予鼓励和关心,树立健康向上的实习心态,培养爱岗敬业和遵章守信的思想意识,保证实习顺利进行[5]。

(五)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也是影响学生实习环节正常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但有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6]。在学生实习前的数月,学校可以通过编印实习告家长书,其中内容包含顶岗实习的目标、计划、流程、管理要求、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等,将具体信息详细向家长告知,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家长反馈的意见和想法及时沟通,寻求共同点,消除争议。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实习监督,避免和杜绝学生擅自中断实习以及借口顶岗实习在家休假等现象的发生。

(六)创新实习管理模式

现有的实习管理模式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实习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必须立足现有客观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新的实习管理模式,尽量预防和解决现有实习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者:韩战强 朱金凤 李鹏伟 刘长春 银岭 颜娜 赵文斌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小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159-160.

[2]王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2-13.

[3]张浩.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改革探讨[J].教育观察,2014,3(25):85-87.

[4]加春生,毛泽明,周淑芹,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3):150-152.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7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是部级重点建设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于2012年获批立项为省级专业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在已有2个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构建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体系。

2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新能源汽车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安装调试、性能检测和故障检修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新能源汽车部件总成及整车试制、新能源汽车的安装、调试、检测、质检及新能源汽车的故障检修等岗位.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可以有机融合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大体系,构建依托“三个平台”、具有“一主线、多任务”特色的课程体系.

2.1搭建通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三个平台”

2.1.1通识课程

按照“社会型”所必需的社会素质和“职业型”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要求,来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和人文工具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些必备的通用能力(如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文资料翻译能力等),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成长打好基础.

2.1.2职业能力课程

按照“职业型”的技能要求,在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底盘技术等原有汽车电子专业相关汽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或重新开设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电器、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具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的能力.

2.1.3职业拓展课程

按照培养“员工型”的素质要求,开设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电气CAD、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汽车营销、汽车保养实训、汽车综合故障检修实训等课程,结合新能源汽车生产维修工学交替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在新能源汽车岗位的适应能力,具备对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按照“一主线、多任务”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

这里的“一主线”指的是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修为主线,“多任务”指的是在进行充分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将岗位技能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在实际课程设计中要根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计划内容,然后开设相对应的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形成课程标准,保证完成各个任务的知识能力要求.“一主线、多任务”的教学模式必需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章节结构,将学习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综合为任务、项目或案例,采用情景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完成学习任务并考核合格为学分计算单元,最终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人才培养.

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教学以服务新能源汽车行业为总体目标,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并将日常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1整体教学进程安排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并将理论、实践、素质三大教育体系有机融合起来,搭建通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拓展三类平台,整体教学分为6个学期、4个教学时段,实行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实施的“准双元”培养模式:第1和2学期在校内汽车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开展“边教边学、学做一体”的一体化教学,进行岗位工作任务训练,并在每学期安排1周的企业生产现场见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通用专业技能;第3和4学期除进行校内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安排6周时间在合作企业工学交替实习,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安排具体实习时间,半工半学,灵活交替实施,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企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第5学期先安排校内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然后再安排6周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全程顶岗参与生产,使学生初步具备企业合格员工的素质;第6学期根据前期实践情况,对每位学生实行定岗毕业实习,并由学校和企业双元管理,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2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形式分为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2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专业实践基地进行,由学校独立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包括企业生产见习、工学交替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教学形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方式,企业实践教学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践项目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这种实践教学安排形式可以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岗位见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专业教师评价与企业师傅评价相结合.

3.3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

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夯实基础,强化实践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将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和培育理论思维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创新实践性人才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通过时政讲座、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术讲座、技能竞赛与培训、专业协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人文知识讲座(人文、企业文化)、文艺活动(舞蹈、歌唱、宿舍文化)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军训、体育比赛、心理健康讲座(指导)、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4小结

岗位工作安排范文8

【关键词】医院管理;轮岗培训;岗位胜任力行

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直接影响医院管理工作成效[1]。快速提高新入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水平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是提升新员工岗位胜任力的通行做法。一些大型公立医院将轮岗培养模式引入医院管理岗新员工培训中,在提升新员工岗位认知和岗位胜任力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提升轮岗培训的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新员工的岗位胜任力,某三级肿瘤专科医院根据管理岗新员工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方向,在新员工轮岗培训工作中采用了个性化的轮岗培训方案。本文尝试对个性化轮岗培训模式提升新员工岗位胜任力的效果进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某三级肿瘤专科医院2019年新入职管理岗员工13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26岁,以25~30岁为主(76.92%)。毕业于国内高校9人,国外高校4人;本科学历2人,研究生学历11人;无医院工作经历12人。所学专业涵盖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生物医学工程、法律、计算机科学、应用经济学、审计学等。

1.2培训方法。1.2.1制定培训方案。每位管理岗新员工。轮岗培训时长为40周,原则上要轮转10个科室,每个科室4周。根据每位员工的教育背景、能力特长、职业发展方向等,个性化制定培训方案和培养目标。轮岗科室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科室包括院办、党办、人事、宣传、医务、科研、教育,选修科室包括财务、经管、审计、纪检、医保、国际交流、GCP、肿瘤登记、早诊早治、信息、总务、设备、基建等。选修科室由个人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或兴趣选择,人事处统筹确定。轮岗培训计划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1.2.2完成培训计划。轮岗科室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完成指定培训计划。包括公文制作、收文管理、档案整理、会务组织、会议记录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起草工作总结、汇报材料、讲话稿、宣传报道等文字性工作;参与并完成至少一项轮岗科室业务性工作等。新员工要掌握轮岗科室的制度职责、工作内容、业务流程,锻炼文稿起草、语言表达、计划执行、组织协调和跨部门协作等综合能力,提升岗位胜任力。1.2.3监督考核与员工评价。人事处负责轮岗员工的考勤及日常监督管理,各轮岗科室负责人对轮岗员工的组织观念、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化办公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考核等次。轮岗培训全部结束后,组织新员工现场述职和经验交流,通过调查问卷对轮岗培训和新员工岗位胜任力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评价。

2结果

2.1培训完成情况。13名轮岗培训新员工中,9人按时完成全部轮岗计划,占69.2%;4人因上级借调、疫情防控等原因被抽调退出轮岗培训3个月以上,完成部分培训计划,占30.8%。

2.2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问卷对轮岗培训的总体效果、周期安排、科室安排等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分为新员工和轮岗科室两种,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其中向新员工发放问卷13份,向轮岗科室发放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在轮岗工作总体效果满意度评价方面,轮岗人员满意度为92.31%,轮岗科室满意度为94.12%。在轮岗周期安排方面,前者满意度为92.3%,后者满意度为70.58%。

2.3新员工能力评价轮岗科室对每位轮岗人员在知识结。构、工作态度、岗位适应性、执行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6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总体优秀率为63.29%,良好率为35.44%(表1)。通过对每个人各项能力表现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赋予分值,加权计算得出每名新员工各项能力分值(表2)。

3讨论

3.1业务需求与员工意向相结合,科学制定个性化轮岗培训方案。科学合理的轮岗方案是轮岗培训顺利实施的关键,要调动科室和新员工参加轮岗培训的依从性和积极性。轮岗培训方案制定前要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科室业务需求,获得轮岗科室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向新员工详细介绍轮岗培训的目的、流程、周期和要求,并充分了解他们的意向、需求、意见和建议[2]。在综合考虑医院业务需要与个人意向、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的基础上,为新员工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科室和员工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期新员工轮岗培训过程中有4人因外派借调、参与疫情防控等原因临时调整了培训计划,后期将择期补齐轮岗计划。这种灵活的轮岗方式既能满足科室的业务需求,又能更好地锻炼新员工,促进了轮岗培训目标的实现。

3.2岗位需求和能力评价相结合,为岗位匹配合适的员工注重在培训过程中培养、锻炼、考察。新员工,并作出科学的能力评价,发挥员工特长,为岗位匹配到合适的员工,尽量做到人岗相适。首先是要加强新员工培训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做好出科考核结果以及日常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记录,还要及时响应员工诉求和科室需求。其次是在轮岗培训结束后,通过座谈会、总结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对轮岗培训满意度的评价、对科室的评价以及对新员工全面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对新员工的能力素质评价将作为人事部门为新员工合理定岗、提高人岗匹配度的参考依据。根据本期新员工的专业背景和个人能力,将综合协调能力强的员工优先安排在院办、党办、宣传等综合型部门,将专业素质优的员工优先安排在医务处、科研处、教育处等业务型部门。

3.3探索建立医院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指导新员工轮岗培训和能力评价。轮岗培训旨在帮助新员工加强对岗位的认知,提高岗位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即提升岗位胜任力。目前医院培训方案的制定是基于既往的实践和经验,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医院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能用于指导培训设计和能力评价。希望能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通过此次个性化轮岗培训的探索,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医院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今后,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不断优化管理岗新员工的培训模式,并建立更加科学量化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胜任力评价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沈璐.公立医院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11):10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