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例6篇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传统市场;因素;新兴市场

一、传统市场因素

(一)空间因素。不同的动植物分别有着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各自要求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与之适应,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所以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供给。农产品受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方面不同的农产品会有明显的分布特点。另一方面同一农产品在不同的区域其产量、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我国的明前龙井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明前龙井”在日本之所以种不好。是因为不同作物所需的条件是不同的,由于茶树性喜温湿的气候和酸性土壤条件,所以在我国的江南一带生长较好,而日本的土壤不适宜种植茶树,所以日本人尽管想精心培育,却不能成功。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季节因素。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要素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农业生产活动在时间上必然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并近一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供给。农产品与其他工业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制约因素多,不可能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迅速作出调整,即使知道市场不景气,农民也不可能突然改种其他作物。农业生产的周期特点,使农业生产有淡旺季之分,在农产品生产旺季农产品供给就会增加,反之供给较少甚至没有供给。因此,在农产品供应中解决季节性、周期性的矛盾,维持均衡供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热带可以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暖温带则两年三熟,寒温带一年一熟。正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对于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呈现出季节性周期性特点。

(三)信息因素。信息因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说明,一方面是农情信息。广义的农情信息具有连续性、可共享性、地域性等特点,是农作物生产整个过程中的信息,狭义的农情信息指的是可以通过农情监测获得的信息。而农情监测的目的是及时采集全面、准确的农情信息,系统检测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最后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有效实时的农情信息传递可以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缺乏有效实时及的信息沟通,就会造成农村品的供给与需求就不能够匹配,当面对突发的市场状况的时候,农民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是供求预测。生产者对农产品未来的需求预测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如果预测某些农产品会有很好的收益前景,当期就会加大对该类农产品的投入,反之,会减少或是根本就不投入。

二、新兴市场因素

(一)时间角度。与传统的影响农产品市场的时间因素不同,传统的时间因素是由于农产品生长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影响农产品的时间因素已经不再受传统因素的限制,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温湿栽培、改变光照、异地运输等现代化手段认为进行控制,自然传统农时就不是局限的因素了。例如各类蔬菜水果,可以通过异地运输,塑料大棚等方式,实现一年四季的供应。即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实现了农产品的销售。

(二)产品。近年来,人们对于物质的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可食用性能,也不单单看中食物的安全,而是对于产品的包装、地方特色风味、外观品质等越来越青睐。就例如,近几年,新鲜、原汁原味的农产品,往往因为外观形象不好而没有一个很好的销路,很多绿色农产品表现出优质货但是卖价很低的局面。随农产品的包装对于增加农产品市场需求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产品的包装好坏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条件。现在需要的是特定农产品的包装,是具有一定规格用途的包装,包括包装的方式、大小、材料等要素。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产品包装是企业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建设的需要,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有重要的意义。品牌为什么成为显著品牌,其中一项原因就是在形成品牌价值、引起品牌重视的场所,见到身影。

(三)交易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产品卖难,其实质问题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的矛盾。近年来在电子商务出现以后,农户可以直接登入一些农产品相关的行业网站、大型的B2B、B2C的交易网站,直接与消费者对话,迅速掌握市场行情,实现自主交易。现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于生产农产品的偏远农村来说,其发挥的作用及优势越大。可以看出,近年来,农民们都将互联网销售作为自己销售的渠道之一,通过网上交易同样可以提高自己的销量,电子商务拍卖平台、农副产品网上销售会都能够体现出来。互联网完全可以实现农产品的一站式服务,提高了交易效率,也促进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交易。

(四)对产品本身的要求。我国的农业依次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种植。原始农业的产品没有任何污染,应属于有机农产品。在品质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的生产资料以及前言科学技术的农业。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就面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有效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大量使用农药不仅使得蔬菜、茶叶等食用蔬菜的安全质量下降,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一直是人民餐桌的隐患,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农药还会是的病虫草害物种的抗药性增强,为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困难且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其实也蕴藏着巨大的隐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态环保的农产品,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市场上那些标有生态环保、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字样的农产品十分受到大家的青睐,也提高了在同类农产品市场中的地位和份额,至此生态农业的阶段也就到来了。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统计年鉴[Z].国家调查局农村社会经济司,2009.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04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使得农产品中残留大量的化学物质,虽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这种普遍使用化学肥料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并以保障生产消费安全为目标,以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化生产、检测产品等为重要管理手段,可见,积极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几年,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市场上出现的“红心蛋”、“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为关注。据中国报告大厅的信息来看,2015年农业部已组织91家检测机构,开展了两个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从监测结果看总体合格率较高,其中蔬菜、茶叶、畜禽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5.2%、96.4%、99.4%,与前几年相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将以“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目标,加大对农兽药使用及残留、违禁物质“瘦肉精”非法添加的监督力度,并将持续治理农产品经营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管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化肥农药的滥用现象严重

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中的化学物质用量越来越多,销售的农药平均每年170万吨,而且一些农药多数是国家禁止使用的。这些农药化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过量使用农药不仅使农产品的口感不好,而且加大了药物的残留。农民为了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农产品的质量与人体健康甚至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目前,种植者、消费者的法律和责任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生产者的安全意识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一些基层工作者认为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力度,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持消极的态度。此外,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生产者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了解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和规定。而且没有让生产者认识到对生产并销售劣质农产品等行为的惩罚力度和惩罚措施。

3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3.1 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

为了防止残留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产品质量降低,要从生产者入手对农产品生长初期的质量进行监控。并且要及时解决农产品出现的问题,避免由于未及时解决导致大面积爆发,最后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农药。同时生产者要加强农业种植技术,充分认识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健康。

3.2 加强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为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媒,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让生产者充分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要了解一旦触犯相关规定的不良后果。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步入正轨,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环保的农产品。

3.3 健全监管制度,加大农产品产销的监管力度

榱思哟笈┎品产销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农产品管理体系,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要有风险意,制定相应的应急模式,完善监管系统。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发挥其优势,从监管人员入手,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加大管理力度,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4结语

近几年,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也逐渐提高。为此,国家建立系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并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针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采取根本措施,以此杜绝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的发生。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GAP 主要内容 现代牧场 应用

1.GAP的概念及意义

作为食品链的初端,农产品种植过程和畜产品的养殖过程直接影响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安全水平。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是一种推荐性方法和适用知识,从广义上定义,是用以阐述生产健康安全农业产品和非农业产品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发展;同时,良好农业规范也是公认的用于降低或防止食品污染的行为规范;另外,良好农业规范(GAP)还有自愿、非法规性和非公益的意义,被政府、社会组织和私人行为规范而广泛的建立和采用,以满足消费者和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在食品链上的特定要求。

GAP计划是一项预防食品质量发生安全问题的管理系统和工具,通过实施GAP可以防止、减少或避免可能对原料安全造成的危害。从本质上讲,GAP是一个鉴别危害的监测系统,危害可能来自自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包括生产所使用各种投入品、原料的储存和运输全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步骤,在执行计划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先评估、分析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内在或潜在的危害;危害分析还包括了分析危害程度和确定控制危害的措施;对危害确认后继而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并通过行动使危害最小化或降至许可的限度以下。

2.GAP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出现的食品污染事件如疯牛病、二恶英事件使得欧洲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格外关注。农业繁荣得益于化肥、农药、良种、拖拉机等增产要素的产生,而随着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这些要素日益成熟,这些要素对增产的贡献率趋减;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不当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严重危害,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的出现。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召开了部长级的“农业与环境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博斯登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的概念,得到联合国和各国的广泛支持。“可持续”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和“再生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的替代方式。在保证农产品量的同时,更好地配置资源,寻求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

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了本国良好农业规范标准或法规。

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零售商,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和消费者满意,也制定了相关良好农业规范要求。如欧洲零售商组织制定的EUREPGAP标准、美国零售商组织制定的SQF/1000标准等。

2003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农业委员会第十七届会议上,提出了良好农业规范应遵循的四项原则和基本内容要求,指导各国和相关组织良好农业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3.国际GAP内容

3.1 欧盟GAP

欧盟GAP(EUREPGAP)标准采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带点(HACCP)方法,确定良好农业规范的控制点和符合性规范,对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追溯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工人福利等提出综合性要求,增加了消费者对EUREPGAP产品的信心。目前,欧盟GAP已经制定了综合农场保证,综合水产养殖保证,果蔬、花卉和咖啡的技术规范。

3.2 美国GAP

美国GAP包括八原则:

(1)对新没鲜农产品的微生物污染,其预防措施优于污染发生后采取的纠偏措施(即防范优于纠偏);(2)种植者、包装者或运输者应在他们各自控制范围内采取良好农业规范;(3)新鲜农产品在沿着农场到餐桌食品链中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受到生物污染,主要控制人类活动或动物粪便的生物污染 ;(4)应减少来自自来水的微生物污染;(5)农家肥应认真处理以降低对新鲜农产品的潜在污染;(6)在生产、采收、包装和运输中,应控制工人的个人卫生和操作卫生,以降低微生物潜在污染;(7)良好的农业规范应建立在遵守所有法律法规和标准基础上;(8)应明确农产品生产、储存、销售各环节的责任,并配备有资格的人员,实施有效的监控,以确保食品安全计划所有要素的正常运转。

3.3 澳大利亚GAP

澳大利亚农林水产部制定,以指南形式出现;确保新鲜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检查和实施食品安全方案的一致性。主要是通过判断树的方式,对蔬菜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种植、就地包装和速冻加工中的重金属、肥料、水和土壤中农药进行危害识别和评价,建立针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措施。

4.中国GAP内容

2003年4月,受国家标准委委托,中国国家认证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有关专家的提议首次提出在食品链源头建立“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并着手相关标准的翻译和资料收集工作。同年9月,国家认证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相关部委,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一次编写组会议。编写组包括:总规则编写小组、综合农场编写小组、水果和蔬菜编写小组、水产养殖编写小组和花卉编写小组组成。中国GAP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内容组成。

(1)生产用水与农业用水的良好规范

(2)肥量使用的良好规范

(3)农药使用的良好操作规程

(4)作物和饲料生产的良好规范

(5)畜禽生产良好规范

(6)收获、加工储存良好规范

(7)工人健康和卫生良好规范

(8)卫生设施的操作规范

(9)田地卫生良好规范

(10)包装设备卫生良好规范

(11)运输良好规范

(12)溯源良好规范

5. GAP在现代牧场中的应用

以原料乳验收为界,牛乳的生产分为原料乳生产和乳制品加工两大环节。由于乳制品加工一般可工艺化生产,流水线作业。便于推行HACCP管理系统。欧美各国已经应用多年,我国乳品业也纷纷实施。而原料乳生产在农场进行,危害因素更为复杂,涉及生物的(奶牛品种及性能、精粗饲料、病原微生物)、物理的(机械、设备、建筑等)、化学的(环境消毒、药品治疗)、自然的(气候、光照)以及人为的等诸多因素,控制难度更大。而原料乳质量对整个乳业生产特别重要,虽然危害因素颇多,但随着奶牛养殖向规模化、设施化方向发展,使人们有望根据奶牛场的生产流程和工艺特点进行危害分析并确定关键控制点,提出原则性控制方法或建议,从而将GAP管理推广到牛乳生产的产前和产中各环节,制定各种防范措施。

奶牛场GAP所包含的主要控制点;饲养单位选址要适当,防止对地貌、环境和奶牛福利的不利影响;避免对牧草、饲料、水和大气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经常监测奶牛的状况,并相应调整放养率、喂养和供水;为避免伤害和损失而正确地设计、建造、挑选、使用和保养设备、合理布局以及完善处理设施;防止兽药和饲料中所添加的其他化学物及其残留物进入食物链;尽量减少抗生素的非治疗使用;实现和种植业相结合,通过养分的有效循环利用,避免废弃物扩散、养分流失和温室气体释放等问题;坚持安全为本,遵守为奶牛生产的装置、设备和机械而确定的安全操作标准;保持奶牛的购买、育种、伤亡和销售的记录,以及饲养计划、饲料采购和流通等记录。畜牧生产过程中GAP所覆盖的主要步骤见图5--1。

6.农产品实施GAP的意义

6.1实施GAP是从生产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中国GAP标准是建立在现有标准和行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的基准框架构建起来的一个完整体系,其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安全、质量、环保、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基本要求,中国GAP运用HACCP原理,对种植、养殖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危害,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福利要求以及动物福利四个方面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程度分为3级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源头全面、有效的控制。

6.2实施GAP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建立起基本的质量控制体系

GAP按照“防范优于纠偏”的要求,提供了一个在农场、食品加工厂以及运输中鉴别并采取适当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的基本体系框架。对农场选址、品种来源、饲料和农业用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农药、化肥、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公路运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追溯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规范性的说明,构建了一个基本的农业生产质量控制框架。

6.3实施GAP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GAP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特点,将认证申请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即单个农场或农户),可以是法人或自然人;另一种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囊括了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并对这种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提出了具体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指导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方式。

6.4实施GAP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

源头污染尤其是农兽药残留超标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GAP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水源条件,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管理等进行了规范的控制,将从根本上解决出口农产品源头污染问题,帮助农产品生产企业跨越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从而扩大出口。

欧盟以及国际上许多大型采购商将通过EUREPGAP认证作为农产品供应商的准入条件。实施GAP还可以提高国外客户对我国农产品的认可和依赖程度,帮助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取国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 陈历俊.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90~113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供销社;效率

1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现有产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已是社会共识。主观上,建国后薄弱的资本积累、亟待推进的工业发展以及整体的国民日常生活需要,推行农业对工业进行补贴发展的“非平衡”发展路径是彼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发展模式前期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工业化进程推进到一定阶段时,工业对农业的适度“反哺”成为必需;客观上,农业是整个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工业品层次、品类和价值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农业的生产技术、效率和品质,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贸易深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和空间较大体量的国家,具有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现代农业体系,是经济和社会能够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业已积累许多重要的经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制度、产权、市场和技术等多方面问题。由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属性特征,客观决定了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展开。其中,由于农产品与普通工艺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包括其储存方法、保质期限、物流方式、中转保障等方面,客观上增加了农产品产和销的障碍。另外,我国的农产品经营与西方发达国家略有不同,规模小、较分散、品质不稳定等诸多因素,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与市场化推进。本文拟从供销合作社的视阈对农产品的物流环节相关问题展开思考。

2文献综述

农产品的物流问题,一直是农业发展和物流发展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对此已有较多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和建议。谢培秀(2003)[1]、陈耀(2007)[2]和赵勤(2006)[3]等分别从宏观的国家角度、中观的省域角度和微观的区域角度对农产品物流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围绕核心都基于农产品的保质期限、物流的自然损耗、时空的转移成本展开;钟无涯(2012)[4]针对农产品的时空转移成本问题,提出基于第四方物流的运营主体多元化缓解时空转移的农产品损耗等问题。武淑萍(2016)[5]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构建了电子商务系统与快递物流系统的协同发展模型解决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效率问题。综合以上,可以发现,至少在微观层面,农产品物流问题依靠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目前阶段的重要趋势,但并非唯一路径。因为农产品物流面临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标准与规模等,目前市场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公信力的认证与背书。在衔接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过程中,尤其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供销社发挥着重要功能。即使在当前发达的市场网络下,部分供销社仍在农资流通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分别就“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做出批示[6],国务院也发表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具体文件措施,将供销社与“三农”结合起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思路[7]。郭宏湘(2008)[8]认为虽然近年供销社缩简,但其组织架构、物资设备、服务体系和人才网络等优势依然存在,利用供销社现存网络对构建农村新型物流系统事半功倍;吴熠钧(2014)[9]、乔平平(2015)[10]、夏文杰(2015)[11]等分别从省域层面的供销社体系与农村物流整合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提出许多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问题、建议与对策。综上,目前利用供销社对接农产品物流已经得到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仍有诸多具体问题未解决。尤其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农产品类型差异、时空转移成本差异等诸多因素,也决定我国不可能用一种模式解决所有农产品物流问题;另一方面,供销体系的全国性经验模式,在面对区域差异所选择的统一标准,又具有在某些方面的稳定性、一致性,如农产品单品的品控规范和标准等。基于此,本文将对农产品物流与供销体系的若干对应环节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3农产品物流起点:供销体系的农产品品控

由于农产品与一般的工业品性质不同,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显然不能单纯从物流入口或商品入口展开,基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结合物流体系,才能更客观的把握其特质。由此延伸出一个重要命题:农产品物流的起点,亦即农产品物流的核心要素“农产品”,选择什么、如何选择等系列问题,成为决定农产品物流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物流价值一定程度是附着在物流商品之上,市场不会给予并无价值载体的物流过高的估值。因此,农产品物流的价值起点应该聚焦在农产品的品控维度。众所周知,目前“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农产品电商仍未形成市场、结构和绩效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企业,农产品品控环节缺少有效率的管理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成本、规模和专业等因素,如果以品控作为节点,采用传统的供销体系衔接生产、收购、归类、物流的集成方式,或将成为破解农产品物流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供销合作社是以流通服务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其主要功能是衔接城乡经济和农业生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多种原因出现业务萎缩,但在农产品流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中发挥规范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对接农产品品控模块的则是其长期从事农产品采购过程的经验沉淀与成熟机制。从农产品物流入口角度思考,当前从事农产品采购的大型企业有不少,在众多的企业中,中粮集团无疑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农产品经营企业。与中粮集团的大型国企性质类似,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的涉农经营中,具有可靠的品控标准、人才团队和管理模式,虽然在市场运营环节,供销社对于市场机制存在不适应,但不能否认其沉淀数十年的农产品入口管控机制的效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当前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延伸和拓宽,纳入各级供销合作社体系作为农产品物流入口,具有谨慎的乐观预期。

4农产品物流过程:供销体系的物流效率

供销社承担着许多涉农商品的流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是传统功能,包括农资、快速消费品、小工业品和再生资源的下行,其中农资(指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是其最主要的经营产品,还包括各种优质农产品的汇聚、精选和上行。这些传统业务中,既具有在农产品品控方面的经验沉淀和管理效率,同时在物流过程中也有较大的优势。供销合作社相比市场上大部分物流企业,显然具有独特的市场资源。虽然目前众多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运营不甚乐观,但是其仍拥有非常可观的存量资产,其中大部分是商铺、仓库等极具市场价值的稀缺资源,同时还拥有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经营网络,这都是其发展农产品物流的运营优势。而且,从成本论的角度,供销合作社的前期投资基本属于沉没成本,其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增量投资转换为边际成本后,与边际收益进行核算将会形成较为乐观的利润增速与市场空间。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快速推广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近年正逐步推进全国、省、市县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协会,依托协会开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尝试,当前已经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网络建设方面取得收益。客观而言,全国性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必然分解为省际区域、省级、市级层级体系和多样化的某类农产品单品物流体系。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物流网络和物流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物联网快速发展并日渐成熟的背景下,物流体系的功能和优势不断扩大,有效扩展了供销社农产品和农资品的营运业务。以此推论,目前重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投入成本、市场风险以及推进节点损耗等,大大高于在当前的供销合作社体系进行优化的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途径挖掘供销体系的物流效率,既能够有效降低社会建设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加快建设速度,提升建设效率,同时也能更有效率地推进“三农”工作。

5农产品物流市场:供销体系的品质保障

相比从市场效率和服务体验等角度对国企的诟病,市场对于国企的产品品质有较高的认可度。尤其是在部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医药、食品、原材料等。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国企与单纯的企业存在不同,其功能与诉求并非完全基于市场机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开展,其是具有兼顾社会、市场、福利等多种功能的企业型组织。供销社作为国有性质的商业机构,具有独特的特点,既不是纯粹的政府机构,也不是完全的市场企业。这种复杂的属性一方面成为供销社市场运营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社会对其经营产品的品质认证。如在我国某些地区屡次出现的假农药、假种子和伪劣农资产品,这一类问题很少发生在以国资为主体的企业。正是这种多元化的企业性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国企品质的基础。从农产品物流的入口、节点、过程跳出,审视整个农产品市场的品质、商誉、信誉等,偏重市场绩效等财务指标、效率指标,显然不足以支撑这一需求目标,寻求市场之外的评价入口和评价维度,因此成为研究深入的必然。前文已经述及基于供销合作社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将具有更高的市场效率;同样地,基于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和农资品市场几十年来形成的品质、口碑和心理依赖,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接和融合农产品物流市场,从而对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供销体系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快速恢复和兑现供销合作社前期的良好商誉,也能够以此为契机,重新定位、整合、规划农产品的“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强化、扩展、沉淀供销合作社基于农产品市场领域的品质保障,以此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强势的国企性质商业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消费模式升级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一定阶段时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并非代表收入下降,而是消费升级后消费结构、消费品质、消费理念在优化的侧面支撑。纵观我国市场,农产品的销售呈现出较显著的消费分层现象,这在一线城市尤其明显。以深圳为例,进行日常农产品消费的市场包括农批市场、社区摊点、便利超市、大型超市、果蔬专业超市、高端超市(ole等销售进口商品为主的超市)等,以此分别对应日趋分化的市场需求。在面对诸多的农产品经营者时,消费者的识别和认知需要学习成本、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而基于具有长期社会声誉与品质口碑的供销体系重塑农产品物流市场和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市场形象,显然具有较低的进入成本、较高的运营效率和显著的市场绩效。

6总结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1]。农药残留属于食品安全危害中的化学危害,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方式造成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不合理使用,而种植、养殖业者对高产量、低成本的追求又加剧了这种趋势。农药残留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食品,减轻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2]。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农药残留长期地在人体蓄积,最终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引起慢性中毒和“三致”作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也限制了我国的农产品走出国门。因此,降低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管理目标。主要对策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产源头控制

1.1提高农药生产技术,降低农药残留

对于化肥和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生产,国家应出台严格的管理政策,限制其中的微量有毒有害杂质(如重金属)的含量,限制作为杀虫剂和其他用途的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的生产量,避免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在农作物中的残留,从根本上消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

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等原因于1983年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磷农药中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应严格限制使用范围,从生产、销售到使用各个环节严格管理。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可从根本上消除其危害。

1.3以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

鼓励生物农药的生产,以生物农药或者天敌防治等代替化学农药,有效解决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2销售渠道控制

2.1加强对农兽药销售部门的管理

大力完善农药残留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高残留农药使用以及不正当使用农药行为,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售卖渠道,同时必须要对农药使用对象以及购买渠道实施重新评估[3]。为减少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我国必须进一步修改农药管理制度,出台措施或制定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以及制度层面保障食品安全。通过销售渠道对农药使用对象加以限制,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用于粮食、果蔬、肉类、水产品等食品原料,消除在食物链中各种植物性、动物性原料里存在的可能性。

2.2加强对农药使用者的管理

我国农产品种植规模具有小、散的特点,由于利益的刺激,农民片面追求高产、稳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并且不按照要求的浓度或用量使用。盲目多用、滥用各种农药,这类行为一方面使土壤板结、环境富营养化,另一方面使重金属、高毒农药等农药残留含量超标,进而导致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高,给食品带来各种安全隐患。针对以上现象,有以下几种管理途径:①国家应加大对农产品经营者的管理和规范力度,逐步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种植、养殖和认证,实行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完善食品溯源制度。②拉大价格差距,从政策上奖励、扶持,通过市场调节等多方面鼓励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是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的。③对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行为进行教育、约束和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通过种种途径保证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2.3食品原料收购的管理

我国合格的食品加工企业多建立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如建立有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通过强制的GMP认证,更高层次的要求如通过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认证、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等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对农药残留的控制可通过食品原料检测、要求原料供方建立有ISO22000安全管理体系,执行良好农业规范(GAP),出具来源、产地(限制某些有毒物质)的证明等方法保证原料农药残留不超标或符合标准。国家也要及时制定各种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改变食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缺乏、农药种类多,食品农残检测无标准依据的状况[4]。建立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与标准制定联动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抽查和安全普查等检测性工作是发现隐患的最主要途径,应将标准制修订计划的提出作为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任务之一,重点建立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分析、监管药物筛查、制定修订标准的长效机制[5]。

3改进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和农药残留的痕量性,准确定量分析检测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存在困难[6]。因此改进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降低检测成本、发展不同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4结语

控制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保证食品安全,应多个政府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发展从农药生产售卖、农产品生产到食品加工的流通链条的整个的管理认证体系,制定类似于食品ISO22000体系的食品流通链标准,制定出农药生产、销售、使用链条的标准,并由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来保证执行效果和质量,实行食品溯源制度,是解决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根本方法。避免农业部门、食品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使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存在管理上的真空和盲区,应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良好的管理来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为环境和人类造福。

作者:周慧星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卫蓉,童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伍小红,李建科,惠伟.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6):80-84.

[3]郑颖,陶银华,李京东.浅析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三农论坛,2016,7(33):193.

[4]张红艳,杜凤沛,周志强.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由中日间的“毒饺子”事件引发的思考[J].大学化学,2009,24(1):33-37.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6

按照我国传统解释,粮食是谷物类、豆类、薯类和其他杂粮及其加工产品的统称。目前粮食安全形成了较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粮食数量安全是从数量的角度要求粮食的供应、需求和购买力三者平衡,强调的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粮食质量安全则要求粮食的营养结构合理、优、质卫生健康安全,强调的是人类维持健康生活的权利;粮食来源的可持续性要求粮食的获得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强调的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更高层次的安全问题。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单位范畴国家、地区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食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品消费以满足其正常生理和心理需要。粮食质量安全包括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卫生指标、感官品质和储藏品质等方面。

二、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

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按照性质可分为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是指粮食作物在种植中滥用农药、化肥、催熟剂等,粮食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是当使用添加剂以及食品包装容器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物理性危害指粮食在生长、收割、晾晒、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混入物理杂质,如杂草的种子、麦秆、泥土、沙石、金属碎屑等而影响粮食的品质和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指粮食在从农田到餐桌过程中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如食源性细菌病原体、食源性病毒、食源性寄生虫等。按照产生的途径,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类型包括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储藏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和监管环节等。在每个环节,每个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或生物性危害。

一生产环节。一是品种的选用。在诸多粮食生产要素中,品种的选用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因为农业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其他投人要素质量的改进,必须以动植物品种质量改良为中心来展开的。品种是质量的内因,在同等条件下,品种的优劣决定粮食质量的高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品种,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难以生产出优质的粮食。二是土壤污染。土壤本身的危害元素是砷、镉、铬、汞、锌等8种重金属元素。另外,外来污染物进入农田加重了土壤的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的发生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二是生活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三是污灌。当有害物质随污染进Ai壤,如果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在土壤里累积,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作物,并使有害物质在作物内残留或累积。三是水污染。水污染物主要有三类:一是无机有毒物,包括各类重金属和氰化物、氟化物等;二是有机有毒物,主要是苯酚、多环芳烃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积累性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和有机农药等;三是病原体,主要是指生活污水,禽兽饲养场、医院等排放废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虫等。水污染严重的农田或利用污染严重的水体灌溉种植的农作物,不仅使农作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而且收获的产品带来异味,品质下降。四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其理化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源为矿物如煤和石油等燃烧和工业生产。大气污染对农作物危害比较大的污染物是SO2、NOX、CL、HCL、氧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粮食作物若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污染物在作物体内积累,动物再摄入这样的作物后,发生病害或使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并得到富集,最终危害人类。

二加工环节。一是生物性危害。由于原料不合格或者在加工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生产环境车间、设备;人员等卫生条件较差,原辅料杀菌不彻底,生熟材料混放,加工工艺有缺陷或配方不合理等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和大量繁殖,例如大米、玉米、大豆、花生中的黄曲霉素等污染,小麦中的赤霉病害。二是化学性危害。粮食加工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对食物色、香、味等的要求,在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化学添加剂色素、香精、抗氧化剂等或使用未经批准的非法添加剂吊白块、硫磺、工业用盐、矿物油等造成的化学危害,如在小麦加工中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增白剂,消费者不易辨认,误认为是上乘的面粉;一些米粉制品的经营者,为把陈化、劣质的大米加工成雪白的米粉,竟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用的工业用的漂白剂,即吊白块,吊白块在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的甲醛属于致癌物质。三是物理性危害。原粮中混入不同程度的杂质,包括泥土、沙石、金属碎屑、杂草的种子等无机和有机杂质,如果加工企业缺乏筛选、磁选、分化、去石等清理过程,或者这些设备除杂效果差,这些杂质就会混入成品粮中造成物理性污染。

三储藏和运输环节。粮食要安全储藏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好的粮质,只有干、饱、净、无虫的粮食才有利于储藏;二是要有好的仓库,仓库应具有坚固、通风、密闭、防热、防潮性能,才有利于储藏;三是要有切实可行的储藏管理制度。

四销售环节。一是粮食产销脱节严重,粮食来源难以得到保障。我国农户生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小,分散生产,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操作管理很难规范统一,产品的质量不容易控制。绝大部分农户生产的粮食都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既没有加工、分级包装,也没有品牌商标、产地、品种、品质等特点无法体现。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证,责任无法追溯。二是体制不川页,监管不力。粮食市场放开后,经营主体已经从单一的国有转变为国有、私营和混合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参与购销活动者多且成分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龙混杂现象,加之制度不健全,少数经营者唯利是图等因素,势必对流通渠道的粮食质量形成隐患。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粮食实行板块型多头管理,即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都分担了一部分权力和职责,这样的管理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弱点,即管理重复错位,同时又造成管理的缺位,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不明确,责任主体难以落实。三是消费者安全意识较弱。由于粮食本身的特性,单由外观无法一时鉴别粮食质量的好坏,或者消费者没有留意食品标签、保质期限、有关部门的质量安全体系的认证以及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标志等,都有可能使饮食风险提高。在少数经济并不富裕、文化水平偏低的人群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旧观念依然尘封不变。

三、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近年来由于“三废”、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从而在源头上给粮食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为了能够提供更多的无污染、安全的粮食产品,应坚持以下对策:第一,对工矿企业必须实行无公害化排放,建立严格排放标准。在治理三废的同时,对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也要制定相应的排放规定。第二,科学施肥。要帮助督促农民在粮食生产管理过程中,科学施肥用药,避免过量使用化肥。第三,倡导粮食生产农药的生物化、低毒化。广泛采取物理办法灭虫,研究开发“灯光诱虫”、

“振频杀虫”等技术:发扬传统的做法,沿用田埂除草,施草木灰,保护鸟类、青蛙等办法,从而生产出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原粮。第四,构建粮食产地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定期开展粮食产地环境的监测、调查和评价,及时发现粮食产地环境中有害物质残留情况,公布检验结果,指导粮食的安全生产。二是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我国农民生产经营规模分散狭小,在这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我国情况看,

“公司+农户”的方式非常有效。“公司+农产”龙头企业能够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将标准化生产的装备、技术、观念、意识导入农业和农民之中,并对种植、加工、包装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严格控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规模和质量。三是加快立法进程,理顺执法监督体制。粮食管理需要法律来保障,要重视粮食立法工作,加大粮食立法力度,尽快制定出台粮食流通、储备等法律、法规,用于规范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行为,为依法管粮、依法行政提供依据。虽然《质量法》已经出台,但《质量法》只能保证产品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的质量,对于农民出售原粮的质量,就超出了《质量法》的管理范围。因此应尽快出台《粮食法》及相关法规,明确粮食质量工作的地位,质量管理和检验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

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第一,完善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统一市场准入的质量标准,保证市场准入标准的统一性、科学性。同时可以根据实际将分散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标准进行综合规范,制定地方标准。第二,完善认证体系。以与国际接轨为目标,结合国情建立统一、规范的认证体系。对粮食认证培训机构、粮食认证人员实施注册、备案制度,并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第三,完善标识制度。对进入市场的粮食除了要标明商标、名称、等级、出厂日期,还要明确标明产地、农药肥料名称用量和次数、收获日期及重金属含量等。转基因粮食产品必须按规定标明,供消费者选择。第四,完善监测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粮食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粮食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粮食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第五,试行追溯和承诺制度。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市场诚信的缺失。应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并建立承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