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市场前景范例

农作物市场前景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1

1、农作物良种的市场前景广阔

因为农作物种子在农作物生产中占有核心地位,良种培育市场的稳定性较高,此外,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对于农作物良种培育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了对种子行业的支持力度。有着科研实力的良种培育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各个企业都希望依靠企业自身研发的良种占有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良种培育企业依赖于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的培育而存在以及发展,因为优良的品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征以及农业种植者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市场对于优良品种产生较大的依赖性。

2、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技术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作物的良种行业进入了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种子行业的重组还是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我国种子行业的体系非常之大,同时又十分复杂,但是我国种子企业的跨区域经营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是没有较大的优势,凸显的问题较多。

二、农作物良种培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以及各省市颁发的各类种子改革文件,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取消了县种子公司,仅仅保留县种子管理站,种子的经营和生产全部面向市场,无论是在推广还是培育上与传统的种子行业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良种培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国有种子企业渐渐的退出了市场,良种培育工作落在了企业上,因为企业的发展受到研发能力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作物良种培育的问题层出不穷,首先是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与企业生产经营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企业引进新品种之后,因为受到企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不能及时向市场推广,企业生产力没有因为新品种的培育得到提高。其次是科研能力有限,导致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受到限制,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农作物产量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最后因为种子企业的硬件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或者升级,导致品种培育工作不能有效得到进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能得到加强。以上问题,都导致农作物良种培育工作受到一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步伐受阻。

三、农作物良种培育的发展趋势

1、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实质是将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也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这样是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潮流的。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目前根据我国良种培育行业的良种培育的数量以及科研能力,合理分配农作物良种培育和生产经营的比重,改变因为产业机构不合理导致的良种培育总量少,不能有效实现产品功能,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良种培育工作。加强良种培育的科研能力,培育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保证农作物良种培育质量,提升优良品种生产的农作的质量,保证其营养的丰富性,坚决淘汰培育质量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品种,严禁其流通与市场。其次农作物良种培育的市场化还体现在培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包括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农产品的流通、消费等环节,务必落实各环节的工作,保证农业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增强目的性,有效的预估市场需求,从而使得良种培育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科学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时代,我国农业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沿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在农作物良种培育方面,对于前沿科学技术的需求更是日益重要,农业的科技化带来了良种培育的科学化,这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农业生产者还是农业企业经营者,对此务必要有深刻的认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农用耕地越来越少,但是我国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科学及时是解决人口多耕地少之间矛盾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距离,但是我国农业科学化的空间无限增大,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良种培育的作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使得农作物良种培育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现代农业科学及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改善农作物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还可以根据人类的想象培育出新的品种。我国目前拥有转基因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品种,比普通品种在抗病性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科学化进程也是志在必行的。

3、农作物良种培育人才化

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势必会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加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良种培育企业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占有率。良种培育不仅需要前沿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懂得前沿科学技术以及农业企业经营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企业具备强有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现实情况,建立企业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体制,采用各类制度,包括吸收、评价、激励等。同时企业要适时的运用优惠政策,留住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才,调动企业人才全心全意为企业做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行业发展较晚,在企业发展初期,国家需要扶持企业,为企业输送一定的人才,同时指导企业对人才进行培训管理,将农作物良种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具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之中利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2

1有机农业的优势

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机农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健康食品,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减少疾病的发生。其次,有机农业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传统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最后,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关税的监管和控制逐渐减少。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使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

2当前农业种植技术存在问题

2.1种植技术比较传统

忽视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导致播种效果不理想。为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在种植前做好准备工作。播种时,首先要考虑气候环境和作物生长所需土壤条件等相关因素,在一些气候潮湿的地区,种植一些时令作物。在种植时需从多方面了解作物生长习性、土壤要求、水温等。区分作物不同特性,及时准确获取信息,为有机农业高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2.2疾病防治不到位

目前,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健康发展。主要原因是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的预防理念。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技术人员在种植过程中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合理种植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农作物,可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

3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措施

有机耕作通过轮作、间作等多种种植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有机农业通过农作物秸秆还田促进农田养分循环。提倡养殖与种植相结合,改善养分管理。可用于有机栽培和生产的肥料种类有泥肥、饼肥等。矿物肥料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等。生物菌肥包括腐植酸肥、根茎肥、复合微生物肥;甜三叶草、紫云英、苜蓿等绿色肥料;植物灰等;叶面肥包括腐植酸肥、微生物肥和其他生物叶面肥。有机蔬菜生产中不允许使用合成肥料,人体排泄物和尿液可应用于有机蔬菜种植。有机农业生产肥料来源包括微生物来源,例如真菌、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等);植物和动物来源包括印楝素、天然杀虫剂、苯胺、鱼藤酮、蜂胶等;矿物质来源包括矿物油、铜剂、波尔多液、硅酸盐、石灰、硫磺等;还有乙醇、苏打水、软皂、二氧化碳等。

3.1除草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非化学方法去除稻田杂草并控制杂草种子传播。具体技术如下:为了去除杂草种子,必须分解有机肥,保证种子纯净。利用田间覆盖技术,减少杂草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提前进行绿播,提高作物生长速度,增加产量,减少杂草的生长空间,及时人工除草。设置隔离区,防止杂草种子扩散到生产区外。特别注意放牧和进口有机肥是杂草传播的重要途径。

3.2选地与选种

在有机农业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要科学合理规划栽培基地,合理控制有机栽培地区的土壤、温度、湿度,根据作物种类,正确使用有机栽培技术,保证农作物质量。选种是有机耕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选苗过程中,要选择优质种子,根据种植地土壤气候等科学依据进行选择,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

3.3施肥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3

关键词:推广;因素;效益

1研究意义

农作物品种推广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农作物品种种植推广成功,即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农业产业、农村社会的稳步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广失败,不但给国家财政资金和人力、物力造成巨大损失,产业链建设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推广项目的种植户,因产业失败,投入资金损失,无收成,极易造成返贫,给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广大农业推广工作者在从事推广工作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各种农作物品种引进和农业新技术推广,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尽管有丰富的推广经验,但失败的也不在少数,而且还会频频失败。因此,研究影响农作物品种推广效果的因素,从事农业推广的工作者和农业种植生产者要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分析推广种植项目的可行性,再进行有效决策,以提高农作物品种推广的成功率,减少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时间、人力、物力、资金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增产提质高效,推动农作物品种推广事业的发展,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1.1前人研究进展

巩向锋研究了推广体系不建全、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推广资金不足等因素对农业推广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董建盛以传播学为角度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的4大因素,将传播学的普遍原理与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实地考证、调查研究和逻辑推理研究法;首先,从学科定义、学术渊源、理论体系、理论发展4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农业推广与传播学的关系,根据传播学的策略分析理论,总结提出了“激励参与,双向沟通,关注妇女”的现代农业推广策略,并对其基本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此理念与策略为指导,重点对影响农业推广效果的4大基本要素,即推广人员、推广内容、推广方法和推广对象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传播学分析。陈朋研究了农技员服务的推广行为对农业推广的影响因素。从农技员的推广服务6个行为指标(指导次数、指导时期、指导技能、服务态度、传播方法、培训次数)来反映,以农户视角揭示影响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并提出提高农技员推广水平的相应政策建议。曾妮研究从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理论、项目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出发,对项目式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项目式农业技术推广是由社会组织主导,或者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社会组织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合作,通过项目形式开展项目技术培训和项目理念宣传的活动。

1.2本研究的切入点

前人大多数是从主观人为因素为切入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着重从客观自然条件因素与主观人为因素综合进行分析。

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农业推广实际经验,结合收集信息、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几点影响农作物品种种植推广效果的因素分析意见,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农作物品种推广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解决广大生产者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开展农作物品种引进工作时的难点,提高农业推广的成功率,避免失败造成的不必要损失,推动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发展。

2农作物品种推广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存在着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的农业生产基本问题,面对较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质量和品质要求现状,引进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可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饮食需求,可开拓广阔的农产品市场,有效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各农业推广机构和广大生产者中,从来不缺少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措施的领头人。而在国家政策引导,科研人员的带领下,进一步开展基层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工作,分析适合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地推广,推动农民增收,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但在推广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只抓住品种的片面特性,和进行生产的片面条件,没有全面了解新品种推广所需要的各项基本条件。包括我国已全面步入市场经济轨道,生产出的农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推广农作物品种的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影响推广效果的各种因素,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完善得以解决。但在客观上也存在许多人力不能改变的影响因子,而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判断。以至于农作物品种推广频频失败,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不必要损失。

3影响农作物品种推广效果的因素

3.1市场需求因素

我们从事的农业生产,最终产品都需要投放市场,以产生经济效益。市场对产品的认可程度是决定农作物品种推广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决策推广项目品种,是项目产生效益的必须条件。广大种植户在进行生产过程中需选择市场认可度成熟的品种进行生产,才能取得应有的效益。但广大种植户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这一因素。一味追求高产、高抗品种,对市场的需求不进行调研考证,导致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或是卖价比同类产品大幅降低,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效益。比如有农户计划冬种大白菜,征求笔者意见,而笔者看到白菜品种竹筒青高产易种,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的情况下,就介绍了这一品种给农户进行生产。而没有介绍市场认可度较高的秦白2号或者是丰抗系列大白菜给农户进行种植。到产品上市时,市场价格只有秦白2号和丰抗系列价格的30%,偏离了对种植效果的预期。

3.2气候条件因素

每一种农作物品种都有其对气候条件的特定要求。我们在引进种植各种农作物品种时,需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是否与所引进的农作物品种自身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引进推广者对计划引进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生长特性和本地气候条件都要有充分地认识了解,认真分析,才能保障所引进的农作物品种种植取得成功。特别是一些农作物生长临界性适应地区,更需要严谨。比如笔者所在地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每年无霜期达到300d以上,有时全年无霜。但有的年份也会出现低于0℃的极端低温。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力推广了适合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种植的龙眼。种植的前几年因未遇冬天低温极端天气,长势良好,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场霜冻中,大部分龙眼果树被冻死,只存活了部分种植在村庄中间和高岭顶部的果树。给许多龙眼种植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人力、地力损失,至今再也没有龙眼大面积种植的案例。

3.3品种成熟度因素

对新培育出的品种进行推广,必须充分了解该品种的各种性状表现,是否已试种成熟?确定其是否有推广价值?要求什么样的生长环境条件?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表现的生长性状如何?表现的性状是否适合大面积生产?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这都是必须了解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基本上算是一个成熟品种。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往往会在新品种推出尚处在实验室和小区试验阶段,在对品种的各种性状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即展开大面积种植,给生产者带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损失。比如20世纪末培育出的蔗糖新品种新台糖20号,组培苗试验地种植表现为分蘖力强,中大茎高产、高糖。笔者即购进种苗进行大面积种植,结果由于大田表现为小茎,抗倒伏能力差,不适合大面积生产而失败。3.4生产资源条件因素每一种农作物品种对生长的环境条件都有自身的特定要求,生产者是否充分考虑种植地的生产资源条件与所引进农作物品种所需的生产条件相适应,这也是影响生产的因素之一。比如笔者曾经到提子-温克生产基地考察,自认为充分了解了温克品种的生长性状和生产条件要求,在没有解决充足的灌溉水源和成熟的灌溉条件下,展开了大面积引进种植。在每年果实膨大至成熟期如果遇到干旱时,没有充足的灌溉条件对果园进行灌溉保湿;在土壤干涸后突然遇雨,会造成了大量的果粒裂果,失去经济价值。一些灌溉条件好的果园,能正常生产,每年产出的经济效益还较为可观。

3.5投入成本因素

投入、产出比是决定项目是否可行的因素之一。农业种植生产的资金投入回报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者会根据家庭的劳动投入能力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来计划进行生产的规模大小。成本只计算生产投入的农资成本和机械成本,忽略日常劳动力投入成本和土地投入成本,这种形式的生产较易产生收益,且回报率较高。但这种形式的小农生产同样需要严格计算投入成本,分析预测应有收益。对于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的规模化产业,必须计算土地、劳动力、管理人员、农资、设施、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等因素形成的成本,使资金投入量大幅度增加。当资金投入预计达到或超出项目预计所能产生的产品收益时,该项目就不可行了。比如以笔者所在地的条件:水稻生产收入基本上能达到1500.00元/666.7m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水稻生产,土地、劳动力属于自有成本,基本上忽略不计,只承担灾害性天气风险。种植水稻投入的资金约640.00元/666.7m2,基本上都能盈利。如果是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的规模化生产,必须支出地租、农事劳动报酬、管理员工资、生产基础设施、土地整理和农业机械等相关费用,需要1300.00元/666.7m2左右,资金投入量成倍增加,基本上很难产生经济效益,管理稍有不慎即进入亏损状态。

3.6技术普及因素

广大生产者对新引进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因是新生事物,并没有相应的种植经验。没有充分学习相关栽培技术之前,即购进种苗种植,因相应的种植技术没有得到及时的普及,遇到各种自身无法解决的技术性问题时,没有及时向技术权威部门进行咨询,而是到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农资店对非专业人士进行询问,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有的生产者觉得已无法挽回,干脆任其自然生长,不再进行人为干预投入;相关机构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到地头现场指导,种植户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生产上遇到的问题不咨询解决办法,最后造成毁灭性损失。

4农作物品种推广的一点建议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有机蔬菜;种植;绿色防控;安全品质

1种植有机蔬菜

由于绿色生活理念大力普及,有机蔬菜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百姓家中得到普及。我国目前有机蔬菜的普及率却相对较低。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快速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不仅符合我国当今市场的消费需求,更加符合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追求。我国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以及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快速、健康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已成为我国现今农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有机蔬菜在种植过程中较大范围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手段,使有机蔬菜产量得到保障和提高,品质也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蔬菜的生长状况,更应该将蔬菜和农田作为一个生态整体去考量,人为有效地干预和控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降低大田中病害虫的数量及危害情况,进而来减少其危害的发生率及感染度。

2有机蔬菜的绿色防控技术

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应以绿色防控措施为主,在不断减少农药用量的前提下来保障有机蔬菜的健康无害化生长。绿色防控技术应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状况,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环保和安全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要求。在不断满足人们重视健康水平和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有效提高我国有机蔬菜的质量水平,并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有机蔬菜绿色防控措施是在基于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下,不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打造有机、健康、安全的农业精品。其主要是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及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进而促进绿色安全生产和提高其经济价值,以及满足人们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讨有机蔬菜种植防控技术(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并论述如何进行高效优质有机蔬菜的绿色防治,进而来保障有机蔬菜的安全品质及食用性。

2.1农业防控。农业防控是基于农作物种植进行的防治控制措施,是在有机蔬菜的种苗上开始第一步筛选与调整,进行抽样检查并逐一调查,做好可能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等相关问题。农业防治措施是在选种、培育、施肥及间作等多个方面上体现的。在品种选择过程中,要选择优质饱满、无病害的健康种子,能有效增强蔬菜抗病虫的能力。在培育过程中,要做好苗期的田间管理,并对其进行消毒、添加营养液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做好整理工作,保持环境清洁,禁止出现污染源。在施肥过程中,做好肥料的腐熟、发酵及消毒等工作。间作或轮种方式也是大力提升植株抗病虫害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定要及时并定期进行种植标记,能有效记录和分析种植过程与进展情况,在有效时期内防治病虫害发生与感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进行有效防控来大力降低其风险。最好是能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测,能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

2.2物理防控。物理防控是在不使用化学药品的前提下,单一采用物理防治手段来消灭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分为防治与清理工作,在大棚内及时处理乱生的杂草与病虫害,及时做好消毒处理等工作。物理防治是通过破坏有害病原菌和病虫害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及时、有效进行消杀处理,采用科技仪器抽样检验种植中的土壤与蔬菜,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优消毒方案;使用硫磺熏蒸的消毒方式,对白粉病与叶螨有较强毒杀力;使用辣根素进行消毒处理,浓度一般都控制在15%~30%,并采用滴灌注入土壤的方式,有效消灭真菌和细菌等。清理工作包括处理相关病虫害,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发病原因,并在种植处安装趋光的杀虫灯,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虫类趋光性的特征在夜间进行害虫的诱捕工作,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感染;借助粘虫板,在种植相应处悬挂粘虫板,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繁殖与发生,减少白粉虱等虫害的发生与感染。通过性诱剂诱杀雄性害虫。合理有效地使用物理防控技术等手段,保证有机蔬菜产量和品质。2.2.1诱捕害虫绿色有机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常常遭受病虫害,切记不可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否则就违反了有机蔬菜绿色种植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可使用粘虫板、高压脉冲杀虫灯及性引诱剂等进行害虫捕杀,降低病虫害对有机蔬菜造成的损伤。粘虫板是预防害虫关键、直接的方法;在尖椒等有机蔬菜种植中,利用粘虫板捕获蚜虫等常见小型害虫,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性引诱剂的作用是为了打破害虫群体的性别比例,并通过诱杀其中的雄性害虫,使得两性害虫的交配比大大降低,从而降低后代害虫的出生率,并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高压脉冲杀虫灯主要是利用了害虫的趋光性的特点,通过在夜间悬挂杀虫灯的方式引诱害虫靠近光源,害虫一经靠近,杀虫灯就能迅速捕杀害虫。2.2.2棚内消毒对大棚内进行消毒预处理是为了保证大棚内有机蔬菜生长的质量。绿色有机蔬菜于每季成熟时被收割,在大棚中会留下杂草或致病菌等,此时最易滋生病原菌,若不能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会影响下季绿色有机蔬菜的生长,进而使有机蔬菜的质量与产量受到影响。对于大棚内病虫害的防治,消毒是关键的第1步。大棚消毒方法分为:硫磺熏蒸,对减少白粉病的发病次数具有明显作用,减少大棚残留的病虫害;臭氧消毒,可大大降低黄灰霉病的发病率情况。还可在冬季进行冻棚消毒处理,这是由于冬季温度低,大多数害虫在这种恶劣的低温环境下很难生存,绿色有机蔬菜在收获后,可将封闭的大棚及时打开,使其充分暴露,将大棚中残留的害虫杀死。

3绿色防控

农业绿色防控是基于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融入绿色环保理念。主要内容包括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特性,促进绿色生产,提高经济收益,注重品质的安全性。有机蔬菜的绿色防控可分为生物、药剂防治和绿色肥料的使用。生物农药可视为天然农药,是利用其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物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其具有触杀、引诱等有效防治虫害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菌丝的生长与孢子萌发和扩散等。生物农药以其安全、优质、高效等众多优点,成为新型农药发展的热点。

3.1生物防治。天敌防治病虫害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手段。释放一定数量病虫害天敌,以达到控制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应集中采取包围式处理进行消灭。生物本身具有的防治力是生物代谢产物抵御农作物病虫害能力。生物防治过程中,要保护好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最大化发挥天敌控制病虫害的能力。生物防治作为绿色环保的有效措施,需要综合考量和优化防治方案,注重防治措施的整体性与性价比。如,在大棚内释放丽蚜小蜂并寄生于白粉虱,能达到杀死白粉虱的有效目的,但要注意准确把握时间,在白粉虱分布未达0.5头·株-1时释放丽蚜小蜂,有最显著的效果。

3.2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借助生物制剂来预防病虫害,在有机蔬菜实际生长过程中,合理使用生物农药,通过相应的微生物消灭,不断加强有机蔬菜绿色防控创新。在病虫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可通过植物汁液的方式来预防病虫害发生,如大蒜液及生姜液提取物等。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坚决不允许使用农药,若要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可使用微生物菌剂。应用印棟素乳油可有效预防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的联合使用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且具有见效快、持效期长,有效降低生物农药成本;蚜虫在绿色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是常见害虫,防治蚜虫多是采用矿物油与除虫菊素等,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正确方法,且控制其使用量,避免出现药害;白粉病在青椒和番茄上的发病率最为严重,可利用黄连素进行有效防治。

3.3绿色肥料的使用。使用化学肥料种植的蔬菜并不能被称为有机蔬菜,化肥的使用会危害生态环境,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环保要求,如不使用肥料,有机蔬菜的产量相对来说会很低。使用绿色肥料不仅能满足有机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还能提高有机蔬菜的产量,并且对环境无危害。在种植过程中最佳的绿色肥料是沼渣和沼液。相关人员对沼液中的具体成分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蔬菜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在沼液中含量都非常高,能够很好地满足有机蔬菜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并且,将沼液作为有机蔬菜肥料来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有机蔬菜的产量与品质,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有机蔬菜上适量喷洒沼液,还可以有效减少害虫的发生率。将沼渣作为有机蔬菜的基肥,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从而保障土壤的种植质量不会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还能提高有机蔬菜的质量。

4有机蔬菜种植前景

4.1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绿色有机蔬菜的快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也越来越突出,对其成本控制等因素也使绿色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被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接受和认可,绿色有机食品的无公害栽培满足了当下人们对食品的健康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了绿色有机蔬菜的健康、安全、优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有机蔬菜的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4.2生活档次提高。随着人们现代化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优质、安全的食品。食用绿色有机蔬菜正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体现,也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方式。

4.3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以其安全、优质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在现代人们对食品安全及健康日益重视的程度上可以看出,人们对绿色有机蔬菜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积极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国整体农业的迅猛发展,更加利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侧重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助推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5

● 部分农作物病害无药可用

当前我国农药生产规模、产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发现新化合物的能力仍有不足,新药研发能力满足不了需求。“我们经历了仿制为主、仿中有创、仿创结合、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光富说,“我国登记的农药品种有 700 多个(以活性成分计),其中常用的有 300 多个,自主创制的仅 10 多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更少。”“我国的农药主要是仿制药,近 10 年上市的自主创制新药只有 2 个。”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熊金华说,“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有能力创制原药的屈指可数。”草甘膦是百草枯的主要替代品之一,也是目前市场上用量最多的除草剂之一。“我们看好市场前景,寻求对草甘膦下游优质安全的化合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生产绿色高效的除草剂,但找了 10 多年也没有找到可以转化的成果。”兴发集团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胡波说。农药自主创制能力不足,给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造成多重不利影响。一是主要农作物的部分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主要依赖国外品种,随着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已无药可用,有的长期缺乏特效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差异,欧美国家不太重视研发水稻用药,尤其是除草剂,长期依赖几个传统产品,杂草抗药性暴发,目前抗性千金子、抗性稗草在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登记在中药材、茶叶等我国特色作物上的农药品种凤毛麟角,不利于作物规模化种植。二是一批高毒、高抗性、高残毒性的传统农药被禁用,国内又缺乏原创性靶标和原创性结构,难以找到合适、高效的替代产品。如百草枯等一批问题农药禁用,目前仍缺少有效替代品种。一些传统高毒杀虫剂的禁用,水稻二化螟近年来危害严重,急需新药。三是绿色高效新型农药偏少,“减施增效”任重道远。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介绍说,全国农药使用量连年负增长,2020 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达 40.6%,但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依然是世界平均的 3.9 倍,美国的 3.3 倍。

● 农药原始创新面临多道坎

绿色农药原始创新,是解决我国传统农药问题的关键之举,对我国农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认为,制约我国绿色新型农药自主创制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药科技起步晚、欠账多,存在不少短板和“卡脖子”技术。杨光富说,我国农药科技起步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基本上是仿制,主要解决无药可用的问题;“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是仿创结合;从“十二五”开始进入创制阶段。宋宝安等多位专家梳理了我国绿色新型农药创制上的短板及“卡脖子”技术,主要包括:新靶标发现、天然产物活性优化、高通量筛选、生物合理分子设计、组合化学及仿生合成、清洁化制备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于一体的关键技术体系等。二是新药研发创制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农药企业小散乱同质化竞争,尚不具备担当创新主体的实力。专家表示,随着我国对农药新品种的要求、登记评审的门槛越来越高,新品种必须同时满足“安全、环保、高效、经济”的要求,农药新药创制难度大。创制一个农药平均需 11.5 年,投资 3 亿~ 5 亿美元,而全球农药市场一年也就 3000 亿美元规模,这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三是产学研对接不畅,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尚需完善。我国农药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多位专家指出,企业尚无能力成为农药自主创制的主体,主要的研发力量是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但论文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既不鼓励产学研横向合作,也不鼓励多学科交叉,高校做农药研发的人越来越少。业内人士反映,农药未纳入“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力度有限;农药登记管理制度门槛太高,不利于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创制更多新型绿色农药;2017 年颁布了新修订的《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后,相关的配套细则没有出台,新药研发单位缺少可操作的规范依据。

● 超常规系统施策破解缺药之痛

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绿色新型农药创制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强化自主创新势在必行。一些专家估算,要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全覆盖,需要创制至少 100种的绿色新型农药,因此应采取一些超常规的综合措施。

第一,大力加强绿色新型农药研发投入,在项目设计、经费投入、创新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企业发展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既高效又经济的新化合物,新的产品生产技术,适配我们的资源,期盼国家的农药自主研发能力整体跃升。”胡波说。杨光富认为,农业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稳定,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国家应该对农药新药创制给予补助,将农药、兽药纳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对中药材、茶叶、高粱、谷子等特色作物农药研发的支持,增强农药科技支撑能力。

第二,优化农药科技工作者评价体系,用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迅速增强我国农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多位企业界、科技界人士建议,将能否研制出被市场认可并被广泛推广的农药新药作为科研评价的最高标准,给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自主权和科研资源分配权,大力支持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激活各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农业

当前,我国的农业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到诸多的化学药剂用以防治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现代化农业在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化学药物的基础上,使得农业发展的脚步更快,农作物产量更高。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对土壤造成较大的危害,从而对农作物种植的周边环境产生污染,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无益处[1]。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注意到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提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采用生态性手段替代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从而使农作物的种植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促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主要对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农业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

我国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我国的区域农业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化。因此,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各地区就要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农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表现为对农业生产、加工、贸易进行商业整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2]。举例来说,在一些水产品和家禽的优势地区或者是水产品和家禽彻底改造而使得渔业和家禽业更加发达的地区,创建富有吸引力的独特品牌,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例如当前已经小有成效的种植模型、河流加工厂、采摘农业、花卉生产基地等农业模式。这均表明了生态农业在农业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效率、单位土地生产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二、生态农业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生态农业即生态友好型农业,该农业模式是将前沿的农业管理理念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3]。在生态农业的开展过程中,要求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农业特点来选择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这种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地区,其农业发展形势,环境条件、地域资源均不相同,因此,在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使农业发展获得最大化的效益。由此可见,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进程,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农业可促进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的构建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立足于我国现行的一些农业方面的政策,并与时展趋势和需求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而大量资金的投入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制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政府给予农业生产更多的利好政策,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不仅如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而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旦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明显的增加,则又会吸引更多的农民将资本投入到生态农业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资本也逐渐投入到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对于企业开拓新市场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企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合作双赢,也实现了以生态农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5]。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生态农业极具资本吸收力的特征,对于促进多层次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生态农业开展的重要性,积极地给予农业生产发展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措施,包括减少税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信贷支持等,同时也可以大力推动绿色科技企业的发展,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倾斜。

四、生态农业可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都会生产大量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有相当一部分要进入国际贸易,出口到其他国家,满足世界各地居民的需求。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产品的品质入手,只有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才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6]。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化学药品,这些化学药品的使用虽然能够很好地预防病虫害,但同时这些化学药品也会残留在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中,导致农产品的品质降低,从而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途径,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能够解决化学药品的残留问题,同时生态农业倡导绿色食品理念,能够显著地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我国应当积极地引入先进的生态农业理念、技术即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积极地构建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利用区域资源,更好地就地取材,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最大程度减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实现这一目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更加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例如当前比较关注节水问题,生态农业大力推广之下,对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将水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进行了思考,从而推出了滴灌、喷灌等一系列节水灌溉技术,并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7]。

六、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从业人口经济收入

以往我国开展的传统农业生产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主,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下,导致生产规模较小,这就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而受到收入的限制,导致农业生产的扩大再生产也比较艰难。不仅如此,传统的农业生产收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农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制约,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8]。而生态农业的发生,摒弃了传统农业发展的不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加注重生态效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优化了农业产品,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七、生态农业可推动生态景观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发展

生态景观农业、休闲旅游都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产物。生态景观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发展都是秉承着绿色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宗旨发展而来的,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甚至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不仅如此,生态景观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极大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导致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无法感受到乡村风景和风土人情,生态农业发展之下的生态景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顺应了这一需求,从而使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种发展模式之下,能够使资金流向农村,从而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而资金向农村的流入又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完善。

八、结束语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7

一、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发展环境较差

第一,金融排斥。一方面,在偏远山区基础金融服务比较匮乏,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农村居民直接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对于资金的需求呈现“大额、长期、集中”的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市场性导致其在短期内难以直接获取大额贷款。第二,金融抑制。受特定因素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的信用担保条件较差,自有资产基础薄弱且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推出的金融产品准入门槛较高,农民面对单一的市场主体不能进行有效选择而逐渐表现出“双方排斥”的状况。究其根源就是农村金融供求失衡。而且,我国整体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致使农村地区货币资金供给不足。而信贷违约率较高也进一步导致农村货币金融供求的失衡。由于存在金融排斥和金融抑制,农业产业升级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政府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应该在财政扶贫、政策扶贫和金融扶贫中根据地区特点采用差异化手段。要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经济发展的阻力,为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和互联网借贷行为找到合法的渠道。

(二)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偏低

以四川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性商业银行———成都农商银行为例,该行的金融产品相对完善,主要金融产品除传统的信用贷款外还包括住房财产抵押担保、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担保、林权抵押担保等。但是获取这些金融产品的门槛较高,资格评估和审核手续冗杂。而且该行服务网络仅645个营业点,ATM、CRS等自助机具785台,覆盖面远远不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获得率较低,一些金融产品尚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的小额借贷规模较大。目前,地方性农商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仍然以储蓄为主,期货合约、农产品担保、农业信用与资金等服务缺失,还没有很好地发挥金融机构风险对冲、风险规避的功能。在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中,四川涉农保险整体规模较大,截至2017年末,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贷款余额1595.76亿元,较2012年增加813.06亿元,但是主要的保险产品集中在对自然灾害的保险上,在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保险、市场滞销保险方面还是空白。在农业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农民缺乏资金支持,而融资租赁业务作为一项低成本、低风险、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也未能广泛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一些农机具不仅价格不菲,而且面临农闲时机器大量空置又无法第一时间转租的情形。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小,一些规模较大的租赁公司和租赁平台尚未建立,缺乏资金支持的农民不得不寻求民间借贷和第三方融资。

(三)农村地区专业金融人才匮乏

截至2015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在职员工分别为369369人、464055人、25824人,合计859348人,而2015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约为749万人,其中,流向农村地区专业的金融人才约为10%,高学历、海外留学人员愿意扎根农村的更是凤毛麟角。而根据东方财富Choice2016年披露的数据,交通银行员工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10%,本科学历的占67.7%;中国银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70%。受制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待遇及技术环境,绝大多数专业人才很难扎根基层,这严重制约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和金融服务自下而上的变革。由于农村地区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先进的管理经验无法传播,金融理财和金融风险对冲等服务无法开展。

二、小微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策略分析

(一)推进小微金融与保险业、租赁业深度融合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7—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417.12亿元,承保农作物面积从2.3亿亩增加到17.21亿亩,其中,玉米和水稻等口粮农作物承保覆盖率已超过70%[1]。虽然我国农业险规模大,但是结构单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宏观政策调控对于扶贫工作不能实现“精准滴灌”,一些偏远山区金融网点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低。因此,要实现小微金融助力精准扶贫,需从多渠道引入资金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更好地服务“三农”。第一,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畴,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促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障农民利益。2016年末,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地区已扩展至31个省(市、区),试点品种包括生猪、蔬菜、粮食作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共4大类50种,保险保费收入约10亿元,提供的风险保障额为154.81亿元[2]。未来除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保险范围外,还要加强政策宣传,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金融防范、化解风险的功能,让市场成为调节生产的指示器。第二,把金融业和农业保险结合起来,推广“保险+期货”双重风险化解模式。农民作为生产者,不仅要面临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由市场销量变化带来的价格波动的风险。“保险+期货”模式,就是让农户或者合作社向保险公司购买农业险,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时,保险公司首先赔付;保险公司与期货交易所签订再保险协议,把农产品市场风险分散到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从而很好地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2]。“保险+期货”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双重保障,利用期货市场分散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系统性风险。第三,推广“农机融资租赁”模式,让农民由“直接购买”变为“先租后买”,大幅度减轻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缓解大型农机具购机难的问题。“农机融资租赁”是指融资(金融)租赁公司以租赁综合服务商的角色将承租人、银行、经销商以及政府的各种资源链接和整合,承租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交纳一定的首付金(一般为总金额的30%)就可独立使用机械设备,剩余租金与利息分期偿付,全款付清后农机具所有权再转移到承租人。如目前在新疆推广的采棉机器的进口价格约为每台320万元人民币,价格昂贵且维护成本高,棉农很难承受。而通过政府主导采购、融资租赁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棉农实际使用的模式,就可以实现棉农、棉企和租赁公司的“三赢”。把小微金融和租赁业融合起来,一方面为农户提供小额融资租赁贷款,保证租赁公司第一时间提供农户所需的机器,把“直接购买”变成“先租后买”对于贫困户来说具有积极意义,能够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资金使用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农忙”和“农闲”时节,因融资租赁获得农机具所有权的用户可以在“农闲”时节通过租赁公司进行“再租赁”,租金收入不仅可以补偿前期的投入,还可以再次降低农机具的使用成本,解决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推动农村小微金融多元化

1.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是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农村居民信用体系和农业生产抵押物的缺失,导致涉农贷款的成本非常高。因此,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两条腿走路”,除了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降低贷款门槛外,还要积极扶持互惠金融,让农村资金互助社扎根基层,把“政策性金融、互助性金融、普惠性金融”统一起来,自下而上地引导金融系统变革。扶贫型的资金互助社重在扶贫,应加大投入,增加互助社的可用资金,为贫困户提供更多支持。对效益型的资金互助社,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入股,允许股金分红[3]。把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小微金融的属性,坚持“本地化、小微型、互助型”的原则,严格控制单个体量规模,发挥数量优势,与村镇银行、小微贷款公司一起破解城乡二次元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便利性。2.进一步发展健全村镇银行。组建村镇银行是促进金融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银监会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7年末全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数量是1562家,其中,在部级贫困县设立的比例低于20%。因此,要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国家已出台的政策措施,适度降低村镇银行的成立条件;适当扩大村镇银行的试点区域,支持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组建;把政策扶持重心逐步向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转移。3.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良性发展。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属于非金融机构,其与商业银行的最大区别在于不能合法吸收公众存款,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股东的自有资本和投资捐赠。与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的融资杠杆上限(分别为10倍和12.4倍)相比,其资金融资渠道受限,资本成本较高,盈利水平较低,而人才制约、监管缺失、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也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社会认可度较低。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其法律定位的问题,适当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定资金来源渠道。第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状态适当降低当地金融企业设立门槛,进行小额贷款公司吸收一定数量、一定金额的农户存款的试点工作,加强其与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严格管控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并设置一定金额的风险储备金。第二,把一部分不良贷款率较低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村镇银行,从而突破使其“只贷不存”的经营限制。对于一些不符合股份制改革要求的,出台部分扶持性政策,允许其接受银行贷款、同业拆借、股东投资等。第三,加强对小微金融机构的监管,把监管的主体责任下放到县(区),并由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备案,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三)拓宽扶贫资金融资渠道

目前,扶贫资金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民间资本参与扶贫工作的规模较小,因此,要多层次、多元化引入民间资本。第一,在农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农户所需资金较大,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市场性,其往往很难在前期获得大量的资金注入;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准入条件较高,手续评估繁琐,贫困户因自身信用状况较差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因此,要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农村,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民间资本的适度参与可以加快扶贫工作的推进。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指出,要加强、规范各类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扶贫工作,建立金融扶贫的内生机制,把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作为首要标准。第二,对于一些种植、养殖大户的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可由村委会、乡镇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发行一定金额的固定债券,并由乡镇一级的商业银行提供信用担保,所募集的资金由村委会按照种植(养殖)面积、信用状态、市场条件等按比例发放。第三,对于资产、信用评估状况较好的农户,可通过以农作物、林木设立动产抵押担保的方式向社会贷款。根据《担保法》的相关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2条规定:“当事人以农作物和与其尚未分离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的,土地使用权部分的抵押无效。”因此,允许以一些长势良好、有市场前景的农作物和珍贵树木作为抵押物,可以促使农业由粗放型向特色型转变,进一步拓宽农户获取贷款的渠道,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

三、结语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8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0前言

实现绿色农业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公害,及产品的优质营养都要靠新技术的依托,但新技术所需成本、与实施条件都对其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门槛,不仅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转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观念,培养他们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这就大大加重了推广工作的任务量。除此之外还需要政府政策上的倾斜与金融机构的支服,才能保证推广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莱州市作为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积极关注绿色农业发展,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绿色种植技术推广,为其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所谓绿色种植,主要是指对种植物内有机物、无机物进行的转换,使种植物能够保持健康和本真的状态生长,此过程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而强调自然规律的贴合。而绿色农业的种植技术则是为了实现农作物上述本真状态生长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涉及到农作物选种、育种、种植、栽培、施肥、管理、灌溉和病虫害的防治等,通过科学、绿色手段确保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符合“绿色”的要求。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他们对农作物的品质及自身健康更加关注,因此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也推动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为农业种植中普遍存在过于追求高产而忽视品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这和国家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背离[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则对此种植业态的改善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对此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符合国家农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要求。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作用

2.1保障食品安全,实现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绿色农产品无污染、优质、营养的特点使得人们对其的需求量加剧增长,绿色农业的市场前景因此变得非常优越。绿色农业摆脱了以往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生产模式,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保证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生产产品全部绿色化,这不仅改善了农业种植的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过程无环境污染、无公害化,还满足了人们对绿色食物的需求,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2]。近年莱州市农业部门对绿色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并逐步构建了从“农场”到“餐桌”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农业的产业链发展。

2.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绿色农业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可以推动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完善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结构产业升级,有利于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实现良好的经济创收。同时,此种植技术通过不断研发、创新和优化,能够对先进科学手段和技术有效融合,切实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经济价值。目前,农业市场中绿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也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购买选择,绿色农产品在农业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以此类农产品当作营销契机和特色,能够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3]。

2.3便于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利用不足或者不合理一直制约着其发展程度,尽管在我国农村存在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且受到人口、地质等因素的影响,使土地资源的人均分配处在较低的标准。尽管农业机械技术以及种植水平不断提升,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升,但整体来说其拓展空间还比较大。之前农业种植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还存在破坏情况,导致其土地资源呈现营养流失、污染等情况,影响了农业产量,而这也间接导致其土地资源的利用减少,对农业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造成不利。通过推广和使用绿色种植技术和手段,就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间的矛盾实现缓解,促进促进土地利用率的增加,还能够对土壤内的营养实现保留、对土壤污染实现解决,这对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1推广区农业生产环境的制约

我国符合绿色农业种植条件的地区大都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农业生产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规模种植比例偏低,农产品种类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而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又对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农户数量、种植规模等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3.2基层绿色种植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机构人员青黄不接,人才出现断层,老龄化严重,青年技术人才往往因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不高而离职离岗,现存在岗技术人员大多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既不懂绿色种植技术理论,也不会技术实践,而且推广机构内部经常出现“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推广成员不去从事绿色种植技术而是从事其他行政性事务,由于推广人力资源的缺乏,影响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4]。

3.3技术推广经费保障不足

各级政府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与重大绿色农业推广项目的需要。即使一些地区也关注绿色农业发展,但在推广工作中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甚至计划经费还出现挪用、占用等情况,影响推广工作的开展。同时,国家在惠民惠农政策方面也存在不足,如对绿色农业种植户存在资金补贴的不足、贷款融资政策的落实不到位等情况,这都限制了此技术的推广。

3.4农业劳动者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

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的生产效益远低于其他生产效益,农业种植区的青壮年往往会选择放弃务农去北上广这种大城市打工,所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的老弱妇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偏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差。并且绿色农业在防虫、除草、施肥、护苗等技术层面要求较高,前期生产投入较大,农具机械设备较为昂贵,后期的维修保养费用也偏高,这都对绿色种植技术在农民群体中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5]。

3.5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手段单一

在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中,相关部门推广体系和推广手段的单一是制约其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行业内各个群体共同参与,方可实现全面、有效推广的效果,但其技术推广主要还是由农业部门统筹负责,由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推广和宣传,由于推广体系比较单一,很难形成行业联动效果,且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精力和能力有限,达到的技术推广效果也不是很好。同时,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技术推广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推广方式,如广播宣传、基层推广、小册子分发等,这些方式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没有充分发挥现阶段互联网时展环境的优势,因此其技术推广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4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对策

4.1强化基层绿色种植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各级政府要组织基层绿色种植技术推广人员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与种植技术培训,使培训工作与帮扶推广工作并行,并提升他们的工资待遇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特别注重对本土绿色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使其在长期的绿色农业种植实践中掌握精准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丰富的种植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促成绿色农业的长期性发展。完善基层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根据不同种类的绿色产品,设立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对机构内部“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加以整治,这样才能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绿色种植技术的基础推广队伍[6]。

4.2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于绿色新产品的扶持与试点,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农民合作社的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及为推广队伍与种植户购买技术培训。还要推进金融支农服务,为农户提供宽松的融资、贷款政策。拓展绿色产品的电销渠道,打造绿色农业品牌。放宽经营政策,让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通过实体经营来创收弥补推广资金的不足,从而缓解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状况。另外政府还要加快绿色农业种植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农户,做好农村的土地流转的引导与服务工作,推进绿色农业规模化进程。

4.3使农民成为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参与的主体

引导与培养农民成为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参与的主体,首先要做好绿色种植技术在农民群体中的普及工作,由于绿色农业发展地区地理偏僻,农民与外界的联系薄弱,即使有智能手机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获得专业与先进的农业生产信息,所以推广机构就要联合村委会对村民开展绿色种植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如通过村里的大喇叭进行定期广播,到村民家里进行实地宣传,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多媒体平台上推送有关绿色农业的文章与短视频等。其次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要组织农民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对农民进行一对一对的田间指导,提供科技下乡服务,使其全方位地参与到绿色种植技术的学习中来,并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来推动绿色种植技术在农民群体中的推广工作。选举村级科技骨干,让农民带动农民,科技骨干与农民打成一片,便能更好的了解农民的需求,然后使科技骨干作为专家学者与农民之间的沟通纽带,参与到绿色种植技术推广项目的计划制定、实施过程以及推广效果评价环节中来,才能更好地提升绿色种植技术在农民群体中的推广效果。

4.4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农业”模式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的关键,而互联网时代想要实现绿色种植技术迅速推广,需要依托“互联网+绿色农业”,拓展绿色产品的电销渠道,借助多元媒体和科技手段,构建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展销平台,为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助力。在此技术的推广中,可以依托淘宝、京东、顺丰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专属于绿色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解决绿色农产品的供需问题。同时,还可以发挥网络宣传营销作用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如相关部门可以针对绿色种植项目制作专题宣传片,扩大其在民众群体的影响力;还可以出版绿色农业知识电子小册子,在天猫、淘宝开设旗舰店,举办绿色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活动[7]。另外,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来向农村地区定期推送一些绿色农业发展动态、绿色种植技术知识,在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发展氛围,从而促进绿色种植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与使用。

4.5建立技术推广一体化联动体系

想要实现绿色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依靠单一部门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各个部门和群体共同参与,建立技术推广一体化联动体系,群策群力来促进此技术的推广和落实。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和资金的支持,积极推动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同时部门还要积极探寻和绿色农业的种植企业以及农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工作合作,建立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来共同致力于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相关企业可以按照部门绿色种植推广要求进行绿色种植基地和绿色示范基地的打造,以此来获取农民的关注和学习,从而实现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效果,且企业还可以和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的合同签订,对农村地区剩余的劳动力实现雇佣,对此部分资源充分利用,让他们在农业种植中不断学习绿色种植技术和经验。通过建立技术推广一体化联动体系,发挥各个部门和群体的推广作用,而绿色农业的产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