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例6篇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物流;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9 -04

一、引言

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处于增速调整期、结构调整期的新时期,国家提出了“新常态”的思维理念。“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从以前的10%以上高速增长转变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主体转变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占主体;经济增长的投资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变为非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以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经济增长的动力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精细化模式。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有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最早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研究的是美国人J.EGrowell ,他首次在政府工作文献《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分析了影响农产品配送的成本因素和成本构成,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相比国内都比较成熟,尤其是北美的农产品农、工、商一体化运作模式,欧盟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亚洲部分国家通过拍卖所形成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都较为完善。我国理论研究和实际发展现状都要落后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贺峰在比较国际上农产品物流模式后,构建了我国农产品的物流运作模式,并构建了基于系统最优的农产品评价模型 ;黄宇红在阐述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存在分散经营,交易效率、效益低,发展失衡等问题后,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新型的运作模式 。张倩、李崇光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并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以批发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以加工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以大型零售商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 。丁丽芳在分析了云技术对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商一体化”物流运作方式,为以后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黄福华,周敏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封闭供应链条件下农产品进行共同物流的必要性,并设计了共同物流运作过程 。

综上所述,国内已有很多关于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考虑新常态农产品物流特点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所以,本文在考虑新常态农产品物流特点的基础上,对影响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在考虑农产品供应、农产品需求、物流水平等因素基础上进行分类,最后提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创新模式。

二、当前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无渠道方式和有渠道方式,无渠道方式是指农产品不经过任何中间组织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有渠道方式为农产品经由渠道商的集中采购,加工,批发,零售,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含义和具体形式如下:

从政策上来看,当前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存在的不足有:第一政策本身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没有配套的惩罚措施;如没有针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标准的政策,实际上农产品物流运作标准对物流服务质量,农产品安全有深刻的影响;第二由于政策执行主体模糊,地方保护思想等因素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使得原本不完善的政策更显得苍白无力,形同虚设。

从整个物流运作过程和结果来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一农产品销售价格低,而终端消费者购买价格却很高;二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中转移次数超过两次以上,中间的渠道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违背政策操作,如储存、运输、配送温度不达标,信息不透明畅通,导致农产品的安全难以监控和追溯;三专业的物流企业参与度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高;四基础性的农产品物流设施与设备落后,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中使用程度低。

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多方因素有关,但主要的症结在于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所以下面将从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角度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常态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影响要素分析

从我国制订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部署“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国家对生产业-物流业非常重视,物流在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数据表明物流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15% 。受新常态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也正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如发展速度放缓,创新和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等。

通过对东北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市实地考察以及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出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农产品的供应量、农产品的需求量、农产品物流水平及未来发展潜力 ,在新常态下,农产品物流水平及未来发展潜力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这里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产品供应量分析

农产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生产总量,是衡量农业生产规模和水平的基础性指标,具体可以用农产品总产量、人均农产品拥有量来衡量。农产品总产量多少决定物流量的大小,人均农产品量反映富余水平。农产品供应量可以看作是农产品物流系统的输入,所以会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2

一、明确工作思绪,落实目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都会农业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抓手,突出“春播、春调、春防、春管”四大重点,深化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加速转化农业科技效果,落实防灾减灾办法,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具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为完成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基基本。

(二)目的任务。大力施行“稳粮、压棉、扩菜、强菇、兴杂粮、攻鲜嫩”战略,力争全区春播总面积到达72万亩。蔬菜终年栽种面积21万亩;水稻36万亩,其中早稻28万亩、中稻8万亩;棉花6万亩;芝麻、绿豆、红薯等杂粮作物2.5万亩;玉米、花生、西瓜、毛豆等鲜嫩农作物6.5万亩,其中玉米0.5万亩、毛豆1万亩、西瓜2.5万亩、花生2.5万亩。

二、突出工作重点,促进具体发展

(一)抢时节组织春播。春耕期近,要立足早发动、晨安排、早部署,突出粮食和蔬菜两鸿文物,指导农民开展春耕春种,力争做到应播尽播,完成多种多收。一是不变发展粮食生产,宣传并落实好国家粮食扶持政策,发起群众生产粮食,最大限制祛除水田撂荒,保证粮食生产面积不削减;结合粮食高产创立活动,打破性发展水稻集中育秧,推行使用农业适用技能,提高粮食单产量和质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二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充分应用钢架大棚、竹架大中棚等保温生产设备,育好春季蔬菜用苗;打破性发展蔬菜设备化生产,进一步完善钢架大棚、水泥大棚、竹架大中棚及地膜掩盖等保温栽培系统,扩展初春苋菜、竹叶菜及茄果和瓜类菜栽种面积,力争全区初春蔬菜保温栽培面积达14.5万亩,其中大中棚面积6.5万亩、地膜掩盖栽培面积8万亩。

(二)高起点抓好春调。继续施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扶持、项目堆积等手段,发扬龙头和农民专业协作社的带举措用,促进春季农业构造调整,发展强大特征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全市“菜篮子”生产基地。蔬菜:要以凤刘、刘大公路沿线为主轴,以三店、李集为两翼,加速推进蔬菜正轨化基地建设,力争全区新增蔬菜正轨化基地1万亩。邾城街要以凤刘线为重点,依托光英泉栽种专业协作社新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0.2万亩;三店街要加速李旻蔬菜基地革新升级,新增蔬菜正轨化基地0.2万亩;涨渡湖街要扩展蔬菜基地规划,建设蔬菜大板块,力争新增蔬菜基地0.2万亩;李集、汪集、旧街等街镇要依托六角海、健康、惠民宝等专业协作社,稳固发展水生菜栽种规划,力争新增水生菜正轨化基地0.4万亩,其中李集新增0.2万亩,汪集、旧街各新增0.1万亩。食用菌:要着力推进东北部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推进长华公司双孢菇周年生产项目建成投产,扩展食用菌周年生产规划,发展珍稀菇生产。

(三)高质量抓好春管。一是抓好春播作物治理,重点管好初春蔬菜苗床,切实做好保温防冻、追肥提苗、管水调湿和病害预防等工作;二是抓好夏收在田作物治理,重点抓好清沟排渍、追肥提苗、中耕除草、病虫防控等惯例技能的落实,促进禾苗转化升级,为攫取夏油夏粮丰盈打好基本;三是抓好食用菌菇房(棚)治理,力争早出菇、多出菇、出好菇,提高食用菌栽种效益。

(四)高规范抓好春防。春季是倒春寒、暴雨等天然灾祸和病虫害多发时节。各街镇场区、各有关部分和单位要高度注重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落实防灾减灾办法,减轻灾祸损掉。一是自动避灾。要结合天然灾祸的发生特点,做到因灾调整,发展避灾农业。坡岗地等易旱地域,要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执行“坡改林”、“岗改旱”,栽种玉米、花生、芝麻、豆类、红薯等耐旱作物;低洼易涝地域,要执行“低攻水”,发展莲藕、莲籽、茨实等水生作物。二是科学防灾。要针对分歧的天然灾祸,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订抗灾救灾办法,指导农民科学防备。三是增强病虫害防控。要加大病虫害猜测预告力度,实时预警信息,制订预防对策,指导农民有的放矢;要发扬植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机防队效果,执行群防群治,提高预防结果;重点防好小麦纹枯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日夕疫病,水稻秧苗苗病,蔬菜灰霉病、霜霉病、软腐病及菜蚜、烟粉虱等病虫害,做到治小、治了,压低预防基数。

三、改变发展方法,提高调整质量

(一)发展农产物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一是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制订出台支持和奖励政策,扶持汉味鲜、绿泉、广地、超大、中创、长华、申绿、天添、星球米业、宏发油脂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指导企业搞好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机制创新,提高企业规划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程度,培植企业中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农产物加工业。鼓舞、指导农产物加工企业积极研发和引进农产物加工新技能、新种类,加速产物升级换代,努力把普通产物做优,把优质产物做大,把特征产物做强,主攻蔬菜净菜保鲜、脱水烘干、豆成品工场化生产、腌制菜加工及食用菌低温枯燥、脱水保鲜、冷冻冷藏等初级加工,并积极开发水生菜精湛加工和食用菌酱菜、酱油、食用醋、菌汤饮料等精湛加工产物,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加速企业科技创新措施。指导农产物加工企业加速使用国表里先进技能、设备和工艺,不断提高农产物加工技能配备程度。

(二)履行农业规范化生产,培养农业精品名牌。一是履行农业规范化生产。以粮、油、菜、菌等产业为重点,依照国际规范和国家、行业规范,加速建设一批农业规范化生产示范区,研讨制订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能规程和操作规范,并指导大面积推行使用。二是加速“三品”(无公害食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发展措施。以产地认证和产物认证为抓手,加速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生产基地,提高农产物全体质量。三是积极推进农产物商标注册。进一步加强农产物加工企业、乡村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农产物生意人及乡村栽种养殖大户等首要运营主体的商标认识,鼓舞支持农产物商标注册,夯实农业品牌发展基本。四是突出品牌形象。增强农产物品牌整合和推介,执行优势互补,推进强强联手,提高种类知名度,加强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市场流通系统,推进农产物产销联接。以菜、菌、粮、油等特征优势产业为重点,规划、革新和新建一批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买卖规范的产地批发市场,便利生产者就近销售;依托农产物流通企业,加速推进农产物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物配送中心建设,促进农产物深购远销。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指导企业与农民共建原料生产基地,执行维护价收买,逐渐坚持企业与农户之间合理的效益联合机制,规范订单生产,提高订单履约率。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物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协作社执行农超对接,坚持农产物直接收购基地;鼓舞流通企业进城自办和联办有标牌、有标识、有包装的销售网点,推进农产物进城直销;继续完善乡村信息收集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力培养流通型专业协作组织,提高农民开辟市场才能,拓宽农产物销售渠道;建设和应用各类促销平台,鼓舞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参与促销活动,开辟销售市场。

(四)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划运营。一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流转土地。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准则,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交换、让渡、股份协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运营权,为发展农业适度规划运营发明需要的前提。二是引进培养农业规划运营主体。一方面引进龙头企业,经过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划运营;另一方面以栽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协作经济组织等为重点,应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并争夺国家和省、市支持,培育一批懂技能、会运营的农场主,培养农业家庭农场,发展农业适度规划运营。三是积极探究农业适度规划运营形式。在进一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运营形式的基本上,积极履行土地承包运营权量化入股,鼓舞农户将土地承包运营权托付给协作社或公司运营,发展农业适度规划运营。

(五)推行节本增效技能,推进“两型”农业发展。依照资源节省、情况友爱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节本增效技能,推进“两型”农业发展。一是推行轻简化栽培技能。以“基本稳产、分明增效”为底线,以机械化、省工省力为中心,重点推行旱育机插机收、旱育抛栽、免耕直播、水稻集中育秧等技能,加速改变现行垦植准则、栽种方法和生产方法,力争全区轻简化栽培面积到达50万亩。二是推行高效栽种形式。应用天然资源,选择搭配作物,合理安排茬口,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业增效。突出菜菌两鸿文物,进一步研讨推行高效栽种形式。食用菌重点推行双孢菇、白灵菇、喷鼻菇、杏鲍菇、金针菇等菇类智能化、工场化生产形式,力争食用菌周年生产到达20万平方米;蔬菜重点推行“初春黄瓜(苋菜)—豇豆—秋茄子”、“冬瓜—夏莴苣—秋莴苣—冬春莴苣”及“初春茄果类—小喷鼻葱—秋冬菜”等形式,力争蔬菜高效形式使用面积到达10万亩以上。三是大力施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程。以削减化肥、农药用量为重点,狠抓测土配方施肥技能全掩盖,推进“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施肥,力争化肥应用率到达50%以上、化肥用量削减20%以上;狠抓绿色植保技能使用,推进病虫统防统治专业化,最大限制削减化学农药用量,切实减轻情况污染。

四、完善保证办法,保证春播成效

(一)增强责任落实。各街镇场区、各有关部分和单位要高度注重农业春播春调工作,坚持首要负责人亲身抓、分担负责人详细抓、工作专班负责抓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组织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深化一线,指导农民做好春播春调工作;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构成工作合力,保证农业春播春调工作顺利开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3

现状:还在襁褓中

生物农药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比化学农药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我国生物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形势并不太好,2012年,我国生物农药的产值大约30亿元,不到化学农药的十分之一。湖北作为生物农药技术的引领者,其生物农药在全省农药市场的份额仅为4%~5%,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农药为主。生物农药的推广使用不尽如人意,其使用价值尚未得到高度重视,因违规使用农药引发的“毒豇豆”、“毒韭菜”、“毒豆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发现,生物农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农药研发和生产基础薄弱。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000多家,其中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约400家,但是规模较大的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少得可怜,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多数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大都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薄弱、成本偏高等问题,造成了产品质量不稳定,商品剂型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容易受市场冲击,在农药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销售困难,致使企业无法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二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有待完善。由于我国生物农药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所以生物农药虽具有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但与化学农药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技术要求高,施用后起效慢,而且稳定性也较差,特别是以活体微生物为有效成分的产品,生物活性下降很快,产品的质量保证期短。农民因不了解不掌握使用技术,施用效果不理想,并且农民希望施用农药后能药到虫除,而生物农药多数要在三四天后才能见到效果,无法满足农民“快、省、好”的要求,不适应农民快速除虫的需求,这也是生物农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

三是宣传引导缺位农民认知度不高。目前生物农药产业在我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植保、农技部门推广示范乏力,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造成了对生物农药宣传引导上的缺位,而许多企业因受资金和经营理念的困扰,也在宣传上缩手缩脚比较滞后。加之农民受各种因素影响,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对于生物农药常识知之甚少,他们大多使用的是化学农药,对一些常用的化学农药也比较熟悉,认为使用起来比较顺手,虽然也认识到了化学农药毒性大,污染环境,可突然要改用比较陌生的生物农药,心里却不太踏实,甚至不敢使用。且运用生物农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没有价格上的优势,农民怕万一有闪失,会给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影响了一年的收成。

发展:明天会更好

“把生物农药作为发展主流”是我国近几年来提出的口号。毋容置疑,未来国家必将大力扶持生物农药企业的发展,生物农药的明天必定充满阳光。生物农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须各方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行。只有动员起各方的力量,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好《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才能促进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为此建议:

一是把生物农药作为行业重点来发展。有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重点支持发展生物农药,营造促进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通过国家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推动设立一批从事不同阶段投资的专业型生物产业创业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融资增信服务,以增强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在农药行业中的竞争力;发挥农药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引导农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从而促使生物农药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全国能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同时,重视抓好产业布局,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包括生物农药品种结构和区域的布局。不但要重视合理的区域布局,还应注意朝着多品种结构的方向发展。

二是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同发展。首先是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大型企业凭借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主动担当起组织和引领生物农药产业发展重任,建立起以龙头企业集团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吸引国内行业专家、教授和技术权威参与,产学研相结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高附加值产业,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推动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层次。其次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农药企业也要大力进行技术升级,更新换代,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关部门也要大力支持构建以农药生产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的创新模式,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4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

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5

1、农牧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年初制定的农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实现3.5亿元、争取国家投资2.5亿元的目标,今年,该地区实际争取农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69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3140.45万元(特色产业项目总投资231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950万元;中央扩大内需新增项目总投资30482.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996.02万元;其他面上项目总投资13377.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194.43万元),国家投资部分资金已全部到位。预计农牧业项目建设到年底完成总投资5.1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0亿元(含完成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000万元)。通过实施农牧业各项项目建设,今年项目累计涉及农户72995户,覆盖面达36.5万人,其中羊短期育肥、人工种草、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增收项目项目区人均增收597元。基础建设项目中仅乡镇兽防体系建设项目,参与项目建设的农牧民群众就达32500人次,人均增加现金收入2500元。

2、种植业在多灾重灾影响下获得较好收成。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27.96万亩,比上年增加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62万亩(青稞播种面积64.31万亩,比去年增加0.3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31万亩(其中油料作物15.13万亩,蔬菜面积18.1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6%;饲草料作物播种面积18.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4%,粮、经、饲三元比例保持去年的60∶26∶14。据理论测产统计,今年全地区的粮油预计产量为36.6万吨,比上年减少1.3万吨,其中粮食为34.04万吨(青稞产量为27.23万吨,比上年减少1.17万吨),油菜2.56万吨。

3、畜牧业在狠抓疫病防控下稳步发展。全地区仔畜成活达202.87万头(只),成活率90.4%,比去年减少3.5个百分点;成畜死亡99071头(只、匹),死亡率1.7%,比去年增加0.56个百分点;牲畜总增192.97万头(只、匹),总增率33.45%,比去年减少1.95个百分点;预计出栏牲畜202.87万头(只),出栏率35.17%,比去年减少0.23个百分点;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566.84万头(只、匹)。预计肉产量3.6万吨,比去年增加0.2万吨;奶产量8.2万吨,比去年增长0.4万吨;绵羊毛2220吨,比去年增加1.28吨;山羊绒265吨,比去年增加3.55吨,禽蛋、禽肉产量分别达360吨、669吨。预计全年完成“w”病、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畜禽防疫2328.90万头(只、羽)。完成牲畜短期育肥68万绵羊单位(含活羊出口25万只),总收入24833.8万元,纯利润6975万元。

4、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增收作用明显。预计全地区乡镇企业完成产值6.43亿元,同比增长11%;多种经营实现总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5%。发展地区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家,至此地区以上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达11家;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103家,其中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通过《合作社法》正式挂牌经营。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越冬度春形势不容乐观。受前期大风天气、后期持续干旱的影响,牧草长势普遍较差,草场返青迟,农作物秸秆产量较大幅度降低,牲畜膘情差,畜牧业越冬度春将面临严峻形势。

2、农牧业、农牧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需要继续加强科技体系、农田与草场、农村能源、农牧业科研、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建设。农牧项目投资问效、后续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防抗灾条件差,急需从饲草料基地、饲料加工、暖棚圈建设、预测预报等方面加强基础建设,改善防抗灾条件,提高该地区防抗灾能力。

4、科技支撑能力还比较弱。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少、素质较低、手段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尚未成为农牧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5、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资金申报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明确,审核批复时间长,影响了专业合作社发展,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数量少、水平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类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与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

三、2010年农牧业初步工作要点

2010年,该地区农牧业经济预定计划指标为:农作物总播面积127.9万亩,粮食作物76.6万亩(其中青稞面积64.5万亩,比2008年增加0.2万亩)、经济作物33.3万亩、饲草料作物18万亩,粮经饲三元比例为60∶26∶14。粮食总产34.5万吨(其中青稞28万吨),油料2.5万吨,蔬菜30万吨。各类牲畜存栏总量570万头(只),新生仔畜成活率达90%以上,成畜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乡镇企业实现总收入7.1万元,增长11%;多种经营总收入10.5亿元,增长5%。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一、选题背景

(一)网络普及度越来越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中指出,到2015年底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6.88亿人,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50.3%,2015年新增网民就有3,951万人,增长率达到6.1%。如今,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企业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网络越来越深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增速发展。

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涉农电商企业已经有3万余家,其中有近4,000家涉农交易类电商。据统计,2010年阿里巴巴平台的农产品销售额为37亿元左右,到2014年这一数据竟高达80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12.15%。

(三)政府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支持。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今年两会中,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的话题更是受到了广大代表委员的重点关注。同时,各地政府也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扶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信息与互联网加快在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转型。

(四)物流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保障。

农产品属于自然产品,具有易变质、易腐烂、时效性强、附加值不高等特点,因此大部分农产品价值较低,运输成本较高。物流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其覆盖范围和配送效率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对企业的信任。因此,物流配送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整个物流活动环节的核心,物流配送对整个电子商务过程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

高效、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还没有建立,主要体现在目前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中间机构,有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不仅降低了流通速度,还增加了流通成本;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在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上有限制;另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冷藏运输设备落后,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也加大了成本。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缺乏。

目前就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总体状况而言,从业者人数逐渐增加,但物流管理人员平均学历偏低,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专业化人才更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的综合性高端人才不足。据统计,现在物流管理、规划和研究方面的师资力量急缺。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法律环境有待完善。

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的技术标准。现行的技术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法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相匹配,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法律法规的缺陷限制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重新配置,阻碍了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同时,物流管理部门责权不明的现象不利于物流业长足与健康的发展。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建议

(一)分阶段进行战略部署。

农产品电商企业在开始经营时,要注意从本地化方向着手,应该要由点及面、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战略部署。由于农产品受到商品质量和物流限制等因素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如果不从本地化入手,很大几率会面临亏损。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目标顾客群体主要是受教育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的年轻人,所以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思路应该是以本地为出发点。逐步向地区延伸,逐渐地拓宽服务范围。先在小范围区域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和教训,然后向外推广。在进行区域战略部署时,也要注意供应链的战略部署。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决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由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物流公司等农产品生产、流通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来共同完成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模式可以很多样,但是最终应形成生产、采购、交易、配送整个流程的完整运作,真正实现产供销对接。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

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直接来源于物流的配送范围和配送效率,物流效率的提高将优化消费者的体验,从而加深其对企业的信任。易腐烂、易变质是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所以消费者从网上购买农产品最为担心的是农产品的新鲜程度。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在种植、加工、运输、存储和转运的整个流通环节上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能够将这个指标控制在5%以下。打造冷链物流系统、降低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失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物流质量成为农产品电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冷链物流比普通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严格、更复杂,建设投资成本高,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打造专门的冷链物流系统,进行集约化、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二是与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合作,降低成本与风险。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取货时间的自由,农产品电商企业可以与社区便利店、全天候便利店等合作,满足消费者随时、就近取货的需求。

(三)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化人才。

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人才是关键,所以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从制度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各地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开展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人员培养;各地高校应该根据当前所需人才的多样性开设不同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性人才;企业作为具体的实践部门,应该从实践的方向出发,训练和培养具有实战经验、操作性强、能适应未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物流人才。

(四)积极营造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环境。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更加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要加大农产品电商的宣传力度,在农村普及电子商务知识,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制建设,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方面的法律保障,降低政策波动对其的影响。同时,加快电子商务和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立法步伐,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发展有法可依。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洪涛,张传林.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中国商论,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