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观念比较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西文化观念比较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思想探析

摘要: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严复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无疑是对西方文化了解最透彻的启蒙思想家。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严复曾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全面对比,从政治、教育以及思维方式上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历史观的高度,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做出深刻省思。

关键词:

严复;中西文化差异;深层次省思

中国自近代以来,凡是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都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但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严复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显得更为独特。1877年福州船政学堂赴英留学的名额出现空缺,当时正在水师服役的严复获得留学英国的机会,通过考核进入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深造。翌年,严复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留学期间,严复并不满足于近代科学理论的学习,时常深入到英国法庭现场聆听诉讼,深入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教育理念、社会风俗等,从而为日后执言论界牛耳打下了坚实基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将早年的考察心得与胸中淤积已久的“格格欲吐”之言化为一系列文章。于是有《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一系列文章刊布于《国闻报》之上,从政治制度、教育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系统论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深刻指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一、政治制度的差异

严复首先注意到的是中西方文化在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集中体现在中西两种政治制度下截然相反君民关系之上。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君主和人民的关系是极端的不平等,呈现为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严复认为“中国帝王,做君而外,兼以作师。……兵刑二者,不足以尽之也。卒之君上之责任无穷,而民之能事,无由以发达。使后而仁,其视民也犹儿子耳;使后而暴,其过民也由奴虏矣。为儿子奴虏异,而其于国也,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则同。”[2]928-929也就是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主处于权利链的顶端,拥有无上的权威。而人民在君主面前毫无权利,只有应尽的义务。如果君主比较贤明,人民的生活会好些;如果君主昏庸无道,人民只能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在这种畸形的君民关系当中,君主控制了国家的方方面面的权力,而人民的才智无法得以施展与发挥。这也是造成中国民智、民德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西方政治体制之下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面貌,对此严复深有体会地指出:“若夫欧美诸邦,虽治制不同,实皆有一国之民,为不祧之内主。故其为政也,智慧虽浅,要必以一国为量,而动作计及百年。虽伯理由于公推,议院有其聚散,而精神之贯彻始终则一而已。”[2]1000总体上看,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虽不尽相同或为君主立宪制、或为民主共和制,但共同特点却是,人民在政治上享有相当的权力,为国家“不祧之内主”。无论总统选举或议院聚散,都要服从人民的意愿。在严复看来,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而返观中国传统政治,国家的事务完全听凭君主的决断。严复由衷地感叹,中国“安得不治世少而乱世多乎!”

阅读全文

中西文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摘要]

所谓翻译,主要是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让受众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了解不同语言所表达出的含义。在今天,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种翻译活动不可或缺,尤其是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成为了当今译者的重要工作,但是英语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障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进而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地翻译呢?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文学作品;翻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对外来的知识进行传播,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是在延续民族文化方面,还是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翻译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季羡林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华文化就像一条长河,其中的水可能会或多或少,但枯竭的现象却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其会被不断注入新的水源,而这种注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翻译。中英文学作品能够进行翻译的基础是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文化个性也不容忽视,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必须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主要影响

艺术感染、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从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应当熟练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外,更应当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内蕴才能更为显著地体现出来。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具有显著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从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全文

商务谈判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这些文化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性。正确的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和冲突,并且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问题,使得国际市场的范围更加广泛。

关键词:

商务谈判;文化差距;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文明礼仪之国,并且具有救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代表,但是西方国家在发展历史上远远低于中国两百年。很多西方人都是世界各地移民而来的,很多的民族和种族相互融合,构成了现在的西方国家。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各不相同,并且也具备了不同的特点。从时间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时间比西方文化的发展时间要长。而且,文化的实际精神价值也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崇尚道教文化和孔子学说,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基督教思想,而且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因此,西方人是运用了较短的时间创造了丰富的西方文化。现在的社会发展十分迅猛,国际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频繁,因为中西文化礼仪的不同使得中西贸易交流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探索中西方文化质检的礼节差别,提升中西贸易交易是现在的大势所趋。该项目主要研究中西方商务谈判中的礼节差异问题,并且从这些不同中进行形象的对比研究。最后,再给这些差别提供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的不同

阅读全文

饮茶习俗与中西文化差异浅谈

摘要:茶的故乡在中国,并逐渐传播到世界范围,成为居家待客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之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发展出种类繁多的饮茶习俗。茶俗是本国文化的积淀,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本文以中西方饮茶习俗为切入点,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的不同,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饮茶;习俗;中西文化差异;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性格的体现,是民族心态的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文化的熏染。中国是茶之祖国,茶文化的摇篮,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载体之一,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中国人的饮茶习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方不同的茶事活动体现出各自深层次的文化特质。

1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有宽阔的平原,农业生态条件良好,众人聚居在一个地区进行耕作,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依赖性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关,逐渐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其最重视的价值包括和谐、面子、孝顺、敬老、谦虚、节俭等。我国茶俗中的集体主义表现形式很多,如古代的宫廷茶通过茶礼仪将君臣等级关系转化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形式,给客人敬茶时先长辈后晚辈体现出尊老观念,以茶为祭中体现的敬老思想等。中国的十八道功夫茶礼俗是集体主义的完美表现,其第九道为捧杯敬茶,众手传盅。茶艺师用双手把龙凤杯捧至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邻坐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礼后把茶传给他。客人按照茶艺师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坐在离茶艺师最远的一位客人,大家方才开始饮茶。众手传盅环节,把大家的心拉近,使气氛其乐融融。功夫茶的捧杯敬茶,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也即重视融洽的人际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其地形多山,土地贫瘠,不适于农业发展,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各个行业之间的独立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物资,讲究公平合理,实现各自利益。人际关系比较疏远,逐渐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独立、自由、个性。西方典型的茶文化中,早期以荷兰为代表。荷兰茶会的女主人不是统一配备茶叶,而是尊重客人的个人喜好,让每位客人自己选茶,放入小杯中,自行配饮。大家足靠火炉,边喝茶、吃糖果饼干,边进行交谈。饮茶结束之后,还有其他项目,例如喝白兰地酒,吃葡萄干、糖等。他们的饮茶习惯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喜爱创新、追求个性的个人主义倾向。而饮茶大国英国除了其特色茶———下午茶之外,还有花样翻新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in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英国人在传统红茶中推陈出新,添加了各种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流行国内外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另外,英国传统的下午茶也并非全部是相同的风格,主人提供给客人各种不同的选择,客人可以随喜好加糖、加奶或柠檬,个人的爱好和个性也在这些多种选择中得到彰显。

2注重自然与注重人文

魏光奇教授在《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一书中指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天人相分”。这种思维模式表明了中西方利用外物时不同的认知倾向,即注重自然抑或注重人文。注重自然者力求与自然合一,注重人文者则期望改造自然,这两种倾向在中西饮茶的习俗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中国人泡茶和喝茶的平台———“茶席”的设计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桌布用布、绸、丝、缎、葛、竹或草垫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朱仲海先生所著《中国茶道》一书,提到一些地方甚至直接于刚摘下的宽大芭蕉叶上泡茶、饮茶,使人如置身自然之中,轻松自在。如此雅境,充分体现出国人饮茶所重视的自然性。在茶具的选用上,则注重整体风格,使之与自然季节、茶室主题等相搭配。茶席上也会有一些配饰装点,如插花、香炉、盆景、工艺品等,或为新摘的疏梅一支,或为风干的莲蓬一枚,无不显出自然雅趣。中国大多数茶席的设计追求一种自然的境界,从茶室的装饰、茶具的选择、茶室内的摆件、配饰装点等都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不注重用具的高贵、繁复,注重身心和谐,不注重繁华和奢靡,注重意境清远。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使得人们在利用外物时,主要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价值。因此,不但是艺术形式,包括生活方式也体现出较强的人文色彩,而不像中国人那样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相合相融,这种观念在饮茶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英国茶室的布局注重用具的品位高档、造型精美,茶室环境优雅,布置装潢精美,文化气息浓郁,弥漫着高雅的情调和不同于自然风姿的美。例如,伦敦老百货店福登梅生的茶座四周绘有巨大的维多利亚时代印度和埃及的风景,茶室内播放轻音乐,刻意制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而不像中国茶席体现出的朴实、自然、天人合一的氛围。

阅读全文

中西文化差异对茶文化翻译的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中国对茶文化的理解、西方对茶文化的理解以及中西差异茶文化的交融,阐述中西文化对于茶文化翻译产生差异性的发展历史,并进一步研究中西文化对于茶文化翻译所存在的具体差异、文化差异背景下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影响中西文化翻译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差异文化背景之下优化茶文化翻译的策略,对要点逐一论述,以期能为中西文化翻译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性;茶文化;翻译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不同文化建设及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所翻译出的词汇意蕴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障碍与问题,应对翻译对象背后的文化加以研究,从真实的角度进行客观地翻译,并实现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以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例,研究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减少差异化翻译的方法。

1中西文化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1.1中国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中国对于茶文化的理解是无阶层的,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像吃饭一样平常。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其涵盖了哲理、艺术以及文化精神。茶常与禅文化相接,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也代表着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礼。中国茶文化所呈现出的历史性,继承了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风俗礼仪,在茶中也可品鉴出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可见茶文化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品项之一,茶文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际方式,茶文化所衍生出的现代技术、新闻媒体以及市场经济,成为在世界确立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1.2西方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阅读全文

跨文化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从不同角度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带给旅游英语翻译的主要影响,研究了更好地进行旅游文化翻译所要采取的策略,期待中国的旅游英语翻译水平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中华旅游文化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国际空间。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英语翻译

近年来,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领域中合作,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逐渐变得密切起来,各国间国民的旅游和商业往来越来越多。于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就更加频繁,旅游者使用英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的翻译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真正让中国文化蕴含的信息完美地传递出去,让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涵充分地为更多的外国游客所广泛了解和认同(忽丽娟,2019)。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习惯、思维形态、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文化差异,使得英文翻译在工作风格方面仍然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差异性。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巨大历史渊源下,中国旅游文化的英文翻译,如何做才能够真正实现整个旅游领域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和旅游文化信息量的完美传递呢?这仍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从不同角度看中西方跨文化差异

1.1从语言体系上分析中西方差异。语言不仅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语言文化的巨大特殊性,形成了各民族语言的特殊性。现代标准汉语和现代英语已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两种官方语言。汉语、英语在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甚至存在一些语义上的分歧。因此,我们在进行旅游工作中常用英语翻译时,必须不断加强不同语言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差异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同文明、不同传统文化差异对不同语言体系在翻译中产生的直接影响。

1.2从表达思维上看中西方差异。中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有很多表现。中国人长期采用的是一种螺旋式的表达思维,而很多时候西方人所采用的主要是直线型和曲线式思维。英语句子多半开门见山,汉语句子往往委婉地引人开口。因此,在进行文化旅游服务英语翻译时,译者需要不断强化和培养跨领域各种文化的沟通意识和能力,熟悉当代中西方的各种文化特征、人们的思维和表达行为模式以及各种文化习惯,正确理解并恰如其分地进行运用,这样才能使英语翻译符合当代西方文化特征和各种文化表达习惯,力求语义皆通。

1.3从文化内涵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生态风景的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是代表中华民族重要文化内涵的东西,越是需要真正地面向世界进行展示。旅游和历史人物、文化、风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旖旎的风光进行观赏的过程中,英语导游们离不开对环境中的事物进行介绍,在这一过程中要着重注意文化内涵表达的差异性。例如,猫头鹰在现代美式英语中被定性为刚毅、智慧的个人性格象征,而在中国被定性为不吉利、倒霉之物。因此,译者只有充分深入了解中外不同文化的内涵,并准确找到与本国不同文化对比的切入点,方能更好地承担两国不同文化内涵传递者的使命(刘欣,2019)。

阅读全文

外语教学的民族文化角色

 

0引言   作为文化的重要符号,语言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存在的家园。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以其自身的语言来体现其独特而具体的文化特征。狭义上的文化一般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产物,因此很大程度上语言学习就意味着文化学习,它是一个获取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有效交际所需要的具体文化知识和普遍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改变与调整的过程。一种全新语言的学习往往会使语言学习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和行为模式。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我国英语教育对文化教学的目标定位也逐渐纳入规划,《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大多存在一个误区:过分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却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导入,现行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涵盖面十分局限,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介绍。这种单向文化导入模式促成了英语霸权主义及文化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某些文化的同化甚至消亡,不利于和谐文化生态的构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语学习者,面对英语普及带来的英语文化,该如何确立本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立场呢?王辉认为,要使英语真正为我国所用,最重要是要加强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即强调英语的中国化[2];王芳则强调文化生态观的确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以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3];刘雪莲通过解读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现状,试图从多元文化整合的视角解决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中文化生态环境失调的问题[4]。笔者分析了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和教材方面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建议从教师、课程设置及第二课堂方面拓宽少数民族文化英语的应用途径以保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5]。的确,文化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要真正实现中西国家之间平等的跨文化对话,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角色需要理性定位,这样才能应对英语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问题。   1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跨文化对话思考   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跨文化教育是要“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增进国际理解,并使同各种排斥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其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6]115-125鲁子问认为,跨文化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以及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和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和传播的能力,从而通过教育层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冲突,建构和谐的跨文化社会,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7]。要真正实现跨文化教育,需要对话,对话是解决冲突、消除矛盾、达成共识的最佳途径。“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8]。对话是一个语言哲学术语,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具有平等性、差异性的基本特征。平等性是指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平等,相互平等是文明对话的基础,差异性则使对话成为可能与必要。为此,民族外语教育要真正实现跨文化对话,既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要尊重民族文化,树立民族文化平等意识。   2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中文化角色定位探究   外语教育具有跨文化对话目标,但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身处母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怠慢了母语的学习,语文教育止于高中阶段。2005年《教育新观察》杂志上有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们的求学和晋升都必须依靠一门不属于我们的语言,汉语沦为二流语言了吗?谁动了13亿中国人的母语权?[9]。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表示,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标记,中国人必须提高对民族语言的重视。他还认为,重视外语学习、忽视中文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西方文化使许多人特别是大学生在节日习俗、生活语言、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强烈冲击。有学者担忧英语的普及或许会损害中国的民族语言和文化,甚至有可能使中国的语言文化“殖民化”。的确,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弱化了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加剧了西方文化霸权地位,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和建立。为此,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中,要充分树立跨文化对话思想,兼顾目的语和母语文化,实现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平衡,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有意识地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最终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点和立场,这样才能带来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从而理性定位外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角色。   2.1扩展教材中民族文化内容,兼顾中外文化特色   “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加强对本国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加强对学生本国文化表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10]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民族文化内容的覆盖率偏低,中西文化比例失调,出现严重的文化赤字,当前缺乏民族文化元素的英语教材已无法满足实际交流的需要,学习者无法在教材中找到实际有用的表达方式,从而导致“哑巴英语”和“中国文化失语”,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多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笔者所在的理工学校,情况尤为严重,在一次调查中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平时他们不能很方便地获取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和资料相对缺乏,涵盖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更是稀缺,学生们很难找到表达少数民族文化的范本和背景资源。Byram指出:“虽然外语教材不愿过于强调学生自身的文化,本族文化仍不应就此轻而易举地被抛弃,因为相互排斥肯定不能取得文化的能力和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12]为此,外语教材编写时,要实现中外文化同构的原则,把中国文化及少数民族元素有效融入英语教材中,既注重外语文化的导入和介绍,也注重中国文化的表达和弘扬,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选择的民族主体性,真正做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p#分页标题#e#   2.2增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训,有效开展文化教学   开展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外语教育的人文特质和功能,外语教师也不能再局限于语音语调地道、语法正确和口语流利等方面的技能,更要对文化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有理性的认识,同时能较好地辨认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他们在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时,能就文化差异、文化共性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避免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说明和讲解。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直接与学生接触,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宽广的知识面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将中西文化双向打通,有效引入英美国家与中国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站在本国文化的立场接受英语国家文化,同时也能鼓励学生用英语有效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让他们能在较深层次把握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最终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   2.3拓展英语课程设置,融入民族文化亮点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院校应设计符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语言和文化类课程要有机结合。目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通过课堂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报纸媒体及图书,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但是由于缺乏输入,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词汇及表达掌握不够,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能力还不尽如人意。为此,民族地区高校在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学生群体的因素,有意识地增加课程的民族性和多元性。学校可以考虑在常规大学英语课程中专门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甚至可以鼓励教师开设一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选修课,譬如白族文化、纳西文化等。这样,少数民族学生既能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的基本技能,又能从英语视角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亮点,强化向外宣传本民族文化的意识,有效促进本土文化对外宣传和推广。   3结语   语言生态系统中的语言竞争与和谐紧密相连,不同语言共同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相互间普遍存在着竞争的关系。随着英语学习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英语与我国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竞争关系逐渐显现,其文化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势力。李强认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外语教育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顺利进行交际的人才,即引导学生通过外语的学习去认知“外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群体,任何一种民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时,都需要借助语言教育来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树立目的语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传承中对待外语教育重要的理念,语言文化的关系问题则是外语教育中对待民族文化传承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准则[13]。要实现跨文化对话,民族外语教育要注重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为目标的文化教学,要求学生不仅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更应该加强中国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认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意志内涵,有利于定位民族外语课堂民族文化的角色,并最终构建和谐文化生态。

阅读全文

商务英语谈判语言技巧与文化因素

【摘要】商务英语谈判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英语语法、句式、意思的准确,还要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做到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在谈判中减少双方的歧义,确保谈判顺利进行。由于中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思维模式、用语习惯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很有可能在谈判中触犯对方的隐私,导致双方谈判过程的不愉快,甚至谈判失败。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技巧,顺利达成谈判目标。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技巧;文化差异;礼貌用语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背景下商务英语谈判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在谈判过程中,双方不仅仅是就商务合作问题本身进行磋商,而且对语言技巧的运用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轻则出现一些笑话,严重时甚至导致谈判中止、失败。因此,要想提高商务英语谈判的成功率,并在谈判中为己方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固然不可或缺,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样重要。

一、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一)词汇的使用要简洁精准

商务谈判是一个十分严肃且涉及双方重要利益的活动,因此在谈判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避免产生歧义、让对方误解。谈判中要尽量围绕中心话题,做到有的放矢,直至目标。在这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更喜欢委婉的表达诉求,而西方人则更习惯于开门见山。在了解这一文化差异后,需要中方的谈判人员,保证语言的针对性、目的性,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这样会造成英语商务谈判无效信息的增加,浪费谈判时间。另外,在谈判前应当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一些自己不太擅长、不够熟悉的领域,做好备注,在谈判中尽量使用专业术语,给对方留下一种干练、专业的印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