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论文范例6篇

中西医临床论文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改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80-02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尤其是在医药领域。但是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许多漏洞,这对我国中医内科治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医内科治疗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医内科临床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1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内涵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就是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医药学的临床研究。是一个涵盖了许多方法的临床研究。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开始与西医相结合。首先运用基础中医理论的相关知识研究人体疾病。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论证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病理等。而在治疗方法上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法的临床学科,同时也使用少量的西医知识,对病人进行辅助的治疗。

2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方面的结论,从而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在中医内科临床文献方面,大多都是对中医检测相关指标和对专病专方的文章,而针对新病因和常见病临床规律的文章则非常少。

第二,在诊断标准方面,只有少量诊断标准文章采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其中很多书都没有对诊断标准来源做详细记录。我国中医内科临床观察诊断和疗效标准都相对落后,甚至很多临床研究是作者自拟标准,究其原因以及疗效判定标准都难以查找到。

第三,试验方法方面,运用不是很恰当。截至目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法是医学界公认最佳临床试验方法。但在中医内科临床试验中,真正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非常少,这使试验结果缺乏说服力。

第四,在创新方面,中医内科临床创新研究相对较少。在对新病因和临床规律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少之又少。

第五,在人员科研水平方面,中医内科临床科研队伍水平不是很高。

3解决对策

中医内科临床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从《内经》《伤寒论》到《诸病源候论》《温病学》,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历经前辈医学家实践探究,直到近代我国才形成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完整体系。

3.1加强实践教学

一是要学习,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择善从流,让智慧的思维永远常青,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优秀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二是要经过实践验证。只有经过实践反复验证过的理论才是真理。

3.2虚心学习

在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要“取长补短求完善”。我们要依据临床症状,辩证遣药。

3.3与西医相结合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中西医之间的互动会越来越频繁。中医内科临床人员要在坚持继承中医内科理论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参照西医的观点,以完善中医,也就是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即取西医的长来补中医的短,以促进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效果的提升。

3.4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自《伤寒论》问世,辨证论治已成为我国中医内科临床的常用方法。西医也采用同样方法,只不过是把“辨别“说成”鉴别“,同样分类、分型、分证。同样是辨病辨证,只不过是表述不同而己,在诊治上是完全可以沟通、融合的,治疗目的方向也是一致的,这是微观领域。宏观领域,中医药学”天人一体“观,具体到人体各个器官和诸多病理知识,就要吸取西医优秀成果,补中医之短。西医药学微观到细胞、分子、基因,在病理学方法上,则要吸取中医的、免疫、扶正、祛邪观点。综合以上,我们要将中医的宏观理论与西医的微观理论进行有机结合。要做到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思维出发,潜心做研究,要积极探索新诊疗方法;既要重视传统望闻问切法,同时也要利用现代医疗设备,实现诊疗手段多元化;在判定确定基础上,将微观辨证真正落实到位;掌握大量临床试验,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将其规范化,并进行归纳总结。

3.5化整为零

在继承中医内科这个大学科的基础上,可以将中医内科转向小学科。将中医内科分化成具体的分支小学科,诸如眼科、耳科、外科、妇科,学科分化可以使分析研究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医疗人员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诊疗。中医内科临床学中如果纳人了多学科的先进成果,那么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范围将大大拓展,中医内科临床学将会成为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学科。

3.6勇于探索与创新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要想实现创新,就要改革或者另辟蹊径。旧与新是对立的,只有旧,新才有意义。因此,中医内科临床医学创新就是在坚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科学求真的态度和整体辩证的观念,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积极吸取临床的先进经验,放开眼界,启迪研究思路,及时、准确把握医患相得契机,适当借用西医法,重视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心理的疏导。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创新。但在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以中医内科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优势,并为自己所用,为中医内科研究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努力完善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祁文强,阎艳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91-92.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2

【关键词】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中医

1绪论

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学主要采取制酸、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为主,中医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关于本病的诊疗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无论是在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抗HP感染及降低复发率等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论述。现我院研究如何治疗消化性溃疡,报道如下。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选择观察患者共50例,为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诊断以电子胃镜检查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均为阳性。将5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西医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大者为57岁,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平均年龄为(38±5)岁,平均病程为(8.3±3.7)年;另一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大者为58岁,年龄最小者为26岁,平均年龄为(39±4)岁,平均病程为(8.1±4.2)年。随机分组的两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溃疡程度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2.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为虚寒证,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2.3治疗方法西医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20mg,日2次,早晚各一次,共服用1个月,加上阿莫西林胶囊1.0g,日2次,早晚各一次,共服用2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是在西医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处方:党参12g、茯苓12g、炒白术15g、生甘草6g、炙黄芪30g、公英15g、黄连9g、三七粉3g。嘱咐患者注意调摄情志、规律饮食、禁忌辛辣油腻之品、生活要有规律。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月后进行复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3结果

3.1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有8例,痊愈率为32.00%,显效有9例,显效率为36.00%,有效6例,有效率为24.00%,无效2例,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有3例,痊愈率为12.00%,显效有6例,显效率为24.00%,有效10例,有效率为40.00%,无效6例,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3.2两组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情况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阳性为3例,HP阴性22例,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阳性为7例,HP阴性18例,转阴率为72.00%。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3

对 目前 中医 文献 研究 的现状冷静 分析 后认为,中医文献研究要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必须面向中医临床诊疗的主战场,必须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必须面向中医 教育 的大课堂。

【关键词】中医文献研究三个面向中医临床当代科研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研究,历来是中医 发展 和进步的重要方面。对于这一点,所有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们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要自觉地做个清醒的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要清晰地明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努力而且无怨无悔地做好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却不容易。目前,各大出版社竞相出版了不少中医典籍,许多中医文献研究人员都做点校、注释的整理研究工作,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去翻阅一下,就会知道真正有新意、有见地的倒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是重复和雷同的。这已经是个严重的 问题 了。

我们现在怎样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既不能象 社会 现实中那些为名利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也不能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笔者经过长期的认真思考,逐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中医文献研究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分述如次。

面向中医临床的主战场

中医文献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Www.11665.CoM对于中医文献研究,首先要面向中医临床诊疗这个主战场,以充分发挥中医文献的真价值,即中医文献研究要紧密围绕怎样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有帮助来进行,要真正把中医文献中所蕴涵的 科学 医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 方法 、技术、手段与经验明确、完整、准确表达出来,并且由中医临床医生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医临床诊疗中去。这就是说,一要发挥中医 理论 思想的启迪作用,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中医文献中对于临床有启发作用的重要理论观点、见解挖掘表达出来,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显示理论的力量和魅力。二是把中医文献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手段、经验(包括具体的方药)直接运用到中医临床 治疗 中,以事实表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的实用价值,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临床有效性。只要我们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中医文献研究面向临床的主战场的工作就做好了。

例如,遇到肝病患者,发现他们无论是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还是甲、乙、丙、丁型肝炎,甚至是肝腹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反应:胃口很差,不思饮食,由此导致患者更加虚衰。假如这时临床医生还是按常规的治疗肝病的方法疏肝理气,柔肝保肝来治疗,临床疗效可想而知。但如文献研究者把《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的思想见解告诉临床医生,他就会 自然 而然地想到中医的整体观,懂得及时调整机体功能状态的重要性,懂得五脏之间的生克关联,他就会自觉地拓展思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取健脾开胃的方法和方药,进行整体调整,从而由患者机体本身的抵抗力来对抗病毒,并进行机体功能的自我修复,这就是西医所强调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作用。真正这样来发挥中医理论思想的作用,那么临床诊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效。

又譬如在青蒿素的提取研究中,再次显示了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当临床上用西药奎宁治疗恶性疟疾产生抗药性,使用奎宁几乎失效时,临床医生把目光投向中医药,一个开发中医药直接服务于临床治疗的契机由此自然出现。

当然,有的学者把青蒿素的发明、小夹板固定骨伤的 方法 ,都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退一步讲,就算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中医的光荣?!中医有价值、有成就的地方,西医才愿意来结合啊。看到中医有 研究 开发的光明前景,又正说明有思想的西医所具有的战略眼光。这说明围绕临床诊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中医 文献 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一条也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通往成功的大道,未来的实践还会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知道: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现状 设想

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等倡导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与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但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科学观,到目前为止,我国中西医结合现状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明确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势在必行。

一、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状

1.培养目标含糊,教学体系不完整。

目前开设的中西结合偏于中医方向,还不能独立建系,只是一个专业,甚至只是一个专业方向,难以明确区分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教学的差别及优势所在,对学生教学培养目标笼统而抽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医的学习更讲究学生的悟性,西医有一个量化、客观、具体的标准,在如今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西医更易被接受,从而在学习中以西医为主,忽略中医,导致基础不扎实,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2.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学主要是中西分隔,虽同步开课,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教师各自“授之以鱼”,很多中西医出身的优秀人员都进入临床或科研,走进中西医教学的少而又少,中医教师对西医知识掌握得不够,不能及时更新一定的知识理念,对最新科研动态了解不够,没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而西医教师对中医的理论也模糊不清,两者没有结合点,学生更难以找准中西医的结合点。

3.中医“四大经典”的解读不够重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精华之所在,但目前教学中对经典的学习不够深入,授课内容一再压缩,学生和老师都不够重视,课堂不够生动,课件不够吸引人,大部分经典老师没上临床、照本宣科。如今不再是师徒制,若经典文献的课时再减少,则学生中医水平难以取得明显进步。

4.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不够。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越早接触临床,以后临床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但目前授课与临床实践的比例不协调,学生普遍只有一年的实习机会,见习的动手机会更少,而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每个科室都需要实习,转科时间有限,对每个科室疾病的认识浅显,而有些学生忙于求职和考研准备,不重视实习过程,导致临床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从而出现求职困难。另外,国内综合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数目不过几十所,实习生难以都分配到综合医院,有一定的偏向性,大大降低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可能性。

5.教学材料的缺乏与重复。

不论是中医课程还是西医课程,均存在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及基础理论课和临床课的脱节,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比例、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一般都是一套中医教材加一套西医教材,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科中,学生更难以将两者相互贯通。许多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书籍只是简单地把中医病症与西医疾病相对应,然后把各自内容拼凑在一起[1]。每个学院所采用的教材可能不一致,但大体模式相同,没有优秀的中西结合的新型教材,缺乏创新。

6.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教学软件的应用不多样化、新颖化,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互动不够,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7.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有限。

对医风医德的教育不足,学生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够深刻,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德存在多面性特点,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

二、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设想

1.建立完整、独立的中西结合体系。

明确中西医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的靶向,提高培养目标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细化标准[2]。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课程的精简整合都是建立在优秀的教材基础上,因此需要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重新编写教材[3]。开设拼盘式课程,放开制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其独立创新的意识。

2.建立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

适当引进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硕、博士生人才,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举办中学西、西学中两种形式的临床课程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另外还可组织副高职以上教师举行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达到学术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4]。

3.提高对中医的认识。

活跃中医氛围,加强对中医特质内涵的分析。加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学经典、取精华,指导临床,把职业目标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经典的学习上,采用生动形象的说课方式,课堂授课时采用启发式,结合临床实践,做好医学教材横向层次和纵向层次,充分发挥授课者的主导作用和主动能观性[5]。课件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和分析。在实验中求索真理,把握中西医的精髓。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这类桥梁课程可以是《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史》、《中西医比较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学》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6]。

4.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疾病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目前PBL和CBL教学模式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PBL教学程序基本遵循“提出问题―资料查阅―讨论―再提出问题―再查阅资料―班级交流与讨论―总结反馈”的周期进行,每个周期内有数次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的速度和深度。如此滚动进行,实现完整讨论与分析。在辨证论治教学部分应用CBL教学法:在讨论时多采用临床真实案例为主线,形成以自我完善为基础,以“头脑风暴”为特色的教学形式[7]。老师布置病例讨论,课堂不够,课后探讨,查资料,最终拟出解决方案,再汇总、分析总结。

5.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

循证医学意指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临床思维和工作作风。从单纯的理论到具体的病例,最后到基本的临床思维方法,增强活力临床教学效果,达到临床教学目的[8]。

6.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从基础知识学习开始就安排一定的见习周期,临床上的疑难病症会启发学子的思维,有利于以后临床学科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见习地点除了附属医院外还可以设在学校附近的医疗点或社区,除任课老师和本科室的在读研究生带领外,邀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指导。见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整理好病例记录,并写出见习心得[9]。

7.增加中西医结合学制。

增设中西医结合八年制专业,修订培养方案,达到理想效果,在技术层面上教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选拔学子时强化标准,控制人员数目,择优录取。另外,增加选修课程,丰富学子的社科知识,发散教学思维。

中西医结合任重而道远,只要找准结合点,注重教学改革,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致安.中医院校教学将如何面对中西医结合[J].新疆中医药,2005(23):58.

[2]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7(05):92-96.

[3]黄冬梅,刘艳娟.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园地,2013,9(02):105-106.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5]董芸.中西医结合教学应加强中医学的特质内涵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110.

[6]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7]Jane Jackson.Case-based learning and reticence in fl bilingual context:perceptions 0f business students in Hong Kong[J].System,2003(31):45-46.

[8]黄仁发,滕久祥.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05):158-159.

[9]周俊琴.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硕班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03):46-47.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教学法,研究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R69;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a)-0153-05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is steadily push forward, especially i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s significantly. Clin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have more time directly involv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However,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raining hours reduced, the graduate student have less time to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specially ablut how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 brings great challenge. Clinical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of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eed to master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se reasons, the author thinking about how to able to work without affecting the graduate teaching plan, within a limited time to carry out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xplores the introduction of case based learning (CBL) with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method for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relevant teaching work. In view of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around the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related diseases. It finds a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ing pattern also suitable for othe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 direction to carry out this metho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eaching method;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近年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队伍适应我国医学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和临床能力。苏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研室探索引入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并与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为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CBL联合PBL教学方法工作的核心是以具有典型意义和亲身体验的临床病历为引导、以认识和解决具体临床问题为根本的综合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可以提高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既包含了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丰富内涵,同时又注重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广泛融合。本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特点的学科,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学习,而传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基于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往往采取循序渐进的课堂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开展系统教学达成教学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使医学基础知识更加稳固,但这种家学方式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乏味的感觉。而CBL与PBL联合的教学方式恰恰是解决这个问}最好方式[1-5]。因此,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研室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在国内率先尝试临床典型病历与临床核心问题教学相结合(CBL联合PBL)的教学模式。对于没有太多临床经验的研究生而言可以使其掌握如何面对患者、如何看待临床常见症状、如何应对常见并发症、如何查阅文献认识疾病等诸多问题从而提高临床处理病患的能力。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分析典型病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学理论知识,并以参与者(医生)的身份与指导教师一起询问患者病情、中医四诊、研究病历、分析检查单、讨论和解决患者的治疗方案等典型临床疑问,促使参与学习地研究生积极思考,综合判断和分析病情,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地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6]。通过对近年毕业研究生工作单位回馈的评价该培养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这种培养方式值得应用和推广,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肾脏病方向)的CBL联合PBL教学法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以慢性肾脏病为例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基于CBL联合PBL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是将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肾脏病方向)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不同病变阶段的典型慢性肾脏病病历为引导、以临床核心问题为根本的综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开展和实践对于研究生的基础及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实施过程中,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和临床应变水平获得了提升,独立临床工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CBL联合PBL的教学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7-13]:

首先,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式选取合适的病历。结合CKD病变不同时期的特点结合选取的病历特点体现不同阶段CKD患者典型表现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问题按照CKD的发病特点和不同病变时期临床变化和症状特点,选取的病历紧密结合临床CKD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的病历病史和诊疗措施记录详细,病历的诊治和特点对于专业研究生临床工作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和针对性,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同时与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等兄弟教研室紧密合作,将患者的影像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等资料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结合CKD患者病变特点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可以使学生在研究客观病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经过思考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病历中既要注重问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同时把握基础及临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通过渐进和启发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此项教学工作之前,教研室所有授课教师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设计问题和编写教学大纲,通过会诊的形式确立教学病例并编写针对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教案。

其次,考虑到研究生培养不仅是培养具备诊治疾病的医生,还需要具备从事相关临床研究工作的能力。按照教学计划在进行病例教学之前两周,课题组授课教师选择典型的慢性肾脏病病例提交课题组集体备课,确立病例和思考题目。在进行病例教学工作之前一周,课题组授课教师指导研究生阅读指定的专业书籍并精读部分重要章节。指导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问题相互借鉴,有利于研究生对病历进行深入思考。开展教学之前三天将相关教案资料发给参与学习的研究生,让学生提前了解近阶段教学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特别是可能涉及到的案例和疑难问题。指导研究生课前进行必要的文献查阅并对相关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积累和学习。设置课堂讨论的工作,考虑本学科研究生人数的限制,每两个研究生为一个研究小组,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正式进行学习讨论时授课教师结合病例特点、教学大纲与自身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讲授,病历导入并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之中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让患者直接出现在教学现场。由于教学的准备时间和临床诊治疾病的工作之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需要提前对教学病历的患者情况进行再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培训和指导,注意患者病变过程定阶段病情和症状相关的影像等资料的留取,特别是能够直接反映患者病变情况的相关资料。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直接向患者询问病情,开展四诊和体格检查;另一方面根据病史、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检查结果、文献和论著等资料,对案例资料进行再分析从而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指导研究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注意动态观察典型病情,随访和了解治疗效果。由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既包含现代医学的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和内科学等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也包括中医学中的四诊、病因病机和中医内科学的知识。通过典型的病例学习和讨论可以将上述这些知识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既保证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有效地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内容,保证研究生所学习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堂讨论是知识应用和检验的过程,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病历的分析和讨论,分小组讨论或者编排时间表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组长,由组长带领大家将案例资料总结归纳,确定初步诊断及相应的分析,罗列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的分析思路,特别是分析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常见的临床症状和最新的治疗策略。特别需要注意在此环节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归纳,将本专业具有学科特点和诊治优势的知识能够被研究生掌握。学生将对临床诊治问题的解答融合到讨论和分析过程之中,通过讨论和分心过程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逐步掌握CKD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培养研究生处理具体问题时独立分析推理、归纳等临床思维能力。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的分析和点评。教师分析是全面检阅学生的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点评主要是结合病历相关疑难问题的设置和涉及核心知识的制定原则,这些问题的知识点和难点,使用的病历资料应该如何分析使用、基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对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教学工作处置临床问题时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 以慢性肾脏病为例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的体会

2.1 通过教学模式改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教学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改变是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度压缩,同时临床实践时间明显延长。研究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临床实际工作。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提高实践能力和巩固基础知识融合一体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培养模式的改变自然就要求相应地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高层次人才。课题组在教研室指导下开展以CKD为例实践CBL联合PBL教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CBL与PBL教学法包括多个工作模块,这些工作模块彼此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的模块包括病历选择、问题设计、课前指导、亲身体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等多个环节[14]。将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讲学改为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核心、客观病例为辅助的互动式教学,CBL联合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关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抽象的理论通过临床现实活动直观的展现出来,研究生可以直接接触客观真实的患者及相关病历资料,指导老师通过问题提出和寻求解决的方式引导研究生在学习和分析病历的基础上查阅病历相关的知识和资料,通过这个过程掌握病历相关知识并获取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的主体,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临床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等学习环节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这些方式学习的过程有助于研究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并较快成为具有独立处置能力的合格医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为培养高层次临床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包含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中医药基础和临床诊治知识比较抽象,学习难度大,导致研究生毕业后独立应用时产生恐惧感和压力感。指导老师直接通过患者的客观症状和体征解释病历中疾病的问题所在和相对应的处置方法,会让学生直接体会临床治疗的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研究生获得直接处置患者的亲身体会,从而促进研究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处置患者的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中指导研究生针对性地查阅图书文献不仅提高了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不但可以提高研究生地表达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同时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处置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检验和肯定研究生处置患者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2.2 融入立临床思维的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CBL联合PBL教学法改革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合作精神。CBL联合PBL教学法注重学生对于客观病历的综合分析,借助所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围绕客观真实的临床病例,学生可以直接和患者对话并通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将CKD相关的中西医学知识、肾脏专科理论知识和自主学习过程的医学新进展融汇贯通。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面对实际患者能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中西医临床医学知识从容地解决临床问题。通过病历体验和讨论阶段指导每位研究生针对每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大胆质疑和分析他人意见,促进对临床问题更深入地思考,形成良好地临床工作习惯,提高综合评判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指导教师通过一系列中西医结合临床肾脏专科疾病问题为基础,通过多个相互关联地学习模块如病历诊治问题的拟定、临床文献和基础知识地查找以及课堂讨论等方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渐进式地逐步指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使研究生具备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临床问题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3 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从理论学习逐步向临床实际工作过渡的过程中建立患者和病情的直观认识非常必要,既可以增强研究生处置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在医患交流过程中提高患者对于研究生的信任度,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临床处置之前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印象深刻,如果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影像设备在教学中将病例通过文字、图片、影音等方式立体性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对患者全面情况地了解、分析和诊断。特别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望诊、舌诊和问诊等内容,使诊治疾病的过程客观真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医药临床的认知能力。精选典型案例――设计合理问题――资料汇总――讨论与分析――教师点评。教师通过建立与研究生的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形成固定的联系,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教学互动,实时地讨论和解答问题并建立长期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的信息交流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4 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

课题组在进行CBL联合PBL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团队是开展工作地先决条件。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均是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骨干教师。指导教师团队对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某个疾病重点和难点相关临床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病历,熟悉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点和专科疾病诊治的要点与新进展。其次,指导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能够了解学生地基本能力、医学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了解研究生医学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地形成方式和方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指导研究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新知识和新技能地学习。第三,开放和讨论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要求指导教师能够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善于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培养高素质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是CBL联合PBL教学法的先决条件。

2.5不可忽视传统医学的作用

传统中医学经过长期积累和临床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15-21]。传统医学科学在重大疾病诊治方面表现出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等特点。因此,教学中不能轻易减少或放弃传统中医学知识的教学。特别是面对复杂和危重病例时如何运用传统医学知识诊治疾病、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关注。教学中应根据研究生目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通过传统中医学教学提高研究生运用传统医学知识的能力,通过CBL联合PBL教学法使传统医学知识与其他临床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运用传统医学知识的主动性。

综合我校中西医结合硕士临床专业研究生(肾脏病方向)CBL联合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中西医并举诊治和处置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入实际工作中较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 Coresh J,Selvin E,Stevens LA,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AMA,2007,298(17):2038-2047.

[2] Koh GC,Khoo HE,Wong ML. The effect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a systematic review [J]. Reasearch, 2008,178(1):34-41.

[3] William SB. Case based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s there scope for this education paradigm in prehospital education?[J]. Emerg Med,2005,22(8):577-581.

[4] Tiwari A,Lai P,So M,et a1.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lecty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J]. Med Educ,2006,401(6):547-554.

[5] O'Neill PA,Willis SC,Jones A. A Model of How Students Link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 through “Elaboration” [J]. Academic Medicine,2002,77(6):552-561.

[6] Zhang L,Zhang P,Wang F,et al.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KD:a population study from Beijing [J]. Am J Kidney,2008,51(3):373-384.

[7] 师帅帅,张毅强,张巍,等.肾脏内科学理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5):625-627.

[8] 王丽君,魏剑辉,于海红,等.以PBL为导向的临床教学法对医学生儿科评判性思维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5, 21(9):1581-1583.

[9] 彭钰,苏国彬,刘旭生,等.循证PBL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肾脏内科疾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2, 27(8):1697-1700.

[10] 张冬,朱晗玉,耿文佳,等.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在肾脏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屋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年,2014(4):343-344.

[11] 潘瑜,胡春,陈佩华,等.肾脏病学临床PBL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12):1086-1088.

[12] 孟瑚,谢瑜,周艳.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在肾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93-94.

[13] 赖学莉,谌卫,郭志勇,等.PBL教学法在肾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5):2369-2371.

[14] 刘志臻,蔡晶,杜建.PBL和LBL双轨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1,9(12):48-49.

[15] 杨晗,张怡,李胜涛,等. PBL教学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2):120-122.

[16] 赵新芳. 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8(7):12-13.

[17] 龚大伟,章淑萍. 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1(1):106-108.

[18] 艾碧琛,喻嵘,肖碧跃,等.从《金匮要略》教学实例剖析PBL培养中医思维的作用点[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5,13(15):103-105.

[19] 韩轶,欧阳静.L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中的运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0,20(7):8-10.

[20] 王丽君,朱伟群.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探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58-59.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 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 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 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 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转贴于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 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贺泽龙.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50-52.

[2] 苏玉仑.中医病名应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0,5:31.

[3] 刘理想,张其成.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