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例6篇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强。随着科技进步,地理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升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日益重要。然而,长期不变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进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地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由于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学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实践,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因此,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室内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野外实习以观测、观察为主,后者是前者的综合与提高。地理学实践课并非独立存在、自成体系,而是相关课程的实践性部分,依赖其理论课的存在而存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不适应当前培养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到认知的阶段,合理安排实践课是巩固和反馈理论课的重要手段。然而实践课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也受到多方面原因限制,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绝大部分,实践学时只有一小部分。这种长期存在的以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已不适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

2,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忽略创造性实验。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实践验证教材理论知识,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忽略了开设创造性实验,不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创造性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基地作用。

3,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实验课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设计好实验步骤,并讲解清楚实验内容、步骤,学生则按部就班,更有甚者则干脆省去实验环节,照抄教师的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缺乏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实验能力差。教师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实验效果也仅局限于验证,难以提升到认知阶段。

二、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

1,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为惟一的质量标准,这种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近年来,一种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被提出来。库姆斯指出:“这里所说的‘质量’还包括教和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景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系统或准系统本身和其输入端(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性质的重要变化,以及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教育产品或服务(即培养人才、创造的科研成果以及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质量,而且还包括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的质量,例如教师的质量、课程的质量、科研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因此,依据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应从教师、课程设置、科研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

2,学科发展的需求。目前,地理学有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实验化趋势,二是理论化和工程化趋势,三是全球化趋势。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地理学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已经逐步从定性研究、半定量研究走向定量研究,要求在具备传统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观测、实验与分析技术。

3,人才培养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实干型人才,因此,强调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型”到“创新型”、“智能型”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和发展的焦点。现代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学科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心。

(二)原则

1,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美国最为普遍的两种教学模式,通过确定研究项目或对不明确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以开放学术前沿,强调科学研究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淡化同一性和确定性为目标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开放性原则实现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学习方式、进度、知识积累存在差异,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突出个性,使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个体发展,并且重点突显学生个人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个性化原则符合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一)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综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地理学科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专业阶段性实习、开放性实验、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为主线,形成验证性、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 综合一创新,循序渐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验证性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是该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验证和训练。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试验,是经过常规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后的高层次实验。

综合性实验课是理论课程与实验课完全脱离,是各门单独课程实验部分的整合。我们设置了自然地理

学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实践课中植物地理部分的综合性实验采取室外综合性实验和野外实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进行植物地理的实验实习。野外实习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和操作性强的区域,综合运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一段时间的野外实习。此外,近年来已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还有《GIS软件与应用实验》、《地理CAI课件制作实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实验》、《GIS三维建模实验》、《地图与测量实验》、《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等,这些实践课程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且是单独考核。

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以“项目为中心”,一般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的储备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形成科研小团队,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二)革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下进行创新,实现了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开放实验室、网络资源,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环境。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

对一些特殊的实验项目,通常无法在正常的上课时问内完成,可采用开放性买践教学模式,例如日月食、行星大冲以及其他特殊天象观测等项目。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的探究性、创新性项目通常采用该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室、实践基地进行科研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接触生产实践,接触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又使学生明了学科发展前景,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除在实验课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外,也可在课余时间做实验,可以不只一次地反复练习,直到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目的不仅只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1鼓励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可以不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自行设计实验,或者是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品、实验方法及步骤等。如调查某区(地段)小气候,先让学生思考,设计观测气象要素、观察步骤,思考如何完成实验报告等等。然后再由教师指导修改方案,学生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直至符合实际操作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提出意见并解释原由,学生根据教师提议再改进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并上升到认知阶段,是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2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对实验由准备到完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更好地维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基地建设,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共建实习基地的目的。与多所中学建立了以师范生技能综合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舞台,磨练教学技能。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注重罗浮山野外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景区展览室提供标本。通过不断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资料,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也成功晋级为校级实习基地。

(五)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实践教学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践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实验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由于实践课不被重视,有些实践课开出后,没有实践教学指导书或实践教材过于简单或是不完整,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编写实践课教材。一本体系完整的实践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各门实践课程的具体特点而定。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实验常识。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护注意事项、常见的实验方法等;二是具体的实验项目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具、用品(材料),实验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要点,实验步骤、结论,实验报告的要求。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药剂的,可附上常见的实验药剂的配制方法等。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地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2005年3月28日,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科学刨新研究,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GIS专业是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与多技术融合的特点。由于课程体系还不十分完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目前GIS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GIS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深入开展高校GIS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探讨科学、合理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我国高校GIS专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我国高校GIS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与研究,为GIS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水平提高开辟了新的道路。

1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1.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涌与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同,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GIS专业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2.1 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普遍弱化。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略主体;在教学方式上,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灌输而忽略引导。学校只鼓励学生“learn”(认识、学会),而不资助学生“study”(研究、思考),因此,我国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学习基础扎实牢固,但是学生的协作、科研、创造思维等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创新能力远比欧美学生差。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够匹配。我国高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变化调整的速度较慢,使得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匹配,教学内容不够前沿和实用,这样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我国高校教育普遍采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职业技能相脱离的传统模式,即大一至大三大量学习理论课程,大四实习阶段才真正接触实践知识。由于缺乏实践这个教育平台,学生对与社会实际不紧密的理论教学兴趣不商,因此,对理论知识很难融会贯通。

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不科学。传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单一,基本通过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评定。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期末考试前才是最要紧的“学习时间”,因此,考试变成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背诵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评估,而不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能力、多向思维能力的评价,考试变成了对学生个性的扼系。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习成绩与未来职业成功之间并没有相关联系。

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传统学习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即学生学习仅局限于课堂及课后完成作业,学习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必修,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对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十分有限。

1.2.2 大学学习特点的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还要具各较强的创造思维、资料查阅、规划设计、交流表达、组织管理和开发创新等能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研究问题、发展创造力的黄金时代,为他们的学习由继承性认识过渡到探索性、创造性认识提供条件是高校培养的重要目标。

研究性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逐渐学会思考、探索、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开展科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2.3 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区域性和空间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空间分布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地理科学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跨越了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融合,并将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而地理信息技术为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GIS是地理学从传统地理向现代地理过渡的个标志。它具有信息量大、空间性强、分析功能丰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它为地理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并能满足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广泛性、空间性的特点,为更加方便、直观和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区域差异及其相互联系起到良好信息载体的作用。同时在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建立区域地理思想方面能起到其他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a因此,在地理学科中引入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开拓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现代地理学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作,是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具有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与现代地理学发展需求一致,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地理信息的收集能力,处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空间概念的感知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OIS专业研究性学习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深刻的探究性和丰富的实践性的特征,其主要目标是体验性目标,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整理地理信息技能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

验。因此,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是GIS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方式。

2.1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2.1.1 课程体系及模块划分。GIS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学科设置中,地理学一级学科、计算机一级学科都设有GIS的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的不同。OIS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较大的不同,如以地理为背景的GIS专业侧重于GIS数据的获取、数据质量的控制、空间数据的管理、3s的集成以及其在土地利用、城乡规划、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等方面,以计算机为背景的GIS专业侧重于软件的开发、WebGIS的应用、数据共享、交互操作等方面。

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时,我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专业背景和就业岗位群出发,明确支撑其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将GIS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GIS应用能力与GIS开发能力两个核心能力。根据两个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两个模块,以地理为专业背景、就业方向为GIS应用研究的模块强调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镇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规划实践等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以计算机为背景、就业方向为GIS软件设计与开发研究模块强调GIS算法基础、GIS二次开发、软件工程、网络GIS开发、开源GIS、嵌入式(3IS开发、GIS系统集成、地理信息工程实践等课程体系的建设。两个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两个模块来培养完成。

2.1.2 突出重点、整台与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改革时,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我校根据GIS技术的发展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及时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实例等新的知识引进课堂。同时,通过校企联合,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胆进行课程模块化整合,打破学科单一性,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如《GIS》课程。适当增加反映GIS工程特色、软件编程和当代GIS最新的科技发展等内容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地图学》课程删去那些已被淘汰或基本不用的技术工艺,如传统编绘工艺、制印工艺等内容,对那些虽为重要内容但商观、易于理解的内容,如地图符号、地图表示方法等内容的课时量大幅减少,提倡学生自学,同时加强答疑力度,而对既是重点又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地图投影、遥感制图等内容适当补充、加强,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的目的。

2.2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针对GIS应用的广泛性,应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为中心,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目标,设计兼顾“巩固基础理论”、“熟悉理解方法原理”、“掌握方法技术过程”等全面需求的GIS教学软件环境。

2.2.1 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项目教学法”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实践教学方式,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托我校GIS产学研课题的研究优势,在研究性教学中,所有课程均围绕一个真实的产学研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讲授。在实践环节中,如项目技术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设计、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这样,不仅每一个项目培养一个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强的团队,而且这个研发中心项目开发小组开发的成功项目编写成“项目实践教学指导”,在第一课堂的地理课程中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教学目标。

2.2.2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针对研究性教学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网上教学及软件实习以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学生非常熟悉华农大校园区域,抓住学生在高分辨遥感IKONOS和QuickBird影像中看到自己所生活学习的建筑物、操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地理事象动态过程的动画设计,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实度高,对知识的理解客观、深刻;备课程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通过探讨一些具体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如在《自然地理学》中,系统地讲授了“大气的热能”和“大气的水分”等章节后,结合气象奇观吉林雾淞,要求学生解释雾淞具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这一观赏特点的原因。丰富多样的课堂,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2.2.3 改革考核方法。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除了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GIS应用》、《GIS二次开发》、《网络GIS》、《测量学》等课程需要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用“笔试”与“考试”分别进行的方式,课程成绩按理论笔试的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评定。

2.3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的改革。

2.3.1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实践和体验,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给学生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一些异常现象,使学生真正的学到技能。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家把改革创新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着力加强了内涵建设。2009年教育部修订并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数学在中职教育中的独特地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期盼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五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效益显著,但人才培养质量还不高,吸引力还不够强。

1、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但智能偏差较大

(1)综合素质较高,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优势明显。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初中被边缘化,这为学生学习知识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为他们自由发展创造了有利空间。据调查,中职生的能力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主动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二是具有较强的信息接受和新信息处理能力,善于抓住有利发展机会,实践能力较强;三是社会定位较低,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2)知识体系不健全,变形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较差。从人的智能偏差来看,有30-40%的人善长于抽象思维,适合从事理论性工作;而60-70%的人善长于形象思维,适合从事技能性工作。中职生善长于形象思维,他们的数学能力有如下特点:一是约有80%的学生数学知识不健全,一般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能,但不会巧算、速算;二是约有20%的学生掌握了科学数学思维方法,但大部分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尤其是数学变形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较差。

2、教师传统教学能力强,但教学效果不好

中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其他学校选调或从大学选聘的学科体系人才,所以在教学中乐于注重逻辑推理,而学生常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以行动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的适用性人才,但很多数学教师不太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益低。

3、教学资源严重溃乏,信息化教学水平低

在数学教学改革创新中,适合中职教学要求的数学资源十分溃乏,缺乏系统的学案、课件和试题库。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落后,难以信任现代化教学需要。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针对某一岗位群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技能,也要有适应技术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满足生活的需要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中职数学教学在坚持“够用”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掌握生活所需的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知识服务,掌握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等信息处理技能,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探索解决问题,满足人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些,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探索提高、推广应用的科学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满足职业生涯的需要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需求分析明确专业定位和就业岗位指向,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行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科学定位教学标准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对接中职数学知识学习、实际应用和能力提升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在职业模块中要突出专业数学的特征,有效实现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提升,从数学应用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将职业生涯规划和中职生成功学融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并制定中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

(2)建立完善的中职数学教学资源库。针对中职数学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开发导学案、教学课件、一课一练、阶段性测试题、寒暑假作业、对口高考复习、模拟试题和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系统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2、着力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做到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1)以科学思维方法为主线,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可按照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探索提高、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在解题中,要淡化烦琐的逻辑推导,加强对结果的应用。

(2)加强解题示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破解中职生变形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较差的难题,要根据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经典题型,展示解题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协作讨论,解决难点疑点,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3)有效加强变式练习,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加强解题能力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中要有意识地参照例题配备好有关变式练习题,熟练经典题型的解法,不断积累解题经验,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积极创新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人的成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更取决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要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创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以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依据,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只要立足于学生智能特点,扬长避短,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就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吸引力就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 微课 高职教育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教育界对课程教学探究的日渐深入,微课和翻转课堂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2012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DCS识用与操作》作为化工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改革潮流。任课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下,更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立足学生所需,瞄准信息技术改革发展前沿,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良好条件,积极实践运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破解教学中互动不够、实效不高等难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

百度词条给出的微课概念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其核心组成内容是微视频。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针对性强,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在克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提高专注度方面独具优势。微课形式多样,动画和图片的大范围使用,使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结构和数目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多少进行调整。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是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媒介环境中由任课教师提供多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上通过答疑、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翻转课堂几乎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翻转的不仅是场所,还包括教学流程。借助翻转课堂,教师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可以选择方便和适合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知识内化的过程被放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各种沟通和交流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幅提高。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的高中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是翻转课堂的最早实践者,他们为帮助不能按时上课以致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率先尝试使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幻灯片并加入声音讲解,尔后将兼具图像和声音的视频上传网络,让学生远程接受教学,课堂时间则主要用来解决学生在学习或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从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并喜欢上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形式。

(一)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主要分为课外、课内两大学习环节――课外自学、课内消化,微课程正是课外自学的核心,通过微课程将课堂知识点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定步调展开自学,只有在有效完成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才能顺利实施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翻转课堂成为微课程发展的胚体。教学设计时要依据翻转课堂的需要设计微课程,分化知识点,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每一个微课程就只针对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难题。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开展成为微课程发展的胚体,微课程只有根植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程的力量,许多零散的微课程才能成为一个体系,因此,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微课程将具有系统化、专题化、可持续修订、可分解等特性。

(三)微课程质量决定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翻转课堂在课内解决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反思等一系列有意义学习,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完全依靠课外学习,课外学是微课程。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微课程,从课程目标分解、微课程教案设计、微课程教学分析(包括学习者、学习活动等要素)、微课程摄像、微课程后期制作、微课程生成等多个环节提升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水平,以优良的微课程质量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翻转课堂是微课程的评价实体。微课程质量可以在翻转课堂上得到验证和评价,在团体预备知识评测和反馈的环节,可以评价学生微课程学习的效果,翻转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答疑解惑、反思知识点、问题大讨论等活动充分检验学生课外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有助于微课程的不断改进。

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课外展开微课程学习,可以自定步调、自主学习、积累知识。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整理和消化,通过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答问题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

二、《DCS识用与操作》的课程教学现状

(一)授课对象是大一的新生,近几年来,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且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得不到个性化发展。

(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先是教师讲授操作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练习。课堂上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少、师生互动欠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

(三)学完《DCS识用与操作》课程,学生要参加化工总控工(高级工)考核。学校对等级考试的合格率也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课时数的限制,所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依照等级考试要求开展。这必然导致学生认为通过等级考试就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都受到限制。

针对现状,笔者提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微课学习框架,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流程,以《DCS识用与操作》课程为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以期通过本次实践研究为《DCS识用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应用型学生。

三、以微课为介质,推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一)微课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系列微课程将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概念性的知识点,以微视频、课前联系及互动平台交流等方式移到课前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电脑、PAD、手机等工具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完成知识的了解、传授的过程。由于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便捷性、微视频内容的知识高压缩性与直观性,学生可以通过相对零碎的时间模块完成学习知识内容。此外,由于教学互动平台的存在,如果在自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可以及时通过学习平台提问求教于其他学生,或者由教师在某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平台解答。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创建项目情景、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协助解决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由于通过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完成教学内容的知识传递,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训练,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工作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行制作分析等,教师的角色真正从课堂演出的主演转变为课堂演出的导演,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将内化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完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应用型微视频的引入,在学生实践训练阶段,可以将教师从频繁的基本问题解答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大部分学生一般无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整个教学项目的训练工作,必须在课后继续进行项目训练。此时,学生既可以通过观看各类教学视频独立解决项目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问题交流与解答,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的学习过程。

四、结语

微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教学教研模式,使学生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想要的资源,甚至可以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为自己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同时,微课教学模式也将教师从许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中解脱出来,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才能与个性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必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2012-03-13/2016-04-06.

[2]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33-34.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4).

[5]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22-124.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27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前,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对教育理念认识的肤浅化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是推行课程课改的前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为“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等。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更应如此,语文教师如果对理念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在进行课改改革时效果低下,甚至适得其反。

2. 学习方式的形式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透彻理解这几种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合作学习形式化,无法达到其基本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给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分组不合理,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型学习方式,准确落实到课堂学习中。

3. 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用此证明该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用多媒体授课。有些教师上课时全采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等,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 正确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力军,新课程能否顺利推进与每一位教师的角色转变息息相关。了解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可以通过例会、讲座等进行专题培训,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已经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育的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服务者。所以,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角色的转变,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在“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加深对文本的研读,加强对多媒体辅的使用能力,让科学技术真正地服务于教育;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创新能力;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

2.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好人学习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给学习留下思考的时空。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积极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承担的任务,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探究使学习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查找资料,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采用三个学习方法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还不能够解决问题,再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3.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下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保证,是全方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改革师生关系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实现师生和谐、融洽关系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反馈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教师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可进一步缩短师生间情感上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进而对于学生性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层次化 可视化 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Analysis

GAO Huiyan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o that 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he majority but also recognized educators. Teaching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So, how to focus on student-centered, research teaching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research. Paper use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method proposed to carry out an effective way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solve a wide range goal of teaching how to research, how to motivate students and maintain a more lasting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how to deal with group collaboration and research key issu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hierarchical; visualization; research teaching

1 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知识能力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选取课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创设科学研究情境,使学生们自主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其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步入大学阶段的学生,从其学习和生活经验来看,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及自学能力。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对其创造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全面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最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在1947年,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研究性学习法”思想。1960年,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到2000年,贝克莱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2001年,杜赫等描叙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技能。随后几年,托普等提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指导性学习;褒曼提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要素;哈丽特等进行研究性教学问卷调查及研究。而国内近几年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也较多,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等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赵明仁和王嘉毅《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的反思》等分析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张沛帆《初探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之路》等分析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综上所述,国外的教育专家、学者们对研究性教学模式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具体的操作模式与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有关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这也正是本研究的缘由和出发点所在。以希望通过对国外教育改革中吸取经验,为推动研究性教学在我国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2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具体途径分析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创设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而在实践中能获得较好的成效。然而具体如何操作,目前还缺乏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知识量的情况,依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以形成完整的可行的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使完成任务成为可能。当然,其中的考核标准,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训练载体,结合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以此来完成这个研究性教学过程。

其次,要选择适宜的训练载体。教学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完成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载体,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能力的提高都是空谈。

因此其关键核心应集中于对学生的研究性训练载体的设计。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教学思路要有明确的方向,对课题内容及实施方法,都应该做到精心设计与准备。比如一定的案例、示例、大作业、专题研究、读书报告都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思路的一种引导。学生具备了依葫芦画瓢的能力,就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教师应对自身角色准确定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和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要突破这一传统,从学生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和适时点拨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对学生传授了基本理论基础和知识的情况下,着眼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创造能力。

3 关键问题及分析

3.1 如何实现多元化目标

研究性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多元化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知识、方法与技术,更要更新自身的学习观念。为此,需要开展课程目标的“层次化”与“可视化”建设。“层次化”课程目标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间完成的阶段性目标。“可视化”则是借鉴往届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讲述教学目标的资料,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生动、亲切,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地确立和追求个性化的更高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3.2 如何激发并维持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目标可视化与层次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但当课程学习开始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学习兴趣降低、动机弱化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1)在专题确定阶段,专题的确定是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教师要杜绝想当然。必须尊重学生的整体知识、兴趣情况,可以由学生们提出意见,共同商讨确定。(2)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交流。当前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交流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促使整个教学组织过程能及时掌握情况。(3)为学生传授必要的基本技能。比如应该指导学生该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信息素养,研究问题的方法与工具,面对问题的解决,一般可采用怎样的策略等,使合作学习,团队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根。(4)定期阶段性汇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做工作进行总结,认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也有助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或调整。在汇报过程中,也是对学生努力程度的一种肯定,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强化学习动机。

3.3 如何处理好小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当看到,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及思维能力都是有限的。小组合作则有利于解决这一弊端,能集合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有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针对任务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什么情况下该进行个体研究,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都应该积极地引导。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促进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林梅,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2] 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