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认识范例6篇

环境设计认识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1

一、网络经济对会计基本假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即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内容。这四项会计假设适应传统社会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其合理性。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日趋广泛,电子商务逐渐走入现实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系统。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对传统的会计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计假设更是首当其冲。

1、会计主体呈现多变和模糊的特点。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这个实体是有形的、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在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强调的是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和单一性。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便捷,交易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企业的分、合也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网络公司联合协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中强调的单个的、独立的、稳定的企业实体,不能适用计算机网络上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盟体的新情况,而且也不能再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立场提供基本支持。因为网络公司是独立企业按照不同交易事项自由组合成临时经营主体,在完成交易活动后,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解散公司或者和其它企业另行组成一个新的网络公司,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在认定上产生困难。另外网络筒机的随时性、不确定性,使企业的重组、合并、兼并、分立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频繁变动,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状态之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2、经营的临时和短暂性使得原来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完全适用。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一个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不会清算或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它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该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在网络时代,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网上兼并、收购、破产等活动使得人们很难辨清一个会计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动态因素的挑战。如网络时代,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外,持续经营假设在传统会计中,是在一段时间内为考虑财产估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而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分析财产估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况且对于虚拟企业来讲,由于其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得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收入的按期配比不切实际。所以原来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再完全适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实时呈报模式已具备可行性。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较短时段,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经营成果的时间范围。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主要是通过定期报告形式来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会计期间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而且定期提供的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具有严重滞后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求,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网络时代,高科技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公司的事项或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激烈的竞争机制要求决策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及时的、最新的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可使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随时获得动态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才可获得,这就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和滞后的问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货币化信息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

贷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人员所记录、分类、汇总财务报告时,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经济信息。货币计量假设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网络环境下,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诸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无形资产信息、背景信息、未来信息、企业竞争力等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如果单纯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它们都将不得不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近年来,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期望会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信息,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从而避免因不慎而招致的决策失误。单纯的货币化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对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1、会计主体由绝对实体信息使用现向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转变。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的强调单个绝对实体信息使用观,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这一定义是将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1.不与外界发生联盟关系而独立运作的企业,即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或按照一定的协议而相互协作的企业,由于其内部存在明显的经济利益,可直接看作会计主体;2.对于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处益而相宜协作的企业联盟体,也应将其看作一个会计主体。

2、引入即时经营假设和暂时性子假设。

由于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网络经济的影响和挑战,如果仍旧沿用这种假设,最终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断的成分,由此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外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综合反映与分析,具有一定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将持续经营假设改为即时经营假设,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在其存续期为前提,否则应进行清算会计。同时引入暂时性子假设。由于在存续期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当前得到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只是一种暂时性结果。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认识到,当前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暂时性,就会注意到会计信息所反映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点,并适当做出分析和调整。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仍旧持续经营,可以认为当时的暂时性信息仅供前期的短期决策参考,在后一期得到的结果,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并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与前期对比,进行在线平衡核算。如资产进行重置成本、重新摊销等。在这种假设和于假设下,企业无论何时得到的财务状况,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都是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决策有很大帮助。

3、建立自动分期假设。

尽管会计分期受到网络和实时报告的影响,但是由于会计目标的更加具体和不同需求者的特殊需要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在即时经营假设的支持下,改会计分期假设为自动分期假设,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不同时间(包括年、季、月、日,甚至小时)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核算出最新、最准确的贴目。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2

论文摘要: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理论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随着知识媒体概念的提出及不断发展,它对学习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呈现教学信息、构造仿真情境、创建虚拟学习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生评估等几个方面。

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理论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环境因素与人类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进人的学习,不良的学习环境会抵消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将环境因素纳入人的学习过程来考虑,体现了整体的思想观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观念上的转化。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超文本与超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即形成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种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虽然“知识媒体”对教育系统的渗透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它的介入,使现代教育在很多领域都显示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媒体

1.什么是知识媒体

“知识媒体”由Mark Stefik在1986年首次提出来的,他的出发点是认为只有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因特网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术语本身强调的是在远程教育中,要优先考虑学习规律和认知科学,然后才是技术。

目前知识媒体是个倍受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家都成立了知识媒体研究所。经过各种研究发现,各种技术与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存在一个万能的媒体或技术,最有效的媒体与技术是各种媒体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因此,我们把以多媒体、远程通信、虚拟现实及认知科学有机融合后的媒体集合称之为“知识媒体”。它的内涵是指由计算机、远程通信及科学相结合而成的作为辅助人类高级认知、扩展人类学习技能与知识领域的技术与媒体。

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媒体可以认为是一种整合环境、平台。它并没有扩展传统媒体的范围,知识媒体扩展的只是人们对传统媒体应用的思想,即“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学习,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恰当地组合应用?”对于回答这个问题的思想。

如果泛义地理解,我们可以将知识媒体理解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技术,只要能促进人类的学习,增强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建构,有助于知识的共享、获取和理解的方法,都可以认为是知识媒体。

2.知识媒体的特点

知识媒体有以下5个显著特点:

(1)知识媒体同时涉及数据和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计算出新的事实,根据媒体自身的规则和不同户的操作来配置和显示不同的信息。

(2)知识媒体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传播,它尤其适合协作:时空己经不是障碍,通过新的知识媒体,信息都可以传播。尤其对公司而言,可以广采众家之长,让所有人畅所欲言,协同完成既定目标。

(3)知识媒体包含任务空间和人际空间:任务空间是指我们完成工作(写作、绘图和计算等)的环境,而人际空间是指我们和其他人交流的环境。新的知识媒体可以使在计算机上工作的合作者共享一个虚拟的工作空间(即任务空间),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一种设备(人际空间)看到对方。这就是新型知识媒体的作用。

(4)知识媒体是可扩展的,而且它的行为是可以由用户来控制的:媒体本身能被修改和加强以适应用户的感觉、认知和任务的需要。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现代的工具软件比如word,我们可以把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方便使用的地方。

(5)知识媒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知识媒体的构建基础是对人的认知与思维过程的建模,通过对认知与决策过程的某些需要大信息量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模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提高知识管理与决策效率。知识媒体不是让软件完全取代人的思考,而是增强人的思考。

总之,知识媒体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类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共享。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界定,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学习环境的场所观和资源与关系说。场所观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学习场所。资源与关系说则认为学习环境不是简单物理意义上的场所,而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两种观点未能反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内容。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概括为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这里的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以及任务情境等软资源,其中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任务情境是在学习环境中起着集成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一种学习环境是否是建构主义的,关键看任务情境的性质。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我们理解知识媒体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各种媒体优化组合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的新技术。这一思想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可以认为知识媒体更适合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在1997年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Constructivist LearningEnvironment,简称CLE),见下图。

CLE模型由问题、相关的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背景支持六部分组成。

问题:它处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要尝试解决或决心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它包括疑问、项目、个案等。

相关的个案或事例:通过这些相关个案或事例为初学者提供相关经验,这对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有关问题的详细背景,学习必须的预备知识等。 认知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

会话与协作工具: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为合作学习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使学习者之间进行讨论,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使学习者重新建构知识,进而扩大其认知结构。

社会背景支持:CLE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三种教学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和支架策略。

三、知识媒体支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从黑板、粉笔等传统媒体到形象直观、声形兼备的多媒体,再到计算机网络,虽然弥补了传统媒体中的一些不足,但在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知识媒体则可以将网络与其他各种媒体恰当结合,它比过去的多媒体教学又有了一定的改善。因此,以CLE模型为基础,我们利用知识媒体来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达到比传统媒体或多媒体进行的学习环境设计更好的效果。

从知识媒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于设计学习环境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它考虑到了学习规律和认知科学,其次知识媒体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再次知识媒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增强人们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模型出发,结合知识媒体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知识媒体在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知识媒体呈现教学信息

传统的各种媒体向学生呈现信息时,只是简单地显示事实以及对事实的解释说明,所有学生接受到的是相同的信息,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知识媒体则可以同时设计数据和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或过程计算出新的事实,比较有利于学生的

发现式学习。知识媒体可以根据自身的规则和不同的操作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配置和显示不同的信息,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利用知识媒体,构造仿真情境,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学习活动的真实性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任务情境与将来实际应用的情境相似,有助于学生获取高度概括的理解。

通过知识媒体,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模拟现实,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仿真情境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通过知识媒体为学生创建虚拟的学习空间,实现学生的协作、交流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我们可以通过诸如视频会议、网络会议、LotusNotes软件等,以及各种论坛、聊天室等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以进行协作学习,最终学生们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知识媒体可以使计算机上工作的合作者共享一个虚拟的任务空间,在这个任务空间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实现了人际空间。

4.通过知识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

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不论是进行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需要大量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并且需要有一些学习工具的支持,知识媒体则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知识媒体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认知工具,如word等一些现代工具软件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并且知识媒体将这些软件中常用的功能都放在方便学习者使用的地方。由于知识媒体考虑到了学习中的认知科学,所以这些工具软件在使用时要比作为普通软件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5.知识媒体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学习环境的设计与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反馈与修订使学习环境趋向更合理。

通过知识媒体,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递交作业,把作业到网上或Blog里,这样便于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个人进行评价,还可以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自评,并且通过它既可以评价学习结果,还可以评价过程。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展示软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间的互评。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3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4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企业积极地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原因是当今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现在已经强烈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这样才能获得政府和民众的认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才能使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进步。

1行业的认证现状

据认证行业统计,2003年以前,我国通过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施工业,如冶炼、汽车、造纸、机械、建筑和交通等行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是环境污染大户,他们不同程度地对大气、水、土壤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破坏,为减少环境恶化速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准入制度,促进了上述行业的认证发展。

2003年,我国铁路勘察设计行业最大的设计企业之一,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四院)开始寻求环境体系认证。由于在此之前,该行业认证先例极少,所以基本无经验可借鉴。因此,摆在中铁四院面前的是如何建立体系和实施认证,这就成了其需要先行探索的问题,通过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勘察设计行业的认证之路,经过5年的发展与实践,至2008年,中铁四院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已经日趋成熟,并得到社会、政府和认证公司的认可,成为本行业的先行者。

2勘察设计企业建立环境体系的着眼点

勘察设计企业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到底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按照标准理解和制造业认证的经验,一般来说应该关注企业自身产生的污染,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由于勘察设计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自身的污染十分有限,大体上有:少量的办公污水,固体废弃物(纸张、废旧计算机等),供水锅炉房产生的烟尘、煤渣,中央空调产生噪声和少量的油污,汽车废气等。这些污染都是常规污染类,且排放总量较少,因此,是否作为认证的主要方向就需要思考了。

那么,换个思路来考虑寻求认证的方向,也就从设计的建设工程作为着眼点。对建设工程的考虑,也就是对预期的一个考虑,因为工程建设产生的任何环境影响都是将来时,它不是现在已经发生的,它是否可以作为寻求认证的主攻方向,这在认证之初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不是现在发生的,又不是本企业直接产生的,怎能作为体系的主要控制方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看看国家的环保政策、社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我国2003年9月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社会背景下,把所设计的建设工程作为体系主要控制的着眼点就顺理成章了,企业对环境改善的贡献也要大得多,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的程度也会大大加强,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

3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

在ISO14001:2004标准的4.3.1条a款中规定:组织应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标准中可以看出,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都是我们要识别的环境因素。因此看看那些是可以控制的环境因素,以铁路、公路建设项目为例,我们来具体识别几个环境因素看看:①工程建设方案对环境敏感点(例如学校、医院、居民区、自然文化文物保护区等)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涉及的环境影响有噪声、振动、大气和植被等,并且这是在勘察设计中可以控制的;②工程开挖、填筑造成的水土流失,对于这个环境因素我们也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边坡防护、绿化来防止水土流失;③占用耕地,耕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因此对占用耕地这个环境因素我们更要主动控制,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选择在丘陵、坡地、洼地等不利于农业种植的土地上,对于不可避免要占用耕地的地段,可用桥梁方案或低路堤方案通过,尽可能少占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从以上三个环境因素识别实例来看,对工程建设所涉及的环境因素控制的社会意义,要远远大于对本企业自身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控制。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不识别企业自身涉及环境因素,虽然造成的环境影响不大,但是,这是对环境保护的一个态度、认识问题。所以,作为一个环境体系认证企业,还要对自身生产、生活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加以识别并予以控制。

4环境方针与环境目标的制定

在ISO14001:2004标准的4.2条中,要求组织必须制定环境方针,制定方针有几个方面的要求: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承诺;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我们知道,环境方针是环境体系的一个纲领,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具有旗子的作用。因此,在制定方针时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不能太具体,但也不能不着边际。下面来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的方针:①某高科技公司的环境方针:遵纪守法、全程环保,节能降耗、持续改进;②某建筑企业的环境方针: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建造美丽家园,依法治理,持续改进净化一片蓝天;③某交通施工企业的环境方针: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创优质,守法诚信、注重环境保健康;④中铁四院的环境方针:遵守环保法规,履行合同责任,坚持污染防止,保护生态环境。

在ISO14001:2004标准4.3.3条中,要求组织应制定环境目标。制定环境目标应考虑以下几点:减少废物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或杜绝污染排放;对产品的设计应考虑,减少生产、使用和处置中的环境影响;尽量减少新建项目可能产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提高员工及公众的环境意思。下面来看看一些具体的环境目标实例:①某交通施工企业的环境目标:污水达标排放,施工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施工扬尘达标排放,强化员工环保意识,文明施工改善环境。②中铁四院的环境目标:一是勘察中不因违规操作危害环境,造成环保部门的处罚或不良社会影响;二是线路方案不因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进入环境保护区,造成在审查时被否定;三是工程建设选址符合城市总体环境规划;四是工程建设不选用污染严重、淘汰落后的设备;五是办公区的噪声、烟尘、污水、固废排放指标符合武汉市(或所在地)的相关规定。

5体系运行控制

5.1有一套详实的、可操作的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编制是否好用,对体系运行至关重要。程序性的文件,其规定要切合实际,文字表述要清晰,要与本单位的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还要有简洁性。另外,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环节的规定,不能够在程序性文件表述清楚的,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去规定那些具体环境控制操作流程,避免由于文件粗细程度问题,造成规定不清,从而影响体系运行效果。

5.2做好培训宣传

体系建立之初,由于大家不了解,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甚至由于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一些员工甚至基层领导会有抵触情绪,这样就需要体系的管理部门去推动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一切上下沟通的渠道加以宣传,如生产例会、板报、网络、标语、口号和企业管理者召开的动员会,形成强大的体系运行和认证的氛围,使得本来有抵触情绪的同志,在强大企业宣传氛围中从思想上加以接受,即便是被动地接受也要先做起来。其次,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不会做,也不知道怎样去产生记录,这就需要做好基层班组的培训工作,要一个一个单位去培训,还在每个二级单位培训一名体系骨干,以便实施分层管理、层层落实。

5.3做好检查指导工作

体系运行起来以后,为了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必须做好检查指导工作。体系的推动部门,要组织检查组定期对各执行单位、岗位进行检查,看看操作层是否按照体系策划的要求在执行,规定和实际操作有无不适合的地方,各种过程记录是否都按要求填写,能否满足文件和标准的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系统问题,要集中解决;对于个性问题要分别指导,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6应急准备与响应

在ISO14001:2004标准4.4.7中,要求组织应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形成文件,这也就是说必须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首先,看看涉及的建设工程有哪些环境紧急情况,这就是说要找出本单位设计的工程项目中,有哪些单项工程或工序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环境事故,下面以具体事例来做分析,例如,由于边坡开挖防护不当,造成山体滑坡污染农田、淤塞河道、毁坏房屋,这是一种紧急情况,为了防止它的发生,可以制定应急预案;在修建穿山隧道时,可能由于地址勘察不准、防水设计不当,造成山体水系大量泄露,局部或整个山体植被枯死,这是一种环境事故,可以制定应急预案。从以上的两个事例来看,建设工程中紧急情况还是有的,这需要对已识别的照环境因素和工程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就能发现紧急情况。其次,看看办公环境中有无紧急情况,如果有中央空调,一旦出现制冷剂泄露,那么制冷剂是对环境是有破坏的,就造成了环境事故,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如果有锅炉,当锅炉没有按时检修和年检,就有可能发生锅炉爆炸事故,这也会造成环境破坏,因此,也要制定应急预案。

7绩效监测与合规性评价

环境体系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体系运行的效果作一个评估,以确定体系运行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对于工业企业或污染大户来说,这个好办,直接对污染因素进行检查,与运行前进行对比分析、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勘察设计企业就有些难度,因为识别的环境因素,大部分是未发生的,即便是已经存在的环境因素,也很难有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效果检查。那么怎么办?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看看已经识别的环境因素中有无可以量化检查的,如果有把它归类,制定量化检查标准,直接定期检查就可以了。其次,对于大多数环境因素来说,无法对其进行指标量化,只能对其进行定性检查,这种检查就需要企业的管理部门来做,因为定性检查里面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有主观认识问题,有利益关联问题,如果由基层班组做,很难达到公正性,企业的管理部门或各级总工程师来做这件事就比较好,因为其位置站的较高,同时也脱离了利益问题,所以检查结果就会相对客观。绩效检查一般是一年一次,为外部认证提供一个客观证据。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5

关键词:信息架构;图表设计;空间规划;空间认知;环境导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交互设计

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1.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

环境图形设计(EGD)是一门亲源关系复杂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和工业设计。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SEGD)将环境图形设计定义为: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规划、设计指示系统以及其他视觉传达形式并制作成型的职能活动。专业杂志SegdDesign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与寻路(Wayfinding)的视觉层面有关,属于传播识别性和信息塑造场所概念。

从环境图形的定义来看,不难发掘其概念之宽泛、体系之模糊。也不难理解尽管其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都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至今没有较为明晰、稳定和成熟的体系。笔者尝试通过本次课题项目的机会整理概念来源、发展,通过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较为合理、饱满的学科体系。

1.2 学科的发展

1.2.1 建筑指引系统

从19到20世纪,西方建筑与城市开始发展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指引系统的环境标识设计。从21世纪初,建筑标识标志设计项目也在此影响下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起初这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一些平面广告公司和传统标牌制作公司承担,设计任务多是环境指引中差漏补缺性质的零散标牌设计,这些就是最初非正式的环境图形设计项目。此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环境导视与信息设计、环境心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建筑规模、城市区域规划以及城市信息逐步开放的意识越来越强,此类型的建造项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建筑指引项目也开始进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司,作为其中一种新旧项目的配套业务类型被固定下来。

1.2.2 场所营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随着建筑表皮材料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环境图形设计也逐渐超越起初独立与环境的方向指引与识别标牌单体,开始与整体环境空间融合,创造本身即极具个性化和场所感的空间图形。1984年,设计师苏斯曼(DeborahSussman)为洛杉矶奥运会设计了彩色的大型场地图形,成功示范了以图形为主体视觉特征创造三维空间、塑造场所感的设计尝试。

自此,新艺术运动之后运用图形塑造空间形式的装饰风格再次兴盛起来。环境图形结合材质、灯光、建筑构件甚至空间错觉,将场所特征结合导视特征对环境进行分区、标注、引导。“环境图形”这一概念也更加饱满,图形设计师开始加入到空间设计的团队中,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

1.2.3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产品逐渐大面积普及,西方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与环境均引入了网络导航系统。包括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馆成为数字媒体导航系统的主要对象。对于大型空间中如何快速、实时的进行空间认知与识别通过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工具。

环境图形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虚拟平台拓展,图形元素完成了从平面向空间的扩展之后再如何创造性的回到平面?这也成为了图形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交互媒体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课题。

2 教学案例

2.1 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 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2 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 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

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2.3 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

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

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3 《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3.1 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

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2 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3 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3.1 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信息学(台湾称资讯学),又称信息科学、资讯科学,旧称情报学,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

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

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 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3.3.2 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 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

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3 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

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 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4 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

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PetraSchmidt,Birkhauser.PatternsinDesign,Artand Architecture[M].2007.

[2]Space&EnvironmentalGraphicsYasuhikoTaguchi[M].株式会社六耀社,2010.

[3]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岳小莉,曹存根.信息设计和知识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斯宾塞.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视系统设计[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8]MarkSmiciklas.thePowerofInfographics[M].

[9]JasonLankow.Inforgraphics,thepowerofvisualstorytelling[M].

[10]新图表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新方案[M].李鸿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Romedi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M].1992.

[14]隆格.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M].王婧,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UCDChina.UCD火花集2,有效的互联网产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6]徐卫国.数字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6

[关键词]环境艺术;美术教育,审美素养;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新的精神需求,生存的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美术教育的稳步发展,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以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逐步发展,日趋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正确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文化、美术、雕塑、装饰、透视学、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与风格、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从专业理论的角度讲,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对“环境艺术”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其中包括高等院校性质和基础不同,使得在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其现状是把具有综合学科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定位在“室内设计”单一方向上。有些虽然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也只是室内设计单方面内容。还有的则是偏重室内装修、装饰等美化室内环境方面。针对这一教育现状,需要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结构,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到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和修订,才能培养高素质智能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愈将变得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提升环境意识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我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前瞻性。

面对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其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确把握社会需求的动向,一方面要进行足够的社会需求调研,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社会需求预测,这样才有的放矢,按照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充分的准备。

2 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的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怎样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问题。

3 特色性。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行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体系中的一分支。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体系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

4 创造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对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创造出更好更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限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力之所在。在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上,要能充分认识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5 适应性。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现代新兴的服务型行业。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美术教育的相互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在艺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学生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样便能更好的把握环境艺术的教育意义。

素质教育是做人的基本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中。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对于环境艺术这个新型行业,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而环境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延展中的重要角色,既不断地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着自身。

人类自从在劳动中诞生美之后,就寻找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美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艺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处于同一审美情趣的美术教育观。重视审美教育的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阔的层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