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范例6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农业 国民经济 作用 影响程度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从以上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实质上可将其贡献分为价值形态贡献和实物形态贡献两类。事物形态贡献主要有农产品、劳动力、土地三大方面,价值形态贡献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外汇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种贡献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将农业作为一方,同时将国民经济中的剩余其他部门作为另外一方,将二者从“贡献”与“受惠”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互为对象的,体现出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及紧密关联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必须加强其基础地位的建设。随着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这就要求农业相关部门一方面保持现有农业产品的发生生产优势,另一方还应将农业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部门逐步完善成为多元化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综合部门,从而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也,农业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才能使农民增收,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化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并以此来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蔡玲玲,罗燕婷.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献率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2006;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范文2

当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而农产品市场供应全面丰富与农民不增收或增收少的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农民工成为城市打工族,使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分配直接的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也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跟不上、农产品流通不畅快,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上大多还停留在卖原材料阶段,精加工产品不多。而且,由于经费较少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也就相对减少,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难,整体发展难。

传统农业的生产特征有以下特点: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少、效率较低、商品率低。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现代农业投入资本高,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手段。

农村进入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市场调节的作用大了,农民自也大了,客观形势要求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生产。农民所用的生产原料上涨,在生产成本上也有也所上升,导致粮食及经济作物、工副业和其他产业等的比价差距也不断拉大。农民从市多搞工副业和其他产业,这很自然,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搞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基础。因此,农业基础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农业基础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即接轨县域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本地的特色、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入推动农村市场。以此为目标,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民服务,这样劳动会就不会出现流失,同时还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规划要全方位考虑,在规划农民的住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敬老院、学校、乡村医院及各项文体设施等,使农民逐步达到城市生活质量水平。要想保证农业基础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特色,弘扬个性。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指导下,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特别要注意地区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护。注意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尊重民风习俗。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在积极引导农民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情况下,尊重地方风俗及生活习惯,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3、坚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农业基础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可以快一些,农村基础工作好的可以快一些,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的可以快一些。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要借鉴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更好地结合起来,利用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要避免一些国家忽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所走的弯路,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其中很多农业设施都已超出使用年限,不能够适应恶劣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时抗灾能力有限,阻碍农业发展。

1.2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渐渐被显现出来,这导致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另外,大多的农业企业都传承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传统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农业资源态势不利

农业资源态势也是一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走传统向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导致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增长,进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必要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1.4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供给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部门对农业投入有很大随意性,农业投入资金主要靠合作组成员筹措,外部资金和资本积累很少,这些都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5农民收入低

农民收入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虽然收入提高,但是是在与妻子孩子分离的基础上的,不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收入低的可怜。农村劳动力近年处于递减的状态,而且外出的都是青年和中年有能力的人,这样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少了最基本的人力支持。1.6农民文化水平低人才是往城市涌进的,农村的人才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要依靠人才来创造和带动的。而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由于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长远眼光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贫困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设施研发中心,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同时要建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相关技术投资环境,让更多企业投资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2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不再是传统向粗放型转变,而应该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把握好4个转变:由以前的农业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比较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后就可以丰富种类,主要是可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统一转变,在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规模和质量就是品牌的保证,主要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向农业多功能转变,主要可以加快农业转变的方式;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主要是发展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改善农业资源缺乏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善我国目前农业资源缺乏的情况就要利用自身优势,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从而改善资源缺乏的态势。

2.4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做好定位,把惠民政策作为自己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巨大灾难风险分散机制等。同时还可以把求助的制度完善,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2.5提高农民素质

知识能带动农民走向富裕,只有农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让农民具备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力,以达到最低投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农民要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多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调整自己生产中的需要,达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有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资源缺乏问题,不断研究农业发展技术,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晓艳 单位:扶余市陶赖昭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范文4

1农民减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民减负工作从根本上帮助了农民生活和谐美好的继续,农民生活变得轻松更有积极意义,农民生活的负担减小,物质生活条件也跟得上社会最基本的发展步伐,这为农民更努力积极的为农业经济发展做贡献提供了基础。而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农民减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减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农民负担减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于农业工作中,少了对生活物资需求的紧张感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积极向往的感情和动力,农民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需求,更多的向精神方面的需求增加。当农民有了目标和愿望,并且有能够身体力行的能力,将会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设中,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农民减负是基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减负工作首先要从政府执行贯彻的政策入手,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一切并非易事,近些年来我国农民总体收入不高,因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增加了农民劳作的成本,但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却提升不上去,这就导致了农民经济收入低下。因此为了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非常有必要尽快实施农民减负政策。除了我国农民经济收入低下外还有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结构并不合理,在实际的农业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尽快对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结构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研究,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顺利的实现我国农业产业链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目标。此外我国的政策不合理同样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实现农民减负的措施和方法

2.1国家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准则进行约束

农民减负工作是一项长久工作,需要政府部门长远规划统筹兼顾。比如对各级政府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分工明确,尤其在其农村管辖范围内更要担负起支持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实现了农民和政府部门积极合作共同应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这样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为农民赢得了自由减轻了负担。同时,农民不应该仅仅是工作内容的执行者,更是对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平性的监督者,只有农民切实履行好这一工作内容,才能实现政府工作部门工作内容发透明化,进而实现农民减负的根本目标。农民对政府的监督工作促进了政府各项职能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政府在农村经济房发展和管理中的重要性。当我国政府能够建立起农民对政府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且进一步的管理使它能够长期有效的服务,将会对农民减负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减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还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当下农民生活状态和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很明确的调查和研究。当政府对各项工作内容了解清楚后才能更好的促进政府工作的进行,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减负,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合法权益。

2.2农民减负措施

首先实现免征农业税对农民进行减负,农业税占据农民经济收入的很大比例,当免征农业税后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实现了农民减负任务的完成。然后就是对农民权益进行增加,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更多的有利于农民减负的制度和规定来对农民权益做好维护保障。比如支持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增加对农民的支持,比如在土地的利用上要让农民有很大程度上的自,只有充分的发挥农民的自才能更好的维护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用。

3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范文5

增长。

1 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今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林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并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女已经形成了林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农村的林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林业经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林业经济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发展。我国农村由于自身环境的不同,大体上在沿用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发展林树行业,其运输成本较高。第二种是林业经济受农业或者是政府的影响,利润较低发展缓慢。这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的阻碍,想要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1]

2 农村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 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林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就业空间比较广。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农民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农民增加对林业生产资料的了解,使农民能够真正的、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现阶段,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的吸引力,使其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增加农民对其的了解,方便农民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

2.2 能够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转变农村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其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能够保证经营者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能够合理调整林业经济分工。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外出率,并且调整农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新的农民就业结构。

2.3 能够解放农村生产力 转变农村林业发展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依靠手工制造发展林业生产的现状,改变社会化程度低和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生产。同时对于林农的生产种植积极性也有重要作用,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 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要想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以林业为主的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中,增强其资金的灵活运用率。同时要大力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扶持农村造林企业形成发展规模,走农村现代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个人或者是企业要寻求税收、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农村经济林、用材林、炭薪林等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村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造林大户形成林业的加工生产,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3.2 国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方式,提高农村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意识薄弱,造成农村大量林业发展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健全,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村的补贴方式,对于发展林业的农民,要给予适当的林业补贴,同时对发展林业经济的农民进行林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培训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林业管理和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应对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林业知识普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尽管林业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民对林业知识缺乏确切了解,因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民的林业知识储备。要注重农民林业知识理论的培养,使农民明确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提高林业发展意识。同时政府要大力推广林业发展的常规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不良习惯问题,丰富林业发展的科技知识,开放农民思想。并且我国的林业法律制度尚不晚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问题,不断完善林业法律制度,使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有制度保障,促进我国整体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范文6

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可以说,“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现状

(一)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不断进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问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成就之巨大是举世公认的。农村的面貌也在这短短20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从原来的饥肠辘辘到后来的解决温饱又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他们的收入变化也是巨大的,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倍多,这一功劳不仅仅在我们的农民勤劳耕作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要归功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小城镇建设又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二)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成绩是可喜的,然而问题也是突出的。当前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农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方式

(一)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到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由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三、农业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富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使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其自己的特点。独特的国情与严峻的挑战。

1.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

2.食物安全问题

我国农业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2)农业生态恶化 (3)粮食生产地域差异明显,粮食供需品种不平衡 4)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3.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

(1)自然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保护面临挑战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