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师论文范例6篇

美学教师论文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1

美国是早期实行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代表性国家。二战以后,在《富布赖特法》(FulbrightAct)与一系列基金会以及国际组织的推动下,美国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系列学生互换计划,许多美国学生选择暑假期间到欧洲进行游学,积累多元文化经验,增强国际理解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国际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社会环境的变革要求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维度,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国际性人才。一些研究者一致建议变革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全球教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之中。他们认为在教师养成阶段,就应该培养未来教师具备全球视野及对全球化议题的敏锐度,强调对教师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于如何建立新的教师教育课程项目,给予学生直接的实践体验,将学生派遣到国外进行跨文化的体验,积累更多的海外实习经验,了解国外教学实践是一种理想的途径。因此,跨文化的“国际教学实习”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就渐趋普遍起来。

“国际教学实习”(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为一种跨文化教师教育项目,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海外教学实习”(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学实习”(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国际教学实习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课程、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等,使未来教师具备丰富的跨文化教学体验,形成未来的教师的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培训教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让实习生到另外一种文化情景中进行文化体验,对于实习生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影响。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经验是培养未来教师能够有效地应对K-12年级多样化背景、语言和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经验,是超越国内学习经验,能帮助师培生在生活与宽广的世界中搭起联系的桥梁。

这些国外实习的学生具备跨文化交往技能与跨文化意识后,将更好地面对国内学校多元文化环境,展示出优秀的教学能力。“这些海外学生学会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知识,比如来自新西兰的全语言教学(Wholelanguageinstruction),来自英国的现场管理,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班级的教学模式,来自俄罗斯的继续教育程序,”他们带回的这些不同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将是学校提升教育品质改善学校声誉的重要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关注教师的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重视职前教师的跨文化经历,为此创新实践各种形式的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它正逐步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或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表的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02-2003学年,美国高校学生从海外获得学分的总人数为174629人,比上学年增长8.5%。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负责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将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实习生必须在当地的托儿所为新移民提供服务,体验跨文化的经验。有研究统计,美国大概有一百所大学或学院提供了类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学实习计划。早期主要是美国的中密西根大学(1975)、印第安纳大学(1977)、北伊利诺大学(1980)、贝塞尔学院/圣克劳德州立大学(1987)等中西部地区的院校。这些院校创造性地结合学校与州地方实际,选择师范生到海外进行教学实习,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

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

目前,开展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已经成为美国院校日益普遍的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CultureImmersionProjects),提供该校各类教育学课程的实习教师为期八周的海外学习方案(OverseasProject),使实习教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中,体验不同文化间的教育方式,拓展其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国院校中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实践中比较成功和富有特色的一项计划。

(一)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

印第安纳州是美国移民聚居的集中区域,不同人种与肤色的人汇聚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为了让不同文化的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包容、理解与尊重,印第安纳大学负责教师教育的领导者们开始尝试各种让职前教师走进少数族裔社区,与有色人种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尝试,推出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方案,包括“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方案”(A-mericanIndianReservationProject)、“都市项目”(urbanPro-ject)等。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就是该大学文化体验方案的一部分。有意申请海外实习的在校各类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教师均可參与海外方案,请求安排到澳大利亚、中国、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英国、印度、爱尔兰、日本、肯尼亚、新西兰、俄罗斯、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区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凡是最后参与并完成海外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毕业的3个学分。

通过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该大学希望到海外教学实习的学生都能够:发展对于生活的多元世界以及世界上国与国的互相影响之较为宽广的认识;提供其它国家不同文化间的教学和社群发展经验,即提供真实、深入体验其它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的经验;通过增强自信、自尊、更佳的适应能力以及获得新的与不同的教学方式、理念和哲学观來促进专业和个人成长。近几年以来,印第安纳大学深刻体会到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它强调将新的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融入其中,力求重构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的理论框架,因此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有所调整,这主要希望在以下六个方面获得突破。①在参与该方案的所有人员中间,包括申请计划者、印第安纳大学教职工、接受国学校相关人员等,培育一种社群感。②在学校功能发挥以及关于社会与教育议题的国际观方面的多种场境中,鼓励批判性反思。③注重终身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以及专业智力的成长。④不断获得在接受国学校与社区有意义的体验。⑤增进具有良好基础的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学生所处的教室环境。⑥提供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允许计划参与者利用自己的兴趣与价值来改变涉及他们海外方案的体验的主要方面。

(二)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

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的推行,是与国际教育基金会密切合作下实施的。印第安纳大学的海外方案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包括出席所有晚间的研讨会,参与一系列工作坊,阅读和记录接待国家的教育、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议题。同时要和计划小组会面访谈,准备一个海外计划日志等,以筹备安排未来的跨文化实习活动。第二阶段是为期至少十周的印第安纳实习。海外计划的參与者必须在报到海外国家前,成功的完成至少十周的在印第安纳的小学或中学的实习。该安排活动的目的是检验这些海外实习学生是否在专业教学方面具备必要的资格。该资格的确认是通过印第安纳中小学的课堂教师、学校校长及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师教育管理者集体决定的。只要完成准备阶段任务且具备相应资格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申请该计划。接下来就是为期八周(40天的教学)的海外体会经验阶段。海外生活学习主要由接受学生教师的对方学校教师安排,实习教师通常生活住宿在教师的家庭中。

在海外国家进行教学实习期间,计划参与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首先,要保证在四十天的安排时间里,与国外的同行开展直接的教学以及参与一系列其它的专业活动。其次,计划参与者要住在学校社区的教师家庭里,确保接受更充分的文化体验。为此,所有的计划参与者必须适时参与社区活动,完成每周的文化反思(CulturalReflection)报告,并寄给计划小组。最后,计划参与者要尽可能学习获取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材料,同时与当地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成员建立稳固的联系,完成每年可能不同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完成所有涉及该方案的评估和调查。

(三)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的评估

总的来看,从早期就开始实行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以来,印第安纳大学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始终将该方案的跨文化与社区参与作为师范生学术发展组成的一部分,30多年来已经有近2000名的实习教师在国外学校实习,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专业能力。近几年,参与海外实习计划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1年,该方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获得了美国师资培育机构协会(AACTE)特别设置的“BestPracticeAwardsforGlobalandInternationalTeacherEducation”奖项,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在国际文化、全球、跨文化、以及国际地区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实践的教师教育项目或计划。随后,在2005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又获得高盛(GoldmanSachs)基金会设置的“国际教育卓越”(ExcelenceinInternationalEducation)奖。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方案持续进行下去,印第安纳大学通过每届的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学生所完成的评估和调查,对之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些报告都认为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其开初表述的目标,实习生与接受国的学校以及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专业伙伴关系。在这些报告中,都传递这样的讯息:国外的专业学习体验、参与社区活动任务以及所要求的反思性报告,都是一种新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教学本身的收获之外,许多积极的影响都业已超越教室场景之外了。

三、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的影响

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推行以来,取得了许多正面效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观察实验、访谈与个案研究方法;还有的研究通过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定性的角度,深入具体分析这些海外教学实习项目,对其效用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的来看,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对于实习教师在个人成长,世界视野与跨文化能力及专业能力三方面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实践性问题。首先,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高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在国外实习过程中,普遍提高了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及家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明显提高了实习生对他人的关注程度。B.H.Myers(2001)研究教师跨文化的经历对尔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感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受试者察觉到国际经验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甚至还超过在一般教师培训课程学习的知识技能。

在专业能力方面,有学者指出海外教学实习让实习教师学习教学策略与技巧,发展他们关于跨文化教学(interculturalteach-ing)的策略与教材,增强了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比较访问国与母国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方式,这些学生对于教育体制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对于教育体制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另外一项关于跨国教学实习的计划报告中,认为该项目对于支持美国学生与英语学习者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职前教师未来多元文化的教室里教学准备,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其次,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升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技能。Heyward(2002)指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literacy)的多面性,包括文化知识、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参与性及认同程度。

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主要通过让学生在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社区中进行教学实习与生活,其实习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沉浸课程,在上述几方面都有积极正向的影响。这些实习生在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与当地人接触及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令实习教师认识了访问国的文化,在当地家庭的寄宿生活及活动增加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跨文化知识,拓宽了全球观念;通过学习当地的生活方式、学习当地的沟通方式,并跟当地的家庭建立亲密的关系,并积极与孩子们、其余专业人士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互动,增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信念。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美国小学语文教师纳西的教育智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相信学生潜能、鼓励经典阅读、创设自由空间、优化教室布局、善用图书馆藏、支持个性阅读、成立特殊小组、渗透文学教育、转变故事形式、坚持日常写作、重视多元评价、践行理性反思等。从中可获得几点启示,如科学艺术皆注重、阅读写作共提升、教学评价互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等。

一、走近纳西老师

纳西大学毕业后从教已近三年,目前正在教小学二年级。纳西所在的学校坐落于一个小镇上,她的班级共有23个学生——10个女孩,13个男孩。纳西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并善于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

二、教育智慧从何而来

1.相信学生潜能。教师理应将学生看作是能够学习且渴望了解生活和所处环境的个体。纳西认为,父母和她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相信他们的潜能,并十分乐意协助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当基于其实际的能力水平,要避免思维定势(如女孩比男孩更擅长阅读),否则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鼓励经典阅读。如果孩子成为阅读者,他们应该有阅读世界经典读物的机会。纳西对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感到满意。她说:“他们很喜欢阅读。实际上,我们的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专家认为,教室的图书馆至少应保证人均十本书。此外,这些书的涉及面要尽量广,以适应学生各种不同的阅读喜好和阅读水平。与此同时,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也可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书籍。

3.创设自由空间。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交流。纳西所在的教室建于1881年,是曾经的女子学院,它既不现代,也不陈旧。教室的墙上、空中悬挂的装饰物都是学生的艺术作品,这种非正式的空间更加灵活多变,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随时随地变换位置,移动物品和桌椅等,这样一来,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生或独立学习,或两两互助,或小组合作。

4.优化教室布局。一些教师自行设计教室,如建立学习站,开发图书角等,但可能造成混乱局面。实际上,有效的教室布局也应当根据教学计划予以实行。纳西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她逐步引入各种学习中心,旨在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做什么,如听力中心包括录音机、磁带、空白的录音带灯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有序地进行合作和独立学习,其他中心都以类似的方式引入。

5.善用图书馆藏。一项好的阅读计划应该指向图书馆。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图书查阅的相关技能,还可以学会使用书籍报刊等参考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图书馆应该包括丰富的阅读和视听资料。纳西会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范围涉及基础学科到金融贸易等各个领域。学生既可以在班级图书角看(纳西会有规律地更新图书角的内容),也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书。

6.支持个性阅读。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且个体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阅读兴趣。纳西认为,通过横向而非纵向的个性阅读方法,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横向阅读为不同儿童提供了合适水平的训练。一些根据中等或以下水平选择阅读材料,还有一些凭借教师对学生文学素养的了解来满足其阅读兴趣,发展其阅读能力。

7.成立特殊小组。需要训练特殊技能的学生应该组织在一起,寻找合适的学习材料,并根据他们的喜好向同学汇报。一旦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小组中,他们在学业上不良的自我认识就会降到最低程度。纳西举了一个关于特殊兴趣小组的例子。一些学生观看了航天飞机发射的节目后,对太空探索产生了兴趣,他们满脑子都是问题,怎样才能解答疑惑?结果是,感兴趣的学生结成小组,走进图书馆,有的浏览报纸,有的访谈成人。当他们再回到教室的时候,不仅增加了很多关于听说读写的信息,还参与了有效的语言艺术训练。

8.渗透文学教育。美国大多数小学虽然没有文学项目,但教师们会记录下他们为学生读的书,并与新老师分享这样的阅读清单,以避免学生听到重复的内容。研究表明,学生应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增强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纳西每天至少为孩子做两次有声阅读,每周伊始,她会制定一个本周阅读计划,有时聚焦一个特定话题,有时关注某个作家或诗人。

9.转变故事形式。故事一旦被儿童的创意表演转变成不同的角色和情景,它往往就会更加真实。创意表演促使学生回到课本,进而对故事中的角色更加敏感。既然没有现成的脚本,学生就要凭借自己的理解,结合以往的经历,加以表达。纳西的学生们非常喜欢《五个中国兄弟》的故事,他们不仅会认真听纳西讲这个故事,还会讲给其他人听。

10.坚持日常写作。在小学阶段,写作当成为持续的、日常的活动。很多学生从未经历过与真实读者的交流,而没有读者的写作会成为一种勉强的训练,且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腾出时间让真实的读者与他们交流,让家长和一些重要人物阅读学生的文章,这样有利于促使写作成为一个沟通的过程。纳西班上的学生有许多机会展示写作成果,一些学生会编辑自己的书,她特别为其中一本关于火箭的书感到自豪,这本书还被作者设计成火箭的样子。

11.重视多元评价。评价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以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同的评价满足不同的目标。标准化测试反映一个班或一所学校的学习情况;诊断性测试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步调;谈话等非正式评价手段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口头表达和创意写作等方面的才能;学生平时的创作也是评价其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纳西通常会综合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表现及日常观察所得信息进行评价,她始终相信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更有效。至少两周一次,她会让学生将所有试卷带回家。与此同时,她还会写下学生做过的有趣的事情,与家长分享。

12.践行理性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教师都希望学生学习,但其效果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该乐于检查自己的行为,并让他人观察其课堂教学,以便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纳西热衷于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次,她录下了自己和学生的讨论,在回放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嗓音温柔而悦耳,但自己说得太多。从那时起,她在讨论中总是尽量让自己少说。

三、启示与总结

从纳西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可知,工作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让她实现生命价值、享受成功快乐的事业。正因为如此,她的教育智慧才会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1.科学艺术皆注重。关于教育智慧,叶澜老师这样总结道:“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从纳西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她不仅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也谙熟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及个体差异,并通过优化教室布局、创设自由空间、故事创意表演、以及多元评价等方式给予学习支持。

2.阅读写作共提升。虽然纳西老师面对的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却将阅读和写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方面,纳西老师尤其青睐经典读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帮助学生将阅读落到实处,她采取成立特殊小组、支持个性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开展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长期实践表明:同样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大孩子的阅读水平、阅读热情及感悟能力远不及小孩子,由此可见,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关键期。

在写作方面,纳西老师不仅善于借助家长的力量,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读者,促进持续性的沟通,还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发表的欲望,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编辑成书。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抱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相关研究证明:提早起步,满足学生的“发表欲”,对于优化写作心理、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3.教学评价互促进。教学和评价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纳西老师也致力于两者的有效结合,她不仅灵活地运用教学艺术,还善于进行多元评价。

在教学上,纳西老师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定期为孩子们做有声阅读,用创意表演的方式解读故事,有意识地渗透文学教育等,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低年级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因此,用表演的方式让他们理解故事无疑是一种好办法,这样,学生不仅对其中的人物、情节及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还可以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进而用语言或动作加以表现,实现从理解走向表达。

从评价来看,纳西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即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以帮助他们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在操作层面上,她不仅根据不同的目标实施评价,还引入了谈话等非正式评价手段,将日常观察所得的信息纳入评价范围。为了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与家长的沟通,她还在反馈考试成绩的同时,与家长分享学生做过的有趣的事情。

4.理论实践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教师的个性则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张扬。因此,教师对教育智慧的追求,就是在个体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纳西老师尽管是一线教师,却不断将自己所学付诸实践,通过反思等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她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在充满诗意的教育土壤中尽情撒播希望的种子,辛勤地耕耘着,且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张梅.教育智慧与教师的专业成长[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9,(1).

[2]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3]朱晓斌.写作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79.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3

要想将视觉心理学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1.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

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毕竟是较为新的尝试,融合了心理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的学校要重视起来,制定方案计划,分步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开展幼儿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理解美术行为的整体教育价值,明确美术教育是思维与知觉发展最有利的媒介形势之一。

2.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

视觉心理学本身就较为抽象,另外美术教育也较为枯燥,如果课堂中一味的只是知识的传输,我们的幼师就会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氛围,培养师生的良好关系。在讲解好视觉心理学的基础上,多采用具体的实例对幼师进行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该教学方法的乐趣,同时要多鼓励幼师专业的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美术方面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视觉心理学侧重于从心理方面进行传输。所以课程设计上要多融合心理学范畴。在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中增加视觉心理学的学习,将美术教育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艺术或只是审美,因为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课程,是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只有这样,在课程设计上融合了心理学范畴,才能更加的将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

二、总结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4

“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仅是生活的规律,还是教育的规律。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教学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所散发的工作热情不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变为生活需要,是自己终生倾注的事业。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一个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教师,“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因素,而机智肯定之,鼓励之,预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又能补过某些教育上的失误”[1]。教师的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凭教师的责任感来完成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奉献。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有无私的投入。事实上,那种不愿意花时间备课、画范画、做课件、做教具的美术教师只是在应付教学,这种态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二是教学的严谨与治学。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精通、能讲、善画、会做,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对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讲授知识更不能出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讲的一切知识都是对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师一旦出错,就将危害学生终身。教师若发现自己讲错,就要勇敢地向学生说明或更正,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所以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3],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美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就必须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呼唤教育生活的和谐

人类之所以伟大,在于只有人类能够组成社群,这使人超越了自然性而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具备这一本质后,人已经无法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自然性的衰退使个人简直无法孤独。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一方面发展了独具个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至于人类社会强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生存的高压中显得无比渺小。因此,绝对的自私如今简直是不可能的,当今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生活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和善待领导。在这些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力行和谐教育生活的准则,学生才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被善待的顾客;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是让教育生活更富有理性。否则,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痛楚一生。

总之,现代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换[4],不仅要具备完美的教学态度,而且要有拓展科研的能力及和谐的教育生活关系,并能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角色内涵要求美术教师在以后的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学校的“稀缺资源”。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要当作一种事业。为此,可以概括地说,教师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其次是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再次是把握时空,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教育领域里的唯一。

参考文献:

[1]王幼芳.未成曲调先有情——谈教师爱生.山东教育,1983,(1).

[2]朱洁贞.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9.

[4]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93.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美学概论”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50

Reform of Local Colleges Chines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CHEN Su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99)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Chines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Although it is a heavy philosophical speculative theory, but students must assume aesthetic personality, 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responsibility, and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s essenti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adjust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to play the role of second clas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starting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of the classroom, to deepen students' cognitive theor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esthetic purpose.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美学概论”课程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哲学思辨性强,因而比较重视美学理论体系的传授。但地方本科院校的“美学概论”课程不应把培养美学理论研究性人才作为课程的目标,而应着重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精神的铸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系统传授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审美实践,加强学生审美的情趣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就自己的审美人格和审美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调整教材内容

我国现今出版发行的“美学概论”教材版本很多,各自的理论基点和体系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优点与侧重点。所以美学教师应以现有教材为基点,综合各种教材,科学地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构建一套完整、有序、与时俱进、最能贴近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体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慢慢地构建了自己的“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笔者认为,美学是立足于审美经验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那“美学概论”的知识体系应包括美的发展历史、美的本质、美的体验、美的范畴、美的形态、美的创造以及美的功能等多个方面。课程内容的讲解应将“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有关内容整合进来,以美学的某些基础理论、核心命题为中心,先对古今中外不同的观点加以介绍、分析,然后作出总结与述评,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知,并用这种认知去观照现实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活动。

“美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理论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但却往往滞后于现有实践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美学活动在审美对象、审美文本、审美媒介、审美语境、审美体验、审美价值、审美生产与消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现有的“美学概论”教材内容根本跟不上这种转变。因此需要结合现状更新教学内容,可以将诸如生存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新实践美学建设问题、生态美学的现实性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带有前沿性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中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将审美中心转向当下,扩大关注对象,可以将诸如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科技、服饰、动漫、赛博空间等含有审美元素的一切文本形式当成审美对象,用审美情境吸引学生、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激发审美情趣,使审美规律通过审美经验内化于学生头脑中。

2 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大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审美疲劳。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教育成功的保证。”①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有必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减少一人讲众人听的时间,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1 问题启发式

问题启发式就是以问题引出论题,用问题启发思考和研究。一般而言,疑问式比陈述式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听下去,追随着教师的讲授进程,展开思考、寻找答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然,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提问题的主体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由转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以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对理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积极向教师提问,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关注点、疑难点以及兴趣点怎样分布,有利于教师教学重点难点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体验讨论式

叶朗教授说:“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是活的世界,这就决定了人文学科不能采取经验科学主体与客体分离的研究方法,而要采取一种‘体验’的方法,采取一种‘讨论’的方法。”②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没有定论的命题、可能有所创新或具有独特见解与体会的新课题等,都可以采取体验讨论式进行。

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站上讲堂进行授课。如在讲述“美的表现形态”时,课前由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选择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中任一命题;在此基础上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课程论文,制作相应课件;在正式上课时,由学生自由上台阐释自己的观点。选择同一主题的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进行反驳或辩论。

3 优化教学手段

3.1 应用多媒体课件

“美学概论”内容多为概念命题,比较抽象难懂。为了提高课堂质量,有必要尽量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呈现文字、图片、画面、声音,可以同时让学生获得视听的满足与愉悦;可以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既获取大量的理论知识,又感受生动感性的美学现象,在感知色彩丰富的图像、美妙动听的旋律、情景交融的意境之后,情感上产生共鸣,精神上获得自由。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制作课件,不仅要让课件的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内容相符,还应把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新颖化、生动化,以期能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感性材料理解所学抽象内容,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建立多媒体网站

建立与“美学概论”课程内容配套的教学网站,可以使得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被大大扩展与延长,并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知识容量,并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

可以将教学网站分成三个功能区。一个是课堂讲座区,包括课程与师资简介、教学大纲与日历、教学教案与课件、参考文献等内容,帮助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一个是教学多媒体素材区,可以上传课堂教学录像,开辟各种艺术类型欣赏区,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影视等,不断更新学术动态信息,不定时公开教师及学生的教研教改成果。此区域内容主要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艺术及美的感性认知,扩展其知识宽度,启发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一个是教学交流反馈区,可以开辟BBS论坛、在线交流页面、留言板、电子信箱等,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及时替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上传习题精选、模拟试卷,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4 最大程度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教师的力量也是有限的。长期把学生束缚在一个教师的有限课堂内,最终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可以“请进来”又“走出去”,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认知。

4.1 “请进来”

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请校内外一些造诣较高的艺术教师和艺术家进课堂讲座,以此弥补美学教师本身知识积累有限的不足。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中文专业的“美学概论”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文艺学专业科班出身,对相关的美学理论知识掌握会比较全面,但不一定对所有艺术类型的相关创作技巧都精通。专业的艺术教师或艺术家长期从事相关艺术创作与研究,专业素养更高,让他们走进课堂给学生以专业指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类艺术的理论认知,提高学生用美学理论阐述美学活动的能力。

还可以结合课程培养计划,联合各类艺术系以及各种文化艺术机构,不定时举办高雅艺术汇报活动。如组织观赏教师教学音乐会、音乐舞蹈汇报会、大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展、诗词朗诵会等,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较高水平的艺术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理论的认知。

4.2 “走出去”

“请进来”之外还可以“走出去”,把学生们带到自然中,带到艺术的世界里,让自然去教育学生,让艺术作品去启发学生,最大程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讲授“自然美”之后,可以尽可能争取学校的支持,由课程教师和班主任带队,组织学生到所在学校附近的一些风景名胜区游览参观。每个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地质面貌、古朴的民俗民风可以充实学生对自然美特点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开阔学生的审美胸怀、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讲授“艺术美”之时,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省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省大剧院等艺术活动场所去观摩各种艺术作品、观赏各种音乐影视戏剧名剧,培养欣赏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艺术作品的习惯,使学生在审美艺术的陶冶中提升艺术素养,获得审美感悟。

同时,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撰写考察报告或课程论文,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汇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甚至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定稿,筛选出部分优秀论文汇编成一个班级的《审美考察论文报告集》,作业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本课程的总成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

总之,“美学概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教学,从多个环节入手,铸造人文精神,营造审美氛围,成就审美人格,提高审美能力,并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重点学科阶段性成果

注释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6

一、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良好激发学生的“三创”意识 

对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给予充分尊重,更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开展,参照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灌输,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也受到了较多限制。创新文化重点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调动起来,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属于自身鲜明个性的人才。美学概论课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引导学生养成“三创”意识。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课堂上,需要将追求创造、创新,敢于创造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在对“美的本质”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述时,教师不能将自身限制在传统美学教学观念中。美是具有较强开放性的系统,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理论层面将创新、创造的价值观念通过美学角度对学生进行揭示,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生与美都是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如果人生缺少了创造那么人生就变得不再完美。 

现阶段学生就业非常困难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就业难度性逐渐提升。提出的观点众多,但是很多人都将主要原因归根于社会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启发学生为什么不能主动的去进行创业,所以美学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让学生敢于创业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缓解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压力,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外指导紧密联系起来。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对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有着积极影响。学生在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时,可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启迪智慧人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景区进行游览,让学生游览后对旅游日记进行撰写,使得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将学生“三创”意识良好激发出来[1]。 

二、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 

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审美感知与创造的方式,以审美形象为基础媒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审美交流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激发人的创造力。如何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交流,帮助学生养成“三创”精神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课堂讨论方式分享审美意见。 

课堂教学讨论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发扬民主,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式教学策略可以增强美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审美沟通,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例如“时尚文化”是现代学生较为推崇的审美文化,该文化对学生有着很强吸引力。所以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时尚文化”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进行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后,根据时尚本质、特征等众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尚属于反大众的大众文化,时尚也是只有一小部分特定人群所占据的。学生针对这一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自己的质疑进行介绍。讨论式教学策略应用,是教师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分享自身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是人人都可以创造的,将学生的具有潜能充分开发出来[2]。 

(二)课外师生平等交谈,参与审美交流。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仅仅在课堂进行审美交流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课外也需要与学生更多的进行交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审美交流。以往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学知识注重对已知领域知识和书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外,师生可以针对共同感兴趣的美学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学生非常关注的《老九门》等热播电视剧举办审美评价师生座谈会,由已知领域逐渐向未知领域转变,面向需要探索和创造的领域,将美学概论教学变成超越性的教育课程。还需要注重的是,在课堂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例如学生对文学艺术创作有着较高喜爱程度,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与美学相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引导学生逐步性解决问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学生承担较强学习压力,并且忙碌生活琐事时,对身边那些动听的音乐、美丽的景色经常采取忽略态度。对美的感觉钝化,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也没有得到呈现。审美是一种爱美的教育,人的创造与美的爱好存在着非常紧密联系。所以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讲述“自然美”、“艺术美”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审美紧密融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发现美、欣赏美,在生活中去追求美。在教学中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使得内心受到冲击,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强化。 

四、结语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创”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将“三创”教育引入到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去,赋予美学概论课程教学新的内涵,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