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行业分析范例6篇

污染治理行业分析

污染治理行业分析范文1

Abstract: It is inherently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also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is severely affected.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lluted industrial trait and controlledactualit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controlled situation of three regions――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research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vestment scale, capital sources,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the basis of the situation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regions is figured out, and problem-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is finally proposed.

关键词: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对策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industrial pollution;actua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26-04

0 引言

京津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2014年4月24日,我国通过了新环保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跨区域环境污染需采用联合防治的协调机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加剧,污染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且污染严重性渐重不减。因此,以京津冀区域为对象,研究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及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环保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京津冀工业污染及治理的总体现状分析

1.1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及特征

京津冀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1.1 京津冀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污染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与其经济总量和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一定阶段,伴随京津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6、2013年区域生产总值为23889.86亿元、62172.13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9605.1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410.25亿元,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0.21%,和37.65%。区域整体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镇化的发展期:河北许多城市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建材行业密集,重化工业的特征明显[1];北京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工业的转移迁出,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渐小,但总体环境污染现状压力大;天津的工业结构正在转型,但重化工业等高污染行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压力仍很大。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加上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加剧了现存的矛盾――大量的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工业污染,即工业污染是矛盾的重要来源。

1.1.2 京津冀工业污染特征

①污染程度深且复合。2012年9月国务院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其中京津冀区域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域。据统计,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粉尘的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在201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3.6倍[2];从表1看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91.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68.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2.6%。

②污染行业面广且叠加。区域内有很多高耗能工业行业,以情况显著的河北省为例(表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加幅度最大,达到了77.8%,2012年的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比2011年增长48.0%。工业污染防治成效不显著的时候,这种增长只会加剧污染的严重性。

③污染危害大。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所有风险因子中,空气污染在中国的死亡率和整体健康负担中均排名靠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

1.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京津冀把污染治理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开展多样有效的工业污染治理行动。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治理投资来实现,从治理投资和治理效果两方面分析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的治理现状。

1.2.1 治理投资总体现状

环保治理投资是指为了促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相关治理主体筹集用于支付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资金。用总量、比重和弹性三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京津冀整体治理投资量及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量如表3。

由表3可知:

①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又增态势。2006-2007年治理投资总量稳步上升,2009-2010年均下降,2011-2013年投资总量回热上升,2013年是2010年的2倍多。

②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GDP比重关系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均先下降后上升。2006-2010年持续下降,自2011年开始上升。

③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变化趋近。弹性系数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敏感程度。京津冀及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呈阶段性变化,且相差不大,详见图1。其中2013年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11.54、12.85;小于1的系数普遍存在,表明治理投资并不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治理投资的随意性普遍较大。

1.2.2 治理效果总体现状

工业污染治理效果可从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废物处置量这四个方面来分析[4]。(表4)

京津冀工业生产总值在2006-2008年间递增,增速最低的是1.53%。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6-2009年递减,后递增,但增速都小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2011年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在后两年有所增加;工业废气治理效果不够好,排放量增减不稳定,有的增速远高出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工业废物处置量先递增至780万吨后出现了大幅降低的趋势,废物治理总体情况相比废气效果要好但仍需加强。

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比较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投资结构方面来分析。

2.1 投资规模比较分析

投资规模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程度。近年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情况如表5所示。

对比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可看出:

①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方面。北京自2006年投资量一直呈下降态势至2011年,从10.1亿元降为1.1亿元,后提高至2013年的4.3亿元;天津的投资总量维持在15亿元左右呈阶段性变化,2006-2009年一直升至18.0亿元,后降至2012年的12.6亿元,2013年又升至14.8亿元,总体变化比北京小;河北的投资总额大多年份都达到了20亿元以上,数额最多的是2013年的51.2亿元。

②京津冀三地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情况。

天津的防治投资比重一直下降,从0.65%降到0.22%;北京和河北都是先降后升,北京降到2011年的0.04%后升到2013年的0.12%,河北降到2010年的0.11%后升到0.39%。在转型发展新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治理投资比重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河北省低很多。

③从投资比重的弹性指标看出三地的投资弹性系数负值偏多,表明投资额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提高,反而还有降低的情况。三地的污染治理投资随意性大,“边发展,边防治”的思路体现得不够明显。

2.2资金来源比较分析

资金来源体现了各行为主体在投资机制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来自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银行借贷)和企业自筹(不含银行借贷)四种途径[5]。其资金来源结构如图2所示。

从资金来源看,京津冀三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比重基本达到80%以上。银行贷款只占较小比重,大部分来自不含银行贷款,最高是2009年天津占其总资金来源的96.2%,体现出地区在工业污染治理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污染者承担,看出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积极承担防治责任。

从政府其他补助角度来看,北京的补助相对天津、河北二地较多,2006、2009年北京的政府其他补助占到20.1%、34.3%,2009年的北京占比是天津占比的10倍,是河北占比的13.7倍。

排污补助费在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小。京津冀三地每年的排污补助费中北京属最少,2008-2010年占比均是0;占比较高的是河北,其2008年占比为4%,天津为0.2%。由此看出河北发展依赖工业,排污大,补助费多。

2.3 投资结构比较分析

投资结构是不同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的比重,反映的是治理投资方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的治理投资是总污染投资的主要部分。治理投资结构如表6所示。

通过观察表6可知,京津冀地区用于工业废水、废气、固废“三废”的治理投资占较大比重。尤其是废气治理占用的资金最多,达到了50%以上且没有太大变化。2006-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先增后减再增变化,于2013年达最大值70.29亿元。虽总额在增减变化,但废水、废气治理投资占的比重变化不大,维持在均值22.1%、58.6% 左右。噪声和其他污染投资的比重相对“三废”较小,平均比重为0.37%和17.3%,因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广泛性比“三废”小。

3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持续变化,没有根据自身的污染严重性加大治理力度并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而是一种惯常的趋从国家整体状况。投资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社会公众没有承担其治理的责任,治理投资供给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产业结构上,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能耗高的工业为主,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污染治理[6]。

3.2 区域间企业转移造成区域污染失控

京津冀作为工业污染治理的一个整体,北京在新时期内积极转型,将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转移到河北,加上其不具备技术和监管上的优势,导致河北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更加严重。伴随着污染治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河北加大治理投资来弥补缺口,但是这种区域圈内的工业企业转移并不能解决区域污染问题。

3.3 治理机制不合理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政府及环境部门在污染治理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京津冀区域污染现状中治理投资增长率与工业GDP增长率比值普遍小于1,即没有达到与经济增长相协同的内生增长机制[7]。缺乏与治理相配套的监管机制,治污企业得不到专业的污染治理服务。从京津冀整体的治理情况来说,“三废”的排放还会增加,治理效果短期得不到改善,污染在近期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防治。

4 完善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4.1 加强机构协调,促进联防联治

京津冀污染治理需政府部门等机构联动,一起开展预防工作。建立环保机构并确定隶属的上下级,扩大其在环保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各机构注重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组织定期专业培训。不同地区的防治机构制定联防政策,对跨区域合作的机构建立办公地点,随时把握环保变化动向,高效审查其运作过程。

4.2 加大立法保障,强化协同监管

为了协同管理必须落实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并实时监察执行情况。在实际调查和政府支持基础上,制定跨区域环境纠纷处理程序、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等。政府机构需严格监管企业环保标准如:污染排放标准、污染收费标准等。建立环境审计和终身追责制度,加大京津冀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制裁力度,不让制度空转、法律闲置。通过这些方法,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环保措施。

4.3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市场化

京津冀区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模仿欧美国家,建立跨区域环保基金会,让落后地区参与基金活动[8],并对处理污染事件提供资金帮助。其次,环境经济市场化,吸纳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地区资源共享,提高治理效率。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政府应大力扶持,允许通过环保证券等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维合力。

4.4 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应力求低耗能、优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环境改善。发挥北京科技优势,联合天津,带动河北,研发和推广使用治污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区域高技术制造业的份额。河北和天津的发展对工业的依赖较大,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和洁净度,注意煤炭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

4.5 积极提倡公众参与

加强社会监督,引入公众参与,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公众参与环保不能只是空谈的口号,而是有信息公开和参与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实施措施。公众有咨询和参与决策的法定权利,可以直接向环保机构索取相关项目的数据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9]。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多元互动的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增进公共利益,强化治理成效,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伟.京津冀合作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营报,2013(24):20-22.

[2]戴红昆.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研究[J].时代金融,2013,36:278-279.

[3]于小鹏,郭伟.我国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4):274-280.

[4]王鑫,昌敦虎.“十一五”环保投资及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分析[J].环境保护,2011,24:1-10.

[5]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6]宋晓梅,徐剑琦.对京津冀大气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J].中国统计,2014,5:27-28.

[7]吴舜泽,朱建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与宏观经济指标关联的实证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6-79.

[8]朱玲,万玉秋.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2):76-78.

污染治理行业分析范文2

摘要:应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BAT)编制需要,基于纺织染整基本工艺流程,本文对行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产生与排放节点进行分析,确定了纺织染整行业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来源。根据分析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管理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 4 个方面,由18项具体指标组成,并对每个指标的涵义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纺织染整;评估;指标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guideline on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dyeing and finishing of textile industry, the generation and emission node of waste water, waste gas and solid waste were analyzed. The types and source of main pollutant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index system which was composed of target layer, criterion layer and index layer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index system included management indicators, economic indicators,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consisted of 18 specific indicators. The meaning and calculating method of each index were also described. Key words: 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我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最佳可行技术体系。我国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BAT)是从2007年颁布实施《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才开始起步的,截至目前,已相继启动了面向钢铁、燃煤等行业的BAT指南编制工作,纺织行业尚无BAT指南可循。

构建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技术评估的基础环节,有利于完善纺织染整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施管理方式从末端管理到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另外,通过技术评估与筛选,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鼓励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行业污染现状。

1 纺织染整污染与防治技术分析

1.1 产污节点分析

纺织染整是指对以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以及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按不同比例混纺为原料的纺织材料进行以染色、印花、整理为主的处理工艺过程。

纺织染整过程通常分为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 3个步骤。前处理是在纺织材料尽量少受损的条件下,去除纺织材料上的天然杂质、浆料、助剂等各类杂质,提高纺织材料的润湿性、白度、光泽和尺寸稳定性,以利于后续染整加工。前处理主要包括烧毛、退浆、漂白、丝光等工序。染色/印花是对纺织材料施加色彩或花纹图案的过程。后整理指纺织材料在印染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纺织物品质、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的加工整理过程。纺织染整生产工艺流程产污节点如图 1 所示。实际生产中根据纤维种类、纺织材料形态、产品要求等不同生产工艺略有差别。

1.2 污染物来源分析

纺织染整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纺织染整废水主要包括退浆废水、煮练废水、漂白废水、丝光废水等;固体废弃物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次布料、染化料包装及污水处理剩余污泥;废气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定形机有机废气、烧毛机废气;其它污染主要为纺织染整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污染。由于纺织染整行业从前处理到后整理过程都有废水产生,废水排放量较大,且废水中含有残留染料与助剂等难降解污染物,污染物浓度较高,废水成为行业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对此,行业污染防治技术评价主要以水污染防治技术为主。纺织染整主要水污染物及其来源见表 1。

1.3 污染防治技术分析

纺织染整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前处理和后整理阶段,根据废气组成不同可采用袋式除尘或喷淋处理,固体废弃物一般集中收集处理。废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生物处理为主,物化处理为辅的组合处理工艺,处理工艺根据废水的水质特征、处理排放去向、排放标准以及技术经济指标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好氧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A/O法等,厌氧工艺主要采用水解酸化工艺置于生物处理前,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物化处理工艺主要采用混凝沉淀法、混凝气浮等,在物化处理中常加的药剂为PAC、PAM、聚合氯化铁和次氯酸钠等。在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一般还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等工艺。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分析如图 2 所示。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之前,必须确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环境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结合我国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现状,本文在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标体系构建最基本的原则,不仅包括选取指标的方法要科学,而且包括指标的标准化及指标权计算方法要科学。

(2)系统性原则。在现有掌握的数据条件下,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反映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的本质特征,指标体系的整体评估功能大于各分项指标的简单总和,同时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使选取的指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独立性原则。同一层次上的指标不应具有隶属关系,保证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使指标能从不同方面反映上一层指标的具体内容。

(4)数量适中原则。一般来讲,将指标划分得越细,指标数越多,就越能全面反映技术的整体特征,但是,当指标数过多时,处理过程过于繁琐,很难保证人们判断的一致性,因此,选取的指标应具有代表性,数量适中。

(5)可得性原则。保证指标能够通过一般调研方法得到,对于那些不易得到的指标不列入指标体系。

(6)可测性原则。在可得性原则基础上,选取的定量指标必须可测,有具体的数值表示,选取的定性指标要易于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

(7)可比性原则。与某一层次因素相关联的同层指标对系统描述程度有所不同,其权重赋值也不相同,因此选取的指标需具有可比性。

(8)实用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必须实用,既不落后于研究者现有认识水平,也不超前于现有生产力,符合我国国情。

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构建包括具体指标的确定、指标之间关系分析、指标权重的确定等 3 部分。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学者T. L. Saaty提出的,该方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决策者的经验与主观判断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由于最佳可行技术是从现有污染防治技术中筛选,因此,选择的指标应该尽可能直观地反应现有污染防治技术的全面特征。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如图 3 所示。指标体系包括 3 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确定充分考虑纺织染整行业污染排放特点与污染防治技术现状,采用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方式,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得出我国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技术初步评估指标,然后将指标以问卷形式发给选定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等,经过 2 ~ 3 轮Delphi法确定最终评估指标。

2.3 指标体系内容

指标体系准则层中管理指标为定性指标,需要划分优劣等级,由专家定性判断,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为定量指标,可根据计算结果直接进行比较。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1)改造难易程度:工艺设计是否方便未来进行升级改造,由专家定性判断。

(2)技术先进性:选用工艺的先进可靠程度,是否为主流工艺,具有示范效应,由专家定性判断。

(3)安全水平:被评估技术的安全可靠水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4)易操作水平:被评估技术的操作的难易程度。

(5)人员要求:被评估技术运行需要配备的人员数量。

(6)占地面积:被评估技术工程总占地面积。

(7)单位运行成本:被评估技术处理单位污水的运行成本,包括电费、药剂费、人工费、设备维护费、设备折旧费等。

(8)单位建设投资:被评估技术处理单位污水工程投资费用,包括土建费、设备购置费、工程设计费、及其他费用等。

(9)资源回用水平:用回用率表示,包括碱液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计算方法为回用水量/排放水量×100%。

(10)二次污染水平:被评估技术运行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种类及数量。

(11)能源消耗水平:被评估技术的单位污水耗水量、耗电量、药剂消耗量等。

(12)污泥处理处置:被评估技术剩余污泥量及处理方式。

(13)COD去除率:计算方法为(日均进水COD-日均出水COD)/日均进水COD×100%;BOD、SS、色度、TN、TP去除率计算参照COD,均为排放标准要求指标。

3 结语

本文对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行业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意见和构思。

(1)基于纺织染整基本工艺流程,分析了行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产生与排放节点,确定水污染为行业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了废水污染源与污染物种类,结合污染物排放特点与污染防治技术现状,提出了纺织染整污染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

(2)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3 个层次共18个指标构成,涵盖了管理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 4 个方面,直观的反应了现有污染防治技术的全面特征,指标体系可应用于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的筛选,最终形成《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为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提供技术依据。

作者简介:刘晓剑,男,1985年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设计。

污染治理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合作博弈;治污联盟;成本分摊;核心解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ome polluting enterprises not meeting the statutory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have become a great problem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because of limited ability or high pollution-control cost. Polluting enterprises in an area(such as industrial park)can develop a pollution-control alliance to allocate the cost of pollution-control equipment if common demand and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 are existed. First of all, game model of cost allocation on polluting enterprises purchasing pollution-control equipment is constructed through analyzing equipment-selection problem using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Total cost including purchasing pollution-control equipment expense, operating cost and pollutant charge is studied as well. Moreover, character of cost allocation game model is discussed, covering relationship of core and optimal solution in dual relaxation of linear programming and also 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pollutant charge and pollution-control equipment. At the same time, property of submodular game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core and Shapley value after the game model above proved to be submodular game. Then, relationship between satisfaction survey and stability is given to verify the conclusions, numerical example as well. In the end, equipment-section game with additional pollution-control request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n demand of pollution-control equipment due to adding numbers in a alliance.

Key words: cooperative game; pollution-control alliance; cost allocation; core

0 引 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企业建立与发展的高峰期。其中一部分企业因自身性质的原因,其生产或运作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这类污染型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危害群众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与此同时,污染型企业主要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该部分污染型企业的环境问题逐步凸现出来,污染型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政府部门针对污染型企业环保问题的管理机制设计与治理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社会条件及其企业自身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政府部门对污染型企业环保问题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第一,对于尚未建设以及处于筹建中的污染型企业,对其立项制定了科学严格的标准,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厂房及设备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等。第二,对于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尤其是具有较长运作时间的污染型企业,及时合理全面地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存在环境问题及环保隐患的污染型企业,规定企业自身进行环保设备与治污技术的改造与提升,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环保设备技术的研发,禁止企业非法排污。其中,政府部门针对第一种污染型企业制定的立项标准均建立在较为完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基础之上,因此政府部门对第一种污染型企业的管理相当于在企业建设初期对其污染问题进行全面严格的管控,具有较强的管理效力,能够及时规避负面效应。然而,第二种污染型企业因已投入生产运作,部分企业会考虑治污成本或因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无法达到政府部门规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标准。因此,政府部门对于第二种污染型企业的管理逐渐成为对污染型企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污染型企业多以某一具体行业或相关行业以一种较为集中形式的工业园区,其所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相近,因而污染物在治理方式与处理方法上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对于第二种污染型企业存在共同治理污染物的可能,即多个污染型企业形成治污联盟,共同建设、购买或使用环保设备与治污技术,并将环保治污设备的成本进行分摊,从而避免单一污染型企业单独治污成本过高或自身治污能力有限的弊端[2],达到合理利用治污资源、减少治污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确保污染型企业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张启平[3](2014)对决策单元中的固定成本分摊问题进行研究,通过DEA纳什均衡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建立了包括有效性和受益性的固定成本分摊模型。林健[4](2014)讨论了基于模糊数偏好均值的求解Shapley值,解决了联盟中存在不同偏好信息的问题。杨翠兰[5](2012)通过采用“并―串”联式结构,为合作博弈成本分摊问题提供了思路。艾兴政[6](2010)通过构建链与链价格竞争模型,确定了纵向联盟的形成机制及收益分摊的选择范围,并重点研究了竞争、价格风险对收益分摊的影响。鲍新中[7](2009)建立了第三方集成供应的成本分摊模型,同时针对难以对夏普利值进行赋值的问题,引入集成供应的批量模型。Lin[8](2011)将分摊固定成本作为决策单元,对新投入要素进行有效性评价,通过DMU有效性不变性和帕累托最小性进行成本分摊,并对其应用的局限性给出了思路。Agarwal[9](2010)运用逆向规划确定了联盟参与人之间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并求取了具有较好稳定性的核心解。Drechsel[10](2010)提出合作博弈的“列生成法”,提出了求逆向优化解的算法。Delberis[11](2009)研究了总线系统的成本分摊问题,并指出总线系统在成本分摊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合作博弈理论,通过分析环保设备技术选择问题,构建污染型企业购买使用环保治污设备技术的成本分摊合作博弈模型,并把购买使用治污设备技术的成本、设备技术运营费用与处理未被治理污染物的排污费作为总费用一同研究。通过分析成本分摊博弈的特性,求解核心解、夏普利值等,指出了满意度检验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最后,对有附加治污需求的设备技术选择博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1 博弈问题的提出

在某一区域中(如工业园区),存在一定数量的污染型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一部分污染型企业,在环保设备与治污技术的改造与提升上如有一致的需求和合作的可能,可以形成治污联盟,从而进行环保治污设备的成本分摊。

具体来说,对于能够形成治污联盟的所有污染型企业,首先每个企业均会因生产运作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并由此产生向外界排放在政府部门规定范围内的污染物所造成的排污费。其次,在该治污联盟中,形成了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环保设备和治污技术,每个污染型企业可以选择具有不同使用费用、运营费用和治污效率的设备技术。值得说明的是,任何环保设备与治污技术都不能完全治理污染物,未被治理的污染物的排放需要缴纳一定的排污费。即治污水平越高的设备技术,其使用与运营的费用越高,但企业负担的排污费越少。所以,对于污染型企业来说,需要充分考虑包括购买使用与运营治污设备技术的成本与处理未被治理的污染物的排污费成本的总费用。因此,考虑对应于选择的环保治污设备技术,总的费用能够公平地或稳定地在所有污染型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摊,可以有效促使不同的污染型企业产生形成治污联盟的动机。这种多个污染型企业联合购买使用环保治污设备技术处理污染物,属于极小化环境治理的环保设备选择问题,成本分摊的目标即设计解决该问题的标准和方法。

1.1 符号定义

2 成本分摊博弈的特性

定理1 环保治污设备技术成本分摊博弈的核心求解等价于设备技术选择问题的线性规划松弛的对偶问题。当且仅当该选择问题的线性规划松弛没有整数间距时,原成本分摊博弈问题的核心非空。

因该环保治污设备技术成本分摊博弈特征函数c具有次加性,得式(5)的最优解是成本分摊博弈N,c的核心。又因对偶问题的约束强于式(5)的约束,则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亦为成本分摊博弈N,c的核心。由于cS为设备技术选择问题的最优解,当该选择问题的线性规划松弛没有整数间距时,原成本分摊博弈问题的核心非空。证毕。

3 环保治污设备技术成本分摊博弈解的讨论

关于合作博弈的解有多种形式,如稳定集、夏普利值、内核与核仁等。其中,核心是合作博弈众多解的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作为一种公平稳定的分配方案,该方案优于任何参与人的子集从全联盟中撤出构成新联盟的分配,即核心确保联盟无从全联盟中独自撤离的动机,保证了联盟的稳定。因此,核心表明核配置同时符合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12]。

定义污染型企业购买使用环保治污设备技术成本z分摊合作博弈问题的核心如下:

合作博弈的核心分为空和非空两种情况。当核心为空时,核仁存在,且是唯一值。当核心为非空时,该合作博弈为平衡博弈,核仁位于核心里,而夏普利值虽不一定在核心里,却是一个唯一值。下面主要分析博弈问题核心解是否非空及其核心解的求取,以及讨论满意度检验与治污联盟稳定性的关系。

3.1 核心解非空

对于合作博弈来说,核心解的求取与博弈中参与人的总数N有关,即该求解过程需要同时考虑1个等式和2n-1个不等式。因此,当N的数目不确定或当N较大时,合作博弈核心解的获取过程也会变得较为复杂。

污染治理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1 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一般指第二环境问题即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面临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必须采取系列有效针对措施,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环境监测便伴随着环境综合治理应运而生。

2 开展环境检测的现实意义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视、测定、监控,获取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的意义即通过开展环境监测,提供代表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好务;还可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来测定、获取、运用数据而作为环境执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经济发展要求和特点及出现的环境问题,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控制与环境治理发挥指导作用,提高措施针对性,为我国开展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3 环境检测分类

依据不同标准,环境检测分类不同。以检测目的为依据,环境监测可以分为监视性检测、特定目的检测与研究性检测。其中监视性检测即常规检测,主要是对一定环境检测项目进行定期或长期检测,从而获得污染程度与环境质量信息,编制出相应解决方案。特定目的检测包括污染事故检测、考核验证检测、仲裁检测与咨询服务检测;以检测介质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态监测、生物监测、噪声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等;以检测区域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区域检测与厂区检测。

4 环境检测对象及技术

环境检测主要是以环境为研究对象,包括水体、大气、土壤、噪声等因素,通过应用一定的技术,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检测,采取定量、定性与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环境污染物质及成分进行研究。环境监测技术不仅包括各种分析测试,还应包括布点技术、采样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等。分析测试中最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仪器分析法有: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新技术的应用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合理选择监测技术,以实现环境监测效率及质量。

5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研究

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的首要环节,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环境检测属于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方式,其有效开展对环境治理有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对环境管理和治理的理解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及结合自身感受,使居民和企业及环境管理者对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主观上为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文件、环境标准和排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保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规范性、约束性

通过环境检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状况,描述当前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编制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条文规范和约束环境行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尺度上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第三、通过环境质量现状检测数据和环境容量为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服务, 为制定污染物污染治理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加强环境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通过环境监测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部分污染物进行优先检测和控制,筛选危害大的污染物,可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当前我国加强对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环境检测和污染治理, 开展的重金属领域专向检测,明确环境治理工作重点,按照行业标准开展专项治理, 有效控制超标排放问题,促进了环境治理工作。

第五、依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趋势性分析,建立污染防治预警机制,提前治理,防患于未然,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六、通过咨询服务性检测,如室内空气环境检测,提供贴近百姓生活的检测服务,为创造绿色放心家居环境,保证身体健康,提供科学数据。

第七、通过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时分析事故原因和污染后果,为污染治理方案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促进污染治理。

第八、通过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制定规划联防联治的综合措施,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我国目前推进开展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就是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检测,统一监管的一项扎实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九、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验证检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等考核验证检测,为评价治理措施及效果验证提供服务,是科学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

第十、我国目前制定和开展的企业自行检测,将引导企业污染治理观念的更新,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增强污染治理的责任感,促进污染治理效果。

第十一、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的,环境污染治理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研究性监测的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会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理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的重要指标与重要工具,其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意义重大。

6 结语

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与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程度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环境检测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环境检测分类、对象、目的及技术进行了浅析,重点研究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实践证明,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及手段,对推动与落实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明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5).

污染治理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河涌水质;现状分析;整治建议

为响应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号召,围绕“佛山市政府100项民生实事”、“再造沧江”、“一河一策”及责任考核等水环境整治专题,我区河涌整治工作密锣紧鼓地展开,提升高明区重点河涌的水环境质量,构建人居和谐环境。

1 水质现状

为了加强对河涌地表水质情况掌控,对整治措施进行环保考核,市环保局在我区设置了14个监测点位,每月采样一次,分析。根据监测数据统计,重点河涌有数项指标接近或超出V类水质标准,我区河涌水质较差,整治工作迫在眉睫。我区重点河涌名单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我区“一河一策”河涌共有11条,其中第一批四条、第二批七条河涌按计划分别要在2015年、2016年达到GB3838中V类水质标准。

2超标原因分析

河涌水质超标是各项不利因素的最终体现,不同的河涌超标项目、超标倍数不同,造成超标的原因各有差异,但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

2.1 河涌源头缺乏活水

河涌本身可以通过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污泥的螯合作用,去除部分污染物。由于我区大部分地型是丘陵、山区,区域储水能力较差,造成了河涌落差大,径流量少,河涌的污染物容量低,自净能力有限。流水不腐,有优质活水补充的河涌,污染物不断被稀释、净化、冲走,溶解氧高,水生态环境好。而集雨范围内污染物排放量较少,但源头缺乏活水的,其河涌水质亦会超标,例如富湾运河、下泰和主渠、秀丽河、西安河;集雨范围内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则会引起河涌发黑发臭,例如三洲大涌、围拳涌、进洲涌等。

2.2 河涌接纳污染物较多,超出其可承受范围

我区的水环境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河涌底泥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主要有禽畜养殖、农田和农林化肥农药污染。

(1)我区的自然村较多,分布零散,产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大量集中到中心城区,各镇街的自然村规模少、常住人口少,大多数的生活污水排入村前塘,对整体水环境影响不大。根据市考核要求,我区2014年需建设的10个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部顺利完成。

(2)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区污水,我区主要的开发建成区都建有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一并处理。由于资金、报批等种种原因,目前已建或在建的污水厂污水收集、处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中心城区第二污水厂主要收集三洲沧江工业园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采用生化+硅藻土工艺,工业园区内大部分区域建有雨污分流管网,但在发展过程中,工厂企业内部的排水管网建设缺乏监管,大多数工厂未有采用雨污分流体制,与公共排水管网混接情况较有普遍,造成了三明路、三海路等原规划为雨水管的管线出水受到污染,发黑发臭,成为三洲大涌主要的污染源。另外百灵路附近、三洲旧区等区域生活污水仍未接入二污处理,也是三洲大涌黑臭原因之一。

中心城区第三污水厂原有规划设计为生活污水厂,后根据实际改变工艺,目前主要处理大成路印染企业污水。这导致了河江片区的生活污水长期未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从大茶电排站排入高明河,对高明河水质有较大影响,成为市民投诉黑点热点。2014年区环保局和国建水局通过取缔自制水、强制清洁生产、推行高污染燃料控制等措施,千方百计减少印染企业排水量。由于管网原因,河江片区的生活污水不能全部排入三污。

中心区城第四污水厂已建成,但配套管网不完善,目前大田污水提升泵站滞后,附近工业、生活污水直排入五i渠,最终排入西安河;富湾片区、大学城附近污水未有接入四污,直接排入西安河。目前西安河上游河岸整治未有完成,河水未能向高明河方向流动,整治完成后如引水工程、截污工程未有完成,西安新桥监测断面水质将会进一步变差。

(3)农业污染源。我区的农业发展强度较大,主要表现在桉树种植分布较广,农业养殖存栏量较大。根据区农林渔局的统计,2014年我区猪存栏量29.4万头,肉牛602头,肉鸡457.2万只,蛋鸡68.8万只。以猪养殖场为例,现有2861个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98个,而目前仅是规模化养殖场列入整治范围,必须采用干清粪并配套污水治理设施,其余占存栏数量66%的非规模化养殖场(存栏数量为19万头),仍采取比较传统的水清粪方式,养殖污水未有得到有效处理,排入鱼塘肥水养鱼,最终排水排泥污染河涌。近两年合水水厂发生过多起停水事件,最后排查都是因为养殖户鱼塘排泥引起的。

3 对策建议

河涌水环境整治涉及到众多的行业、领域,治污、截污面临的难题也较多,针对上述超标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坚持铁腕治污的决心。强化“全空间全时段”的铁腕执法模式,通过开展区镇联动,强化巡查执法,对村中小企业及“厂中厂”开展排查,并按要求对村级工业集聚区进行整改,对违法企业发现一家,取缔一家。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进行专项治污综合执法行动,解决投诉热点难点问题。探索落实 “一门式”综合执法、“两法衔接”工作,进一步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对接。

(2)对现有的“一河一策”、“再造沧江”各项水环境整治工程进行梳理,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最迫切的地方;对于长期处理停滞的项目,要深入分析原因,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进工程具体落实。

(3)加大对污水厂及配套式建设的推进力度,将大茶站污水治理、大田区污水泵站、横江工业区-佛照明截污治污、西安监狱污水输送专管、庆洲片区污水治理、沧江工业园排水接入二污、大沙片区和对川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小洞更楼白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重点工程项目提上议事日程,促进区域污水集中治理。重点考虑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厂,摒弃投资大、管理复杂、建设难度大的大型集中式污水处理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河涌污水进行整治后,要保持河涌的干净进行河涌水环境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措施。文章分析高明区河涌的污染源头,并针对该问题提出河涌污水整治措施,同时针对高明区河涌提出河涌水环境管理建议,可为河涌整治工程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污染治理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北京;雾霭污染;制度创新;污染许可证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85-02

一、北京市雾霭污染的成因分析

雾霭从成为2013年度关键词开始,就逐渐为大家所关注。据北京环保局统计,北京市全年仅有5天不是雾霭天,被誉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之一。就其定义而言,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解释,雾霭是雾和霭的统称。两者区别较大,霭是指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构成的气溶胶系引起的视觉阻碍;而雾由霭在水汽凝结加速、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转化而来。总之,雾霭是对空气中各种悬浮颗粒含量超标的统称,在中国,其尤指PM2.5(粒径

目前,针对雾霭的成因分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致有四种解释。第一,“地理位置论”将雾霭的起源归结为阻碍污染物扩散的地理位置。就北京而言,由于北京三面环山,而风向总是朝南或北,这就导致污染物在北京区域内逐渐积累,最终形成雾霭天。第二,“车辆尾气论”认为雾霭由北京地区过多的机动车辆尾气排放所致。据北京市交通局统计,2014年北京仅汽车保有量达600万辆,远超其他城市。第三,“燃煤论”认为雾霭的成因主要是由北京冬季燃煤取暖过多所致,这也是雾霭天在冬季最严重的原因之一。第四,“工业污染说”认为雾霭主要是由北京区域内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所致。

就上述四种雾霭成因论而言,可以大致分为内因论和外因论,但仅以其中某一种原因解释雾霭缺乏信服力,雾霭的成因应该是上述四种解释的综合,同时应该加上“时间”的维度,即“综合论”在时间维度上的积累。一般而言,大气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化能力,当污染排放超过其承载上限时,随着时间积累,雾霭就逐渐出现。总之,雾霭的成因应该是“积累综合论”。

二、北京市雾霭治理的现阶段举措分析

在2013年,北京市为了治理日益严重的雾霭污染,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一,由北京市环保局主导工业企业的排污标准检查,使未达标的58家重度污染企业停产,41家轻度污染企业降低产能来减少排污量,同时逐渐将北京市的工业企业迁移至保定,第一批达207家企业。其二,北京市相关部门规定,在雾霭比较严重的天气,政府机关带头减少30%的公务用车。其三,出台《北京市空气中污染日应急方案》,具体规定在重度污染日,13个市级区域和16个县级区域执行相应措施。其四,在广泛征询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针对居民、企业及党政机关做出相应安排。其五,截至2017年,控制本市燃煤总量在100万吨以下,汽车保有量限制在600万以下。其六,大力发展新能源、低能耗等新兴产业,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据统计,在2013―2017这五年内,北京市治理雾霭的显性成本将到达7600亿元左右,其中北京市政府将支出2000―3000亿元。上述雾霭治理的举措是针对雾霭成因四个解释所做出的解决途径,但这些举措只是看到了雾霭治理的表层,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雾霭治理在制度上的缺失,无法达到治理雾霭的成本最小化。

三、制度创新视角雾霭治理的机理分析

1.雾霭治理的制度设计

到2014年,通过上述举措治理雾霭并没有到达预期效果,大家对于治理费用7 600亿元的去向也不断质疑。其实,北京市雾霭问题可以根据产权界定及可交易产权原理,设计出市场交易制度来治理雾霭污染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可交易的“雾霭污染排放许可证”。而“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随后由经济学家蒙哥马利利用数理经济学方法证明其最低成本的有效性。

雾霭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是指政府部门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指定出其排污总控制量指标,排污单位必须持有许可证才能合法排污。具体而言,政府将排污许总控制量指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额为一份排污许可证,政府首先在一级市场上,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许可证出让给价高者,购买者在获取许可证之后,可以跟据自身的排污需求将许可证与其他需求者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这种制度创新的机理在于利用排污权确定和市场交易制度来解决雾霭污染问题。

2.污染许可证市场交易分析

首先,在雾霭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下,许可证数量受大气环境的限制,其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其次,假设存在两种类型的排污需求者,MCA1、MCA2分别为需求者1和需求者2的排污需求曲线,也代表需求者的减少排污的边际成本;最后,横轴表示排污水平(排污许可证数量),纵轴表示排污费(排污许可证价格),许可证供求曲线。

由于需求者1面临相对较高的减污边际成本,愿意为每单位排放的许可证出P1价格;对需求者2来说只值P2的价格,因此,需求者2就会以P2―P1之间的一个价格向需求者1出售许可证。所以,如果市场上有足够多的需求者和许可证,竞争性的排污许可证市场就会发展起来。在市场均衡时,许可证的价格等于所有需求者减污的边际成本。总之,政府选择的排放水平会以最低成本实现,那些减污边际成本相对较低的需求者会最多地减少排放并尽可能的出售许可证,而那些减污边际成本相对较高的需求者会购买较多的许可证,并最少地减少排放。

3.雾霭治理制度效率分析

通过上述对雾霭污染许可证交易制度的机理分析可知,制度创新――“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可以在实现治理雾霭目的的条件下到达治理费用的最小化。该项制度安排不仅具有“污染排放标准制度”和“征税制度”的优点,而且克服了它们所具有的缺陷,借助产权界定和交易制度,从而真正实现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公平原则。一般而言,北京市现阶段治理雾霭的措施更多是一种出于被动的角度出发的选择,而且这些措施缺乏长远性,制度成本较高;而“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则能真正使所有雾霭排污许可证需求者从主动的角度出发,根据随市场变化的许可证价格确定自己的排污需求水平,从而实现雾霭治理的费用最小化。

首先,排污许可证制度能达到最小的制度成本。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而排污许可证制度则巧妙回避了这一问题,管制当局只需确定排污权的数量即可,排污权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确定的,市场制度可以自动确定谁有权污染及其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明晰产权意味着污染权利或是赋予受损者或是赋予排污者。

其次,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还可以节约污染资源。如果某个需求者的污染量下降了,他就会将节约的污染许可证出售,而不会像固定额度那样浪费或恶性污染。另一方面,如果排污权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环境保护组织如果希望降低污染水平,可以进入市场购买排污权,然后把排污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再卖出,这样污染的总水平也会降低。

最后,排污许可证制度会使社会福利增加。根据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条件下,产权的初始界定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就格外重要。排污许可证制度赋予污染者一定的排污权,将污染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维护了污染受害者的利益。并允许污染者进行排污权交易,减排行为由最有能力减排的消费者进行,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前提下,使资源配置效果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福利增加。

四、北京市雾霭治理的制度建议

在对雾霭治理的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机理分析以后,我们发现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许可证交易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北京雾霭治理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北京雾霭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北京市政府政府根据该地区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制定雾霭排污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三种平行许可证市场,及燃煤排污市场、车辆尾气排污市场及工业企业排污市场,根据每种平行市场排污需求比例确定其在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中占据的比例。然后,在每种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其他需求者交易排污许可证,从而真正实现排污许可证的有效交易,完全发挥出价格竞争的作用,从而实现每个市场的帕累托效率水平。但是,该项制度安排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许可证价格确定问题,排污许可证定价的做法可以借鉴美国已经发展比较健全的排污许可证市场。其次,在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上,北京市政府需要注意到寻租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雾霭治理的效率水平,这可以通过加强相关部门的内外的审计检查以及部门内领导成员权利平衡,从而减少许可证市场寻租现象的发生。最后,可交易许可证制度安排的结构框架以及细节制定,可以在基于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借鉴欧美的成熟的框架体系。

第二,推行环境准入标准,对于新增污染排放项目按照“以新代老、增产减污、总量减少”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和配套污染治理设施达到的减排效果灯因素,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同时,引入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此外,针对北京市经济绩效核算和政府官员政绩测度实行绿色GDP核算制度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使得空气污染的防治得到有力的推行和实践。

第三,基于技术发展层面,加强对工业企业排污减排研发的补贴水平,提升企业的减排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科研项目,利用“政府主导,高校为辅”的合作机制,将政府―企业―高校这三者之间实现有效对接,促进新能源产业对传统资源的替代和更新。

参考文献:

[1] 肖兴志.现代规制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肖兴志.规制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经济评论,2002,(2).

[3]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