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范例6篇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范文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快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然而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一样,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利也有弊。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工作的实际,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依靠勤劳和科技逐步实现了小康生活,有能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纷纷进城外出务工,非常希望没有后顾之忧,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更加封闭的学校里安心学习这样他们可以在外面安心地务工经商。此外,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显著提高,有能力适时发展寄宿制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悄然兴起成为必然。

二、寄宿制学校让教学质量有了保证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的办学水平上不去,社会、家庭、学生都不认可,学校就没有出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就目前而言,各校主要是拼时间,而寄宿制学校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时间提供了可能。

以我校夏季作息时间表为例:学生早上6点起床,6点30分吃早饭;6点40分到7点30分是早自习;7点40分上4节课一直到11点20分午休。下午13点上课,一共5节课,一直上到下午5点20分;晚上6点10分继续上课,一共3节一直到晚上9点;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如此周而复始。不难看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以上,每天上课节数达13节。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有了充分的保证,加之老师充分发挥敬业精神,学习成绩的确普遍提高了。

三、寄宿制学校让学校管理有了保证

由于办学条件差,农村学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学生都是走读的,学校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安全隐患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后,管理也实现了封闭。以我校为例,学校修建了比较标准的围墙,教室、寝室和校园关键点都安装了监控器,修建了门卫室。学校配备了专职教师,全天候24小时带班巡视,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处理。同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领导带班制度、校警日常巡视制度、白晚班带班制度、门卫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等。由于管理上抓真抓细抓实,最大限度地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闲散人员动辄进出校园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师生安全感明显增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更加放心了。

四、寄宿制学校学生身心健康成为问题

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的确功不可没,可是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加上升学压力,一些孩子长期处于压抑之中,心情焦躁不安,性格怪异,经常有些反常举动。

2、学生体质显著下降。学生在校时间虽然长,可是活动时间并不多,国家规定的每天在校活动一小时几乎没有落实;有的学校担心学生在玩中出现意外,甚至连学生的体育课都不上,学生一天就是坐在凳子上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体质明显下降。寄宿制学习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五、寄宿制学校让学生成为笼中小鸟,割裂了和社会的联系

现代社会强调角色和责任意识,可是由于学校封闭式管理,学生一旦进入校园,犹如进入了笼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知识懵懂无知,社会责任感简直无从谈起。

今年九月上旬,在东海发生了日方在我钓鱼岛附近无端逮捕我渔民而引发的钓鱼岛事件,为此我曾向我学生做过一次简单调查,询问有多少学生知道此事件,班上有40名学生,仅有一人知道;当我问及钓鱼岛在哪里时,绝大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显得非常陌生,真是悲哀至极,都初三了,连钓鱼岛是祖国的领土都不知道。其实这也不能都怪学生,现在的学生哪有时间看电视新闻呢,在家里家长不让看,怕影响学习;在学校更是没有机会看;课堂上,地理课作为小科开卷考试,翻书能找到答案就可以了,谁还会顾及这些考试都不考的东西呢?人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不断培养,可是由于和社会割裂,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一些学校开设的社会实践课有名无实。

六、寄宿制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急于求成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寄宿制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96-02

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布局调整。2004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在该方案的指导下,西部农村开始广泛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这些年寄宿制学校发展比较迅速,但同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冷漠、胆怯、焦虑、情感交往障碍、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不良情绪等。面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寄宿制小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和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帮助他们在知情意行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可见,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并找到对策加以解决,便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在学习方面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寄宿制下的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心理焦虑、厌学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也影响着老师与家长的工作。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使孩子心理压力较大,怕考得不好,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笑话,这些都使学生产生心理焦虑。部分学生面对一系列考试成绩与各方的批评,只能将难受压在自己的心里,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自信心缺失,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寄宿制背景下,他们远离了亲人的呵护,缺乏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也比较缺乏,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厌学等一系列问题。

2.在生活方面

小学生面对亲情的缺失和枯燥单调的寄宿生活,性格上会变得封闭内向,存在消极的生活态度;入校新生和低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寄宿期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寄宿制小学生入学年龄小,使其生活自理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差等,还有他们大部分都是出自留守儿童家庭,由于很少甚至无法与父母等进行联系,往往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自己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伤感只能藏在自己的心里没有诉说的对象,并且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在寄宿期间都有想家的情绪,导致寂寞、受冷落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加上农村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盲点。

3.在人际交往方面

小学生本身就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非寄宿制情况下,学生还可以与学校以外的人交流,如自己的亲人、家里的客人。遇到困难父母可以给予必要的辅助与指导。而在寄宿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的交往对象只有老师与同学,但是本身就缺乏交往能力的他们怎能很好地与老师、同学交往呢?在这种与老师、同学交际糟糕的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去交流,在长时间的等待中,学生就会产生情感交往障碍,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产生不良情绪。

4.在性格方面

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说:“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部分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缺少的恰恰是这份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缺少了父母在平常给予的爱,处在身心迅速变化发展关键时期的儿童,有了烦恼和焦虑时却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没有倾诉的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就会留下阴影,至于大班制下班主任无暇顾及所有儿童情感上的变化,他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由此减少。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引起重视。

5.在家庭方面

由于农村的特殊条件,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学生回到家中也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丰富的业余生活,生活单调的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做作业。学生除了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在小学阶段就会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方面

第一,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室。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装修布置,但是其收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起不到有效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咨询师不是专业的心理教师,他们对心理咨询没有经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重视,导致心理咨询师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所以,学校对已有的心理咨询资源应充分利用并给予重视,国家应该给寄宿制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第二,加强生活教师的管理。生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多重身份,他们应该是集家长、教师于一身,只有这样生活教师才能为寄宿学生的生活提供服务。而现有生活教师发挥作用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在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教师大部分是退休的教师或年龄更大的教师,对他们来说,没有精力去扮演多重身份,由此可以看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仍是一个空白,并没有切实发挥生活教师应有的职能,所以国家和学校应该大力培养专业化的生活教师。

第三,任课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在上课期间与任课教师接触最多,所以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教师在上课期间和课间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学任务中去,在课间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学校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纳入教师考核中去。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但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不闻不问,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思想就意味着他们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放弃。在某种情况下,父母的一点关爱胜过老师们的苦口婆心的教导,这点关爱也许就是孩子自信心增强的催化剂,孩子的教育不仅在学校,更在家庭,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寄宿制下父母更应该多关心孩子,多给自己与孩子交流、玩耍的时间,在现有农村条件下,不可能和城里孩子一样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所以父母们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创造条件,但并不是过分地溺爱,要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白亮.关于西北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3):18~23

[2]陈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生活指导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173~175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范文3

一 农村山区寄宿制小学住校生的安全现状

以我乡为例,由于学生的增加,师资的缺乏,作为山区的六德乡,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山区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2011年9月将全乡六年级集中于中心小学。学生人数增加到465人,大部分学生由于离家较远(近的几公里,远的二十几公里),所以95%的学生不得不在校住宿。

学校对寄宿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管理,但像这样的山区寄宿制学校,客观上也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学校住校生大多来自边远的自然村点,交通极为不便,山区虽然村村通公路,但大多是泥巴路,路面狭窄且崎岖不平,车辆极难行驶,且无规范客运车辆,农民上街、住校生上学乘的大都是人货混装的无牌、无证车,学生每周放假往返学校,徒步走不了、家长每周接送也无法做到(大多农民外出务工,且农事繁重,交通不便),有的一辆摩托车搭乘三四个学生,有的三轮车搭乘十几个学生,有的家长来不了,学生独自回家,在路上要走几个小时,住校生往返学校成为了学校安全第一大隐患。

在饮食就餐方面,农村山区住校制食堂设备简陋,管理人员未经严格培训;采购食品没有统一指定的购销点,贮存采购的蔬菜和食品设备不到位。另外,学生安全自我保护方面也存在隐患,学生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校舍又很简单,有的学校围墙低矮,校门无法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的安全存在隐患。

二 农村山区寄宿制小学住校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根据农村山区寄宿制小学住校生安全工作客观存在的隐患和主观上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现状,农村山区寄宿制小学住校生安全工作应结合实际,针对学校安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健全有效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扎实地抓好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确保住校生安全。

1.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确保安全工作到位

第一,增强责任意识。学校必须明确行政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相应的安全工作责任。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教导主任是学校安全工作具体负责人,班主任是班级安全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学校值周教师必须对值周期间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学校每个教职工都要从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增强“防范”意识。学校教职工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如山”。要及时排查学校各种安全隐患,如学生到校情况、饮食情况、就寝情况等。要高度树立警戒思想,克服麻痹思想,防患于未然,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体系,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预案,如食品卫生、寝室安全问题防范预案等,做到安全工作贯穿学校工作始终。

第三,增强家长安全监护意识。家长是子女的直接监护人,家长对子女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目前,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生在校外,发生在节假日、寒暑假,这与家长安全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在沟河渠塘里戏水,有的学生在马路上爬车、拦车等。家长对其放任,疏忽教育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强化家长的安全监护已刻不容缓,学校可通过积极家访、家长会、安全知识讲座、发放安全宣传单、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促使家长加大对子女的监督力度,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住校生安全工作。

第四,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如私自下河游泳、爬车、拦车、玩烟花爆竹、进行危险性游戏等。学生不会分析问题,自我约束能力差,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最终酿成事故。学校应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安全主题班会、安全课堂教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建立安全机制,确保安全措施得力

第一,建立责任机制是落实住校生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要明确责任内容,树立责任意识,真正履行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责任机制,在这种责任机制下促使学校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第二,建立监督机制是落实住校生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建立校领导督查制度。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常规时坚持做到必查学校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发现薄弱环节,哪里出现问题,从哪里解决,及时加以整治,上级抓下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值周督查制度。值周教师必须每日检查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学生到校情况,食堂卫生、寝室卫生、安全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住校生安全防范工作的有力措施。建立住校生安全日查日报制度;设立住校生安全信息员,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发现学生不在校及时查清去向,发现学生异常苗头及时跟踪调查,及时报告;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度,凡重大突发事件、险情、疫情等,都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上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

3.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制度落实

第一,强化交通安全管理。落实家长监护职责和接送子女制度;严格规范乘车,家长雇用的个体私营运车,必须报请有关车管部门检查核准;努力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严抓校园进出管理,监控学生外出,逐步减少住校生返校次数。

第二,强化饮食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堂督查检查,切实按饮食卫生标准操作;组织对食堂炊事员及采购人员健康体格检查和业务培训,提高其操作管理水平;严把定点采购关;与食品销售人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食品符合卫生标准;严格蔬菜食品存放要求,生熟分开、荤素分开,隔地放置,腐烂变质食品要及时处理;禁止学生吃零食,排查学校周围小卖部,严禁“三无食品”和劣质食品进入校园;及时打扫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污水沟、墙角,不留卫生死角。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范文4

一、现状分析

1.学生情况

学生年龄偏低,年龄相差较大,是管理的一大难题。由于取消了一些较偏远的、生源较少的教学点,如,小满镇就把店子闸、王其闸等五所学校的中高年级学生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古浪小学就读。这些集中后的学校由过去的走读式学校转化为寄宿制学校,这些寄宿的学生年龄最小的8岁,大的12、13岁,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上大多数学生在家比较娇惯,学校既要把精力放在照顾好学生的吃、住和安全保障上,又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2.安全工作

同过去相比,安全隐患增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在小学里,寄宿的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分辨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较低,自控能力较差,如,玩电、玩火、玩水、到危险地方玩耍、做危险游戏等,在校内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同时寄宿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每周往返学校必须乘坐车辆或骑车、走路,农村的一些搭客车辆很不安全,无证、无牌、无驾照车辆上路非常多。再加上乡村道路狭窄,交通安全危险系数过大,学校的安全工作极为艰难。

3.学生个体

学生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首先是身体素质方面。调查显示,寄宿学生每星期从家带来5~10元生活费,他们只能用这有限的一点钱去支付来往的车费、生活费及零用。其次是身心健康问题。在小满镇小学周一的教师例会上,四年级的班主任正在读着学生秦国龙写给她的一封信:“家里就我一个人,自己哭,自己笑,自己想事儿。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助,只能想念父母。别人回到家都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我却要靠自己,前段时间连续几场大雨过后,家里的两间老房子经受不住‘折磨’,倒塌了。如今每逢周末,我都不知道去哪里……”这些留守孩子由爷爷奶奶代管,或单独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上受到一定影响。

4.教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在班额管理、作业设计、学生个别辅导等方面都需要完善和提高。家庭教育较为贫乏,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低,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消极,不求上进,语言低级乏味。学科的增多、难度的增大,使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学校,把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当回事,甚至产生对立情绪,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受老师指责或与同学争吵几句就要逃学、弃学或产生过激行为。

5.基础设施

我镇中心学校小学部、古浪小学、小满小学成为寄宿制学校后,基础设施不够,学校合并后,虽然增加了部分建设,但学校设施仍未完善。特别是学生宿舍、食堂设施、功能室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主要做法

1.学生安全管理

(1)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门卫、巡逻、值班制度、食堂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安全检查等各项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日常安全检查工作中,要注重学校安全排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治安秩序。

(2)建立学生返校和回家接送制度。制定详细可行的接送方案,由专职管理人员和学生代表组织接送农村寄宿制学生,确保寄宿制学生安全往返学校。加强对学生在楼道和在大型活动场所等拥挤地方活动的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其安全意识。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集中在节假日前后离校和返校的特点,形成定期审核学校接送车辆安全情况制度。建立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要针对校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开展预案演练,增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学校要形成经常性安全教育制度,利用班会、墙报、广播等途径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用电、冬季取暖安全以及防煤气中毒、预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开学初、放假前,结合当地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做好学生安全回家教育,防止各类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家校联系,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畅通的联系方式,积极探索家校安全教育。寄宿生的家一般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可以根据寄宿生家庭分布情况绘制住址分布示意图,确定学生集散和情况联络点,并将寄宿生按家庭住址编成若干路线,选出路队长来负责监督该路线寄宿生往返学校途中的情况。

2.学校文化管理

在寄宿制管理模式下,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小,长期在封闭的校园中生活,如果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容易引发一系列校园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治理对策。可以根据学生住校的特点,重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绿化、美化和净化校园,努力培育校园精神,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的教育内涵,积极培育校园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广大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尽量配备完善的设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电教室的配置、图书室图书的更新、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食堂设施的改善、校园的美化、绿化等。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改善学生的生活和饮食条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教育教学管理

(1)制定科学的教学作息制度。根据学生年龄以及成长的特点,制定出本校合理的作息时间制度。加强自习课和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学生食宿在校的有利条件,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健康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丰富学生在校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对学生要有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等基本要求。着力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发挥其“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业考核办法。不单纯以学科成绩评价学生,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执行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作业负担适量,作业内容要精选,难易要适度,形式要多样。

(3)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实行寄宿制以前,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上学回家的路途,有的学生凌晨5点就要起床,边走路还边打瞌睡,根本谈不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行寄宿制后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写字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不懂敢问的习惯。二是着力培养学生上早、晚自习和午休的作息习惯。三是着力开设好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武术等方面的特长。

(4)班级管理从严、从细,重在互相帮助。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在工作中既重视学生的成绩,又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既关心学生的生活,又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同一要求,严格尺度,体现班主任的“严父”形象。开展同学“一帮一”的结对互学。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同时,有意识地安排成绩优良、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助人为乐的优秀学生和少数寄宿制学生,开展“一对一”的结对互学。以便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和学风。

(5)教学班额管理。由于原先几所学校的学生合到一起,学生数量增加。学校要及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控制班额,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小学班额控制在45人左右,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

4.德育管理

(1)加强养成教育就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寄宿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一个妥善的合理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首先,强调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合作”。

(2)从小处入手,开展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农村学生从家庭分散生活转入学校集体生活会有各种不适,可以开展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做事、就餐、就寝、卫生和礼仪等方面的习惯作为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住校生年龄小,刚刚离开父母,失落寂寞感也就随之而来,往往不能适应住校生活。高年级的学生,有的即将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任性,唯我独尊,加上一些不良习惯的侵蚀,他们往往不能适应住校生活的节奏。因此,生活教师、值班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要经常深入住校生当中,了解掌握住校生的动态,多关心他们,如,把他们送回每间宿舍,帮其整理铺盖,清理日常用品等,以消除学生寂寞感。通过交流,班队会,晚自习,收看电视节目等机会,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为个别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教师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师生交流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促进师生间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健康向上、努力进取、性格开朗、学会交往、与人协作、自主自理、自我约束、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5.生活管理

对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规范进行训练,保障生活基本环节,建立起学生管理时段责任和健康基本信息及反馈机制,让学生始终在教师的视野里。建立以学生快乐为核心的活动管理。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学校有事可做,建立教师参与活动的机制,引导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共乐。我校住宿生,由于宿舍面积小,冬天二三十人住在一个房间里,不但气味难闻,而且有很多不方便。有的学生身体状况差,晚上有尿床现象,第二天床铺、裤子全是湿的。当我发现后,首先做的就是赶快让学生到房间里烤干,询问其原因。其次与他们的父母联系,抓紧治疗,最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在全班提及此事,暗地里嘱咐其他住校生保守秘密。这样做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料理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蒸饭、洗餐具、洗澡等劳动,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生活知识准备和生活劳动及生活综合能力的准备。寄宿制学校学生上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群体交往面,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教会学生穿衣、叠被、梳头、刷牙、洗衣、洗脚等;引导学生养成勤换衣、勤剪指甲、吃饭节约粮食、起床整理内务的良好;教育学生懂得师生见面问好、公共场所排队、外出结伴而行等习惯。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安排以生活、保健、心理健康、学法指导、日常礼仪、安全常识、自我救护、环境保护、艺术欣赏、小制作等活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6.食宿管理

针对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殊性,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饮食方面,寄宿生可自带粮油、副食品,学校提供加工、加热的条件,尽可能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帮助学生改善生活,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而对于学校食堂,则要求在饭菜的质量上下工夫,制定食谱,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供学生食用,食堂从业人员必须两证齐全,且每学期到具有资质的医院体检一次;食堂要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制度、采购验收制度以及饭菜留验记录等制度,严禁变质、有毒、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进入食堂。要求学生要做到生活不拖拉、吃饭不浪费、衣着要朴素、花钱要节省,这些要求虽说有些苛刻,但是却能帮其养成严于律己的良好习惯。这既是学校的责任,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利无弊。同时,亲情化管理也是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特色。开展多种活动尽量弥补由于空间相隔造成的亲情的疏离。如,“给父母一封信”的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相互的交流,孩子们不但可以缓解对父母的思念,培养亲情,还能够在沟通中了解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对孩子起到一种监督与敦促的作用。根据实际建立红旗宿舍评比制度。严格规定生活物品的摆放。召开学生民主生活会。及时肯定学生优点,指出缺点,树立学生良好的风气。建立寄宿生档案。包括所在班级情况、生活情况、家庭情况、联系方式、表现情况、存在问题等。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及通过电话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不良习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觉提高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建立学生个体身心素质档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学生身心情况分析,对每位学生实现动态化的心理引导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进程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7.学生自我管理

(1)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辨别是非等独立的人格,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发展。做法是在每个寝室中选拔宿舍长,在全校学生中抽出“精兵强将”组成监督岗,让学生参与管理他们的日常卫生、午休、活动、行为规范等,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2)学生助理。这些小助理帮助校长、学生处、班主任处理日常事务,并参与决策层的活动。同时,他们与学生接触密切,能准确反映学生需求和意见。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范文5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5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18―04

甘肃是中国西北内陆一个经济欠发达且多民族聚集的农业省份,共有55个民族成分,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分布全省的5个民族自治县。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中小学布点多、容量小、分布散、效益低,一方面亟待加大教育投入和保障,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又利用不足、闲置浪费。人民群众对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办学现象极不满意。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给推进教育公平带来了困难,民族地区教育成为甘肃省教育发展的短板。

为了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国家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随后在2004年公布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这一工程的推行,加速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迅猛发展。

甘肃省紧跟国家方针政策,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基本方针,坚持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四个集中”原则,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形式从马背小学、帐篷小学、隔日制小学、半日制小学、早晚班和巡回讲学以及牧读小学等多形式的简易办学模式,逐步进入由家长陪读、学校周边借读到比较规范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模式,寄宿制学校油然而生,并逐渐成为民族地区乃至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种主要办学形式。

事实证明,寄宿制学校是现阶段民族地区最理想、最有效的办学形式,是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成效与亮点

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和建设,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中一次质的突破。它极大地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规范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体制,逐步满足了农牧民对正规学校教育的需要。民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改革和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快、教育面貌变化良好、农牧民群众享受和接受教育实惠增多的崭新时期。

1. 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多年来,甘肃省各级政府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国际援助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省财政对民族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使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寄宿制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各地抓住这一大好机遇适时调整学校布局,扩大城区和乡镇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解决了寄宿生生活补助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确保了牧区、边远山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010年,21个民族县全部实现“两基”后,截至2014年,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发展到377所,寄宿制初中发展到136所;民族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41%,巩固率为75.45%,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51%,巩固率为75.45%;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数由2005 年的18万人增加到28万人,增长率为55%。同时,民族地区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仪器设备、实验室、多媒体(信息技术)远程教学等设备配备上,尽管民族地区学校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与2005年相比,已有大幅提高,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 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各地为农牧民孩子提供了系统规范完整的教育,大力改进了薄弱学校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的生活观念、行为养成、卫生习惯、学习方式和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改善,推进了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差异缩小的进度。教师队伍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5年至2014年,相关指标均有大幅增长: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专任教师由9894人增长至约2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7.89%增长为98.84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3.50%增长为99.11%,接近全省目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77%、初中为99.22%的水平。专任教师数量的增加和学历的提高,为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全力办好寄宿制学校的热情也在不断增强。寄宿制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注重强化了质量内涵建设,以管理和规范出效益。在生活环境方面,首抓24小时安全责任保障;二抓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三抓学生饮食生活保障;四抓娱乐活动设施保障;五抓宿舍照明采暖保障;六抓生活教师素质保障。在教学环境方面,一是强化师资,整合队伍,提高水平,依能设岗,体现“五心”(爱心、耐心、热心、诚心、恒心);二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创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校规模效应;三是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驾驭教育资源应用的能力,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内容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使偏僻、闭塞的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在社区环境方面,利用集中办学优势,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教育差距,发挥寄宿制学校传播知识、弘扬文明、和谐稳定的中心作用,以小手拉大手、家长带社区,影响和鼓舞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社会和谐、民族繁荣的信心,使其成为甘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衡量依据。

二、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尽管我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着不断增长的学生寄宿就学需求和追求“上好学”的愿望愈加强烈,按教育部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标准化条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经费保障、师资配置、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提升优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1. 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部分寄宿制学校是从走读学校过渡而来,不是按照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学校的宿舍、食堂、操场尚未达到寄宿制学校的要求。少数学校因宿舍紧张,部分师生在校外住宿,存在管理隐患。部分学校的住宿容纳能力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与学校的容纳能力未能达成一致。少数学校食堂面积不足,容量有限,食品质量需要加强监管。部分学校配套设施不尽完善,有的学校食堂缺少餐桌,有的宿舍缺少床铺,有些厕所缺少蹲位,少数学校盥洗设施较差,冬季取暖设备需要更换或保修。尤其是民族地区个别县、乡基层的寄宿制学校条件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2. 寄宿制学校专职队伍建设滞后

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缺编问题突出,多数寄宿制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具备较高素质的生活教师,加之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门卫、保安和校医缺乏,学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管理、医疗健康都由专任教师负责。教师疲于应付寄宿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育、教学与教研的精力被分散,导致教育教学质量降低。寄宿制学校办学性质属24小时全天候责任单位,人群接触频繁密集,部分寄宿制学校缺少校医和医务室,学生就医条件较差,容易发生常见病、传染病和意外伤害事件。随着寄宿制学校生源急剧增加,学生年龄跨度大,行为习惯参差不齐,造成安全隐患增多,管理难度增大。此外,寄宿制学校在家校沟通、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开展、低龄留守儿童的亲情求助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缺乏人力和制度保障而普遍比较薄弱,管理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

3. 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投入乏力

从寄宿制学校的成本构成分析来看,学校布局调整之后,教育资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利用,会降低总体办学成本。但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新增办学成本还没有出处,加之民族地区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满足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需求。寄宿制学校内部运行体系庞大,办学成本高,仅学校水、电、暖支出就约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二,而且住校的学生越多,学校的经费压力就越大;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越多,运转经费成本就越高。设备维修费用不足和专职教师工资无法按时发放的资金缺口,也是部分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展望与思考

实践证明,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已形成了规模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长期面临的重要难题,促进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民族地区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办学模式,但是如何将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推上新的高度,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1. 抬高低部,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民族地区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越大,教育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就越明显。而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整体中的短板,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并逐年增加;财政部门要从教育转移支付中单列建设经费,并做到封闭运行、专项调度、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建立健全各项相关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发改部门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科学核算规模偏小学校的运行成本。

在加强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教学仪器不足、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和音体美器材跟不上发展等困难,配备一批必需的教学设备、智能语音系统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尽快改善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的软环境,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备投入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育人环境尽早与县城学校同步发展。

此外,还要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编制,配备艺术类专业教师、专职医护、生活教师和保安。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人数,核定学校后勤从业人员编制,根据编制把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师资、教辅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工队伍。重点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应当把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定期开办“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把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放宽边远农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2. 关注弱势,尽快实现教育公平

我省寄宿制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普及面还未能达到100%,部分民族自治州县仅达84%,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生活补助水平还不高,学校紧抠补助费办伙食,学生伙食标准偏低,就餐质量保障不足。因此,民族地区要认真落实中央、我省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积极设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单列专款,专款专用。完善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家长拿一点,学校补一点,社会助一点,多渠道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政府可根据学校寄宿学生在校人数对食堂进行专项补贴,扩大营养餐范围,以提高学生的饮食质量,减轻学校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合理布局,切实优化城乡结构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既包括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的均衡,也包括师资水平等软件方面的均衡,这是教育公平和公正在新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按照我省“四个集中”的原则,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水平、人口流动及教育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系统地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城乡及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差别的核心要素是民族农牧区及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农村、牧区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可通过集中了乡镇优质资源达到标准化建设的寄宿制学校,以“资源不动学生动”的方式选择集中就学,保证学生受到与城市学校同等条件下的优质教育、生活保障和能力培养,同时,释放出农牧民家庭的生产力,加快其脱贫步伐;对于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和接受学前教育的低龄儿童,以“学生不动资源动”的方式选择就近上学,在学区中心学校的带领支持下,通过撤销边远小规模学校建制并保留必要教学点(幼儿园)的“撤校不撤点,一校带多点”运行模式,使人财物和责权利集为一体,保证教师资源在学区内合理流动,在学区内实行联片管理-联片走教-联片教研-联片督导的“一体化办学”机制,不断地保持和激励乡村教师昂扬向上的教学激情。这既能保障低龄孩子成长关键时期亲情不缺失,及时得到身边家人的陪伴和照顾,又能运用流动的师资和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送达边远教学点(幼儿园)的孩子身边。

4. 科学指导,稳步落实办学标准

首先,依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科学制定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寄宿制学校建设须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详细规划,认真落实。其次,根据寄宿制学校规模逐步扩建、新建、改建学生食堂、宿舍、浴室、厕所等,满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当前亟待落实的重要任务。第三,创新学校管理,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寄宿制学校特点的运行机制,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加快谋划的关键环节。要侧重学生的年龄和成长特点,力争达到每100名学生配备1名生活教师,并建立定期巡视和专人联系制度。

5. 以人为本,强力提升学校品质

(1)关注寄宿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安全防范责任。一要充分做好学生入学心理辅导,并加以及时的亲情抚慰,配合轻松的集体生活,这样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因生活方式改变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培养寄宿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二要建立寄宿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关爱档案,实行个案帮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三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内外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学校全天候24小时安全,做到领导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措施到位,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事故24小时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将之作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定期采取“拉网式”方式对寄宿制学校开展以“防破坏、防火灾、防事故、防爆炸、防垮(坍)塌、防传染、防中毒”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排查,做到不留“死角”。

(2)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寄宿制学校一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环境;二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持学生身心健康,面向全体,一校一“品”,一人一“技”,为学生的强健体魄创造运动与健康环境;三要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师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立足艺术修养,实现全体快乐和幸福,创造师生审美与养成环境;四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培育学生健康、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创造科学与文化环境;五要从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幽默”, 创造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与能力的环境。

(3)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内涵与品质,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学校品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体现责任的综合展现,是从办学观念到办学理念再到办学意识,最终形成办学思想的认识过程,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政府教育“四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是校长领导、教师专业和学生学习“三大能力”的汇聚体,是“为了所有孩子”面向全体以示公平和“为了每个孩子”彰显个性以示公正的教育态度,它更加强调立德树人、强健体魄、审美素养和科学探究的育人活力,是学校课堂品质、校园品质、环境(社会与家长)品质的整体反映,是华夏文化、陇原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综合展示。寄宿制学校应合理安排寄宿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为寄宿生提供场地和设施,以及配备充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的基础上,积极为寄宿学生开设各种相关的娱乐活动,帮助寄宿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带动社会、学校、家庭素养的整体提升。

(4)强化民族地区教育特色,彰显民族寄宿制学校特点。加强双语教育,从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到基础教育全过程,加强双语教学整体运用功能的全面开发,借助信息化现代智能语音系统及功能设施和内地示范性普通高中民族班招生培养导向,开拓民族学生上综合类和技能性大学非民族学科专业的渠道,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输送更多的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带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针对甘肃少数民族州县开展双语教学但双语教材始终不足的现状,要注重系统、全面、规范的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料供给部门建设,丰富双语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改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传统且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突出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形成地域鲜明、教学高效、全面开放、融通和谐、以优培优的民族地区教育特色。

6. 协同多方,合力开展教育评价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范文6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确保学校春季开学工作平稳有序,根据上级有关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和《2020年市春季开学学生公寓管理与疫情防控实施细则》,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请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学生管理

1.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学生公寓各项管理制度。

2.疫情管控期间,外来人员(含家长)不得进入学校。

3.所有寄宿生必须佩戴好口罩方可进入寝室。

4.毛巾实行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被褥一人一套,并定期进行清洗,勤晒衣被,自备纸巾上学。

5.使用过的口罩用密封袋或保鲜袋密封后,投入寝室配置的口罩回收专用垃圾桶。

6.进入寝室前先洗手,保持寝室环境清洁、卫生。

7.不串寝室,不邀请非寄宿生或其他寝室同学进寝室。

8.禁止校外就餐,禁止叫外卖,禁止将盒饭、小吃带入寝室。

9.如有不适,第一时间报告生活老师。

二、宿舍门卫、生活老师管理

1.宿舍门卫、生活老师须经流行病学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岗。

2.综合学校疫情排查情况,进一步核实确认寄宿学生名单,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健康台账。

3.在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追踪制度的基础上,每天对寄宿学生进行回寝晚检,了解学生健康状况。

4.按规定做好疫情收集,落实“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值班校医。发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学生,立即安排隔离,并启动应急预案。

5.利用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等做好健康教育,安排部署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学生会议和集体活动。

6.按规定做好学生公寓和公共区域清洗、消毒、通风等工作。消毒操作前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乳胶手套,长筒胶鞋等。消毒工作完毕,一次性口罩帽子喷洒消毒剂,充分湿润后放入垃圾筒,其它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和水比例为1:100)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燥后备用。

7.保持手的卫生。每次工作完毕,立即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的水下洗手或用75%医用酒精擦拭双手1-3分钟。

8.服从学校安排,自觉做好体温检测和个人防护。

9.坚守工作岗位,不随意离岗、脱岗。

三、公寓管理

在开学前对学生寝室、公共区域清扫消毒的基础上,以日常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对学生公寓随时进行清洁消毒。

1.公共卫生区域应配备洗手龙头、洗手液、学生自备纸巾。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实行小寝室长负责制,每天早晨、下午、傍晚离开寝室时要做好室内的开窗通风,保证室内长时间的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

3.楼道的窗户保持开启状态。楼梯、公共卫生间的地面、洗手台面、走道、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和水比例是1:50)或75%的酒精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人员出入低峰时,消毒频次为每天两次。

4.楼梯扶手、各类开关、门窗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和水比例为1:100)或75%的医用酒精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人员出入低峰时,消毒频次为每天两次。

5.垃圾及时清理下楼。生活垃圾采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1:100)喷洒或浇洒垃圾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口,按照不可回收垃圾处理。每天定时收集,集中消毒后清运,日产日清。垃圾收集桶、清运点、运输车辆、垃圾站必须随时消毒和每天终末消毒。

6.在学生公寓楼附近垃圾投放点设置专用废弃口罩收集桶,并在桶上粘贴明确标识,引导师生定点投放,规范废弃口罩分类处置,防止二次感染。

⑴废弃口罩要日产日清,每日收集运输不少于两次。建立完整的废弃口罩清运、消毒台账备查。

⑵普通师生的口罩可做普通干垃圾处置,将口罩密封后投入专用口罩垃圾桶。在转运前用84消毒液消毒处理后转运。

⑶感染者、疑似感染者、发热者佩戴的口罩密封后投放医疗垃圾桶,存医务室处置间,由医疗废物处置公司上门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7.学生公寓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8.消毒注意事项:

⑴84消毒液(标识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和水的比例为1:100稀释。

⑵每天进行一次消毒,早晨出寝室前,由寝室长负责组织,用配置好的84消毒液对本寝室及所负责的公共区进行消毒,生活老师巡视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