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范例6篇

寄宿制范文1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政策分析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多种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1]。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2]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2004年至今,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两基”计划完成后,中、西部23省、市、自治区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3]

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之外,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照顾上存在的问题也推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使家庭中儿童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职能正在向学校转移。在很多场合农村小学寄宿制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4-6]针对目前全国普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列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广西等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留守儿童问题较普遍的省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了很多支持与肯定,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却少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那些鼓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策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又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成了政策分析和研究的盲点。本研究对江苏、湖南和北京地区的四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寄宿生与走读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学校负责人、班主任、生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县乡教育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定性资料。本文以这些访谈资料和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农村小学寄宿制本身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讨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从政策问题确定到政策瞄准、实施中存在的偏离与不足。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本身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出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乡镇的中心小学,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之外县教育部门还会直接负责,在这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县乡有关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县乡管理存在断层与真空。农村小学教育在条块体制上由县乡部门负责,很多乡镇在机构设置中没有专门牵头负责教育工作的部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只能直接由县教育部门出头。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县级教育部门往往是分头负责,多头管理。例如在北京市某县教委,负责农村小学寄宿部管理的有体美科、综治办等多个科室,这些科室分管小学寄宿部的食堂宿舍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师考评等多项业务。在对寄宿制学校进行检查时,几个科室会制定出各自的考评标准联合检查,或者在需要为学校配备硬件设施时,会由业务科室主牵头协调各科室。除此之外,部门之间很少针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交流和沟通。县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检查考评和对学校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并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问题的解决处理,而周期性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也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

1.学生管理方面

管理水平滞后。寄宿制管理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特别是小学寄宿制管理更有其特殊的方面。而目前农村小学的寄宿制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面,处于保证学生“不出事”的低要求上。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可以概括为三点: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

第一,重制度轻细节。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要保证学校的有序运行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根据制度责任到人。在寄宿生的日常管理中,从每天休息和上课时间的班主任与生活教师交接制度,学生宿舍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和后勤人员的保障制度,到每周寄宿生放假回家时的家长接送签到制度,农村寄宿制小学在管理制度制定中涵盖了各个生活细节。制定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按照其内容来执行来管理,但在学校的实际运行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繁多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够自始至终严格落实下去。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日常秩序的安宁是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来说,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本应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初级目标,但在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这已经成了学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使得学校在管理中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过于追求结果使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在寄宿生人数较多的学校,维持晚自习的秩序是老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之后晚自习时间并没有太多需要集中强化的内容,而任课教师在工作一天之后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在晚自习时间讲授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和教室的秩序,很多老师在晚自习期间给学生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和练习,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增加了压力而真正的边际效率却很低。很多学校,晚上宿舍熄灯之后寄宿生是不允许说话的,生活教师为了快速制止学生说话往往采用一些最简单的方式,如对说话的学生进行体罚。江苏省某乡中心中学甚至对寄宿生实行“无声化”管理,即从晚自习下课到第二天起床整个过程中都不允许学生讲话。从表面上看,学校安静有序,学校所追求的结果的确是实现了,但是这种过于极端的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一些老师已经发现了学校管理中的弊病,班主任普遍反映晚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有时甚至是做重复的练习,这种学习效果并不好。但是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的管理模式来看,这种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

第三,重“管”轻“育”。如果说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是问题的表象的话,那么重“管”轻“育”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学校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它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确保学生“不出事”。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更谈不上享受素质教育了。寄宿制学校里老师为了看管好学生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活动都在一套规定好的模式之内。每天要上晚自习做作业,没有娱乐活动;晚上睡觉不能说话、不能外出;看不了电视;等等,这些都让小学生觉得寄宿制学校生活单调。学生对校园外世界的了解受到限制,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和条件补充更多课外知识,有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发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在成长教育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足。

学校生活单调,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难免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有的学生甚至会逃学。对学生来说,寄宿制学校给人的感觉是“集中营”。很多学校只看到表面的秩序和安静,并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学校为了管理而管理,而不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教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

第一,生活教师。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为寄宿生配备生活教师,而配备了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在对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将生活教师定位为保姆式管理员,各个学校在招聘生活教师时会经过一些面试,但是聘用的标准和条件却很低。学校为节约成本一般以低工资聘用当地农民做生活教师,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只能忙于日常劳动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学校对生活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只是完成基本职责,生活教师的奖金与学生宿舍的环境卫生挂钩,卫生搞好了就是合格的生活教师,而对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并没有要求。在这种考核制度下,一些素质比较低的生活教师缺少细致照顾学生的动力。

第二,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不同地区对教师和教育的评价体系普遍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相对于走读部来说,农村小学寄宿部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需要为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而这些现有的评价体系都没有涉及,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寄宿制学校任课教师考察的只是实在的可量化的业务水平。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还缺少足够的激励机制。农村小学寄宿部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内。但是在教师的待遇上,同一所农村小学的寄宿部和走读部采用的是同等的标准,对寄宿部教师的激励不足。对于承担责任较重的班主任来说,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因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管护力不从心,也往往由于激励不足在工作中缺少持久的责任心和耐心。

3.农村寄宿制小学面临的困难

第一,财政困难。财政上的困难是学校负责人普遍认同的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缺少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县乡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运行需要自筹资金,学校不得不为筹措资金动脑筋、想门路,在收费标准不甚明确和规范的情况下,兴办寄宿制学校成了很多农村小学的生财之道。为了增加学校财政收入,有的学校寄宿条件并不完善就匆忙上马开始招生。这种条件欠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也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在湖南省某乡中心小学,县财政本身存在很大困难,无法对学校给予更多投入,学校身处公用经费不足的尴尬处境还要解决部分教师的自筹工资。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把教师宿舍楼改成了学生宿舍。更多的学校存在资金不足、住宿能力饱和的情况,学生床铺拥挤是常见的现象。

第二,教学师资不足。财政困难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由“一村一校”的格局变为中心小学的一个理论上的优势是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能。但实际上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资源的集中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同样无法正常开设,学生娱乐活动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素质教育无法实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生活太单调,缺少娱乐活动和设施。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进一步学习和培养,有的寄宿生甚至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单调生活而逃学。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资金的问题已经屏蔽了他们对学校其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在规划学校发展时,他们的思路都局限在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上,很少考虑学生教育管理和软环境的改善。

第三,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不同地区生活教师的工作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普遍感受到了工作中的压力和负担。在江苏省某县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每位生活教师要负责大约50名学生的生活,从早上起床、穿衣到洗衣看护、夜间巡查,工作内容简单但强度很大。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生活教师夜间巡查常常是三班倒、连轴转。而在北京市某县的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教师的总体比例是23个老师照料2000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岗的生活教师工作负担重,必然会带来工作上的漏洞。

三、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

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农村寄宿生的数量总体上逐年成上升趋势。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并不相符。

(一)政策设计问题范围存在偏离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设施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资金困难、设施条件不足虽然是各地区学校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但是管理中的问题更加突出,与寄宿生的生活和成长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在制定政策时首要考虑的往往是给予资金支持搞工程建设,而在学校的管理上缺少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

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政策更多从财政和资金方面入手。例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8]2006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9]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将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10]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所制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也集中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在湖南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强调学校的建设项目规划,将建设工作纳入到校长的目标管理考核中,重点抓学校的工程建设。江苏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发展的优先顺序也是重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从危房改造开始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资金困难是各地学校普遍面对的主要困难,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止于此,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而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显然缺少足够的认识,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相关政策都没有专门涉及学校的管理体制。

(二)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政策制定层面看,上级部门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真正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政策时难免缺少针对性。在有些情况下,好的政策也会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离,学校负责人对政策的主观理解以及学校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作为政策最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寄宿生及其家长,他们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又与政策设计的本意存在一定差距。1.学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困难

学校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例如,在义务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有些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补贴由财政纳入预算发放,而有些地方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个别学校迫于资金短缺甚至挪用学校的杂费收入或者变相向学生收费。在有些地区,有关主管部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了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但是学校的财政困难使这些便利措施无法落实。

2.寄宿生家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

围绕农村寄宿制学校各项政策的实施,寄宿生和他们的家庭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对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最直接和深切的感受。在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政策中,寄宿生家长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上。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有些地区成了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寄宿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却因此而增加了。学生寄宿之后上学距离延长了,家庭需要额外支付交通费、食宿费以及承担道路交通上的安全风险。贫困地区的寄宿生家庭虽然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生活费的减免,但是由于有其他费用支出,学生寄宿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虽然比村教学点有很大改善,但因为寄宿要额外增加费用,一些走读生家庭无力将子女送到离家较远的中心校住宿,住在山区的走读生不得不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有些地区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将村教学点全部撤掉,低年级甚至学前班学生都需要到中心学校上学,距乡镇较远的村庄里低年级学生也不得不寄宿。而在没有专门配备生活教师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有些低年级和学前班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生活照顾和安全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家庭由此而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劳力负担。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在于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的集中效能,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全面的教育。但是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乡中心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量增加,在设施不足、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无法实施,音乐、美术等课程只是课程表上的“形式”,学校无力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和家长来说,素质教育及有关课程的不足与他们的需求和现代化教育是不相匹配的。

四、结语

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留守儿童普遍增加,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渴求也对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尽管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寄宿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寄宿制学校往往面临财政困难、本身管理水平滞后,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强调提供资金支持、进行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对学校自身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在寄宿生生活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往往与学校的管理有直接关系,而学校在工作中忙于筹措资金对完善管理缺乏动力。要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不仅成为学生的校园,而且是家园、乐园,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EB/OL].(2005-03-02)[2007-01-03].

[3]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远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6-13(1).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河南教育,2006(5):10-11.

[6]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11-1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06-02-09)[2007-01-03].

[8]教育部.2005年全国“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EB/OL].(2006-04-04)[2007-01-03].

寄宿制范文2

二、寄宿生入校后必须严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宿舍公约,服从学校有关人员及宿舍室长的管理。

三、寄宿生实行集体食宿制,全体住宿同学必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学校设立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定期对各宿舍的学习、生活、卫生、纪律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优胜集体将给予一定表扬和鼓励。

五、寄宿生必须严守作息时间,早锻炼、上课及自修时间不得在宿舍逗留,晚自习应上足、上好,保持安静,午休及晚上熄灯后不得在宿舍讲话或弄出声音,影响他人休息。早晨按时起床,参加早锻炼,不迟到,不缺席。

六、寄宿生必须严格执行请假制度,除学校规定的假期外,均应在校住宿,如因特殊原因不到校住宿者,须向班主任请假,并将假条交生管老师备案。晚自习时间不得外出,如有特殊情况须征得值班人员同意履行有关手续,无故不参加晚自习者以旷课论处。

七、寄宿生必须注意宿舍的安全工作,衣物要妥善保存,贵重物品、现金锁入柜、箱。宿舍钥匙要细心保管,离开宿舍要关锁门窗,睡觉时应关紧、关好大门。

八、寄宿生必须按指定床位就宿,不得随意挪动床位,物品排放应有序,宿舍内不得留其他同学或来客住宿,携带物品出校须有生管老师签发的出门证。

九、爱护公物,不准在墙上、门上乱涂乱画,不准在室内乱贴纸张,乱拉绳带,损坏公物者要照价赔偿,故意损坏公物者,要加倍赔偿。

十、注意节约水、电。宿舍内不得乱拉电线,乱接电灯及电器设备,水龙头用好后要关好。

十一、搞好公共卫生,宿舍内每天安排值日生进行卫生值日,整理内务。认真做好周末宿舍卫生大扫除工作,不得乱倒垃圾、污水,禁止向水池及便池内乱扔杂物,不在宿舍内吃零食。

十二、注意个人卫生,勤洗衣服被褥,勤洗澡理发,个人生活用品放到指定位置,禁止在室内悬挂衣物,不能将书籍堆放在床上,努力做到净、齐、美。

十三、按时用餐,服从就餐管理,协助食堂搞好卫生,做到不浪费粮食,不得将饭菜带入宿舍区,禁止乱倒剩饭剩菜。

十四、严禁在宿舍区内进行体育活动,宿舍区严禁带入打火机、火柴、电瓶灯等易燃易爆物品及管制刀具,宿舍内禁止点蚊香。

十五、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寄宿生不得在校外购买无证摊贩的食品。

寄宿制范文3

关键词:农村 学生 寄宿制学校 现状研究

本文主要将农村的寄宿制小学和中学作为研究载体。以下内容均是基于此研究载体作出的探讨。观察学生在正式上课以外-课余时间的生活内容,研究其现状,讨论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出一些相关经验。

一、课余时间的生活内容

经过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生活观察以及和学生交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是休闲类。包括指导学生收听广播,尤其是新闻类和语言电台,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以期增加其对于社会的了解。

第二是生活类。包括防火、放电、防水以及急救常识培训锻炼其生存能力,乡邻帮扶行动,以期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合作和服务。

第三是文化类。包括看书读报,阅读杂志期刊等,以期达到增长学生看待事物的多面性。

第四是科技类。包括一些日常观察、小组课外制作以及发明,以期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扩散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第五是歌舞类。包括唱歌,演奏乐器,体操以及舞蹈,以期能够发展每个人的特长;

第六是体育类。包括合作类项目和竞争性项目,以期增强体能,培养学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课余生活中学生的现状

总体说来,目前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是相对匮乏。基本上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因为学生寄宿在学校,因此他们的生活基本围绕这校园,导致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所占比重过大,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现象存在。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控制学生的校内外活动。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常常通过增加上课时间,增加学习任务以用来利用学生原来的课余时间,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在学校的课余生活不得不以学业为主。笔者对周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访问得知,大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安排七八节课,增加了早自习或者晚自习课,甚至早晚自习课均存在。这些学校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基本超过了十小时。同时,笔者对于学生的调查显示,这些学校的小学生甚至每天需要话费大于两个小时以上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第二方面:大部分学校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组织的课余生活比较机械和单调。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

(1) 校方开展的课余活动形式单一。课外活动形式基本上是体育活动。有调查表明:寄宿制学校每年组织校级课外活动为1-3次,体育活动占其中的80%以上。

(2)学生自发开展活动的范围太小。不管中学还是小学,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活动少之又少,并且,基本都离不开学校的范围。久而久之,每个学生都逐渐丧失了兴趣和趣味,随之活动更加少,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3)缺少必要的硬件设备和专业老师。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校园的硬件设施都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活动。并且这些学校一般情况下地理位置偏远,待遇相比较城镇老师差,升学任务又一点不轻松,导致很难引入优秀的教师,专业老师更是几乎没有。

三、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贫乏的原因

(1)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基础薄弱。

(2)教师资源紧缺,特别是没有专业的生活指导老师。

(3)国家的保障经费尚未按照明确的类别进行分配。

(4)学校缺少必要的课外活动的场所,学生的活动范围非常受限。

四、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管理的经验

多位奋斗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与管理者对于目前处于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其课外生活非常关注,他们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及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式,对该问题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并且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提前对课外活动做出详细的计划和准备,听取学生们的心声和建议,与学生共同筹划;不仅仅局限与小组或者班级的活动,尝试多进行中大型的活动,让不同年纪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活动范围不能仅限于校园,另外,参与者范围也不局限于学生,鼓励家长于学生共同参与;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跟进,了解活动参与者的看法,虚心向学生请教不完善的地方,以便改进。

结语:根据以上所讲,我们发现要改变当前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其状况,挖掘出其根本原因,并且,通过交流学习其他校方的好经验,与时俱进,加大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关心。同时,政府应当增加对于其教育经费的投放力度,加强对于老师的教育,鼓励更多优秀的老师去农村任教,多探索,深研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我们有信心可以呵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学校所存在的问题也可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兆山, 王守纪, 张海波.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适应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寄宿制范文4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4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07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出现。笔者就以江西省广丰县某所寄宿学校为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住宿管理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改善住宿设施,营造良好的住宿氛围

首先,学校改善住宿设施。由于该校的学生宿舍没有设计用于储存衣物的衣柜,使学生的住宿生活十分不便。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投入大量资金为每间宿舍楼配置了储物衣柜、防蚊纱窗及穿衣镜等设施,除此之外,还要在公共走廊上安装晾衣架,改善原先的住宿环境。

其次,投入资金为学生购买标准餐桌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餐饮环境。具体做法是在餐厅设置了以年级为单位的碗筷消毒柜和储存柜,并购买微波炉、烤箱、蒸饭柜、冰柜等设施,为学生就餐提供便利。

二、培养住宿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优秀的学习生活能力

首先,应培养学生文明礼让的行为习惯。建立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具体可以通过建设文化墙、文化走廊、文化宿舍等方式来影响学生,加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利用周围一些优秀的人物或事迹来激励学生,各个班级可以利用每周班会时间来评选校园文明宿舍,并对其优秀事迹进行表彰,颁发奖项,通过这些优秀的案例来感染其他学生。

其次,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应在每层宿舍楼配置相应的生活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将脸盆、水桶、热水瓶、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品都放置在统一的区域当中。此外,生活教师应定期对自己所负责的楼层宿舍进行考核,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每间宿舍的卫生状况及整洁情况评出A、B、C三个等级,并将一周内得分最高的寝室评为楼层文明宿舍,并对其进行表彰。对于一些卫生情况表现较差的宿舍,生活教师应要求宿舍成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通过这种方式来杜绝宿舍的脏乱差现象发生。

最后,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能力。生活是一门大大的学问,尤其是对于没有过独立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难题,对于学生形成极大的考验,但与此同时,学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很容易萌发对独立的渴望,他们试图以简单冲动的方式去解决生活及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些问题,且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当面对真正困难时,难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能力至关重要。

三、明确家长的监护责任与义务

首先,为了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络,学校可以与相关通信企业联手创建校园通讯平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一些重要通知通过平台及时传递给家长。

其次,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度。学校应至少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同时针对家庭教育知识举办一场知识讲座,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让家长了解到自己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住宿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学校必须结合科学的发展观念,踏实走稳每一个脚步。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可以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住宿管

参考文献:

[1] 郝娜,王利.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适应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

寄宿制范文5

关键词:明确认识;完善机制;科学设计;课余活动见成效

随着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偏远农村绝大多数学生离开家庭,走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寄宿制学校生活,学生在校时间充裕。经测算,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夏季除学校统一安排的课外活动和午休、就餐时间外,课余活动时间在4、5个小时;冬季也在3个小时左右。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对寄宿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大课题。

笔者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的一线教师,经过五年的工作经历,参与和见证了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管理与实施。认为农村寄宿生课余活动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短缺等因素制约着寄宿生课余活动的开展。农村整合教育资源,撤点并校以后,为了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修建校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但供学生课余活动的设施、设备少之又少,如活动场地拥挤。我校小学寄宿生300余人,可供学生课余活动的场地不到2000平方米。在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活动场地的影响,相互干扰比较大,使活动质量受到影响。学校的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类实验室等设施由于受场地、管理人员等条件的制约,只能单纯的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寄宿生的课余活动服务。

(2)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对寄宿生课余活动的认识不清楚,重视程度不够。日本学者石角完尔曾在《美国的超级精英教育》一书中分析了美国人才辈出的秘密,认为“美国实力的源泉在于寄宿学校”,美国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而且管理严格,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开发学生的能力。而我们的寄宿生课余活动由于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课余活动的内容和开展形式十分随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课余活动没有明确规定。课余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更是因课余活动责任不明确,不像课内活动有十分具体的评价指标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认真组织实施活动,致使寄宿生课余活动流于形式。

(3)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课余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安排上,通常都是由生活指导教师负责,这样的安排从根本上讲就不利于寄宿生课余活动的开展。因为,在寄宿制学校做学生生活指导教师的大多是年龄偏大,身患疾病接近退休的老教师。他们不论是对课余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技能上都远不如中、年轻教师。受身体或知识储备、更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老教师只能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而且每天都是这些活动在周而复始地机械重复,毫无新意和吸引力可言,使活动内容显得很单调。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寄宿生活,反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更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人的个体智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在智能的不同纬度上有其所长,或有其所短。课外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而开展的活动,能够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我们组织学生课余活动如果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兴趣,课外活动总是全班一刀切,没有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没有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考虑,那么,这样的课外活动一定不会受到好的结果。

(4)近年来,学生校园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寄宿生课余活动的开展。为了减少或避免校园安全事故,学校从领导到教师策划、安排学生活动总是慎之又慎,因为安全责任大于天。由此在组织安排寄宿生课余活动过程中缩手缩脚,一些该放手让学生参与的课余活动,出于对学生安全因素的考虑被取消或简化了。课余活动的具体管理、组织,教师更是为保证安全,将学生牢牢拘禁在自己身边,扼杀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课余活动只能停留在传统的“老鹰抓小鸡”、丢沙包、踢毽子的层面。

寄宿制范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研究现状

前言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能够为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提供食宿条件的学校。本文研究对象为提高义务性教育服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布局调整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在为学生解决食宿需求后,人们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开始重视,教育研究人员都根据自身教学经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内容、现状进行了有益探索。现就依据我校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现状,根据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方面的文献作为基础,分析出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健康成长。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主要分为六类,分别是:

(一)生活类:主要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及自我方面的服务,让学生能够培养独立能力,提高学生生存技能,掌握劳动技巧。

(二)学科类:主要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巩固,阅读书籍,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及自主性学习能力。

(三)科技类:主要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所制作设计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形成科技思维逻辑。

(四)艺术类活动:主要是学生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

(五)体育类:主要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例如篮球、田径等,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身体能力,塑造强健的体魄。

(六)休闲类:主要就是在学校的引领下观看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类科技少儿节目,能够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好奇性,陶冶情操。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我校是教育布局调整后,我区唯一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较为贫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科课余生活主要以学业为主,超负荷学校问题较为严重。寄宿制学校处于对于学生人身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都是在学校内度过,因此寄宿制学校经常将学生课余生活时间安排为学生学习时间,造成学生在课余生活时间内还是以学习为主。偶尔组织学生做一些手工制作、绘画之类操作,学生也很感兴趣,像舞蹈、乐器之类,虽有一少部分器材,但没有专业老师去指导,有兴趣的老师,边学边指导。其他时间也是以做作业与补习的形式度过。这就表示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少有时间开展课余活动,一天全部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出现超负荷学习状态。

(二)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缺乏有效的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方式,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将无法保证,学生课余生活就会出现散乱的现象。我和我的同事对于周边其他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调查中发现,和我们大概差不多,学生课余生活基本是在没有规划的前提下有组织的开展,教师的精力有限,也不能够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课余活动。

(三)寄宿制学校缺乏进行课余生活的软硬件设施。寄宿制学校想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余生活,首要条件就是具备较为完善软硬件设施,例如学生活动场地、器材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拥有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学生开展多样性的课余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就反映过,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所能够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使用的地点数量有限,部分学校甚至不具备图书室,拥有图书室的寄宿制学校也并没有将图书室全部投入使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上存在不足,在软件设施上也较为不足。在师资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拥有的教师数量本身就有限,教师自身素养不高等因素都是限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原因。学生想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休闲活动,例如舞蹈。剪纸等,这些休闲活动在没有专业性人员的帮助下很难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教师所能够享受到的待遇较低,但是教师每天所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又十分繁重,因此拥有专业特长的师资严重不足。

三、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贫乏的原因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贫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与生活教师编制两个影响因素。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性设施发展较为薄弱,偏远农村学校教师资源有限,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设置生活类教师,在加上公共费用短缺,没有专业特长的老师,无法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造成学生课余生活贫乏,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四、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管理的经验

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十分关注,同时还根据教师自身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进行了研究,进而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就是科学设计学生课余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的课余生活活动,积极引领学生参与到课余活动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意见应该积极反馈,创建课余活动评价机制。例如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延迟了一小时学生回家时间,在这一个小时内学校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每一天所举办的课余活动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