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范例6篇

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00-03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土地管理事业,中国向苏联派出一批留学者,并从苏联引进了土地规划科学,在当时的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等高校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此后,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近专业在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仅开设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高校在内,目前中国已有90余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及3S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当前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严峻的形势,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受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就业与升学压力问题,而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学识水平是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不同高校开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或背景各不相同,同时也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许多新办该专业不久的高校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及考研相对困难。因此,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土地管理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升学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成为当前本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教育体系,以求提高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测绘与信息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于1999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截止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土地管理高级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紧密结合3S技术及测绘与信息技术背景,积极探索专业人才教育体系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力求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得到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其他高校及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位不利于差别化人才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文、理综合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其专业知识范围及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学习基础、个性及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均存在差异性,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差别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江苏师范大学作为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测绘学科和文理教育而设立的,因而其培养方向侧重于工科类的普适性教育,而在经济、管理、制度等偏经济管理类方向相对较弱,这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全面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偏爱于经济管理类方向的学生培养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师范院校基础文理、计算机基础、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房地产)经济与管理课程群为主线的5大课程体系,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侧重于工科,其课程设置更多偏重于工科类课程,如建筑概论、土地力学与建筑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与遥感、GIS二次开发等,而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方面,如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然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仅涉及到测量、GIS等工科类课程,而且涉及到资源与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经济等方面,而在本科教育阶段仅侧重于工科类不能适应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可开设的专业课程众多,而本科四年的培养时间很有限,但课程体系中除政治、数学及英语这些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性较弱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建筑概论等,这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挤占了专业课学习的时间。

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范文2

(本科专业代码:120210)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人力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演艺传播、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荐院校: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其民族文化产业极具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06;专科专业代码:650204)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而展开。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人力资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及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901K;专科专业代码:64010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文化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经济法、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公共关系与礼仪学等。

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53-02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我国高校管理学科在MBA、管理类研究生、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教学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通过网络调研、文本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国内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重点比较了本科生、MBA和学术型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差异性。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获取普通高等教育本科、MBA、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大纲共计37份,其中课程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25份,课程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MBA课程教学大纲10份,课程名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2份。

以上37份教学大纲分别来自37所高等院校,其中有21所院校为“211工程”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余下的16所高校包括东北财经大学、华侨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

二、面向不同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一)教学目标

对25份本科生教学大纲和12份MBA及学术性研究生的教学大纲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为:(1)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2)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技术;(3)能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除了上述基本教学目标以外,面向本科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素质和能力,如爱岗敬业的精神、自我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对管理活动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能力等,而面向MBA学员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强调运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使MBA学员能够运用相关技术方法胜任管理工作。

(二)教学思路

通过对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析,可提炼出两种基本的教学思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和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着“选、留、育、用”这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见图1)。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教学思路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职场上的营销能力、规划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围绕着“职业准备、职业发展、职业转变” 的个人职业发展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见图2)。在这次调查范围内,绝大部分教学大纲所采用的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图1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HRM课程教学思路

图2 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HRM课程教学思路

(三)教学内容及结构

1.总体学时。以本科生为教学对象的25份教学大纲中,课程的平均教学学时数为44.8学时,其中最少学时数为32学时,最多学时数为68学时。开课专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档案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平均学时数分别为47.43学时和45.67学时,没有显著差异。以MBA和学术型研究生为教学对象的12份教学大纲中,课程的平均教学学时数为42.5学时,其中最小学时数为32学时,最多学时数为60学时。

2.教学内容及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述、相关理论、职能模块、扩展部分、专题研究和实践环节六个部分。其中,概述部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管理思潮的演变、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中外管理思想等;职能模块主要包括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使用与调配、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扩展部分主要包括员工激励、人际关系管理、团队管理、组织文化、法律问题等;专题部分主要包括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者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环节包括调查、访谈、论坛、综合模拟、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通常依托于职能模块,但被独立分配了一定学时数。

本文对三类对象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在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大纲中,相关理论和职能模块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更大,在MBA的课程大纲中,相关理论和职能模块的学时比例有所下降,而扩展和专题内容的学时比例有一定提高。

在职能模块中,占学时量较大的模块包括:招聘与选拔、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使用与调配等。面向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大纲中,各模块的学时分配差异性较大,面向MBA的教学大纲中,各模块的学时分配相对平均,这可能与MBA教育多采取专题讲座式的课程讲授方式有关。在扩展和专题研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包括: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员工激励、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等。

综上所述,面向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大纲更加重视理论基础以及各个职能模块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向MBA学员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具有以下特点:(1)淡化了各个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多从整体上讲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功能、机制以及如何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技术塑造企业文化和领导企业变革等。(2)更多地站在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上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例如教学内容包含“管理者素质与新旧制度”、“领导者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专题;(3)更强调组织文化、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跨文化冲突的调适,58.34%的MBA教学大纲包含组织文化和跨文化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与互动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中包含提问、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法,例如导入案例、例证案例和讨论案例等;(3)情境模拟教学法,例如角色扮

演、竞争应聘模拟、沟通游戏等;(4)现场教学法,例如到企事业单位实地调研与公司人力资源专员访谈、参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企业论坛等;(5)其他,例如演讲、辩论等。

面向本科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笔试、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团队模拟、课程论文等。面向MBA学员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企业案例报告、所在企业的问题分析和方案改进报告、案例讨论论文、文件资料评析、期末论文、开卷考试等。与本科生相比,MBA学员在研究报告和课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要求更高,而笔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较低。

三、结论和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MBA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对象的特点。本研究调查的37份教学大纲中,本科生、MBA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上存在一定区别,而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方面则没有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本科生、学术型研究生以及MBA学员由于学习和工作背景方面的差异,其所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现象和问题、所具备的先前知识和技能结构、知识构建或者重构的方式、未来的应用领域和层次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维德,徐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更新与方法创新

[J].化工高等教育,2007,(3).

[2]刘昕,邓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十年回顾与展望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

[3]王艳艳,赵曙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设置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8).

[4]刘颖琦.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的若干思

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6).

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戛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非常重视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虽然近些年国内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德国则占教学计划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一节课,都配有2~3节的实验课。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只占10%~20%左右。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教学培养计划

长沙理工大学人力资源本科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对应的实践课程现只开设5门,一共才8周学时(仅占总学时10%左右),分(仅占毕业总学分168学分的5%左右)。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践课程软件,而只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一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其次,招聘和培训在国内许多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都是单独开设的,并配备了相应的实践课。而我校不仅把招聘和培训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开设,而且在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

(二)课堂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系列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很多专业课都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组织授课。学生们在讨论前应积极主动地根据案例有选择地收集背景资料,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以及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案例教学比单纯由教师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而现在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课程还是侧重于教师单方面的理论教学,忽视了课堂实践教学。

(三)实训实习教学

现在国内很多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院校都为学生实训和实习难题困扰。校外的实习实训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公司,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工作能力;而校内的很多还只限于上机软件练习。

(四)毕业实习和论文

现在我校管理类毕业论文实习和论文的情况是,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很少有学生真正到实习单位脚踏实地地实习工作。学生在没有实习体会,而且教师在没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沟通的情况下,在第七学期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公布选题,让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并选择指导教师,然后教师在网上挑选认学生。本科生从大四的10月份以后直到第二年6月份,正是学生求职、考研的时期,没有多少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不少学生不是东抄西择,就是网上下载,写出的文章根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另外,是否每位本科毕业生都要采取做毕业论文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12年从工商专业转型过来的,我们企管系22位教师,有3/4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专业中的项目管理方向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们中有教授4人,博士后2人,其中一半教师有博士学位。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具体实践过诸如工作分析、薪酬管理与设计、绩效管理与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有不少老师,现在还不具备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能力。

二、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优化建议

(一)完善教学培养计划

首先,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例如,现有的人力资源本科2013版培养计划中,第三学年秋季的“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第四学年秋季的“国家公务员管理”和“领导学”,这三门课程原本应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当时考虑到原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覆盖面应广泛些,而现在已经转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此所开设的课程不应庞杂,而应专一深入些,应删除。其次,2013版培养计划中,仍然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专业课,例如:“工效学”,“劳动和社会保障学”和“劳动合同的设计”,而这三门课程在其他本科院校普遍开设。再次,课时分配不尽合理。例如:“财务管理”,“土木工程概论”开设48学时,而“人力资源管理”却只开设32学时。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B调整为48学时。最后,应将第三学年的“招聘与培训”(32学时),分开设为“招聘与配置”(32学时),“培训与开发”(32学时),并相应地配套开设“招聘”和“培训”的实践课程。

(二)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改单纯的“填压式”理论教学为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在案例讨论中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角色模拟训练,在学生扮演角色中体会知识和技能。这样课堂教学也可以安排在情景实验室进行,通过音视频监控系统,对诸如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试进行训练。

(三)实训实习和实验教学改革

1. 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校外实习实训要做到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贯彻“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原则,保证长期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学校出面联系企业公司,这样,一方面学校借助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实训;反过来,企业也可以借助实训观察选拔优秀的本科生毕业。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管理咨询和设计工作。

2. 实验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实践软件中,仅有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教学软件,人员素质测评软件。缺少专业课教学软件,例如,专门配合“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等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软件。情景实验室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而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情景模拟实验室仍是一个空白。因此,学校应逐步投资予以建设。

(四)完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践环节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实多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毕业实习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将学生安排在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或相关单位进行,并与毕业论文收集资料同步进行。学生到实习单位锻炼,以获得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感性知识。学生实习返校后,开一次师生面谈交流沟通会,学生就实习单位体会做一次全面的汇报,并提出自己做论文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进行双选,万不可以不考虑学生的情况,而由教师主观臆断地出题。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做起论文来没有热情兴趣,这样的论文也没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现在的本科毕业生都是通过做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实践的,那么是否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的调研,为该公司做一份方案设计。据了解,现在北京有些院校已经进行着方面的尝试,效果很好。

(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首先,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多与企业联系,承担管理咨询社会服务工作,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其次,鼓励教师多参加一些企业实务方面的培训及研讨会;再次,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或本专业毕业生做专题讲座,还可以聘请公司资深业务骨干与教师一起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实践课程。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本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培养,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更需要社会企业实务界配合学校一起共同培养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Corinne van Velzen,Monique Volman, Mieke Brekelmans. Simone White. Guided work-based learning: Sharing practical teaching knowledge with student teacher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2).

[2] Klemp, Torunn.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theory[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Professional Practice .2010,7(1).

[3] 范冠华.美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基于学生胜任力开发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2.

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范文5

摘要: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总结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切实结合当下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密切联系学校治学特色,提出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6]中国校友会大学研究团队.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资料室;问题;对策;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83-3

Stud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Zhang Xiaodan

(School of Software,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School/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ork,its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urce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 research information,even associated with their level and qu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reference room generally has the problems of sloppy and disjointed management,lacking of funds,lacking of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library and various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s,traditional and closed operation mode,etc. 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prefect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improve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making the school/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become targeted and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center.

Keywords:college reference roo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在现代高校科技文献信息系统中,由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共同承担着专业科技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中起着辅助作用[1]。但是,目前高校资料室普遍出现了管理运作模式封闭、可用资金不足、文献资料陈旧、设施设备落后、图书馆与资料室及资料室之间缺乏联系等问题,导致资料室虽然科技文献储存丰富、专业性强,却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分析资料室传统体制的问题,提出新的管理格局,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1 科技文献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够到位,存在严重缺陷

目前高校资料室和图书馆实行同样的领导体制:行政上属系部领导,业务上归图书馆管理。这种行政、业务分开的隶属关系使资料室与图书馆之间以及各资料室之间几乎处于自我封闭、相互割裂的状态,图书馆除每年为系部征订一次期刊、定时购买图书外,相互之间很少沟通,工作上各行其是;图书馆对资料室管理人员业务上的指导、进修、职称评定等都不够重视,以致各系资料室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职称普遍较低;文献资源与图书馆重复率高、利用率低。

1.2 科技文献及其配备设施陈旧老化

资料室服务的对象是针对各院系教师及学生,其主要作用是为相关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专业辅助,这就要求资料室必须具备专业性、精确性以及科技文献材料的广泛性等特点。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迅速的发展速度,以及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充实科技文献储备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高校资料室大多面积狭小,空间不足,纸质文献流传过程中又存在严格的要求,这样就导致文献查找的精确性降低。再加上资金短缺,不能尽快补充最新科技文献及时更新和增加配套设施,导致无法用现代化设备来管理科技文献,势必影响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2.3 科技文献管理各部门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在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资源逐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也日益明显,交叉学科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其他专业和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现阶段很多资料室并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信息,达到资源共享。过去那种落后的技术手段既不利于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还严重制约了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更不利于资料室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水平的提高[2]。

2.4 收藏的信息资源专业性不强

分析当下高校资料室的现状就会发现,有些高校忽略了资料室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拨给院系资料室的经费不足,无法满足院系的教学科研的需要。大多数的高校资料室经常只注重获取外来的相关信息,忽略了那些在图书馆难以获取的却与本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内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这样一来,资料室的馆藏文献过于杂乱,失去了专业针对性。由于经费紧张、收集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资料室所收藏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性,根本无法满足该院系教学科研的需求。

3 高校科技文献管理的创新思考

3.1 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专有的科技文献管理部门

针对上述传统资料室管理体制缺陷的问题,首要任务是完善和加强管理体制,明确资料室与图书馆和各系部之间的关系,构建行之有效地行政、业务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高校资料管理部门,负责书刊的征订、采购、编目、阅览、流通,资金的审批、落实,以及资料室工作人员的管理、编制、职称、进修、业务培训等问题,形成“统筹全局,着眼局部,通用书籍集中管理,专业文献分散各院系”的管理原则,使高校科技文献资源的管理逐渐趋于一体化、统一化、综合化,也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高速、有效运行提供保障。这样才有利于图书馆和各系部资料室形成有机系统,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增强沟通交流,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3.2 搜集专业最新学术成果,提供宽阔的科研平台

高校资料室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本院系专业的学术资料,这就需要从服务对象入手,了解师生需要,最大限度满足师生需求。现阶段,资料室在科技文献的管理、借阅,以及资料的保存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创新方面做得不足,尤其是对最新科技文献的收集与掌握力度有待加强。应随时把握学术界最新动态,通过网络、媒体等多方渠道获取最新信息,注意收集具有较高价值的电子资源,如学术报告、优秀教师课件、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等,建立网站,方便师生使用,提供宽阔的科研平台。

3.3 对文献管理员进行系统的图书专业知识培训

目前,专属高校资料室管理的各项制度规章中并没有针对资料室管理人员做出细致的规定,所以各高校资料管理员的学历、专业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学校往往将学历学识不过关人安排在学院资料室,还有的高校为减少编制,科技文献管理员由行政秘书或教学秘书兼任,所以,就只是做一些报刊订阅和分发的工作,对于书籍的加工、整理工作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提高科技文献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各院系应当更加重视管理员的工作,聘任的管理员的所学专业应与各院系专业相近或相关,对本院系的课程体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培训,将本专业与图书管理进行相应的结合,才能将本院系的文献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作用。

3.4 加强科技文献信息收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资料室与图书馆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资料室的信息资源收藏的专业性和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更强。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资料室的信息收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4.1 使专业特色突出。文献资源是物质基础它可以满足科研人员及教师的需求,并且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其中重要的是文献资源的质量,要建立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要依据本院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实际水平、远景规划及科研人员、教师的需求收集文献情报信息,应着重获取本院专业范围的核心文献资料,依据实情获取边缘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依据课题组及教研室提出的期刊、图书目录信息集中统一采购相关专业所需期刊和图书,应着重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保持核心期刊的有效性及连续性。

3.4.2 在收集文献资料时,不但要重视公开文献资料的获取,也需要重视质量高的内部文献资料的获取。首先可通过教师人员开会、访问等方式,收集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及时的专题性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报、论文集和内部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其次,要收集整理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重点收藏由本院承担的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科研项目而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刊登发表的学术论文等资料,使专业资料室的信息资源具备专业特色。

3.4.3 重点采购本专业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当前学院的许多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需要大量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资料室需要提供本院多媒体教学所需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依据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需要进行购买。

3.5 加快科技文献管理信息化进程,实现资源共享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载体逐渐从纸质形式转变为光盘、磁盘等电子媒介形式。高校资料室必须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快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来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时效性提高[3]。

在实现资料室工作自动化方面,应发挥学校图书馆对院系资料室的业务师范及指导作用,院系资料室的所有图书均应在学校图书馆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分类、编目、建库,严格执行文献著录标准化原则,定制统一的分类编目规则。同时,学校图书馆应积极推进在院系资料室采用统一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依托校园网络,形成连接图书馆和各专业资料室的文献信息网络,并使其成为信息服务和文献数据加工的公共平台。新时期提倡资料室应具备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环境,提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水平,迅速完成全校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以学校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的全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化的分类编目规则,建立公共查询平台和标准化的电子书目数据库等方式,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和院系资料室专业文献资料的资源共享。

3.6 加强高校图书馆与院系文献资料室的相互协调,建立资源采购机制

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职责是“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根据这一原则,院系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在行政隶属上由学校统一管理,由于在财产权方面,高校是唯一法人,因此,在学校内部组建资源采购组织,统一协调学校图书馆与院系的图书采购工作,有效使用购书经费,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对于专业性强的学科,宜采用由学科带头人圈定图书目录与组织专业人员到出版社现场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交叉学科,应由相关教师提供图书目录统一采购,特别是社科类图书,文史哲专业均有相通之处,部分图书可能对几个学科都有所帮助,对于这类图书在协调采购的同时,必须配备图书内容的电子版,在纸本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园网同时满足多位读者的需要。

3.7 合作基建,提高科技文献利用率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第八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院系的资料室的科技文献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多年的积累使得专业文献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完整性,但是数量有限的复本制约了读者的使用效率,所以加强文献数字化建设,能有效地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大幅度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率,与学院图书馆资源实现共建共管,建立管理链接真正实现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3.8 院系科技文献资料室向分馆转型,丰富完善各学科资源

传统的高校资料室往往是集中设置在某一地点供学校师生使用,然而,新时期的资料室可以分别设在各学院、系,院系师生就近就能获取专业文献信息资料,如此一来,在高校规模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资料室给教师学生带来的便利愈显突出。

根据院系专业分开设立的资料室巩固馆藏资源建设的学科特色,馆藏资源的收集采取针对相关学科,秉承藏为所用的基本原则,以满足科研和教学为目的。各资料室涉及的学科具体,范围窄,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能有的放矢、细致深入地满足教研需求。最后,分馆设立的资料室可以成为学科发展的平台与基石,因各院系涉及的学术领域常常由不同专业构成一个相关的学科群,资料室在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服务中,应搜集整理各个学科资料,分门别类标准化系统性地构建馆藏资源,丰富、完善、系统的学科资源是院系各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和坚实基础。

4 结语

各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创新化是时代大发展的需求,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虽然现代化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着知识效益发挥因素,但是,伴随着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的不断完善,这些都是可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只要树立正确的建设理念,不断探寻新思路、新方法,从制度、资金、文献、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就一定能使资料室更好地发挥其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所以,在今后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格局的创新中,不但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还应实现“人本主义”,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付光宇.谈新时期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建设[J].创新科技,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