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经济管理范例

文科经济管理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1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研发其主要受到生物解剖学与神经生理学的启发,一个单个神经细胞通常叫做神经元,而整个神经元主要由胞体、树突、轴突等组成,通常情况下胞体与树突接收从其他神经元传输来的信息,然后在轴突的突触区域将信息传递至其他神经细胞,这样就完成了信息的传递。而科学家们受到这一原理的启发之后,就发明了映射算法,其有着自组织特征,这样信息的有效传递得到了保证。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就是基于神经元结构并使用映射算法来进行设计的。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外部世界人们均是利用数字向量进行表示的,并且这一表示使得人们在很多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经济管理中神经网络也可通过向量来对外部事件进行标记,但是该技术的具体运算却和通常使用的数字计算机方式有很大差异。

2经济管理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一些主要功能

当前经济管理过程中所用到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其是受到生物神经学等学科的启发而研发的一种新型的相对智能的信息加工系统,因为其主要结构是对生物神经系统的一种仿造,因此其也具备了一些相对的智能功能。

2.1信息联想记忆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其在设计之初就使用了并行计算与分布存储功能,因此其具备对系统输入的数据信息与系统嵌入模式间的联想记忆功能,该功能在具体的信息处理时,能够及时的将一些相互关联的信息做合并处理,使得海量数据处理更加便捷、高效。

2.2系统具有非线性映射功能

当前很多的信息处理软件,信息输入与输出时的线性映射关系均很难建立,这样的处理软件很难完成一些已知模型的建立,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其采用映射算法,并且其和大多数的数学计算机运算方式不同,因此其能够很好的完成非线性映射,而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通过该技术这一功能,常常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建立起多维非线性函数数学模型,这样数据信息反应的实际情况将更加清晰直观,决策者就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2.3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能够完成对输入信息样本的自动分类和识别,该能力极为精准和强大,而过去经济管理过程中仅能够完成信息的同类归纳,异类相互分离的识别和分类,该技术更进一步的完成了对于非线性曲面中逼近类问题的识别和分类,并且其对该类问题还具有较好的处理功能。

2.4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传统的经济管理中所用的软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能够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而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且这一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其摆脱了过去单纯的一次加工,实现了对结论存储及再加工,也就是说,其能够在无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对输入、输出的数据中特征做抽取,并找出规律,最终构建能够表达的模型,这样决策者将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内容做更深层次的掌握。

3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

随着计算机技术向智能化的不断过渡,其智能化能力和特征使其应用范围更广,并且其应用潜力更加明显,过去经济管理过程中很多难以解决的信息问题被解决,并且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而就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说,其主要在信息加工处理、自动化、工程力学、医疗、经济管理等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经济管理中该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信贷分析与对市场的预测方面:

(1)计算机科学在信贷分析方面的应用。

对于经济管理中的信贷分析来说,通常情况下,信用评估机构具备较大的特异性,因为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判断其信用的条件也是极为复杂的,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出现判断失误的几率就更加大了,而判断失误的结果必然会使得信贷机构在信誉和经济上遭受很大损失。而通过计算机科学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中的评价系统,因为该技术的所使用的原理是,将要求贷款的公司所填写的申请表的一些关键信息编码作为向量然后输入系统内,而输出的信息则为对该公司的实际的信用情况一些客观评价,并且系统还能够从以前输入的大量历史数据中对当前信息作对比校正,以使得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因此,该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信贷分析工作人员的一些主观方面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正是因为神经网络技术评价系统其在信用评价方面具备这种优势,所以其在当前金融分险分析方面使用极为普遍。

(2)计算机科学在市场预测方面的应用。

对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市场预测,其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可能造成市场供求出现变化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找出其变化规律,然后通过收集市场上的一些信息,进而对市场未来供求状况做预测。而预测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决策而服务的,是为了减少盲目决策,提高决策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而通过计算机技术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如神经网络在期货市场的预测,其首先根据所收集到的某支期货每月的平均价格、市场心理指标量、价格不定性等影响期货变化的数据因素,然后建构其对应的较为准确的市场模型,而模型的建立使得其能够通过相关信息的输入,较为准确的预测出下一阶段该期货的价格走向,并且其能够通过该走向,反推出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市场信息,这样决策者将更加容易做出对应决策。除此以外,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其在股票、数据挖掘等方面均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4结语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2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过程,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文化直接影响经济政策实施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目前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说明,我们的经济文化还存在许多误区。为了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对当前的经济文化进行系统反思。所谓经济文化,既是指在经济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结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1],同时也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在创新、创业、合作与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观[2]。因此,经济文化谈论的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对科技的关注也应该成为经济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文化问题时,自然离不开对经济与科技关系问题的研究。

一、中国在科技与经济关系处理上的成就与问题

经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关[3]。在分析科技与经济关系时,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不同经济文化理念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上,即经济发展是以资本、劳动、资源、制度、技术哪类为主的问题。

(一)成就简述

从这些年中国的发展来看,在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体现在发展理念的转变上。20世纪80年代,为了缩小我国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加速经济增长,我们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科技战略,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现在,我国数百种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继20世纪80年代提出经济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一任务后,1995年又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入21世纪后,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加剧,2001年起,国家开始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适时提出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大力谋划创新型国家建设: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并公布了详细的配套政策;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颁布,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些举措,极大地推进了有助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应该说,在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上,我们的理念转变已经完成。

二是体现在科技发展所需要的投入不断增加。在理念转变作用下,我们对经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认识日渐清晰,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我国已经进入科技起飞阶段(R&D强度达到1%)。2010年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R&D人员318.4万人;全国R&D总经费5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0%;R&D经费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与日本相差无几,这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正是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我们才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命题,从而使我国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处理带有了鲜明的经济文化时代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科技与经济协调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问题依然存在,科技短缺情况依然严重。

一是研发强度有差距。2001年通过的“十五”规划要求,研发强度到2005年要达到1.5%以上,但实际上,这一目标到“十一五”中期的2008年才实现。目前,全国统计的R&D强度达到1.70%,但是高于这一比例的省份仅有北京、天津、上海、陕西、江苏、浙江6个省市。一些经济大省如广东、山东、辽宁等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说明我国还未真正走上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轨道。

二是自主技术少。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很高。不过在出口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很低,还不足10%[4];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科技管制不断强化的今天,尽管国家层面上形成了对自主科技的高度需求,但在微观层面,企业往往是从短期的投入产出比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还是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高。

三是自主创新理念上的差距依然存在。为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在科技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开发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三个内涵,后来又明确,外资企业可以视为中国制造的一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跟踪模仿政策的一种延续。作为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基于利润考虑,很难将工夫放在原始创新上,从而导致中国自主创新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是科技创新质量低。中国还没有走向价值增长之路,依然是粗放型的数量型增长模式。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为例,国人将之视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科技进步的标志性工程,但国外对我国高铁技术的质疑不断出现。尽管中国方面表示,高铁技术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同时也承认,为了引进这些现有技术,我们支付了大量的专利费。中国现在每年申请与授权专利构成中,发明专利比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提醒我们,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质量还很低。

五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战略意识欠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按照西方大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压力,实现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而且,为了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了明确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从而为我国技术进步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然而,2010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说明,地方政府与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意义,对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关注中,缺乏对经济文化时代特性的感悟。

二、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科技与经济不协调原因分析

人在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由于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中,这样的判断与选择不可能摆脱诸如价值观、传统习俗、社会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影响[3]。从经济文化视角看,我国科技与经济关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由以下原因造成:

#p#分页标题#e# (一)传统经济文化中存在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

国民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受不确定规避倾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权力距离大小、刚性和柔性倾向等文化因素影响[5]。在上述四个文化维度中,我国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因素要大大低于不利于自主科技创新的因素。对这个问题,以研究国民性著称的美籍华人许烺光在分析中国为什么在近代工业化中失败时也曾做过分析。他指出:“相互依赖的文化模式是对中国工业化失败原因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6]298他认为,虽然相互依赖对于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羁绊了人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状况不改变,作为整体的文化就只能保持相对的停滞,中国的社会就不能富强进步。“因为经济收益不是他们安全感的主要源泉,人们也不强调经济收益的作用”[6]306。既然这样,国民显然很难在内心里产生对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深刻关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属于创新驱动型,科技研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比重较高。国内企业与学者虽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经济行为。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应该加快技术转移与升级步伐。但是,部分发达省市却担心这样做造成本地的“产业空心化”而积极性不高。其实,支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主要来自于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在技术创新形态上属于跟踪模仿型。在今天的社会和组织中,人们日益靠知识而不是技能来工作,知识胜于技能[7]123。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的认识不是很清醒。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创造性模仿”来维持领先地位,这些观念在我国是稀缺的,并没有成为经济文化的主流。缺少这样的氛围,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必然被延后。

(二)经济发展理念重塑不到位

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学到的一系列共享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可以解决这一群体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的问题,能够使群体成员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感知、思考和行动方式[8]。这一特点告诉我们,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经济文化理念的偏差必然导致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失当。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大国的主要原因在于理念重塑没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识到了发展新的经济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对如何定位自主发展等问题,我们重视得还不够。经济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时间中,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高科技含量与日俱增、信息经济逐渐扩展是目前经济文化的主要时代性特征。经济主体只有适应这一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以最少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9]。但是,理念上的偏差使得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特别是多年间形成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惯性思维,使得我们缺少一种通过观念变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面对公害问题、石油危机的压力,日本实现环保技术与节能技术突破的案例告诉我们,制定建立在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上的经济科技发展长期战略的重要性。不过,在科技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已经过去10年的今天,在短期的经济增长还是长期的技术进步这一问题上,拉闸限电现象说明,我们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战后日本科技与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经验提醒我们,经济文化理念中确立对科学技术的真正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三)经济成功的包袱沉重

有人曾经将日本的发展定义为“适者”模式的典范,即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对策来追求成功。其实,“适者”模式需要的不仅仅是扭转逆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善用机会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容易受到“持续成功”的威胁,受到“小成即满”的威胁[7]123。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在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上存在的问题,人们对我国在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中面临压力的认识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20世纪80年代,日本领跑亚洲大陆经济,但是,在能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高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基因遗传、软件和金融等方面,日本与美国相比差得很远[7]序言,2。不过,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巨大冲击,使日本对正在发生的历史性的世界大转换———网络化的信息技术这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认识不到位,依然沉迷于过去的成功中而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重视不足,由此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之久的衰退。其实,无论是冷战期间日本的成功,还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以赶超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完结之后,如何迅速形成能够承上启下适应国内外巨变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常见的情况往往是,成功持续的时间越长,人们越容易陷入“成功的包袱”,越会滋生对支撑以往成功的制度、习惯、政策等模式的过分依赖,乃至心理麻木[10]。中国目前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情况非常相似。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需要追赶的对象已经不多,应该到了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候了。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总量的增加,更要关注这种总量增加是由什么因素支撑的。换言之,赶超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必须自己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必须摆脱从短期的“成本—收益”角度进行技术创新的惯性思维,要勇于挑战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经济文化中这种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与科技地位不相称的主要原因。

三、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设计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不过,由于经济文化理念方面的偏差,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我们有必要从经济文化层面入手,对如何协调科技与经济关系做出政策设计。

(一)推进经济文化的时代性

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在经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是当代经济文化的主要特征。理念上的偏差使得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例如:对于中外经济摩擦,我们更多的是试图从共享性发展这一角度说服相关国家改变做法,而没有意识到正是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了我们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被动状态。这种情况说明,要形成与经济文化的时代特性相适应的主流经济文化理念是多么的困难。面对日本经济低迷时期凸显的中日经济竞争,日本人提出,政治上的摩擦是个别问题,不是本质问题。关键在于中日两国的哪一方能够努力把用于政治摩擦的能量转化到提高教学质量、扩大设备投资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附加值上去[11]53。可以说,对国际经济文化的这种深刻体验,是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走出来的思想根源。对中国来讲,如何适应世界经济文化的时代性特点,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同样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文化氛围。对于发展自主高新技术的反对意见,我们应该采取中川秀直那样的态度:在难以学会计算机的那些人中,说“计算机没有必要”的人很多。但是,就算你们是这样认为的,也请不要妨碍孩子们的教育和学习。因为这样会犯旧日本军队同样的错误。旧日本军队陶醉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拒绝一切军事技术进步,用目测能力和精神力量与用雷达装备起来的美军作战,结果招致了惨败[11]77-78。必须认识到,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理念缺少这一共识,对经济文化的时代特性认识不清,将会像日本20世纪90年代那样,导致经济的止步不前。#p#分页标题#e#

(二)寻求发展的新坐标

在中国,对技术跟踪模仿路线的迷信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思维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国外出于对中国科技、经济成长的恐惧而开始控制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时,这种情况仍然在持续。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战后日本在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发展自主科技,提升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在经济赶超阶段已经结束(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时候,日本马上提出要建立适应“先导型经济”的科技体制与政策,也就是要以“课题先进国”的自觉意识探讨21世纪的发展模式,将其作为开创新业绩的出发点[10]231。日本的经验说明,一旦经济追赶过程结束,民族国家就必须努力实现技术的自主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赶超时代已经结束。我们不能继续陶醉于经济总量上的繁荣,而要站在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沿来重新设计未来的发展模式。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构建与“赶超国”向“先导国”转变相适应的经济文化,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尤为重要。这样做,不是否定过去,而恰恰是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开创更为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明确,如同人的一生不可能只适合穿一个尺寸的衣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任何时代都适用的单一型号模式,也不可能有通用型发展模式。适当的模式永远是动态的,随时准备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10]205-206。对于中国来讲,日本战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经验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实现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社会财富总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各种附带问题的不断出现,关于发展的有效性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无论从经济、科技等哪个环节,发展的有效性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发展有效性的主要体现就是自主性与可持续性的增强。目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该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从更深层次说,要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关键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特别是要实现发展的自主性,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知识的扩散与普及。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文化形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智力、能力及人才真正成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2]。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单纯靠制造业是不行的。单纯依靠量的扩张而不考虑在产业链上位置的提升,是一种无效的发展或者低效的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性原则的。文化能够影响技术进步。要通过科技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必须要考虑发挥经济文化的作用。面对国外的科技管制,我们要认识到,关键是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在经济还未走出困境之时,小泉内阁就提出日本未来50年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宏伟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如果没有文化底层对国家自主性的深刻关注,是不会出台“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反观中国,如何形成健全的经济文化,似乎还是一个问题。大多数人还满足于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对自主技术水平的关注。如果说20世纪末期,是人类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化,那么,面对日益增加的环保压力,21世纪经济文化的时代性应该加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与节能技术这一点。充分认同时代观、时代的价值观,不拘泥于环保措施短期内对经营的局限性[10]35,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发展理念。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客户经理;银行发展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全面贯彻“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市场经营理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客户经理制。通过全面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不难发现客户经理制确实为其创造了很多价值。但从商业银行内部发展的角度分析,客户经理的绩效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会造成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不优化,更会影响银行客户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评价标准脱离了银行的长期发展目标。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和优惠,更受用户青睐。为此,商业银行面临外部压力的情况之下会侧重于实现当期目标,从而忽视了当期目标与长远发展之间的联系性,对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绩效要求也更加现实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客户经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表现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过于重视当期的业绩,是为了业绩而工作,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缺乏科学的客户经理绩效评价指标。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在年初为各个分支机构制定具体的任务指标,并且会将其作为评价客户经理绩效的重要标准。这些任务指标通过层层分解,会导致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完成更多任务指标,而且会出现不定时的大幅度增加,没有突出重点,进而导致在实际客户经理绩效评价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另外,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评价过于重视银行经营效益,而忽视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考察,因此商业银行所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实际客户经理的绩效总成绩相差甚远,这样既会降低客户经理的整体工资水平,使客户经理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信心,又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规划。除此之外,部分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经理的业绩进行考核时存在一定主观因素,造成绩效管理评价不科学、不公平。具体来讲,由于客户经理的学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基础等都有所不同,造成客户经理间的个体差异,然而商业银行在制定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而是一视同仁。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绩效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公平,殊不知,将工作10年的客户经理与新手客户经理放在同一考核平台上,以同等的工作量换取同样的奖金,这本身就缺乏公平性,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三)“唯业绩观”的风气充斥商业银行内部。由于商业银行给客户经理规定了过多指标任务,而且过于重视短期目标的实现,因此会在绩效考核方面出现“唯业绩观”的现象,使得客户经理在工作方面也表现出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银行的整体利益的工作态度。对于客户经理的部门负责人而言,他们既要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还需要带领整个团队完成各项指标,如果在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不将其加以区分,无疑会削弱客户经理队伍的整体的工作信心。

三、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管理现存问题的策略

(一)协调商业银行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增强客户经理的工作信心和热情,为推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商业银行应该要重视对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要贯彻“多劳多得”的工作理念,将客户经理为商业银行创造的实际价值与最终考核结果有机联系起来,尽量简化各项考核指标。具体来讲,考核指标可以侧重于存款、贷款等可以为商业银行创造实际利润或价值的业务为主,以客户咨询、金融产品、日常管理等非财务指标为辅,将客户经理的工资和奖金与绩效考核结果全面融合。另外,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经理的绩效进行考核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银行利益与客户经理利益之间的冲突,要在管理过程中协调二者的关系,体现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如此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有效衔接,推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系统。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经理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大量关于客户经理本身以及各项业务的数据,单纯的人工计算不仅无法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大数据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商业银行可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进行客户经理考核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科学完善的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商业银行可以将客户经理的实际业务以及业务所创造的利润价值进行汇总,并通过实际的数据对客户经理进行考核和评价,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对各个层级的客户经理或者同一客户经理的各项业务进行比例设定,然后根据各项指标及其所占比例进行总体评价,进一步凸显客户经理绩效管理的公平性。比如,对刚入行的新客户经理制定相对较低的利润指标,通过适当降低标准,促使他们与工作年限较长的客户经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制定客户经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时还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及时调整银行的经营目标,通过降低实际经营业绩和预定业绩间的差距增强客户经理的营销信心。例如商业银行在2020年设置了存款日均增加额应达标准,但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目标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差异,商业银行就可以借此适当降低存款日均增加额。

(三)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素养。客户经理作为商业银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支撑,其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业绩以及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要注重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的素养,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与客户经理的沟通与交流,要利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客户经理的关心和爱护,尽力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构建一支具有高素养、高涵养的客户经理队伍。与此同时,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素养可以确保客户经理摒弃以往的“唯业绩观”,在办理业务时始终以银行的整体利益为先,以客户服务为先,为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效益贡献一份力量。尤其是对于客户经理团队负责人而言,他们承担着比普通客户经理更多的责任和任务,商业银行应该要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在最终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客户经理团队负责人自身的业绩和其团队的整体业绩,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权重,增强整个客户经理队伍的工作信心。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以定期组织客户经理参加银行文化培训、专家授课等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加强客户经理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他们对银行的信赖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管理本质上是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体现,既关乎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又会影响客户经理的薪资和奖金,因此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面临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内部各项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客户经理绩效管理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评价标准脱离了银行的长期发展目标、缺乏科学的客户经理绩效评价指标以及“唯业绩观”的风气充斥着商业银行内部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很容易影响商业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应该从协调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构建科学的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系统和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素养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一龙.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1):117-118.

[2]张曼琳.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部客户经理的绩效管理对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4

(一)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学生自身发展

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危机意识,提高自主性。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的冲击,往往使得大学生迷失方向,沉迷于享乐当中,大大影响了学业。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能起到警示学生重视学习,自觉做好学业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需要

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又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学风,为提高学生学业提供有利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规模扩张迅速,办学规模的扩大,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影响校风校纪。市场经济下,更多的教师忽视教学,只顾个人前途发展,影响了学校声誉。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教师教学态度,也起到约束学生随性行为,提高学生主动性,进而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

(三)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以国家需要为根本,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性人才。建立挂科预警机制,可以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自觉性,提升文化素养,成为合格的国家栋梁。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挂科问题分析

(一)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现象分析

本文选取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政治三个本科专业,学生考试挂科情况一直比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考研和就业。从教学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数据经过加工后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3年,共有86门课程3591人次出现不及格现象。通过对这些课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各学年的成绩进行预处理后,得到不及格课程的数据,从中选取了不及格课程出现的频率和挂科人数两个指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依据频率和挂科人数两个指标,可以将不及格课程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一类(A)中有76门课程,平均挂科人数3.04人,频率为1.91次。第二类(B)中有9门课程,平均挂科49.22人,频率为6.44次。很明显,7年来,三个专业学生的重点挂科课程只有9门,这9门课程几乎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同学不及格,应该重点关注。可以清楚地看到A、B两大类课程的指标分布情况。A类课程不及格的频率低,并且相对集中。进行细化分析,其中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A1)占大多数,出现的频率低,挂科人数很少。第二种情况(A2),出现频率低,但是挂科人数多的课程,通过对比加工后的数据,可以看到主要有:城市财政学、应用文写作、资产评估、大学美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几门课程。第三种情况(A3)出现的频率高,挂科人数也比较多,有趋向于B类的趋势,主要有军事理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五门课程。B类9门课程出现的频率高,挂科人数也很多,其中有一门课程(B1)微积分挂科人数尤其多。B类的其他7门课程(B2)是:数据库应用基础、西方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统计学、线性代数、会计学、中国税制。

(二)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原因分析

我们在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对A1类课程,可以作为小概率事件处理。对A2类课程,7年中的挂科频率很低,而挂科门数较多,挂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教师授课方式或者批改试卷的严厉程度,与教师个人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可以从学院的角度对教师进行引导与沟通。对A3类课程,有挂科人数和频率增长的趋势,从课程性质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从近几年学生座谈会的反馈情况来看,大一、大二的学生上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参加的社团太多、学生活动太多,已经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重视。B1类课(微积分)7年的挂科人数达到了100人,用指数平滑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自2003年至2007年,挂科人数一直较多,并且每年递增,2008学年人数减少,是因为2007级本科生只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较少,从曲线看2009年以后挂科人数虽然少于2007年,但仍有上升的态势。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两个因素:微积分是全校的公共课,一直是大课堂授课,教师资源缺乏,课堂效率比较低,任课教师布置作业也极少。学生方面课堂消极情绪比较严重,课余时间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建议与数学学院沟通的同时,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自学方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共同提高。B2类的课程大部分是全校的基础课程,外院给我院上课的师资配备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得到大力协调。建议由学院成立本科生课程协调小组,与开课学院和教务处进行沟通协商,同时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讲课过程中有问题的任课教师进行临时替换。关于学生成绩挂科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从数据中反映出来,主要是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看似没有挂科,其实学生的上课情况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到大四以后,大部分学生上课很少了。本院教师对学生或多或少的关照才使一部分同学勉强及格。

三、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建议

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将以往的“事后惩罚型”方式转变为“事前预防型”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校风建设奠定基础,避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不稳定因素发挥作用。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应该坚持可操作性与科学性,调动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四方的力量共同配合,发挥应有作用,保证学生成绩的正常。通过对我校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学籍学业管理的工作方法,提出三点建议。

(一)构建多元主体体系,明确职责,发挥作用

挂科预警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密切配合,协同完成。对此高校应出台书面的挂科预警机制文件,明确挂科的惩罚措施,根据严重程度,设立挂科级别,并与学位挂钩,以此作为警戒。同时,学校在师资力量配对的过程当中,应该综合考虑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教师,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认可。学院作为与学生最直接联系的主体,在预警过程中,应发挥重大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差异,制定人性化的培养方案。比如,课堂学习尽量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中,大四以社会实践、升学、毕业为主,避免大四学生多手抓,增加挂科概率。此外,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也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有困难学生逐个对话,提供相应帮助。授课教师在预防挂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应秉持认真、负责的心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避免“只管课堂、不管课后”的现象发生。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体,需要配合学校、学院、教师的安排,完成学生的本职任务,合理安排学业、实习、实践的时间。

(二)建立基于过程化动态管理的挂科预警机制

挂科预警机制的设立可过程化动态管理,设立入学预警、选课预警、日常学习预警。

1.入学预警。

学校可通过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新生见面会、校园网路等途径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讲解高校的课程完成要求和培养方案,形成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体系,提早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

2.选课预警。

学校应在学生选课时,通过教务系统对课程大纲、课程难易程度、课程完成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基本介绍,提前告知学生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所侧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且有把握通过的课程,做到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

3.日常学习预警。

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根据学生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学习好的学生定期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告知家长,由校方和家长共同协商帮助。

(三)坚持重点预警与全面预警相结合,突出重点预警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5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与真实性

传统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实、不生动、背景材料少、案例过时片面等不足之处。而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直观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观、真实等优点。学生可参观实习基地,跟进案例全过程,自主学习。

2.实践性与实验性

高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一种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任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教学案例等,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开发和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亦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

3.动态性和系统性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和环节。各阶段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整合。实习基地企业的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较,伴随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教学案例面临着动态更新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某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环环相扣,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这些阶段或环节的系统的嵌套体系。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关联,以此反映实习基地企业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逻辑思维。

4.互动性强与收益性高

案例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因此必须与实习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性的的伙伴关系。无论从实习基地企业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授权使用等,还是课堂或企业现场上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都需要实习基地企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师生的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厘清认识,促进思考和行动)。

二、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如下4个实施步骤:

1.建立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机制,与企业共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种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企业获得了紧缺人才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实现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2.撰写教学案例

在实习基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合作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要注意几点: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撰写要针对经管类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得到乐趣和肯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2.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实习基地企业的典型和关键事件、成功经验、优秀的管理实践。3.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管类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案例应跟上时代要求,根据实习基地的发展及时更新,反映当前实际。

3.实施教学

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先期参观和了解案例企业。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企业兼职教师或主要当事人分享案例,引导案例讨论,高校教师参与讨论。假如企业兼职教师或当事人无法到场,可采用录音、视频资料丰富和充实案例,增加其直观的感受。

4.总结改进

为了保证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效果良好,在实施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后期的总结,对教学成果有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继续发扬,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内容与形式就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存在如下3个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

当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还处于一种自发、散漫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联系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成熟的机制。当前,我国虽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其具体操作提出指导性办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是许多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和实习基地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群案例资源共享体系,目前的情况通常仍是一个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业对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与运作体系

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体系,包括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主体以及组织运作。首先,从案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经历,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案例教学的主体来看,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形成师生的互动。再次,从案例的组织运作来看,完整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提出方案或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很难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2.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而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案例资料要真实全面,但现实中企业会因为某些原因隐藏部分资料。4.企业兼职教师和当事人因为工作任务和业务很难安排时间参与案例教学,时间经常冲突,难以配合案例教学。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缺乏

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实习基地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拨出不足以维持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教师撰写案例、带学生参观、企业兼职教师来访等,均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总结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

一、引言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文科建设目标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文科”的概念最早在 2017 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新文科提出的最初宗旨是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在我国,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拔尖”计划 2.0,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风向,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在新文科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相关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及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中关于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新任务,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重点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集中新文科建设的本身内容进行研究,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各类文、经、管、法类课程及专业建设的相关模式进行研究。  通过对国外文献梳理主要有以下观点,Liu(2018)认为会计教学中存在着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会计区分程度不高,没有体现专业差异需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简单。要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学习与本专业后续学习的相关性。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差异,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评估,拓宽教学空间和时间,提高学习自主性[1]。通过对国内文献梳理得到以下观点,Lin(2021)通过对人工智能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的探讨,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践课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对会计实践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2]。向丽(2022)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及分析[3]。张静(2022)“新文科”背景下,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条件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4]。朱佳俊、俞园园(2022)基于 “新文科”的背景下,在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时,会计学专业该如何建设及改革以迎接机会并应对挑战[5]。高磊、李媛媛(2022)新文科背景下研究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相关问题[6]。陈阿丽(2021)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对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进行研究[7]。

三、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会计学属于管理学范畴。会计学课程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在大一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开设,共后续课程会链接到财务会计等课程,甚至是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学习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甚至是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非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会计学专业以外的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包括投资学、金融学、资产评估等专业的学生。非会计学专业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读懂相关公司的年报,为后续分析相关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做好理论支撑,同时对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基于此,为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相关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于会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设定不同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不同授课目标。为了达到完善经济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针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其他经济管理类人才而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并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概述、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等相关内容。

四、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会计学课程作为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专业的设置多数为51课,总计3学分。然而在新文科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仅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对该课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有必要基于会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对会计学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优化。具体而言,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本科生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会计学课程的实验课时,这里的实验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的手工做账为主要内容,虽然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逐渐替代了传统手工记账的大部分工作,但是传统手工记账工作仍然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会逐渐进步,但不会被完全取代,因此传统手工实验课仍然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一定的助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程贯穿知识、能力与素质三维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对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要予以重视,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大部分内容,基础会计部分包含: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基础等会计基本内容,财务会计部分主要是按照会计六大要素的方式展开介绍,最终综合介绍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相关内容,概念—理论—应用为每一部分内容的主线,整个课程也是围绕着概念—理论—应用的思路展开,同时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学课程也要更加注重对最新、最前沿知识予以引入,提升课程高阶性。图2教育教学四大支柱

(二)实践多样的教学方法

1. 恰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在各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要适时、准确地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会计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含:诚信信念、谨慎原则、责任与担当、职业道德、合规意识等内容。(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整个会计行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要求也是对于诚信在会计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地印证,离开诚信的会计便失去意义,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准确的融入诚信这一课程思政元素。(2)“谨慎”同样也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原则,“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对企业的相关风险适时准确的估计都体现出企业管理者对于不确定风险的审慎反应。因此在相关会计基本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谨慎、务实的品格,强调做事未雨绸缪,提高人生抗风险能力。(3)权责发生制强调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做到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工作中要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信心。在会计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树立可持续性的长远业绩观,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有机统一。(4)独立、诚信、保密、客观公正等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会计职业道德所始终倡导的优良品质,因此会计学课程中加入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素质要求的引导,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员至关重要。(5)遵纪守法、拥有合规意识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会计课程涵盖会计方面的大部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合规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恪守职业道德,知法、守法、敬法,切实保护国家、社会公众及投资人等利益。2.注重在授课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相匹配会计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管理决策时,能综合考虑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二是知识与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于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注重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致力于提高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我国产业关键要素,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提升其整体认知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新文科背景下深化跨学科融合新文科背景下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融合,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会计学课程也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及时与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于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科教融合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提出的新要求,科教融合的本质是教学与科研的协调。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现阶段科教融合所需要重新审视的关键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加快推进科教融合。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各类高校的会计学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大部分为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成绩(占比 70%)这样一种方式,更加注重学期末的考核。为了适应新文科背景下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在目前线上慕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充分利用相关的线上授课资源,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过程性考核,增加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出勤等考核内容,具体改革内容主要有:将平时成绩的占比加大到40%,如果平时的考核方式足够丰富的可以加大到50%,对于平时成绩的增加可以解释为利用线上慕课,丰富了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针对学生的慕课学习相关数据作为一项重要的平时成绩考核标准,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组汇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等方式,具体每一部分的比例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及授课方式有所不同。期末成绩占比降为50%。     

(四)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通过以上针对会计学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各种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的好坏需要学生的及时反馈,以准确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新文科背景下针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适应大数据、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五、结语

会计学课程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的必修基础课程,对于应用型复合型经管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新文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大的变化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进行课程改革,为了输出更多的高素质经济管理类的人才,有必要针对会计学这一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相关的授课教师必须及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更新知识体系以及变革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强调实践能力这一要求,相关会计学的授课教师更应该对于实践教学工具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自身现有的专业知识,以培养知岗位、懂业务、熟工具、善沟通、强实战、有操守、守规矩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LiuYQ.ResearchandPracticeonTeachingReformofAccountingCourseforUndergraduateNon-accountingMajor:TakeHenanInstituteofTechnologyasanExample[J].JournalofHenan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College,2018.

[2]LinJ,LiuJ,ZhengC,etal.ReformonAccountingTeachingPracticeCourseinUniversitieswiththeBackgroundofArtificialIntelligence[J].2021.

[3]向丽.新文科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对外经贸,2022(5):148-151.

[4]张静.“新文科”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22(9):107-109.

[5]朱佳俊,俞园园.基于“新文科”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6):137-138.

[6]高磊,李媛媛.新文科背景下财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商业经济,2022(6):183-186.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7

为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11级、12级、13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遇到问题的研究,采取将课程合并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14级学生进行实践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程合并;课程标准

0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大部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比较困难。为了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好本门课程,课程组成员研究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的新思路,进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文件的编制,对14级经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例认证。

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跟教师反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不好学、学不会,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这种情况。在2012年,课题组成员便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1级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分别在2013年、2014年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采取分级研讨的方式。首先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总共分为四组。第一组的学生是学得最好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是学的较好的学生、第三组是学的一般的学生、第四组是学的最差的学生。其次与每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学不好《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原因”,每组讨论结束后,总结原因。将四组讨论结果归纳如下:第一,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第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招的专业,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是文科生。文科生觉得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第三,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第四,无法识读施工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四组学生均有此问题。

2就上述遇到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研讨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归纳的四个问题进行研讨,采取解决方案。具体解决方法如下:①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减少外聘教师的数量,便可解决此问题。②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是文科生,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转变文科生的观念,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学习数学是不同的,不意味着“数学”学不好,计量与计价也学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方式。首先让这些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觉得可以进入本门课程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全部学会。学生能够走进来,通过逐渐学习,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时,自己的成就感就建立起来了,有了成就感就爱学习了。千万不能让学生一入门,就让学生体会本门课程很难,无法学会。③针对第三个问题:“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实际上教师上课的时候也发现此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大家提议可以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合为一门课程,但是需要担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能将两门课程实现完美融合还是有些困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任课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工作很多,不仅要掌握《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的全部知识,还要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课的时候能够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如果采取此种方式上课,要提高师资水平,需要培养至少两位能够按照此种方式任课的教师。④针对第四个问题:“无法识读施工图”。识读施工图是做预算的基本工。很多学生会说,“老师规则我都懂,但我就是不知道该看什么图算”。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之前,学习过先导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识图与构造》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筑构造,一部分是识图。先学习构造,再进行识图,总课时90学时。虽然课时不少,但内容众多、繁杂,教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全部的识图。识图是一个逐渐积累的的基本工。只有通过不断的识图,识的图越多遇到的问题才会更少。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识图在进行每一分部工程计算时,首先应该讲解图纸,图纸看懂后,再进行计算。通过一、两个项目的训练后,逐渐摆脱识图烦恼。

3实施课程改革

首先,进行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研读《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书籍。第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教师成员负责按照教学改革,编写初步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课堂土建实训图纸,编制实训计划、工程量计算书、建筑工程预算书、工料机分析表、材料价差调整表、费用计取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编写教学课件更能胜任。企业成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课堂资料可供选择。但是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既实用又适合学生的图纸。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对教案的编制,教案编制花费了课题组教师的很多心血,也是本次教学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教案采用两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又使教师在内容限定的条件下尽情发挥自己的特色。第三,按照上述编写的初步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以及课堂实训图纸,对经管专业14级学生进行实际验证。在验证中对首先对教案的内容、课时的设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期末修改整体设计,整体设计修改好后修改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特别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类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应该主要让学生动手,而不是教师讲。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着觉得很简单,可是自己一动手就算错。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教师觉得很容易的部分,而有时候学生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教师预留10分钟课内实训时间,可是结果发现学生20分钟还没做完,这样在教案中要及时修改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另外,对课程中较难部分,教师要考虑所任课学生的层次问题,如果学生普遍接受能力不好,教师可以不讲。先让学生学会简单的部分,难点可由学生开拓学习。这样就避免了讲解太难的部分,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太难,打消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4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知识的整合方面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还需继续思考怎么将知识结合才能恰到好处。第二,14级学生订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两本教材,所以学生总是拿错教材。所以需要教师不仅要整合知识,还要整合教材。如果在下一级教材没有整合的情况下,可以只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一本教材,教师把《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知识穿插进去,做好笔记即可。第三,课堂实训图纸还是教师发图,学生私印的状态,如果将其整理成册,更为方便。

5研究结论

5.1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对14级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实例认证,有90%的学生能够学会本门课程,特别很多是文科生以及基础很差的学生。其中有20%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本门课程,并且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准确;希望将来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乐观。70%的学生能够喜欢本门课程,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工程量计算及套价基本准确;希望如果有机会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有所期待。5%的学生虽然喜欢,但是懒惰、不爱动手、老师督促才肯学的学生,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部分工程量计算;对于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过考虑,但是具体能干什么没有想过。5%的学生是不学习的学生,无论教师怎么督促、怎么讲解也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将来就业没有考虑过。

5.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及格率为73%,与往届学生及格率50%比,学习成绩已有大幅提升。

作者:安冰姝 郭素芳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武建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8

众所周知高校的实验室是每个学科中比重较大的一个项目,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项沉重又琐碎的工作,需要经过很多项的工序才能够完成。并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学校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的其中之一。为以往传统的实验室都是以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为主,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对于校方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是困难重重,因来说将是一个巨大而艰巨的考验。

【关键词】

经济管理;管理与建设

引言: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根据高校的各方面的近期与远期的各方面发展规划的方向进行制定,其中包括人员配备、建筑资金、机械使用、建筑要求、任务分配、管理和所需要达到的效益收入的预测等等方面。然后经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的测试,进行更深层次讨论,评估后经校方批准,最后报市委批准备案,才能正式实施实验室的建设。确定建筑方案以后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自然环境条件和实际可用建筑面积等方面制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和预备计划以及财力、物力、人力的制订。并按照经济管理类的方面进行设备仪器方面的更新,建设与校方各方面水平切合实际的实验室,为校方的教学管理与师生的学习提供完美的服务。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

(一)管理者的观念比较落后,专项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

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经管类专业都有一种传统的错误的看法,认为经管类专业属于文科应用型的专业,与其他的文科专业一样只需要一支笔和几张纸再加上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平常的教学实验课程,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抢到要加强文科类实验室的建设,但是现如今许多的高校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经管类的实验室是具有文理相互交融的特殊性的,需要更多的实践来证明结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故此,在对经管类实验室的投入上还不够重视。反而对于那些用来做高难度、高成本,成果显而易见实验的理工实验室具有高度的重视。目前经管类实验室的投资成本规模在高校整体实验室的投入规模中仅占5%左右。由于“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更加愿意将跟多的财力投入到建设和管理立刻实验室中,这大大的制约了经管类实验室的发展。

(二)实验室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建设不健全

目前,经管类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都存在着。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组织结构相对单一,匮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对待工作的热情程度不高成为了一种常态。没有重视到老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可以在实验中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的,忽视了老师在实验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被定义为教辅人员,在工资待遇方面与教师人员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高学历老师都不愿意管理实验室。许多的高校甚至有同一个老师担任教学老师和实验老师,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职业教师的致使水平虽然相对较高,但其对实验软件的操作病不是很熟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实验室软件配备相对匮乏,结构相对单一,更新也相对滞后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许多高校都针对相关专业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但是许多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力度不够,导致实验室的设备缺乏,样式陈旧,使用效率极低。尤其是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更加的不完善。

二、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必要性

根据高校各类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以及科研任务能更好的实施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设备和仪器的分配,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根本上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现代社会的实验室的基本作用就是为学校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做基础。为学校的科研科学的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并且能够加强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实践理论和操作水平。

(一)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经管类实验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一天天增大,随着需求的增高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的能力,才能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只有加强建设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才能实现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实验室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环境,但是这样的环境也是对学生的所学知识、动手研究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考察成果的高低也是对学校水平的认知依据,因此更好的经济管理也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合理的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利用仪器设备研究的结果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在未来拥有竞争力,所以经济管理与实验室的关系是相互依据的两个独立的个体。

(二)学生实习机会少,经管专业实习难得问题通过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解决。

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就是实习。实习能够让学生的工作经验以及社会的阅历得到积累与提高。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找来的人能够尽快的熟练自己的业务,尽快适应自己的广为,而这些就需要具有相当的实习经验才能够达到,然而现在高校学生就业实习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无疑是实习的最理想模式,但是并不容易达到,而高校建立经管类实验室为经管类学生的校内实习得到了保证。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探究

(一)更新建设观念

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是培养经管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根据当前建设经管类实验室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新自己的建设观念,高度重视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的必要性与时代性。

(二)完善制度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虽然是两个不相关的方面,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关系,要想完美的建设实验室就离不开管理,管理实验室的同时也不能抛开建设方面。所以两者的关系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却又互相关联。所以要使两者相互结合,互相依存才可以让校方的实验室发展的更快更强,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要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制定长期规划

现如今当,诸多高校已经进入到了“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阶段。经管类负责人要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抓住这次机遇,利用综合改革的契机,对经管类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计划做全面的规划,不仅要在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上加大力度,也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要从人才培养的方面解决当前的问题,为以后长远的发展做铺垫。实验室建设要开拓新的思路,站在巨人肩上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实验室建设。

总结:

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衡量一所经管类高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通过学校实验室的建设程度以及建设面积等各方面也能看出学校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而以上的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学习,也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进度和质量。不论是建设亦或是管理都是一所高校都必须经过的一条坎坷的道路。同时建设实验室的校方的教师以及管理者等也要意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要看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管理与建设的局势。积极努力的投入到应在的工作岗位,提高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作者:陈瑜 王艳华 刘孝国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