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经济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科经济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科经济管理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

一、引言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文科建设目标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文科”的概念最早在 2017 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新文科提出的最初宗旨是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在我国,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拔尖”计划 2.0,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风向,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在新文科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相关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及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中关于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新任务,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重点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集中新文科建设的本身内容进行研究,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各类文、经、管、法类课程及专业建设的相关模式进行研究。  通过对国外文献梳理主要有以下观点,Liu(2018)认为会计教学中存在着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会计区分程度不高,没有体现专业差异需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简单。要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学习与本专业后续学习的相关性。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差异,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评估,拓宽教学空间和时间,提高学习自主性[1]。通过对国内文献梳理得到以下观点,Lin(2021)通过对人工智能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的探讨,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践课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对会计实践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2]。向丽(2022)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及分析[3]。张静(2022)“新文科”背景下,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条件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4]。朱佳俊、俞园园(2022)基于 “新文科”的背景下,在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时,会计学专业该如何建设及改革以迎接机会并应对挑战[5]。高磊、李媛媛(2022)新文科背景下研究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相关问题[6]。陈阿丽(2021)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对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进行研究[7]。

三、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会计学属于管理学范畴。会计学课程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在大一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开设,共后续课程会链接到财务会计等课程,甚至是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学习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甚至是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非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会计学专业以外的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包括投资学、金融学、资产评估等专业的学生。非会计学专业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读懂相关公司的年报,为后续分析相关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做好理论支撑,同时对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基于此,为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相关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于会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设定不同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不同授课目标。为了达到完善经济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针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其他经济管理类人才而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并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概述、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等相关内容。

四、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会计学课程作为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专业的设置多数为51课,总计3学分。然而在新文科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仅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对该课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有必要基于会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对会计学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优化。具体而言,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本科生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会计学课程的实验课时,这里的实验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的手工做账为主要内容,虽然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逐渐替代了传统手工记账的大部分工作,但是传统手工记账工作仍然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会逐渐进步,但不会被完全取代,因此传统手工实验课仍然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一定的助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程贯穿知识、能力与素质三维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对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要予以重视,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大部分内容,基础会计部分包含: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基础等会计基本内容,财务会计部分主要是按照会计六大要素的方式展开介绍,最终综合介绍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相关内容,概念—理论—应用为每一部分内容的主线,整个课程也是围绕着概念—理论—应用的思路展开,同时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学课程也要更加注重对最新、最前沿知识予以引入,提升课程高阶性。图2教育教学四大支柱

(二)实践多样的教学方法

1. 恰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在各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要适时、准确地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会计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含:诚信信念、谨慎原则、责任与担当、职业道德、合规意识等内容。(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整个会计行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要求也是对于诚信在会计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地印证,离开诚信的会计便失去意义,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准确的融入诚信这一课程思政元素。(2)“谨慎”同样也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原则,“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对企业的相关风险适时准确的估计都体现出企业管理者对于不确定风险的审慎反应。因此在相关会计基本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谨慎、务实的品格,强调做事未雨绸缪,提高人生抗风险能力。(3)权责发生制强调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做到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工作中要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信心。在会计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树立可持续性的长远业绩观,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有机统一。(4)独立、诚信、保密、客观公正等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会计职业道德所始终倡导的优良品质,因此会计学课程中加入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素质要求的引导,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员至关重要。(5)遵纪守法、拥有合规意识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会计课程涵盖会计方面的大部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合规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恪守职业道德,知法、守法、敬法,切实保护国家、社会公众及投资人等利益。2.注重在授课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相匹配会计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管理决策时,能综合考虑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二是知识与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于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注重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致力于提高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我国产业关键要素,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提升其整体认知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新文科背景下深化跨学科融合新文科背景下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融合,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会计学课程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与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于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科教融合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提出的新要求,科教融合的本质是教学与科研的协调。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现阶段科教融合所需要重新审视的关键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加快推进科教融合。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各类高校的会计学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大部分为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成绩(占比 70%)这样一种方式,更加注重学期末的考核。为了适应新文科背景下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在目前线上慕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充分利用相关的线上授课资源,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过程性考核,增加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出勤等考核内容,具体改革内容主要有:将平时成绩的占比加大到40%,如果平时的考核方式足够丰富的可以加大到50%,对于平时成绩的增加可以解释为利用线上慕课,丰富了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针对学生的慕课学习相关数据作为一项重要的平时成绩考核标准,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组汇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等方式,具体每一部分的比例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及授课方式有所不同。期末成绩占比降为50%。     

(四)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通过以上针对会计学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各种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的好坏需要学生的及时反馈,以准确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新文科背景下针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适应大数据、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五、结语

会计学课程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的必修基础课程,对于应用型复合型经管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新文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大的变化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进行课程改革,为了输出更多的高素质经济管理类的人才,有必要针对会计学这一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相关的授课教师必须及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更新知识体系以及变革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强调实践能力这一要求,相关会计学的授课教师更应该对于实践教学工具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自身现有的专业知识,以培养知岗位、懂业务、熟工具、善沟通、强实战、有操守、守规矩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LiuYQ.ResearchandPracticeonTeachingReformofAccountingCourseforUndergraduateNon-accountingMajor:TakeHenanInstituteofTechnologyasanExample[J].JournalofHenan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College,2018.

[2]LinJ,LiuJ,ZhengC,etal.ReformonAccountingTeachingPracticeCourseinUniversitieswiththeBackgroundofArtificialIntelligence[J].2021.

[3]向丽.新文科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对外经贸,2022(5):148-151.

[4]张静.“新文科”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22(9):107-109.

[5]朱佳俊,俞园园.基于“新文科”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6):137-138.

[6]高磊,李媛媛.新文科背景下财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商业经济,2022(6):183-186.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2

为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11级、12级、13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遇到问题的研究,采取将课程合并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14级学生进行实践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程合并;课程标准

0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大部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比较困难。为了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好本门课程,课程组成员研究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的新思路,进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文件的编制,对14级经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例认证。

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跟教师反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不好学、学不会,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这种情况。在2012年,课题组成员便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1级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分别在2013年、2014年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采取分级研讨的方式。首先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总共分为四组。第一组的学生是学得最好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是学的较好的学生、第三组是学的一般的学生、第四组是学的最差的学生。其次与每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学不好《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原因”,每组讨论结束后,总结原因。将四组讨论结果归纳如下:第一,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第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招的专业,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是文科生。文科生觉得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第三,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第四,无法识读施工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四组学生均有此问题。

2就上述遇到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研讨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归纳的四个问题进行研讨,采取解决方案。具体解决方法如下:①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减少外聘教师的数量,便可解决此问题。②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是文科生,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转变文科生的观念,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学习数学是不同的,不意味着“数学”学不好,计量与计价也学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方式。首先让这些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觉得可以进入本门课程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全部学会。学生能够走进来,通过逐渐学习,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时,自己的成就感就建立起来了,有了成就感就爱学习了。千万不能让学生一入门,就让学生体会本门课程很难,无法学会。③针对第三个问题:“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实际上教师上课的时候也发现此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大家提议可以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合为一门课程,但是需要担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能将两门课程实现完美融合还是有些困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任课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工作很多,不仅要掌握《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的全部知识,还要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课的时候能够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如果采取此种方式上课,要提高师资水平,需要培养至少两位能够按照此种方式任课的教师。④针对第四个问题:“无法识读施工图”。识读施工图是做预算的基本工。很多学生会说,“老师规则我都懂,但我就是不知道该看什么图算”。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之前,学习过先导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识图与构造》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筑构造,一部分是识图。先学习构造,再进行识图,总课时90学时。虽然课时不少,但内容众多、繁杂,教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全部的识图。识图是一个逐渐积累的的基本工。只有通过不断的识图,识的图越多遇到的问题才会更少。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识图在进行每一分部工程计算时,首先应该讲解图纸,图纸看懂后,再进行计算。通过一、两个项目的训练后,逐渐摆脱识图烦恼。

3实施课程改革

首先,进行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研读《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书籍。第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教师成员负责按照教学改革,编写初步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课堂土建实训图纸,编制实训计划、工程量计算书、建筑工程预算书、工料机分析表、材料价差调整表、费用计取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编写教学课件更能胜任。企业成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课堂资料可供选择。但是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既实用又适合学生的图纸。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对教案的编制,教案编制花费了课题组教师的很多心血,也是本次教学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教案采用两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又使教师在内容限定的条件下尽情发挥自己的特色。第三,按照上述编写的初步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以及课堂实训图纸,对经管专业14级学生进行实际验证。在验证中对首先对教案的内容、课时的设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期末修改整体设计,整体设计修改好后修改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特别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类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应该主要让学生动手,而不是教师讲。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着觉得很简单,可是自己一动手就算错。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教师觉得很容易的部分,而有时候学生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教师预留10分钟课内实训时间,可是结果发现学生20分钟还没做完,这样在教案中要及时修改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另外,对课程中较难部分,教师要考虑所任课学生的层次问题,如果学生普遍接受能力不好,教师可以不讲。先让学生学会简单的部分,难点可由学生开拓学习。这样就避免了讲解太难的部分,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太难,打消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4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知识的整合方面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还需继续思考怎么将知识结合才能恰到好处。第二,14级学生订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两本教材,所以学生总是拿错教材。所以需要教师不仅要整合知识,还要整合教材。如果在下一级教材没有整合的情况下,可以只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一本教材,教师把《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知识穿插进去,做好笔记即可。第三,课堂实训图纸还是教师发图,学生私印的状态,如果将其整理成册,更为方便。

5研究结论

5.1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对14级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实例认证,有90%的学生能够学会本门课程,特别很多是文科生以及基础很差的学生。其中有20%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本门课程,并且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准确;希望将来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乐观。70%的学生能够喜欢本门课程,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工程量计算及套价基本准确;希望如果有机会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有所期待。5%的学生虽然喜欢,但是懒惰、不爱动手、老师督促才肯学的学生,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部分工程量计算;对于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过考虑,但是具体能干什么没有想过。5%的学生是不学习的学生,无论教师怎么督促、怎么讲解也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将来就业没有考虑过。

5.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及格率为73%,与往届学生及格率50%比,学习成绩已有大幅提升。

作者:安冰姝 郭素芳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武建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3

众所周知高校的实验室是每个学科中比重较大的一个项目,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项沉重又琐碎的工作,需要经过很多项的工序才能够完成。并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学校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的其中之一。为以往传统的实验室都是以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为主,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对于校方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是困难重重,因来说将是一个巨大而艰巨的考验。

【关键词】

经济管理;管理与建设

引言: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根据高校的各方面的近期与远期的各方面发展规划的方向进行制定,其中包括人员配备、建筑资金、机械使用、建筑要求、任务分配、管理和所需要达到的效益收入的预测等等方面。然后经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的测试,进行更深层次讨论,评估后经校方批准,最后报市委批准备案,才能正式实施实验室的建设。确定建筑方案以后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自然环境条件和实际可用建筑面积等方面制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和预备计划以及财力、物力、人力的制订。并按照经济管理类的方面进行设备仪器方面的更新,建设与校方各方面水平切合实际的实验室,为校方的教学管理与师生的学习提供完美的服务。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

(一)管理者的观念比较落后,专项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

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经管类专业都有一种传统的错误的看法,认为经管类专业属于文科应用型的专业,与其他的文科专业一样只需要一支笔和几张纸再加上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平常的教学实验课程,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抢到要加强文科类实验室的建设,但是现如今许多的高校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经管类的实验室是具有文理相互交融的特殊性的,需要更多的实践来证明结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故此,在对经管类实验室的投入上还不够重视。反而对于那些用来做高难度、高成本,成果显而易见实验的理工实验室具有高度的重视。目前经管类实验室的投资成本规模在高校整体实验室的投入规模中仅占5%左右。由于“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更加愿意将跟多的财力投入到建设和管理立刻实验室中,这大大的制约了经管类实验室的发展。

(二)实验室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建设不健全

目前,经管类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都存在着。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组织结构相对单一,匮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对待工作的热情程度不高成为了一种常态。没有重视到老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可以在实验中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的,忽视了老师在实验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被定义为教辅人员,在工资待遇方面与教师人员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高学历老师都不愿意管理实验室。许多的高校甚至有同一个老师担任教学老师和实验老师,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职业教师的致使水平虽然相对较高,但其对实验软件的操作病不是很熟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实验室软件配备相对匮乏,结构相对单一,更新也相对滞后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许多高校都针对相关专业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但是许多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力度不够,导致实验室的设备缺乏,样式陈旧,使用效率极低。尤其是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更加的不完善。

二、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必要性

根据高校各类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以及科研任务能更好的实施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设备和仪器的分配,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根本上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现代社会的实验室的基本作用就是为学校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做基础。为学校的科研科学的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并且能够加强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实践理论和操作水平。

(一)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经管类实验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一天天增大,随着需求的增高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的能力,才能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只有加强建设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才能实现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实验室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环境,但是这样的环境也是对学生的所学知识、动手研究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考察成果的高低也是对学校水平的认知依据,因此更好的经济管理也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合理的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利用仪器设备研究的结果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在未来拥有竞争力,所以经济管理与实验室的关系是相互依据的两个独立的个体。

(二)学生实习机会少,经管专业实习难得问题通过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解决。

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就是实习。实习能够让学生的工作经验以及社会的阅历得到积累与提高。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找来的人能够尽快的熟练自己的业务,尽快适应自己的广为,而这些就需要具有相当的实习经验才能够达到,然而现在高校学生就业实习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无疑是实习的最理想模式,但是并不容易达到,而高校建立经管类实验室为经管类学生的校内实习得到了保证。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探究

(一)更新建设观念

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是培养经管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根据当前建设经管类实验室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新自己的建设观念,高度重视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的必要性与时代性。

(二)完善制度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虽然是两个不相关的方面,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关系,要想完美的建设实验室就离不开管理,管理实验室的同时也不能抛开建设方面。所以两者的关系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却又互相关联。所以要使两者相互结合,互相依存才可以让校方的实验室发展的更快更强,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要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制定长期规划

现如今当,诸多高校已经进入到了“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阶段。经管类负责人要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抓住这次机遇,利用综合改革的契机,对经管类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计划做全面的规划,不仅要在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上加大力度,也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要从人才培养的方面解决当前的问题,为以后长远的发展做铺垫。实验室建设要开拓新的思路,站在巨人肩上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实验室建设。

总结:

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衡量一所经管类高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通过学校实验室的建设程度以及建设面积等各方面也能看出学校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而以上的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学习,也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进度和质量。不论是建设亦或是管理都是一所高校都必须经过的一条坎坷的道路。同时建设实验室的校方的教师以及管理者等也要意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要看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管理与建设的局势。积极努力的投入到应在的工作岗位,提高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作者:陈瑜 王艳华 刘孝国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了三十五所本科高校,深入剖析了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并对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和方式做出了规划和指导。教育部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倡导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倡企业直接参与高校课程编撰,且课程中真实案例的教学要百分百落实;不仅如此,在主要专业课程中,企业的也要百分百参与其中。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分析

1.1949年——1980年。在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工科学生才配备实验室,文科学生的实践场所是社会,在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2.198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当时观念开始认为文科学生也需要拥有实验室,应具有建立文科实验教学部门的资格。学生实习的主要途经为毕业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受学校安排或自行寻找企业进行专业实习。3.2000年——2010年。此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转变,用人单位和学生在时间需求上存在出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不协调,因此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不真正的接纳实习学生,在此之下学生难以在用人单位掌握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由于企业实习环境愈发严峻,各类高校开始开始设立基于例如VBSE等综合实训软件的综合实训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内实现模拟实习。尽管能解燃眉之急,但模拟实习始终是模拟,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对接根本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4.2010年至今。在此阶段,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的校内模拟实习已经远远跟不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企业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是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缺乏、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财经类高校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存在问题;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无法衔接。

三、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开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根据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以及相关课程教学标准开展的课程教学,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牵涉到的运作方式以及组织模式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制度下开展的。本文通过多个层面的分析,论述了校企合作、产业链接轨、创新模式的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1.以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作为突破口。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转型的需要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其教学体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达成校企合作获取的实际效益,且培养方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校需要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的方式达成培养目标。2.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为试金石。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而不仅仅依靠创业技术达成创业的目标,高校需要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尤其是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经管类专业的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并且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师,通过教师的领导,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3.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为落脚点。根据目前地方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需要全面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4.以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加速器。实习实训基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有创业需求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5.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竞争力。经管类人专业人才的就业大部分在毕业后都进入企业工作,如何让企业专业性人才能够加入到高校教学模式制定过程中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核心点。“双师型”教师在聘任的制度上需要进一步优化,设定专业性的考核方式,严格把控教师的工作门槛,其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并且在后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其进入实训中心进行实践,从而使得其具有培养学生获取行业职业证照的能力,帮助学生毕业。

四、结语

从文章分析的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不难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方式,培养真正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71-72.

[2]徐晓亮,陶加强,陈时高.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28-129+136.

[3]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02:73-77.

[4]刘国政.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5:428-429.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5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晶,王果胜.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改革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55~56.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46~47.

[3]张肇丰,汪茂华,赵琴,陈彩虹,汪晓慧.微视频的兴起与迷思-第九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63~66.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6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模式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从原来的专业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向快速的学习能力型倾斜,这些均是由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更新换代引起的,因此,如何应对社会的这种快速变化的形势,培养出适合整个大社会环境的人才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而如何加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教师的讲授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出现了“教学互厌”的尴尬局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本文以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一点感受,以期对提高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借鉴。

二、教改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量经济学属于应用型、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因此,应注重实践应用,以应用带动基本知识与技能、计量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应用中加深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步骤、方法和思想。基于此,笔者在教授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增加或详讲应用性比较强的概念、原理及方法,如模型的应用条件、平稳性、异方差、自相关等的处理,并结合软件可以熟练操作。且针对相应的知识点提供对应的案例讲解或演示,促进理解和软件的操作应用,并结合已有的科研成果或正在研究的课题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练习和讨论,如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非典对旅游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效果、火车实名制等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练习。删减或略讲理论性过强、缺乏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理论推导等,如有效性、无偏性的证明等,删减或略讲的部分内容可以课后自学,自学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将统一讲解。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在讲解的过程中,重原理及结果,轻推论及证明过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及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经典的计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的特点,对某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或拓展,如对于农业高等院校,比较注重农户生产或消费意愿方面的研究,就重点拓展用于意愿选择分析的Logistic回归等,使其能学有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国一个显著的教育特色就是在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虽然最近有所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但整个分科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理科学生对艺术、文学等文科知识的缺乏,文科学生对数理化特别是数学等理科知识的匮乏。知识的相互匮乏使其弊端在大学的学习期间暴露无遗。计量经济学课一般在经济管理学院,而经济管理学院文科学生居多,致使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推理证明进行不下去,甚至往往会出现下面学生高喊我们是文科,听不懂也不需要搞定量的东西,说这些是学数学的人搞的事情,严重反映出目前文科教育的弊端,只注重表面及定性的描述,而缺乏内部的深入的定量关系。这也是近几年出现的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研究生录取中喜欢招数学等理工科学生的原因。针对上述特点,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授模式,往往进入两个误区或极端:一是教师继续讲定量的推理证明,而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也产生了厌学心理;第二是教师轻推理证明等理论知识,只讲软件操作,结果是学生只知道操作,不知道所以然。因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理论与软件相结合为了避免走向两个极端或误区,笔者在讲授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即对于多元回归的古典假设、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虚拟变量等采用重原理说明及结论而轻证明过程的方法,讲述中采用方法与软件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使其可以在理解理论的同时掌握其操作方法,加深其印象,另外,根据已有的案例及结合科研成果,进行系统的说明和详细操作,使其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其意义。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2]。有关专家作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3],结果如下表。从上面的实验可知,在教学过程中越是采用学生参与程度大,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学生收获越大,效果越好。因此,笔者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让同学们以3~5个人为一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分析社会上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分析”、“非典对中国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认识到课程的实用性,调动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又避免了课堂上乏味的理论和证明,让同学们真正掌握到知识和技术。另外,同学们通过完整的从收集问题、拟订方案、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到得出结论的整个流程的参与,加强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观点鲜明,创新点突出的文章可以通过指导修改后发表,进一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交流经过前面的实践教学,每个小组通过自己的合作努力都有了对某个问题的第一手数据和结论。由于每组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方法和结论也不一样,这时让他们进行经验、成果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3]。可由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阐明各组所用的方法和观点,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肯定成绩并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互为借鉴,而且还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成果交流的基础上体会计量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和开阔大家的思维和认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兴趣。另外,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情况的检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得到锻炼和培养[4]。#p#分页标题#e#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多采取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计算等以考记忆力为主的题型。它的弊端在于只要学生的记忆力好,考前背公式及题型等,在考试中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容易使学生出现平时上课积极做笔记不思考、期末时忙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问题。学生即使在考试中得了高分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其能力。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4]。布鲁纳的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看结果,而是看过程。他认为,一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得了十个知识点,而另一位学生经过他自己的思考而获得了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当然是第二个在培养学习能力中价值更大[5]。因此,我们建立了基于过程的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并在第一节课时进行说明,让学生目标明确。本体系是在传统考试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应用考查相结合,专项与综合考查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具体包括:1)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即书本理论知识,如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虚假回归等与软件操作考核相结合,可通过最后的综合大练习在机房进行现场考核,主要考其实战能力,占30分;2)期末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期末成绩占30分,期末考试内容既要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也要包括一些拓展性内容,还要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如房价问题,考察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到课率和积极参与课堂及小组活动,完成任务情况等,占40分;对于理论与社会现象,专项与综合考查等已包括在前两项的考查中,不再赘述[6]。另外,不拘泥于上面的考核形式,比如鼓励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公开等均可酌情加分。通过两学期的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性在迁移默化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日益受到欢迎,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克服“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提高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7

[关键词]新文科;国际商务;教学改革

参与国际商务活动日益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常态,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国际商务学科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国际商务课程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或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对国际商务课程定位的探讨是优化国际商务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前提。在辨析国际商务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并提出了优化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方案的建议。

一、国际商务课程定位探讨

国际商务从内涵到外延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王珏等,2016)。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仅仅是国际商务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跨国企业在国际扩张早期阶段所采取的国际商务战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展,既包括传统的货物与服务贸易,也包括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特许经营、合作经营、国际信贷及融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但国际商务并不等同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集合。国际商务课程还常常要与商务职能方面的课程进行竞争。营销学的一部分被命名为“国际营销”,在许多大学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国际商务课程之前还有可能开设过国际营销等涉及商务职能活动专业课程。著名国际商务学者邓宁在《什么是国际商务》中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全球化,尤其是跨国企业的跨境活动,增加了对更多跨学科研究的需求,而国际商务对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国际商务作为一个独立整合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学者们的肯定。在商科的课程中,国际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也是少有的冠以“商务”这一字眼的课程,其他课程都是管理、营销、财务、金融等,代表了一个职能而非整个商务活动(彭维刚,2016)。与商务职能方面的课程不同的是,国际商务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知识整合性课程,需要独立开设。在教学过程中,在体现课程整体商务观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修课程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取舍。

二、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安排

国际商务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组织学及心理学等有很多交叉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对国际商务理论基础的讲授是体现国际商务课程整合性特点的重要一环。“国际”商务之所以区别于“国内”商务而存在,是由于制度与文化的国别差异。国际商务环境决定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和运营手段。按照国际商务课程整合性定位,国际商务课程内容可以按照理论基础→环境→战略→运营这一教学主线来安排。

模块一:国际商务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对主流国际商务理论进行讲授,包括跨国公司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以及天生全球企业理论等。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国际经济学为主到逐渐独立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国际商务研究的过程,研究视角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网络的转变过程(王珏和刘夏明,2018)。现有教科书关于理论基础这一部分的安排有单独设立和不单独设立两种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单独设立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来梳理国际商务理论发展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以查尔斯•希尔的《国际商务》(第11版)这一经典教材为例,该教材第二篇为“国家差异”,这一篇围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正式制度以及文化、伦理等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差异来展开。“国家差异”构成了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制度环境,而近年来得到较广泛应用的制度理论在解释“国家差异”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商务行为和绩效方面具有较大的适用性,因此可以在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引入制度理论内容。该教材第三篇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其中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和第7章“政府政策与国际贸易”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如果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国际商务既包括企业的多种跨国界商业活动,也包括该企业从一个国内企业演变成一个国际企业,甚至最终成为跨国企业的过程。对于解释这一过程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如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和天生全球企业理论,在国际商务理论基础这一部分讲授是有必要的。一些源自于其它学科,但在国际商务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例如资源基础理论等主流战略管理理论,教师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讲授。如果学生已经在《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学习过该理论,则可以聚焦于这一理论在国际商务领域的扩散和应用以及与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的比较和融合。

模块二: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商务活动既可能涉及全球性的贸易与投资规则或者商业惯例,也可能涉及特定东道国的管制、规范和认知制度,还可能涉及第三国及母国的监管制度。与国内商务相比,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遵守国际商业惯例和东道国的制度规则,适应东道国文化环境,做到合规经营。本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国别视角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全球贸易与投资环境、国际金融与税收制度环境等。

模块三:国际商务战略。本部分的主体是企业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有效竞争所采取的战略和组织结构,包括国际进入战略、战略联盟与跨国并购、战略与结构等。进入外国市场是国际商务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国际进入战略章节,解释区位、进入时机、进入规模、进入模式等战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联盟和收购是全球企业实现扩张的两大重要战略,可以单设章节讲授。战略与结构部分主要解释在成本削减和地方响应压力下跨国企业战略选择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块四:国际商务运营。为了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成功地进行竞争,企业需要履行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和财务等职能。本部分基于全球生产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营销与全球研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会计与财务等运营问题探讨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获取竞争优势。

三、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思考

(一)用统一的框架来组织和阐释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安排可以使与国际商务环境、战略和运营相关的问题以一种系统和整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国际商务课程知识体系逻辑的严密性。丹尼尔斯等在其教科书《国际商务:环境和运作》中把影响国际运作的因素区分为两类,即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政治政策和法律实施、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及地理影响等)和竞争因素(产品竞争战略、企业资源和经验及各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等),这一框架统领了各章内容。彭维刚在其教科书《全球商务》中以一个基本问题(即什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的成功与失败)和两个核心观点(强调正式和非正式游戏规则的制度基础观和强调企业特有资源和能力的资源基础观)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基于制度和资源观点的理论框架,以此形成了贯穿并统领全教材多个主题的主线。借鉴彭维刚(2016),笔者采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影响国际商务战略和运营,进而影响国际商务绩效”这一框架来组织教学。在这一框架中,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而制度环境包括母国制度环境和东道国制度环境。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母国制度环境因素是认识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商务行为差异的关键,把母国制度环境纳入框架可以更好地解释新兴市场国家跨国企业国际商务行为。

(二)重视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

案例教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形式之一,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组织、思考和讨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连接,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选择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章首案例可以选择有趣、新颖,并能覆盖各章所要讨论主题的案例,同时兼顾国家、行业及企业多样性。章末案例的目的是提供具体的国际商务活动情境,让学生分析并讨论特定情境下企业的国际商务决策,以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无论是章首案例还是章末案例,时效性固然重要,但经典案例质量可能更高,可以兼顾。由于案例篇幅普遍较长,案例阅读可以采取预习的形式,在预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案例关键点,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形式。案例讨论能有效率地进行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案例要讨论的问题。在案例讨论之前,精讲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案例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和铺垫,案例讨论很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将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适当地加以引导,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

国际商务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国际商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引导学生正确和全面认识各国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在国际商务领域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制度与文化自信及道路自信。在制度与国际商务章节,引入“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成功”及“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两个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介绍相关理论进展和文献,如姚洋等的著作《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模式问题的思考;以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区位优势为例,结合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营商环境提升方面取得的不断进步。在文化与国际商务章节,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讨论,结合新冠疫情所凸显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以更包容的态度看待国际商务活动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章节,以“走出去”中国跨国企业为例,分析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激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的作用,并与母国制度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影响文献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具体表现。在国际营销与全球研发章节,以《财富》世界500强为例,介绍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卓越表现,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成就在微观企业层面竞争力上的体现。国际商务课程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学术期刊、主流财经媒体的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鼓励学生提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突出中国企业国际商务实践

文科经济管理范文8

在中国体育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点是高校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的素质状况。然后就教学方法和教学用例给予了相关的阐述。另外,在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教学方法;教学用例;比较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共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延伸,对于计算机这门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大学生必须面对与掌握的学习领域。我国的体育类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初期阶段都会安排《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课程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学习。体育类高等院校的高校教师如何把计算机这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在面对体育类专业和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的课堂上将计算机的思维和知识更好地进行传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学生学生素质分析

对于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擅长的是身体的运动素质,更多的是长于形象思维与图形思维。他们通常没有经过大量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学习,因而对于数学概念和符号不十分的敏感。而对于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比如管理类,心理学,人体科学,体育经济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课的功底更强一些,比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学生在抽象思维与符号思维上更擅长。

2体育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用例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体育类专业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和图形思维,那么在讲授计算机概念和知识框架时就尽量避免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来讲解。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的课程中,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要遵循不同的规则,因为计算机的每个部件的工作电压、工作速率都不尽相同。那么可以就足球运动的特点进行讲解。在足球运动中,前卫、中卫、后卫与守门员都具有不同的比赛任务与体质条件。前卫更擅长抢点和射门,中卫强调的是组织能力,后卫注重补位和防守。那么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运动节奏和效率,这就需要对于对方的理解,计算机中硬件的接口就是完成诸如此类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知识点中,有一个是信息通过通信信道传递的时候都会有衰减并受到干扰。那么如何在信号衰减到失真之间进行增益和放大以及抵抗干扰就是计算机网络里通信技术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那么在教学用例上,可以结合竞赛中接力比赛的例子。在接力比赛中,每个队员在交棒时都差不多是力量耗尽,通过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个队员,原有的速度得以保持下来。另外,在每一棒中,队员的奔跑技巧都不尽相同,有的强调弯道技术,有的强调交接棒技术,有的强调冲刺技术,这就相当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媒体的抗干扰能力,在不同的现实环境中要有不同的现实技术与其对应。

3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用例分析

与体育类专业的学生相反,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更擅长于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那么可以更多地结合一下数学以及经济模型进行讲解。比如根据文献[1]和[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将多台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设备相互连接,从而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节点是计算机、计算机之间通过通讯技术连接到一起和计算机网络这个系统是以资源共享为基础这三个知识点。

3.1经济管理类非体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用例分析

对于经济管理类的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经济的利益关系比较敏感,擅长于人在经济行为中的数学模型。在讲解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时候可以着重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数据通讯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个知识点中的资源共享。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也分成正和博弈与负和博弈。人与人之间只要有行为来往,就会有得到和失去。而在零和博弈里,人们最后的收益总和为零,有胜者就一定有败者。如果选择合适的策略,就会使最后的收益总和为正值,即正和博弈,也就是在经济学领域普遍提到的"双赢"。前提是博弈的双方都会达成一个默契和契约,无偿和廉价地供给对方自己的资源,从而反过来说,自己以很小的代价获得了需要的高代价资源。举个例子来说,甲地盛产棉花,却缺少铁矿,而乙地则正好相反,盛产铁矿,而欠缺棉花。如果双方都愿意低价出让自己丰富的资源,也就同时会廉价地得到自己的稀缺资源,从而在整体上达到大家都获得了最大的收益。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每个计算机节点都无偿地供给需要者自己所拥有的资源:CPU、内存以及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诸如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等等,还有存在外存中的数据和信息。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个经济学中的双赢的典范。

3.2文科类非体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例分析

对于文科类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比理工科学生来说,比较看重生活品味,感情丰富,擅长于具体问题的思考。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时,可以着重于计算机之间通过通讯技术连接到一起的知识点。比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以中国古代的烽火台来导引,中国古代的烽火台作为传递紧急的军事信息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白天点狼烟,晚上通过点火来传递军情。那么为什么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在两公里左右呢?这是因为无论是狼烟还是烽火,作为信息也同样存在衰减,到了极致也就会消失,造成信息的丢失。两公里的距离大至可以保证信息能够完整地传递下去。同时一般而言,信息在传递的过程当中都会受到干扰,也就是说,接受方会传递错误的信息,比如说如果有人有意和无意地点狼烟和放火在这个距离上也能够使接受方正确地判明是否是真实的军事信息。另外,从生活的细节中以及一些我们平常并没有注意的生活事实中也会发现类似的证明。比如,可以给学生说,你们同学之间在学校的校园里如果相距一百米左右很少会有同学会通过喊话,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知道对方会听不清楚或者根本就听不见。这个时候如果想及时地传递信息很可能会用手势和肢体语言。这个生活中的细节和不容争辩的事实也说明信息的传递实在是有许多技术的内容。从以上列举的教学例子出发,学生就会产生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兴趣和认同感,这样对于不太擅长理工科思维的文科类学生来说在介绍计算机里的技术术语和手法时学生也会很快的掌握。

4结论

体育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教师面对的是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体育专业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擅长抽象思维。在非体育专业中,经济管理类和文科类也都存在着不同的素质状况,在教学方法和用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付大愚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