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课程范例6篇

法治教育课程

法治教育课程范文1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到了一个新阶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指针,需要深入学习,广为宣传,使依法治国精神融入进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依法治国;思政课;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把依法治国精神融入进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使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精神及时进课堂、深入进人心、落实在行动,使遵纪守法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决定》内容,把依法治国精神深深嵌入自己头脑。一要先学一步。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在个人思想、日常行为、教育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始终与中央精神和当前政治形势保持高度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党的决策,并把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融入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主要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及时收看、收听、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到内容学习得全,实质把握得准,精神领会得深。二要深学一层。要原原本本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全面把握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结合学习辅导读本深刻领会依法治国精神实质;通过参加宣讲会、报告会、座谈会,拓展对依法治国决定的认识。三要博学一些。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件本身的学习领会,要以依法治国精神为主线,广泛涉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对宪法、专门法都要有所涉及和了解,要能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涉法问题作出准确解释和科学回答。要通过深入学习中外法律史,研究中外法律制度,深刻把握当前党中央所作出的依法治国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要深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丰富文化营养,让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成为我们日常行为基本准则。其次,要结合课程实际着力宣讲全会精神,把依法治国精神融入学生头脑。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把中央决策贯穿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融进入学生头脑,并以之指导学生日常行为。当下,要确保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依法治国精神进课堂、入人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着重从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角度,阐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可行性,教育学生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认识依法治国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着重阐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首要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学生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政治立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着重向学生讲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使学生明白: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则,“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由此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做道德的践行者和法律的遵从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从哲学高度向学生阐明实施依法治国的哲学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进而增强学生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念。再次,要结合职业特点践行四中全会精神,把依法治国精神落实到日常点滴行动之中。“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要做社会的表率、学校的模范、学生的楷模。在社会上,要严格遵法守纪,做知法、普法、守法的模范,做到违法乱纪的话一字不说,违法乱纪的事一点不做,并依法与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勇敢斗争,以自己的表率行为和正义行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在学校里,带头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学校教学生活秩序;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努力营造优美校园环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创造和谐友爱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和学校规定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坚决做到:以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以健康的内容教育学生,以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有效的考核方式督促学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和督责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使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准则。

法治教育课程范文2

一、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体系化课程

我院二级学院根据各个专业实际和培养目标,利用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在第二课堂开展法治教育。

专业性院校法治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教法上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上课时要将传统授课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改变法律课堂严肃枯燥的教学氛围,营造轻松活泼的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新观点、新案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法律知识和案例结合在一起,防止教学语言枯燥乏味。二是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反映这些学科专业的新动态,适当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回应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在教学中兼顾专业学科的研究进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增加不同观点的争鸣。三是课程考查方式的科学性、灵活性。例如在期末考试采用非书面形式,运用模拟法庭和小组辩论形式完成考试,或者采用书面考查形式,题目由案例讨论、话题论述等题型构成,力求多角度考查学生水平。

二、“校地校企合作基地+专长”凸显法治教育现场感

突破专业性院校的范围限制,校园内外紧密结合拓展教学场所,在专业实践基地或者作品设计环节等完成法学教育,让法律成为“活生生的法”,让学生时刻浸润着法治精神。

专业性院校可以发挥优势,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实际,通过举办主干专业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丰富多彩活动来普及法律知识,例如,创作和法治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等,用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更多地开展法治教育。

专业性院校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立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这些社会实践基地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实践基地的导师可以将社会实践和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手把手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学法用法的氛围,并且将课堂中学到的法律理论知识和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结束后进入社会教育阶段,将更多地投身到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强化法律保护的意识。

三、增强法治意识,将法律转化为维o学生权益的有效工具

法治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效应;高校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即无论是思政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课程,都要担负起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职责。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单一的、传统的主渠道育人方式向“课程思政”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方式转化。按照“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要求,把所有学科和课程都纳入课程思政体系,使各学科各门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把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两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限于思政课,而是拓展至整体的所有课程,使各学科都能真正投入到高校的育人工作中,体现育人的价值。二是融合性。课程思政本身并非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必须与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结合,才能体现价值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三是潜隐性。课程思政实施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各门课程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非同属一个概念范畴。思政课程是指一门或者一类具体的课程,而课程思政所主张建立的课程体系,乃是各门类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思政课程发挥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他所有课程则注重在培养人的专业素质过程中铸牢理想信念、涵养人心、培育人格。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不存在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因此要避免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当相辅相成,在互通中“传道”,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作用和服务于育人的目标。

二、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的系统性、纲领性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纲领,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2]“课程思政”是对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积极回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只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多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当前,高校办学面临着社会利益分化、思想观念交锋、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挑战,这既给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和易变性,受外界的影响大,容易摇摆不定。尽管当今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普遍较好,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践行能力弱,且缺少内省的精神。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促进学生明理力行。

(三)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无教学的教育”,即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相对独立的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承担“德育”的功能,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的功能。尽管功能各有不同,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既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入挖掘并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3]高校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育人目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专业课程往往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其一,专业课教学在课时上有优势。专业课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阵地,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时间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弥补了“思政课程”在课时上的“不足”。因而专业课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其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程学习。一般而言,大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视为日后步入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学习热情相对高涨。其三,专业课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科学力量。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通过较为隐蔽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其四,从目前高校教师的构成来看,其他专业课教师无疑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全员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1.认识上认为不需要。一些专业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是思政课程和学工部门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思政课、党课和相关讲座已经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占用了大量本应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专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具有学科的特殊性,没有空闲的时间和空间让位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专业老师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务空”,不如专业教育实在、具体,至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完全没有必要。2.行为上不知怎么办。一些专业课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愿意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囿于专业教师在意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的具体内容、融入形式等方面存在困惑。在融入内容方面,一些专业教师认为,专业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思政教育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改造,很难做到有效、自然地融合。在融入形式方面,一些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具体环节,切入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最能引发学生共鸣、最能产生最佳育人效果等问题,都不得要领、无法把握。他们认为,如果把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生硬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内化于学生内心,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实际教学中“两张皮”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自成一体,面临着“孤岛”困境,一些专业教师根深蒂固地认为“我教我的专业课,你教你的思政课”,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关起门来上课,几个思政专职教师承担了大学生德育的所有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两者工作职责的简单区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无法有效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错位与偏差。而课程思政有助于突破思政教育过于集中于思政课的瓶颈,破解思政理论课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缓解思政课程“孤岛化”的现实困境,使思政工作真正浸润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考评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中,往往把教学和科研视为重要指标,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付出与成果难以量化,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中无法彰显,这导致高校教师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与积极性。

四、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认同

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代高等教育有具体专业之分,但是每门课程都有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每个专业背后都渗透着价值观教育,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文化内涵与意志品质,提高其政治素养,并非只依靠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解决,必须依托高校开设的多门课程,只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发挥协同与共进的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双重性,认识到教师既是知识真理的传授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既是学术导师又是成长良师。专业教师要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广大教师既要共同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又要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必须明确的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我们只是提倡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并不是以思政教育去冲淡专业教育的功能,当然不能把“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

(二)构建教学内容交叉渗透的教学体系

1.找准切入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精神重塑与价值启蒙功能,可以挖掘相当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已成为大学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弘扬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关注大学生的公平与效率意识的养成;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大局观的培养;机械工程学科注重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缺少的“技艺”。所有自然科学课程都要向大学生传递科学精神与理性意识的价值取向。总之,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与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期望和发展需要,找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佳结合点,巧妙融入到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尽量避免单调生硬地说教,努力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的最大化。思政工作就像“盐”,要溶进专业教育的“汤”,只有“汤”美味可口,学生才能真正受用,育人功效才能实现。2.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一是问题教学法。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解答学生思想的困惑,在知识传授中传递正能量。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许多学生经常会质疑“中国的法律到底管用吗”“法治和人治哪个靠得住”“司法能够实现正义与公平吗”“公民的人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吗”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真正关心、思考、困惑的现实问题入手,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要求他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实现法治中国的坚定践行者。二是案例教学法。要通过案例教学,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热点案例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认真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把明德惟馨、崇德修身的要求融入教学当中,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成效。三是互动教学法。要充分利用现场问答、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把知识、真理、精神、思想、价值纳入到互动教学当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

(三)健全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

法治教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中外 思想政治教育课 比较 研究

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崇高性。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经历了创立和发展、调整和提高、整合和升华这三个阶段,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是伴随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从课程设置的“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演进和变化中就可以看出来。

(一)课程设置的内容

“98”方案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大部分。“05”方案后,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在2006级新生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并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05”方案以后,思想政治教育课被确定为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课程内容进一步减少,两门课程同归一门课程,现在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开设的就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程。

(二)教育的方法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叫理论教育方法,另一种叫实践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灌输,学生在下面听记吸收,辅之以集体讨论、分组讨论、个别提问、交流谈心、对比分析法等。实践教育方法就是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志愿服务等,辅之以指导法、示范法、形象法、竞赛法等。

二、外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年来,外国高校德育课的称谓和课程设置虽然不尽相同,但目的大体一致,就是通过灌输使青年学生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课程设置的内容

美国的德育课程称为公民教育。它将道德教育渗透于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等学科;英国的德育课程称为政治教育。将德行、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其德育目标大都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法国的德育课程称为公民教育,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德国的德育课程称为政治教育。除安排政治教育内容,还安排了和平教育、环保教育等内容;日本的德育课程则称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增加劳动课,对劳动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日本很推崇艰苦劳动的教育,有意识安排学生到边远地区体验艰苦生活,经受锻炼。

(二)教育的方法

一是渗透式和隐蔽式的教育方法。力求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二是以活动为教育载体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教育;三是学科协调法。寓德于教,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思想教育的渗透作用;四是道德认知发展法。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阶段思考提出解决办法,然后作出选择;五是六顺法。重视顺情,动之以情;顺性,根据人们的个性和年龄特性施教;顺势,适时进行教育;顺理,晓之以理;顺利,因势利导;顺真,讲真话、实事求是;六是心理咨询法。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训练活动和咨询服务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感、责任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专业兴趣、正确审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三、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启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比较注重青年关注现实社会,注重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促进和推动社会稳定。其内容突出“政治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并将公民的道德品行有意识地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以公民教育、政治教育、“社会科”和“道德时间”等为内容,采取的是渗透隐蔽式、活动载体式、道德认知发展法和心理咨询法等寓教于乐的隐性的教育方法。这些都启示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改变单一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应将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等安排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

(一)课程设置的启示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设满足了当今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时展的要求。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上,单纯地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注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教育,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政治性教育,对于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诚信意识、良好心态等方面的教育显得不够。因此,我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增添带有强烈 “民族意识”的公民教育、历史文化传统、礼仪修养等国学以及经受挫折、热爱劳动、爱好和平等方面的教育。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渠道教育的同时,将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国学的教育,安排进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向纵深发展。

(二)教育方法的启示

通过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虽然国内外都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都注重社会的广泛参与性,但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我们可能更侧重于显性教育,采取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的方式,而西方国家则侧重于隐性教育,立足柔性灌输方式。我们应本着分析、鉴别、学习、利用的态度,吸收国外先进德育方法,立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切实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

第一,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这是因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第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性的特点,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启发和熏陶,只有落脚在每一堂课,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序列,辅之以必要的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切实抓好德育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理论的灌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收到实效。因此,要有计划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志愿服务等,同时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这些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强化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盈懿.借鉴国际经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尹学红,张小杰,李雪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理论前沿,2009(5)

[3]李荣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教育理论,2011

[4]何亚娟.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续敏.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法治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初中;政治;德育教育

当前,新课程改革着力改变教师以往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初中政治课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干课程,然而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多采用填充式教学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因而影响了德育教育的信度和效度的实现,同时也有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

德育教育概说

德育教育释义

所谓的德育教育,即是施教者以社会主流价值和传统道德为教育出发点,并结合施教对象的需要,借助多种方式,使施教对象在同施教者的有效沟通中,使施教对象在思想认知、政治正确认知等方面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的教育过程。当前,德育教育在我国分为广义的德育教育和狭义的德育教育。广义的德育教育通常涵盖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德育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通常就是指学校的德育教育,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判断施加影响,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的教育方式。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初中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干课程,政治课的德育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当前,很多学校基于对高升学率的追求,因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未能将德育教育与数、语、外等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充分等同起来,直接造成了学生的文化教育效果明显,德育教育相对缺位的局面,同时,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往往教育方法单一,重管束而轻引导,因为德育教育效果十分不理想。

当前社会存在着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诸多乱象,初中生的年龄及其心理特质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正是价值观逐渐成形时期,因此,如果未能充分重视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则极易对其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政治课教学经验来看,当前国内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下述问题:

(一)政治课教学理念滞后

初中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会考虑到日后学生的中考升学压力,因此会将教学中心、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完全围绕书本展开,此种教学理念,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分数的提高,但并未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并由于过于强调固化的书本知识而导致了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和教学侧重下降。同时,多数初中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事先进行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结果其所讲授的德育知识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造成课堂上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味同嚼蜡的尴尬境地。

(二)政治课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政治课的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因此政治课教师如果不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学习热情的调动,并采取契合学生兴趣的针对性教学设计,则极易导致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的割裂,使学生产生厌学感,认为政治课所讲授的知识对社会实践和个人的社会生活毫无帮助,因而毫无学习的热情,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变成了被动、机械的硬记忆。出现上述学情,不仅是使政治课的知识传递效果大幅度降低,同时基于前述缘由,政治课教师如果不注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忽略情境与语境的引用各类德育素材,则必将导致政治课本应承担起的德育教育功能也无法实现,使学生将德育教育视为空洞的说教,无法深入其内心,成为其行动的指引。

(三)教师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当前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仍然以知识的讲授为主,部分教师甚至并未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情形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板书内容也无法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久而久之,政治课对学生而言味同嚼蜡,政治课堂沦为部分学生完成其他学科作业的“自习时间”。这样一来,政治课的德育教化功能也无法实现。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前述笔者提及的国内初中政治课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德育教育实施构想:

构建初中政治课教学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即是教学效率较高的且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的课堂。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着力构建政治教学高效课堂,借助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及时分析和把握,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政治课程教学,使所传授的德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点,契合学生的需要。

以生活化教学方式实现德育教育显性知识的传递

针对政治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初中政治教师应有意识的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即以生活化的语言解构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显性知识的传递,并且使学生在易于接受和消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德育理念,并自觉的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和行动的指引,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缄默知识的传递

传统的政治课堂,往往课程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教师布置小组论题,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实现了对他人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学习,也就是缄默知识的传递。所谓缄默知识,即是隐性知识,无法通过语言传递。这种缄默知识的习得,使学生可以将他人思维模式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得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小结

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更要借助行之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构建初中政治课高效课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在兴趣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秋燕. 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6)

[2] 王兴宇. 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 学周刊. 2012(30)

法治教育课程范文6

关键词:当前形势;政治教育;几点思考

引言

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高中教育作为学生学业生涯的重要阶段,其教育模式不再只是单一化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来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来完善教学方式,使其更符合学生当前的能力发展。对于政治教育来说,政治教育普遍较为严肃,因此,教师在开展政治教育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勇敢的表达出来,最终导致高中政治教育出现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着不良的影响。

1.设计灵活的政治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政治教育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讲台上讲解课程,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自主发言权,教师也未意识到给学生发言的空间,教学过程学生过于被动,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极易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最终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被动的接受着教师传授的政治教育信息,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对此,在面临高中教育改革的到来,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课堂教学主体对象,根据学生来合理设计政治教育方式,将学生放于教育主体中心,使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全程围绕学生而开展。首先,教师可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创新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使课程环节更加灵活。如教师可在政治课程教学环节开展前,根据政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来设计游戏教学,在游戏环节中,教师可利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政治德课程中的某个对应概念,再让学生去思考与查找与其内容相对于的概念,并让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与过程能够让政治教材中十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灵活,并通过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1]。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主导者,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政治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让学生感到疏离感以及严肃感,这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大胆的对未理解和不明确的教学内容提出疑问,也无法自由的学习政治知识,最终导致教师无法意识到自身的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来组成多个小组,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挨个的参与至小组当中,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针对意见错误的学生教师可提出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并鼓励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有动力的投入至教学当中,消除严肃气氛,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2]。

2.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政治教育

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结构是以政治案件为主要教学内容,但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育上,教师往往只是将政治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表述,再将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着重表述,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的让学生对内容有所启迪,也就失去了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对此,教师需改变教学方式,明确政治的教学目的,将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及优势进行充分挥发,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接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了使高中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教师可将实际案例融入政治教育当中。首先,教师可在课前进行课堂环节规划,根据政治教育内容搜集与其相关的实际案例,并合理规划课堂教学顺序,使政治教育在实际案例的帮助下增强学生对政治教育的感悟以及理解力。教师在选择实际案例时,可将当下的各种实事案例进行规划,将其巧妙贯穿于政治教学环节当中[3]。另外,为了摆脱传统政治教育的严肃气氛,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趣味设计,趣味设计与传统的政治教学学理念最大区别在于,政治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将学生放于教学中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发挥空间,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融入课程设计中后,能够加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完善,使教师能够反思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政治教育效率。政治教育的趣味设计主要是以活动为主,教师可在政治教育开展前,根据即将讲解的政治教育内容来让学生自由演讲,结合政治教育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看法,并对教师所提供的政治实事案例进行分辨,将其中的对与错进行说明,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事件的判断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掉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参与至政治教育当中,掌握政治教育知识的同时,具备自己对事物的分辨力与见解,能够真正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启迪。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当前高中教育的发展形势可以看出,传统的政治教育方式已无法应对教学需求,也无法得到高效开展。对此,高中政治教育需明确教学主体对象,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灵活的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使课程环节更加灵活。另外,为了使政治教育能够发挥有效性,教师还可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政治教育,通过实际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政治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博.新课程改革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3,(05):42-43.

[2]邓燕燕,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现状与对策——以从化市两所中学为例[J].广州大学,2013,(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