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教育范例

法治意识教育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意识;养成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发展、科技大发展和网络大发展的全新时代,信息、科技、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深度融合。大学生作为新兴事物的重要接受群体,更受网络时代的影响。他们通过网络课程提升个人能力,通过网络新闻推送实时观看社会动态和社会变化,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开展交友活动,通过网络娱乐活动放松自己的生活。然而在他们“赖以生存”的网络社会中,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威胁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的潜在风险。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家在享受网络便捷的时代,却有太多的大学生沉迷网络,在网络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中遭受到巨大的伤害。网络诈骗致使大学生忧郁甚至轻生,“裸贷”逼债致使大学生自杀等等,各种骇人惊闻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面临的各种危险层出不穷、广泛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从大学生成长经历来看,长期处于家庭和校园这两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里,未曾直接面对社会。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中的危险因素缺乏敏锐的辨别能力,更不用说在相互“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直观性的网络社会里,单纯的大学生更是缺乏辨别危险的观察意识和较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他们往往利用网络社会的不可触摸性,以单纯善良的大学生为对象,实施不法行为。例如,犯罪嫌疑人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散播小额贷款消息诱惑大学生进行贷款,他们会用看起来相当具有诱惑性的条件来诱导那些为了贪图一时虚荣而急需用钱的大学生,用表面的“无息贷款”隐藏背后的“巨息目的”,用巨大的骗局来遮掩背后的不法目的。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放款之初诱导大学生填写相关的信息,甚至获取极其私密的信息以满足放款条件,待学生无能力偿还巨额利息时,再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开展威逼利诱。还有的骗局中,犯罪嫌疑人通过不法手段盗取大学生社交平台账号密码,再以该学生身份向其好友发送借款信息以达到骗取钱财目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就会缺少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尤其是一些因爱慕虚荣需要用钱的学生往往容易掉入犯罪团伙的陷阱中,甚至发生一些严重的后果。还有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谈恋爱等交友活动,而网络对犯罪嫌疑人起到一定的隐蔽作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受害的风险。二是政府存在监督和管理上的客观不能。由于网络系统的庞大,网络用户的分散,导致政府部门对网络事件的防范和管理难度也会大大提高,如遇到网络诈骗或网络贷款等情况,调查取证和实施抓捕的难度往往比现实社会中的案件要大的多,而且受害人的损失也难以追回。比如在有些网路诈骗案件中,犯罪团伙不在中国,单独一件案件涉及线索很少、标的很小,很难突破警力的局限,将每件案子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因此,助长了犯罪嫌疑人以大学生为目标,通过小标的积少成多的方式来实施犯罪。三是高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职能,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缺乏专门的高层次安全教育管理人员,一般人员仅基于岗位而熟悉岗位,因工作而熟悉工作,缺乏从专业性、技巧性等方面对安全教育管理的把握。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并未针对网络社会,存在网络方面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而沿用了传统安全管理的理念和体系。

二、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危机处理能力

网络危险无处不在,但大学生缺乏敏锐的辨别能力。大学生一直处在比较单纯的校园生活中,尚未体会过社会中的世故也极少遇见过社会中的危险,对社会尚存的危险因素往往惯以其单纯善良的一面去看待,因此即便在危险来临时,他们往往因缺乏敏锐的辨别能力去识破犯罪嫌疑人的陷阱,仍愿意向陷阱迈出自己的脚。尤其在不可触摸性、缺乏真实性的网络世界中,我们的网络平台存在较多的技术漏洞,且相关管理机制仍需完善的前提下,而大学生又是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更需要对大学生们进行法治意识的养成教育,以便让他们对威胁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犯罪事实增强辨别能力,提高其防范意识,不给犯罪团伙任何可趁之机。

(二)有利于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在信息发展大爆炸的时代,当今的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而我国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尚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网络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也给一些蓄意利用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价值观对其进行恶意引导,宣传一些不实的煽风点火的荒谬言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往往就是这些不法分子的首要目标。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意识的养成教育更是相关部门和学校十分重要的任务,可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努力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有利于加强高等院校管理

现代高校,特别是网络社会发展至今的高校,面对着各种发展挑战,高校具有更强的功能性,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面对网络社会密集的网上商业活动和频繁的校外人员流动,面对校园的相对封闭性和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对校园的责任界限、内容、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意识的养成教育,有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进一步维护好高校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网络安全防范路径

(一)强化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组织性

一是提高认识。只有校园的稳定和安全,才能给予学生安心的学习生活环境,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损害学生本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同时对学校其他学生、家长以及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对地方安全稳定产生负面性作用。应当联系学生实际,在课程中增加法律、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思想政治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在辅导员常规工作中,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法治引导;学工处、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从职责出发,做好法治教育的领导、组织与实施。二是强化领导。应当设立系统完善的网络安全教育领导体系,由分管校领导亲自挂帅,由学工处、保卫处、信息化管理部门等具体管理协调;政府和网监部门应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并指导具体业务。三是建设高水平教育队伍。培养具有技术、法律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队伍,吸纳对该项工作感兴趣的教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教师主体,主要任务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加强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自觉传播健康、积极的舆论信息,抵制虚假、黄色、消极等不良信息内容,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二)强化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科学性

确立科学有效的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一是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问题分析和判断。二是以加强法治教育为核心。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的最低底线。应当具备底线思维,增强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严守法律制度,特别强化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学习,切实提高懂法、用法、守法的能力。三是以提升防护能力为重点。从法律层面,深入了解安全知识,特别是如何在网络社会中,安全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避免自己触犯法律。同时,能够识别网络陷阱,抵御网络诈骗等恶性违法行为。在遇到侵权行为时,能够积极应对,减少损失,合法维权。

(三)强化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2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法治模块;情境教学法;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法治模块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发挥重大作用。自从旧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更换为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后,随着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使用,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法治模块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模块情境教学法,即把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法治模块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结合法条的规定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拟探讨法治模块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的途径,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教育。

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符合《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模块教学的需要

1、从法治模块的年级分布和编排逻辑看,情境的逻辑顺序有利于法治思维的条理化。法治模块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情境教学法通过结合教材的编写与初中生的生活,设置特定情境,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地唤醒或启迪智慧,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主要讲述学法知法的法治教育目标;八年级法治教育内容最为集中,主要讲述公民权利的法治教育目标;九年级主要讲述法律与秩序的法治教育目标。三个年级的内容衔接紧密而层次分明,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切体验,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取得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

2、从法治模块的版块设置看,情境教学法能够活用版块和栏目的素材,实现以例说法。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除了课文内容,还在各级标题下设置丰富多彩的版块和栏目。“运用你的经验”以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并思考问题。“探究与分享”旨在通过多个探究活动,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感受、体验、感悟课文的内容。“相关链接”则是对法律内容的解释和有机延伸。“拓展空间”是针对法律内容的课外活动设计。“阅读感悟”通过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事件的感悟。“方法与技能”主要是普及一些面对法律问题的常见方法与措施。不难看出,这些板块和栏目都与情境教学法息息相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从法治模块的语言内容看,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强化法治模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法治模块所涉及的某些概念、规则、原理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虽然《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律法规的文本较枯燥,但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对抽象的法规进行感性的阐释,转化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事件,强化法治模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看出,法治模块部分不是简单地知识灌输,相比其他内容更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和法治模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非常符合法治模块设计的需要,能使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二、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法治模块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1、利用多媒体渲染情境,突出法治模块教学的情感性、直观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法治模块的教学情境有两项重要的功能。一方面是突出情感性。如创设音乐情境感染学生的心灵,或者创设视频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直观性。通过多媒体展现生动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感到法律知识形象、鲜明、生动有趣。比如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做守法的公民中的“预防犯罪”一框中,关于犯罪类型法律条文比较枯燥,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犯罪类型的漫画或图片,如盗窃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拘禁罪等等,形象生动向学生表达犯罪类型。这样呈现出来的法律知识能更为学生所接受。

2、活用角色扮演演绎情境,强化课堂的法律体验。课堂角色扮演即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和自由发挥的语言环境。教师要促使角色扮演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表演小品的模拟情境使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活动获得法律体验。例如多媒体显示:小明下午放学回家,由于父母还没下班,当他刚要拿钥匙开门时,突然发现门没锁,并听到房间里有声音传出来,原来是有三个陌生人正在他家翻东西,由于紧张小明不小心碰了门一下,有一人快速走到门口……同学们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各组讨论后选取代表表演讨论结果,如有不同做法可再上台进行表演,然后由全班同学投票最佳做法,最后引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法律知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法治模块课堂的法律情境,直接感受其中的矛盾冲突,有助于课上及时消化并吸收知识。

3、巧设问题情境,实现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法治思维。问题情境即以问题为载体,引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法律思维的魂。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第一,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即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抓住重难点。第二,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学情境应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体验、思考、联想和感悟中把法律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问题情境要有合理性。即合理创设问题,难易程度要合理适当。例如:当你发现你的日记或信件被偷看或者当同学给你取绰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实现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创设真实情境,体现时代性,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对外界事物感到好奇。因此,创设符合时代特征的真实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行为实践能力。比如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善用法律一框,展示一则新闻报道,一名黑人男子手持菜刀闯入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增城永和支行抢劫,保安常伟劝说该男子:“你还年轻,你有家人,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并组织学生讨论常伟的做法带来的启示,通过采用具有时代性的真实情境,告诉学生面对违反犯罪,要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更容易与法律知识案例产生共鸣,不仅有利于吸收法律知识,还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

5、通过故事展示情境,增添法治模块的趣味性。法治模块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诱发教学活动主体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选取故事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将学生带入预先设定的故事情境中,在探究问题中获得满足感,由此产生探究乐趣,强化学习动机。这个过程就是: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终身受益的权利”一课中,可举这样的故事情境:小阳刚进入八年级下学期,父母就强迫他放弃读书转而经商,小阳为了继续读书,向班主任求助,在班主任帮助下,有关部门对其父母进行批评教育,并依法责令其父母限期让小阳上学,如果到期仍旧未执行,将予以法律制裁,这体现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因此,通过故事展示情境,不仅可以增添法治模块的趣味性,而且加强初中生对法治模块的学习兴趣。

6、利用辩论方式激活情境,提高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辩论情境即教师根据法治模块的教学内容,针对性的设计辩论题目,通过组内讨论与小组之间辩论,最后得出有关法律知识结论的教学活动。利用辩论方式可以有效地激活情境,因为可以通过辩论前的准备工作、辩论过程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比如,爱的教育和体罚谁更有效辩论中,反方胜了,但不能就此认为体罚是正确的。只能说一方论证更充分,另一方论证不充分,是辩论技巧的胜负。然后根据有关法律,说明体罚是违法行为,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身体权和人格尊严。通过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提炼观点、辩论互动、相互借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个符合初中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法,跟随时代的步伐不停地演变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模块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运用法律知识,进而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合理地创设情境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法治模块的教学活动中,努力提升法治模块的教学效果,把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Z].2016(04)

[2]冯为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3

关键词:法律通识课;教学设计;法律素养;高职院校学生

一、什么是法律通识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人才和基础,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智力和保障。通过在当地高校开设一些法律通识教育课程,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法治理想信仰,才能在实践中全面地推进和构筑法治社会。什么是法律通识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中以非政治法律行政类专业大学生作为其主要培养对象所提供的法律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法律理论的职业教育,重在不断培养我国大学生基本的政治法律理论素养和树立社会主义基本法律意识。很有必要通过开设法律通识教育,探索新路径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通识教育现状分析

如何加强普通高职通识教育,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专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抓手。但体现我国高职专业特色的法律通识课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等尚未建立起来。强化思想政治素养,特别是法律素养培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中之重。

(一)教学模式单一,多数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法律素养教育

从目前现状来看,多数院校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知识素养、社会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等通识教育,而法律通识教育所占比重极小。法律素养的系统教育主要部分表现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课时安排形成尴尬的主从格局。课程内容也偏重于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法治理想观念的教育,很少涉及具体的法律应用知识。因而,难以培养学生形成对基本法律关系的认识和判断,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权利的法治意识。从其教学形式、内容上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课算是法治思想教育课,在处理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时不能充分发挥法律知识的实践指导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法律通识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十分必要。[1]

(二)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不能完全凸显法律知识的实用性价值与教学目的

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修养类的选修专业,在校大学生多数都认为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学习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增强自身法律意识的重要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充分明确强调了高校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功能,其中“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是按照高校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理论专业教育的基本课程体系要求进行研究编写,而所学法律基本课程的基础内容中有大量与法律相关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学法律专业的广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是在听“天书”。因此,法律通识课教育应当打破“填鸭式”理论教学形式,利用包罗万象的热点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否则实践中会出现“教与学”“学与用”相互矛盾的问题,而无法适应现实需求。

(三)法律知识的学习基础较弱,高职专科院校的学生

对于法律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热情较低高职院校的在读大学生多数由于理论上的基础知识薄弱、缺少良好的实践学习习惯,现有法律基础教学所采用的方式和教学手段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自学与阅读需要,不能培养大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认同感。更加不能够符合大学生的特点、所学专业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市场就业需求,亟须改变这一现状,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法律知识课进行系统的研究,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思维和观念,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开设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分析

(一)在教学理念方面,重视讲授法学知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2017年5月3日,总书记在北京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因此,必须明确单单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不能完全帮助学生形成抽象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2]特别是,职业教育中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职业教育理念,不仅在实践上需要增强和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而且也需要增强和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能力,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德法兼修的目标和法治教育能力。

(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法律基础教育,完善法律类通识课程授课模式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如果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兴趣将大大减少。[2]特别是普通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由于其学习基础薄弱,甚至还有部分同学会因此而逐渐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因此,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实践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通过法庭观摩、案例讲解、模拟法庭等方式,多总结法律知识的应用技巧,才能使学生短时间理解并形成法治理念,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三)在授课内容方面,延伸法律常识课程教育,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作用

开设法律通识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法律法规知识,真正地可以用法治思维解决实践问题。因此,应注重将学生的实践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对实用性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从而自觉养成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从读大学、大学毕业,再到就业,从结婚到生子、继承等,作为整个社会、家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处理多种法制关系,让大学生能够掌握我国《民法典》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基本概念、合同篇、侵权篇、婚姻篇等,以及与我国《劳动合同法》密切相关的具体法条,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者有权按时足额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报酬,享受休息或者休假,以及获得劳动损害赔偿。通过大量的法治热点案件帮助广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程序法,特别是民事程序的法律,让广大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法律解决实际纠纷的能力。[3]

四、法律通识教育的目标分析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设法律通识教育主要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储备常用的法律知识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法律通识课程中多数知识点和内容源于生活实际,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案例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民事法律法规、简单的法律文书写作,指导学生依法辨析身边发生的法律关系。这有利于大学生有效学习法律知识,为他们毕业步入社会时懂法、用法奠定基础。

(二)提升法律素养

法律通识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主体,提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技术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法律事件的认知敏感性,学会依法应对各种突发法律事件,不但能够有效地防止步入违法和犯罪歧路,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利。

(三)增强法律认同感

通过对于法律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能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有清晰地了解与认识,鼓励广大学生理性地思考、分析问题,使广大学生能够有效了解我国法律渊源及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体系,对我国的法律规范心怀敬畏,愿意自觉学法、守法、用法。[4]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鉴于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法学专业,法律通识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可以接受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法律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巩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琳.大学生法律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基层建设,2017(6):102-103.

[2]陶娟.地方院校法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法制博览,2020(18):39-41.

[3]陈国坤.法治热点案件在高校法学通识教育中的多维透视[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8):1-4.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4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网络直播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取向,时刻进行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网络直播产业中存在许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乱象,而大学生们仍存在涉世未深,媒介素养能力不足,认知、分析、辨别能力有所欠缺等问题,其价值观体系易受网络直播乱象的影响,易出现各类违法问题甚至触犯刑法的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正是规范新时代下网络直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探讨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颇有现实意义。

一、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法治思想指引了新时代大学生前进方向。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产物,是我国数十年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方“法治”视野下“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困惑的重要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之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治,与西方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统治的“法治”不同。除了中国和少数国家,当代世界仍处于被西方资本巨头统治的时代,资产巨头控制传媒向世界有利于其阶级统治的思想、理念,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在信息茧房中被洗脑。西方媒体通过国内的某些“公知”向我国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传播“党大还是法大”就显见其险恶用心,法治思想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难题,给了新时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指引。

(二)法治思想服务人民,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较他们的父辈更具有信息接受的独立性。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角度,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1],清晰地传递出大学生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西方法治的服务对象是大资本家、金融巨头,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才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三)法治思想是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知法守法。服务网民、服务人民,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好例证[2]。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使得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天然具有人民性,天然地对腐朽的西方思想具有抵御力。2020年的疫情使全国人民乃至全球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国外疫情依然肆虐。在疫情面前,我国的人均安全性是美国的近600倍。疫情中,美国混乱、无序,只有大资本家、金融巨头的利益得到美国法治的保护。美国是西方世界的灯塔,灯塔濒临倒塌,西方所谓的法治优越感也逐渐崩塌,真面目渐渐被世界人民、中国人民所认识。正值百年未有之变局,党的五中全会上,法治思想首次亮相,它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遵循。从宏观而言,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抵御西方错误法治思潮的重要武器;从微观而言,法治思想能够有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网络直播时代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1.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网络社会虽是依托互联网而生的虚拟世界,但大部分现实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网络之中也依然会出现,甚至由于其隐蔽性、匿名性导致难以破案。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环境往往在安全的环境,比如在家、在学校,头脑、思维较为放松,没有意识到网络的重重危机,基本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不法之徒有机可趁。2.对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没有意识。在网络直播中随意传播他人的不实消息,可能构成对他人的毁谤;随意使用他人未经许可的文件、照片或者小视频,都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许多大学生往往并未意识到其行为侵权,未经辨别就随意附合、转发,特别是经常泛滥成灾的各种谣言,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某些特定个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巨大的挑战,而这些可能就是一些人的“不经意”所为。3.网络直播中甚至可能构成犯罪。从个别案例来看,甚至出现大学生涉黄直播,许多大学生对此类犯罪的严重性认识严重不足,他们认为这仅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但实际上,在我国,传播淫秽视频牟利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罪行。根据《法制日报》报道,苏州在校大学生肖某贩卖3个网盘,牟利共计300多元,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之后虽然改判较轻的刑罚,但犯罪的污点却要跟随肖某一生,其本人也在大好年华服刑,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侵害后果不容忽视。1.大学生自身安全受到侵害。首先,思想受到不良思潮甚至违法思想的影响。网络直播蓬勃发展的背后,目前仍存在着无序发展的情况。许多涉黄、涉暴甚至严重危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无序传播。网络直播形成的所谓“意见领袖”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而不自知。大学生一旦沉迷其中,危害之大,不可小觑。其次,经济安全受到危害。校园贷、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趁机进入网络直播领域,许多大学生深陷网络诈骗,使大学生的经济安全受到严重侵害。第三,人身安全受到危害。涉黄、涉暴直播,背后往往有着黑暗产业链,大学生一旦涉足其中,自身的人身安全就难以保障。根据《钱江晚报》报道,警方捣毁了多个涉黄APP,其中就有女大学生被骗乃至被胁迫与他人进行性行为的直播内容。2.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首先,侵犯他人著作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在直播过程中,直接使用他人拥有著作权的内容,将他人的作品直接使用、摄入直播镜头,或在直播中直接使用未经他人授权的音乐作品、视频作品;其二,在他人的节目现场、赛事现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直播。其次,侵犯他人肖像权。网络直播在进行过程中,主播会收取打赏或者礼物等有价值的物品,即属于营利活动。因此,在直播中使用未经授权的他人肖像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最后,侵犯他人隐私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3]562比如,在网络直播中,出现其他同学的宿舍生活场景,也极有可能侵犯了同学的隐私权。3.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根据《法制日报》报道,有一款名为“水滴直播”的平台,直播内容涉及多所学校、涉及多个省份,教室和学生宿舍均在直播范围之内。直播向公共领域渗透,若不进行规范,就可能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现在许多网络直播主的粉丝超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每一个网络直播主的房间相当于一个小型电视台,其言论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若有人在其中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或有意无意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都将危害无穷。网络直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各种各样,但大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缺乏对法律的基本认识、对网络法律甚至一无所知,甚至不了解颁布三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大考验。而如何对身处网络直播时代的大学生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正是教育部门及高校应持续关注及探索的方向。

三、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路径探索

(一)坚持法治思想核心价值体系。1.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由于西方发展在先,网络霸权横行,还有一些苍蝇、蚊子偷偷渗透,鼓吹西式“宪政”、党是党、国是国等错误观念,离间党和国家的关系。总书记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4],阐释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得以落实的最重要保障,是“中国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对社会主义法治起到决定性作用。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4]我国建国72年、改革开放43年的发展实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义法治道路才是适合中国的、最正确的道路。十八大以来,某些为西方鼓吹的公知的路越来越窄。网络直播等较少实时记录的传播形式,成了某些公知的“避风港”。他们利用网络直播方式,鼓吹西方所谓的“优越性”,贬低我国的法治思想。某些大学生由于见识、知识等缺失,难免受到公知的误导。大学生们不知道,公知们隐瞒了西方“司法独立”为资产阶级精英服务的本质,是为有钱人服务的特征。资产阶级通过其控制的新旧媒体宣扬“司法独立”,故意制造法官的神秘感。由于普通老百姓与法官并不在一个阶层,难以接触和了解他们,又被媒体洗脑,误以为法官真正独立,殊不知背后多少的交易不见天日。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群众路线是我党建党以来的重要优势所在,在网络时代,继续倾听人民的声音、融入人民群众、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认知、阅历尚处于人生成长期,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事物充满好奇,辨识能力相对薄弱,又年轻气盛,易受误导。少数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中侵权而不自知,违法而不自知,更令人唏嘘的是,又有人被欺骗,甚或走入犯罪道路。我们应该让大学生深入到劳动群众的中间,明辨是非,造福人民。

(二)以网络安全观为要求,保护大学生网络直播安全。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5]。网络平台也正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的重要领域。网络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西方势力和国内少数帮凶通过网络直播向人们传播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网络直播中呈现各种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男人女性化等不良思潮,甚至产生诈骗、暴力、黄色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易受环境影响,特别是网络直播直观而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极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走入犯罪的道路。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5]用好则可以给人民带来福祉,用不好则有侵害人民利益的风险,因此,应当加强网络直播的审查工作,避免大学生们受到不良思潮有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5

在当今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口号,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已经将建设法制化社会提上了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来了。面对着中国近千年来的礼治社会的影响,法制似乎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般的深入人心。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整顿中国国内外秩序,肃内外矛盾是都运用了法律强制性的手段,因此法律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祖国明天未来的大学生而言,法律意识的具备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要求社会和学校乃至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出约定和约束,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法制化。法制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现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关心的。因此,本文剖析高等学府中的法制化教育,研究高校中的法制化教育,进一步深入的去辨析高校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此提出增强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存在人们思维中,是个体对于客体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客体的认识,当然这一客体也就是法律,简而言之,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以及犯法之后的相应的惩罚的了解。现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仅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尚未彻底的理解生活中的法律

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组成,思想基础的教育,其对于法律本来便比一般的人群要了解的丰富。谈论法律,大学生头脑中便有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基本印象,而这些法律部门也就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但是大学生也仅仅只是知道这些法律的名字和所涵盖的范围,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不清楚违背了这些法律后会受到的惩罚[1]。

(二)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

大学生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平等的一面,此时大学生的头脑里便会闪现出“权大于法”的念头,认为高官是可以操纵法律的,然而这种想法是不正确而且没有依据的,中国国家宪法规定,法律是高于个人,而又为个人服务的。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就会产生盲目观和倾权关,从而蔑视法律,甚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点在众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例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一)对于法制教育的划分领域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现仍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中去,懂道德的人不一定不会触犯法律,相反触犯法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懂道德的人。德育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却是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仅仅只是简单的将法律教育划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不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的。

(二)仅仅只是书本上讲述法律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应该是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单一的将其归结为书本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而法律素质更是如此。两者的有效结合和有效植入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已,因此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仅仅只是简单的上几堂课,做几套试卷是不明智的[2]。

三、培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表现和反映是尤为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离不开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里我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议:

(一)合理安排大学生的法制课程

大学生的法制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应该在上课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实践课程,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可以举行类似模拟法庭,和模拟小场景这样的课堂让大学生来学习。同时在加强法律的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引经据典,使得法律的传播更加的让大学生感同身受。

(二)构建完善的法学教学体系

法学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法律只是的传播也是走向实践的工具,所以在法律的教育中,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加强大学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视和对于法律多重价值的肯定和认识。

(三)学校应改善学校的法制环境

学校的机构的框架就应该是以法为中心构定,依法治校,使得学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规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进行,让大学生都有着校园法律意识,这样从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很容易的进入社会之后也保持着法律意识[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和法制化体系并不完善,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根据上文我们对于学校的现状的分析,对于高校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误区的分析,我们得出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完善大学生守法规范的。而且面对今年来高校犯罪率的上升,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符合时展潮流的。这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负责的对象,有益于高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引导现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制规范。

作者:朱俊洪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春梅.浅谈中国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报,2013(3).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6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体系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制度,还使之内化为一种素质、意识,从而指导他们的实践行为。因此,完善法律知识体系是做好医学专业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在对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现状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完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医学专业;法律知识体系;构建现状;完善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法制中国建设成为了重头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医疗卫生作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相关法制建设也推上了新的日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核心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批遵纪守法的公民。新时期,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体系教育成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1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现状

知识教育在整个法律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法律知识教育体系应法治社会建设需求,传导了一系列引导性思想信息,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性。但是,在现实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当中存在不少问题,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具体而言,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缺乏更新。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法制建设逐步涉及到各个领域。然而,当前医学院校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设了基础课,却未开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等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医疗卫生领域法律知识的需求。此外,观念引导、能力培养等教育目标未能很好地体现到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当中。法律知识体系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同时还注重学生公民素质培养,以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因此,重新规划布局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2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完善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宪法知识教育体系

宪法作为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与基础,是我国治国的根本大法。因此,宪法应作为基础性法律知识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基本的公民素质。在此过程中,医学院校应该普及宪法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教导他们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还应该注重意识教育,积极传播宪法精神,包括改革开发、国家统一、人人平等以及民族团结等,弘扬时代主旋律,保证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医学院校还需着重强调宪法意识培养,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讲解,形成学生对宪法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内化为一种行为本能,使之自发遵守,并成为社会监督的有力“武器”。对于一名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首先作为自然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下,其一言一行都将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只有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未来才可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

2.2医学知识教育体系

常规上讲,医疗卫生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卫生法理论基础及卫生法律制度两个部分。其中,卫生法理论基础又包括卫生法概念、特征、对象以及原则等。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相关教师应该在基本法律知识讲解与渗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关法律制度对医务工作者义务与责任设定的原因,以培养其良好的卫生法制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生命健康是每一位公民最为宝贵的权利,同时也是医学服务的初衷和归宿。因此,医学专业学生应该深刻意识到未来从事职业的崇高性,并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本职工作,进而督促自己严格遵守医疗管理制度,成为人们生命健康权利的有力维护者。此外,医学专业法律知识教育课堂,还应注重学生权利意识培养,既要教会他们正确行使权利,又要引导其自主维护患者权利。在权利与义务的转换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制意识将得到有效提升,最终成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者。

2.3管理知识教育体系

除了上述宪法知识、医学知识体系教育之外,医学专业学生还需掌握一定的卫生行政管理能力,这也是其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简单来讲,卫生行政管理法律知识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在内的法律制度。此类法律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基本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立法目的、原则等,潜移默化中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督导其发扬法制精神、捍卫公民权利。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医学专业学生可能无法从课堂上完善汲取全面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力,为其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如建设图书馆、发展互联网等。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实效,又能教育先进性。

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此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此项事业,从不同角度、层面剖析当前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完善建议或意见,推动我国法制建设的同时,提高医学专业学生法制意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作者:李晨紫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邢瑶,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探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58-59.

[2]黄冠华,闫旭龙,王丛,王增帅,杨晓敏.临床医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03):362-365.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7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氛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样重要。两者各有侧重也相互联系:法制是对一些道德系统化、规范化,能为人们道德的养成提供制度框架;道德是法制建设的基础。邓小平说:“道德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学生要从小增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自觉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犯下一时冲动的错误选择,为自己后续的成长道路打好基础。

一、道德与法制教学开展的难点

(一)第一,小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概念模糊不清。目前很多小学校都没有将法律有关的教材列人小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设置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还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法律课程只是作为辅助学科让文化课的教师随口带过,不作为正式学科参与讲解,不列人小学生的考试范围,而文化课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专业的发展更多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的层面,缺乏法律专业相关方面的知识,无法更专业地对小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法制观念无法在教学早期树立,这势必影响小学生后期的发展。

(二)第二,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阶段,对一些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兴趣比较浓厚,而法律枯燥乏味,各种法律概念复杂抽象又难以理解,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不足,作为辅助课程的法律知识教师也只是教授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对《道德与法制》教学课程顺利开展造成阻碍,也使原本活力满满的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这对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桎梏作用,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使《道德与法制》教学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正处于幼年的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尚不够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这一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学生误人歧途。学校有必要将法律书籍列人学生的必修课程重点学习,加大在法制课程上的学分,重点进行考核。引人法律方面的专业教师开展教学,使学生深人理解各种法律条款的相关规定,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一名守法公民;小学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法制道德栏目,比如法制大讲堂,加强学生的警示教育,观看完毕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学校也可以邀请法制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法制讲学,或者以座谈会的形式传播法制观念。这些教育要让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小错引起大错,从而帮助他们在思想意识中竖立起一道守法依规的城墙,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人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二)第二,营造浓厚的道德法制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道德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开展的中心,学生在早起的学习中引人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为后期的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开展道德法制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环境也塑造着人的人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加强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加大道德法制宣传力度,比如借助报刊、校园广播、报纸、横幅、校园网站进行宣传;学校也可以开展道德法制演讲比赛,道德法制写作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道德法制教育氛围。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建设,以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培养学生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德,教室也要借助讲故事、游戏互动的形式,增强学生理解會旨力。

(三)°第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动力。如果要使道德与法制教育在小学校顺利开展,首先要让小学生对道德与法制教育这门学科有了解的欲望,因为欲望是学生探索的前提,在学校,学生是知识的被传播者,学生是否有求知欲望,可以极大地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法制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很难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工作目标尽早达成,比如将故事梗概通过漫画、动画、图片、情景演绎的形式传输给小学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求知欲、探索欲和创造力。

三、总结

在当前的小学课程教育规划中,对小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是一项教育目标。小学生是推动祖国建设和民族未来的明日之星。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正确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正面引导,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利用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增强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与时倶进,增强法制道德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储备,领会其中深刻含义,完整传达给学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的教育效果,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丹,秦亮.论班主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5(09).

[2]张雨虹.浅谈法制启蒙教育对规范小学生行为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1,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8

德育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的教育,承担着“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体一位的教学任务,而法制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和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法制教育;意义;措施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学生薄弱的法制观念是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完善法律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第一,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犯罪后不自知,是中职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二,学校与家庭对法制教育比较漠视。中职学校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忽视了法制教育;德育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这都是造成中职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原因。家庭结构的不和谐、家长的不良言行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发生违法行为。第三,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偏激倾向。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常把虚拟空间的某些观念“类化”到现实生活,从而产生“过激行为”。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中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差、自我控制力较弱,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因此,在学校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对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有助于减少中职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是我国提倡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违法犯罪活动仍旧层出不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中职德育教师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国家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加强法制教育,是有效杜绝学生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学校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三、职业学校采用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措施

(一)对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法制课程较少。如,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时量少,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授课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实践安排,导致法制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提不起精神。因此,德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法律课程,让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法律素质

法制教育重在师资队伍建设。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学中,学校的法制课教学比较落后,即使开设了法制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而学校法制教学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法律知识的师资队伍。但是,在法律教学当中,好多教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甚至在讲授法律知识时有错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学校应该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对教师进行法学教育。

(三)创新法律课堂教育方法

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法制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堂上,要在学校和校外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来宣传法律,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中职德育教学当中应该重视法律教育,有效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切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德育教师来讲,要不断完善自身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 单位: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