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心得体会范例6篇

旅行心得体会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1

伴随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我系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独僻新径,实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双证制”的办学风范。

在这座优秀的旅游城市——都匀,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黄金时间。大街小巷一片热闹非凡,旅行社也正在干的热火朝天。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这个大好时光,正是我们学习努力的时刻。于是我们按照学校的安排来到了旅行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任务。

3月25日,我们带着一份热情来到阳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经过总经理的一翻话我们更是热血沸腾,我们都认识到从今天开始我的身份就是员工,我们必须以一个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

在这期间,我以“沟通一个客人,交上一个朋友”为我工作的座右铭。因为曾经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当记者来采访他:问他成功的理由是不是亲戚朋友的帮助。他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记者:“我的公司能够有今天,是因为我们公司都将每个客人当作即将远行的朋友。”经过多次出去发宣传资料和客人打交道,我深深地知道社会和学校完全是两回事,在学校我们也许付出一倍或者两倍都会有回报,但是在社会上我们付出了十倍二十倍也不一定有回报。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纷繁复杂,我们不但要学会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还要学会“忍”的智慧,以忍为进。就像有一次我发宣传资料,连续几次恭敬的递出资料去,可是客人呢 不张不说,还有点不高兴,还真有点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打击,一次又一次的总结经验,最终才能更佳地和客人沟通。

至于旅行社的经营模式与工作流程毫不夸张的说,几天就看懂了,我们的旅行社主要是策划为主,营销为辅;是一套策划加营销的经营模式。部门分为外联部、计调部、策划部和票务中心。可是要把真正的工作作好,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像票务中心不但要把宣传做好,还要了解相关的票务信息,了解机票的折扣情况,在相应的时间为客人预定机票,为公司赢得更多的利润。外联部的工作我觉得更是难,除了要与其他各大旅行社联系,笼揽更多的客人以外;还要为客人准备好一份完整的旅游流程,告知客人相关的注意事项。但这也许是我不会的缘故吧!常言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有一次,我接了一个电话是一个要去旅游的客人,他问了我很简单三个问题:去华东五市双飞六日游多少钱?华东五市是那五市?这游程是怎样的?我的回答都是:无语。虽然这次接听电话很失败,但对我的启发很大。从那天起我开始关注相关的信息,看游程、背价格等。其实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只有去做了,才知道不足的地方,才加以奋斗、努力。

旅行社的还有许多事情都是挺有意义的!虽然有许多让我们不满、气愤,但当我们回味的时候,却别有一翻滋味——甜甜的。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2

一、旅游体验的定义和涵义分析

“当一个旅游者经过一番周详的计划而最终举步离家时,他是在开始一段经验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即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心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

旅游体验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无论旅游者当初是出于什么目的去旅游,它都不仅是一种活动过程而且也是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性的感受结果。当旅游体验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时,它强调的是带着某种主观目的的旅游者与旅游活动对象的交互性的感受过程,如旅游冒险体验活动,旅游求知体验活动,旅游购物体验活动等等。而且这种过程既有对物相和服务的感受过程,也有在获得有形物品时对获得情境的感受过程,还有在上述感受过程之后自我的欣赏、评价以及对别人评价的感受过程。如果把旅游体验过程严格限制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如从旅游者出家门算起到回到家门时为止的话(即,所谓的“门到门”),那么,上述所说的感受过程的各种情况在现时中都是实在的。

实际上,旅游体验(即旅游感受)过程远不止我们所严格限定的“门到门”的过程,在“门到门”这一严格的时空限定以外,还存在追忆感受(旅游后)或憧憬感受(旅游前)。但我们一般不把这两种感受作为严格意义的旅游体验而加以重点研究,然而它们对人们如何从总体上评价一次旅游,以及今后的旅游偏好的形成却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这也是旅游学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当旅游体验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性感受结果时,它强调的是人们按当初设定目的所形成的旅游期望是否得以实现的评价性判断。这种评价性判断主要表现为旅游者的高兴、失望、痛苦、意外惊喜、意外打击等等结果性感受。而这种评价性判断虽然在活动最终结束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实际上,在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判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最终活动结果的评价性判断,是把活动过程各个时点上的评价性判断进行综合后形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旅游者是可以适时调整旅游体验的期望值的,而旅游产品的供应者(尤其是旅行社),也应根据旅游者需求来调整供给以提高旅游者体验水平,为旅游者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性判断的改善做出努力。

作者在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旅游体验(包括体验活动过程和体验活动结果)这两个方面的涵义,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涵义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未能给予充分的区别,由此造成人们好像只要抱着某一目的去旅游,就一定能实现当初目的的错误认识。而这种错误认识显然是不符合旅游体验活动现实情况的。

二、旅游的本质与旅游体验的分类

1.旅游的本质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种种情况……但比较起来,旅游体验颇有独特之处,概而言之,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并以超功利性体验为主……旅游是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一种‘逸出’,是人生波谱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在这个时段中,由于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复杂性、旅游者个体心理的复杂性、旅游所追求的目标的多重性或不可分解性,使旅游体验成为一种综合体验。”②由此可见,旅游的本质是“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一种‘逸出’,是人生波谱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如果把“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看成是社会角色责任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旅游看成是人们暂时摆脱这种社会角色责任状态的休闲状态。但这种休闲状态并不是纯粹无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而是暂时摆脱原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而进入到另外的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这种新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门到门”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而且这种“门到门”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相对于原来“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来说就是一种“自由”或叫“休闲”。这种自由和休闲是对原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种暂时性的割断或叫弱化,从而在“门到门”的新时空条件下,对社会角色的扮演取得了一种相对的自由,也正是这种自由才使参加旅游的人进入了一个“休闲化的世界”或叫“自由化的世界”。在“休闲化或叫自由化的世界”里人们所有的活动都被涂上了“休闲或叫自由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人生时段中,“由于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生命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复杂性、旅游者个体心理的复杂性、旅游所追求的目标的多重性或不可分解性等等,使旅游体验成为一种综合体验。”

2.旅游体验的分类

在“休闲化的世界里”,旅游者所做的一切都带有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使旅游体验成为一种综合体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体验按照旅游者活动的具体内容(即吃、住、行、游、娱、购)可以相应地分为食、住、行、游、娱、购等六个方面的旅游体验过程。这种分类方式可谓简单明了,并且反映出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这一重要性质。但它把旅游的活动内容不分主次的一字排列,则未能突显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让人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而要想在抓住旅游活动本质的情况下对旅游体验进行分类,就要围绕“旅游”二字做文章。

说到旅游一词,按照中文的一般理解,它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览这两个核心内容构成的。而且在这两个核心内容中,游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则是实现游览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旅游所包含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六个方面内容中,行和游是关键因素,因为它们最能反映“旅游”的本质要求,而其他要素都可以被包含在这两个要素中。比如说,“食和住”可以在多数情况下被包含在“行”之中(但不绝对,有时“食、住”也可以被包括在“游”中),而“娱和购”则既可以被包括在“行”中也可以被包括在“游”中,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娱、购”被包括在“游”中。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旅游体验主要是由旅行体验和游览体验构成的这一事实,并且旅行体验和游览体验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核心。在这个核心中,游览体验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下图可以直观地说明所讨论的问题。

在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旅游体验中如单把游览抽掉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探亲旅行、公务旅行其目的是探亲、是公务而不是旅行本身。如果要在旅游体验中单把旅行抽掉,则剩下的游览就褪色成了日常休闲(如城市人到公园游玩),而这就不再是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逸出”了。这时旅行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旅游了。可见旅和游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变成人们的一种旅游体验活动。至于“吃、住、娱、购”这些因素,在短期旅游中,它们中的一项或几项乃至全部被抽掉并不能影响旅游体验的成立,但会影响旅游体验的水平和效果。而对于较长期旅游来说,吃、住又变成一种旅游体验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纯粹的外在娱乐(如观看表演)和购物则仍是可有可无的。但人们的自娱自乐和融在“吃、住、行、游、购”这五个因素中的娱乐则是想抽也抽不掉的因素。这种和其他五个因素融在一起的不能被抽掉的娱乐,尤其是与行和游融在一起的娱乐则自然也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因素。而纯粹的外在表演式的娱乐和购物,虽然它们很吸引旅游者和商家的眼球,但却不是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因素(不论短期还是长期旅游体验)。至此,如果从时间长短角度来划分旅游体验,并确定其核心内容,下图可直观反映出这两种情况下旅游体验的构成特点:

从上图可见,纯粹外在的娱乐和旅游中的购物确实是可有可无的,现今我国一些地方的旅行社推出的无购物旅游就充分体现了购物在旅游中的非必需性。但购物在旅游活动中却是大量存在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也会使旅游者产生在非旅游活动中难以得到的独特的旅游购物体验,所以旅游娱乐和购物体验是那种缺之则可能不完美,但有之却只能增加效果却不能决定旅游本质的体验活动。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旅游;生活满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完善并便于分析的旅游者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不仅是完善旅游学科体系、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更对如何提高国民旅游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研究旅游对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构建旅游者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

二、相关研究进展

旅游本身是一种与幸福相关的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休闲方式。近几年,国内外旅游研究者已将旅游与主观幸福感两个领域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开展实证研究。

郑雪等人(2004)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旅游能提高幸福感的原因在于:社交需要得到满足;能以自己的技能迎接挑战而获得自尊;寻求放松或刺激;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亢雄认为正如人为了幸福有许多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一样,旅游能够满足人的需求,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的体验贯穿旅游始终,给人以快乐、幸福和愉悦。从分析来看,国内外旅游学者主要以需要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本质。对旅游本质及主观幸福感内涵的重新解读为本研究厘清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

1、旅游的本质

国内旅游学者谢彦君教授认为旅游本质是“体验”,是人们为寻求身心补偿,以消遣、审美、求知等精神愉悦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的各种身心自由体验。依据旅游者参与程度和环境上相关性这两个维度,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这四种类型的体验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旅游现象中。

2、主观幸福感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主观幸福感定义出自Diener(1984)的理论,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以自己主观而非客观上的标准为依据对其生活各领域满意度的界定,是对自己生活质量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方面的评价。Diener等人(1999)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1)认知因素:总体生活的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2)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焦虑、压抑等。

三、旅游对旅游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根据旅游对旅游者主观幸福影响的理论假设模型,通过文献研究、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整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游客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由10个维度构成的旅游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测量体系。以旅游活动要素满意、旅游体验价值与旅游者情感体验作为潜变量,在每一个潜变量下面设定相应的显变量。旅游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为旅游活动满意,旅游者情感体验,旅游体验价值3方面。其中旅游活动满意六要素包括是否方便快捷的交通、是否美味可口的餐食、是否干净整洁的住宿方便快捷的交通、是否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和是否高质量的服务;旅游公共服务分为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和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务系统;旅游者情感体验分为旅游者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积极情感分为旅游活动中感受到放松、快乐、自豪、精神饱满等积极情绪的心理感受;旅游者的消极情感指的是旅游活动中感受到焦虑、忧郁、紧张、沉闷、厌烦等消极情绪的心理感受;旅游体验价值分为旅游者的娱乐体验,即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感官上的快乐,消除压力,放松心情,在异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感受愉悦、幸福;旅游者的审美体验,即指通过捕捉美好景物的声、色、形,获得感观的愉悦,继而通过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景物的精粹,从而获得由外及内的舒畅感觉;旅游者的健康体验即 旅游所具有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以及因精神健康而获得的幸福;旅游者的学习体验即通过人文类景点,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的游览增长了知识与此同时获得了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体验;旅游者的交往体验即通过与家人结伴出游,享受家庭的温暖;通过旅游在异地结识朋友逃避孤独、建立或恢复社会关系网;旅游者的逃避体验即通过旅游活动,摆脱了社会关系的羁绊,抛却了大堆的日常琐事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和压力后的真实自我。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游客主观幸福感的获得主要受游客所得到的满意度、旅游情感体验、旅游体验价值三者共同的影响。旅游体验价值的获得更是影响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旅游活动中,个体可以暂时摆脱生活中的琐事,享受愉悦与宁静。

四、研究建议

幸福的旅游不仅要求旅游者能够具有体悟和领会旅游幸福的能力,同时还有赖于社会为人们提供一个通过旅游感受幸福的良好外部环境。

1、完善休闲公共服务,健全旅游安全救援体系

各地应进一步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的具体措施,加强旅游便捷化设施的建设,建设旅游咨询公共网站、公共场所旅游咨询点,完善道路标识系统等;加强旅游休闲的安全、卫生等保障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旅游安全救援体系。

2、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旅游目的地的道德文明建设,维护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防止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丑恶行为的出现;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推行当地居民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营造和谐的旅游人际关系和友善的社会环境,加强居民与游客间的交流,从而提升整体旅游服务水平。

3、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环保出行、亲近自然

让“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旅游者应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回归原本优雅的旅游,合理安排旅游行程中的时间和活动方式,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回归原本的旅游本质,如此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旅游给生活带来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郑雪,严标宾,邱林,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2004.222-242.

[2]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05.

[3]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 赵东喜,丁丽英.旅游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以大学生为例[J].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2010( 5) 75-78.

[5] 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1)79.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4

我国旅游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蓬勃发展。就以苏州为例,据《2012年度苏州旅游业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12年度苏州全市旅游行业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8624.4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2%;接待入境游客总人数321.8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8.1%;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376.24亿元。苏州被确定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游客满意度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在旅游市场火热的同时,旅游意外事故也在相应增加,特别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事件,日益被人关注。2013年2月26日,埃及旅游城市卢克索热气球空中爆炸中,9名香港死者中有6人所买旅游保险保障范围不包括热气球活动。2013年9月15日,西安市南郊的秦岭欢乐世界游乐场发生事故,3人在乘坐游乐设施时从空中甩落;对此专家建议,出门前应购买适合的旅游保险,尽可能做好充足的保障措施。可是,事实上,旅游保险这一行目前还是不温不火。旅游者的保险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投保人的心理因素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面,值得大家关注。

一、关于旅游保险及其现状

保险是因为有风险。美国学者海因斯(Heynes)说过,“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产生结果的变化,结果只有一种可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则风险为零,产生的结果有几种,则风险存在。”旅游保险也正是在这样的风险分析下产生的。

旅游保险是针对旅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除疾病、外科手术、自杀、职业性运动竞赛与故意行为外)所导致的一切意外损伤事故所做的保障。我国目前的旅游保险有:(1)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旅游保险可分为旅游人身保险、旅游财产保险和旅游责任保险。(2)按照保险保障的内容不同,旅游保险可细分为人身意外、交通意外、个人钱财、医疗费用、紧急救助、行李延误、旅程延误、取消旅程、缩短旅程等保险;(3)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内旅游保险和国外旅游保险。(4)按保险购买者分,旅游保险可以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等等。总之,根据不同的角度,旅游保险有不同的划分类型。

中国已经是旅游大国。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袁序成在“旅游保险大家谈――2013年旅游保险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介绍,目前我国意外险总规模约300亿元,旅游保险占的比例非常小,与这些年我国每年20多亿人次的国内游和近8000万人次的出境游规模很不匹配,购买旅游保险的人数不到20%。相比欧美国家80%~90%的旅游保险购买率,我国旅游保险购买率明显偏低。

总之无论是旅游者对旅游保险的认知接受还是旅游保险行业的业绩,都与旅游业目前的繁荣不太对称。

二、旅游保险中的消费者心理表现

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旅游保险购买比例低到不足20%的原因,主要缘于风险意识不强以及保险知识的缺乏。很多游客的旅游保险意识都不高,很多人觉得旅游意外发生的几率较低,另外,多数人觉得旅行社已经为游客买了保险,自己不用再买了。而少数旅游经营者的风险意识也不强,存在侥幸心理。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经营者,其保险消费心理值得研究。

旅游保险活动中的旅游消费者心理现象无处不在,无论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是旅游、保险公司与消费者的沟通过程,都包含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研究旅游保险中消费者的心理,就成了旅游保险营销的重要课题。

消费者在旅游保险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在旅游保险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消费者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映,并随着旅游保险活动的进行而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保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整个旅游保险活动中,都有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存在。心理过程包括消费者的对旅游活动及其旅游保险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等。往往旅游者对旅游本身的体验比较熟悉,而对旅游保险知之甚少。因为陌生,进而与旅游保险保持较远的心理距离――保险跟我没有多大关系。大多数旅游消费者对于旅游保险的轻视,原因也多在此。(2)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称为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由于旅游消费者的个体差异,他们在旅游保险活动中的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别。对于投保问题的态度,有的人非常积极,持赞成态度;有的人则比较消极,不怎么感兴趣。在旅游保险活动中,由于消费者的需要、动机、信仰等等心理情感的不同,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倾向性,决定了旅游消费者的投保行为。

三、影响旅游保险心理形成与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

(1)心理过程与多元化旅游保险心理的形成。消费者的投保行为是旅游保险心理的外在表现,现结合人们的心理规律对多元化旅游保险心理的形成作简单的分析。

(a)认知的多样性对多元化旅游保险心理形成的影响。认知的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保险信息被消费者所认知的程度具有多样性;二是消费者原有的经验、知识状况具有多样性。首先,旅游保险信息被消费者感知到是旅游保险心理形成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当消费者感知到旅游保险信息时,才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所以,旅游、保险公司,要在旅游保险信息的传播上下一番功夫,创设合理的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使之能够有效地被消费者接收。另外,人们对信息的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可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且不同的人对信息的敏感度也不相同。所以,同是消费者接收相同的信息,对旅游保险的态度却千差万别。其次,消费者已有的经验、知识是其旅游保险心理形成的基础。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经验、知识,其旅游保险心理的形成也多种多样。

(b)情感的选择性对多元化旅游保险心理形成的影响。《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的选择性也由此产生。首先,旅游保险信息只有在消费者积极肯定的情感下,才会被接收并注意。其次,旅游保险信息的自身特点,也影响人们对它的评价,表现为消费者旅游保险心理中的选择性理解和记忆。再次,当旅游保险信息出现时,表现为消费者对旅游保险的选择性接受。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冲动、冷静、稳定、变化等,其形成原因,既有可能来源于身边朋友的影响,或是旅游保险信息的影响,也有可能来源于自身心理状况的影响。情感的选择性是人们的一大心理特征,对旅游保险心理形成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c)意向的能动性对多元化旅游保险心理形成的影响。旅游保险心理的形成,经常表现为一定的旅游保险意向。这种旅游保险意向,是消费者为明确的需求而克服各种阻碍,并自主控制、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不同消费者的意志各不相同,在旅游保险活动中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有的果断有的犹豫、有的独立有的缺少主见等,在保险类别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了多元化。

(2)个性心理对消费者旅游保险心理的影响。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性格、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理想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由于消费者个性倾向性不同,反映在旅游保险活动中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在购买人身意外险时,有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经常旅游,从来没出过什么意外,用不到人身意外险;而有的人则认为,天有不测风云,并且还是出门在外,不定会遇到什么事,还是买的好。美国“9・11”事件后,旅游保险额增加20%-30%。美国最大的旅游保险商、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史蒂文斯波因特旅行护卫国际公司的发言人丹麦金尼蒂说,在“9・11”事件之前,美国只有8%到10%的旅游者购买保险,而他估计现在已有30%到50%的人购买保险了。

(3)社会群体对旅游保险心理的影响。人是群体性动物,人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旅游保险行为也是如此。首先,社会群体会通过自身的价值观、信念和规范对个体产生无形的压力,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旅游保险心理和行为。其中,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某人违背了关于旅游保险的群体规范,很可能受到惩罚,产生心理压力。其次,由于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以及对被群体抛弃的恐惧,个体消费者会对群体产生一定的从众心理。在旅游保险行为中,当个体与群体的判断、评价不一致时,群体的一致性会对个体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其心理与行为。

四、旅游保险中的营销对策浅议

(1)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旅游保险只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很多人对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近几年,旅游意外的不断出现加强了游客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打破了人们旧有的旅游消费观。旅行社和保险公司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变化,大力加强直接针对旅游消费者的旅游保险宣传。可以深入到社区街道,公园广场,购物中心等等具有大量潜在旅游者的地区,直接介绍推介旅游保险知识和案例,让更多的人直接感知什么是旅游保险。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电脑网络、手机微信等等各种手段,关于旅游保险的知识和相关案例,让旅游保险更加具体直观。例如在国家“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中增强旅游保险的提示,通过电视台中消协“交通事故不属于旅游责任险范围,提醒旅游者参加旅游意外险”的新闻,等等。

(2)提高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消费者与旅游保险活动打交道,是从保险营销员或旅行社导游开始的。因此,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对旅游保险的营销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保险业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我国进入新中国后才有了较大发展,在经营机制、服务意识,以及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等还有待提高。特别是相关销售人员应该对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一定的研究或者了解。只有真正懂得了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能真正提高旅游保险的销售能力。

(3)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保险方案。据业内专业人士透露,旅游保险产品丰富度不够,没有根据旅游风险级别、旅游目的地、参与项目等设计、细分产品,保费的区别主要只是保额大小和保险天数,吸引力不强,服务和保障水平也不够高。不同的旅游消费者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动机、价值观等。有的消费者需要人身意外险,有的需要航班延误险……,要根据不同的人群推出相应的旅游保险类型。根据不同消费者不同的旅游保险心理,在实施旅游保险营销方案时要采取相应合理的方式。

五、结束语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体验式乡村旅游;感知价值;营销策略

一、体验式乡村旅游及其营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分析

(一)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有很多种说法,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BernrdLane指出乡村旅游应具备以下特征:在乡村进行,且规模较小,仅局限在乡村范围内,具有明显乡村特征的,与当地风土人情有一定关联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天然特征是体验性。体验式乡村旅游的特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主题明确,旅游营业者会先确定一个体验主题,开展的活动以烘托反映这个主题为主,以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二、体验项目不受空间限制,游客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与互动;三、旅游产品的设计在细节处注重游客情感表达;四、体验场景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光。

(二)乡村旅游体验营销的基本概念

从伯德•施密特关于体验式营销的研究可以看出,体验式营销的特征有:顾客积极参与,有体验需求,关系特征鲜明,体验主题明确,注重顾客的体验等。旅游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体验来消费的行为。本文认为乡村旅游体验营销就是指: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依托,通过让游客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使其亲身体验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达到身心愉悦,留下美好回忆,进而促进消费的一种营销方式。

(三)乡村旅游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在营销理念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侧重点的不同,传统营销更关注物即旅游产品本身的特色,不太关注人即游客的感官体验;而体验营销则更多的考虑到游客的感官体验,追求通过美好体验让游客满意,把重点放在游客身上。在营销价值上区别在于能否获得体验价值,不论是传统营销还是体验营销,在游玩景点时,一些基本价值如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都能获得,关键在于体验价值。传统营销恰恰缺乏这一项。而体验营销在引导游客对活动的参与活动中,寓教于乐,让游客对当地民风民俗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游客获得了体验价值。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进行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兴起较早,开始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欧洲,我国城市化发展较晚,乡村旅游近些年才开始兴起,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多,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周边区,老少边穷地区,特色村寨,交通中心等五大区域。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多,其中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最主要的形式。国家旅游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直接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年五一和十一假期,有70%的城市居民会选择乡村旅游。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现阶段很受游客欢迎,也很火热,但毕竟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去解决。首先,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展现本土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没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能轻易的被复制;其次,乡村景观城市化严重。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跟风,建造很多城市人文景观,不仅毫无文化内涵,还破坏了当地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不利于长远发展;最后,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工作中,开发理念的简单粗暴,景区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接纳游客过多,对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传统的民居建筑,丰富的遗产文化造成了很严重的冲击,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很多人并未把乡村旅游当成新兴产业,对其重视度不够,导致有些地方虽然资源丰富,但缺乏技术资金和商品竞争意识,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二是乡村旅游营业者的服务做的不够细致。不能很好的保证游客在体验旅游中吃、穿、住、行的快捷、方便、卫生;三是缺乏对游客的细心了解,没有实现以游客为中心的宗旨。应在游览风景名胜的同时,让游客感受到身心的满足愉悦。

(三)我国乡村旅游进行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新经济时代,消费者更看重体验带来的,甚至愿意为此多付钱。乡村旅游的传统营销渐渐不能满足游客精神心理上的需求,实行体验营销非常必要。体验营销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有很积极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现阶段乡村旅游模式单一,山寨现象严重,体验营销能使游客在设计参与旅游活动中,对乡村旅游留下深刻印象与美好回忆。二是避免乡村旅游资源的闲置浪费。体验性乡村旅游往往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安排活动,这样能尽可能的利用到乡村旅游资源。三是有利于旅游地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旅游的旅游吸引物是当地特色风光和淳朴民风,这使当地人民和政府会花更多精力在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上。

三、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

(一)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分析

感知价值最早是由Zeithaml在1988年提出,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衡量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在此定义基础上,本文对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理解是指,游客在体验性乡村旅游中的感知利得,包括旅游体验带来的身心身心上的放松,与其感知利失,包括在旅游中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进行衡量后,以自身的旅游经验与个人喜好对乡村旅游的综合评价。游客的感知价值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weeney和Soutar(2001)的划分。他们认为游客感知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其中最基本的价值是功能性价值,即旅游产品或服务给游客带来的最直接的用途,如产品的价格与质量因素等;社会性价值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中完善了自我,提升个人形象,获得的社会认可;情感性价值指旅游活动能带给游客精神上的愉悦放松,使他们情感得到满足。功能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社会性价值与情感性价值则需要旅游企业不断的发展完善,以期给游客带来更贴心、舒心的旅游体验。

(二)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的经过与价值的产生分析

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的感知价值的产生是由游客本身决定的。在旅游途中,游客充分调动自己的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去体验感知,并通过感悟思考,在脑海形成一定的感知价值。根据游客旅游行为模式,可简单把游客感知的经过与价值的产生分为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旅游前,旅游营业者的刺激营销会对游客产生一定的冲击,而乡村旅游的返璞归真,放松身心的宣传特点和游客内心的想法相契合,使游客产生期望,进而诱发游客消费的欲望;旅游中是产生感知价值最主要,最关键的阶段。游客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中,对于乡村旅游的产品与服务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感受,逐渐建立起对乡村旅游的感知价值。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感知价值不只包括乡村旅游的产品与服务,即上文所说的功能价值,还包括社会价值与情感价值。游客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精神与情感上的满足对于提升游客的感知价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张迪等人的乡村旅游研究实证中,我们不难发现,出游成本低,交通便利,旅游地风气良好,食宿干净整洁等会提高游客的感知利得,提升游客感知价值;旅游后的感知价值往往被忽略,其实这也相当重要。感知过程贯穿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始终。旅游后的售后服务不仅让游客感受到更贴心细致的服务体验,还有助于旅游营业者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便于调整完善旅游服务,更能留住老顾客,旅游业应把售后服务重视起来。

(三)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类型

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不仅受营销刺激的影响,与游客自身性格特征业有很大关系。游客的体验目的与体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影响体验式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因素类型多种多样,结合上文分析,大致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六类:

1、田园风光因素: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能给游客带来审美上的体验,然而现实是由于游客的个体化差异与审美能力高低,导致游客最终得到的审美体验有所差异。

2、生产生活方式因素:指游客体验的原汁原味的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生活方式机械化的城市旅游者非常有吸引力。

3、教育体验因素:对于在乡村游客占比较大的学生群体,他们更希望去接触自己很少有机会见到的乡村活动,特色的农村风俗等来开阔眼界。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能否在愉快的游览交谈中增长阅历则显得更重要。

4、娱乐项目体验因素:互动性强,有趣的娱乐项目能让参与其中的游客感到身心愉快,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感知价值。

5、感知成本因素:金钱,时间,精力和精神等感知成本都会对感知价值的形成造成影响,每个人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样。6、情感体验因素:愉快的情绪会让游客对旅游活动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增强感知价值,而坏情绪,即使只是服务者的一个小疏忽,也会让游客对旅游评价大打折扣。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一)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内涵,增强教育体验成分

乡村旅游者相比其他旅游者,更关注旅游的文化意味,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去体验我国丰富多彩的乡村风土人情。然而现实是现在的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旅游营业者大部分只关注短期利益,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要吸引更多游客,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内涵是势在必行的。而我国可供深入发掘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盛行的各式各样的风俗节日,如苗族的花山节,白族的三月街,回族的开斋节等,对游客的吸引力特别大;各地的特色建筑,如土家族的吊脚楼,内蒙的蒙古包等也是游客很感兴趣的旅游景点;传统经典的乡土文化也需要保护与发掘,有些乡土艺术品如剪纸,刺绣手工制作技术精湛,深受游客喜欢。

(二)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互动性,重视其乡村资源的设计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游客主要只是用眼睛来看,观感较单薄,游客留下印象不深。在体验性乡村旅游中,可以因地制宜,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活动,让游客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品尝到,触摸到,全方位的激活游客的感觉。在设计旅游项目开始就应充分考虑活动的互动性,旨在吸引游客积极参与互动,只有亲身经历的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不仅要考虑旅游项目的形式,游客群体,游客年龄等,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应重视如何利用乡村资源。对于学生这一占比较大且精力旺盛,对乡村旅游活动好奇心较重,参与性很高的群体,乡村旅游应有专门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与设施。而有些有趣的民俗民风,如泼水节,唱诗会,打秋千等活动,可以带领安排游客参与,让游客亲身去体验,使游客印象更深刻。

(三)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色彩,营造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氛围

与传统营销注重乡村旅游的功能不同,在体验营销更注重游客的感官体验。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色彩,有利于游客留下更美好的印象。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色彩,可以从旅游设施做起。首先,保证旅游设施与体验主题相一致,小到连洗手间,长凳等都应与主题相呼应。其次,保证旅游设施与游客的互动性,当游客在景点等候较长时间,此时与旅游设施的互动会安抚游客的焦躁情绪,留下比较美好的回忆。对于常居城市的游客来说,乡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插秧、耕种、点豆,还是收麦,落花生,掰玉米,都是陌生而新奇的,吸引着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造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氛围,既让游客很好的体验了乡村性,增长了知识,又使游客提高了感知价值,留下美好印象。

(四)重视游客情感体验需求,激发游客情感共鸣

传统营销中,对服务行业的要求是微笑服务,细致服务,在体验式乡村旅游营销中,更重要的是真心诚意的,设身处地的站在游客角度考虑,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体验乡村旅游的游客平时在都市往往承受者极大的压力,过着快节奏的繁忙生活,乡村旅游的慢节奏,淳朴风气,安逸环境能满足游客不同的情感需求,带来身心上的放松。要想从内心真正打动旅游者,对员工加强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求员工把游客当做家人一样去关心,想游客所想,尽最大可能去满足游客需求,提供细致,周到,热情而又人性化的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并没有一定标准,而是要求员工发自内心的去关怀游客,这是最难达到的。其次,强化员工与游客交流,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培训。景区总会发生很多琐事或者是突况,对员工的培训是不能间断的。培训的目的不只在于教员工该怎么说,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形成一种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能表现出自我特色,从而达到游客与员工体验的双赢局面。

五、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未来旅游业仍有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些问题仍需改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应做出相应调节完善,增加更多体验色彩。游客的感知价值应被重视起来,在满足游客精神追求与心理诉求方面还应做更多努力,提升其感知价值。运用体验营销来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本文体验性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可看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本土内涵的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设施活动的互动与体验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重视游客的精神层面。在新的经济时代,乡村旅游必须以新的发展模式进行,看清局势,抓住游客心理,以科学合理的策略应付新的变化。

作者:龙鸥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海霞.乡村游客感知价值相关综述及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未来与发展.2014.

[2]李明辉.基于体验视角是乡村游客满意度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彭嘉.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湘潭大学.2013.

旅行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 旅游;显性和谐;隐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11-03

[作者简介] 黄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实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01665)

旅游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去追求相互和谐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和谐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已为人们所共识。首先,旅游使人类重返大自然,融入山清水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怀抱,进入物我合一的意境,有助于旅游者在情景交融中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旅游极易促使旅游者暂时卸下社会化的面具,刺激原本根深蒂固的个性特征的复现,使人的个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升华,以无限爱意进行人际间的沟通,渐渐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只有在旅游中才能得到的和谐关系。此外,旅游还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社会现象,它不仅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美学角度来看,上述和谐的实现较为直接体现于旅游审美活动,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较为显性的作用。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不可漠视一些较为间接体现于旅游审美活动的隐性和谐,如文化和谐、人与历史的和谐、心理和谐等。

一、文化和谐

跨文化旅游是一种行为人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环境中旅游,人们通常会因为文化差异、社会距离与陌生的环境等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或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对跨文化环境中的景物特别是人文景观的内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新奇感与敏感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者,对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双方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经常会引起多文化摩擦和冲突,这是跨文化旅游活动的必然现象。文化因素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除了语言、食品、舞蹈外,还包括双方之间的非语言行为、、对时间的态度、对隐私的态度,以及举止、习惯、言谈方式、肢体语言或手势等。这些文化因素是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的潜在基础,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演变成摩擦甚至冲突。

在跨文化旅游中要达到文化和谐,主要是消解文化冲突。文化和谐建立在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基础上,因而既要注意到文化的相对性,也要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实现这种文化和谐,就会获得双赢,旅游地的旅游能够健康有益快速地发展,旅游者身心得到极大愉悦。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1.旅游者适应旅游地。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随着社会角色变化,逐渐构成了一个既不同于旅游者居住地文化又不同于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新文化构成――旅游者文化,并以新的旅游者身份按新的文化生活节奏活动于一个不同于往常居住地生活和工作的新舞台。在跨文化旅游中,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与旅游地文化之间的差异,旅游者一般都会体验到一种“文化休克”。所谓“文化休克”,可以看成是个体遇到不同文化时的一种体验。这是由于在某一新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无力应对一种新的文化环境而造成的。由于承受了过度的刺激,人们变得不知所措,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了许多反常的情绪和状态,譬如痛苦、无助、沮丧、迷茫、挫折、烦躁、神经质、失眠、孤独、紧张、发怒、挑剔等等。这种“文化休克”在跨文化旅游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许多旅游者当他们旅行至某一国家而接触到外国文化时都会体验到“文化休克”,他们不知道该对东道主作怎样的期盼,甚至还觉得旅游地人们的行为方式稀奇古怪。同一种行为,在某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适当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甚至是粗鲁的。处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背景中,旅游者表现了一种极度的不适应,不知道怎样与别人寒暄,也不知道谈论什么样的话题,面对新的文化情境感到十分困惑,使得旅游变得十分困难。“文化休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除非是旧地重游,否则没有旅游者不经过这样一个“文化休克”过程,或者说初次旅游者中没人能避免这一过程。有的学者称此为“文化紊乱”。“文化休克”作为旅游者个人体验的文化现象,虽然是由旅游地和旅游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引起,但旅游地因素是不变的,不能指望依靠旅游地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还得依靠旅游者本人。

2.旅游地关怀旅游者。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和谐,实现的地方是旅游地。实现和谐的条件也主要依靠旅游地来创造。作为旅游地,必须以旅游者为本,了解和理解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主要特点,站在旅游者角度设身处地为其着想,用自身文化特色吸引旅游者,而不是一味迎合旅游者特别是强势文化旅游者的某种阴暗心理需要。总的来说,要真正体现对旅游者的文化关怀、人本关怀,了解和理解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文化不可谈论先进与落后,而更应该注重其多样性,即不同文化各有其特点,不能论优劣高下。因此,作为旅游地,了解跨文化旅游者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几大最基本的文化系统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际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是直接的、直率的,而亚洲人则是间接的、含蓄的。西方人的交际类型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辩论体系,信息交流通过理性的辩论来传达,强调最终的信息表达是交流过程最重要的方面。与此相对照,亚洲人的交流方式重在情感交流的一致性,和交往的愉。

了解不同的文化交际方式,自然就会减少文化误会。从人本角度照顾跨文化旅游者的基本需要。要了解和尊重跨文化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和行为方式包括旅游方式。各国旅游者都有一些源自于自身文化习惯的旅游方式,譬如说中国旅游者多以走马观花为主,喜欢多看些地方,“到此一游”,马不停蹄,日程安排得很紧,而且希望东道主把一切都安排好。但中国人如作为东道主,也以这种方式去安排美国旅游者,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东道主为了向游客表达热情,把客人的所有日程都安排得紧紧的,而没给游客留下时间去私下里体验中国的生活方式,这被认为是对游客自的一种侵犯,也是对游客能力的不信任。

另外,在旅游服务方面,也要照顾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就饮食方面而言,要尽可能适应各国游客的需要。否则,好心也有可能办坏事。例如,导游带西方游客到宾馆用餐,向客人推荐狗肉煲、活鱼活吃、猴脑等菜肴,游客不但不领情,还会提出抗议,他们无法容忍对动物的虐待行为。在礼仪方面,不光要尊重旅游者,还要事先了解和熟悉不同文化的不同礼仪习俗,以免到时出现尴尬局面。在旅游商品和旅游项目的设计方面,只有突出自身特色,也才能使旅游者真正感兴趣,才能使旅游者真正有文化收获,体验旅游地文化的精髓。当然,这些特色最好是原色的,朴素的,原汁原味的,或加以成功升华的,而不是虚假的,过于包装的。在这方面我国有较多的成功经验,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旅游,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的古代城镇旅游,北京的庙会,天津的古文化街,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等。

二、人与历史的和谐

人类进行旅游活动,走进生态自然并不是惟一的形式。古人说得好:“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文人心目中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这块土地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其他类型的名人是否有联系。如果有联系,人们对这块的感情就会无形中加深。景区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为人格力量的化身,从而吸引游人流连徘徊,产生思古之幽情。当游人穿梭于险峰幽谷,触摸其间的峭壁清泉,总能从中领悟先贤的人格之美,感悟其不灭的精神力量。旅游过程正是一种连接历史,又通向未来的连续的“文化流程”。空间型跨文化旅游,使旅游者超越了自身生活空间的限制,了解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时间型跨文化旅游使旅游者沿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在时间里漫游,去领略历代人类的生活和创造。人类在历史的演进中创造了大量的文明,走进凝结着人类智慧和才能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历史长廊,旅游者可以体味作为主体的人类的生命历程,产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认同,相伴而生是丝丝的敬畏和淡淡的亲切,转而变成一种心灵慰藉,一种与历史、与文化同呼吸共命运的祥和。例如,方岩借胡公大帝出名,胡公大帝借方岩签诗出名。无论是笃信胡公的香客,还是寻芳探胜的游人,每年数十万的游客几乎没有不到胡公殿求签的。方岩签诗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它以典故作为构思的基点或借典故拓展诗的内容,运用双关、歧义、隐语、拆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为求签人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造成多解、多义、意蕴模糊的表达效果,易于与求签者的心理相接轨,去领会神秘的预兆。

人与历史的和谐是旅游审美的最高级阶段,旅游者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是不同的。精通历史的考古学家面对历史的遗存时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与之达到的是一种水融的崇高境界。每个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任何人都不能隔断历史,在浩繁的历史面前,面对承载着无数先民智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力量,人总是渺小的,此时,被尘世的物质利益蛊惑引诱而乱了方寸的旅游者受到陶冶,受到抚慰,就像孩子归家似的,有了依傍的心灵靠山。当面对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面对古代匠人们其他巧夺天工的遗作,通过导游的循循解说、引导和提示,游客们哪怕对历史不甚了解,仍然会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会强化人们的社会历史感,深化人们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从而提高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

三、心理的和谐

工业机械化虽不断降低劳动中所耗费的体能,却也使人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工业社会传媒给人们传输来自身外广袤世界的精彩信息,但其巨大的同化影响力量使得人们变得无从选择,只能随大流跟着时尚的脚步走。失去独创和选择自由的现代人,只能是一种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所谓“单向度的人”,而不是一个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充实的、多侧面的人。

旅游过程中的景观审美,使人由单向度的人变成审美的人,使人的知性得到培育,使人的感悟能力得到发展,使主体人格得到陶冶和升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工业社会高度统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个性化创造力的抑制。当代人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不禁跃跃欲试,亟待以一腔激情与命运相抗争,创造事业的辉煌。与此俱来的精神压力却将奋力拼搏的人弄得十分疲惫。疗救的方法之一便是进入旅游审美的佳境,从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之中,汲取诗化的氤氲,涵养自身,升华自我,获得人性的温馨抚慰。在这个游戏态的新的世界里,不但身体,而且精神也获得可从日常生活中暂时分离,人仿佛是新生的,处在自在、自由、超越、解脱与异域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新奇、不适、不安等情绪的张力结构中。总而言之,会处在一种“逸”的自我状态的心理感知之中。在“逸”的自我状态的心理感知作用下,吝啬的人会变得大方,沉默的人会变得爽朗,无味的人会变得浪漫……,旅途中,每个人都会发生多多少少的变化,“逸”成为使那长久潜藏的个人理想中的人生状态得以暂时实践的温床。“逸”的自我状态的心理感知还会不断放大,向遥远处进发,向体能的极限挑战,向未知处去探险,寻幽涉奇,超绝流俗,此时,旅途越是艰难就显得越有价值。

人在自然中,整个身心感触并传导给大脑的是幽谷鸟鸣、清水芙蓉般的天籁。人们在游览山水、漫步园林、寻访名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立体性地探寻峰峦叠嶂的空间构景,体味江河飞瀑的生命律动,倾听幽林中鸟鸣的空灵乐音,观赏亭台楼阁的诗情画意,追思古迹名胜的历史风貌,通过游览观赏和物我交流,使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从而达到内心世界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审美感受的较高境界,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的一种超道德的境界,是一种诗情化、艺术化的主体感受,是旅游主体在得到生命真谛的关照和领悟后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的一次彻底反思,体验拥有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快乐,真正回归人类梦牵魂绕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天人关系的和谐。旅游作为一项休闲时尚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可促进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促进旅游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和谐社会,旅游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和谐旅游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不能做到和谐发展,就不可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然而,我们不能笼统地看待和谐旅游,因为旅游之和谐具有层次性,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和谐受旅游审美活动的影响或促进较为直接;隐性和谐受旅游审美活动的影响或促进较为间接,旅游显性和谐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固然重要性,但隐性和谐也的确不可小视。忽视隐性旅游和谐会直接影响显性旅游和谐的发展,进而影响或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茜.论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J].广西大学学报,2006,(12).

[2] 姜先行.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深圳的国际旅游软环境[J].特区经济,2006,(10).

[3]张宣.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福建地理,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