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毕业总结范例

旅行毕业总结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1

 

一、课程体系及理论依据   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来源于的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道”。课程的原本意义是指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课程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部分在内的整体课程框架,或者说课程体系是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本文所指的课程体系是指狭义的课程体系概念,即广义的课程体系概念中课程设置这部分的内容。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能力中心论。能力中心论的特征是以职业能力(compe-tence)为基础,将形成某项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要素按照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进行组织。能力中心论的根本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某种职业能力。能力中心论突出强调教学结果,即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操作性的能力,而且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在课程体系中,模块是其组织课程的基本单位。从教学内容上看,能力中心论更多的是综合了多种课程论的思想,强调理论教学为技能服务,以职业技能为中心,按照职业活动自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来设计课程。由能力中心论而衍生能力本位课程观,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确定能力结构,并依据专项能力的细分进行课程设置,以专项能力所必备的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作为内容来组织课程内容,以专项能力的复杂程度确定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湖南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能力分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基于湖南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对接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又区别于湖南旅游中职教育、本科教育,湖南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湖南旅游行业,服务于旅行社、景区景点及其相关企业,培养从事导游主管、计调主管、营销主管、门市经理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旅游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复杂,牵涉到的知识内容繁杂。仅仅具备娴熟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在语言、形象、心态、行为达到相应的要求。湖南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关注的素质、能力和素质如下表: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   探索旅游职业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旅游职业基础能力、旅游核心业务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大模块。其中旅游职业基础模块又分为职业文化基础、旅游职业基础知识和导游基本技能三个模块;旅游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分为湖南专项导游技能、旅游计调技能(计调方向)、旅游营销技能(营销方向)三个与旅游行业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见图1)职业文化基础模块培养目标在于为刚入校的大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具体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普通话、应用数学等。该模块与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书等证书对接。旅游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目标在让学生具备旅游职业的基本知识,实现由刚入校的大学生向具备一定素质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校园人成功转变。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行社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政策与法规、认知实习等。导游基本技能模块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导游技能,具备旅游职业最基本技能。该模块主要有课程有导游原理、导游实务、旅游商品与导购、导游语言艺术、导游文学、校内实训。以上课程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对接、融合。通过该模块学习,使学生具备准备职业人的条件,为下阶段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湖南专项导游技能为湖南地方特色课程,主要课程湖南专项旅游、湖南导游、湖湘文化、湖南景点讲解实训、湖南民歌与曲艺、湖南旅游资源、湖南旅游英语和顶岗实习等,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练导游湖南、服务湖南的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园人的基础上,成功向准职业人转变。旅游计调技能(计调方向)模块的课程有计调业务、商务谈判、旅游地理、旅游线路调研与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上部分课程与旅游计调师职业证书对接。旅游营销技能(营销方向)模块的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外联业务、旅游公关礼仪、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上部分课程与旅游营销师职业证书、旅行社门市经理职业证书考核鉴定相互衔接。该模块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由准职业人向旅游营销主管、旅行社门市经理职业发展。职业拓展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全校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形体舞蹈、音乐、美术、摄像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课程,实现“一专”+“特长”的目的,培养毕业生心灵美、行为美、仪态美和语言美(四美),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通过三大模块的学习,着力保障培养旅游职业技能优势明显、职业发展顺畅并扎实服务于湖南旅游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实施螺旋渐进式课程设计编排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式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大螺旋套小螺旋课程设置思路即课程体系按螺旋渐进方式(大螺旋),同时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也按螺旋渐进方式(小螺旋)来设计。具体说,课程体系按大螺旋渐进方式设计,就是“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每个阶段均进行“理论教学—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总结提升”安排。(见图2)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按小螺旋渐进方式来设计。例如:《导游实务》确立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课程结构以行业专家对导游的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以湖南精品旅游线路为载体,以导游服务操作流程为线索,结合岗位工作所需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将课程结构分为三个大模块12个子模块,即“准备带团”“、接团“”带团”“、送团”四个大模块,其中“准备带团”项目包括认识地陪工作、导游词设计、接站准备3个小模块;“接团”模块包括接团服务、入住酒店服务2个小模块“,带团”包括商定旅游行程计划、参观游览服务、旅游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旅游营销、餐饮娱乐服务5个小模块“,送团”包括送站服务、账务结算和工作总结3各个小模块。#p#分页标题#e#   在教学中,在第一个大模块即接团模块的第1、2个小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完毕后,都进行一次课内实训;待学习完第3个小模块即进行整个第一个大模块的综合实训;在进学习完第二个大模块后,前2个小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完毕后,都进行一次课内实训或专题实训(接团服务核心小模块进行专题实训),待第2个小模块学习完之后即进行整个第二个大模块的综合实训;第三个大模块、第四个大模块依次类推,整个第四个大模块讲完后即进行整个《导游实务》课程的综合实训。(见图3)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2

 

旅游管理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能够适应行业与岗位需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旅游专业办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发挥纽带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   一“、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架构   校企合作的最佳状态是做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学校获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获得赖以谋生的专业技能、补贴生活的实习工资乃至就业机会、企业获得低成本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可概括为“三进三同”“、三层递进”和“三力并发”。   1.在教学中推动“三进三同”。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着力打造“三进三同”特色平台。“三进”即教师进企业、企业家进课堂、行业标准进课程。建院三年以来我院已派出两位专业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海逸酒店和天来集团挂职锻炼,邀请数位酒店、景区及旅行社行业专家进校为学生授课,有三门酒店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的教学讲义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编制完成的。“三同”即专业教学与目标岗位同要求、与行业规范同标准、与生涯规划同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始终围绕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要求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专业导论课程的重要性,在其中增加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配专业教师作为导师,使专业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成长同步。   2.在实习中推动“三层递进”。实习是学生在就读期间接触行业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学生实习中力推集中实习,一方面便于学校各方面管理,另一方面可杜绝学生以实习之名做无益之事,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在行业中的就业意愿。在实习中构建了“三层递进”模式,即大二上半期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大二至大三暑期进行行业顶岗实习和大四上半期开始的毕业实习。通过三个层次的实习推动,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学生可完成从岗位认知到掌握独立实践操作的逐层递进,逐步熟悉并掌握旅游行业核心岗位的工作要求。   3.在考核中实现“三力并发”。在教学考核和实习考核中,我们意识到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资源和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引入行业一线操作人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校内专业教师三股力量,完善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如在《重庆导游词讲解》课程考核中,我院就通过引入重庆野生动物世界讲解部的讲解员及部门主管,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目前,我院与重庆主城及永川地区多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探索,与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江鸿国际大饭店、天来酒店集团、喜来登国际酒店、重庆益兴国际旅行社、蝶舞咖啡厅等企业合作程度较深。   1.与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开展的岗位认知实习。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永川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旅游景区,我院自2008年建院以来一直与重野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国庆期间均有学生前往重野开展为期两周的岗位认知实习,主要运作模式如下。实习指导方面,我院指定专业教师担任实习开始前的校内培训及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监督工作。同时重野方面由行政人事部(验票组)、经营管理部(商务部、龙凤轩餐厅、游览娱乐部)、自驾车队、安保部、车辆管理部、市场部等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担任岗位导师。实习流程方面,学生实习前由我院指导老师进行实习动员并宣布实习纪律,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及学生承诺书。学生于国庆节前一周进入实习单位,重野安排一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公司概况、企业文化、岗位认知、规章制度及安全知识学习,并实地熟悉景区景点。接下来四天为在岗培训,重野方面配备业务熟练的老员工和部门主管领导作为岗位导师,以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操作规范。国庆期间为在岗独立实践,我院指导教师与重野岗位导师按照要求指导学生并解决突发问题。国庆后我院与重野召开实训总结大会。重野方面为实习学生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制度,建立学生考评档案,并设立重野奖学金。通过两周的岗位认知实习,学生能够了解游客接待、服务的基本流程,完成对旅游景区内游客接待、服务中各岗位的认知,并可根据专业教师的课程安排,有侧重地对游客接待、服务中某环节进行实习实践,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开展提供感性认知基础。   2.与重庆江鸿国际大饭店开展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重庆江鸿国际大饭店是永川地区软硬件条件最好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10年3月份已与其进行过两个年级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效果较好。“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学生由江鸿国际大饭店副总经理及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校内集中培训后,由江鸿大饭店按照学生自身特点及工作意愿分配至合适岗位,江鸿大饭店安排部门主管作为学生职业指导,我院派出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负责与江鸿沟通并处理实习事宜。学生一周中四天在江鸿饭店完全按照在职员工要求顶岗工作,并得到实习工资,两天在校集中上课,一天休息。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学生可获得4~5个月独立实践机会,能够在行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处理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校内两天的课堂学习,能够将实习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授课教师,并得到准确解答,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很大帮助。   3.与重庆益兴旅行社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我院与益兴旅行社开展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方面。依托我校的大学生创业园,我院与重庆益兴旅行社开办了大学生旅行社创业基地。其运营模式为:学校提供免租金门面及水电气配套,我院派出专业教师以指导教师的身份作为基地责任人,益兴旅行社提供线路信息、品牌支持、安全保障并做技术指导,我院学生全面负责散客组团、线路促销、计调、机票销售等日常经营,并由持有导游证的同学直接作为全陪派遣旅游团队。通过与益兴旅行社的合作,专业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并反哺教学。学生可通过全面接触旅行社各个岗位,熟悉旅行社操作流程,且可为学生创业提供经验。#p#分页标题#e#   三、“三位一体”模式下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通过对上两届旅游类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2.1%。在旅游行业对口就业的学生中,毕业后三至六个月内走向基层管理岗位的占32.4%。其中通过毕业实习直接留在实习单位的学生占实数的18.9%,这一部分也是在较短时间内走向管理岗位的主体。在就业稳定性方面,没有换过工作和换过一次工作的毕业生的比率占到了近88%,而换过两次工作以上的占到了近12%,由此可以看出我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更换工作的频率不高,就业比较稳定,这与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毕业生薪资的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月薪在1501元~2000元的占了33%,月薪在2001元~3000元的占了35%,1500元~3000元占总体的68%,是主要的薪酬区间。调查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我们的学生提高了适应岗位的能力,储备了较强的发展后劲,对学生就业率和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裨益。   四“、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   对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我们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1.推动优秀学生挂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充分完成岗位认知实习及行业顶岗实习的,表现优异的学生,由学院直接推荐到旅游企业挂职基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并提高较高平台,并可对同级及低年级学生起到较强激励作用。   2.打造院级大学生模拟创业平台并提供专业支持。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以公司制运营结构为主体,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类岗位角色,实现公司运作,同时可根据理论课程的要求,完成专业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一举措可通过模拟角色扮演实现企业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无缝链接,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企业的运营模式。   3.校企合作编著应用型教材,使课程教学紧密贴近行业需要。通过与旅游企业负责人联合编写应用型教材,固化旅游企业的知识需要及岗位要求,提高对行业思想把握的准确度和持久度,教师自编的实训课程讲义也将通过与相关企业业务能手、主管领导的共同研讨,争取获得校本教材建设立项。   4.探索设立企业班或项目组,构建“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与企业沟通用人需求与要求,与其合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企业需求以项目制形式纳入课程设计,班级名称以企业命名。对于需求量较小的企业,可以项目组或岗位群的形式命名。经过学校基础理论教学、企业行业实践等模块化培养之后,学生进入企业后可直接成为基层管理人员。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3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

开展实践教学是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纲领,也是强化专业实践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涉及旅游管理教学的方针政策、课程建设、实践方向和就业领域等方面。通过对近几年国内相关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开展途径、渠道和措施的了解,发现多数实践活动都以旅行社、酒店和策划三个方面为主要方向。从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实习统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及就业导向进行模式设计,也开展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方向、学时和内容展开,起着“链条”和“导向”的作用,将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连接起来。从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本科层次的人才是旅游市场的就业主体,应注重和强化专业实践,使其实践和操作水平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过去,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补充学生对旅游市场和旅游发展问题的认识,关注旅游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21世纪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日益增多,理论研究已经成熟,不少学校陆续转为实践教学研究,希望学生对一线操作业务尽快熟悉并能提高就业的筹码,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多数学生的理论能力相对较弱。2010年后,更多学校认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强化理论学习,更要凸显实践操作水平,特别是教育部2012年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后,旅游管理的专业建设目标也偏向管理和应用并重的培养理念。对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来说,面对旅游大环境,必须在扎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突出旅游专业人才的技能,才能使学生以扎实的文化底蕴、崇高的思想境界、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为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技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接受旅游市场的考验。为此,多数高校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置于旅行社、策划和酒店三个方向,酒店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的方向之一,安排学生到全国三星级以上酒店从事餐饮、客房和前厅服务等工作,围绕餐饮礼仪、客房实训和前厅接待等实践活动展开,由于酒店数量多、范围广,学生实践和就业相对来说有较大保障。策划规划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要求相对较高,学生的实践涉及策划和规划的内容较少,且短期内不易出成果,即使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较少能尽快转化为应用成果而带来效益,因此只作为就业方向,实践安排较少。旅行社实践却带来了相对灵活和宽松的实践内容,学生可以挂靠旅游服务公司,从事兼职导游或协助旅行社做好旅游线路规划等,学生只凭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导游服务知识的理解,就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事导游服务工作,三方面的实践可按图1开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方向看,旅行社实践的内容要求更高、时间更自由、方式更灵活、效果也更明显,既能督促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促使学生拓展并熟悉旅行社业务流程,也能够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中难度大、收效快、起点高、要求多的方向。对高校来说,旅行社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尽快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一)基础技能

旅行社实践教学是以旅行社为基础单位,依托旅行社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是开展旅行社实践的准备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专业知识,通过了解旅行社的发展、经营、组织机构、业务范围和方向等,使学生熟知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理论和实务。可以在学校搭建旅行社模拟实训室,配备材料、硬件设备等,通过开设旅行社经营课程和制订培训计划,让学生利用学校的实训室了解旅行社的日常运营程序,这是学生进入社会实习的必经阶段,要由相关教师讲授和学生模拟演练完成,实现与旅行社的对接,实验室内除了配备硬件设备,还要购置导游模拟和旅行社经营等实验软件,让学生对旅行社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够进行导游模拟、景区服务、景区讲解等,方便学生模拟导游演练和旅行社日常操作等,在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园林景区鉴赏》《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指导基础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旅行社实践教学的基础技能。

(二)专业技能

旅行社实践教学重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奠定坚实基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围绕旅行社实践教学培养的专业技能主要涉及导游讲解和旅游规划两部分。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经营是密不可分的,旅行社经营活动中很多内容都涉及景区景点的宣传和讲解服务,景区景点一般纳入旅行社经营中,旅行社实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做兼职导游实习,导游工作的重心是景区景点讲解和服务,景区景点也是旅游管理学生旅行社实践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熟悉景区和了解导游业务并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导游实习要以旅行社为依托,目前多数旅行社需要的一线导游人员较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导游人员的需求量更大,因此,应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带队能力,这是毕业后进入旅行社挂职工作的起点,更是发挥学生旅行社实践专业技能的途径,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增强专业知识,为毕业后在旅行社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综合技能

综合技能是建立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实务操作,不仅要求掌握有关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更要在景区导游讲解和服务中通过专业技能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体现导游人员的职业特点,这些综合技能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带团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提高,积累并总结自身的经验和不足,从而提升业务能力。通过安排学生到旅行社实习,参与和接触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计调、导游委派、带团指导、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用餐、车和房等事宜,学生到旅行社实习可以接触实质性工作,是个人综合技能训练的全方位展现,也是提升个人适应旅行社工作,明确工作岗位和性质的途径。因此,旅行社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容易见效的渠道,可以说,旅行社实践带来的技能是全方位的,也是立体化和多元化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专业技能,适应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实践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从理论教学、优化方向、师资质量和硬件保障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服务于旅游管理的专业实践,适应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课堂教学,搭建实践平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了解旅行社管理、运行、经营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并达到预期效果、获取相关能力的依据,旅行社实践方向必须根据旅行社实务安排《旅行社经营》《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景区鉴赏》等理论课程,利用学校实训室安排导游模拟讲解和旅行社模拟操作。还要针对旅行社和景区的特点吸收现念,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搭建平台,安排学生到各大旅行社兼职挂职锻炼,旅行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任务,让学生在旅行社人员指引下按部就班的上岗操作,直到独立上岗。

(二)优化实习方向,丰富实习内容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偏向酒店方向,旅行社方向,实习模式显得较为单薄,应改变单一实习的传统格局,细化和优化实习方向,重视并丰富旅行社实习内容。旅行社实习是对学生最好的锻炼,也能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积极性,树立旅游职业者的角色意识,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和职业选择的条件和环境。而旅行社实习过程中的多项能力塑造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等,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明确自身的职业选择方向,更有针对性地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

(三)确立科学目标,提高师资质量

旅行社实践教学要突出实践能力,就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旅行社实地锻炼培养理解、沟通、交流和讲解服务的能力,能够独立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也能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服务,为旅行社的长效和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从而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复合、创新、应用型的高级人才,满足旅游管理旅行社实践教学的科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努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技术过硬、专业精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师要有旅行社实践经验或与旅行社有直接联系,才能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积极投入旅行社实习。

(四)增设硬件设备,改善保障条件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4

摘要:

本文主要在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紧迫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纵横交错、互融互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其中,纵向衔接是要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横向拓展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本文总结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路径,研究提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五个衔接路径方向。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纵向衔接;横向拓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阶段,如何深化高职教育内涵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提出要推进中高职教育等各类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多样、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以高职教育为中心,科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形成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纵向衔接、合理定位,不同类型教育之间横向拓展、相互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分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培养实际,提出了其立交桥体系构建的五个衔接路径方向。

一、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希望人在各阶段都能接受一定的教育,既包括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学校教育,也包括能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社会教育,还包括进入企业后接受的企业培训。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还没有实现从“分离式”到“互通式”的转变,很多中职及高职毕业生一毕业就走向工作岗位。因为缺少继续教育的相关路径,导致职业生涯发展途径受限,这与终身教育理念是不相符合的。根据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现状,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互融互通是顺应时势之举。

2.教育公平理念的实施

教育公平理念的提出,使得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应该被赋予与学历教育同等的地位。可是,我国目前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继续发展路径稍显不顺,继续学习路径过于狭窄。学生如果选择中职教育,就很难再进入学历教育通道,有些学生一毕业就选择工作,部分学生通过“3+2”、五年一贯制、单考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可是高职院校只限于专科层次,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学历,唯一的出路就是专升本。但因其职业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参加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专升本”考试竞争力不足。再者,这少部分进入的大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普通本科教育,与当初所学的职业教育内容相差甚远,造成知识结构的重复或脱节,难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所以,应该开通应用型本科提升职业教育层次,这对于企业需要的有一定发展潜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紧迫性分析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门店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根据国家信息统计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零售业在未来几年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而市场供应量仅有400万人左右,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且在不断加剧。

2.连锁企业经营转型造成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缺口

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缺口,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总部及门店经营管理人才,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层操作性岗位的技能人才。究其原因,现阶段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大部分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自主经营和终端控制,这就对高技能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连锁零售业规模迅速扩张加剧了对基层操作性技能人才的需求,如收银员、理货员、客服专员等。

3.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待完善

目前,中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完善,中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据统计,全国约有350所高等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其中高职有320多所,占了绝大多数;直接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少,大约20多所,基本都是与连锁经营管理相关的商务管理、商品经营、物流管理等专业;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更是凤毛麟角,仅有上海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等少数几所院校有与连锁相关的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开设连锁经营相关的特许经营本科专业。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本文提出构建纵横交错、互融互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做到教育的多样性、发展性与统一性,实现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理念。

1.纵向衔接———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

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体系的纵向衔接,重点是要体现职业能力的层级递进,表现在中职的基础性、高职的引领性以及应用型本科的可持续性。首先,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中高职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通常称为三校生;另一类就是普通高中学生。中高职衔接模式根据学生培养方式的不同分为“3+2”、五年一贯制、单考单招模式。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既要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衔接上加以改革,同时,更要注重在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其次,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实现高职教育层次的合理上移。高职教育层次上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重点。应用型本科是一种面向行业、职业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更强调培养人才的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本科既要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实现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又要强调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实现学生具备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出现,既实现了高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也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还处于探索阶段,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区域经济需要为原则,不能盲目“升格”。

2.横向拓展———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

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体系的横向拓展,重点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本文中的学历教育主要是指普通高中、普通本科等以获取学历证书为主要目的学习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学习教育;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包括企业培训、社会培训、进修等。普通高等教育最终要实现就业,一般都需要通过企业培训或者社会培训取得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获取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校期间就要求学生要考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直接实现就业,这与教育类型本身的特性相关。以高职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既包括学历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沟通,也包括对学历教育学生进行必要职业教育的反向沟通,即普通高中学生可以选择高职院校进行继续深造,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种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互融互通能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有利于均衡发展不同类型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

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路径

1.培养目标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培养目标衔接是核心。中、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差别。一致性表现在三方的培养目标都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对接;层次差别体现在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技能人才,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中职的培养目标是连锁企业门店基层操作性工作,高职的培养目标是连锁企业门店基层管理,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连锁企业门店中层管理者或连锁企业总部专员,这三种层次教育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是一种递进关系。培养目标衔接的一致性和层次性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学校和联合连锁企业要开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各层次人才需求调查,明确各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专业设置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专业设置衔接是基础。专业设置面的宽窄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为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应该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连锁企业生产方式转变要求,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衔接研究。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有选择性的开展应用型本科试点工作,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类型和层次,形成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一种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与连锁经营相关的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能力。所以,现阶段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方面,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衔接的中职专业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管理、商品经营等,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衔接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有特许经营等专业。

3.人才素质结构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人才素质结构衔接是本质。人才素质结构的有效衔接对课程体系衔接有着直接导向作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发展关注不够,很多学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很多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受限,职业生涯遇到瓶颈。通过对连锁企业、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连锁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因素中,责任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连锁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最重要的是客户服务技能,均值为4.74分(满分为5分);连锁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各因素中,虽然责任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统筹计划能力被多次提及。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最重要的是门店营运、销售、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促销企划等;而连锁企业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素质结构要求中,创新意识、团队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这些能力,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发展潜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营运管理、商品管理、数据分析、门店拓展等。这与职业教育各层级的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应。

4.课程体系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课程体系衔接是落脚点。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实质上就是两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各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点应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导入,并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阶段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职能能力;应用型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分析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三个阶段的知识、技能点分布,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既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5.评价标准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评价标准衔接是关键。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必须建立各层次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制,建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这其中,学分互认的评价标准很关键。中职、同职、应用型本科三个队伍的评价标准要适中,既要体现各自的专技水准,又要照顾到各自的面,让更多的学校加入。所以,这个评价标准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及专家联合评定,形成制度文件。这样,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立交桥才更具实操性,才能真正打通各类教育进出渠道,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最终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作者:潘茜茜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宁.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蒋迎辉.基于店长胜任力的连锁经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第二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学徒制实践

摘要: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增强学生岗位实践技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现代学徒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形式。借鉴国内外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面向企业用工需求,共定招生计划,共建课程体系,共设培养阶段,共用校企资源,共同考核评价,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每5名16—24岁的劳动者中就有1名是学徒工,这些国家青年失业率远低于其他未形成完备学徒制度的欧洲国家[1]。可见,这些国家应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自2014年开始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的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教育。但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规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职业教育改革成了职业教育重点研讨的议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强调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主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现代生产的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充分发挥传统的师徒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优势与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相融,产生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形式。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既在学校又在企业,采取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部分,在企业岗位上由师傅带领主要培训技能。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职业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徒在企业享有学徒津贴。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一)建设现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大多高职专业一样,学制三年,一般采用“2.5+0.5”年制的模式,即前五个学期(2.5学年)在校学习理论(其中有一定时期的见习机会),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自找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或者学校联系企业,安排学生完成实习教学过程。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更加明确,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改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也作了一些改变,比如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前两年半的时期内,企业根据人才供需合同,同学校一起为企业培养人才,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到订单企业实习,实习结束后在订单企业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形式多于内容,效果较差

“2.5+0.5”年制的模式订单培养、冠名班、校中厂都是校企合作深入探索的成果,但这些探索都不能为学员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学校上课,接受理论课的教学,对企业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特别是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不够,远远没达到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培养效果。

2.订单企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

企业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心理辅导不到位,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很多基层工作岗位学生不愿意做,从而出现学生毕业不去订单企业上班的现象,导致企业面临着用工荒,特别是对基层员工的需求较大。这样,让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校企合作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企业与学校较难形成持续合作的机制。

3.校企深度合作不够

校企深度合作,需要企业在人力和财力上支持学院办学,如企业积极参与招生过程,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派出技术人员讲学,设立奖学金,共同考核评价等,使高等教育由学校单方办学,变为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办学,教育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车间,教师由学校延伸到企业师傅。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的重点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改革课程内容。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共开设30余门课程,课程以系统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时间相对于理论教学时间偏少,同时核心素能模块课程与企业实践联系也不够紧密。学校老师负责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一般企业开设的内容,最多就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添加1—2门类似于岗前培训的课程。

4.实践教学不够,企业教师按时教学有难度

校内实训大多是模拟式教学,很难呈现真实岗位情景,校外实训基地只有偶尔参观学习、没有长期实践的机会,还要顾虑学生住宿、安全隐患等问题。兼职教师需要在企业上班,不可能严格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进度组织教学,所以时间上存在冲突,兼职教师只有以讲座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到学校作讲座的多,给学生正常上课的少。这是“2.5+0.5”年制模式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不科学,需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安排实践次数和时间。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欧美国家纷纷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他们的成功经验正被逐步引入国内。根据文献报道,国内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教育部组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工作,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自2014年开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企业需求理念,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面较广,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企业层次较高的岗位,高职学生刚毕业上不去,基层岗位部分学生看不起。同时,企业在毕业生还没有达到其理想的要求前不想出高工资,在选人、用人上企业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企业是用合理的薪资聘用岗位技能需要的人才。因此,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便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笔者所在学校严格按企业要求组织专业教学,按自愿的原则,分学段,将连锁专业学生分组分配到不同企业,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准员工的身份,接触真实企业环境,不断提升自身岗位技能,让学生刚毕业就能胜任企业部分管理任务或者重要岗位工作。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企业全程参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成立由学校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服务社会为基本目标,以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为依据,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1.校企联合招生

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跟重庆美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按照企业招工岗位的需求,校企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共同研究制定招生招工章程,共同开展招生招工宣传工作,共同进行招生招工面试,2015年9月共同招生30名订单生,作为现代学徒制教学的试点班级,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校企联合招生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起点和成功的关键,这既体现了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准员工身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又为学生提供了准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学生就业的目标。先由合作企业按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然后根据学业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

2.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基于工作流程“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同时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等纳入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行轮岗制。重庆A职业学院通过跟重庆爱莲百货超市有限公司、重庆儿童天堂摄影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企业师傅讲授专业技能课程达到25%,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3.校企共同设置培养阶段

重庆A职业学院根据企业实际,同企业一道修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学生2.5+0.5的模式,即在校学习2.5年后,进企业顶岗实习0.5年,从实践来看,此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锻炼不够,理论知识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消化,最终使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决定改变学制时间分配,实行0.5+(0.3+0.2)+0.5+(0.3+0.2)+0.5+0.5的模式,即新生进校学习半年,第二学期先学习3个月后,进企业锻炼2个月(6—7月),大二上学期在校学习,下学期先学习3个月后,进企业锻炼2个月(6—7月),大三上学期在校学习,下学期到企业实习半年。按以上学习阶段进行,需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重设课程体系,压缩课时,特别是公共课程的课时,来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校企整合教学资源

(1)整合实训资源,实施实岗育人模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实训教学资源大多分两个层次,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基本层次,利用校内实训室,创设企业经营的仿真环境,模拟真实岗位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轮岗训练。学校教师负责指导业务;二是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实战层次,利用企业的门店或公司实岗,供学生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直接带教管理。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接受实习与指导,店堂即为教室。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传授知识、指导实践、考核学业。重庆A职业学院跟重庆美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由企业投资,根据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建设实训室,并将企业业务项目引入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配给学生,企业和学校共同指导和管理,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2)整合教师资源,构建校企导师团队。校企双方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实行校企师资互聘制度。学校应积极联系企业,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挂职,学习实战技能,制定教师企业挂职考核制度。企业师傅到学校兼课,颁发学校聘用证书,负责承担学生到企业后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的传、帮、带任务,将行业、企业文化、员工工作态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建立校企师资“双向考核”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工作考核办法,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工作从量到质进行全程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情况、项目联合研究情况、学生技能成绩等[3]。

5.校企共同评价学生

学校、企业共同构建学生考核团队。一般由学校的专业老师、企业师傅和行业或企业的管理人员三方人员,组成考核导师组,按照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考评。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人才培养过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一年级上学期实行常识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做人、做事的习惯性能力;一年级下学期实行企业认知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特别是合作企业的初步认知和了解;二年级上学期实行岗位基本技能考核,主要是以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实行岗位发展技能考核,由于这个学期会涉及到具体岗位实训,那么就考核岗位主要能力;三年级上学期实行岗位综合技能考核,采用“岗位理论综合+岗位技能综合”的形式进行;三年级下学期实行员工持续能力发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发展能力+毕业设计+专业答辩”来综合评定学生。创新考核方式改革之前主要是测试理论,完全可以在教室完成答卷。岗位实战考核时,可以采用现场评价方式。毕业设计考核环节,可采取毕业成果展示的方式邀请企业师傅和行业专家前来进行观展并且打分讨论,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和评估[4]。

四、结语

目前,现代学徒制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增强学生岗位实践技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务必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采取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能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有着极大的专业建设空间。所以,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在招生就业,开发移动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导师团队,强化学生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作者:陈千诰 余江霞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王昭,吴陈.国际劳工组织称学徒制度有助解决青年失业问题[EB/OL].

[2]黄志纯,许士群.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拓展校企合作多维空间[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30-132.

[3]李静,陈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5):57-58.

[4]陆蓉,覃莹莹.基于现代学徒培养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考核评价制度的研究[J].质量工程,2016(3):219.

第三篇: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行社“懂经营、善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发展。本文根据该课程在高职院校实施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特点、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探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旅游业目前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旅行社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一门介绍旅行社业务经营与企业管理的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该课程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行社“懂经营、善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探索旅行社发展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系列改革。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研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有关理论和实务的一门学科,力求普及管理学知识,提高管理意识,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该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核心岗位课,不仅有学理分析,还有案例剖析,重视理论、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备旅行社计调、导游、外联、财务及门市接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与同行及业务往来公司进行沟通的能力、遇到紧急事件能妥善处理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提升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全面了解国内外旅行社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运作规律,熟知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旅行社具体的运作程序、计调与外联等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和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在今后从事旅游事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为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分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特点、业务范围、组织结构,旅游决策及消费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掌握旅行社外联、计调和财务这些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客人的想法,做出最合理的线路设计以及合理的报价;可以分析与评价旅行社经营管理当中的某些问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灵活应变以及公关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祖国、热爱旅游事业;具有良好的礼节礼貌和旅游职业道德,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过硬的人文和职业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建设是施行教学工作和稳定教学秩序之重要保证,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更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当前的出版领域,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教材很多,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严重不足,大部分教材只是把本科的教材做一些删减,甚至可以说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与本科教材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重理论、轻实践。有的教材内容陈旧,出版时间久远,和当下旅行社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节,不能及时反映当前旅行社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目标不相适应。

2.专业层次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有明显差异。本科旅游教育偏重于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高职应强调按岗位培养,突出较强的岗位对应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行设置,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识。所以在教材选用、学时分配、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学生学不会而出现厌学的情况。

(二)课程教学实施方面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前的中专学校或职业中专合并组建的,教学上都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而本课程的性质对讲授教师要求很高,既具备旅行社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近年来引进了不少理论知识丰富的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但都是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一直在校园成长,没有旅行社企业工作经验,很多甚至之前都没有工作过。所以在课堂讲授中,很难把行业内的工作流程讲清楚,就更不用说将旅行社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导致学生所学与旅行社现状相脱节。

2.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分离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一现象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还很普遍,授课都是用多媒体在教室里完成,能够开展的实训项目比例非常小,大多数的内容未能做到工学的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联系不够紧密,远远达不到生活中的岗位要求。实训中心在学校的职能定位仍然作为教辅部门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职能几近边缘化,在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缺乏力度。无论在实习基地建设,还是在实习教学计划安排上,都显得被动应付,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3.教学方法模式化

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把知识传授当作主要目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单一灌输型教法仍然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评价方面

1.机械单一的评价标准

考核主要依赖期末的笔试成绩,还是“一考定终身”。

2.评价内容片面

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动手实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上课的积极性及上课的表现。

3.缺少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师评教失真

多数采用学期中或期末时,一个班随机抽取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进行评价,学生的评分往往个人因素主导很大,很难对教师进行公正的评价。或是采用所讲授课程学生所考的期末成绩高低来评价,往往有失公允。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正确认识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学校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所以课程标准是教材的重要依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要求必须吃透教材,做到解读教材、重构教材、超越教材。这样才能做到有能力驾驭课堂,为学生准确理解教材提供合适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达成。

2.制订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学习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时,要科学安排先导课程,形成针对旅行社经营管理最新岗位群的实际业务工作需要安排教学内容,避免与前续课程的重复;通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学习,在掌握了框架性的知识和技能后,安排相应后续课程,培养针对岗位的适岗技能,进一步深入构建计调、销售、客户服务等专门技能。

(二)加强课程教学实施

1.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双师”教师互兼互聘。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鼓励教师下企业、进实训室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院建立教师去企业任职、一线锻炼的“双师”培养制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授课,并提供高课酬等优厚待遇,形成校企联手的互兼互聘“双师”教师锻炼机制。

(2)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建立年龄搭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培养年轻教师,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2.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从学校层面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的模式,注重企业参与办学、双方联合培养,构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训中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旅行社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业务实习,对旅行社日常的工作及管理作进一步的了解,邀请旅行社资质较老的员工对旅行社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等进行讲解。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相结合模式

讲授法是教师用得最广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众多的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结合才能物尽其用。因此,我们应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应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

(1)进行案例教学,关键是对案例的选择。通过案例的分析,对案例进行积极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旅行社门市营业中,经常会有顾客上门咨询,这就需要根据顾客的喜好设计一条顾客满意的线路。例如,贵州铜仁的游客想去北京旅游,时间为7天,要求设计经济实惠的北京7日游。教师可把这个任务导入课堂,让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2)实施讨论式教学法之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把学生分成6—8人一组,围绕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愿意开口、敢于开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旅行社企业实际经营与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书上的概念是抽象的,教师讲得再多也不如学生去亲自体会。在教学中适当安排行业调查、旅行社参观、假期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旅行社的业务工作和特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4)多媒体教学。以往教师教学基本都是靠“声音+板书”来完成,课程枯燥无味,学生都不爱听。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把课件做成精美的PPT用投影的形式播放出来,里面配合“声音+视频”,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1.课程讲授评价

教研室、二级学院、督导室三个层面应客观公正地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检查,不定时听课,对任课教师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应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教学互动、实训指导等方面做出评价,由学习委员汇总,向二级学院教务科反映,同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以便于教师做出相应调整。

2.课程学习评价

改变过去只认期末考试分数的局面。注重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学生平时上课回答问题、认真程度、作业、实训报告、出勤率都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末考试也不再是单一的笔试,而是采取“笔试+技能”的考核模式,综合评定课程的总成绩,从制度上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作者:杨静 单位: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胜科.高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9).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5

对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能在实验室开展模拟训练,而且,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融入了动态、开放的企业元素,尤其是真实的企业工作内容和场景,使学生从过去在实验室的“仿真”训练变成真实的旅游业务实践。真实的工作环境还会让学生的学习心态从模拟的游戏心理转变到认真严肃的工作状态。

1.创办凤凰校园旅游超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企业硬件、软件投入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础。凤凰校园旅游超市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与凤凰旅行社合作共建,地点设在学校实验楼内,开展日常业务。凤凰校园旅游超市对学生的培训由传统封闭、单一、知识验证等实验模式改为开放、多样、综合设计等实验模式,强调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应用为核心。超市全天正常开放,学生在向企业实践教学负责人申请后,就可随时进入超市进行业务学习。

2.制定校企合作规范,强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实践教学平台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为确保校园旅游超市能按预设的目标和路径运营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文件,对合作内容、形式和要求进行了规范。建立学生实习档案,通过实习档案记录实习学生的实践经历和指导教师对其实践学习的评价。制定学期计划和总结制度,确保校企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实践教学考评细则,作为实践教学效果评定的依据。制度、计划、档案、总结和考评,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五个关键要素。

3.构建双师实践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队伍是决定实践教学平台运行质量的关键。凤凰校园旅游超市根据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要求凤凰旅行社派驻的工作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整合,构建知识完整、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学师资与管理队伍,其中既有专职实验教学教师,又有兼职实验教学教师,以及其他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二、以校园旅行社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运行

1.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

以往对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穿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基本上以课堂讲授分析为主,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能深刻理解,也很难完全落实到旅游业务实践上。而以校园旅行社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把职业素质的学习空间从课堂搬到课外,学习方式由理论学习变成拓展训练。校园旅游超市企业负责人根据旅游职业要求设计职业素质拓展项目,并聘请专业素质拓展师对每届参与超市实践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职业责任感,通过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将旅游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评价标准融入其中,加深了学生对旅游职业的认识,学生对职业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增强了职业信心。

2.设立企业课堂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以往该课程的讲授基本上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形式,任课教师没有旅行社工作经验,对旅行社总体运营的把握能力比较欠缺。凤凰旅游超市建立后,重新整合了课程内容,专业教师和旅行社的业务主管共同制定授课计划,企业选派多名业务主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优化改革,成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企业课堂。

3.组建虚拟旅行社

校园旅游超市企业方负责人对实习的学生进行职业性格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搭配分组,每组虚拟成立一家旅行社,组员分别负责旅行社的市场定位、制度制定、部门设立、业务开展等方面的业务设计与实施。企业老师定期布置任务并对每个小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期末评出最佳虚拟旅行社并给予奖励。

4.实施循序渐进的导游技能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能“随时讲解、随处讲解、随情讲解”,能在带团过程中解决突发事件,传统的校园模拟技能训练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大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学生从学校直接到企业,接手旅行社的带团任务,面对突发的各种棘手问题特别容易产生挫败感,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甚至在短期实习后会选择转行。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和学校多次研讨,最终确定了循序渐进的导游技能训练思路,即学生先从比较容易的“小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着手跟团学习,经带团导游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独立带小学生团队;小学生团队带团经验成熟后可以申请跟团学习有一定难度的中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同样由带队导游给出考核意见,合格后可以申请独立带中学生团队;在中学生团队中学习并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学生,方可申请旅行社社会大客户团队带团工作。

三、以校园旅行社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运行成效

1.工作任务嵌入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校企双方以校园旅行社为平台,充分拓展合作内容,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理论———实践(职业体验———校内学习———企业顶岗实习),无论是三个阶段的哪个阶段,凤凰旅行社都实质性地参与其中,即使第二阶段的校内学习,仍然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凤凰旅游超市就在教学楼,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习、实践。

2.实践教学实现由“模拟”到“实战”的转变校园旅行社实践教学平台的运行,实现了从单纯模拟教学到企业实战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我们的两个理想目标:一是企业实战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学生在校内就可以直接、全面接触企业实际;二是企业实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平台运行后,共有2009级到2012级四届学生先后230余人系统参与了企业培训和实战训练,其中,已经毕业的前两届学生与2008级比较,旅行社顶岗实习率由之前的56.2%先后提高到63.7%和71.2%,旅行社实习生流失率则由2008级的49.4%逐步下降到20.6%和15.1%,对口实习及就业的针对性和稳定性大大增强。

3.有效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改革的载体,而课程改革要“真改”并“实用”,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完成。由旅行社担任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从任务下达之时起,就从“授课内容的选择”、“授课人员的分工”、“授课方式的设计”以至后来的“教学实施”等各方面、各环节实现了完全企业化。

四、以校园旅行社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感悟

1.理解与一致是校企合作的基础这个基础的达成需要校企双方的充分沟通,理清各自的合作目标,寻找双方目标共同实现的路径,这个路径基本上就是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2.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全面和深入从“凤凰校园旅游超市”这个实践教学平台运行的情况看,校企合作目标与路径一致后,校企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合作并达到共赢。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成长规划等可以综合实施,企业训练项目以循序渐进形式进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校企合作必须规范运行,合作过程需要不断

五、总结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6

何为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职教类学校与企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合作中是平等关系,追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职教类学校人才培养中实行基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保证了学生积累旅游行业一线实战经验、知识和素养,以备更好的融入社会,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也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储备合适人才。浙江商业技师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从专业设置到今,一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为模式,实现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旅游人才模式,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现将我院近年来进行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二、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直以来,宁波市作为浙江省副级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也得到了充实的发展,旅游接待量持续增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旅游发展的同时,却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级问题,这也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旅游人才匮乏,企业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现象;同时,随着高校一年年扩招,旅游专业的不断开设,每年流入市场的旅游毕业生逐年增长,但却存在“找工作难”的就业难题。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在于如何使毕业生与市场对接,如何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此形势下,旅游企业一方面深入院校寻求与旅游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以汲取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职教类院校也开始认识到了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的必要性。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浙江商业技师学院就提出了紧密围绕校企合作的发展路线,以能力为本位,能力高于学历,不断寻求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旅游人才,以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认知培养途径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即在入校的第一学期,在新生入学的新生见面会,有专业老师介绍专业特色,并由各个从事旅游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来讲解就业动态,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能力要求、课程安排、学习目标等,并开设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并开设一些专业认知的实践课,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到合作的旅行社、酒店等进行参观,引导学生对旅游企业形成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同时要要求经验丰富的旅行社、酒店经理或者人力资源部经理到学校举办讲座,主要侧重介绍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用人标准等,并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与职业经理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指导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阶段,即在在校第二年开始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并参加中级工、高级工、导游证、领队证的考证工作,在校企合作方面,第二学期的4-5月份旅游旺季,也是旅游企业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比如幼儿园、中小学校举行春游活动,妇女节、劳动节期间旅行社业务增多,急需大量兼职导游员,我院与旅游企业合作,在节假日以及周末,为旅行社提供见习导游员,缓解企业压力。于此同时,本阶段与酒店行业合作,则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酒店担任临时帮工。宁波周边酒店在大型会议、会展、宴会方面的业务承接量很大,需要大量的学生做临时工,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宁波阳光豪生酒店、宁波华侨豪生、南苑环球酒店、南苑饭店酒店等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了接触酒店业工作的机会。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专门实习指导教师安排。本阶段的工学交替安排,既能解决旅行社人手短缺问题,又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7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从业人员十分缺乏,特别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年增长人数将突破百万,而目前我国高校每年只能提供15万左右的毕业生。其次,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符合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模式上来看,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兼具了专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的需求。从教学条件上看,产学研合作教学实现了“双元化”教学主体,充分发挥了“双师型”教师和“双基地”的优势。从教学效果来看,“双证书”(学历证书、专业资格证书)更加符合社会人才招聘的需求。再次,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符合“双计划”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教师资格认证、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形式更适合新形势下高校旅游管理的市场化、实用化需求。最后,这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从“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中心”、“单纯的专业技能拓展”、“以学历为本位”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以职业资格为本位”转变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是实用型原则。即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中企业或研究机构所提供的岗位一定要与旅游管理相关。以实用型原则为基础可以将实践教学平台分成专业岗位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岗位技能三种。二是特色型原则。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各高校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拥有不同的企事业条件设计出符合学生生存发展需要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注重地域特色的培养以及新理论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三是混合型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的混合、教师类型的混合、教师与学生的混合、教师与实验室的混合、实验室与社会实训基地的混合,要打破理论教学的规章以及实验室的界限,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素养与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以湖南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其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教学途径、教学内容也会根据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课程实习、校内实训、企业学习、科研学习、综合实践等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但归纳起来都需要注重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管理相关企事业的人才需求。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多元化教学目标,保持技术上的专业性和能力上的综合性。二是要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以应用为目的,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达到1:1的平衡比例。三是在产学研合作教学中采用“三课堂”联动实践教学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顶岗实习与产学合作的“第三课堂”。四是要注重“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应用,建立具有实效性的教师、企业、学生评价机制。

三、关于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依据教学目标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比例的调整

目前,湖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有所增长,基本上占据了总课时的60%,包括课堂内的实验实训、校园内的实验实训、校外专业调研、校外岗位顶替、毕业实习、寒暑假短期实践、毕业论文科研等,其中理论知识的评价比例平均为40.5%[5]。近年来,湖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长沙皇冠假日酒店、湖南茉莉花国际酒店、长沙潇湘华天大酒店、大成国际大酒店、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中国青年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等多个与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过不间断的实践学习。

(二)创新创建校内教学实验室

校内实验室具有方便、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这也是各高校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努力创建的。湖南某高校就与学校后勤管理集团签订了协议,与长沙市内著名五星级大酒店签订了旅游饭店模拟教学实验室。这既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对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管理的实训条件,也能将酒店的企业文化直接带到学校。

(三)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平台

2003年以来,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地区逐渐铺开,这些年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性策略,例如湖南一些高校分别与湖南和一旅游集团、湖南海外旅游有限公司、徽州文化旅游集团、湖南圣爵菲斯大酒店、明城国际大酒店、运达喜来登酒店、长沙皇冠假日酒店、顺天黄金海岸大酒店等旅游集团和旅游酒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多个高校正积极寻求与国外旅游集团的合作教学,实施“订单式”的定向人才培养计划。

(四)毕业实习与提前就业相结合

从2004年开始,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试行“3+1”的学年制,即三年理论学习一年毕业实习。由于大一到大三学生的实践学校是间断性的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毕业前的一年实践学习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管理学生,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并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五)校企结合的专业技能资格认证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还是纯理论的技能资格认证或者校内的简易实训。而在产学研的教学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更科学地评价产学研的教学效果,创建了一套由科研机构、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学院专业教师、企业高管、海外专家组成的专业技能资格认证团队,使得实训的内容更加全面,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目前各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提出主要针对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即对实践教学软件情况、实践教学硬件情况、实践内容组织实施情况的实践教学先决条件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的三方双方评价。对于每个方面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然后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以百分制进行计算,得出最后的总体评价。

四、结语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8

(1)人才培养质量与存在问题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国内学习一年,国外高校学习一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旅游专业下设有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专业生源皆来自全国各地,课程的设置紧密联系实际,以素质教育与应用型教育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和继续深造的机会。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特征也由此滋生,以致于实践教学成为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独立院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将专科层次的培养计划直接搬过来,导致本科生未能与专科生拉开差距;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认为本科生应该更多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本科生,完全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2)实践教学条件

旅游专业在学院内建有1个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室(包括旅行社金棕榈系统软件、金天鹅酒店操作系统软件、汇锦酒店操作系统软件等);1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前厅实训室与客房实训室相连);调酒实训室1个,与运动与营养学系共用形体房1个。另外,建有校外实训基地3个(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度假村酒店与广西金紫荆国际大酒店),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和优良的环境。虽然条件设备与实践基地接近完善,但是专业内校外兼职教师偏多,沟通不多而导致以上设备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得传统的“教室中心式”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教与学的质量受到很大限制。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测试考试及格率高,但是参加工作后,伊始完全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践管理工作。

(3)课程设置

学院将理论课程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三大类,专业必修课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法学,导游业务,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美学,旅游地理学,会展管理,温泉旅游与开发;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形式与政策,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等。其中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中,实践课时略占30%。实践课时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室进行),课程实践(包括到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短期认知学习),毕业实习(大四通过学校组织或自行联系到就业单位的实习)以及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尽管每门课程实践课时达到30%,第一,涉及外出经费高昂并且需提前与学院申请,出游风险大,批示时间久,报销手续繁琐,导致实践课时利用率达不到10%;第二,任课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过企业实践管理,造成缺乏实战经验和课堂照本宣科;第三,毕业实习虽然能到旅游企业与知名酒店为期六个月实训,分别为前厅,礼宾,客房,餐饮与宴会,全部都是一线岗位,工作强度高时间长,住宿环境不好待遇低,学生心理落差大心理素质低,纷纷要请提前结束实践期,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利。

2.对独立学院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设想与具体实践活动实施

(1)邀请旅游企业的专家,教师与专家共同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始源于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新加入到本科学习范围,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书籍选择较少,编书错误较多,例如“旅游英语”中“酒店英语”这一门科目,全国符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仅有一本,导致任课教师别无选择。因此,实践课程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当然,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应当要求旅游企业的专家共同编写,面向行业,立足校本,力求实践教材的权威,使用,系统和全面。

(2)充分使用及完善学院设施设备,建立校内模拟实践与企业实习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践密不可分,如旅游管理客房实训室可对外开放,面向学生家长探亲,引进商业性质的网上预订系统,登记入住系统,结算管理与采购管理系统;由学生轮流值班,接受预订,办理登记入住,打扫客房,结算离店客人,参与宣传销售客房;如旅行社金棕榈系统软件,给出旅游意向与预算,请学生做出当下流行的旅游定制或自助游套餐;这些模拟实践既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操作能力,也为以后的企业实习工作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可引进3D导游模拟器,使师生置身于风景旅游名胜,由学生充当景点讲解,导游服务,模拟场景,既能加深学生对景区的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导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一举两得。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旅游企业对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应该与相关行业密切接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联系。第一,在广度上,学院可以拓展校企合作口径。即企业可以委派专家到高校任实践教师,并且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接纳毕业生的毕业实习,高校也可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二,在深度上,可邀请旅游企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与教师交流学术及实践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