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控数字化范例6篇

能源管控数字化

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数字矿山 矿山建设内容 矿山建设发展

1 数字矿山的相关知识

1.1数字矿山的概述

“数字化矿山”(Digital Mine)或简化/简称为“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是一个“硅质矿山”,是数字矿区和数字煤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在统一的时间坐标和空间框架下,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矿山信息,将海量异质的矿山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高效和有序的管理和整合。它们利用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把工业机器人用于生产,使机械化转向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竞争能力。数字矿山的任务是在矿业信息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基础上的,由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管控一体化系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并优化企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益、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最终实现矿山的综合自动化。

1.2数字矿山的特点及结构

数字矿山是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矿山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数据基础。数字矿山的特点为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决策处理集成化。从以上对数字矿山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矿山是以矿产资源、人员、物料等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为对象,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提高矿山企业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人员安全健康、增加经济效益标,对矿山企业整体系统进行优化。

数字矿山自下而上可分为以下七个主层次:基础数据层、模型层、模拟与优化层、设计层、执行与控制层、管理层、决策支持层。

按功能划分,数字矿山包括六大类系统:数据获取与管理系统、数字开采系统、矿区地理信息系统、选矿数字监控系统、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其中数字开采系统是核心系统,也是效率和效益的主要创造者。

2 数字矿山建设的内容

数字矿山是以矿山系统为原型,以地理坐标为参考系,以矿山科学技术、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高新矿山观测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起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原型、系统场、物质模型、力学模型、数学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并集成,可用多媒体和模拟仿真虚拟技术进行多维的表达,同时具有高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的融合以及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数字矿山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与管理和决策之中,以达到生产方案优化、管理高效和决策科学化的目的。研究与开发内容为:

1.矿山数字地质、矿床模型研究与开发建立空间和矿物属性的矿山实体数字地质、矿床模型、采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虚拟现实模型等,用以表征矿床中矿、岩的空间分布和相应部位的属性数据。

2.虚拟条件下矿山模拟开采技术研究:以地质及矿床模型为基础,结合其它关键信息构造虚拟矿山,进行数字模拟开采,完成矿山长、中、短期开采计划编制、露天矿穿爆设计等工作。

3.矿山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应用可视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工艺、设备、仪器的自动监测与控制。

4.矿山生产经营决策支持系统“数字矿山”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信息,在综合、全面地分析后,为矿山的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3 数字矿山的研究意义

数字矿山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 数字矿山是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矿山建设可使我国全面翔实地掌握矿产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和对我国工业的保障程度,结合国际市场行情,即能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科学、定量地预测未来供需形势,建立有效的战略资源供给配置战略及保障机制。

2.数字矿山建设是当前国际矿产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数字矿山是矿业开发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将控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主动权,因此发达国家的数字矿山建设发展很快,并在数字矿山的基础上,进行实时过程控制、资源实时管理、矿山信息网建设、新机械应用和自动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研究。

3.数字矿山建设是当前资源开发的需要,是落实资源开发方针的重要内容。数字矿山的功能之一就是使我们能全面、动态、准确地掌握我国金属矿山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的变化,从而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达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目的。

4.数字矿山建设是提升我国矿山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我国矿山采矿技术总体水平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数字矿山建设将迅速提高采矿设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水平,通过采用高新技术、新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矿石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提升我国冶金矿山国际竞争能力的目的。

4 我国数字矿山主攻方向

在总结分析我国数字矿山建设进展与现实需求之后,可以提出中国数字矿山建设应分三步走,即首先建立矿山空间数据仓库,然后构建数字矿山基础平台,再建立矿山安全Office 系统,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数字矿山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 。即:

1.数字矿山集成平台:在三维地矿建模与可视化平台方面,拉近矿体边界准确圈定、储量动态管理、采掘优化设计、采矿过程模拟、综合监控调度、安全隐患预警、应急救援决策等生产性需求与国外的距离。

2.采矿模拟仿真系统:采矿仿真是建立在控制论、相似理论、系统运筹学和采矿工程基础之上,利用物理-力学模型、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实现采矿过程中的装备控制与行为模拟。

3.露天矿全自动化系统:国外露天矿开采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开采规模化、设备大型化、运输多样化、生产连续化和采运自动化。

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水电站;监控技术;保障措施

引言

数字化监控技术是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监控技术为一体的、新兴的监控技术,该技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与监控系统这两个相互独立系统的融合。我国大部分水电站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水资源开发能度低、抵御灾难性事故发生地手段弱、工作调度能力差等问题。面对问题的出现,将数字化监控技术引入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已成为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

1 工程概况

功果桥水电站位于云南省云龙县大栗树西侧,坝址控制流域面积9.72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01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318.51亿m3。

功果桥水电站以发电为主,水库正常蓄水位1307m,相应库容3.16亿m3,调节库容0.49亿m3,为日调节水库。电站装机容量900MW,年发电量40.41亿kW•h。本电站沿320国道距大理158km(其中电站距320国道永保桥20km),距祥云转运站223km。对外交通公路从永保桥沿右岸而上至坝址,交通方便。

本工程枢纽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引水及发电建筑物等组成,其中拦河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泄洪建筑物布置在主河床略靠右侧,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右岸地下。坝顶高程1310m,坝顶长365m、最大坝高105m,地下厂房内安装4台225MW机组,最大开挖跨度27.4m。

2 水电站的数字化监控技术

2.1 功能要求

网络是数字化水电站的实现基础,水电站采用数字化监控技术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其在安全、经济的状态下运行。数字化监控技术通过融合控制、信息与仿真三大技术来实现在水电站运行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2]。

水电站数字化监控技术一般要求具备以下5大功能:

1)监控运行;2)网络资源共享;3)水情调度管理;4)生产运行管理;5)公文流转。

2.2 实现过程

数字化监控技术的实现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字化监控信息传送到网络上,并将其与已有的信息融为整体,从而实现在每一台多媒体计算机上对监控信息进行管理和调用,从而提高水电站的管理水平及效率。数字化监控技术在水电站的应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水电站管理系统监控,数字化监控技术在水电站管理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水电在已迈入现代化,提升了水电站的竞争力。

3 数字化监控技术的应用

该水电站的数字化监控系统采用目前最为常用的MIS管理信息系统,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及其设备三方组成的一个,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加工、传递、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其中人与计算机组成的电站中央控制中心是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显示、加工及传递,并给使用者作出相应的反馈。而水电站的监控系统设备主要负责对水轮机组的开停机流程控制及站内油、气、水辅助系统的控制及相应数据的采集。 (见图1)

意图

3.1 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设目标、范围及功能

3.1.1 目标

该水电站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设目标概括为:

建立具有安全性、开放性、先进性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部门对水电站监测实时信息与数据的高度共享;

给决策层提供有效地参考信息。

3.1.2 数字化监控系统的组成

该水电站数字化监控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体系;网络平台体系(包括主机系统、系统软件、网络设备);布线系统;安全体系;培训用户体系。

3.1.3 数字化监控系统的目的

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络资源高度共享;水情调度管理高效运行;生产运行管理顺利完成;公文流转快速运转。

3.2 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设框架设计

对水电站而言,数字化监控技术可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的监控系统、闸门的监控系统、大坝的观测系统、水情的测报系统等,各管理部门均可通过数字化监控技术实时地了解机组、闸门、水库的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实现决策层对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的更为全面、及时、准确的认知。

数字化监控系统能够对水电站中的设备运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与跟踪,了解掌握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健康状况,一旦设备出现事故,可为设备的检修提供依据及参考数据,从而降低检修成本及维修难度,使维修工作快速高效,避免影响整个水电站的正常操作及运行工作,而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3 数字化监控系统运作的硬件设施保障

水电站数字化控制系统的硬件设施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电源、网络等。其中数据库服务器是该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是系统的运作载体,不间断的电源是上述设备保持良好运转状态的前提,网络是整个系统有效、高速运行的基础及保障,四者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共同运行。

3.3.1 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是通过在局域网中的一台(多台)计算机运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而构建成的服务器,它可以为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水电站对于数据库服务器的要求一般是该数据库服务器具备高效地运行性能、扩展性能,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快速查询过程,且数据库服务器还可根据实际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有效地查询,然后将结果反馈给管理人员。

该水电站控制中心选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为:微软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erver,其中SQL的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建立同各种数据库地有效联系并使个数据库实现沟通。而SQL Server 是一个数据库管理操作系统,它具备对信息数据地搜索工作、查询工作、报告工作等的功能,并在不占用数据存储位置地前提下,将数据存储在各种设备上(数据中心最大服务器、桌面计算机、移动设备等)。

3.3.2 电源

控制中心的电源系统在实现电源自动切换设计地前提下采用了双回路交流的供电方式,电源设备有一组蓄电池组和两个不间断电源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其中不间断电源UPS连接在服务器和电源之间,提供不间断、独立的电源,以保证电流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实现设备地高效运转,使得服务器在断电后仍能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同时,当电压过大或过低时,UPS通常能够为系统提供保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3.3.3 网络

该水电站的局域网采用快速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络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是当前在水电站建设运行过程中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络技术。以太网络利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速率为10M/S在在各类型电缆上高速运行,从而满足了全厂工作部门及个人对网络的需求,实现了工作人员对资源的快捷共享。

3.3.4 数据库

该水电站数字化监控系统采用的是IBM的DB2,该数据库提供了强大的在线事务处理(OLTP)支持,支持包括Linux在内的一系列平台。数据库实现各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紧密联系,提高了运行人员的工作效率。

3.3.5系统安全性和数据流要求

为保护数据库以及数据的网络传输安全,以防止非法入侵和使用,应从软件、网络和数据流方面,对数据的存取控制、修改和传输的技术手段进行安全性防护。

当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的时候,网络安全性是网络建设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应采用系统控制权限、网络控制权限、网络端口访问限制等实现物理安全性管理与网络安全性管理。

系统的数据流,严格按照下位机写入上位机;指令流,严格按照上位机控制下位机。软件方面,系统的各工作界面设置严格的访问操作权限,设置完善的登录日志。在硬件方面,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配置安全防护和隔离设备。

4 结论

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3

论文关键词:控制模式 最优控制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 信息组织 技术控制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是一个技术平台。网络信息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了传播的每一个层面,正是这种网络技术才有了网络传播的诞生。所以,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管理技术虽然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控制而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从这个背景出发,作者打破学科界线,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1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控制主体向控制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或作用,使控制对象保持稳定状态或者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自罗伯特·维纳(RobertWiener)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被许多学科广泛吸收,丰富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管理学也不例外,管理学用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来分析管理控制,一方面使管理控制更具理性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更现实、更具体,从而又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形象地揭示控制论的内在机能。本论文所研究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应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正如文献[1]所述:以书目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控制,实际上是以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为基础的多层次控制,属于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而且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

2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目标决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样的控制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统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对象不同、系统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个控制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系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这种复杂的关系,就决定了管理控制方式与模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与模式,对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研究的总体框架,打破学科界线,把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归结为“标记语言”、“网络协议”、“分级与过滤”、“计量评价”、“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网络安全”、“网络编目”、“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集群,与控制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等多种同构映射的对应关系模式。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3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技术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之集大成,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级过滤、分类索引,信息安全,用户界面等。另外,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是最尖端的、综合的,因此也是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转换相对一致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可以利用简单的信息技术,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引入全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甚至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技术;可以通过遵循某些协议标准达到一定程度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对信息资源要设定版权属性,对多媒体对象添加数字水印,对用户也要进行一定层次的认证;也可利用信息家电、手持式个人信息设备发送信息,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集所有网络技术于一身,使多种网络信息技术控制模式融合于一体,扬长避短,使整个网络控制巨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因此,作者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中最优控制模式进行研究。

3.1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与因特网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访问机制,但两者在信息资源的控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相对因特网而言,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经结构化了的、加以标引和组织过的巨大信息库。如果把Internet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无墙图书馆,广义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就是要优化Internet的信息存储结构,提供一致的检索接口,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有结构的信息集合,实现跨仓储的无缝查找。

3.2数字图书馆信息控制原则数字化信息

资源库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信息组织与控制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3.2.1选择性原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将所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收藏体系。

3.2.2多维揭示原则。信息是多维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表述多媒体信息特征的能力较传统的图书馆先进了许多,如图像、声音信息的全面揭示等。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检索效率也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无法比拟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

3.2.3非线性组织原则。非线性信息组织是依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文本的非线性信息组织,同样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超文本技术是这种信息组织方式的现实模式。超文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CD--ROM和互联网文献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检索效率。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非线性信息组织应该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技术应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标准技术之一。

3.2.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线,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更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是其主要内容。数据格式是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结构的描述,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所公认和遵守的统一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数据描述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一组代码体系,只有数据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才能实现用户和系统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主要是指用来描述信息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以及检索要求的规范性语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发展,规范控制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都建立起规模巨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

3.2.5完备性原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突破了信息媒体的限制,将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整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对于特定信息对象范围的收藏是完备的,这是完备性原则的第一个含义。另一个含义是,数字图书馆将整合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使得数字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在存取层面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完备性,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也将融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中,是将传统图书馆的资料(印刷型和非印刷型资料)与数字化资源的一种整合。

3.3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控制的评价指标图书馆的服务性与网络技术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它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负有历史使命又具有现代感。数字图书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获取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催生了数字图书馆评价这一领域。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数字图书馆领域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3.3.1数字资源内容评价体系。a.信息收录范围。相对于其他的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渠道更多。从国际上的实例看,数字图书馆的对象来源已远不止将现有的已出版的资料数字化,而是扩大到包括数据集、网页、教学材料、试验数据、博物馆物品、出版社的原始材料、对专家用户追踪所得的信息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完备性:指主题数字资源建设是否完整。

其包括揭示层次、信息类型、信息源两个方面。全面性:指上网的印刷型文献和电子资源是否涵盖特定学科范围、主题领域的主要资源;是否达到数字图书馆目标读者所需求的90%以上信息内容。包括数据库的检全率和检准率,专题情况的完备率等指标。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但不拘泥窄有的、单一的学术内容,并且大量利用互联网上具有信息支撑作用的资源。除文献资源外,还应包括政府信息源、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企业网站、科研机构网站等几类信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源,具体包括: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公共服务信息;政府部门工作信息。

b.信息质量评价。权威性:数字资源建设是否有知名组织和专家支持。如网页内容或数据内容的作者、提供者、维护者是否有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数字资源的创办者是否有较高的声望,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核心电子全文期刊收录比例,权威出版物收录比例。独特性:也称唯一性,指数字资源内容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别人无法获得的资源,这是评价数字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类数字图书馆使自己的信息服务立足于众多因特网资源站点的根本。

多维性:对信息的揭示是否是多维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多维的信息揭示便于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从作者、题目、出版商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该信息的特征,而声音信息可以从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揭示。针对性:指数字资源创建的目的性。如数字资源是否明确定位,是否有明确的用户对象,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满足面向对象的专业需求。准确性:指信息内容是否科学、真实和客观。如专业概念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信息来源是否一一标注,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差错率是否高等。新颖性:指信息资源更新频率。网络数字资源的传播速度很快,信息资源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信息的内容更加新颖。现代信息更新率的迅速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必要性,信息的时效性也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重要性。重复率:指不同资源数据库的重复比例。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因不同资源类型其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及电子图库的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3.3.2技术标准评价。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标准化、描述的规范化、组织的有序化、利用的方便性、传递的快速性、技术的兼容性、搜索的准确性、检索途径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

描述的规范化:每个数字信息对象是否被分配了惟一的识别符或名称?它必须独立于其存储位置且长期有效。技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索引方法,将来开发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检索工具就会非常困难,势必出现针对不同的揭示方法制作不同的检索工具的混乱局面。

在数据著录格式方面,其数据库是否不仅支持已有的国际标准(如ISO2709,MARC)和国内标准(CNMARC),而且支持最新的RDF和XML格式。

通用性: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也很广,有的在数据库里,有的则存放在光盘上,有的存放在磁带机上。数字图书馆要撇开信息的类型差异,统一将它们作为数字对象进行组织。对任何一个信息单元的检索都可带动其他若干信息单元的搜寻,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

整合性: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信息的组织者,同时也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机的集成,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能否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进性:是否利用各种自动化处理技术,包括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自动篇名生成、自动分类等?由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规模如此庞大,完全依赖手工分类与标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尤其需要在自动化标引与组织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集成性: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如何保存和管理海量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

易检性: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检索。海量数据的搜索效率(包括多语种搜索、图像搜索、语音搜索、智能搜索)与速度是衡量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效果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过程中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3.3.3形式评价。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有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设计方便用户浏览和查询的浏览器非常重要,其界面友好程度、功能设计、版权保护和计量方法均可以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评价指标。前文中已多次提到,故不再重复。

3.3.4用户反馈评价。

a.登录人数。登录人数多反映网站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人有一定帮助,往往网站都会在网页上随时显示人数。

b.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使用专用软件来测定文献被下载的次数,这正如传统文献的评价指标——被引次数一样,反映了文献的利用情况,次数多则说明文献的利用价值高。

c.用户与网站的直接交流情况。用户往往在使用电子图书馆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站组织者联系,反映网站的利用情况,指导网站进一步完善。

总之,数字图书馆评价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评价交互活动。针对具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者和建设者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制定自己的评价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由于美国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订自己的信息社会发展计划,以求得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网络时代,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所制。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数字图书馆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终将成为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控制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将是解决网络传播中“网络信息传播不平衡”以及“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等诸多宏观问题的最有效的或者说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4结语

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4

关键词:云计算云数字档案馆风险分析安全管理中心防范策略

云数字档案馆是基于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模式而构建的数字档案馆,其主要功能是面向档案形成机构、档案管理机构、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数字资源的采集、整理、编目、管理、保存和利用服务,通常会在一个较广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其目的是能够实现跨多个实体档案馆、跨地域地开展档案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档案信息的综合。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将充分体现云计算虚拟化技术支撑下的统一管理、智能动态调度、信息分布式存储和自动化处理、规模化部署和多元化服务、使用的按需响应和服务的计量管理等特点,这将大大节省全国档案系统内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效率,增强档案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全国档案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这一IT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必将改变当前我国档案层级集中的多级管理模式,将会通过网络将国家档案资源实现更加扁平化的管理。但这会将更多的安全风险转移到云数字档案馆服务端,即未来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云数字档案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控制能力。

1 云数字档案馆基础架构和服务功能

按照云计算的IT服务模式,云数字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将会跨越三个层级,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在基于云计算建设数字档案馆时,用户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层级的服务模式,也可以组合使用任意两个或三个层级服务,这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承担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持续运维能力密切相关。

SaaS层提供用于支撑档案业务活动的应用系统服务,如档案数据采集、整理、分类、编目、管理、编研、统计、存储、利用等;以及档案管理基础性技术服务,如封装、校验、凭证、监控、溯源等。

PaaS层提供档案管理应用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支撑服务,如开发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运行服务平台等。

laaS层提供基础设施和虚拟资源供给服务,包括虚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以及分布式集群管理的调度、控制与同步等。

2 云数字档案馆服务层级的风险要素分析

对网络信息技术环境而言,安全风险来源于安全威胁或安全漏洞。安全威胁可分为自然和物理的(火灾、水灾、风暴、地震和停电等)、无意的或不知情、故意的(攻击者、、工业间谍、政府、恶意代码)三大类。安全漏洞是资源容易遭受攻击的位置,可分为物理的(未锁门窗)、自然的(地震)、硬件和软件(防病毒软件过期)、媒介(电干扰)、通信(未加密协议)、人为(不可靠的技术支持)等吲。只有及时地识别漏洞和威胁并采取预防措施,安全才有保障。

2.1 SaaS层风险要素分析

SaaS层的主要用户为档案馆、档案室、档案存放的个人及其他机构。一套软件系统同时支持多个租户,通过参数应用、自定义空间、集成器等技术手段,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透明地定制个性化软件应用服务,应用管理员负责本层档案用户的定制服务、管理、统计、分析、安全、服务级别协议等事务。如图1所示。

来自云终端用户即档案管理人员的风险主要有非授权操作、恶意攻击、病毒等,对云数字档案馆形成威胁,影响档案数据的安全性。

在SaaS层中,基于多租户架构和元数据开发模式的在线软件技术,安全风险存在下面几个方面:多用户隔离安全。虚拟机的主要目的是为减少达到隔离目的而产生的独占性资源。多用户的典型应用环境下,采用虚拟化方法,不同档案馆、档案室等用户在使用时可以独享一台虚拟机,而一台物理机有无数的虚拟机,这种隔离是逻辑上的,透明的,非独占性特点会导致用户隔离出现漏洞,一个合法用户的数据可能被另一个合法用户非授权操作;身份认证和访问权限安全。对不同服务水平的档案用户、应用管理员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出现漏洞,或技术或管理原因导致非授权登录、发送、修改、盗用档案信息;档案用户权限树安全。用户权限树的设计和维护机制出现漏洞,用户权限在各SaaS应用程序中失去继承性,导致安全隐患;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云数字档案馆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系统遭受恶意攻击,无法正常运行;人员安全意识。来自应用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安全风险可能是无意的或有意的人为风险。

2.2 PaaS层风险因素分析

云数字档案馆PaaS层提供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及中间件开发、运行、测试、部署的完整支撑软件环境,可以离线或在线方式给用户专属性使用。包括档案管理软件上线测试应用服务平台、开发运行和运维的基础服务平台、管理平台。PaaS层的主要用户是档案软件系统开发人员、平台管理员、应用管理员。如图2所示。

平台管理员侧重对档案云平台中主要的软件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应用管理员侧重对应用的SLA管理,因此来自云终端的风险主要是恶意攻击、病毒、非授权操作。

对于云数字档案馆“平台即服务”层,安全风险存在下列几个方面:

分布式文件系统安全。分布式文件系统可以把云数字档案馆中的文件资源以统一的视点呈现给用户,但其中服务器组件失效、海量数据存储和快速读取响应,多档案用户同时访问文件系统引起的并发控制和访问效率、档案数据私有性和冲突时的数据恢复等都是潜在风险;分布式数据库安全。档案数字资源中结构化数据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进行管理。档案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快速检索、多用户并发、数据操作的同步性,服务器动态扩展性等是潜在风险。

身份认证和访问安全。档案软件开发人员、平台管理员、应用管理员身份认证和访问权限控制出现漏洞,会引起安全隐患,应用间安全隔离和用户间安全隔离出现漏洞,将是重大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网络和开发运行环境遭受攻击,无法正常运行。安全人员。档案管理软件开发者、平台管理员和应用管理员是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人为风险。

2.3 laaS层风险因素分析

laaS是把计算、存储、网络及搭建应用环境所需的一些工具当成服务提供给用户。将某一区域内档案行业的IT资源整合起来,采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技术,提供“资源部署、负载管理、计算服务、数据管理、资源监控、认证/定价、计费管理”基础服务和虚拟资源池的基础设施服务。如图3所示。

该层主要用户是硬件设施租用客户和IT管理人员。由于该层是物理机上运行无数虚拟机,提供给用户计算机、存储、网络资源等服务,安全隐患涉及物理机、虚拟机、管理等方面。

对于laaS层而言,影响安全的因素有物理设施(机房建筑、门镜系统、电磁、防火、防灾等),计算机病毒和权限控制,网络攻击,虚拟化技术下的资源分配、负载均衡、数据迁移、备份与恢复,虚拟机中用户隔离、数据位置、数据残留、数据多副本容错、灾难恢复,IT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库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安全审计等。

由此可以看到档案云安全可分为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虚拟化安全和安全管理等六大部分。每个层次在运营服务的过程中都遇到不同的安全威胁,潜藏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风险,安全管理将跨越云数字档案馆从机房环境、硬件设施到网络虚拟化服务的各个层面。

3 云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中心

建设与风险防范对策

云安全联盟(CSA:CloudSecurityAIliance)在2009年了云计算安全实施指南,其中将云服务的安全措施划分为管制类和操作类,落实到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实施和运营方面,可搭建档案云安全架构,对云终端用户恶意代码保护,档案云整体监管(合规性、状态与事件监控),实现云中的数据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虚拟化安全的管理,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和监管,保证档案云的安全运行。主要风险防范策略包括:

(1)档案云整体监管。这是档案云安全架构最顶层的管理,主要完成基于档案行业特点的安全规划、安全策略、安全运营机制、风险管理框架、合规审计策略、监控告警策略等设计,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和指南,对物理资源、网络资源、虚拟资源的动态监测、事件报警,档案用户虚拟机健康状态显示进行全面监控。

(2)档案云合规性控制。定义与合规性和审计相关的流程,确定档案云提供商与档案用户在满足合规和审计过程中的责任,通过合同、服务等级协议清晰表达双方责任的划分,确保整个档案云系统遵循必要的协议。引入具备很好公信力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整个档案云安全架构进行认证。

(3)档案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档案数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档案数字资源的访问控制、加密方式、验证档案数据在生命周期(采集、传输、管理、保存、销毁)各阶段的安全性,以及档案用户对自身数据安全管理的控制机制。

(4)档案用户身份和访问控制的管理。用于认证与授权档案云用户进入系统和访问数据的权限,保护档案数字资源或应用免受非授权访问。

(5)云数字档案馆安全制度规范制定。全员动员,建立云数字档案馆安全运营机制,从安全组织体系、人员分工与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性手册、人员安全培训、安全跟踪审计、奖惩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6)虚拟化安全管理。档案云服务商在保证不同虚拟层次上的安全性具有更大的责任,需要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供档案用户选择,加强区域边界的安全措施,保证暴露在外的访问Web接口安全控制,提高虚拟机引擎的安全能力。

(7)档案云的安全核心技术合理选择。用户认证、授权技术、海量数据分布存储、多租户隔离技术、分布式锁服务以及负载均衡等技术,都是云数字档案馆实施安全监控的关键技术,需要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

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5

何谓“数字电源”(DIGITAL POWER)?

数字电源就是采用数字接口具有可程序化(programmable)的电源转换器,数字接口(digital interface)与可程序化是数字电源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简化产品应用的重要利基。控制器的实现可以模拟电路方式或数字电路方式,数字电源系指采用数字控制方式实现交换式电源供应器的控制回路与接口。与此相较,传统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主要采用模拟控制方式实现其控制回路与接口。

数字电源技术的好处对数字电源的设计人员来说将不用再受模拟设计技术的限制,也不必为适应组件变化而使用过大组件:亦不再需要担忧组件漂移和温度补偿问题,生产线后端的人工调整方式将成为历史。而由于设计人员透过软件而不是硬件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因此,极少的产品平台就可以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可以透过新的数字拓展结构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发高功率密度和改善成本效益的电源产品。

这个概念已经推广经年,产业分析师皆认为,数字电源市场可望在未来几年迅速增长。市场研究机构Damell Group预测数字回路控制技术将于未来5年大放异彩,市场增长率将达到整体电源市场单位增长率的5倍。到了2013年,数字回路控制组件的销售数量,将高达14亿之多。

对于具有模拟与DSP产品技术的厂商更是努力的目标,像是美系ADI(亚德诺),TI(德州仪器),Microchip和日系的瑞萨科技都有相当程度的投入。本文将从数字电源解决方案的信息分享为主,辅以模拟与数字电源架构概念比较说明。

ADI数字电源架构加速高效智能电源设计

去年亚德诺(ADI)推出专门设计的数字电源控制器,电源设计工程师可将其用于高可靠服务器、内存与通信基础设施设备中的AC/DC,以及隔离式DC/DC电源设计。该公司的ADP1043数字脉宽调变(PWM)电源控制与管理组件为设计工程师提供高度整合的电路架构和弹性,利用直观的图形用户接口(GUI)可在几分钟内配置系统功率参数。即使是设计经验较少的工程师也可以利用GUI监控并快速调整电源功能,如频率、时序、电压设置与保护限制。

在进行终端系统设计时,采用ADP1043可帮助系统整合人员优化电源能量效率,缩短设计周期时间,实现智能的电源管理系统。该产品使用专用的单芯片数字控制引擎,可与GUI及工业标准I2C接口协调工作。这款新的电源控制与管理组件采用高整合度电路设计,与竞争的模拟与数字电源控制器相比,减少组件数量。

ADP1043采用系统芯片技术,适合隔离式电源转换,内部电源管理与监控,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电源设计。ADP1043控制器主要包括7个输出PWM:用于编程和数据储存的内建内存;传统的模拟或开放标准数字电流共享方案,用于并联电源操作: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OSFET)OR-ing控制,用于冗余电源操作:差动电压检测与微调,这些特性都可经由12C进行设置与调整。

Micorchip推出全新7款数字信号控制器

Microchip日前推出七款新一代16-bit dsPIC数字信号控制器(DSC),因应一般多回路交换式电源供应器(Switch-Mode PowerSupplies,SMPS)及其他功率转换应用的需要。这些组件采用了专为数字电源转换而设的DSC封装,且为业界最小的6mm×6mm封装尺寸:产品价格远低于Microchip第一代SMPS系列,却可发挥两倍效能。这些DSC标榜“智能型电源(Intelligent Power Peripheral)”,包括专为数字电源应用设计的内部互连模拟比较器(interconnected analoacomparators)、脉;中宽度调变模块以及模拟至数字转换器等,并能透过软件、搭配多种拓展进行配置。高度的弹性,让电源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特定产品应用的特性,选择最佳配置。此外,新款dsPIC33系列配备在线刻录功能(in-circuit programming),让一般SMPS平台可于生产流程的后续阶段才进行区分,节省时间及成本。

Microchip高效能微控制器部门副总裁Sumit Mitra表示:“Microchip的数字电源DSC系列,无论在价格、性能、灵活性及效率方面均突破传统,势将引发一场新兴的数字电源革命。”

这七款新型dsPIC33F“GS”系列数字电源DSC,均配备4-8组分辨率为一奈秒(ns)的高速脉;中宽度调变器(PWM),多达4组20奈秒的比较器,每个比较器上均配备整合数字至模拟转换器以及1-2组可实现低延迟和高分辨率控制,并内建每秒能进行200~400万个采样(MSPS)的10-bit模拟至数字转换器(ADC),能为数字控制回路提供完善支持。该组件并采用18-44接脚,备有6至16KB闪存,接脚设计可与Microchip第一代数位电源DSC系列兼容。

这些DSC组件的交互式配备既可将处理器的干预减至最低,又能符合高速电流模式控制的实时需求。适用于AC/DC转换器、DC/DC功率转换器,以及嵌入式电源控制器、电源换流器、不断电电源供应器(UPS)及数字照明等功率转换应用。除此之外,具备一秒分辨率的PWM,可轻易符合各类型交换式电源对精确控制时序的要求,甚至连同步整流器精准控制需求也能符合。Micrechip的在线资源中心提供了更多有关数字电源转换的数据,网址为:/SMPS。

德州仪器数字电源实验套件加速普及应用

推广数字电源概念不遗余力的德州仪器(TI),除了早有相关组件解决方案(如在2007年即推出的UCD9240是一款将微控制器(MCU)与数字化回授电路均整合在一起的第三代数字电源产品,能够以数字方化控制多达4组独立的数字化回授回路和8组相位,并提升电源转换轻载时的效率达三成以上)外,自去年起亦着力于提供开发工具包加速市场应用。2008年TI推出5套针对特定应用的开发工具包,适用于TMS320F28x数字信号控制器(DSC)。这个模块化套件可迅速建立各种设计的原型,包括DSC通信基础设备、可交换式处理器卡模块或控制卡的工业及商业应用、可存取装置信号的开发电路板实验套件,以及针对特定应用的DC/DC与AC/DC数字电源开发工具包。为进一步缩短开发时间,各套件均内含原始码范例、硬件设计详细信息,以及TI的Code Composer Studio32KB限定整合式开发工具包环境(IDE)。

TMS320C2000控制卡,可协助OEM厂商以小型(90mmx25mm)抽取式100接脚DIMM卡的全套控制器子系统,迅速建立原型、生产系统。控制卡接口可提供主要的模拟组件、数字I/O信号与JTAG测试接脚,只需输入5V电源,其他电源皆由电路板提供。

数字电源实验套件适合初次使用软件式数字电源管理的人员,包括使用两个TI数字非隔离式PowerTrain模块与F2808控制卡的DC/DC主板。DC/DC主板也包含数字多用电表及主动负载,便于设计工程人员执行瞬时响应分析与调整。DC/DC数字电源开发工具包主要针对以F28044 DSC控制卡为基础的多电极与多相位应用,以展现16电极数字电源控制器的装置效能,适用于产业、通信基础设备与家用电子产品,可迅速建立各种设备的DC负载点电源控制原型。

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 数字化 油库

1 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进行,石油作为国家战略能源已在积极扩大战略储备,计划到2020年达到满足90天石油消耗的战略储备水平。单罐容积在1.0×104立方米已屡见不鲜。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大型油库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大型油库的安全管理、节省劳动资源,是适应石油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是石油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2 油库数字化的现状

数字化是指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过程的计算机化,一方面是指文字、语言、图像以及各种物理信号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是指信息处理系统和过程的数字化。

油库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国外比较成熟的管理系统有霍尼韦尔的油库自动化系统,简称TAS。TAS已经应用到壳牌、印度石油等60多家各国石化仓储公司。TAS系统为油库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参考。

3 设计思想

油库数字化管理系统是以油库基本设备设施及作业方式的数字化改造为基础,依托油库生产网络和办公网络一体化构建,实现油库的作业、安全监控、业务管理、办公管理的信息网络化。通过油库数字化管理,可全面提高油库的生产效率、安全系数、管理水平,并为更大一级、更大范围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信息资源。在设计中必须遵循“管、控一体化”的思想来进行,先有管理需求的分析,然后由相应的控制方案,实现控制为管理服务的思想。

4 功能实现

4.1 设计功能

生产调度系统,生产运行的重要功能,应用电动阀、调节阀、泄压阀输油泵、加热炉、锅炉等设备状态的控制,检测管线的压力、流量、阀位等原油及其设备的相关参数,形成生产调度指挥大型油库的生产作业,确保生产作业的可操作性。

计量管理系统,包括储罐的计量系统和流量计的交接计量。计量方法包括体积计量法、质量计量法、混合计量法。大型油库的储罐计量通常常有储罐的液位计量,通过储罐容积标定,转换为体积计量;交接计量通常采用流量计计量,流量计采用体积法计量,体积根据油品密度转换成质量交接。在计量系统中重要的参数包括储罐液位、阀门开度、流量计的瞬时流量。

供电管理系统,主要是对站内高低压的实时监控和准确操作。通过供电管理系统,确定设备的启停操作。在操作中是相对独立的,在运行中由调度指挥,在消防安全上起到保障作用。供电管理系统完善状态下,可实现大型油库的变电系统无人值守。供电管理系统重要的参数包括启动柜的状态、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素等参数。

消防控制系统,在大型油库要有独立的消防控制系统,在初期火灾中,能够及时的灭火,控制火灾,保证大型油库的危化品处于安全的保护下。通常根据大型油库的需要,在重点监控部位设置火灾报警按钮、工业电视视频监控、固定消防设施等,安装应急预案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将火警通知到消防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警、及时出动、及时抢险,将火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重要的参数包括消防水泵和泡沫泵的状态、阀门的状态、报警的位置等。

其他系统,根据站内的管理状态,设置人员管理系统、会议系统、外管线监控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

4.2 设计要求

大型油库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要保障系统之间的可兼容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的可恢复性。所有系统的设计、应用都应贯穿HSE理念,包括操作界面的人性化、现场设施的防爆性、安全环保性等,使得整个系统操作方便,且方便以后的系统扩展。

4.3 设计应用

大型油库对于管道储运公司来说,仅仅是输油管道沿途中的重要一点,数字化管道的应用还应考虑到大型油库的上一级管理部门。只用统一考虑,预留接口,才能适应数字化管道的不断发展(图1)。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仅仅是在满足油库安全生产两个重要部分提出实现的方法,在油库人员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

石化储运公司是石油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型油库更是石化储运公司中的重要一点。油库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大型油库安全运行的必要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油库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为石化储运公司全面提高竞争能力,充分加强管理力度,改善其运作管理模式,提高其安全监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洪涛,丁浩,李亮.我国石油消费现状及其战略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8):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