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范例6篇

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

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范文1

.yze575 { display:none; }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提升能源绩效的基本方法

1.分析能源绩效现状水平,确定能源绩效提升方向

众所周知,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卷烟厂,由于地理因素气温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极端天气的影响,对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带来很大的困扰。2009年延安卷烟厂异地技改实现达产达效后,当年卷烟单箱综合能耗就由2008年的35千克标煤左右降至28.6千克标煤,2010年实施能源管理专项课题后降为23.5千克标煤。能源消耗就一直徘徊在这个数字左右,时高时低,离创建一流卷烟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突破能源管理的瓶颈从这个时刻开始就一直萦绕在决策者脑海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下大力气寻找破解之道,克服不利条件进一步完成公司单箱综合能耗考核指标。为此,厂领导指出:节能降耗是衡量一个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和管控能力的重要指标,必须按照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在全厂综合体系管理员的大背景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由此,全厂上下一条心,誓言突破能耗进一步降低的瓶颈。

2.注重统筹策划,全面推进能源体系建设

2.1精心策划

2011年开始,延安卷烟厂提出能源管理三年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工厂能源管理体系,实现“能源管理有章可循、节能项目实施有序、内部沟通快速有效、体系运行稳中有新”,建立起工厂能源消耗管控的长效机制。随后,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从机构、职责、人员和管理要求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方案,编制了《能源管理体系手册》,确定了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组建了管理机构,明确了管理职能,开展了能源初始评估工作,为能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同时分层开展了标准知识和能源技术等多项培训活动,建立了较为专业的内审员队伍。 论文

2.2严密实施

进入2013年后,能源管理体系建步入快车道,一切都如水到渠成,召开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启动大会。厂部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确保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落实,不断夯实部门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目标管控能力提升能源管理绩效,将节能意识上升到自觉行为。体系推进过程重点确定能源管理基准,比照基准年数据,详细落实整改措施。确定能源绩效参数,识别绩效改进机会,严密实施能源管理方案。对87项优控能源绩效改进机会,按照设备种类、控制方法等因素进行了分类、分析和总结,与各主控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最终确定用标准规范管理的49项,由部门日常管理控制的16项,控制难度较大或需要资金投入的优控能源绩效改进机会22项。

2.3持续改进

首先根据体系建设要求和《能源管理手册》的基本框架制定了《能源基准管理办法》、《能源使用管理办法》、《能源统计管理办法》、《照明管理办法》等七项管理标准,修订了50多项技术标准,同时对与能源转换和能源使用岗位的岗位标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完善补充,确保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和适宜性。重点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主动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效进行监督和评价,持续提出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使能源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结合审核结果对体系标准进行再修订、再完善,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由厂能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就能源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正式的评价,总结体系的业绩,从当前业绩上考虑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考虑可能改进的机会,从根本上保证了工厂卷烟综合能耗指标逐步得到改善,能源绩效水平明显上升。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4严格考核

夯实岗位责任制,通过绩效杠杆加大激励机制,建立起能源目标管控,对应岗位落实到人,使人人对当班能源消耗数据熟记在心,体现在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建立起分类分层考核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严格检查考核,督导各部门提升节能意识,充分调动一线职工主动参与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出谋划策,使节能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范文2

(临沂市节能监察支队,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叙述了能源管理体系的含文,分析了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即:促进用能单位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提高用能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与促进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最后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充分识别用能环节和用能机会;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综合节能方案;充分识别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以及做好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

关键词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3-0047-02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宋笑笑(1983-),女,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能源管理体系是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成功体系模式,为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管理提供的一种优化模式,其目的是带动和促进用能单位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 能源管理体系的含义

能源管理体系是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使能源利用过程和能源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能源管理持续有效。

能源管理体系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模式,使能源管理融入用能单位的日常活动中,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主要能源使用的信息来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及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根据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特点,对能源利用全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控制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策划结果文件化,规范并确保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和利用过程有效实施运行,使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用能单位的能源方针、目标。

2 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用能单位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还有利于用能单位完善组织、规范管理、转变理念、提高形象。

2.1 促进用能单位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解决了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中“职责不清、结果不明、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可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结构;可以帮助用能单位采用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管理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使用能单位有效地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用能单位产品和过程设计中,充分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和经验等,促进用能单位能源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将用能单位管理能源的视角从单一的产品或者用能单位单元的效率转向整个用能单位的能源效率,从而拓宽了视野,有利于促进用能单位整体能源效率的提高。

2.2 是提高用能单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能源价格上涨时保持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通过实施能源管理工作降低能源成本,对提升用能单位竞争力尤为重要。

2.3 是用能单位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能单位在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用能单位标准化管理体系,对于改善用能单位经营管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用能单位技术进步、增加用能单位经济效益、促进用能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能够使用能单位收集、落实能源管理相关标准,将用能单位日常的管理工作和操作规范沉淀为自身的管理、工作、技术标准,并可促进用能单位其它相关标准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措施、工作标准为保障的用能单位标准化体系。

2.4 能够促进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既可以促使用能单位形成现代化科学管理氛围,建立透明、公开的管理机制,增强用能单位凝聚力,又能够增强职工节能意识,提高员工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可以使用能单位通过宣传其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和环境压力所遵循的管理承诺及制定的能源方针,体现用能单位的社会责任,增进用能单位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增强政府和社会对用能单位的认可,提供用能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使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3.1 充分识别用能环节和节能机会

识别重要能源使用的区域和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生产系统、辅助系统、附属系统的划分,组织相关技术和专业人员对各工序环节进行评估识别,然后再以整个用能过程为对象,统筹评估各环节情况,充分寻找节能空间。对组织的用能系统和动力供给系统进行匹配评估分析,探讨生产与动力平衡最佳调度方案寻找节能机会。

在节能机会的识别中可采用能量平衡测试、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评估结果、专家诊断、经验总结、员工合理化建议、参考行业节能技术信息等方式方法。要考虑能源转化效率、能源损耗、能源浪费、系统匹配情况、余热余压循环梯次利用、耗能设备效率、设备运行效率及节能指标、生产工艺节能参数、能源质量、生产原料和人员能力等因素。

3.2 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综合节能方案

节能方案是实现组织节能目标的具体节能措施。节能方案包括:节能先进技术应用与节能技术改造(如改进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运行方式优化(如参数控制范围调整);生产组织优化(如提升生产效率以及动力与生产配合度)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

企业应当根据识别的节能机会开展方案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应用国家的节能技术。方案要明确责任部门、具体措施和完成的时间表;方案实施后要进行节能量验证,确认其节能绩效,并将成熟的运行方法纳入运行规程。

3.3 充分识别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做好合规性评价

我国已经了多项与节能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标准、规程等企业要结合本组织的产品、服务和实际情况,识别这些要求,并运用到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中。在确定方针、识别节能改进机会、制定目标和方案、运行控制、监视测量和分析、合规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中充分考虑并遵守这些要求,定期依据监视测量的结果做好合规性评价,特别是强制性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3.4 做好数据统计分析

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范文3

[关键词]法规标准;汽车企业标准法规智库系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50-02

引言

1.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内汽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企业通过OA系统、PDM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为汽车企业标注法规智库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积累及物质基础1。

2.狭义的标准文献指按规定程序制订,经公认权威机构(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简称标准。广义的标准文献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包括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宣传推广标准的手册及其他出版物、揭示报道标准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等。2

3.法规在新产品概念提出阶段主要应用于预测进入当时市场的准入要求。对所涉及到的产品的型号、规格、术语等进行规范统一,规范制图标准数据格式等。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制定必要的工程规范和材料规范等。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主要应用于对制造工艺的规范、对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的设计等。3

4.法规在汽车产品设计研发、试验认证与合规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当前车辆产品在设计、开发、制造、试验、认证等环节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如何在第一时间响应法规标准变化,并针对企业的需求对相关汽车标准法规信息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是当前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数据资源中心通过系统建设将法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用户体验,增加法规标准资源的附加值,能够通过资源与系统工具的有机结合,为汽车企业在标准法规管理方面提供更多服务。

基于此,数据资源中心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开发 “法规智库”系y,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企业自身的标准法规数据库资源与系统化应用工具,为汽车企业提供标准法规信息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法规应对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 企业法规管理现状

2000年汽车法规标准管主要采用人工整理、录入法规标准的法规标准文件资料。2000年-2008年随着汽车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人们可以对法规标准在系统中进行简单的增加、删除、修改、查找。2009以后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企业法规标准的管理主要存在介入过多、数据筛选困难,牵扯精力大,不能及时更新汽车法规、政策动态信息等问题。

2 企业标准法规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数据资源中心通过系统建设将法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用户体验,增加法规标准资源的附加值,能够通过资源与系统工具的有机结合,为汽车企业在标准法规管理方面提供更多服务。标准法规信息系统是根据 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 系列标准4,5,6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要求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此,数据资源中心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开发 “法规智库”系统,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企业自身的标准法规数据库资源与系统化应用工具,为汽车企业提供标准法规信息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法规应对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法规智库系统针对企业法规管理混乱,人工介入过多,数据筛选困难,工作效率低下,可追溯性极差等的现状,实现法规标准信息化管理、查询及产品的关联分析,法规解读流程电子化、规范化,协助企业建立车型与标准法规之间的联系,实现车型历史认证与标准法规关联,实现对需整改车型的检索。法规智库系统使企业对于法规与标准查询、储存、提交、应用等一系列操作变得规范,有效。(见图1)

法规智库系统采用B/S结构设计,采用远程布置服务器及本地布置服务器可选的运行模式,每个企业登陆自身账户不仅可实现对自身本企业数据信息的管理而且可以从云端实时追踪获取国内外法规动态信息。法规智库系统架构如图3-2所示。

3 法规智库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法规智库系统采用B/S系统结构,在服务器端以Web网站的形式存在,数据可以在Web服务器上,也可以在专门的数据服务器上。法规智库系统具有方便的管理功能和使用功能。

法规智库系统主要分为云端法规库、本地数据库、决策分析、配置管理、任务管理五大模块。

3.1 云端法规库

云端法规库模块由数据资源中心维护,该模块主要实现法规标注动态信息的更新、法规标准的维护、更新;试验报告与产品的查询与下载。

云端法规模块包含有三部分,一是试验报告和产品的查询与下载,企业可以查询和下载本企业上过公告的产品以及试验报告。二是云端法规标准的查找、同步,企业可以从云端查找所需的法规标准并同步到本地。三是国内外法规态信息,企业可以实时查看追踪国内外法规标准动态信息,为应对法规标准的变化做准备。国内外标准法规动态信息会涉及到历史法规的修订、增加以及最新法规的征求意见稿等内容。同时此模块还包括法规执行的预警功能,即在法规及将生效前的一段时间,针对新车型和历史车型分别进行预警。

3.2 本地数据库

本地数据库管理模块包含有对于企业本地的产品信息库的管理、试验项目库的管理、法规标准库的管理、试验报告库的管理、企业证书管理以及标准法规的完整解读流程跟踪。

法规标准库的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对于法规标准的维护、增加和查询;试验项目库企业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关认证检测项目的维护,试验报告库管理实现企业对于本企业相关产品进行认证实验的报告进行管理,产品库能够实现企业自身产品的管理,及产品与标准法规、检验项目和试验报告的关联关系;解读流程跟踪,企业可以针对相关法规进行法规模块划分、指派相关部门解读、收集解读信息、发送研发部门进行法规应对,实现各部门之间所执行标准的有效性和协调一致性。

3.3 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模块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产品合规决策分析,其中包含有标准的决策分析和试验决策分析,标准法规合规决策分析能够实现根据产品信息实现法规信息的自动识别及导出功能,实现产品与法规的关联关系,强检标准变化影响的历史车型查询。试验决策分析能够实现车企产品、法规及试验项目三者的关联关系;通过与型式认证系统的关联,针对公告强检项目能够自动生成检验方案,判定产品实验视同。决策分析法规变更联络书能够实现将法规变更信息进行企业内部推送功能。强检标准变化后,关联出强制性检验项目,筛选受此标准影响的历史车型。

3.4 配置管理

系统配置管理模块包含有系统基础数据和业务基础数据管理两个功能,系统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用户及不同角色的数据管理;业务基础数据管理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法规、试验项目、车型信息等具体配置参数的管理功能。

3.5 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模块包含待办任务和已办任务模块,企业不同用户可以查看待办任务,并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查看已办任务。

法规智库系统采用B/S系统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维护、开发升级简单。由于采用B/S构架,系统开发、维护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集中在服务器端完成的。当系统需要升级或者增加新需求时,只需要在服务器端部署、更新软件即可,这样大大减轻了异地维护、升级企业系统的的成本。

2.系统性能好,由于B/S架构具有异地浏览、信息采集灵活的优势。法规智库系统对时间、系统、地点的依赖性弱,只要企业用户可以联网就可以使用系统的任一种功能,进行汽车相关标准法规的检索和认证应用。

4 结语

法规智库系统通过云端资源和本地资源两大部分,来满足企业的共性与个性需求。云端资源中包含法规标准库、试验报告库、试验项目库、最新的法规政策动态以及企业产品库来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同时云端的资源可以同步到企业本地。本地资源通过解读文件、企业标准、证书、决策分析等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法规智库系统通过云端和本地全方位立体化建设企业法规管理平台,打通企业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等环节法规标准准确、快速解读、以及法规标准的及时下发。

参考文献

[1] 李恩海.基于信息化的汽车企业标准管理[J].汽车工艺c材料,2012年,11期:66

[2] 苏玲.汽车企业的标准文献信息化建设[J].大众标准化,2011,11期:54

[3] 孙惠.标准和技术法规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标准化,2004,09期

[4] 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S]

[5] 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S]

[6] 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S]

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资源;标准化体系

随着信息化图书馆及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纷纷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投入大量的资源,引进各类数字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系统和数据库,使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高职院校图书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中,重复开发、重复投入、数字资源结构不均现象也时有出现,从而造成数字资源出现冗余。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字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建设高职院校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必要性出发,明确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原则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字资源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内容。

一、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数字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的管理。首先,管理的对象不再是固定的物质对象,而是以信息数据格式存在的,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其次,管理对象由特殊的存储介质来进行存取流通,可快速传播,实时更新,动态交互。因此,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数字资源管理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数字资源的组织方面实现分类体系的统一,以便于不同类数字资源之间进行畅通的数据交换;在实施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过程中采取一致性规范的输入和输出标准,以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的互联与交流;由此可见,实现数字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大共享的前提条件。因此,建设数字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对实现标准化管理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合理。标准作为执行的具体依据,必须具有科学性,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比传统纸质资料时代明显的加快,所以在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工作尤其需要吸纳先进的科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二)立足权威。没有权威性的标准,往往不存在普遍性。在接受和实行过程中,难以得到认同。在制订标准的过程中,要坚持高起点和高要求,对标准的每个步骤进行反复地实践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普遍统一。从标准化原理出发,标准化本身就蕴含着统一性。统一性的存在,充分发挥了数字资源架构过程中各项数字资源的平衡,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统一的标准就是普遍意义。当然,统一性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图书馆标准化水平也同步不断提高。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先进性的基础上,达到符合客观发展的新的统一标准。

(四)协调互联。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建立了各自统一的标准后,要实现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互联,就必须坚持协调互联原则。任何一个孤立存在,无法与其它标准协调共存的标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制定出与其它有关的标准协调一致的标准,才是符合应用需求的高水平的有生命力的标准。不仅资源与资源之间要实现良好的协调,而且从大方向上而言,系统与系统之间、馆内部门与部门之间、馆与馆之间都需达成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图书馆传承文明和弘扬文化的职能。

(五)继承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要符合标准化体系的统一原理及最优化原理的客观需求,就要相应的进行调整和变化。在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标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新标准取代旧标准,不是一刀切的彻底否定,而是一个承上启下,扬长避短的过程;在标准改良的过程中,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另一方面,保留和吸收原标准的优良成分和有效内容,注意前后的持续性。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内容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所涉及的构建内容,由细节至全局,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标准内容:

(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据存取标准化

数据作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最小份子,它是整个体系的根基所在。经过全球范围内的行业积累,在数字资源数据存取标准的建设中已初步形成了能够共同遵循的标准。其中MARC标准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存取的主要标准,也是图书馆进行计算机编目的依据标准。在国内高校中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标准通常采用CNMARC,西文图书机读目录标准以USMARC、MARC21等标准为主。MARC标准沿于1970年代开发至今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定义了上千条字段数,并充分考虑了图书馆书目数据存取需求。其字段由字母与数字定义,突破了不同语系国家之间的数据交互限制。但MARC标准建立在严谨性和专业性原则上。所以非专业编目人员难以理解MARC绝大部分的存取字段。

此外,作为SGML的一个应用实例的HTML标准及作为SGML的一个严格的简化的子集的XML标准也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存取过程中。它们的应用与平台无关,这两类标准都拥有SGML的结构化和可扩展性特点。

除了以上提到的常用标准之外,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存取标准还涉及到更多更细的标准,例如:RDF标准、Z39.50标准等。无论何种数据存取标准都是为了实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交互而准备的。任何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必须以一种可获取的形式存贮才有意义,而随着各类数字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因数据存贮标准不一所带来的能存而不能取的困境日益突现。而改变这一现状的首要任务就是应用通用的数据存取标准来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存取。

(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据存储格式标准化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据主要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有机组成,而不同数据形式又对应着二种以上存储格式。例如:文本形式就有DOC、PDF、KDH等存储格式。每一种格式对应的浏览方式各不相同,这为前台用户在使用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影响了各类数字资源的使用效果。所以在建设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应提倡对同类数据制定统一的存储格式标准。例如,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其网站上提供的所有图形资料都统一使用tif存储格式。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据存储格式标准化为前台用户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三)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据库标准化

目前受限于数据库开发商的竞争,关于数据库的行业标准的订立一直处于胶着的状态。各数据公司之间重复建设严重,造成用户频繁投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库标准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先从馆内标准整合开始,立足降低系统复杂程度,以提升数据质量为目标,尽可能把更多的数字资源业务整合到更少的数据库平台之上。进行数据库标准化整合的最大原因,就是解决由不同数据库系统支持不同应用时所造成的混乱问题。所以在把数据库进行标准化整合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类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以免对数据库标准化整合的过程中造成混乱和数据丢失。

(四)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网络建设标准化

图书馆数据资源大部分运行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推行标准化建设可为图书馆数据资源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计算机行业已为网络构建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标准。例如:TCP/IP标准、802.11标准等。所以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提倡标准化的建设,以便日后的网络扩展不会影响数字资源的使用稳定性。

(五)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标准化

1999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和《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倡导建立以部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级文献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为馆与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提供了指引。

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范文5

并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体系文件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了融合研究,结果显示将二者融合后建立起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集两者之所长,能为企业提供一套科学高效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融合;标准化建设

0 引言

随着工业企业社会化分工的加速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工艺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不断突出。对于工业复杂系统,完全依靠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不足以完全杜绝事故,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一种具有动态的、高度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改进功能的系统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一经建立便迅速被世界各国所采纳。我国参照OHSAS 18001:1999于2001年11月正式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 28001-2001),2011年12月又参照OHSAS 18001:2007颁布了新版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越来越多的企业按照标准要求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使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了系统性、先进性、预防性以及全过程控制性,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起步较晚,2010年4月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作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标准。2010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作为安全生产纲领性文件,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强制性规定,要求必须“全面开展安全达标”。2011年5月国务院安委会下发了《国务院安全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2015年前实现全部达标。201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对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调:“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普遍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仍未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由以上可以看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国家“十二五”强力推行的安全生产重要工作之一,是所有企业的规定动作,同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基本原理、管理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对于已经完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已经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企业,如何顺利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或者已经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也完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企业,如何对两套系统进行有效整合,降低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比

1.1 定义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 management system):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于制定和实施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并管理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用于制定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策划活动(例如:包括风险评价、目标建立等)、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1]。

安全生产标准化(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2]。

1.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区别

(1)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取自愿原则,企业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认证,取决于企业自愿,政府无强制要求。证书由认证机构颁发,与企业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资质不挂钩。安全生产标准化则采取强制原则,政府有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达标,证书由政府颁发,并且与企业的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资质挂钩。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侧重于系统管理方法框架的构建,强调对过程的控制,是一种系统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侧重于管理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所有企业共用一个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通用性强,但容易出现“形式化”,且条款不容易理解,对具体实施要求没有明确,对体系标准的理解不同,建立和实施体系的效果亦不同,因此要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3]。

安全生产标准化侧重于管理标准的量化,强调安全生产各项活动的标准化,是一种执行标准,侧重于现场的人为作业安全和现场设备设施及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作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标准,条款容易理解,对具体的实施要求亦较明确,并且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化规范细则和考评标准,如《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AQ2007-2006)、《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等,企业便于也易于建立和实施标准化,有利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持续改进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4]。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没有最低限制要求,并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作出设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规定。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率高低,都可以建立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则有最低要求,并且分为三个等级,三级为最低要求,评审分数达不到规定的分值就不能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

1.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联系

(1)运行模式相同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生产标准化均遵循著名的“Demiry循环”运行模式,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动态循环的“PDCA”现代管理模式,依据标准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体系,并通过体系的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5]。

(2)要素设计相似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均采用要素管理形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由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由13个一级要素和42个二级要素构成。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对应关系

序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1-2011) 安全生产标准化(AQ/T 9006-2010)

1. 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2.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5.8 隐患排查和治理

5.9 重大危险源监控

3. 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5.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4. 4.3.3 目标和方案 5.1 目标

5.3 安全生产投入

5. 4.4.1 资源、作用、职责、责任和权限 5.2 组织机构和职责

6.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5.5 教育培训

7. 4.4.3 沟通、参与和协商 5.5.5 安全文化建设

8. 4.4.4 文件 5.4.2 规章制度

5.4.3 操作规程

9. 4.4.5 文件控制 5.4.5 修订

5.4.6 文件和档案管理

10. 4.4.6 运行控制 5.6 生产设备设施

5.7 作业安全

5.10 职业健康

11.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5.11 应急救援

12. 4.5.1 绩效测量和监视 5.8 隐患排查和治理

13. 4.5.2 合规性评价 5.4.4 评估

14. 4.5.3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5.12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15. 4.5.4 记录控制 5.4.6 文件和档案管理

16. 4.5.5 内部审核 5.13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17. 4.6 管理评审 5.13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在要素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虽然顺序和要素名称有所不同,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16个二级要素都可以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中找到相对应的要素,只有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1个要素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中没有涉及,因此在要素设计上,两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3)管理目标、基础和准则相同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均以预防事故发生,持续改进企业安全生产绩效为目标,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安全生产标准化称为隐患排查和治理)为基础,以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准则[6]。

(4)实施方式类似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采用了企业主体责任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思想,即都是企业根据标准要求,建立体系文件,按照文件实施管理,并先进行内部审核或自主评定,然后再申请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或评审机构进行外部审核或评审定级,并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过程进行监督管理[7]。

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融合

国内有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已运行多年,由于政策原因,这些企业在近期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如果要建立两套文件系统,两个系统独立运行,势必会产生很多冲突和矛盾,削弱两者的系统功能和管理效果,也给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增加很多麻烦和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管理效率降低。通过对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运行模式、要素设计、管理目标、管理基础、管理准则和实施方式,可以发现两个模式依据的管理原理、管理准则是相同的,管理的重点和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基本的要素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也是相似的,仅在审核要求、审核标准、某些要素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两个模式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只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使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可能。因此,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以避免许多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1 组织机构融合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工作是一项涉及整个企业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来推动实施,因此必须成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可以直接由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委员会组建,最高管理者担任组长,管理者代表担任副组长,安委会成员担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办公室,可以设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2.2 人力资源融合

企业在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拥有一批通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内审员队伍,主要由各基层生产单位安全员和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资源,在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利用原有的这支队伍充实到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来,具体可以根据内审员的专业背景充实到不同的专业工作组中,也可担任基层单位的工作小组骨干。

2.3 体系文件融合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分为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个层次。管理手册是企业根据标准要求全面描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主要供高、中层管理人员和提供给客户及认证机构审核时使用。程序文件是根据管理手册的要求,描述实施标准要素所涉及的某个职能部门或某项活动如何管理控制的文件,供有关职能部门或生产车间使用,又分为系统性程序文件(标准的11个要素要求的程序文件)和操作性程序文件(标准4.4.6要素要求的程序,根据企业特点数目由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作业文件是描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如何操作的工作文件,主要供个人或班组使用。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要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由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设计内容和顺序更加符合“PDCA”动态循环管理模式,因此整合体系文件,建议以已经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为主线,查漏补缺,增加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包含的内容。将安全规章制度以管理手册内容和程序文件的形式融合到体系文件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则相应融合为体系的作业文件。融合后的体系文件应涵盖两个标准的所有要素,同时满足体系认证和标准化达标的要求,做到标准不降、程序不减、内容不缺。

表2是以TH公司原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为基础融合后的体系文件示例。其中正体字是原有体系文件内容,斜体字是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章制度要求必须包含的18项内容,由示例可以看出,其中有9项原有体系文件已经建立(表2中标注“*”的内容),6项需要进行融合(表2中标注“**”的内容),只有3项需要增加为体系程序文件(表2中标注“***”的内容),工作量大大减少。并且融合后的文件体系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使安全管理令出一门,将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效率。

表2 体系文件融合示例

要素号 管理手册 程序文件 作业文件

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隐患排查与治理**)

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管理程序

4.3.3 目标和方案

4.4.1 资源、作用、职责、责任和权限(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程序(安全教育培训*)

4.4.3 沟通、参与和协商 沟通、参与和协商管理程序

4.4.4 文件

4.4.5 文件控制 文件控制程序

4.4.6 运行控制 机加设备安全管理程序(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用电安全管理程序(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和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程序(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厂内交通安全管理程序

危险化学品管理程序(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

危险点控制管理程序(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

危险作业管理程序(作业安全管理**)

电气临时线管理程序

相关方管理程序(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

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程序(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

消防管理程序

女工保护管理程序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程序(防护用品管理*)

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程序(职业健康管理*)

作业环境控制管理程序

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程序***

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程序***

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程序***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全部融合为岗位作业指导书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程序(应急管理*)

4.5.1 绩效测量和监视 监测与测量管理程序

4.5.2 合规性评价 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

4.5.3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事故管理*)

4.5.4 记录控制 记录控制程序(文件和档案管理**)

4.5.5 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管理程序

4.6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程序

2.4 管理模式融合

虽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模式都为PDCA循环,但两个管理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通用做法和程序,它表达了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系统管理的思想和规范,强调文件化管理,注重程序的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标准,它的依据就是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布的国家标准和安全行业标准,尤其是具体到某个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对企业的作业现场有着严格具体的要求,对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类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的评价都有着明确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着眼于按什么流程去做,要做什么。安全生产标准化则着眼于按什么标准去做,做成什么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因此,可以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融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具体要求,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使之成为一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系统。具体融合点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融合点

阶段 融合点

策划(Plan)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隐患排查定级,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2、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识别、获取和遵守

3、安全目标的制定和考核

4、管理方案与隐患治理方案

实施(Do) 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责任制建立

2、安全教育培训实施

3、沟通、参与协商和安全文化建设

4、体系文件与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5、文件档案的管理、控制与修订

6、运行控制与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化要求

7、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事故救援

检查(Check) 1、安全绩效测量、监视和预测预警

2、合规性评价

3、事故的调查处理及不符合整改

4、各类管理记录的建立和保存

5、体系内部审核和标准化自评

改进(Act) 1、管理评审与标准化绩效评定、持续改进

3 结论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是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研究的产物,两个模式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侧重宏观,安全生产标准化侧重细节。两者均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和动态管理。

(2)企业如果同时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两个系统独立运行,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削弱两者的系统功能和管理效果,也给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麻烦并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因此对两个系统进行融合十分必要。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在运行模式、要素设计、管理目标、管理基础、管理准则和实施方式上基本相同,仅在审核要求、审核标准、某些要素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两个模式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只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使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可行的。

(4)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体系文件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融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具体要求,使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可以在企业内建立起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使之成为一套科学高效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S]

[2] AQ/T 9006-201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S]

[3] 陈元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4

[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与实施指南[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1

[5] 王胜起.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4):114~116

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范文6

    林业标准化体系包括2个部分,即林业标准系统和林业标准化运行系统。林业标准化运行系统是个动态系统,负责标准的制修订、实施、评价、监督等职能,如果只从静态上看,林业标准化运行系统可以看作是林业标准化组织机构系统。此外,林业标准化科学理论系统蕴含在整个标准化系统之中。林业标准化系统总体结构见图1。林业标准化运行系统按照其子系统的职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制修订子系统、实施子系统、监督子系统、评价子系统,科研子系统等(图2)。上述结构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细分,并且对子系统及子系统间的连接(关系)赋值,转换成集合或矩阵,作进一步的系统分析[1-12]。

    2林业标准体系简介

    林业标准体系从宏观描绘出了林业标准化活动范围和总体发展框架蓝图,能够反映林业标准发展水平,能够看出林业标准化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为安排标准化工作提供主攻任务和依据。同时,通过林业标准体系框架蓝图可以提出需要制定的标准种类和数量,避免计划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加快林业标准的制订速度,并不断完善,使林业标准体系更加适应时展的要求,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1林业标准体系层次划分林业标准体系的层次划分,不同学者所处的领域不同,划分的方法就会出现差异。一般情况下,根据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按照林业生产过程,把林业标准化体系划分为四级。如果林业标准在整个标准体系中所在分类地位为“纲”,则林业标准”纲”下的四级分别为目、科、属、种,分别对应林业标准的一级标准(专业分类)、二级标准(学科分类)、三级标准和四级标准。

    2.2林业标准体系结构依据林业标准体系的层次划分,可以绘出林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图3)。依据标准类别,林业标准、体系可以分为质量标准、岗位规范、技术规程、基础标准;依据林业工作过程,分为营林标准、森林保护标准、森林工业标准、林业管理标准;依据森林产出产品,可以分为森林环境标准、木材产品标准、森林化工产品标准、森林食品药品标准、林业机械器具标准。林业标准体系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各类别之间的界限不一定明确,有的标准可能横跨几个类别。

    2.3林业标准体系要素林业标准的产生与林业生产过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项林业标准可以简单地认为就是某一个林业生产过程的要素化描述,对于复杂的林业生产过程,还可能是几个林业标准的并集或交集。因此,林业标准体系要素可分解成林业生产过程要素、林业生物特性要素、林业投入品要素、林业环境要素和林业管理要素5个方面。林业生产过程要素主要包括营林生产技术规程、生物灾害管理规程、林用设施建设技术规程、风沙治理技术规程、野生动物保护技术规程、森林公园建设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技术规程、森林防火技术规程、野生动植物繁育技术规程、林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林产品包装和标识标准等方面。林业生物特性要素主要包括林木花卉种子质量标准、林木花卉种子繁育(包括组织培养、转基因等)技术规程、野生动植物品种质量标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育(含转基因)技术规程等。林业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林用肥料(化肥、液肥、叶面肥、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林用农药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林用机具产品质量标准、作业技术规程,野生动物饲料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野生动物饲料添加剂产品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林用兽药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森林资源监测设备质量技术标准、操作技术规程等。林业生产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环境、水资源、光热资源、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野生动植物繁育环境要求标准、林区能源建设标准、森林生态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标准、森林工业环境安全标准等。林业管理要素包括:林业基本术语、林业岗位规范、森林生态保护执法规范、林业检验鉴定技术规程、林业资质认证规范、林木材积表、森林资源评估技术规程、森林灾害评价技术规程、森林灾害监测技术规程、森林资源开采(林木采伐及其他野生动植物采挖、猎取)技术规程、林地管理规范等。

    2.4林业标准体系核心内容林业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森林保护技术规程,其次是营林技术规程,再次是森林工业标准中的林产品质量标准。只有森林保护技术规程制定得切合实际,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施起来林农易于接受,那么设定的森林保护目标才能实现,才能保证森林生态安全。只有营林技术规程制定得科学、简单易行、具有先进性,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稳定与增长、森林资源质量的提高,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为林产品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只有林产品质量标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且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保证林产品安全,促进林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才能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这3个标准是保障生态安全、繁荣生态文化、发展林业产业的基础性标准,是整个林业标准的核心。林业工作管理标准等则是围绕这3个标准,根据林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林业生产过程中各管理要素和森林生态特性,建立在科学、适用和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有指导作用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解决林业发展存在的难题。

    3我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据与对策

    3.1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据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是:①国家法律法规;②林业法律法规;③标准化法律法规;④国家标准;⑤国际国外先进标准以及标准化管理经验;⑥其他行业标准和地方、企业标准中可供采用的先进成果;⑦林业标准化过程中的先进成果和经验;⑧国外先进的林业标准化研究成果;⑨先进的林业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⑩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化经济水平与消费动态、国际贸易动向等。其中①~④为硬性依据,林业标准化活动不得与之抵触。其他依据均为软性依据,是提高林业标准化水平的主要渠道。

    3.2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策林业标准化就是以森林保护技术规程、营林技术技术规程、森林工业标准为基础,以产品标准为形式,以林业管理标准为手段,建立完善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辅,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林业标准,满足我国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做到林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促进我国林业发展。①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完善我国林业标准体系统筹规划,对林业标准制修订的近期、中期、长期计划统筹规划,逐步完善,确保标准制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和超前性要求。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从当前关系到生态安全、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以及涉及到国计民生、人民生命安全林产品的质量标准、林业管理标准制定为重点,分类制定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在总结我国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实践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转化国际国外先进标准,使我国林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对于林产品标准,包括森林工业产品,要围绕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重视研究采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开发一些质量高、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的林产品标准,通过林业标准化协调消费、流通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为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基础。②由上到下,有序推进,逐步建立我国林业标准化体系。首先,加强部级和省级林业标准化机构建设,建立常设的标准化制修订、实施与监督机构,负责林业标准制修订、实施、监督;建立标准化信息管理中心,负责标准化信息、咨询与标准化反馈信息处理;建立林业鉴定与评估认证机构,负责林业有关认证、监测、检验、评估与鉴定工作。其次,加强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业技术推广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将林业标准化工作纳入林业技术推广和行业行政执法日常林业工作中,使得林业管理工作规范化,林业先进技术得到及时推广。再次,加强林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林院校林业类专业中增设林业标准化课程,组织有关农林院校、林业研究院所开展林业标准化科学研究,提高我国林业标准化研究水平和人才队伍的实践能力。③多措并举,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首先是加强林业标准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林农了解林业标准化,尤其是要通过宣传,强化领导和林业管理工作者林业标准化意识,在林业工作者中普及标准化知识。其次,将林业标准化工作融入林业日常工作中,尤其是要将各种林业行政执法、林业项目工程建设以及其他行业的涉林项目工程,纳入林业标准化管理,这样不但规范了林业行政执法和林业项目工程管理,提高了林业行政执法水平和林业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也促进了林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还大大促进了我国林业标准化进程。再次,加强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起到林业标准化榜样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林业标准的实施;通过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实施试验,及时发现林业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林业标准的修订,有利于提高林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最后,加强林业鉴定与评估认证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林业孟杰:我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技术等级、林业劳动技能等级、林产品质量等级鉴定认证工作,加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与监察工作,加强林业岗位责任规范实施与监察工作,加强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与监察审计,从制度上规范林业工作,促进我国林业标准化进程,提高我国林业现代化水平[5-11]。

    4我国林业标准化体系的管理林业标准化体系的管理包括林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评价和监督。林业标准化全过程是在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林业法律法规约束下,结合林业的特点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