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例6篇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1

一、陶瓷艺术的图形特征

陶瓷艺术的图形形态各异,伴随时代的不断变化,它的图形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它的图形特征可以从画面布局以及色彩搭配来研究。

1、平衡的画面构图

陶瓷艺术的画面构图根据具体的造型而定,对于画面的艺术处理,应造型而作。在创作的过程中,画面整体布局合理,遵从着共性中对于个体的凸显,同时又不着痕迹的将个体融于整体之中。通过点线面的构图实现陶瓷艺术的画面结构。

1.1、视觉的整体性

从视觉上讲,陶瓷艺术的图形呈现出整体性的风格,在视觉上给人完整的形象感官。在瓷器表面的图案作品,多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们通过它可以接收到完整的图像信息,同时在看到这些画面的同时又能够引起人们另外的思考空间。例如:早期瓷器中的简单鱼纹。通过抽象的纹饰人们可以猜测纹饰的原型,这是其带给人们视觉整体性的最大思考。

1.2、个体布局的多样性

在陶瓷艺术的图案中,每一完整的画面是由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起到衬托作用的纹饰,展现整体面貌的主题构图,它们在画面布局中是彼此依赖共存的关系。由具体的物体简化出的纹饰,形态各异,飞扬的姿态恰如纹饰在舞蹈一般,刻画在陶瓷作品的表面,表现出多样的图形特征,深层次的展现动态均衡的审美文化。

2、协调统一的色彩

色彩是构成瓷器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风格艳丽、华贵的唐代瓷器,还是朴素淡雅的宋代陶瓷,它的色彩始终遵循着协调统一的画面追求。

2.1、传统五色的运用

赤、黄、青、白、黑是传统的五正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色彩文化内涵。运用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就是将五色按照时代的审美观,进行不等分的放于图案的构图中。例如釉彩中颜色丰富多样,在多变的颜色中创造出清淡雅致或者风格瑰丽的陶瓷图案。

2.2、素雅的水墨

唐宋之后的瓷器艺术图案深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宋代之后倾向于意境悠远的水墨山水,于是这样的艺术风格使得陶瓷艺术的图形风格发生变化。素雅的水墨并不是单纯的指它的颜色像水墨一般呈现出黑白相间的图案,它主要是指淡雅的水墨风格。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可以说是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品,在青白对比的图案中展现出文人雅致的情怀。

3、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图形通过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营造出艺术的感染力。这样的图画能够在美丽的图形之外传达深刻的精神,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艺术情感。陶瓷艺术的图案造型追求清新的艺术风格,它以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技术、奇特的创意,呈现出与外部整体造型浑然一体的风韵。

二、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内涵

图形在陶瓷艺术产生之初就一直伴随,形色各异的图形局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但是深究其暗含的文化则是最为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儒道释三大主流文化的思想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是超越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体验。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超越了日常生活经验后的积淀,以艺术的方式传达出生命精神的境界。

1、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

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其深层次的方式存在于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其内容是具象的图案还是抽象的思想。都需要以最鲜明的形式体现出来。陶瓷艺术将儒家倡导的礼制文化以及道家洒脱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陶瓷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它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别而存在,传统的制作工艺对于现代的制陶技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流传至今的每一件陶瓷都是古老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深层系的文化内涵,艺术是记载文化的载体,它的图案富含中国传统意义的象征性,在每一时代的制作中,传递着不同的审美倾向。

中国的陶瓷就像是一朵美丽的奇葩绽放着无限的光彩,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在精神的感召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陶艺风格。它并不是孤立静态地记载着传统的文化,而是在时代变化动态的和谐中展现出民族文化的象征、追求美好的愿望。

2、吉祥如意的象征性文化

象征性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儒家孔子的礼制文化赋予传统思想更多的延伸意义。而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习惯,能够通过一物而思考其背后暗含的意义。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倡导的传神性,在陶瓷艺术中,颜色的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民间流行的各类鱼、凤等图案,采用谐音等方式寓意象征美好的意义。在这些象征性的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2.1、吉祥图案的寓意性

传统图案在运用的过程中充满审美和文化寓意的双重含义。吉祥图案在陶瓷艺术中运用广泛,题材分为人物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等组合类。多样的吉祥图案虽然题材各异,但是它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花鸟、自然的日月星辰等,将图形与吉祥的寓意完美的结合。这些图案通过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蕴含着祈福纳意的吉祥文化。

吉祥图案的寓意运用人类丰富的想象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它的构成本着图必有意,而意必吉祥的理念,富、贵、寿、喜是竭力追寻的目标。陶瓷艺术中的吉祥图案借用图形的寓意性传达出艺术文化的特征。

富是财产富有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丰收的美好希望;贵,表示的是权力、功名,寓意升官;寿,是对身体平安、延年益寿之意;喜,传统所说的八喜都蕴含在其中。这四大寓意体现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有的是整幅图案所包含的意义,有的是图案的局部纹饰所表示出来的含义。陶瓷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富贵花开图案,年年有余的喜庆画面,龙腾虎跃的权力象征,都是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局部的纹饰中,祥云嵌八宝纹、龙拥祥云等都寓意着权贵。通过对陶瓷艺术吉祥图案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吉祥图形的文化内涵。

2.2、符号文字的象征性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这一思维模式而创作出来的。汉字的构成就具有象征的特性,运用在陶瓷艺术中将其象征性发挥到装饰性的图案中,进而表达出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谐音双关为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由于汉字的谐音特性,一个读音之下往往有众多的汉字,于是相近的汉字可以提供特殊的文化含义。在图形中经常出现的喜鹊就是谐喜,桂花取桂之意,柏树则是“百”,在图案之中穿插这些汉字不仅使得图案的构成更加平衡和谐,增加装饰性,同时也能够使得其蕴含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内涵。

3、和谐的审美文化

作为中华瑰宝的陶瓷艺术将审美文化发展到极致,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中力求达到和谐的视觉审美效果。和谐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受到中国传统的阴阳统一观念的影响,同时倡导中庸的文化体系,衍生出和谐的审美文化。陶瓷艺术从早期的简单图形到后期发展成熟的装饰艺术,它的图形一直体现出传统审美文化。

3.1、多样统一性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内容多样的融合体,在形态各异的图形表现形式中,传达出统一的文化观念。多样统一使得审美文化具有兼容性,陶瓷艺术在开始之初就分为黑陶和彩陶。每一种陶瓷在图形上都是变化多样,每一时期的陶瓷制作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制作出风格各异的陶瓷图形。

它的图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陶瓷的整体形状。它们或是椭圆的器皿,或者是线条柔和的花瓶,或者是形状优美的装饰品等等。这些形状各异的造型,都是艺术家在结合器物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到美学上的追求进行创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指,器皿表面的图案。绘制的图案类型有以中国古代神话题材为主的八仙过海、美人图,还有以自然为题材的优美风景,更有多种多样的龙、凤动物图案,这是传统审美文化对热衷自然、崇尚美好在具体陶瓷作品的体现。

3.2、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唐宋之后的陶瓷艺术,开始把绘画的风格转移到图案的构造中。绘画艺术一直遵循的“神韵”,个体与自然外界的和谐统一,寓情于景的情怀,也成为陶瓷艺术的美学追求。陶瓷作品在通透的颜色之上配有鱼水纹、云雷纹,刻画、透雕等自然地装饰图案,使得陶瓷艺术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这与传统文化追求物我统一的美学境界不谋而合。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2

关键词:当代油画;创作;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8-1

一、符号学相关理论概述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学科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中心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现在,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成为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领域研读某种文化现象的一种语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当代油画,是狭义上所指:无论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学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目前所受到关注最高、表现最为突出并且总体上呈现同样叙事风格、对中国当今画坛有着相当影响力的一种绘画风格或流派。

二、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现状

“当代”原本是一个具有时间指向性的限定词,可以理解为当下的、目前的,是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的一个概念。但从中国艺术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很难准确地划分出一个当代的时间段来从纵向地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进行一个梳理和归纳。在中国美术界,对当代艺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或界定,如果简单地概括,我们可以把中国当代艺术理解为追求超越传统艺术而强调自身文化诉求的一种表现。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特点是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艺术风格同时进行模仿和发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路径。面对突如其来的样式、琳琅满目的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艺术家们往昔高度统一的思维模式被打破,激动不已的中国艺术家们陷入了狂热的模仿浪潮中,并尝试着创作出具有本国特色及个性特征的油画作品。各种艺术理念和形式语言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不断地碰撞与融合,加之各种新媒介、新科技在绘画创作中的不断尝试和运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油画的表现语言,拓展了当代油画的发展空间,使中国当代油画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状态。

三、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符号化倾向

中国当代油画经过模仿、蜕变和创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因人而异,但是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符号化特征。

(一)隐喻性特征

从中国当代油画中具有典型符号化特征的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普遍意义上我们所认为的符号标志,或是抽象到无法辨认的,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仍然是具象的、可识别的,例如,方力钧作品中的“光头”形象,张晓刚作品中的家庭合影等。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描绘符合我们日常视觉观看经验的具象表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被定义为符号化作品中的描绘对象并不是不可识别、完全抽象的,它们呈现出的仍是具体可辨的物象。尽管如此,这些具体的形象仍然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因为它们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复制,而是被抽离了很多个性化元素之后承载某种特殊含义的表达,这样一种抽离个性化特征的过程使这些形象脱离了与所描绘的母体单一性指向的联系,最后保留的共性则使这些形象具有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指向,从而赋予了这些具体形象以符号性特征。

(二)平面化倾向

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虽然呈现出以艺术家个性化表达为基础的多元化创作形态,但我们也能从这种多元化形态中发现一种越来越明显的创作倾向――采取近似于平涂的方式组织画面,使画面产生一种平面化的视觉效果。这种平面化的创作倾向在当代符号化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符号化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传统绘画中通过严格的焦点透视构图在二维画布上所产生的三维空间幻象,取而代之的则是类似于版画效果的平面化表现,创作者通常会采取简单但主观、夸张的构图方式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此突出作品中的符号化形象。构图平面化最初是西方绘画对东方传统绘画元素的借鉴与吸收。由于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西方现代艺术家大量吸收东方艺术元素,借鉴东方传统艺术散点透视的写意化表现手法,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从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晚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融汇了日本浮世绘和中国水墨特征的平面化风格。当西方现代绘画的平面化特征日趋成熟的时候,又反过来影响中国,使中国当代绘画突破传统的构图模式走向平面化。

(三)单一性与重复性

在当代符号化绘画中,艺术家通常会把自己的艺术观念融入到所描绘的形象中,使得其作品中的图式能够代表某种意义指向。每个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图式都有其独创性的绘画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对于广大观者来说这些超出其以往观看经验的图式的视觉呈现是新鲜而陌生的,所以要让这些图式能够具备符号的意义指向性特征,让其背后的理念和内涵能被广大观众群体所认同,就需要不断地重复再现这些图式,强化大众对其的视觉记忆,最终让大众承认、接受甚至欣赏艺术家创造的这一套独特的符号化图式的语言表达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绘画中图式的符号性价值只有在一整套的符号系统内才能得以体现,任何单纯的一件作品其符号性语言的表达都是不够明确的,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因素才能完成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完整对接。

参考文献:

[1]武珊,张东.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符号化研究[J].电影评介, 2009,(15).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3

论文关键词:敦煌艺术;色彩装饰性;本土文化;多元文化意识;文化特征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之美源其文化鼎盛,文化之基源其“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经济繁荣,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真实地倾注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中,敦煌艺术的神来之笔是瑰丽的壁画色彩,在中国美学史上称之“色彩的敦煌艺术”。莫高窟是丝绸古路的璀璨明珠,开创于前秦见元二年,历朝无数慕名的艺人在此留下光辉的杰作,石窟壁画镌刻在三危山绝壁之上,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突立,铁马风磬悬响,气势恢弘,堪称当今最大的佛教博物馆。莫高窟以壁画为中心,洞窟492窟,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o多身,堪称建筑、雕塑、壁画绝妙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多元文化融合奠定了“东方学”的坚实基础。壁画造像神态逼真,或含笑如初;或婀娜多姿;或姿态妩媚,形象各异,美不胜收。壁画中凌空翱翔的飞天,反弹琵琶的舞嫉闻名于世。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色彩绚丽,场面宏大,技艺精湛,举世罕见。

一、在史学负载中阐述敦煌壁画的美学装饰性特征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构图严谨,绘画多以平面装饰性的“散点透视”形式展开,在风格上强调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穿插与呼应、线条韵律与色彩节奏等,着色鲜明且均衡互补适宜呈现画面的装饰之美,壁画融合了中国画线条造型的概括、力度、流畅、韵律、呼吁等特征。敦煌壁画与山体合仄存在,具有“量山定夺,依材取势”的自然和谐之美,壁画作品精微、瑰丽、生动、虔诚呈现华夏封建王朝的时代繁荣与人文风尚。壁画多以善政、宗教、劳作为主题且博古通今,具体为:立身处世的佛本身故事、历史英雄立传、佛法经辩场面等,其中“双身供养图”、“归义军图”、“变相”与“变文”等描绘,写意传神,“飞天舞嫉”、“反弹琵琶”精美绝伦堪称精粹,绘画风格高度呈现线条氤氲与色彩瑰丽的装饰之美。

莫高窟壁画不同历史时期特征鲜明,在早期绘画意识上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突出物象的主观造型意识。北魏壁画艺术在石窟形制、人物写照、经营位置、装饰意识等等方面绘厕精微、意境超然,绘画在国邦典章、艺术审美、伦理观念等社会学理论中契合时代。两魏时期在艺术上寻“天”与“飞的哲学理解,艺术风格的浑朴、厚重,细节的秀逸、圆润,在文化意识上求得融汇。魏晋壁画在人物造型处理上,线条粗狂形体概括且蕴涵抽象绘画因素,色彩运用大胆,躯体轮廓概括简化成几条粗线,艺术造型上高度夸张,装饰性语言方式显著,“塑绘融合”的空间装饰意识,强化了佛教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北凉绘画,在绘画方法上吸收了“凹凸画法”“天竺画法”、“墨骨画法”等技巧,在艺术表达上纳入光学、解剖学、画面透视的相关内容,高度概括和融合了绘画、彩塑、藻井等艺术审美。

唐朝敦煌壁画艺术堪为精髓,其以盛世中华文明为主体鉴得外来文化的精粹,使其呈现华美与博大的中兴,其色彩明朗而华贵,造型欢乐而有力、民族艺术自信而精力充沛、率直雄健而彬彬有礼。大唐的艺术风格少了北朝的野性、粗狂,多了勇武和强劲;少了南朝的飘逸、超脱、玄思,多了结实丰满的舞嫉、歌功颂德的标榜;道家学派的修行、殉道少了,着重渲染宴乐、生活等活生生的生命力量。世俗与天界、精神和物质理想与现实的融合。飞天的雄浑豪放、秀丽飘逸,表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美。雍容与畅达的风格演变在中唐至晚唐时期,人物造型真实,表达内容世俗化,神态逼真、赋彩朴实风格兼容,体现自然主义的艺术演变。元代时期壁画,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异族”的个性特征,“双修供养”图像、“裸体飞天”等与汉唐文化对照,描绘主题有:欲情文化(性、情感)、物质文化(生产力、方式、工具)、精神文化(宗教、哲学、艺术)内容上诠释宗教意识“生生之德”、“生之为仁”、“达生”、“天地大德日生”的生死观。在绘画色彩形式语言处理具体的装饰呈现,在壁画文化语汇本体的哲学思考中具有抽象的装饰理解。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文化深度奠定敦煌艺术的史学地位,在艺术意境中高扬旋律且传达精神境界,壁画借助佛教思想体现其“崇高苦难”(佛本身传记悲剧性和崇高感)的教诲洞窟壁画艺术随不同历史朝代的美学风格观念革新与意识拓展,表达东方美学意象造型观念。绘画在具象艺术中蕴涵抽象因素思考。以艺术的视觉张力、朴拙造型、色彩装饰,突出宗教精神的灵魂。敦煌艺术与历史感悟、民族意识、本土审美等结合生成。敦煌壁画鉴得波斯、印度、希腊等文化意识与本土文化高度融汇表达,在意识上包容百家文化精华而日渐博大,使得交相晖映、增添异彩,真实呈现国邦盛世“胡花极盛一时”般的社会繁荣。壁画艺术用色大胆和造型素朴随意,思想单纯与手法古拙,艺术结合宗教呵护社会的善知的心灵,意识上弘扬宗教忍让、牺牲精神,将宗教神圣和世俗感悟融合思考人生世态的美学涵义。

二、在多元文化建构和哲学阐释中谈敦煌艺术

敦煌壁画艺术含有多元文化兼容的特征,随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变革而别开新颜,与同时代的文学、哲学、理学等诸多学科门类关联,即“以时随行”的审美。壁画艺术的飞天、反弹琵琶、藻井都等袒露了国人的睿智。壁画在哲学表达上(理想与客观、物本与精神、理想与现实、人性与神性)的辩证统一,使得艺术与宗教高度融合且升华为“真、善、美”的精神内容。敦煌的地域特征与丝路文化融合,文化的沉淀铸就壁画精神追求的坚实即建筑性,雅俗共赏的艺术即公众性、永恒性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山水情结,绘画与环境水乳交融的结合,体现了画匠对形式、内容、格调的方位和谐把握。艺术的华丽装饰表达严谨的佛教精神,在艺术的角度思考东方人对空问的独到理解,表现在形式的构图、色彩的内涵、线条的深度、宗教的理性。佛教的伟大、宽容与壁画的气势、阔幅相融合。艺术本体上写实与装饰、具像与抽象、象征与寓意高度统一。

敦煌壁画艺术风格上“舞动之美”堪为经典,如“三波九折”、“三停九象”。点、线、面的曲直刚柔、勾连并置、收放疏密、宾从互衬等艺术语言辨证处理,南北朝时期的画法行草用笔、笔走龙蛇、飞跃秀劲,在艺术上启发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艺术规模宏大、技巧娴熟、色彩绚丽;内容上包罗万象、宗教意识浓厚、情节感悟,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莽野、热烈而严谨的风格特征;中华文化的创生与地理环境,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深厚文化,在文化情节上“人化的自然”,以艺术的独特魅力渲染了西部疆域的风沙,同时又真实的刻画了人文历史生活,艺术与社会、社会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多重意义上的和谐。—l£动”之美构成华夏艺术特征的基本元素,在形式上的抽象统一,形成“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境界,节奏化、舞蹈化、韵律化的抽象表现高度和谐。飞动之美,尽飘带精神,回环虚实相生之妙,可同于壮美的中国艺术精神。“语境”和“气韵”的融合。“乐舞精神”的直观显示。其以敦煌本土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的结合,形成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敦煌风格。

这在哲学涵义上根源“天人合一”的理念,渗透着浓郁的乐舞精神,以空间的、静态的造型艺术表达时间、动态的历史文化印痕,体现着“化静为动”、“寓时问于空间”的辨证理念。在时间的结构中融会了丰富的文化细节和艺术表达,个性鲜明、巧夺天工,强调“人文时空意蕴”。文化的“以人为本”融化在时间的永恒概念中,“朝问道,夕死可矣”传达东方人独到的理学精神。“虚实相生”概括在“和谐”、“滋味”、“气韵”、“语境”等文化元素的结构之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强调人本的极度完美,即弘扬仁义之德、广行义之政、推举仁义之行、遍求仁义之心。且关于国、家、人的和谐统一。宣言苟子“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开阔行径,追求“圣”的本题内涵和“为天地立学、为生民立命、为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和平”的文化精髓。以自然的和谐追求“成性匆匆,道义之门”的立道途径。文化结构中物质文化、物化文化、未定型文化、物态文化、精神文化、民间口传文化等高度融合。民间文化具有“母性”的文化特征,有很强的自由、随意性,同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绚丽的色彩装饰中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憧憬。实质上是以民间艺术为基础的统治阶级控制的宗教艺术精髓,因此敦煌艺术在多元文化建构和哲学领域得以阐释。

三、在中国画论精粹中谈敦煌艺术审美

在艺术的演变过程中由远古的图腾崇拜、巫术仪式到乐舞艺术滋生的诗歌、音乐、舞蹈等,上升至绘画、书法的艺术审美领域。敦煌壁画艺术在内容与形式的载体上,以程式“画诀”的形式独立成体系。“摊活、落墨、管活、沥粉贴金、设色”等,以着色的记号,如“]二”(红字左边)“六”(绿字谐音)“八”(黄字下边)“上”(蓝之蓝天之上)等,辅助随类赋彩、单线平涂。历代中国画论总结了东方艺术经典,独立成就完整体系:其一,谈山水,日:“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比例关系);其二,谈透视,日:“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阁无基,远船无帆桅(空间的概念);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出“自山下而仰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的美学理论。

在研究山水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二,明清后国画与道家学派的“禅宗”相关联,在其学术领域中推敲东方人的“无”的哲学思考;中国绘画的精彩之笔使书法与绘画水乳交融、巧妙结合,彼此相互诠释,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建构在一起,以此展示其民族智慧。讲究“以形写生,注重神思”。培养了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在技法上注重笔墨,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境界。注重摹古,强调传统绘画的学术地位,阐扬感悟自然,谈到:“穷自然之奥妙,发山川之精微”。在艺术品质上讲究:“写生、写意、写真”的理论主张。使文学意义上的山水“春山淡雅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在“水墨与宣纸”的材质语言中巧夺天工地转移。

建筑学在一定程度上应合了壁画艺术的审美结构、文化构成。拓开了绘画的空间基础,建筑装饰呼应了壁画艺术且浑然一体,吸收了汉画和魏晋墓葬壁画的经验,宣扬佛理。彩塑突出“天、地、人”、“万物共生,以人为本”的文化个性特征、“源于生活”且“终于艺术”的哲学观念、“书画同源”的艺术概念。“乐”主“舞”辅、“画”主“塑”辅、鉴得“大象无形”的文人写意特征;“大音希声”的传统古琴艺术境界,水乳交融地结合了音乐与绘画的个性特征。天王、力士、飞天、地神等,是宗教概括后的理想形象,再赋主观意识审美下的色彩,以此遐思理想化的极乐世界。“法无辩、义无辩、辞无辩、乐说无辩”,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佛教传法的自由境界。笔者认为敦煌壁画艺术的鼎盛界定随时代而立,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可比性,南北朝时期的自由、飘逸;大唐时期的辉煌、工整;宋代的清秀、波目;元代的富贵、雅致等,都是“形式感的生成”由自然到社会化的过程。具有意象性、模糊性、间接性、概括性、理解性的语言特征;韵律感的意味特征,如姬乐飞天、飘然如飞、琵琶反弹具有明显的韵律特征。美身的物化,女性呵气如兰的迷人,体现了“人物丰韵、肌胜于骨”的美妙特征。天乐(仙乐)、天籁、文以载道的观念。“身欲出壁”的形象。“无声之谱”。“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华夏文化的“言语之辩”。“变文”、“变相”的佛理精华。生活——谱式——壁画,三位一体的模式。“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文以载道”的理学精神,其“飘若惊鸿,婉若游龙”。

中国造型艺术主要是以线条的运动布局来展现人物神态和景致之美,“s”形曲线是美学的标准,迎合中国古典舞蹈的“圆形”运动特征,同时构成太极文化的绝妙一笔,诠释自然美学规律。图示传统的宇宙观概念,如“变相”、“变文”,“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变中通达,激励社会人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倡导“变则自然之理”的哲学理念。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4

关键词:正面律;早期艺术形式;异同;特征

1埃及正面律

在古埃及,人们认为法老作为国家的最高首领,受神眷顾,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后,都统治着世界,只要肉身不腐,灵魂回归肉体就可复活。因此,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不惜重金制作“木乃伊”和棺材、陵墓,并通过石头雕刻、壁画保存国王、王妃画像。同时,为便于国王在阴间同样享乐,又把人间事物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由此产生。古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非常独特,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1.1人物造型的特征程式化

与现代绘画不同,古埃及人在进行人物造型时,喜欢着重表现人物最有特征的角度,图坦哈蒙出土的法老金椅上的浮雕和底比斯的壁画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典型。[1]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眼睛从正面看才能够体现人的特征,而人脸从侧面看最为清楚,因此,在画头部时,正面的眼睛和侧面的脸被奇异地组合在了一起;同理,古埃及人觉得人的身体中肩膀和胸膛从正面最好表达,胳膊和腿从侧面看起来更清楚、清晰,于是人的身体就被画成正面的肩膀、胸膛配搭侧面的下半身,特征明确,组合奇异,形成独特的人物造型特点。

1.2总体构图的主观性

由于透视、体量感等现代观察方法的普及,现代绘画的构图多遵循事物的自然面貌。但古埃及人没有这些构图限制,在他们的艺术作品构图中,什么部分重要就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按事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这种构图方式,让画面极具装饰感。当这种方法被应用到壁画中时,更能突出壁画的平面性、稳定性,既可以很好地保持画面统一,又能够清晰地绘制重点局部。古埃及雕刻、绘画艺术的人物特征程式化处理和构图方式的主观性、规范性处理,让古埃及艺术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让其能很容易地从其他艺术作品中区别开来。有专家将这种遵循严格“规范”和“程式”的图式表达方式做了一个归纳,将其命名为“正面律”:在人物造型中,人脸必呈侧面状态,突出额、鼻、唇,但人眼却是正面而完整的;身体上半身的胸和肩呈正面状态,脚和腿却又是侧面绘制,只要是人物造型,都遵循这种艺术特征,不可随意改动。

2中国古代汉砖造型艺术

在中国古建筑上,存在着一种利用模印制成的砖,或是用雕刻、彩绘方式制作出来的砖,统称为画像砖。最早的画像砖来自战国,在两汉时期盛行于世,一直流传到隋唐,隋唐之后方逐渐衰落。汉朝的画像砖艺术,大致可分为中原(主要为河南)、西南(主要为四川)和江南(主要为江苏)三个区域,其中河南、四川的汉砖艺术最具特色。汉代画像砖表达的主题多种多样,有亭台楼阁,也有花鸟鱼虫,有奇珍异兽,也有神仙传说,有车马出行,也有戏剧舞乐,不一而足,是研究汉代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见证。汉代画像砖人物造型古朴,表现手法简约自然,线条流畅生动,在拙朴大气中透出典雅细腻,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其表现内容取材广泛,构图完整、严谨,疏密有序,满而不塞,杂而不乱,独具美感。“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2]

3埃及“正面律”与中国古代汉砖造型艺术比较

3.1两者同样使用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

龚和德的《戏曲人物造型论》一文中曾讲到,“大凡要求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远一点、即加工美化比较多、形式感较强的艺术,都会有某种程式性”。换而言之,具有规律性、概念性、相对稳定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都可以归为“规律性”语言。体现在绘画、雕刻艺术中,就表现为人物造型方式的一致性、构图方式的相似性、艺术手法的类似性上。古埃及壁画、雕刻艺术,其最典型的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即“正身侧面律”。哪怕经过千年,其人物造型均以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胸、侧面的腿脚这样的平面造型手法出现,以其极为独特的方式形成极具装饰效果的艺术风格。例如,古埃及壁画《阿门哈特的石碑》(图1),是古埃及中王国第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时期彩色浮雕作品,其中人物的身躯是正面的,而人物头像则是侧面的,人物和景物都被置于一个平面,在一条水平线上进行构图安排,极富装饰性。[3它的另一规律化语言,体现在构图安排上:一般的构图均为横带状构图,人物水平排列,依其重要规定形象大小,极具秩序感。程式化的构图方式突出了绘画的形式感、装饰性。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同样运用在汉画像砖艺术中。在汉画像砖中,规律性视觉表现语言表现在它的造型、构图和表现内容上。所谓规律性的造型,是指在汉代画像砖中,无论是人物,还是车马、鸟兽,造型形态具有整体性,注重外形轮廓,舍弃细枝末节,大气、古拙,比如《戏车图》(图2)。《戏车图》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其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两辆飞马奔驰的戏车,还有几个杂耍的人“,前车杆上伎人两手各握一索,左手握索的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这位伎人的左手拽着前面的奔马之尾,使绳索成直线状态,两索下有伎人或倒挂或双手抓索作翻滚表演。后车杆上顶部蹲一伎人,与前车舆内之人共抓一索,一伎人做走索表演”,体现出汉时“临迥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的景象。[4]这幅汉砖人物造型简练大气,内部细节概括淡化,是汉砖的典型造型。而规律性的构图,则是指汉代画像砖均为平面二维化构图,人物、动物、景象以侧面和影像为主,构图平整,装饰意味极强。最能体现汉代石砖艺术规律化语言特征的是它的表现内容,在出土的汉砖中,表现车骑出行、神话典故的内容被反反复复使用,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出现在不同的地点,如“荆轲赤秦”等内容到处可见,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3.2宗教是两种艺术最常见的表现内容

古埃及壁画、雕刻艺术与古埃及人的世界观有着紧密联系,对于古埃及人来说,每年泛滥的尼罗河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日升日落,星辰运转又让他们认为自然的力量后面有更强大的神,神可以控制自然,超越自然,神可以让人类得到“灵魂永生”,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肉身不死,人就会复合。因此,所有古埃及的石刻艺术,均围绕着陵墓建筑装饰展开。同样,出现在汉墓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也大多反映出汉人的生死观。汉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或成为鬼魂,或成为神仙,这些祖先神灵能够护佑子孙,守护宗族,为更好地祭祀祖先,取悦神灵,守护墓地,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中有不少内容用来表现神仙、神兽。

3.3文化背景造成两者风格特征、表现手法大有不同

毕竟古埃及、古中国相隔万里,虽然其石刻艺术、壁画艺术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汉代石刻艺术注重整体性,雄浑、大气,讲究“神似”,讲究“意象”,写实性略差而象征性意味浓郁,这与汉代文学、艺术相辅相成;埃及石刻、壁画艺术强调神秘、静穆,人物形态在规律化的语言下更注重结构、比例、动态,写实性更强,色彩更为浓烈,与古埃及当时的审美艺术一致。因为强调外形,讲究雄浑大气,汉代石刻雕琢手法概括、简练;因为注重结构、动态,埃及石刻手法更为细腻、平滑,明显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特征。

4结语

埃及正面律,强调人物造型的特征程式化,注重总体构图的主观性,形式独特,装饰性强,这与汉代石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共鸣。汉代石刻艺术,同样注重造型的程式化、规律性,同样具有平面化的装饰性,但与埃及石刻壁画艺术相比,更加简练、粗犷、豪放,更强调造型整体性,更具有写意、象形的意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两者均为人类历史的瑰宝,均值得人们认真揣摩、欣赏、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于昆.外国美术欣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2]刘宗超.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美学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3]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5

放眼当今全球动画,无不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如美国动画多以表现善恶、拼搏同时又不失幽默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且以偏向写实的商业三维动画为主;日本动画的题材更为宽广,在传统普适性主题的基础上还包含有对环保、反战以及人的“真、善、美”的思考,画风细腻唯美,具有典型的漫画风格;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动画则自成一派,与美、日规模化的商业制作不同,欧洲动画不管是创作技法还是主题都带有明显的探索性质,画风简洁明快,常带有浓厚的美学、哲学等艺术思潮特征,追求较高的艺术审美品位,多以动画短片为主;而中国动画在国际上也曾辉煌过,那些获得过较高评价的作品均展示了独特的中国元素,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表现技法都体现出本土形象化特征。

2互为依托的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

民间艺术是最能反映本土化特征的艺术门类,其受众和覆盖面也最广,它是人们的生活再现和精神寄托,涵盖了精神文化、风俗文化和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来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审美追求,从这个层面讲,民间艺术也是一种传播媒介。动画作为兼具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不但可以取其民间艺术的精华来丰富创作,还能因其展现出来的本土形象化特征而让人接受和认可,如屡获佳奖的《神笔》,其表现形式来源于民间的木偶戏;在国际上同样饱受好评的《三个和尚》,其题材原型就是中国民间谚语;借鉴民间剪纸和皮影艺术的《猪八戒吃西瓜》《渔童》等,还有四川的本土动画《秋江》,实现了本土川剧与水墨画的融合,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艺术追求。

作为研究不同群体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民间艺术,对于该地区乃至整个民族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日益工业化的今天,很多民间艺术正在不断萎缩,因此可以借助现代动画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现代动画的传播可以使民间艺术的推广更为快速和有效,还能使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所以作为有着共同需求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互为依托,取长补短,则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双赢。

3多姿多彩的四川民间艺术

四川是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聚集有汉、藏、彝、羌、苗、回、土家、纳西、傈僳等民族。不同的民族、独特的习俗、奇异的风尚以及审美观念的差异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四川民间艺术。四川民间艺术在不断地传承与流变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类:(1)绘画艺术类:境内石窟壁画、画像砖、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合江匠笔画、青神捻条画等。(2)造型艺术类:四川木偶、四川皮影、糖画、自贡剪纸、自贡龚扇、苍溪唤马剪纸、青神竹编、渠县竹编、柏合草编、峨眉席草龙、聚源竹雕等。(3)表演艺术类:川剧、花灯戏、四川评书、四川金钱板、宣汉背篼戏、渠县彩亭等。(4)综合艺术类:蜀绣、漆器、四川挑花、自贡彩灯、宜宾面塑、汉源彩塑、彝族刺绣、成都面人等。

露丝·本尼迪科特说过:“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的贯一模式。”四川民间艺术作为蜀文化的重要组成,粗中有细,俗中藏雅,大巧若拙,包含着质朴、浑厚、粗犷、热情的品格,极具地域特色,是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也是现代动画创作的学习对象和灵感来源。

4四川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1)创作题材的应用。四川民间艺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可以从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小说、寓言故事等资源中深入挖掘,根据创作需求进行改编。这些文化资源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变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或是具有讽刺意味,或是具有教育意义,或是增长知识,又或者只是单纯的娱乐功能,但它们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四川话中就常会夹带大量歇后语,这些歇后语都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因此具有表达力强、形象生动的特征,对于同一语义的表达会显得更加幽默风趣、入木三分;四川的民间传说故事对于动画创作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如耳熟能详的《熊家婆的故事》,《望娘滩的传说》等;还有繁多的川剧剧目,曾有言:“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这些剧目能极大丰富现代动画的创作素材。

对于创作题材的应用,应该选取具有特点的、富有想象力和认知度较高的题材,这样的作品亲和力较强,而且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深入挖掘主题思想,在合理大胆的想象基础上和一定的审美范畴下进行剧本创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原作中低级的、恶俗的就应加以处理,还要考虑面向的受众群,能否理解蜀文化或者其中的四川方言等。

(2)造型观念的应用。四川民间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服务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不同的角色造型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民间艺人在从事艺术表现或民俗活动时,这些角色被赋予特殊的寓意,犹如鲜活的生命一样活灵活现,这与人们的造型观念密切相关。由于民间艺人几乎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艺术创作中往往依据的是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其创作多是主观唯我的,分析四川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1)质朴纯真,情趣生动。从视觉经验看,往往越是单纯的作品越具有感染力,质朴的形象显得格外纯真,富有生动传神的情趣感。如自贡剪纸,其形体构图不再模拟真实比例,在繁缛的样式变化中大胆精简,精心捕捉对象最生动传神的瞬间,营造动静结合的态势,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难怪郭沫若先生为其提笔挥毫:“中国自贡剪纸”。2)形神兼备,诙谐自然。乐观和幽默仿佛是川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不管是大到自然灾害还是小到生活琐事,川人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造就了四川民间艺术幽默的 特点,且艺术形象多来自市井生活,以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得以呈现,形神兼备,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出土于成都的击鼓说唱陶俑,塑造了一位俳优说唱时举臂翘足、眉飞色舞的瞬间,活泼诙谐、生气流宕。还有大量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画像砖,如采莲图,采盐图,收割图,宴饮图,弋射图等。3)造型夸张,富有美感。四川民间艺术是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在创作时就必须要适应民众的审美心理,并且追求一定的装饰效果,其造型夸张,姿势优美,富有美感。例如,绵竹年画中的英雄无颈,美人无肩,眼角对耳心,鼻长齐耳根,女性形象则多呈“S”形,既体现出女性曼妙身姿的形体美,又使得构图饱满而自然,充满变化和韵律美,符合人们的视觉美感。将四川民间艺术的造型式样和手法应用到现代动画创作中,需把握好形象角色、动画主题和风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使动画角色既具有旗帜鲜明的特点,又能从中品位出四川民间艺术独有的风格魅力。

(3)色彩观念的应用。四川民间艺术的用色体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即以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为基础,搭配绿、紫、赭、粉红、金、银等十几种色,通常用色纯度较高,设色艳丽,对比强烈,很少使用灰色,如川剧基本上由明度较高的原色构成,色彩对比效果强烈、明朗,川剧脸谱颜色也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揭示发生改变,最常见的是生角演员的印堂红,在演出中通过消退或者变黑,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另一是来源于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一类色彩对比明晰并具有明显的自发精神启示性。如红色是具有强烈情感的象征性色彩,集吉祥、喜庆等于一身,同时也寓意四季红火;黄色象征权利、富贵、尊严、辉煌等;绿色象征万年长青,也表示庄稼茂盛等。

(4)审美观的应用。民间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而诞生的,它寄托着人们最朴实、最真诚的美好愿望,同时保留着鲜明的生活趣味和独特的艺术气息。人们在创作民间艺术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融入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如用鱼、蛙象征子孙绵延、生生不息,用莲和鱼象征年年有余,用喜鹊和梅花组成喜上眉梢,用蝙蝠和寿字纹组成五福捧寿等等,这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构成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动画创作中,可以大胆借用民间艺术的原始审美观,用这些寓意丰富的图案或想象来塑造动画角色、场景美化和道具设计,不但能使动画内涵深刻,营造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还能有助于作品主题的表现,符合大众的审美思维,达到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的融合。

5结语

现代动画艺术的创作将是一条多艺术、多手法和多文化的综合之路,在不断追求技术革新的同时更应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使作品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语境中,传达出鲜明的本土形象化特征。动画的本土形象化使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得以展现,民族化是动画走向国际的重要特质,日本、美国、欧洲的动画如今做得风生水起,民族化风格占据了重要作用。从本土民间艺术中追寻民族化风格的创作道路,也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四川民间艺术在创作题材、造型观念、色彩观念、审美观等方面与现代动画有着共同属性,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为现代动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对四川民间艺术和它在现代动画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就显得如此的迫切与意义深远。参考文献:

孙立军.世界动画艺术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范小平.绵竹木版年画(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吴永强.在精英与大众之间:四川乡土美术的现代形式.天府新论,2007.

高永利.在传统民间文化中探询动画创作.科学之友,2008.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6

【关键词】延续传统 民间美术 图式 装饰性题材

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内部传承稳定的艺术基因,是构成各种形式美术传统的“艺术之母”,其好比是水,壁画艺术是鱼。鱼在水中自由地呼吸,吸收养分,似乎不觉得水的存在,但是鱼一刻也离不开水。民间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和反映,是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又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民间美术为我们提供了珍贵而又丰富的艺术资源。现代壁画艺术设计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用新的形式手段来阐释传统民间美术,同时掌握好审美尺度。传统民间美术图式以形象、直观、生动强化了民俗的活动情景,增添了民俗活动的趣味,体现着各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能力,其价值与精神贯穿于现代壁画艺术设计中,具有跃动不已的生命力。

一、延续传统文脉是当代壁画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向

壁画作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学科,其存在及发展始终是和各民族文化交融维系在一起的。各民族文化的积淀和融汇造就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传统民间美术图式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以独特而又朴实的视觉效果面对大众,蕴涵了宗教习俗、民俗风情、实用意识、道德伦理等,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艺术形态。

延续传统文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作品。壁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成追求美的理想、表现精神世界的独特艺术形式。人文与民族特性中地域文脉的传承,体现了时代精神下的内涵与底蕴。壁画艺术把多彩的形象统一在一个画面中,存在于空间环境并与周围空间环境形成一种整体的大空间,传达着艺术家的观念,表达了美与情感,使当代人疲惫的心境得到慰藉。传统民间美术图式也是在劳动过程中闪现出灵感、创造出慰藉劳动人民心灵的作品。因此,当代壁画设计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发展取向要延续传统文化的脉络,汲取传统民间美术图式的精华,依靠本国的传统文化,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尽显东方神韵。

二、装饰性在壁画艺术设计中的呈现

民间美术图式作为装饰艺术,其特点在于劳动人民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一种华美、朴实的装饰效果,尤其喜好优美的形式,如年画、面具、刺绣、剪纸、漆艺等,以精美的图案、流动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画面进行呈现。传统民间美术图式在造型表现形式上按一定的形式美法则,不完全遵循客观形态。形式美主要包括对比、协调、均衡等法则,是在人类开始劳动时就慢慢积淀了,并在实用过程中归纳概括,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都是实用性和和审美性兼顾的作品。

传统民间美术图式的装饰魅力在壁画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其延展了装饰性强的艺术设计风格。现代壁画艺术的装饰性也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以及描绘对象本身的限制,其根据特定的环境、选题,将传统民间美术图式进行打散重构,选择具有较强象征、寓意性的吉祥图案,经过组合重新处理后进行点缀化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受建筑功能和空间环境的影响,把客观形象处理成意象或抽象的符号,使其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参与空间环境再创造,形成和谐的艺术氛围。传统壁画艺术中,人们早就开始并很好地运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生活,如前人在石壁上刻画出的岩画,就是人物与动物的抽象形态。现代壁画设计多采用抽象化的图形以象征的手法来传达设计意图,其与传统民间美术图式的装饰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具有相通性。因此,传统民间美术图式的装饰性对于现代壁画艺术设计来说,不仅丰富了壁画艺术的设计语言,同时也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壁画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图式题材的借鉴

一般来说,壁画艺术都是为公共建筑设计的,面对的人群是普通大众,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拓宽视野、提高修养、陶冶审美情操,以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展现人们的时代精神面貌。

传统民间美术图式在内容及题材的选取上与壁画艺术一致,富于变化,不拘一格,这和劳动人民的习俗是分不开的,如以灵芝、麒麟等形象作为吉祥的象征。壁画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图式题材的借鉴在于以象征性的方式取材,设计语言的表达除了要求形式结构的完善外,还需内容具备含蓄的象征和寓意性,使作品意味深长,让观者产生更加宽广的联想、想象和回味的空间。传统民间美术取材是多样化的,大多表达吉祥和愿望,并且以寓意的方式来象征,使广大劳动人民在辛苦劳作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表达理想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在中华世纪坛的大型壁画创作中,作者很好地把天人合一、天地对应的精神形态贯穿于作品中,选购全国各地的五彩石雕进行镶拼,浓缩呈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精华。大厅中心九柱顶天,以日、月、龙、凤为主导的浮雕,与天顶设计的光导纤维《新世纪元年宇宙星空图》紧密对应,这种互为环抱于建筑之中的圆形格局,体现了历史与未来相呼应的大气概。从中可以发现,传统民间美术图式给予现代壁画艺术设计很多影响和启发,这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结语

现代壁画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图式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设计出紧跟时代步伐、营造新视觉的现代壁画作品,同时,成为提升现代壁画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延展壁画艺术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绽放民族艺术生机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于美成,田卫平,张大祥.壁画与壁画创作[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2]汤淼.袁运甫谈中华世纪坛壁画[N].中国文化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