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例6篇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管理机制;利益机制;信任机制;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加快,企业组织很难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消费者和应对竞争对手,迫使企业寻求外部知识来源。组建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开展合作知识创新,开始成为企业组织的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对弥补知识缺口的需求以及构建组织知识优势的需要,企业需要与外界组织建立广泛的知识合作关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交换与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等功能的网络结构体系,即知识共享网络组织(knowledge networking organization,KNO)。本文研究这种由独立组织构成的,以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为运作目标的具体网络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识中介服务机构等独立组织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运作目标而形成的松散的、动态的网络型组织,具有自组织性,其形成与运行过程不存在外部指令,而是按照某种相互默契的“规则”行事。首先,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激发成员组织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作的动力机制。其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运行强调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可或缺的协调机制。再者,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临时性、动态性、多利益主体性,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涵义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识中介服务机构等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组织为结点,以成员组织所拥有的核心知识能力为运作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新型组织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结点组织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流、传递和转移,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满足组织发展过程的知识需求。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能相互提供互补性知识资源的组织构成;(2)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成员组织是基于自身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来参与网络组织运作,其运作过程体现为知识链的重新构建;(3)建立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成员组织之间相互学习与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从而满足组织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以此获得未来收益;(4)作为一种具体的组织运作模式,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运作强调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来体现其合作宗旨,从而获取并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而非在缺乏实际沟通与知识交流的情况下,仅仅利用不同运作领域组织间的分工合作,获取暂时的最大收益的情况。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形成深刻地揭示了网络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它突破个体组织的有形界限,通过对整个网络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单个组织战略发展过程中知识储备的不足,实现知识低成本交流与共享。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特别强调的知识资源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突出组织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同外部的知识合作,倡导知识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以一种“知识网”的形式来实现知识在整个运作领域的再分配和再利用,加快知识创新与发展的速度,从而促进每个成员组织和各个领域的发展。

二、利益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组织面临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这一新型的组织模式己经成为组织快速响应市场机遇和满足知识需求的主要竞争战略。这种战略显示了组织在速度、技术、成本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合作优势。然而它的集成性和开放性也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管理和控制的难度,特别是网络成员间的收益分配问题。由于各个成员组织所处环境、价值观和在合作过程享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对同一收益分配方案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难以形成各方认可的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而收益分配合理与否又会反过来影响组织积极合作或退出的态度。因此,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激发成员组织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利益分配问题是合作型组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传统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是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它主张用市场机制解决利益分配中的问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本重要性的不断凸显,传统的利益分配理论和模式己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而言,动态的组织结构和大量的隐性资源(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等)投入等原因使得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不仅很难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合作伙伴各自在合作中所做贡献的大小,而且所获得隐性收益也难以观测和计量,许多分配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收益分配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得以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是支持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主要动力机制。

三、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可或缺的协调机制

信任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成员伙伴之间彼此沟通与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基本运行机制和主要协调机制。通过信任,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得以大大降低。首先,信任可以有效降低处理事务的管理成本、防范投机行为,而且也能有效降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将成员组织导向良好的合作行为,从而促使网络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应用,从而提高组织的合作成效。其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中的信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性社会资本,它可以减少搭便车和其它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信任的可获得性,降低信息搜寻和商业交易成本,它为技术上和法律上相互分离的成员组织间创造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讨价还价的条件。通过成员组织间的持续互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仅可以相互了解而且可以发展出基于知识的信任或平等的标准,而且这种基于信任的反复交易对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者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它提供了分享机会和有价值信息的渠道,成为网络成员知识共享与创新,共同创造知识价值的基础。

参与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网络成员最担心的是其他伙伴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合作者行为的可预测性。详细的合同是合作者行为变的可预测的一种机制,但由于合作知识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合同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的约束,作用效果有限,而信任是另一种重要的机制。来自相互认可的基于知识的信任,共同的行为准则在合作关系中创造了自我约束的力量,这可以成为正式合同约束的有效替代。在信任存在的地方,知识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以减少,组织不必选择详细的合同作为确保行为可预测性的手段。通过持续互动而在网络成员之间培育信任,这种信任将会成为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

四、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尽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能够带来单个企业组织无法获取的网络利益,并通过利益分享使网络成员组织实现共同成长,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共享网络组织都能取得成功与辉煌业绩。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制度安排,市场治理的价格机制和科层治理的命令机制失去了作用基础,它是一种极难管理的“中间组织”形式,存在着很高的运行风险,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为网络组织的顺利运作创造条件。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知识交流与共享过程中给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整体和各成员组织带来的各种风险。例如,由于市场竞争领域发展的不确定性而给网络组织带来的总体运作风险;由于伙伴组织的不稳定性给网络组织知识合作带来的管理风险;再者,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现在的合作伙伴可能随着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合作任务的结束而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从而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成员组织本身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的情况,导致技术与知识产权风险将大大增加,等等。具体来说,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构建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因选择了不适宜的组织成员而导致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风险;各个成员组织合作目(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标不一致而产生的目标冲突风险;因各成员组织组织文化不兼容而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风险等。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由于组织成员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产生的委托风险;因知识提供方的管理疏忽或知识接受方的非法侵占而导致的知识泄漏风险;知识合作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的工期延误风险。因此,如何针对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上述各类风险因素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并举的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丹,俞竹超,樊治平.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6):620-623.

[2]黄哲.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联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本文,2005.

[3]李丹.知识型网络组织的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本文,2003.

[4]Jutta Gruenberg Bochard,Petra Kreis Hoyer.Knowledge-networking Capability in German SMEs:A Model f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 (7):117-142.

[5]Escribano A.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eh policy,2009,38(l):96-105.

[6]Cowana R,Jonard works structure and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4(8):1557-1575.

[7]Jenifer Spencer.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fl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8 (24):217-233.

[8]ExPósito-Langa M.,Molina-Morales F.X.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Industrial Distriets: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Regional Studies,2010, 44(l):98-122.

[9]Capaldo 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The leveraging of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etive relationale apability[J].Strategie Management Joumal,2007(28):585-608.

[10]Greve H R.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heterogeneous social structure[J]. Organization Studies,2005,26(7):1025-1047.

[11]Stefan Kr?tke.Regional Knowledge Networks: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Interlinking of Knowledge Resources[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10(1):831-864.

[12]Yen Ting Helena Chiu.How Network Competence and Network Location Influe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keting,2009(1):1137-1159.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2

教学目标,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机械专业;大机械基础观;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机械专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专业,时至今日它之所以仍然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一个完备而坚实的专业基础体系――机械基础。这里所说的“机械基础”不是一般意义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当中的《机械基础》,而是指广泛意义上的“机械基础”,它涵盖机械类专业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与技能,我把这种机械基础观称之为“大机械基础观”。在“大机械基础观”下,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如下内容:

1、机械制图知识技能与《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

机械制图是工程界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它以机械图样为研究对象,并利用机械图样设计意图、进行技术交流、指导生产实践、进行技术革新,因此,作为机械专业人员必须掌握机械制图的知识与技能。

机械制图的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基本规定、机械图样的画法原理(三视图、点线面以及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尺寸标注的有关规定、图样的表示方法(视图、剖视、断面及其他表示方法)、零件图、装配图等。机械制图的作用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变成二维平面中的图形――绘图,将二维平面中的图形变成三维空间中的物体――识图。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图还延伸到了计算机辅助制图,如Auto CAD、CAXA)等内容。

根据以上知识技能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Auto CAD、CAXA)》等课程。

2、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

要保证零件的互换性,就必须保证零件的几何参数的准确性。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受机床精度、计量器具精度、工人技术水平及生产环境等因素影响,其几何参数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几何量误差。误差虽然不可避免,但却可以控制。为控制几何量误差,人们提出了公差的概念。为检测零件的加工精度,人们建立了测量的概念和测量体系。因此,“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公差关系、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及检测等部分。其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识读;了解形位公差的基本内容、代号含义,掌握其代号的标注方法;了解表面粗糙度评定标准及检测方法,掌握其符号、代号标注;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量具的掌握其使用方法;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和基本方法等。

3、工程材料及其处理知识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或《工程材料》课程

机械专业是以机械(机器和机构的统称)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的机械装置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零件组成的,而所有的零件都是由实实在在的材料制成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机械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多为金属材料。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因此在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有工程材料及其相关处理的知识。其具体内容包括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力学性能、内部结构以及材料的处理、材料的成型工艺等内容。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根据专业需要,开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或《工程材料》等课程。

4、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机械零件知识与《机械基础》或《机构与零件》课程

从事机械工程的人员,必须掌握常用机械工作原理与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机械零件的有关知识,因此在机械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包括以上内容。

根据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根据专业层次不同分别开设《机械基础》或《机构与零件》等课程。《机械基础》或《机构与零件》。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常用机械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轴系零件等部分。该课程以“机械”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掌握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做简单的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等。

5、机械设备控制技术知识与《机械设备控制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的自动化和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机械设备控制技术》课程。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液压传动与气压控制技术”、“机床电器控制技术”、“可变成控制技术(PLC)”等内容。

6、工程力学知识与《工程力学》课程

机械构件在工作中经常会受到各种载荷作用,在载荷作用下构件会产生不同程度地变形或破坏,当变形或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构件失效。要想使构件在预期寿命内不失效,提高工作可靠性,在构件设计、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必须对其受载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工程力学》课。该课为我们根据构件受载情况研究构件强度,根据材料力学性能合理地设计构件截面形状和尺寸,使机械安全、可靠地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7、数控加工知识与《数控加工基础》课程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知识;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43-02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制造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为此探索一条人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重视;政府、企业和个人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三重底线,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制造业不仅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又是采矿、电力等高能耗工业产出产品(电能、材料等)的消费者。机械产品及机械制造过程是制造业的重要部分,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机械工业重要的战略方向,目前可持续机械设计制造成为机械学科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机械设计制造课程教学、可持续设计制造技术的科研积累及在国外参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学实践,根据可持续技术发展对知识基本要求,对现有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提出将要开展的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知识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SD)是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般归结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同时要求社会经济的各个微观层面的协同。具体到机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旨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同时,对环境和社会的破坏和影响最小。对环境的影响要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即要综合考虑从制造产品的材料的矿石开采开始,到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回收和处置等产品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更需要一系列的使能技术,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就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目前机械制造业可持续使能技术涉及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目前研究和分析产品和过程全生命周期对资源和环境影响的主要技术。它是通过识别和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制造、使用和回收等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所用的能量、原材料以及排放来评价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绿色设计技术。产品绿色设计是将环境考虑集成在产品和工艺设计过程中。在保证产品价格、性能和质量标准下设计与环境友好的产品和工艺。绿色设计主要涉及绿色材料设计、面向回收/拆卸的设计、节能和低碳设计、轻量化设计、基于LCA的生态设计等。

3.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是保证产品制造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新型绿色成形技术,主要有少无切削工艺、干式切削工艺等。二是改进现有制造成形技术,减少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各种排放(废气、废水、废屑、噪声等)。

4.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处置技术。产品服役(使用)期结束后,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端,若不对产品实施处置,将造成资源浪费并导致环境污染。目前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处置主要涉及产品拆卸、回收重用(包括直接重用、修复重用、再制造重用)、回收材料利用和废弃处置方案。

5.绿色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循环利用以及废物处理等环节中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并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绿色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绿色材料知识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知识之一。随着地球资源的减少,新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和清洁能源(电动能源、氢能源等)技术快速发展,这些新能源技术知识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

1.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机械工程作为一个大类专业,一般分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多个专业。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精英人才的要求,目前普遍的本科培养方案采用机械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照大类共同培养,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三年级起进行专业分类培养,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2.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高等教育是一个知识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专业学习的知识点,知识点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前一知识点是后一知识点的基础和支撑,一个知识点可能需要多个知识点的支持。

一般来说,在现有本科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是有特定的发展对象,可持续发展知识需要与学科专业知识融合,才能被充分理解和实际应用。为此,我们根据可持续发展知识特征和现有课程,提出如下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学模式:

(1)在现有课程中添加可持续发展知识元。所谓课程知识元是指一门课程授课的知识中,具有不可再分割的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一门课程传授多个不同类的知识,例如“机械工程材料”课,要传授金属材料知识、非金属材料知识及材料应用的知识等。同一课程内的知识单位,定义为课程知识元。

很多可持续发展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关联,如果要独立为一门课程传授,它包含的知识元较少,没有必要独立为一门课程传授。因此,对于这类知识,可以聚类为单个的知识元,并且与同一课程中知识元关联,就能有机地融合到现有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知识中。首先提出在如下两门课程中添加可持续发展知识元:①机械工程材料课。“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具备对机械零件合理选材、提出热处理技术要求及制订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该课程的知识元有金属材料的性能与成分、组织结构及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基本原理及工艺;机械工程常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用途等。产品材料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选择的材料不仅能满足产品使用功能要求,而且全生命周期评估是绿色(环境友好)的。绿色材料知识元有:工程材料可持续发展特性,例如,材料的可再生性、可回收性和可制造性等特性;工程材料生产的环境影响,例如,重金属开采、冶炼、处置对环境的影响;工程材料在不同应用场合的环境特性,例如,材料毒性、环境(空气、水、土壤)污染等;钢铁材料热处理环境特性,能耗及环境影响等;各种新型生态工程材料。上述这些知识元可以与工程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知识元融合,及与零件的工程材料选择知识元融合。②机械设计课。“机械设计”课程为大学本科机械类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知识元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强度、摩擦学等)、连接件、传动件、转动和支承零件等。目前的知识元主要针对具有设计能够满足产品功能零部件的能力,需要融合如下可持续发展知识元:面向可拆卸和重用的设计,该知识元可以与联接紧固知识元融合;零件轻量化设计,该知识元可以与零件强度设计知识元融合;零件寿命组合设计和回收设计,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面向3D打印制造的设计,3D打印是新型的绿色材制造技术,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面向优化环境制造的设计,对设计方案需要的制造方案进行环境评估,选择实现环境最友好的设计,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基于绿色新能源的产品设计,目前许多绿色新型能源不断涌现,需要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

(2)开设新的可持续发展知识课程。可持续发展知识涉及工程、环境和社会经济多学科,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并且上述新添加知识元需要这些知识元的支持。对于这些知识元,应该独立开设课程,插入到培养课程知识流网络中。可持续发展技术中最有特色的是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即LCA技术。评估一个产品、一项工艺或一项服务是否是绿色的(或可持续的),需要从其全生命周期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国际标准ISO 14040-2006和ISO14044-2006将LCA的实施步骤分为目标和范围定义、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部分。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LCA评估技术和工具。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元,形成一门新课程:可持续工程基础。“可持续工程基础”课程包括如下知识元:工业生态学基础,简要介绍自然生态系统和工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观和资源环境等;全生命周期评估,包括产品分析目标和边界范围定义、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和解释;常用LCA软件工具及应用实例;材料流分析等。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创新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科技群无不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和配合。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是困扰计算机教师的直接问题,本文就该问题做了新的观念论述。

计算机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但是现今培育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了解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许多的大学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是在入学前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也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利用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和QQ网络即时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没有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意识,搞清楚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和主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公共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为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在思维上、技术上和理论上提供必要的基础。

下面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础部分,也就是理论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组成知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功能与作用、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多媒体基础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实践部分,也就是操作方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恰恰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如中英文录入技术、现在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2000或者是Windows XP的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里面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与Excel表格处理技术、常用软件使用技术和计算机维护维修技术、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术、简单的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内容是高职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其他类学科的教学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也有运用它、学习它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就目前比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一是注重教学资源。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颇具规模,组织学生通过授课课件(包括许多教学软件或者光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资源,把课堂教学(包括实训)与辅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注重学生个人自学。前面提到过,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进校时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另外,也有许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比较简单,没有必要教师都讲解和实训,要发挥学生自身学生积极性,许多内容可以采用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的办法完成。长此以往,会增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三是注重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实际应用问题而总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综合运用,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消化和巩固以前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运用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将现实问题和书本知识紧紧地融合到一起,缩短了两者的差距。比方说,我是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需要将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Word和Excel结合运用,使用邮件合并的功能将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各项信息很快并且正确无误地显示出来。

四是注重实践演练。通过组织学生实际参加项目设计,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任务,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如讲授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Powerpoint幻灯片软件,就可以通过给一个公司做产品宣传方面的幻灯片的全过程来加强学习。这里面用到的不仅是平时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对这个幻灯片的构思、外观、内容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既要做到美观大方、内容充实,又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起到一个好的正面的作用。

五是注重模块教学方式。模块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专题间超链接的学习,即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实际学习中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确定知识点,组合成基础模块、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模块、选修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需求、对专业爱好而自觉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点

1.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各门课程中都独立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设丰富的多样化教学资源

建设和开发讲义和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可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3.培养一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在学历上应该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发展较快,学校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计算机基础业务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高职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面改革与创新,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柏青,张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改革研究,2005,10.

[2]周兴社.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回顾与启迪.2005,3.

[3]周安宁.文科计算机教育的“自助式”教学模式.2005,5.

[4]卢湘鸿.计算机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5

1.在教学中找出面临的难题 

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学习和上机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一直以来不停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常要么注重基本理论学习,要么侧重上机操纵,即使基本理论、上机两头抓,也常常顾此失彼,不可以做到合理的并重对待。 

1.1重基本理论学习,轻上机操纵。一直以来,计算机基础教学较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学习而忽视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的训练,主要有这些原因:首先是计算机硬件投入的不足,使不少学校的机器台数有限,且档次低,已远远不可以适应学生上机的要求。教学中只好多讲课少上机,客观上促成了重基本理论轻上机的情形;其次是基本理论课和上机操纵课安顿不合理,如有部分学校不停遵照一般基本理论课教学规律依照课程总学时划定基本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比例,全期一律安顿每个星期上机多少学时,而不是根据教学主要内容灵活做出安顿;再次是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计算机发展太快,老师在基本理论课教学中介绍引入的计算机应用新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技术,上机操纵实践时常常落后一步,在组织学生进行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时也不易处理好种种难题,如机器出现故障、没有示范投影设备、难以兼顾全体学生等。 

1.2侧重上机操纵,轻基本理论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停发展,促使学校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本领的培养继续增强,出现出重视上机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的趋势,但反过来也存在放松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学习的情况:首先是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其特有的神奇感,吸引了无数学生,特别是进行上机操纵;其次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Internet应用技术的兴起,继续扩大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当中许多人希望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上网操纵技术,并常常达到入迷的程度,连正常教学主要内容规定的基本理论及上机操纵练习,也应付了事;再次是由于在以计算机为基础和核心的信息时代,对部分新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认知已不可以用老眼光看待,如大量的Windows应用软件,基本理论的学习很多都要体现了操纵上,所以有部分人认为,学计算机便是要上机操纵学习,从而轻视基本理论教学。四是计算机实用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流行软硬件的不停推出上市,让部分学生感到为有经过上机操纵学好计算机实用新技术,今后才气进入社会站住脚,而基础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学习已显得不重要,错误地将计算机应用本领理解为上机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 

2.探索教学好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向未来,在有限的学校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打好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基础,增强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具有刚开始的计算机应用本领,一定稳妥完善合理地处理好基本理论学习和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的关系。 

2.1增强思想认识,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上机操纵的基础指导作用。特别要教育学生不要只凭兴趣操纵计算机,轻视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学习。咱们很难想象一个连二进制基本原理都不肯掌握的学生,会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也不难理解不了解程序设计方法就不大概编制高效优质的程序。 

2.2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征和规律,对不一样的课程和章节,合理安顿,协调好基本理论课、上机课的时间和上机操纵内容。冲破一般教学中基本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办理模式,如根据这些年以来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别大的实际,设法分别不一样对待,以包管机房用机高峰时间和教学上机操纵的质量。 

2.3重视学生实践本领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会接触到有关计算机的部分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或是有关编程方面的内容,大多是有关计算机的部分基本操纵的学习。为有真正上机实践了,才可以真正地知道该怎么样操纵。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为有亲身实践了,才明白此中的真意。计算机教学也一样,学生必要在老师讲解了之后,真正的上机操纵,才气明白老师到底讲的是些什么,才气知道部分操纵之后计算机会给出什么样的反映。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动手本领的情况下,计算机是一门很好的熬炼学生实践本领的科目,老师要充实应用,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实践的兴趣,从此不但重视计算机实践,更会重视其他科目的实践。 

2.4加大计算机及机房硬件投入,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领和成果进行教学。特别是对office之类的软件课,讲授内容要与上机操纵紧密联系,可采用让学生观看老师课件学基本理论、演示教学、边讲边练等方式进行;也可积极探索计算机教学的其他好形式。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整合理论 计算机教学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37-01

一、课程整合的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其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课程的整合通常指利用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这些课程内容一体化。计算机课程的整合就是把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计算机与学科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整合的各教学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课程教学发挥最大效益。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体现整合理念正是基于以上理论,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将其他学科的学习融入计算机课程,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对计算机课程整合理念的理解

毫无疑问,将整合理念运用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整合并不意味着放弃分科学习,而是将整合学习与分科学习相结合。因为整合并不是强硬地将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堆砌,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要联系其他学科,而是要追求一种自然与和谐的结合。

三、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依据及误区

当前学校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教育均提倡与计算机的整合,计算机在课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说到计算机课程自身的整合就有了误区,很多人认为无法实现自身整合。当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计算机课程的整合包括,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改善讲授教学和单方面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整合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很多方面,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四、计算机课程整合理念的实现

(一)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能否树立整合的课程观对于是否能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现整合至关重要。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中“课程”与“教学”彼此分离的情况,树立新的教学观,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就是课程,是课程的创造者和改革者。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其课程编制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打破墨守成规的观念,要有创新精神,树立整合的观念,结合专业的特点,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其他学科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二)设立体现整合理念的课程目标

在计算机课程中设立整合的学习目标,是要体现课程与自然、课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实现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应用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要重点体现作为通用工具的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在掌握简单的基本操作后,着重培养使用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所遇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效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预期任务。

(三)课程设置要体现整合理念

计算机课程设置基本上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平面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单独处理。但是,这样割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整合重点表现为对学科内部纵横交错的知识进行整合。我们可以以知识内在联系为依据,将课程各部分内容作适当整合。如Word、Excel、PowerPoint,虽然属于不同软件,但都属于Office办公软件,所以要把他们的教学联系在一起;Windows的各版本操作系统之间的教学也要有机结合;另外,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更能体现计算机的整合性。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整合理念

现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讲练结合”的整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精讲知识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去完成和体会课程的内容,从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也可以采用基于整合的任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教师提出的任务中应包含要掌握的多个知识点,应该是多学科结合。这样学生通过对任务完成,既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也适当地学会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上,而是应该达到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课堂知识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习方式大大改变,计算机教师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广泛地从网络上汲取本专业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加强学科间教师的交流。增进对知识结构、学科体系、教学方法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自然、和谐地体现整合的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