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例6篇

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

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1

在戏剧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剧种一即兴喜剧,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表演艺术的重要性问题。即兴喜剧与其它戏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没有剧本作为表演的蓝本的,演员不需要背什么台词,只要在上台前看看幕表就可以了。他们无需按图索骥,只根据实际需要到舞台上之后边表演边编台词,作即兴的演出。所以表演者的临场表现力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表演效果和演出的成败。机智灵活的即兴表达能力,坦然自如的随机应变能力,精彩优美的言行表演,全面良好的演艺素质,使这些演员们即使在舞台上忘记了台词或者是出了什么差错,也会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加以纠正,戏剧本身依然流畅无损,多么完美的舞台表演形态。遗憾的是即兴喜剧在兴旺发达了三百年之后却销声匿迹了,原因当然并不难解。一个优秀的即兴喜剧演员需要迈过的门檻太髙了,只有无私的家族式的传承才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根底和艺术天分。他们健康灵活,才学满腹,出口成章,随机应变,既符合章法,又协调一致,但这千姿百态的才艺却完全是因演员的素质所决定的。而一旦某种艺术只是以个人的智慧为中心,那么这种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有了时限。就戏剧艺术来说,它综合了舞蹈动作、声乐音响、技巧杂技、言语行为等多种因素,汇合着戏剧作者、导演、演员、剧务等各方面的辛劳,它是要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与观众们达成心灵上的沟通。因此象即兴喜剧这种艺术只可以适合一时之需,必不会长久。然而不管怎样,不管戏剧综合了多少种因素,有多少人员参与,表演艺术才是核心已无庸质疑。于是在戏剧艺术体系中,对表演艺术的理论表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那么表演艺术就是舞台行动的艺术。演员用动作演绎故事、塑造人物、表现角色性格,这种从模仿而来的原生态表演,同样要求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创造者。既要神情并茂,又要神形兼备。尽管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戏剧理论中也提出了要求演员们化身为所要表现的角色,最大程度地使观众和剧中人物发生共鸣,产生移情作用。但这种理念显然是相当薄弱的,还不可能称之为一种完整的表演理论。古罗马时代因其整体文化的特征就是模仿古希腊,所以表演艺术自然也不可能突破古希腊戏剧演员们的套路,而且相对于古希腊来说,其戏剧表演更加缺乏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似乎哑剧演员的表演弥补了某些不足,但那些杂耍技能式的表演,巳经失去了古希腊戏剧的意义和艺术传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对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进行诠释时,因为限定了表演理念中的创造,遂将表演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有意无意地取消了。后来,狄德罗、黑格尔等人曾力图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建立一种戏剧表演艺术理论,但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出现,真正成熟的、体系化的戏剧表演理论才最终建立起来。

表演艺术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演员同编剧、导演、音乐、美工密切合作,按照剧本所提供的规定情景和人物思想、情感、性格,运用语言和动作创造戏剧形象、体现戏剧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艺术表现过程。一句话,表演艺术也就是演员通过舞台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创造。吕明先生在《表演基础》中指出:“表演艺术是综合艺术,它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是戏剧、影视艺术所有表现手段,编、导、演、摄、美、灯JR、道、效、化等部分的综合。主观方面是演员本人的全身心的综合,其中有肢体、面部、声音、语言等外部的综合,还有外部要素和心理要素的综合。由于表演艺术为观众而存在,主体创造者和客体接受者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相互传递。而动作是架起演员和观众的桥梁,通过动作给观众以感染、震撼和启迪”。也就是说,表演艺术是为观众而创造的,维系观演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就是表演艺术本身,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接受者的理解和认可,主体创造者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甚至就连它们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一部戏剧的整个创作过程而言,导演是面对演员“说”戏,演员是面对观众“做”戏,观众是面对表演艺术“评”戏。导演应该是演员的良师益友,演员应该是观众的形象代言,观众应该是戏剧艺术的虔诚信徒。也就是说,导演、演员、观众构成了戏剧表演艺术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作为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创造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代言作用,就要在理解角色、对角色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遵循创作角色的艺术规律,遵循舞台时空的假定性与可能性的客观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去行动,以鲜明的行动(形体动作、语言行动、思维活动)准确体现剧作精湛的思想内容,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动态、外在和内心视象。而要想做到舞台表演的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开合自如、能放能收、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关键则取决于演员本人良好的整体素质和深厚的表演功力。尤其是,演员对观众的情感好恶、欣赏习惯、审美趣味、心理诉求、文化取向等都要有良好的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来看待演员、评判表演艺术本身,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显示着自己的智慧,而且更有导演的心血和所有剧团工作人员的艰辛。台前幕后的关系中成就的是演员。

演员的表演体现着他的创作追求,演员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在戏剧舞台上尽可能完美地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并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任何一部戏剧作品都离不开演员对形象的塑造,没有形象的戏剧不是戏剧,而有形象的戏剧也并非必然就是理想的戏剧。因为戏剧形象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必须是来自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的。戏剧形象的艺术效果反映的应该是“创造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情感体验和表演水准,而演员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决定着这部戏剧的成败。演员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舞台行动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想形(形体)、声(台词)、情(情感)、神(神态表情)、貌(形态)各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形象思维的能力等,要以人物形象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其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地区等环境条件为依据,还要探入体验人物形象的阶级、职业、年龄、身份、阅历、教养等各种因素条件下的特定性格,融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和创作经验,融合自己对剧情、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舞台表现形式,将体验到的各种感觉和认知综合起来并展示在观众面前,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观众体会到戏剧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本质特征。

戏剧演出是以服务于观众为目的的,演员的当众表演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使尽浑身解数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这种观演者之间的交流与共鸣的关系,同样决定着戏剧表演艺术的成败。因此,演员的表演既要有良好的声音、语言、形体等可塑的外部条件作为基础,更要有充如的自信,良好的创作状态和正常的自我感觉等内在素质作为保障。既能与角色情同意合,收放自如,还能非常严肃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形象的规定情景中,用全部热情、全神贯注地去创造,选择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舞台表演情态,运用抑扬有致、节奏分明、能够准确传情达意的、富有情感的生活语言,为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服务。总之,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完成对戏剧形象的塑造和对戏剧情景的演绎是演员必备的表演基本功。演员的表演要真实,有美感,又必须一切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承转合自然,情理张弛适度,做到了这些,观众就会自觉自愿为演员的表演叫喊、欢笑和哭泣,就会对人物形象的命运表示牵挂和关心,就会让角色形象永驻心间,就会在移情睹物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一种愉悦。也就是说,演员对戏剧角色各种状态的真实理解和把握会激发观众的心绪与情感,而观众的情感共鸣反过来也会激发演员的情绪,并融人到愉快的创作中去。事实表明,观、演者之间的互动是戏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这一切也表明能够打动观众之心的戏剧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的原创立意、舞美设计、音响效果和导演恰到好处的指导,更需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艺术功力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成功表演。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设的,是由导、表演共同创造出来的。但是演员完全可以通过表演技巧,通过语言、声音、形体动作让观众不仅相信这种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并为戏剧艺术本身而感动,这就是戏剧的假定性特征。这种戏剧的假定性要求舞台表演一定要达到艺术的真实,而舞台的真实是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出来的,它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因此舞台的真实一定要适度。如果“真”失去了可信程度,人物的言行与戏剧的规定情景不能吻合,人物的情感与性格互为矛盾,那么戏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可能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戏剧艺术的魅力也会自然消失。因此,只有处理好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统一关系,演员才会在准确、鲜明、生动的舞台表演中获得特殊的表现力。这是西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根本追求和考察演员的基本标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戏剧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了直接体验理论,指出“艺术的秘密就在于使虚构变成美丽的真实”,于是,他要求演员彻底融人角色,直接变成剧中人。他说,“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需要艺术的虚构,而剧作者的作品首先就是这种东西,演员及其创作技术任务,就是在于把剧本的虚构变成艺术的舞台真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象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值得更多地来讨论它,探讨一下它在创作中的作用”?。这显然是对戏剧的假定性和可能性特征的进一步强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西方戏剧领域中第一个探讨表演艺术理论、创作方法和演员技术等问题的戏剧艺术大师。他创立的表演理论体系就是要帮助演员体验角色的精神生活,在舞台上创造出艺术的真实形象。他要求演员必须学会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巧’真实揭示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出演员应该成为既能做到善于观察、感受和理解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又能做到在真实可信的行动中揭示出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的人。而且演员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应努力遵循人的天性和生活的自然属性,建立起正确的和自然的自我感觉,如此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和自然”来。表演艺术是感觉(视觉、听觉)艺术,是为观众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要创造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与人的情感,—定不能违背人的天性,不能违背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人物形象塑造的优劣成败,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接受度,直接影响着戏剧艺术创作的完整性与完美性。而观众的情趣好恶,也直接决定着戏剧演员表演的成败。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为“打破舞台是个真实世界”的幻觉,创立了“叙事剧”,期望用叙事的方法表演戏剧内容。他强调演员必须使自己的表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然的表演,必须能够做到对所创造的角色形象给予主观认识和合理解释。他要求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角色,既能与角色产生共鸣,又能与角色间离开来,“演员对待他的角色和表演场面要有思想和感情的立场”,要从所谓的自然表演转向真正的艺术表演。而且,演员要用自己的表演时刻提醒观众这是在演戏,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只是在看戏剧表演,引导观众对戏剧中的内容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也就是说,布莱希特的理论是反对演员表演时融入角色,反对观众看戏时融入剧情,尤其是反对观演者之间因为舞台的表演而发生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性认同。可见布莱希特对演员的表演提出的是一个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截然相反的新标准。也正是这种不同才有了表演艺术上“体验派”与“表现派”的并驾齐驱。

现代戏剧实验探索在表演艺术上,抛弃了传统戏剧表演中的那些分析、解剖、思考、体验的方法,转为强调演员的创作感受、形体感观上的技巧、鲜明的韵律和节奏感、表演的基本功力和表演技能的全方位素质。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演员的全部才能才会发挥得更好。其实,西方戏剧创始至今,在漫长的发展中,它一直是适应着时代的需要和观众的欣赏习惯,通过正确的表演观念和趣味横生的表演艺术将人间的万般变化,人世的众生相,以及每一瞬间的真实存在和发展进步反射到了戏剧的舞台上,就像一面“镜子”观照着生活,关注着人生。传统戏剧也好,现代派戏剧也罢,都不可能彻底推翻戏剧艺术的规律,否定以在规定情境中的行动表现生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理念。就表演艺术而言,现代派戏剧只不过是比传统戏剧更强调演员们要掌握娴熟的基本功和技巧,更要求演员们注意角色外部的动作和依赖动作去表达。尽管现代人的思想演变进化很快,戏剧观念较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手段也更新了许多,但是靠导演来组织一系列舞台动作的规则没有变,靠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去体现剧本思想、体现导演意图的基本特征没有变,靠观众来欣赏品评戏剧艺术本身的特质没有变。一句话,今天的戏剧艺术无论怎样创新改变,总不可能离开动作和语言,总不可能离开导演、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更不可能离开表演者的表现能力和观赏者的鉴赏水准,未来的戏剧也定当如此。

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演员;表演;表演艺术

0 引言

表演艺术来既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表演艺术的魅力。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演,都是通过表演将艺术的感染力传递给观众。演员的作用就是通过表演将艺术作品展现给观众,这就是艺术表演的本质。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通过表演艺术给观众带来了艺术审美的享受,观众通过主观的反馈,又给演员带去了精神上的满足。

1 表演艺术的特征

演员在艺术领域中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也是一种具有极其复杂性的职业。但是表演艺术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演员则是以自身扮演角色,用自己的身心创造出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演员本身既是创造者,又是创作材料和工具,他所表演的角色就是艺术品本身。例如,雕塑家是用他们的手和工具在相应的材料上雕塑出艺术作品,而作家是在稿纸上通过文字来进行的创作。也不像演奏家是使用乐器演奏出艺术作品。更不像画家是在画纸上进行创作的。以上所述就是经常提到的“三位一体”,[1]也就是表演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区别。演员和他所表演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就此产生,演员如何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表演艺术更加具有魅力与吸引力。

剧本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依据,演员通过剧本来塑造人物形象,演员应该忠实于剧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角色,这种忠实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翻版,而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忠实,演员应该赋予剧本中死角色以生命,使这些角色生机勃勃地出现在舞台和银幕上,成为可视的形象。演员不能凭空对剧本的角色进行创作,演员需要对剧本中的角色进行充分的理解基础之上发挥表演创造,也就是说剧本中的角色是受到演员来支配的,角色举手投足也渗透着演员对剧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活的感知,所以没有演员就没有角色,没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就没有角色的诞生。演员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融入剧本中的角色,努力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剧本形象,当然这个角色是不属于演员本身的,同时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鲜明的性格。[2]表演艺术就是要通过演员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重现人的行为,经由演员扮演的角色,来创造人物形象,这就是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

(1)表演艺术源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上文所述,不管何种形式的表演都是对生活的诠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表演艺术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否则表演艺术创作就成了空中楼阁,就谈不上表演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强调了表演艺术的生活化,这种表演形式才能够让演员与观众产生共鸣。

表演艺术同时又是高于生活的,虽然表演的剧本是来自于生活,但不能完全是对生活的写照,许多表演都是虚拟化的生活创作,这些虚拟化的人物仍然可以看作是演员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演员必须深刻理解表演艺术源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艺术的追求同现实的生活统一起来。

(2)表演艺术中演员情感的把握。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艺术。“虚假的表演”之所以虚假,主要原因是脱离生活实际,不从角色复杂的情绪状态出发,不考虑角色性格及其处境的具体性,把角色丰富的思想感情简单化、表面化,甚至“想当然”地把不是角色本身的东西强加到角色身上。这种违反艺术规律的处理方法,必然损坏人物的真实形象。演员在进行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共鸣。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必须讲究真情流露,因为只有真实才是美,只有真实才是可爱。[3]切记一些做作和空洞的表演,不能够脸谱化或公式化表演,这也就是常讲的艺术感染性。演员要把握好情感的传递就必须在表演之前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研究,同时演员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应该运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和神态等进行感情的表达。

2 提高表演艺术水平的一些建议及对策

演员的表演艺术创造,除了要创造出剧本中的角色内心世界,还必须要创造出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把角色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让观众看到、感受到和理解到,这才是演员演出创造的核心目的。演员在进行表演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水平。

(1)表演艺术的创作尊重生活。生活是复杂的,因此表演艺术不应该简单化。演员要从自己的世界观仔细地观察生活,要善于体验生活并从生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表演创作的灵感。在进行表演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深入生活的准则。

(2)准确把握感情流露。一个成功的感动的表演需要演员高超的演技,演员要善于总结一些情感表达技巧,让情感的表达自然流露并鲜活生动。演员需要对剧本中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同时演员要真正的进入角色,真实准确的表达人物情感。

3 结语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表演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员必须在自己的文化意识上将现实生活与表演创作统一,将角色的真实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观众,给观众带来了艺术审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腾龙.浅议表演艺术的特点和规律[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5):320320.

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戏曲表演;技巧;艺术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63-01

从字面来讲,技巧就是指戏曲表演中演员的技能和技法,以及对作品表现的巧妙处理,从艺术的深层次来理解,技巧就是演员通过自身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巧妙的处理,从而将作品带到观众眼前,深刻的表现剧情的发展,升华艺术,它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创作过程。

技巧它包含技术、技能、技法,。使人们造性地“复制现实”,展现生活中真实的习惯和社会本质的一种特殊方法。作为艺术的技巧,就更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技术并不等同于技巧,技巧的提升不单只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在塑造艺术形象这一方面,从古至今,众多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艺术形象,其中技巧是其中决定着艺术价值高低优劣的重要方面。艺术技巧是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立场、观点的基础上,加以艺术的修养再配以其他的创作方法,在一代代艺术家中逐渐传承积累所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戏曲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依靠其独特的舞台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戏曲属于戏剧,但它要比话剧、歌舞剧、舞剧等表演更为复杂、综合,在形象方面,演员身着规范的服饰、道具和妆容,根据众多年积累的舞蹈,加以精炼的程式化表演,来展现中国戏曲的独具一格,在特别的打击乐器衬托下,演员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形成的程式化规范,唱腔上更为独特,表演者早已掌握了各种板式的演唱,经过戏曲音乐的烘托使其更有感染力,戏曲艺术表演的技巧更是不可小视,老一辈艺术家习惯性把技巧分为技和巧两部分,“技”是指表演中演员的技能和技法,也就是基本功:唱、做、念、打、手、眼、身、发 、步等。技法都是演员通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和实践才能熟练精准的掌握的。“巧”是指艺术家根据经验的积累和老一辈的传承对作品做一些处理,从而使其更加完美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它是在表演者对作品正确理解熟练的基础上,用所掌握的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展现艺术的真正魅力,它不是基本功的一部分,而是创作的升华,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必须经过众多年的练习和实践,并将“技”与“巧”正确的融合到艺术表演,在体形、嗓音、扮相等方面都达到严格的要求,用自己的悟性展现艺术的表现力和理解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都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将完美的演出带到观众眼前。艺术家依靠的不仅仅地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力,还有对技巧的理解力,才能真正触摸到艺术的脉搏。如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借《霸王别姬》中的剑舞来表现虞姬对项羽的爱和诀别时的伤感情怀,《贵妃醉酒》中的含杯下腰更加表现了杨贵妃对唐太宗见梅妃时的伤感。在外行人眼中艺术大师是在卖弄自己的技能,而在真正懂得的人心中那些动作是既规范又简练,不仅展现了演员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良好而又艺术地交待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在《打神告庙》中扮演的敫桂英借水袖的舞动来解释角色内心的失望、悲愤和哀怨不平等心情变化,演员冲进海神庙,怒斥神灵不公、感叹世态炎凉等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田老师在《打神告庙》的演出中凭借水袖特技的精湛,以及她掌握的多种水袖的抽、抖、甩、托等动作,通过多年的锤炼,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形象,这是技巧不是技能更不是卖弄。技巧是在技能的基础上,但绝不能忽略了技能,在“巧”的同时也要注意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扎实的基本功是表演的基础,为了艺术的升华,必须加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这就是理解力和表现力的结合,也是戏曲表演的生命力所在。

戏曲表演技巧是在熟练基本功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足够的艺术素养和精确地感悟能力。说、唱、念、舞等每一个戏曲基本表演形式都要求表演者勤奋刻苦的不断练习,我们在戏院中所看到的而精彩的表演都是演员们通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充分的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手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创作理念,根据多年的表演经验,积累技巧,综合起来加以适当的修饰而形成的。因此,每一次演出都是表演者费心准备的,作为观众也应仔细观赏,感受艺术的吸引力。

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音乐美学 艺术实践 现实意义

音乐不仅是艺术,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在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指导艺术表演。音乐美学的研究是以哲学为基础,通过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手段来阐释音乐艺术的内在规律。音乐艺术表演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展示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也展示了音乐艺术表演者的演绎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体现了表演者的艺术审美层次和审美角度。

一、音乐美学的内在含义与音乐艺术实践的关系

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出现了一门以研究美、美感、创造美和美的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美学学科。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部分,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只有通过对音乐艺术表演的实践研究,才能准确掌握其美学规律,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艺术本质从而进行音乐艺术表演。

音乐美学的目的是理清音乐艺术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重点研究音乐的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音乐对人的感觉、想象力、情感和理智产生的作用,音乐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以及音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音乐美学涵盖面较广,研究内容复杂,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在自然科学中取得的成果,从而进行对音乐艺术的深刻和精准综合研究与高度概括。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又是音乐美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研究,才能得到音乐艺术的本质,把握音乐美学的精髓。反之,音乐美学史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在了解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才可以再艺术表演中自如发挥和创作,不断吸收和创新,以到达将音乐艺术表演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美学研究角度以及对音乐艺术的作用

音乐美学要从四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分别是哲学、心理学、广义社会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美学特征这几大角度。哲学这一角度主要需解决的问题是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容、音乐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是研究音乐美学的基础,具有本质性,与哲学认识论关系密切。心理学的角度即是研究包括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的心理状态和感受,创作者是出于何种感受创作作品,表演者是如何理解并演奏作品,而欣赏者对音乐艺术作品又产生了何种感情,这些都是这一角度研究的内容。在这一研究中,心理学提供了研究方法,成为理论基础和前提。

广义的社会学角度就是从社会学出发,研究音乐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社会价值、阶级因素和音乐存在与发展等等社会性一系列问题。音乐作品自身美学即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作品要素、作品结构和特性,从这些角度出发来探讨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表演的作用极为重要,因为音乐表演不仅是技术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对音乐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准确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表演的本质。倘若表演者只注重表演技术,而忽略了对作品的感受,没有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忽视了作品所要表达感情,那么表演即是空泛的,无法使人产生共鸣。因此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表演的核心价值,直接作用于艺术表演,决定艺术表演质量。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

出于音乐美学的重要性,音乐家也将其称之为音乐哲学。它对每一位音乐人士都有极重要影响,无论是在演奏还是在欣赏过程中,音乐美学都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在表演过程中,以下三点美学原理需要时刻遵循掌握:第一,表演上与原作品统一,再次创作要不得违背原作品本质含义。在表达自己对作品和对音乐美的理解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原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作品表达意图。第二,音乐演奏风格在历史背景下符合当代精神。在音乐表演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又要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用当代的视角来观察历史背景,精准完美的再现音乐作品。第三,艺术表现与表演技巧相结合。单纯炫技却忽略作品本质只会使艺术表演显得空泛,而没有精湛的表演技巧,也就意味着缺少将音乐作品完美演绎的基础条件和表演手段。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美感,提高表演技巧,使音乐表演能力愈加精湛。

四、结语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表演产生了什么作用,学习音乐美学的目的是什么,实质上是音乐作为艺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以往对音乐艺术的研究通常只注重其表现力,而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即对音乐作品的创造背景和创作者的创作过程的研究,但是只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含义。同时,研究音乐表演与欣赏也极具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内容要包含音乐表演的风格和表演过程,音乐欣赏的方式、心理和基本规律。

总之,音乐艺术表演要以提高音乐美学水平为基础,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下,表演者在理解原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演绎作品。音乐美学与音乐艺术表演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何乾三.L.B.迈尔的《音乐的情感与意义》――西方音乐美学代表性著作之一(续)[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2).

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抒发感情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音乐通过其超强的情感传达,在带给人们精神慰籍的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性情感。因此,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极为重要,以情感人是音乐表演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表演者在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通过想象与联想,传达给观众最真切的情感,从而使表演获得成功,展现出音乐作品。

1 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音乐不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那样,能够直接提供空间性并且在时间中凝固不变,它在时间中展开并完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同时,声音对应于主体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主要是靠听觉来完成的。所以,音乐又称听觉艺术。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描写的艺术。

受表现媒介的制约,音乐表现的情感往往是微妙、复杂而宽泛的,甚至只是某种抽象的情绪本身。音乐形象是欣赏者心灵建构的高度自由的表象,带有极大的抽象性、不确定性。构成音乐组织的声音,不是自然界中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概括的有组织的乐音,是人类的直接创造物。包括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统称为“音乐语言”。音乐家就是利用它们,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传达某种情感的。

2 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与理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于把音乐与感情画符号,这当然没有错,音乐表演是需要极大的情感投入的,演奏家对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也是绝对必要的,演奏家们探求音乐表演中的“投情”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了,直到今天,音乐表演中投入热烈的感情仍是必需的,但在音乐演奏过程中,表演者始终不能失去“自我”,需要保有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评论者的地位,这是作为一个表演者必需要明白的道理。如果一个演唱者,他在演唱时太过投入于作品内容,从而造成声音的失控,气息不足一一当然观众是可以理解的一一虽然感情成分是够了,但是作品却缺乏了完整性。一位小提琴演奏者,在表演某部作品时,其中包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凡演奏过这部作品的演奏家,他们对此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了解作品内容,也投入了很多感情,但是没有一个像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们热泪盈眶,他们都有理性的一面在控制着,如果他们也失声痛哭,那么,他们的运弓会失控,音色会受到影响,情绪再不能得到控制,演出将怎么继续下去,观众们还欣赏什么。

同样,演奏者如果太注重理性,观众看到就是一具没有血肉的躯壳,机械化的,还不如作品的原谱,人们看到乐谱的时候,还能顺着强弱记号和各种表情术语来想象,而理性化的演奏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可见音乐表演的感性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3 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情感传达的基石

音乐表演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所谓内涵是指内在的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音乐表演的基础。在音乐表演中,演员一定要有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忠实。只有对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才可能真正进入表演的创作过程,从而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作品理解肤浅不能投之以深情,或者进行歪曲原作的情感表现,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握乐曲情感的基调,同时也要细致地体会乐曲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将情感的表现真正建立在充分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之上。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再运用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方法,真切、生动地把音乐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情感性是一切艺术给人以美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有情与无情,情浓于情寡,常常决定着一部艺术作品的兴衰成败。舞蹈作为以抒情性为内在本质属性的艺术品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它的体现形式主要是情绪感染的直接性和情绪感染的强烈性。

4 音乐表演的三层境界

音乐表演艺术拥有三层境界,首先是直觉。直觉对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是否拥有直觉是能否进行创作的先决条件。对直觉,我们一般的解释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方式。由此看来直觉是人人都有的。而在艺术家那里,这种直觉方式则发展为一种对艺术语言的直觉,也可以说是艺术的直觉。

在充分感受直觉对于音乐表演的重要性后,我们必须关注的便是第二个层次――兴趣。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因为有了兴趣,音乐表演艺术才能表现得更加丰富,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所以,解决了兴趣以后,值得我们长远考虑的便是音乐表演艺术的第三层境界――风格。

任何一位伟大的演奏家其演奏技艺与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一点上梅纽因大师也不例外。

5 结束语: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以生命的创造性的行为,其本质意义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原作,如何使音乐作品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如何把握好“二度创作”,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演是技术与表现力完美的结合,是音乐表演获得其独特品格的基础和保证;而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把音乐的美传达给观众,如何使听众在音乐的熏陶下洗涤心灵,如何使人们因为有了音乐而感到充实快乐,是音乐工作者毕生的事业和追求。综上所述,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直觉是一个前提,拥有了好的天赋与直觉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值得我们关注并需要我们去解决。在探索音乐表演艺术时,我们对风格需要进行横向纵向的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远考虑的话题,这三层境界在音乐艺术表演中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