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范例6篇

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

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范文1

一、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管理者本应将完善企业相关制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然而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者是对其认识不到位。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似乎不那么重要,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导致在很多环节上出现偏差,最终造成企业业务不能顺利开展。同时,财务会计制度不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过去企业管理者认为这两个制度可以相互代替的思想要及时纠正。不同制度对企业都有不同作用,所以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及时制定出适合企业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相关制度的认识,要贯彻落实企业制度,企业员工要认真执行。企业出现任何问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执行,不能无视企业制度而自行解决,要将企业制度发挥出它原有的作用。在制定制度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尽快步入正轨,逐渐发展业务。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有些企业虽然有属于自己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但是很多地方都有待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力度普遍较差,企业没有将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在很多时候不能将其应有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这就导致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做到提前防范,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做出处理,存在错误的地方始终不能彻底改正过来。有的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没有按照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这制度本身就没有多大可行性。企业内部制度更新不够及时,对于企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难以妥善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3.财务核算工作薄弱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财务核算工作薄弱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会计收集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到整体财务管理工作,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财务核算工作薄弱的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符合要求,财务人员记账工作不够认真细致,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方面。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没能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在企业中无论是谁要、都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工作,不能违反相关的制度,要将企业应有的监督职能发挥出来。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方法

1.增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对财务管理内部制度的重视程度与企业其他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到位了,才能将之付出行动,才会积极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内部制度。企业应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加强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内部制度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程度,让企业管理者明白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效益相挂钩。同时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也是不能忽视的,开展培训班和在企业内部刊物上刊登宣传文章等方式在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让员工有内部控制意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仅关乎到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有所涉及的员工都有共同职责。

2.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起到一个制约的作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更是明显。在各个工作环节上,各个层次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所以做好工作的防范是很有必要的。审计委员会是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及时的对会计部门进行监察,拥有一个监督的身份,使其能够尽到内部控制的监察的职责。企业进行工作之前、之中和之后都应该有内部控制制度在旁协助,要密切关注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程序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相关人员的工作状况。

3.加强财务预算控制

企业要加强财务预算工作,使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等都应该重点关注,努力使其朝着规范化的进程发展。

每个月都对企业进行预算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安排下一个工作。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要纳入预算的行列中去。编制预算过程中,详细的计算是不能够避免的,要秉承真实性原则,不得随意捏造数据,保证提供的每一个数据都真实有效。预算过后要及时下达给各个部门,然后再落实到人,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各尽其责,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主体是财务工作人员,财务人员要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将财务工作做好,并保证好财务质量。所以就要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内部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应该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要积极是开展对员工的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高效认真的工作作风。对于企业中的贪污舞弊等违法现象要要严厉打击,决不能心慈手软。另一方面,对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对于国家新出台的财务政策要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深层次学习,督促财务人员尽快掌握新的政策制度。只有这样,业财务人员才能更加高效的开展财务会计工作。

5.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财权;财权配置;财务控制权;契约不完全性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1―0102―04

财权理论产生以来便倍受学术界关注,研究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权的内涵,这是财权研究的首要・问题(相关探讨已在学者中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论);第二是财权的配置,这是财权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深入透析,力图勾勒出财权的概念框架与配置逻辑,明晰认识,夯实基础,以利于财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财权的一般性概念框架

财权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制度经济学逐渐融入我国财务学而提出来的,与财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产权。伍中信教授(1999)认为,财权是一个与产权相近的范畴,它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而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也拥有了收益权这一财权。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对独资企业而言,由于产权没有分离,企业在拥有完整的产权的同时,也拥有全部的财权。而对于产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言,财权随着产权的分解而分解。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产权与财权关系紧密,但财权并不等于产权,财权也不是产权的一部分,两者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张维迎教授(1996)认为,把财产所有权(产权)与企业所有权区别开来是非常重要的。产权明晰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对财产的产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所有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产权是交易的前提,是形成企业契约的基础,而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结果,是企业契约的内容,两者是两个层次的概念。而企业财权自然是属于后一个层次,是财务交易的结果以及财务契约的内容。

产权明晰是企业存在的前提,而企业成立后就必须进行财务活动以实现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不管企业是业主制的,还是公司制的,进行财务活动就会相应地产生投资权、筹资权、收益权等。因此,虽然财权与产权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但以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来定义的财权应该是与产权最为密切的概念。按照伍中信教授的观点: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我们认为,按照权力与价值运动相伴随的特征,以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来定义的财权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财权概念,而财务治理权、财务控制权是在相关环境与相关理论出现后的一个衍生概念。

财务治理权是伴随着现代公司制的产生而产生的,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分层理论紧密相连,它是随着产权的分解而从财权中分离出来的类似于法人财产权一组独立的“法人财权”。财务治理权包括以经营者(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为主的财务决策权、以财务经理为主的财务执行权和以股东大会、监事会为主的财务监督权。

对财务控制权的定义则要从企业的不完全契约性质方面予以考虑,财务契约属于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子系统。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和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个契约也是不完备或不完全的。根据企业理论,正是由于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不可能对财务治理权的未来安排作出完备的约定,当未约定的状态出现时,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严格地讲应该是“剩余财务控制权”)才会变得重要起来。因此,财务控制权是一个与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所说的“剩余控制权”类似的概念,它与“剩余财务收益权”即企业所有权中的剩余索取权相对应。

综上所述,“财权”的一般性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基于契约不完备性的财权框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委托股东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力,股东大会把大部分决策权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将日常管理工作委托给企业经理等等,这样形成了一系列委托链。这样,决策者常常并不是执行者,但决策只有被有效执行,决策者的控制权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从这个层面上说,必须把执行纳入企业控制权中去。另外,为了保证者执行的有效性,委托者必须对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的统一才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权。作为企业控制权核心的财务控制权就应该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与财务监督权。

有许多学者认为控制权包含决策权与监督权。张维迎就认为,控制权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营决策权,二是选择和监督经营者的权利。杨瑞龙等认为,控制权通常包括监督权、投票权等。为何没有执行权?这是因为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是合约控制权。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剩余控制权与合约控制权的分离。相应地,合约财务控制权被公司股东赋予公司管理者,主要表现为财务执行权,而剩余财务控制权则继续为股东所掌握,主要表现为财务决策权与财务监督权。相对于合约控制权来说,剩余控制权显得十分重要,是权力配置的重点。在经济学视角里,企业控制权常常就被定义为剩余控制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财务控制权就常常只指财务决策权与财务监督权。如果从整个控制体系来讲,控制权应该包括剩余控制权与合约控制权,这样,财务控制权就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与财务监督权三项。

另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控制权就是指决策权。法玛和詹森(Fama and Jensen,1983)把企业决策分为“决策控制”(Decision control)与“决策管理”(Decisionmanagement)。映策控制是指提议的决策选择、人业绩考核与奖惩监督,而决策管理是指提供建议与执行决策。因此,剩余控制权一般为决策控制权,而合约控制权一般为决策管理权。

据上述分析,在契约不完备的条件下,财权概念框架如图2所示:

三、财权配置的基本逻辑:贡献原则与风险承担原则下的动态分散对称分布

从奈特(Knight,1921)开始,经济学家就认识到,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相对应。至于将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分配给哪个契约主体,就是各契约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由各个契约方的谈判能力、投入要素的稀

缺程度以及制度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按照这个原理,企业财权安排的理论基础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理论:其一,“资本雇佣劳动”理论。该理论认为,股东既获得企业全部收益又承担企业全部风险等假设条件下,把企业财权集中地分配给股东是最优的企业财权安排。其二,“劳动雇佣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技术因素决定的生产函数,随着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团队性的日益增强,把企业财权集中地分配给人力资本所有者是最优的企业财权安排。其三,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所缔结的“一组契约”,企业发展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财权是最优的企业财权安排。

其实,企业财权的配置并不一定严格按照哪个模式或理论,每个时期的财权配置有不同特征,每个企业的财权配置也有不同特征,现实中应该是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最优财权配置模式的。财权配置应该动态地遵循两个基本原则“贡献原则”与“风险承担原则”。谁对企业合作剩余创造的贡献越大,谁就拥有更多的财权。只有让那些创造了合作剩余的重要资源拥有相应的财权,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对合作剩余分配要求的实现,从而吸引更多的类似资源加入企业,产生更多的合作剩余。另外,谁承担的风险越大,谁就会要求更多的财权,以减少他人机会主义行为侵害的风险,否则,他就不会缔结契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断加强,其对合作剩余的贡献也就越来越大,人们普遍意识到,不是“消极货币”即纯粹的企业物质资本的存在才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有饭吃,而是“积极货币”即人力资本的存在保证了企业非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化趋势逐渐强化,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关系逐渐强化和直接化,使得人力资本能够间接地承担企业风险,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由于人力资本贡献与承担风险的增加,使得财权配置开始由侧重物质资本所有者向人力资本所有者倾斜。当然这种倾斜不能过度,否则会带来“内部人控制”问题。

可见,财权应该分散对称配置于企业各契约主体。配置的力度由各契约主体的贡献与承担风险的多少来决定,配置的形式由各契约主体在财务管理中所发挥的职能决定,当然,随着各契约主体地位的变化,这种配置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四、财权配置的经济逻辑:“生产性”角度与“制度性”角度的结合

(一)财权配置中的知识成本――“生产性”角度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能力的集合,其中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称为核心能力。具有专门的知识对一个决策者而言十分重要,并往往决定着其所作决策的成败。当决策者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是一个迅速适应具体时间和地点上的环境变化的问题时,最终决策就必须由那些熟悉这些环境、直接了解有关变化和了解为适应这些变化马上可以获得的资源的人来作出(Hayek,1945)。因此,决策权的分配或安排必须与企业组织成员在专业化生产中所形成的和知识分工相对应的决策结构相一致,即决策权和决策者的知识基础的对应,这是决策权配置的“生产性”角度。而现实经济生活中,拥有决策权威的人与拥有知识的人往往不能有效耦合。杨瑞龙(2002)认为,使知识和决策权相匹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将知识转移给拥有原始决策权的财产所有者;二是将部分决策权有条件地转移给拥有知识与信息的经济主体。前一种方式面对的是知识分工条件下经济行为主体有限理性所带来的知识成本约束(知识的转移、学习和传递成本以及决策者缺乏知识和信息作出错误决策的机会成本),即知识成本。如果转移知识就会带来知识的转移、学习和传递成本,如果不转移知识就会带来决策者缺乏知识和信息作出错误决策的机会成本。

(二)知识成本与成本共同约束下的财权配置

雷光勇(2002)认为,一般情况下,受决策者个人的有限理性制约,将知识转移给拥有决策权的人的成本要高于将决策权威转移给拥有知识的人。由于这一原因,人们往往不会选择将知识转移,而会选择转移决策权,即根据决策权所需专门知识的特征将决策权配置给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然而,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将决策权配置给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会发生成本。成本主要指在权利的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和人目标函数不一致所造成的成本,即设计、实施、维持适当的激励和控制制度的成本和由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引起的剩余损失的总和(Jensen,Meekling,1976)。因此,在决策权的分配过程中,企业将面临知识成本和成本的共同约束。在两种成本共同约束下,企业组织通过决策权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集中与分散对应的相互结合实现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效率。决策权越接近于基层,知识成本就越小,因为专门的知识越能为该层次的决策者所掌握,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成本却会越来越高。可以将决策权配置的基本模型用图3表示:

五、基本逻辑与经济逻辑结合下的财权配置

按照财权配置的基本逻辑,财权应该在各契约主体之间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而按照财权配置的经济逻辑,财权应该是在成本与知识成本共同约束下的集中与分散配置。因此,财权的最优配置是在知识成本和成本共同约束下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集中与分散对称安排。

在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初期,物质资本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具有绝对的稀缺性,其对企业租金的贡献作用是突出的,并且,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者。因此,将财权对称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是必须的。同时,在企业产生的初期,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只是表现为一种简单协作关系,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相对简单。这样,集权所导致的知识成本是比较低的,这种情况下,成本的存在使物质资本所有者并不愿意将权力分散给其他主体。因此,这个时期,将财权集中对称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是有效率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扩大,特别是受到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化的影响,企业所有者所拥有的知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复杂理财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时集权的知识成本迅速上升,当边际知识成本的增加量高于边际成本的增加量时,所有者必须将部分财权分配给其他主体,以减少总成本,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者就此出现了。由于经营者的出现,成本在增加,所有者的风险会提高,所有者必须集中拥有财权中的重大财务决策权与财务监督权。然而,集中拥有意味着知识成本加大,为减少知识成本,所有者会成立专门的董事会与监事会以行使重大财务决策权与财务监督权。随着日常经营决策权与财务执行权分配给经营者,这给拥有专门知识的企业经营者提供了发挥的舞台,经营者对企业租金的贡献越来越大,并且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按照“贡献原则”与“风险承担原则”,经营者势必要求更多的财权,特别是剩余财权,这就要求集权向分权进一步过渡。这种过渡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为了控制成本,所有者是不会放弃财务监督权的,可以商量的就是财务决策权了,当经营者控制了绝大部分财务决策权时,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并侵害到所有者的财务监督权。此时,为了减少成本企业所有者会利用财务相机治理机制进行适当集权,而且集权有利于减少经营者的贡献因素与风险因素,即减轻了经营者对财权分配的要求,从而使集权成为可能。

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财商;高职学生;投资理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财商,普遍被认为是个人或集体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作为社会经济人对财富的认知及获得能力。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新时代高水平人才的基本素质,对当代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发展、优化消费结构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财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商教育,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编制了《大学生财商现状调查问卷》,对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2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为确保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结合实际情况,向大二、大三学生各发放100份问卷,包括金融、会计和市场营销等三个专业。收回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为98.5%。

二、高职学生的财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不了解“财商”,渴望了解“财商”

调查结果显示,没听说过财商的学生有136人,占学生总数的69%;听说过但不清楚具体内容的学生有45人,占22.8%;知道或大概知道什么是财商的学生有16人,占8.1%。想了解财商、提高财商的学生有169人,占85.8%,对财商没有兴趣或无所谓的学生有28人,占14.2%。可见,高职学生普遍不了解财商,但又想了解、提高财商。

2.呈现出一定的投资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当个人有资金盈余时,60.4%的学生选择投资使资金保值增值,共119人,其中78人为金融专业学生;18.8%的学生选择购物来提高生活品质;20.8%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而让爸妈决定。一半以上受调查学生偏好“钱生钱”,体现出一定的投资意识,但具有较明显的专业特性。

3.对理财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有限

经调查发现,目前,有136人把钱存入银行活期储蓄、7人存入银行定期,分别占调查总数的69%和3.6%;55人将个人资产投资于余额宝、理财通等知名度高、风险低的理财产品,占27.9%;以现金形式保存个人资产的学生有72名,占36.5%。此外,有28人、7人、7人分别购买了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占14.2%、3.6%和3.6%,且全部来自金融专业;有47人表示几乎没有闲钱,10人有负债。可见,多数学生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或持有现金,也有少部分会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但投资于证券市场的学生很少且体现出专业特性。受调查学生普遍来自农村,经济实力较弱,但盈余资金的投资渠道也体现出他们对理财专业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的特点。

4.消费观念较保守

经调查发现,在提前消费、分期付款的态度上,112人选择了“等钱攒够再花,不愿意分期付款”,占学生总数的56.9%;54人认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可能会借款,占27.4%;31人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即使分期付款也会买,占15.7%。可见,半数以上大学生对提前消费持排斥态度,消费观念较为保守。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95后高职学生普遍对财商不了解,金融专业学生因课程设置而掌握了部分投资理财知识,其余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理财消费观念淡薄、保守,获取财富能力较弱。整体来看,受调查的高职学生财商水平较低。

三、高职学生财商较低的原因分析

1.受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我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古以来重义轻利的思想就根植于百姓心中,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中也体现着这样的思想。家长从小就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正经”学业为主,不重视财商的培养,也不愿意过早地教子女掌握获得财富的能力,以至于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对家庭财务状况、如何获得财富和投资理财都没有清晰的认识。

2.认识不到位,学校教育跟不上

我国教育行业普遍对财商教育的认识不足、执行力不够。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又逐步实施大众化教育,更多地重视专业课程的培养,对财商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设数量少、趣味性太差、实践环节薄弱,学生自身不理解财商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导致目前高职学生存在财商水平低的现状。

四、加强高职学生财商教育的建议

1.营造家庭财商教育氛

家庭是每个学生的根,尤其在上大学之前,更是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贯穿始终的家庭财商教育对高职学生财商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父母应该更新思想,积极了解和认识财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子女财富教育和消费意识培养上做到良好的、正面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让子女参与家庭财务管理,支持、引导他们自由、合理支配压岁钱、自由资产等,营造良好的财商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子女合理消费、积极理财的能力,加强对财富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2.加强校园财商教育

学校在大学生财商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渴望获得投资理财、消费支出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开设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实际、实践性强的财商课程是目前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解起来有难度和门槛的理工科学生而言,设置的课程要格外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要从课堂衍生到课外,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学校要积极营造财商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平台,成立理财协会、组织理财模拟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投资理财的积极性,加强高职学生对基本投资、消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良好的投资、消费习惯。同时,学校对于财商教育的引导和重视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整个国内教育行业应该重视起财商教育,积极探索培养财商的途径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梁向东,乔洪武.关于我国大学生财商水平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对一所理工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4).

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094-02

一、引言

财务管理(Finane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许多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高职生特别是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特别重要。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作为依托,企业财务管理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我国的财务管理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有可以与世界同行可比的大公司,也有很多管理落后的企业。企业财务工作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账务处理阶段;(2)成本费用控制阶段;(3)资金管理阶段;(4)资本运营阶段,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处于第一、第二阶段,对很多企业而言,做账报税仍然是企业的主要财务工作。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开始有意识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但成本管理的重点仍然局限于产品成本控制方面,这方面比较直观,企业间易于比较,控制效果也较好,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目前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可以进行,主要是这个阶段的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外部环境关系密切,如资金管理与企业外部的资本市场、物流系统关系密切,而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发展是分不开的。

无论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还是我国的财务管理,从理论方法上看有很多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即使国内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财务管理方法应用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从高校毕业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了企业,不是认为所学知识派不上用场,就是认为所学真的太浅不够用。大多数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做账和报税,较少涉及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管理等内容;另外,有一些上市公司分支机构较多,企业的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甚至资本运作则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财务工作,经常遇到国内外各种融资方案、并购方案设计等,对于这些知识一般教材并没有予以详细介绍,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借鉴,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运用各种财务金融技术来完成。

财务工作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企业很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都在各个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只是政策组织者和信息的综合汇总部门。例如,企业预算管理,无论是预算的制定还是执行都是在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的,财务部门要负责预算准备工作、汇总各部门预算和考核评价预算执行情况。为了能让企业各部门管理者自觉配合财务管理工作,充分理解财务管理在提高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企业各种经济资源方面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这也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各个学科,以及MBA、EMBA教育都将“财务管理”作为核心课程的原因。

二、掌握牢固的会计知识

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认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既关系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又涉及到企业职能部门划分的合理性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观点,即“财会合一观”、“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会并列观”。

财会合一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与财务管理本来就是一回事,两者难分难解,主张统统合并,融为一体。

大会计观:即会计包括财务管理。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当然应包括作为管理活动一个分支的财务管理。

大财务观:即财务管理包括会计。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财务管理的业务环节主要是编制财务计划,组织日常管理(执行财务计划),进行会计核算,开展财务分析,实行财务检查。会计工作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

财会并列观:即财会平行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分别对待。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1 从存在的客观基础上看:会计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它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时间节约规律,即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是为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服务的。财务管理,其存在的客观基础是财务活动,它并非自有生产活动就存在,而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 从对象上看:会计与财务管理有区别,根本原因就是两者对象的不同。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的处理对象是价值运动信息。财务管理的目的是根据价值运动规律,为企业带来尽可能大的收益,所以,其管理的对象就是价值运动自身。

3 从职能上看:会计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并不对价值运动进行直接管理,它也不具备管理所固有的职能。相比之下,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价值运动)直接进行管理,因而它具有一般管理所固有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财务管理离不开由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而会计则要密切跟踪财务活动,捕捉有关资金运动的信息,反转来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而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这里所说的提供情报,也就是提供价值运动信息。正是价值运动信息,将两者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会计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联系并不等于相同。在理论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学科。在实践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必须相互独立,分别对待。只有清楚地分清两者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避免做无用功。当然,由于两者联系,因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做到两科都要抓,但是要有侧重点地抓。

三、对财务管理目标有正确的认识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是研究企业的资源和行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的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它的演进过程来看,均直接反映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反映着企业利益集团利益关系的均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学习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财务管理。而对于学习财务管理的学生而言,对于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1 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化,财务管理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渐进的,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产生质变;人们的认识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也需要有一个达成共识、为人所普遍接受的过程。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人们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概括,总的说来是相对稳定的。

2 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财务管理目标是实行财务目标管理的前提,它要能够起到组织动员的作用,要能够据以制定经济指标并进行分解,实现职工的自我控制,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这样,财务管理目标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具体说来包括:可以计量、可以追溯、可以控制。

3 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这个系统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各种各样的理财目标构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反映着各个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财务管理目标其所以有层次性,是由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上的层次性决定的。

虽然企业契约中各要素所有者都有权参与企业目标的制定,但随着一般工人的相对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的相对增加,尤其是他们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增强,他们在企业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将日渐显著,起着影响甚至决定企业行为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是企业契约中最重要的资本,因此,知识经济的管理要求将从管物发展到管人,从以物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虽然知识资本的管理目前还未能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之中,但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当然包括知识资本的效用。那么,顺应形势,将“实现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是首选。

四、学会分析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理财环境、不同国度会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归纳起来这些目标都受到以下共同因素的影响。

1 财务管理主体

财务管理主体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应限制在一定的组织内,明确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由于自主理财的确立,使得财务管理活动成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这为正确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以及企业类型、市场环境、采购环境、生产环境等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同样也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之一。

3 企业利益集团利益关系

企业利益集团是指与企业产生利益关系的群体。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利益集团已不是单纯的企业所有者,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政府和企业职工等方面,不能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仅仅归结为某一集团的目标,而应该是各利益集团利益的综合体现。

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盗窃罪 诈骗罪 处分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6月起,任某等六人合伙租用两辆外观一摸一样但是吨位不同的农用车,从粮站拉粮食销售。他们先用自重吨位大的空车在粮站的计量磅过磅记重(自重),然后用自重轻的车拉粮食过磅记重(总重),从而在过磅记重时获取辆车的差额。至案发,任某等用轻车拉粮重车回皮这种方式先后14次倒出粮食4万余斤,获得赃款三万余元。案件的定性定罪惹来了争议。

盗窃罪与诈骗罪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罪名,对于两者的区别,根据通说,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一般而言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骗”还是“偷”,决定了最后罪名的认定,两个罪名的区分并不存在疑问。但在部分案件中,行为人的行为“骗”与“偷”兼有之,或者无法判断其行为性质的时候,就产生了争议。笔者认为,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主要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即处分行为的有无。正确理解和认定财产的“处分行为”,成为了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笔者将从处分意识、处分举动和处分权限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处分行为的含义。

二、处分意识

处分意识是处分行为的主观要素,也是处分行为的必备要素。因此处分意识的研究,对处分行为的认定以及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有重大意义。如何判断处分意识的有无?处分意识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处分意识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处分意识有无的根据

认定处分人对财产具有处分意识,以其对处分的财产具有认识为前提。因为处分的对象是财务,如果处分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财务,即使将财物交付给他人,亦不能认定其行为属于处分行为。但是,对财务的认识要达到何种程度呢?笔者认为,虽然对财务的人是应该做出缓和的理解,但并不需要如此明确的区分对财务的哪方面有错误的认识,只要对财务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即可。

如何界定“概括性的认识”?笔者将从两方面讨论:

第一,对于非封闭包装物,处分人要对财产的外形有所认识。一般的财务财产处分人至少要对财务的外形有所认识,即知道此物是什么。

第二,在封闭的包装物中多放物品,被害人对多放之物毫不知情,不应认定对财务具有概括性认识。封闭的包装物与没有独立包装的财务不同,其默认为一个整体,已经与其他物品分离开来,在法律上视为独立且不可分割的。

(二)处分意识的内容

处分意识的内容是财产的转移占有。虽有交付行为,但缺乏转移占有的意思,不能认定其为处分行为,即处分人必须认识到财产的占有或者利益的转移及其引起的结果。即使外形上存在处分行为,即处分人必须认识到财产的占有或者利益的转移及其引起的结果。即使外形上存在处分行为,但不是基于真正的意思时,不成立诈骗罪。正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褚剑鸿所言:“苟欺罔他人,使其财务上之支配之力一时迟缓,乘机攫取,在被害人即属无交付之决议,则非诈欺取财而为盗窃。换言之,即非为财产上处分之意思表示,当然不成立欺诈取财罪,而应以盗窃论。”

三、处分举动

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我们主张失控加控制说,即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或者行为人已经控制了所盗财物时,都是既遂。被害人的失控与行为人的控制通常是统一的,被害人的失控意味着行为人的控制。但二者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即被害人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并没有控制财物,对此也应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本法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到底是社会危害性的区别。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没有理由以未遂论处。

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以诈骗罪论处。

处分举动是处分行为的客观要素,它意味着将财产或者财产性权益转移给行为人或者第三人占有。对于此种转移占有的方式,旧中国1928年刑法与1935年刑法使用的都是“交付”一词,日本刑法第246条使用的也是“交付”一词,我国目前对与诈骗罪的研究,一般使用的是“处分”一词,但从刑法理论中来看,诈骗罪的研究中几乎无差别的使用了“交付”、“处分”这两个概念。“处分行为”与“交付行为”是否可同等的使用?抑或“处分行为”与“交付行为”为包含关系?如果将所有交付行为视为处分行为,则上述案例均构成盗窃罪,这个结论也是不正确的。综上所述,处分行为与交付行为不是包含关系,而且是交叉关系。

四、处分权限

处分权限是指财产处分人处分财产资格或者地位。作为财产处分人,不仅限于财产的所有权人,单纯的财产占有人也可以成为财产的处分人。

(一)所有人的处分权

毫无疑问,财产的所有人可以成为财产的处分者,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财产进行处分。只要处分这是财产的所有权人,即使没有占有该财产,也可以处分财产。

(二)占有人的处分权限

财产占有人可以成为财产的处分者。因此,在受骗者对财产不享有所有权的情况下,其是否占有财产,就成为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一个重要基准。但这里所说的“占有”,并不是民法意义上的“占有”,二是刑法意义上的占有,即事实上的支配、控制财产的人。至于受骗者是否事实上的支配、控制了财产,则需要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进行判断。例如,丙是乙的家庭保姆。乙不在家时,行为人甲前往乙家欺骗丙:“乙让我来把他的西服拿到我们公司洗干净,我是来取西服的。”丙信以为真,甲从丙手中得到西装后逃走。本案中的保姆丙,并不是西服的所有人,但根据社会一般观念当然认为保姆此时在事实上支配、控制了财产,是财产的占有者,具有处分权限,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再例如,10余人参加小型会议。散会前,被害人B去洗手间时,将提包放在自己座位上。散会时B仍在洗手间,清洁工C立即进入会场打扫卫生。此时,A发现B的提包还在会场,便站在会场外对C说:“那是我的提包,麻烦递给我一下。”C信以为真,将包递给A,A立即逃离现场。此案例中,清洁工C对A的提包并没有占有的行为与意思,因此他不可能处分该提包,C不是提包的占有者,没有处分提包的权限,其行为不是处分行为,A的行为成立盗窃罪而非诈骗罪。

点评

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理财意识;途径

G631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对于理财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与零散的课外信息中,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理财教育,也不具备基本的理财能力,这对高中生日后的理财理念形成与发展必然产生制约。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理财意识,认识理财,学习理财,是当今高中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中生理财现状的分析

1.高中生缺乏理财意识

对于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高中生而言,理财是极为关键的要素。因此,高中生要培养理财意识,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并掌握理财概念。理财是一种资本保值与财务资本升值的方式,通过增加出货人的出货量,来增加个人的资本价值。现代高中生普遍对理财的基本概念认识模糊,将理财理解为风险投资,认为理财离自已很远。其实理财作为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一种手段,是高中生将来必备技能。在超市购买每件商品的过程都是是经济资本运转的一部分,也是理财的一部分。但高中生对于理财的概念理解,仅停留在买卖与需求上,并未将理财的概念考虑在内。而这是导致高中生缺乏理财意识的主要原因。

2.高中生的理财能力较低

高中生的理财资本与价值不在可控范围之内,导致高中生理财能力有限。目前大部分的学生理财能力均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受到经济收入的限制,高中阶段对于理财的接触较少,同时紧张的学习环境也使得高中生难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对理财知识进行关注。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学习与交流过程中并不重视传播理财知识。这些都导致高中生的理财能力不足。

3.高中生的理财教育苍白

我国对于理财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家长也缺乏对高中生理财的正确引导,理财在高中生中的传播与发展受阻,是导致高中生理财教育苍白的主要原因。在校园教育方面,相关领导与教师认为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开设,进而产生开设理财课程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这就使高中生难以接触到系统的理财知识。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于学生的溺爱较深,学生难以独立自主的管理资金,普遍存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降低了理财对高中生的影响。

二、学校开展理财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高中生的未来发展

高中生将来势必要面对社会、走向社会,最后回归社会。积极的开展理财教育虽然无法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却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高中生在步入社会后,作为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每一个学生均能学会理财,但在接触社会的初期阶段,未接受过理财教育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经济方面的困扰。而在高中阶段接受理财教育后,将会避免这些问题。

2.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理财观念

首先,由于高中时期属于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准备期与关键期,开设理财教学课程,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财意识,系统地掌握理财基本知识技能。其次,理财教育是以高中生自身为主体,通过各种社会的实践,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金钱支配的乐趣,进而提高对学习理财知识的兴趣。现代社会需要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对于理财知识一窍不通的高中生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因此学校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可以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三、培养高中生理财意识的有效途径

1.开设理财讲座及编写理财知识方面的校本教材

W校应定期组织理财知识学习活动,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培养高中生的理财意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认识理财、学习理财。编写理财知识方面的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本流转控制,即为了有计划的使用自己手中的资金,高中生应做好长期资金使用规划,避免盲目过度花销,这是资本流转控制的主要目的,也是最为简单的理财方式。二是为降低高中生理财的风险,在教材中应着重讲解规避风险的方法,让高中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对资本收益的影响,确保高中生理财资金处于安全的流动状态。

2.以班级为主体有目的地进行理财

首先,在班级内成立理财小组,通过定期组织理财班会活动,高中生将自己的理财观念与经验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培养理财意识。其次,要对班费进行合理支配,每月公布收支明细,对班费如何使用更合理进行研究,提高理财能力。第三,高中生通过收集废旧物品等方法筹集班费,并在日常购进班级用品时学习如何货比三家,如何退货以及索要支票收据等,促进自身理财能力的提升。此外,在班级还可以通过开展理财演讲比赛、设计理财手抄报、评选“理财小能手”等活动,培养高中生的理财意识,深化对理财的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财教育活动

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财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第一,学校应邀请理财教育机构人员开展理财知识、理财观念、理财方法、风险意识等方面的讲座,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为有特殊爱好和才华的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第二,开展理财知识竞赛,通过比赛让高中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财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三,开展理财实践交流研讨会,鼓励高中生对日常理财心得进行互相交流,比如了解自已收集的邮品、纪念币等何时会升值、如何利用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活动、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存款方式等,提升高中生的理财意识;第四,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理财夏令营活动,邀请专业理财人员共同参加,为学生制作各种各样的模拟理财产品及活动,例如使用模拟货币、外汇券、期货进行存取及运用等等,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理财;第五,家长应支持与配合,鼓励高中生积极参与家庭理财。

四、结语

培养高中生的理财意识,进行理财教育,不仅能为高中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适当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父母日夜操劳,为了让我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始终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地工作。高中生培养理财意识,学习理财知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也是对父母的一份回报,对家庭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