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例6篇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Elman神经网络模型;趋势预测

一、预测方法的选择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程度判断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或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就意味着该地区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有9987703人,占总人口的13.94%,65岁及以上人口有5919268人,占总人口的8.24%,这充分表明河北省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本文拟运用Elman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北省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Elman神经网络是一种递归神经网络,具有善于进行动态建模的特征。该特征源于网络信号的延时递归。这使得网络在某时刻k的输出状态不仅与该时刻的输入有关,还与k时刻以前的信号有关。

Elman神经网络的隐含层是tansig神经元,输出层是purelin神经元,传输函数在两层神经网络特殊组合下,只要隐含层拥有足够多的神经元就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函数,具有较高的精度。

本文按以下方式获得相关数据:

第一步,整理200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并计算出2001-2010年河北省各年的人口数据。

第二步,按照如下方式将所收集的数据制作成可用于训练神经网络的样本:

从03年起,将第a年(03年为第3年)特定年龄段的人口数目作为训练样本的目标,同时将前两年各人口段的人口数目作为输入向量,从而建立一个由前两年输入决定后一年输出的Elman人工神经网络。用MATLAB软件建立上述网络并对以上网络进行训练。

第三步,采取递归的方法获得2000-2010年的全部人口数据,将2010年的数据和2011年的预测数据带入网络,模拟预测并得出2012年的数据。接着选取2011、2012年的预测数据对2013年的人口情况进行模拟预测。以此类推,预测出未来40年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据。

运用该方法预测可得出2010年到2050年河北省人口数据(如表1所示),由此来分析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1.河北省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增长迅速

河北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人口总量过多和人口老龄化规模扩大的双重压力。2000年调查时,河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17483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0.76%,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达到9987703人。到203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高达15244336人,占总人口的17.59%,彼时河北省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了2050年,全省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25911946人,约占总人口的23.53 %。

另一方面,自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河北省总人口只增长了4970196人,但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却增加了2812865人,占增加的总人口的57%。而2030年到2040年间老年人口增长了3097361人,2040年到2050年间这一数字将达到6256380。老年人口总量将呈现指数型增长,增长幅度和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

2.老龄化程度超前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负担沉重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应运而生的。自然状态下,经济的增长必定带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同时医疗和卫生水平的改善又使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进度应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步。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间,而当前河北省人均GDP为28108元,约合4152美元,这样的经济水平应对汹涌而至的人口老龄化还显得力量很薄弱。

在社会负担方面,很多青年子女几乎无暇赡养老人,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河北省平均有6(其中6=43603191/71748 38)个劳动力来赡养一个老年人,然而预计到了2020年将会变成一个老年人平均只有4.6(其中4.6=56194089/1214697 5)个劳动力来赡养。此外,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负担过重。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给河北省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在老龄化群体的内部,可以明显看出老年人口不断趋于高龄化,而且人口的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是相应而生的。2010年,80岁以上的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的10.38%,这表明近十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高龄老人。而到了2050年则会出现平均每五位老人就有一位高龄老人。人口老龄化的高龄化趋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高龄化预示着老龄化的性质与状态已经发生改变,即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的“底部老龄化”转变为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顶部老龄化”。

4.老年人口性别差异不断加大

从2000-2050年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人口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会随之扩大,所以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数明显高于男性。

5.老年人口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

首先从地区分布来看,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中,张家口、秦皇岛、唐山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位列前三,分别为15.53%、14.49%、14.26%,明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而言,承德、邢台、邯郸等地老龄化程度较低,这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协调以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必将逐渐缩小。

其次,从城乡差异来看,在城市和农村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城乡倒置的情况显著。无论是从河北省总体的情况来看,还是各个地区的城乡老龄化分布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都较为严重。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造成城市的成年人口增加,老年和儿童人口比例减少,这使得河北省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城市。但是如果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来看,城市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快于农村。

三、小结

本文应用Elma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河北省未来人口的预测,并且从老年人口的发展特征、内部差异性、分布差异性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分别阐述了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使河北省在“未富先老”的前提下,更好的应对来势汹汹的“银发”浪潮,是河北省发展的一个长期课题。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关注,科学处理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晋.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骆小琴.重庆市人口预测与控制[D].西南大学,2008.

[3]郑晓瑛,陈立新.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1919-1923.

[4]张敏杰.新中国60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09.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少子化;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1、引言

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中国曾经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加,这种人口的大量增加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对于我国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模式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减少。按照我国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来看,截至到2014年7月,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有超过百分之13的人口在60岁及以上,还有百分之9的人口年龄超过了65岁,这两个数据都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具体如表1-1所示。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就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效益明显不高,“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对于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的影响。

2、少子化和老龄化概念界定

2.1少子化概念

所谓少子化,指的是人口生育率有所下降,以及幼年人口数量有大量下降的发展趋势。通常,把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达到15%--18%即定性为少子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到2010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6.6%,几乎呈现为严重少子化趋势。少子化可能会导致以后新生人口的逐渐减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若新出生的人口大大低于上一代死亡人口的个数,更有可能会导致人口本身的不足,所以少子化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大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同一概念的两个侧面。

2.2老龄化概念

老龄化是人口变化的另一大趋势,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的表现。具体,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以动态视角来看,把它作为两个时点的变化过程,即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开始向老龄化发展;第二是就静态视角来看,可视为人口老龄化在某一个时点上能够达到的水平。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召开了人口老龄大会,当时把老年人的起点定在六十岁,同时把老龄化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十。将“老年人”年龄起点定在60或65岁。纵观国际社会的普遍原则来看,目前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看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是否超过了10个百分点,或者65岁以上人口是否超过了百分之七。

3、我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出了多种福利政策,越来越多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3.1老年人口的总数和绝对比例增多

按照新千年的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调查显示,老龄化已经明显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无论是哪一个省,老年人口的数量都在增加。以江苏省省会南京为例,早在“五普”(2000年)时65岁以上人口只占到总人口的8.24%,52.5万人,而过了十年以后“六普”(2010年)的9.20%,达73.61万人,这一数据表明南京早早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除此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省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在增长,且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一直在持续增加。

3.2老龄化速度在加快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2000-2039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平均每十年就会增长35%,年均增长3.12%,将要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长的比例。人口老龄化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好几倍。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之快在全球来说也是比较少见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将来临着人口问题的巨大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现次说明了我国老龄化速度相对发展较快,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一般都有一个过渡期;而我国则只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而且在此后的40年内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则是一个在人口转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过程,人口结构类型从成年型过渡到老年型的过程与经济发展情况保持了同步,进入老年时会有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国民生产总值相对较弱,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3.3年青人生育能力下降

除了老年人口增多以外,“少子化”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大走势,随着家庭小型化、离散化与空心化,全国各地的家庭功能也在有所弱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型事物的出现,使得全国有不少地区的年轻夫妇的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以南京市为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百分之15.45%降至9.51%,降了近六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这一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南京15-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80以上,比20年前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以上这一点表明,南京劳动适龄人口相对较多,但是年轻人的生育能力则一直保持较低的状态。

4、少子化和老龄化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1该现状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当今全球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国又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也进入了调整时期。按照现有的人口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自现在起,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会有大面积的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比以前有所上升,上升得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同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会相对于以前有较大的调整。如在第一产业内部,从事传统行业,如种植业的人口会有大量的减少,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则会有所上升;第二产业中,从事重工业的比重会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交通运输业和通讯服务业等会有很大的调整,以便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总起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传统行业消失,而以光纤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兴行业得以不断地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使整个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4.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的发展保持相对一致。但是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于一些自己长期居住的地区和所从事的岗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而且具备了某些特别的专业技能,因而一般不愿意搬迁到其他地区居住或者随意调整自己的工作。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一些新兴产业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其不利。与此同时,因为当前的人口结构有所老化,新增劳动力也在不断地下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所需要的、具有新技术结构的劳动力将会不得不再通过年轻人的培训而取得。但高龄劳动力接受新技术的时间长,且往往需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很难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而且还有可能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即合格劳动力短缺,而不合格劳动力剩余在企业改革与调整中的下岗职工中,年长劳动力多于年轻劳动力就已经说明了这一切,而这样的后果必然会使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总产出有所下降,同时还会减慢经济发展速度。

5、发展建议

通过上面的情况来看,因为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使得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也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以后很有可能会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第三产业,而前二产业比例逐步递减。其中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型产业将优先发展:

第一,社会资本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首要资本。国家将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融入于养老领域,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解决“融资难”、“用地难”、“营运难”和“用人难”等问题。未来将要政府要加大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合理地安排各种养老需求等。

第二,建立居家为基础、小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通过对所有养老程序的简化,以及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让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办好当地的养老保险事业。

第三,推动医养融合,促进保险行业的全面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各个行业更好地实现互动和发展。

第四,开发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等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发展住房养老保障工作机制,根据劳动力发展现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业等等,同时开发出一系列适合老年人发展的行业或者是相关的工作岗位,以便使养老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进程。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中法律就是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矩”。《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在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中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那薄薄的一小册《社会保险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化脚步,特别是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6、结论

通过有关少子化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少子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这一趋势必将给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甚至还在持续下降的发展态势,更加速了我国的少子化进程。与此同时,大量的老年人口要引起外部消费市场的变化,甚至还有可能会使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等。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行各种老年保障和完善少子化对策,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会在一定程度得以缓解。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更多有利政策的出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利用技术革新等手段可以使生产率得以提高;逐步使这一趋势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立勋.人口老龄化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0(S1).

[2]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需求;界面;体验设计

1 老年人需求与产业界开发设计现状的不平衡

1.1 老龄化社会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2030~2035年全球将进入中度老龄社会,2050~2055年将进入高度老龄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到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意味着每4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压力。[1]

1.2 “银发消费”市场的潜力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复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银发消费”市场的巨大商机逐渐显现。首先,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产品的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包括老年人自身的消费能力,以及晚辈为孝敬老人时购买老年产品的消费能力。

1.3 老年市场供给的不足

由于我国对于老年产业的研究和开发仍较欠缺,近几年各省市陆续成立老龄产业协会,对该产业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老年人对老年产品的“求”远大于产业界的“供”。来自全国老龄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老年消费能力约1万亿元人民币,而老年产品供给尚不足1000亿元,老年市场供给近乎空白。[2]

1.4 加强老年用户需求研究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生理功能的退化、思维能力上的衰退、观念上的保守等等。要发展老年产业,就必须加强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研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年龄结构划分不同的目标人群,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为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提供依据。

2 获取老年用户需求的方法

2.1 以老年群体为调研对象的调研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针对老年群体为对象的调研方法虽能获取需求信息,但对于产品开发的设计工作者而言,整理需求信息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设计实践的过程,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由于大部分设计工作者仍处青壮年时期,生命力旺盛,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无法直接体会到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难和需求。因而,在设计工作中,他们有可能无法真正设身处地为老年人提供设计方案,容易不自觉地从自身的审美和设计风格出发,开发出无法真正满足老年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2 以非老年人为调研对象的调研方法的探索

本文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界面设计”,提出一种以非老年人(普通人)为调研对象的调研方法,面对功能健全的年龄群。对设计工作者而言,它是一种设身处地获取老年人需求的方法。对一般青壮年或少年儿童而言,它既是一个体验的游戏平台,又是一个对“尊老爱老”美德的教育实践方法。同时,它不仅是一种综合的调研方法的设计,也是一项界面体验的设计。

3 如何进行界面体验设计

3.1 年龄段的定位

人口学家将老年人按年龄段分成三种类型,即60~69岁为年轻老年人(也叫低龄老人),70~79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人。因轻龄老年人、中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用户需求存在差异性,进行界面体验设计时,也需将模拟对象定位于具体年龄段,以获得对细分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数据。

3.2 生活地区的定位

生活在城镇和农村的老年人,由于在居住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交圈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体验设计的时候需要区别对待。

城镇的老年人,常会逛超市和菜市场,参加社区活动,乘坐公交,接触城市设施,在家看电视,读书读报……农村的老年人,常会串门,走亲访友,在家看电视,甚至下地劳动,乘坐亲人的摩托车或自行车(较少接触公共交通)……针对不同的人群,在界面体验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模拟场景。

3.3 限制行为的选定

老年人在身体上的各项衰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老化,主要包括视觉老化,听觉老化,语言能力老化,行动力老化等;另一类是认知老化,主要包括感知能力老化,记忆力老化,注意力老化,学习能力老化,决策能力老化等。[3]

针对这些生理特征,在“基于老年用户需求的界面体验”中,需要针对“界面”研究,对体验者的健全的身体功能进行退化模拟,在此可选取视觉老化、注意力老化和行动力老化三个方面。

例如,在进行界面体验之前,需要对参与体验者的视觉功能和进行退化模拟,戴上模拟老花眼镜的一次形眼镜,同时,对注意力进行老化模拟,如可在该隐形眼镜里加入干扰功能。此外,对行动力进行老化模拟,可在小腿上绑上沙包,增加其行动的不便。

3.4 典型场景的模拟

在“基于老年用户需求的界面体验”中,需要选定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在体验场所中搭建出这些场景来。例如,客厅是老年人家中的重要活动场所,以下是对客厅具体体验场景的模拟:客厅里有沙发、茶几、电视柜、电视等基本家具,“老年人”体验者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茶几上放着普通的报纸、说明书、放大镜和电视遥控器,墙上挂着普通的圆形时钟,有着纤细的指针和数字。“老年人”被告知要通过阅读电视说明书,设置电视字体大小和储存喜欢的电视频道……

通过该场景的测试,体验者可感受到老年人看电视、读报、阅读说明书、通过时钟获知时间等环节中的不便之处。

对场景的设计,在此仅提出一个总体的构想,实际操作中需要针对调查需求进行周详的设计。

4 体验反馈及数据分析

4.1 体验反馈

在体验者完成体验过程之后,此时,他们乐于表达他们对这个体验的感受。也乐于填写问卷,问卷可包括以下内容:“为了使您更符合‘老年人’的状态,您认为这个体验设计中,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如果您要为家里的老年人选择购买一种产品,你最有可能选择什么产品?”……

此外,还可以对体验者进行访谈,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参与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并通过录像形式保存访谈内容,作为资料提供给研究人员和设计工作者。

4.2 数据分析

从该体验测试中,研究人员可得到大量体验者的体验信息,包括现场观察法得到的需求信息,以及体验者测试后给出的反馈。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可将体验数据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报告。

5 总结和意义

在社会老龄化来临、老年市场产品供给不足的背景下,该体验设计对研究者而言,它既能为此类课题研究提供调研数据,又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调研方法;对设计工作者而言,它既是一种获取老年人需求的有效方式;对一般青壮年或少年儿童而言,它既是一个体验的游戏平台,又是一个对“尊老爱老”美德的教育实践方法。可见,该界面体验设计的研究对日益深化的老龄化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 2006-02-24.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未备先老 社区养老 老龄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5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好坏,关乎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因此,必须根据我国老龄化特点,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政策体系,让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阶段进入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健康发展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自然变化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特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011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①,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人口趋向于高龄化,女性比例偏高。据统计,2011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近2000万,约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16.3%,并正在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为2.3%,而同期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年均增速却为4.2%,这说明未来中国高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人口趋向于高龄化。

根据表1可以看出:男女寿命之差从1981年2.99岁提高到2010年4.99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未来肯定是女性在老龄人口占据多数,尤其在高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

3.经济上未富先老,制度上未备先老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刚到发达国家的1/6。可见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呈现“未富先老”。

自从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但是由于起步较晚,面对急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长期照料服务和公共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体系,都处在“未备先老”状态,解决不好将会危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二、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事业由于起步比较晚,问题复杂多样,存在着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法律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发展滞后、老龄意识淡薄等问题,务必要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具体说来,我国老龄化事业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保障的覆盖人群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12月底,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共计3.64亿人,实际参保率为79.57%;60岁以下参保缴费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72.67%;领取待遇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27.33%;此外,全国3000万在职公务员还没有纳入到养老保险的范畴中。可见,我国的居民还有很多人员没有加入到养老行列中来,居民养老覆盖面比较窄。

(2)社会保障资金匮乏,个人保障金额较低。由于我国社会统筹的账户入不敷出,每年只能拿个人账户和财政补贴来弥补。据统计,2010年个人账户缺口为1.23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5%;2011年个人账户缺口约为1.37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1%,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占gdp的比重为2.9%。

虽然连续

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但是养老金的上涨根本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这些钱只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2011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30美元左右,与2008年发达国家人均4405美元,全球人均802美元相比,差距很大③,根本无法满足老有所医的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2.我国养老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韩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和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制定相关法律,除了《老年人福利法》以外,还制定了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权益保护等11种专题法规,并且还对《老年人福利法》进行8次大的修订,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养老问题,使政策实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④。

而我国除了宪法、婚姻法、民法等基本法涉及到老年人权益问题以外,仅有2011年刚实行的《社会保险法》和2012年刚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两部法律,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老年人在权益保护、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急需完善法律体系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需求。

(1)家庭养老举步维艰,家庭子女压力很大。由于受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仍将在未来老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上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更加小型化分散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工作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年人照顾较少,家庭养老形式不容乐观。(2)社区养老前景光明,但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社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财政的补足,福利的赞助和社区募捐收入有限,导致社区养老建设进程缓慢;很多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专业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团队不足。

(3)机构养老入住率较低,急需转变养老观念。由于受“百行孝为先”思想的影响,入住养老院怕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很多养老院的入住率很低,目前我国选择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只有1%左右。《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报告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养老服务的意愿。而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6%~8%,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⑤。而且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由于资金主要是自筹资金,无财政补贴导致入住费用较高,很多老年人住不起养老院。

4.社会老龄化意识淡薄,忽略老年人心理需求。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大多数子女由于受到工作上和生活上双重压力,和老年人日常交流和沟通比较少,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多数老年人的心声。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精神上空虚感更重,外出看病根本得不到陪护。同时很多老年人由于受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丧偶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纯消费者,是子女累赘,导致心情不好、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老年人,占全国自杀人群的36%,老年心理关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根据车士义对我国人口红利的研究⑥(见表2),我国从1990年进入真正人口红利时期,2015年将进入虚假人口红利时期,2030年左右人口红利结束。可见,现阶段我国还将处于真正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仍将很丰富,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完全可以满足老龄化发展经济上的需求。但是,光靠经济上支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体制、法律层面、社会意识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把养老问题解决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目标,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小康社会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地方,需要国家根据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不断完善保障制度,确保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具体措施包括:

(1)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把公务员纳入到养老保险中来,通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三位一体,做到人人都能养老,人人都能就医。

(2)通过企业年金、国有企业上缴利润、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做实个人账户,千方百计增加

老金储备。并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物价上涨的程度,适时提高个人社会保障的金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现保障金保值增值。

2.积极推动我国老年保护的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有关老龄人口保障法规的欠缺制约了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尽快制定医疗保险、家庭赡养、养老保险、教育、健康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使政策的具体实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继续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制度,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

(1)由于我国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在未来将仍占主体地位,国家应该从经济上对在计划生育中作出贡献的老年人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给他们子女固定休假制度,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

(2)社区养老完全可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需要,是一种双赢模式。政府应该做好社区养老总体规划,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医院、公益机构加入到社区养老行列中来,兴办各种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摄影班、书法班、歌唱班,丰富业余的生活,同时,加快对老年产业和护理培训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专业护理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

(3)机构养老方面,光靠政府资金开办是不现实的,需要国家从财政上、税收优惠方面着手,鼓励企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给予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生活保障,安享晚年。

4.倡导积极老龄化,重视老年人精神安慰。人口老龄化是每一个人人生必经阶段,人人都会变老。国家政府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做好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倡导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多多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增强老年人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幸福安度晚年。作为儿女,应该不仅仅给予老人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应该多和老人沟通,多谈心,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应该树立积极老龄化意识,摒弃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学会自立自强,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会上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强调自己不仅仅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此外,还应该鼓励高学历、高技能的老年人发挥余热,担当技术方面顾问或者指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减轻家人负担,服务社会,又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性难题,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养老事业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将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坚信在我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就一定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使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更好地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注释:

①娄乃琳.美国养老住区的运营模式浅析.住宅产业,2012(5)

②原新.未备先老,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35)

③陈克冀等.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5)

④林宗浩.韩国老年人福利法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学论坛,2012(5)

⑤钱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⑥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西北人口,2009(2)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5-02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1.7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

第二,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了14%用了27年,而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三,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老龄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在2009年才达到老龄化标准。

第四,男性少于女性。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460多万,据预测,到2049年,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要少2600多万。

第五,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口比例要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长期持续。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六,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处于经济发达时期,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对能力较强。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尽管经济发展显著,但在人均GDP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红利”的衰退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三)个人消费减少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究部署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的国情复杂,城乡二元差异显著,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一般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退休年龄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二)加快相关立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四)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扩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02-2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R].20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