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例6篇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文1

一、小学数学实践应用问题教学的现状

1.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

上文中曾提到过,实践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和培养实际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如果说教学的内容都和实际的生活不符合,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比如,数学中日常的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四则运算,而几何图形等内容基本上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特殊的行业中才会使用到。

2.过程程式化和传统化

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等。在解决实际生活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出现,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一种厌烦感,使其的兴趣度下降,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不主动的积极的进行思考,使得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策略比较匮乏,是的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比较狭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学科,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缺乏,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比较窄,变相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被局限了。在我国的教育改革的要求中,明确的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解题思路的范围这块,要着重的注意一下。

二、应对策略

1.选择教学内容同时,要选择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同时采用情景创设等方式开展教学

小学是学生正式学习的初步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动等特点,再加上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解决问题教学或者是其他的教学时,都要注意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最高的热情和最高的注意力。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法中,不仅要选用合适的内容,地质论文还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设定情景,有一个小朋友去买苹果,一个苹果一元钱,他买了五个,回家后妈妈说太多了,让他去退掉两个,最后,小朋友买了多少个苹果,用了多少钱。请学生扮演小朋友、水果摊主以及妈妈的角色。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到四则运算的加减法。

2.教學的模式要进行改善

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中已经提出了非常多的,且实践效果比较显著地新型的教学法,比如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等。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比如应对措施1中的情景教学法。还可以选择小组教学法等,让学生自行进行讨论思考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即可。就比如有两个小朋友做数学题,题目是5 + 6 * 3 = ?。一个小朋友得出的答案是33,另一个小朋友得出的答案是23,请问哪一个小朋友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得出23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四则运算中,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要先乘除后加减。

3.要重视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培养

其实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对题型以及公式等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将知识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使得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得到不到提升。

因此,在现阶段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注重于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充分的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解题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生活 数学 运用

在《新课标》“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为了培养小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呢?

一、认识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社会人,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能激活其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源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购物情景,要想买东西就得用钱,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人民币的需求,只要认识了人民币就可以购物了。经过生活中的这一购物情景,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强化生活数学意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呀?”“你有多重?比一比你和同桌谁重些。”……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秤一秤、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得靠数学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显示,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早在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时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论,而“做”是整个理论的核心。这里的“做”就是实践、就是应用。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调动他们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注重实践活动也是当今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现在,教材中每个年级都编排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探求知识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课本上的习题是对生活问题的模拟性练习,教师可将其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这些习题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问题,从而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显才干”的心理需要。例如,一个学生刚去过医院并配了一些药。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李伟的药瓶标签上写着,0.1毫克×50片,医生要求,每天吃3次,每次0.3毫克,你认为够吃几天?你能帮李伟算一算吗? 像这种生活问题的解决必须用到学生学过的应用题知识,能够使学生体味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文3

一、注重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解初中数学题经常需要运用归纳推理技巧,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习题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归纳推理是一种从个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形式,从特例到归纳再到猜测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步骤。初中数学习题中的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两种。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的习题,是新课程数学习题的一个鲜明特色,是过去教材习题中较少出现的一类题目。不完全归纳推理习题,要求学生根据一类事物部分对象拥有的某一属性,推断出此类事物均拥有这种属性的结论。在新课程习题中,不完全归纳推理习题颇为常见。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此题要求学生从相交直线的最简单的三种情况入手,找出其中的规律,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思维,最终推断出n条相交直线有1+2+3+…+n=■个交点。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总结、探究、归纳以及演绎的思维过程,其归纳推理能力获得了一定层次的提高,为在类似习题中灵活运用归纳推理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传统的初中几何课程主要依据公理化体系去证明平面图形的一些性质,主要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中,方式较为单一,难以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新课程习题更加重视学生的想象力与空间观念的培养,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对空间图形的认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空间平面图形的展开”以及“平移、对称、旋转和投影”。新教材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图形为背景,既形象,又生动,非常有利于学生认识与把握空间图形,而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新课程习题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力。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道习题,“说出下列物体中含有的一些立体图形,见下图。”

此题通过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唤醒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不但促进了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立体”的含义,而且激发了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判断决策能力

判断决策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半成熟的状态,其思维兼具形象性与抽象性,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处理事物时需要一定的判断决策能力。鉴于此,新课程习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传统的数学课程习题考查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主要是针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判断,针对的是知识本身。而新课程数学习题更加注重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对知识的判断扩展到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判断,扩展到对一些信息的判断,扩展到对数据的分析判断。首先,对一些生活现象的判断决策。比如,“概率”这部分的一些习题就要求学生运用概率的思想判断某些问题。在新课程习题中,出现了对“明天降水概率为10%”的理解,对中奖事件的认识,对比赛、游戏是否公平的判断等。其次,对一些信息的判断。比如,在一些习题中,需要分析一些函数图象和统计图表,理解或检索图象中提供的信息,分析与联想图象展示的变化过程,建立起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得出相关结论。新教材中,此类习题的内容更加丰富,题量也有所增加,逐渐成为了中考的热点习题。第三,对数据的分析判断。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呈现的特征,进行相应的判断和决策。例如,利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判断某个人的成绩或某个工厂的产品质量,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四、注重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文4

数学回归生活情境生活经验《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要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利用生活实际,服务于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事,联系身边的物,进行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怎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回归生活,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我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细心观察,在生活中会发现处处有数学,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也需要生活事例的帮助加以理解。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的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如《钟面的认识》《认识图形》等就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模拟一些日常生活环境,让学生去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熟知的故事中找数学实例,在学生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如孩子每天要穿衣服,衣服上扣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活动的具体时间,买东西用到的计算等。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多少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利用生活经验,活跃课堂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利用数学实例,在生活中巧妙提炼数学知识,从而搞好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中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异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真正的生活化首先了解学生的需要,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联系实际生活,灵活机动运用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如在教学“认识物体的形体”后,问:“你能指出身边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篮球是球体等许多例子。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如在学习重量单位后,设计“你的体重大约是()千克、一个鸡蛋大约重()克、一块橡皮约重()克”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细心观察、积累经验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对时钟产生了兴趣,因此我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在学习认数和数数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询问、去探究、去发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认识钟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辨认整点和半点。通过这样设计,增加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

三、理论联系实际,领悟数学价值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于生活的紧密联系,品尝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利用数学方法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巧妙联系实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主动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实践。这就是“回归生活”的数学教育。在学习中,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游园最佳路径”“怎样制作长方体礼品盒”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学数学,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完“人民币的认识”,开办一间“小小商店”,让学生模拟购物。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灵活处理教材,让数学内容回归生活,实现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焕发出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一旦数学真正回归生活,就会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中得到发展。活学为了活用,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融入学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没有直接按照课本设计的例题进行,而是根据学生生活中的超市购物设计习题进行本课新知的教学,学生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新知掌握顺利迅速,效果很好。通过学习,学生觉得数学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学习了可以用得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知识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了智慧和乐趣。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回归生活数学,既是让数学本身知识的魅力得到了展现,又让学生利用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文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环境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但在课堂上囿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不易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时可创设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这个活动(数学小品):“小熊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大象原来有674元,因积极推销玩具,发到奖金997元,现在共有多少钱?”让小学生来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2张100元钞(200元),小熊找还1元,给大象10张100元钞(1000元),大象找还3元;其次设计开放性的模拟购物题:小狗有465元,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钞(200元),“营业员”找给他2元,或者买一套西服397元,他给“营业员”4张100元钞(400元),“营业员”找给他3元。这里事理明明白白,是小学生熟悉的常识,也是学生学习加减法速算法的“生活原型”,通过教师引导“事理”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抽象的东西就以它蕴藏于其间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之中提炼和组织而凝成一定的法则,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由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学以致用。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争当小小工程师,带他们到学校跳远的沙坑旁,让他们边议论,边动手量量、记记、算算,分工合作,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建这个沙坑需要挖去多少立方米的土?这个沙坑里沙的体积是多少?一立方米的黄沙约有多重?如果用载重2吨的小卡车来运这些黄沙,需要几次?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再如,学完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可布置课外作业:根据你了解到的数据算算从学校到家大约有多少千米?学完《分数应用题》,请你到生活中找一找,分数究竟用在什么地方?这样只要你留心观察了,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数学的小主人,数学就会在你身边,在你眼中。天长日久,数学也一定会给你更多的智慧、更多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如木工、工程师、统计员、调度员、采购员等要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后,可让学生当小小木工,去修理一张左右摇摆的椅子;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安排星期日一日主要的活动,要求内容丰富而有意义,时间安排合理;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让学生当采购员:一张圆桌,直径1米,要给它铺上台布,商场有3种台布可供选择,A.120厘米×120厘米;B.314平方厘米;C.120厘米×80厘米。你认为哪种比较合适?使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明确:台布不能比圆桌小,但是又不能太大,仅仅是面积比较还不行,还要考虑到长、宽适中,美观适用。因此,B面积不够,显然太小;C面积虽然很合适,但是宽度只有8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米,宽度不够,A长度都是120厘米,比圆桌稍微大一点,留点边沿更美观,所以比较合适。这样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结合实际应用来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了发展空间,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 数学与现实世界

引言

一提起数学,人们会想到它的抽象和复杂,感觉数学比较枯燥无味。但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们每天的收入、支出和工作都需要用到数学,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当然有大量的问题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用数学一时难以进行解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新的数学方法能够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解答,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数学建模的产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够进行方便有效的解决,它建立起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1 数学建模概述

1.1数学建模的概念

数学模型是一种简化了的结构,它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用图形、符号以及各种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它能够表达出事物的特征以及内在的联系。

数学建模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再转换到现实问题中去,便能够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1.2数学建模的步骤

数学建模的具体操作过程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灵活进行操作,而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准备模型

解决问题之前要做的是了解问题,在熟悉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数学建模需要达到的目的,做好建立模型的前期准备工作。

(2)建立模型

在了解现实问题中各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数学语言及工具进行描述,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3)求解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后的工作就是在数学的领域内,利用各种数学工具和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求解,得到具体的结果。

(4)检验模型

对模型进行求解之后,还要进行验证。将模型分析的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当中去,用实际问题的现象以及数据来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如果结果相符合,模型能够成立,不然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改,再进行求解检验。

2 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建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建立起了数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数学世界比较抽象、严谨,能够进行逻辑的演算和求解,现实世界问题比较繁杂,解决时不知从何下手。当利用数学建模进行求解时,可以用数学世界的严谨逻辑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繁杂问题,这使得数学建模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论述。

2.1人口增长数学模型

当今世界的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地球的环境和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人们需要对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针对人口增长趋势,人们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来防止人口的压力过大。下面就我国人口增长模型来检验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

首先是问题的分析,了解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以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计划生育后每年人口的总数及增加量。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应对模型进行一些假设,比如社会政治环境比较稳定,计划生育政策无大的变动,国际人口的迁出和迁入量大致相等。然后可以选择模型进行分析,人口增长模型可以选择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人口增长模型。然后在数学领域内对模型进行求解,可以得出计划生育政策未实施的人口增长曲线,再跟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实际的人口增长曲线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否能够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

进一步可以建立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人口增长模型来预测我国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从而可以制定具体的方针和政策,保证人们的数量和生活质量。

2.2购房贷款数学模型

购房贷款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房价的不断高涨,人们手中的钱已经不够买下一套房子,只得向银行进行贷款,再分期进行还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首付应该付多少,余款分多少年还清最合适。这时人们可以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要了解问题,知道还款有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等不同方法,贷款的年利率等等。然后对模型进行假设,比如贷款年利率不变,能够按时归还贷款等等。然后针对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等不同还款方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模型求解,便可以得到不同还款方法的结果。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人们便可以选择最佳的还款方式。

2.3高跟鞋数学模型

日常生活中,大多女生喜欢穿高跟鞋,因为高跟鞋使女生的身材显得更加优美,那么穿多高的高跟鞋才最迷人呢?这里有一个判断标准,当女生的腿长和身高比值是0.618黄金分割时,即肚脐眼为黄金分割点时,身材最迷人。

模型假设女生脚底到肚脐眼的长度为X,身高为Y,高跟鞋的最佳高度为Z。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得出数学模型的计算公式:(X+Z):(Y+Z)=0.618。

当得知X和Y 值后,便可以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女生高跟鞋最合适的高度值。

由以上三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借助数学模型,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都到有效的解决,它建立起了数学和现实世界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