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养生范例6篇

日常养生

日常养生范文1

――编者

健身气功要求练养结合。“养”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功法习练中动作柔缓、停顿及预备势、收势时的静养,促使意、气、形三调合一;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修养心性。人的阳气极易随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喜、大怒、大忧而动荡,倘若只注重演练当中的“养”,却不明了日常生活中修养心性的重要性,以为只要坚持练功就能健康长寿,不需要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一天中除了练功时基本能够做到暂且忘记烦恼,专注于功法动作外,其余大多数时间依然愁肠百结,无法释怀,则会影响健身气功柔筋健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心情愉悦的养生功效。这就需要我们将修养心性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件件生活琐事来锻炼自己的心志,行走坐卧不离养生,努力做到放心――抛开烦恼,放下心理负担;收心――摄护照应自心,勿令其散乱;清心――心境恬静,没有挂虑,都在心上下功夫。这是因为首先做到心平静,周身之气才能中和平定,大脑皮层细胞得以充分休息,精神方可清爽安稳,身体才会轻安康泰,从而达到知足常乐、身心合一、精力充沛、心情舒畅的健康状态。

人与环境分不开,喜怒忧思悲恐惊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映。我们要想身心健康,必须考虑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不断排除干扰,用一颗平静之心应事接物,做到处动而心不乱。心不乱则神不散,头脑才会清醒明达,才能明察秋毫,正常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事情办好。正如一面镜子,能够映照人、物的形状,而人物离开之后,镜子依然如故,没有任何变化。当事情来临时,我们固然要想办法动脑筋积极应对,尽量处理圆满,一旦完成,就不要再多想,让心尽快平静下来。倘若事情过后依旧思潮起伏,不知神气相守:气虽运行于内,神却飞驰于外,必然破坏心灵的安宁,使得神气总处于秽浊不清之中,神不清爽,真元之气就会外泄而渐渐地消散,邪气便乘虚而入。是镜子就要映照人物,是人就得生活,就有矛盾斗争,清心养性并非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执着于空境,不管人间是非,其实真正的修养心性体现于日常待人接物之中。遇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以静制动――用冷静的头脑使自己的心不随事而乱,专心致志地干好每件事。若碰到问题,排除了“担心办不成”等与处理事情没有关系的杂念,忘却令人忐忑不安的得失之患,心如明镜高悬,一心一意去处理,做到以事练心,这就是最好的心性修养。因为做事时心无杂念、注意力集中,能够做到如画画、练书法时的凝神静气,就是一种动静合一、身心合一的最有效的修养方法,这也是健身气功的最高境界。

通过剖析修为不同的人,在看电视时心性气质的渐变过程,用以讲述不同修为的人是如何在看电视中修养心性的。当一个人内心达到一定程度的宁静状态时,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会随之扩大,这时的心平静不是要你的脑子不清醒、一片空白,不是看电视时,眼睛死盯着电视屏幕一动不动,什么也不想。真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是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更灵敏,有关电视情节的全部内容,心中了然明白,只是心不被虚构的情景所扰动。修为低的人,整日事务缠身,思缘万境,神气随之飘荡而不凝注,已经不能像青少年那样一心一意看电视了。为了练就“以念制念”的功夫,看电视时要尽量沉肩以松开肩关节,放松全身,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上,进而提高自己的专注、忘我能力。如果思想开小差,及时提醒自己拉回思绪。有时看电视时,根本无法修习,或者忘记练了,也不必在意,等你想做并认真对待时,就一定会取得实效;人们经常被许多生活琐事困扰着,而神思外驰(遇到比较大的事暂且不论),无法专心志致地观看。此时,首先要做到的不是阻止自己想下去,不是努力摆脱不快,而是立刻放松全身,紧接着舒展眉头,放开绷着的脸,松开收缩的心脏,最后放松大脑,随着全身内外的放松,胸中膨胀的内气逐渐舒缓平和,此时脑中的思虑渐消,心中的烦恼渐去,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又可以专心看电视了。起初也许很难做到,尤其比较气愤、伤心、精神恍惚时,身体实在无法放松,心也不可能平静,遇到这种情形,不必勉强自己,干脆放弃。

修为较高者,看电视时要不时地提醒自己放松全身,放松大脑,面容慈祥,脑中很少有胡思乱想,心境比较平和,基本能够集中精神观看。不知不觉中,心会情不自禁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飘荡,或哭、或笑、或义愤填膺、或急如星火,任性而发,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可不发。但激情过后,应该及时醒悟:不论剧情如何变化,尽量做到心境少受其影响,情绪少随之波动;每当心中被生活琐事搅扰得无法安静地观看时,首先要让身体内外完全放松,使得涌挤于胸腹的浊气自然缓解,给人带来安宁的清和之气轻抚心胸。此时又恢复到身体松驰,心意安然地观看电视的状态。

随着心性修养的提高,一坐到电视机前,全身内外就会自动放松,(遇到较大烦心事除外),面色温和,大脑松静无杂虑,不知不觉中清净无为、神气相合的心境悄然而至。看电视时,渐渐地做到眼睛、知觉虽然紧跟剧情,心中却恬静安适,神态祥和,不论剧情是跌宕起伏,还是平淡无奇;人物是凶残可恶,还是善良可怜,身体及大脑始终处于放松状态,能够做到以安详愉悦的心态观看。即便不知不觉中哈哈大笑,亦或泪流满面,这颗清澄无瑕之心却很少被打扰;一般生活琐事几乎不会影响到看电视时的松驰和安宁,即使心中有小小的烦忧,也会在看电视的松静状态中冰消瓦解,不经意间缓缓释放出胸中的不快。遇到比较大的烦恼事,看电视时,也许会心烦意乱,无法静下心来观看。此时依然面带笑容,有意引导全身内外节节松驰,凭借心中源源不断地生发出一股不可动摇的收摄心神的力量,主动排除思虑,于是大脑中胡思乱想渐渐地止念,烦躁的心情也便随之消散。

日常养生范文2

关键词: 中医学; 养生; 维和;

Abstract: Diversified heterogeneous things are collided and merged with each other to achieve a meta-whole state and process with the function of ‘living' under certain laws or rules, which is called ‘harmony'. The state of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is the state of ‘harmony'. Keeping the human body's normal state of harmony is preserving health, so the concept of preserving healt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alled ‘keeping harmony', namely keeping the ‘harmony' of health. How to keep it? We should start from people's daily life, including diet, living, exercise, emotion, morality, and sex to keep the ‘harmony' of human health.

Key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erving health; Keeping harmony;

我们将中医学的健康观称之为“和”,即人与外在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形神之间的和谐以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和谐[1]。维持人体的健康和谐状态即为养生,故将中医学的养生观称为“维和”。养生当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道德、房事这6个方面着手。只有做到饮食“和”、起居“和”、运动“和”、情志“和”、顺道德达“和”、房事“和”才能真正做到维持人体健康的“和”状态。

饮食“和”

饮食是人体生命得以维持的根本,但不慎饮食又是人体得病的重要根源,故养生当从饮食“和”开始。如何饮食才能“和”呢?中医学给出的答案为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与饮食有洁。

1.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指的是饮食应按照脾胃运化规律进行,具体包括饥饱有节、寒温有节、食时有节、厚薄有节。

1.1 饥饱有节

饮食的食量要按照脾胃的运化能力来确定,过饱与过饥都会导致诸多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明确指出饱食会导致胃的收缩功能下降,出现经脉横逆弛缓,也会导致胃肠积热,形成痔疮等;过饮则痰湿内生,水液停聚,引发气机升降失调,形成气机逆乱的变证。过饥也不利于健康,易致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五脏,如《灵枢·五味》所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1.2 寒温有节

饮食性质与温度要寒热适度,过热过寒都会损伤脾胃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各脏腑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过寒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首伤脾胃之阳,由脾传肺、心,再至肾脏损伤人体之元阳。过热易损伤人体的阴气,首伤胃肺之阴,再而影响各脏腑。故饮食要寒温适中,定“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方能使“气将持,不致邪僻也”。

1.3 食时有节

食饮当按脾胃运化的时间节律来进行。脾胃运化能力随阳气的生发而增强,随阳气的入里而减弱,故食饮当在阳气生发与入里之间进行,方能不损脾胃。同时食饮也应按四季而食,春季宜食生发,夏季宜清暑,秋季宜凉润,冬季宜温热。

1.4 厚薄有节

饮食的味之厚薄要以脾胃的运化能力为标准,过于肥甘厚腻或过于清淡都不能食养。《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奇病论》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均表明常食肥甘厚腻之品易致人生内热,胸腹满闷,导致痛风、消渴等。现在医学研究表明过食肥甘会产生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2]、高血压[3]、痛风[4]等。同时饮食过于清淡易致气血不足,使五脏失养。

2.谨和五味

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五脏,养五气,气和而人自和,精神乃生。酸入肝,过酸则伤肝;苦入心,过苦则伤心;甘入脾,过甘则伤脾;辛入肺,过辛则伤肺;咸入肾,过咸则伤肾。过食五味不仅损伤本脏,还能损伤相关脏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央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故以食养生,定当谨和五味,方能使皮肤、肌肉、筋骨、脏腑、五官九窍得以充养,使人体自和,若偏嗜一味,则五脏失和。

3.饮食有洁

饮食有洁是现代食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食品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之中心,因其关乎大众健康。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饮食不结问题日益凸显,农作物的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的泛滥;食物的变质、污染等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虽饮食不洁不是一个能快速解决的问题,但饮食有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环。

起居“和”

人体的健康与生活起居密切相关,故养生必谈起居。起居“和”指人们的起居生活要顺应四时与昼夜变化的规律,其包括起卧有常、环境适宜、穿衣适宜等。

1.起卧有常

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可知起卧养生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季阳气生发,起卧应顺应其生发之势,做到“夜卧早起,广庭于步”;夏季阳气旺盛,起卧应顺应其生长之势,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阴气初起,阳气收敛,起卧应顺应其收敛之势,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阴气旺盛,阳气闭藏,起卧应顺应其闭藏之势,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一日昼夜亦有四季之分,故每日的寅、卯、辰为春,辰、巳、午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5]。每日在寅、卯、辰时起能顺应肝之生发之气,如若过辰不起,则阳气将得不到生发,其人易患抑郁、气滞、寒病等。亥、子、丑时入睡能顺应肾之闭藏之气,如若过丑不睡,易损害人体的肾脏。故起卧只有顺应自然四季与昼夜变化规律进行才能养生,否则是伤身。

2. 环境适宜

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体的健康很重要,其不仅可以避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还可以调节人的情志使人心情愉快。身处风寒暑湿燥火之地,则必须进行适当调节方能养生,如湿气过重之处,应该居于高处,或是在房屋周边与地下修筑排水沟;风气过大之地,可选择居于低处等。

3.穿衣适宜

穿衣养生主要强调穿衣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规律、顺应自身气血阴阳的运行规律以及辟邪有道。春季穿衣要顺应少阳之气的升发,可选下厚上薄宽松舒适的浅色系服饰。夏季穿衣要顺应太阳的生长之气,应穿轻薄透气之衣物。秋季穿衣该顺应其收敛之气,适当“冻一冻”,能使阳气更快入里。冬季天寒地冻,切记注意保暖,“美丽冻人”易损伤人体之正气。顺应人体气血阴阳的运行规律主要指寒头暖足,因人体的双脚离心脏较远,易受寒邪侵袭,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应该注意保暖;头部是人体诸阳之首,该避免过热造成的烦躁,故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应该保持适度的清凉。辟邪有道即避免邪气侵入的方式或方法,如衣服汗湿应该尽快更换,易使湿热之气侵袭肌表而长疮或风疹;脱掉汗湿之衣服切记不要在有风处,易患中风偏瘫;忌穿久晒未退热之衣,易患热毒缠身[6]。

运动“和”

动静适宜是我们从运动视角养生的基本原则。动静适宜也可以称为运动“和”,其可以用8个字来表述即“劳而不倦”“顺时而动”。

1.劳而不倦

劳而不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劳,其二为不倦。运动养生强调劳,强调动,但要适度,以养而不伤为目的的小劳,就是运动养生。运动养生强调不倦,倦则伤气,一方面气主行血与津液,倦则气血津液在体内快速循环代谢,故气耗,另一方面气负载于血与津液之上,倦则大汗出呼吸喘促,气随津泻,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言:“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2.顺时而动

运动顺应四季与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即顺时而动。春夏养阳,动则阳气升,故春夏可以大量运动,但注意不要过量汗出,阳气易随汗液外泻。秋冬养阴,故不适宜大量运动,特别是冬季阳气闭藏,不宜扰动。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运动养生亦可应用于人体的昼夜变化规律中,表现为白天养阳,夜晚养阴。白天顺应人体的阳气运动,调动气血的循环;夜间则需静养。故现在流行的夜跑实则是损伤人体的运动方式,其逆时而动易招致疾病。

情志“和”

情志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如果超出了人体的适度范围就会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损伤脏腑。只有情志“和”方能养生,情志“和”可从情志发而中节与少欲不争处寻求。

1.情志发而中节

情志发而中节意味着情志的发出要符合人体脏腑气血的运行规律,提升脏腑功能的发挥。利用情志间的相互克制,来调理脏腑气血的运行是情志发而中节的核心内容。以怒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情志来调理气血的运行。怒则气上,气血随之上逆,而悲则气消,可以抑制上逆的气血;喜则气缓,能疏解壅滞向上的气血;恐则气下,能改变气血上逆的运动趋势。怒之上逆不仅可以被多种情志化解消除,其还能化解消除其它情志导致的气血失常。思则气结,怒能使气血上逆而消散其郁结;恐则气下,怒能改变气血向下运动的趋势,故说怒可制思与恐。

2.少欲不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少欲不争是情志养生的重要方面,即“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少欲不争指人们不受外在的金钱、物质、名望的诱惑与驱使,专心诚意地做某好自己应该或喜欢干的事情,但亦不过度思考与劳累,其能使气血随时间在脏腑经络中运行流畅。

顺道德达“和”

道德养生指的是儒家以道德为修炼导向,注重以内在的德性修养来平衡和调适生命的养生方法[7]。道德养生的根本是从道德的角度来寻求人体之中和,即顺道德达“和”,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仁者寿;其二,正名而养。

1.仁者寿

仁者为何能寿?孔子在《论语·子罕》中给出的解释为:“仁者不忧”。仁者一生致力于自修与爱人,循天理而行,无私欲之累,内心坦荡,何忧之有,即使是贫贱、患难亦可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豁达。《素问·上古天真论》则解释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阐述仁者内心思想坚定,无精神之内扰,生活清净愉悦、悠然自得,故可长寿。仁者寿的根源在于内无私欲,外无贪念,心中坦荡,精神不散。

2. 正名而养

正名而养是儒家道德养生的另一重要内容,其简单理解就是通过正名来养生。现代社会最是缺乏正名,个人不按自己角色的本质要求行事,思虑繁杂,期待获得除角色以外的各种利处,故易气血紊乱,而与角色相关之人亦不可获得预期结果,也是忧心忡忡,思虑繁杂。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角色的本质规定行事不仅可以自养还能养人,其可以让自身无精神内扰,坚定从事角色的本质规定之事,故无情志疾病,气血循行通畅;其还可以让与角色相关之人无忧虑之苦,他们定会收到预期的结果,故可以养人。

房事“和”

房事是男女两性之间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如何发挥房事的优势,避免其损害,是房事“和”而养生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包括房事不绝、房事不纵、房事有乐、房事御而有时4个方面。

1.房事不绝

人为的绝房事会给身体带来诸多疾病,对此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孙思邈在《千金方·房中补益》中都有明确表述。同时适当的房事能宣通气血,使气机不郁,从而濡养五脏六腑,这在马王堆汉墓医书《合阴阳》中表述为“能发闭通塞”,使“中府受输而盈”。由此可见适当的性生活是健康的必须选择,而禁欲等绝房事行为是违背人体生理需求的不健康行为。

2. 房事不纵

房事不可绝,但亦不可纵,只有适度的有节制的房事行为才是健康养生的选择。性生活的频繁无度,易致精液亏损而导致一系列虚劳性疾病,如《素问·痿论》《抱朴子·内篇》《千金要方·房中补益》都有相关记载。在现代临床中易多见因房事纵欲而导致肾气虚、肾之阴阳亏损等病证。故懂节制、守精固精、不忘劳作才是房事养生正确的打开方式。

3. 房事有乐

两性交融时的欢快与愉悦不仅能放松心情,通阻塞之气血,还能增进夫妻感情,是一种情志养生的好调剂。如何使两性在交合中能获得更大的欢愉一直是房中术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如《合阴阳》中所言:“交筋者,玄门中交脉也,为得操揗之,使体皆乐痒,悦怿以好”[8]。如何使“体皆乐痒”呢,对此《合阴阳》也给出了答案:“握手,出腕阳,循肘房,抵腋旁,上灶纲,抵领乡,循拯匡,复周环,下缺盆,过醴津,凌勃海,上恒山,入玄门,御交筋”[8]。

4. 房事御而有时

房事的交合讲究知时,知所宜之时与所不宜之时。所宜之时指的是有利于阴平阳秘的最佳交合时机。故两性间的交合需要遵四时而行房,春季阳气生发,故适宜多交合;冬季阳气闭藏,不宜扰精室;夏秋二季交合适度减少。正如《养生集要》所言:“春天三日一施精,夏及秋当一月再施精,冬当闭精勿施”。同时,所宜交合之时亦需察寻可以交合之征象,这在《合阴阳》中有明确表示,即“一曰,气上面热,徐呴。二曰,乳坚,鼻汗,徐抱。三曰,舌薄而滑,徐屯。四曰,下液股湿,徐操。五曰,嗌干,咽唾,徐撼。此谓五欲之征”[8]。所不宜之时指交合易损健康之时,其包括醉酒、劳倦、饱食、饥饿、患病、新搓、气候异常、妇女经孕产三期等。

结语

只有做到饮食“和”、起居“和”、运动“和”、情志“和”、顺道德达“和”、房事“和”才能真正谈得上养生,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某一方面的不和,都可导致人体的失和,从而产生疾病。

参考文献

[1]陈元,何清湖,朱珊莹,等.和——中医学的健康观.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2870-2872

[2]田佳星,李敏,仝小林.过食肥甘与糖尿病关系的历史沿革.中医杂志,2018,59(12):1002-1005

[3]李响.痰湿体质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33-40

[4]刘维,刘晴,吴沅皞.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规律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178-5181

[5]陈晓辉,刘兴兴,张媛,等.《黄帝内经》养生学中和思想探讨.河南中医,2017,37(10):1698-1700

[6]李琴,薄彤.《中外卫生要旨》中医养生思想研究.江苏中医药,2017,49(5):64-66

日常养生范文3

关键词:学生;行为习惯;研究;配合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39-01

一个人习惯好,他的学习、身体、思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从小学就要抓起。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正处在生成阶段,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目的是要求学生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不能提得太高、太笼统、太抽象,但必须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愈明确具体,学生易学易行,就愈易于达到行为训练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上课铃响后不能马上静下来,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可以编一些儿歌:“上课铃声响,小朋友们要坐好,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运用课堂口令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如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斜斜的,教师说声“一二三”,学生马上齐答“要坐端”。这样一提醒既端正了坐姿,又集中了注意力。学生东张西望时,教师说“小眼睛”,学生马上回答“看黑板”。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行动指导。如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子边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走路学会靠右行;课堂上专心听讲,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集中场合,要求学生做到三个字:“静”“齐”“快”;做操,要求学生的动作整齐规范,显示出学生强烈的整体意识和蓬勃的朝气;运用检查、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梳头,这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学会自己做。通过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来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顺应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常监督,多表扬

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始阶段,对道德判断完成从外部接受转向现成规则,这一阶段称为强制性阶段。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它能促进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行为越来越好。教师对学生已养成或开始表现出来的好习惯常加以表扬,会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学生就会高高兴兴地继续保留这种习惯,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一种好习惯。

三、内容系列化

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要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注重学生年龄差异,制订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教师可制定不同的教育要求:低年级养成期教育,着重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如学习、生活、劳动的习惯和基础文明方面的基础训练;中年级注意转折期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着重进行集体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的训练,并在基础文明的要求上提高一步;高年级注意少年理想启蒙教育,一方面巩固低中年级的行为要求,另一方面根据高年级的生活和理想实际,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方面的锻炼。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就能使行为训练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四、形式多样化

行为训练需要严格,也需要重复进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行为训练形式单一,总是老一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厌倦。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行为训练和指导,形式应该多样化,并采取灵活的方法,把行为训练和班队活动、社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劳动、文化娱乐活动、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公益性活动等,激发、加深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进行行为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教师要天天提,课课提。在晨会中,对学生做具体要求,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有关辅导活动或举行有关的主题队,在课余针对实际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

五、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教育者有爱心、耐心和恒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掌握这其中的教育艺术。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参考文献:

[1]赵芳莉.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2010(07).

日常养生范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幼儿而言,节约粮食和如何节约粮食、基本没有观念,因此很难对自己约束自制。

幼儿的良好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老师、家长的任何行为习惯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所以,我谈谈老师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粮食观念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日常进食不浪费

(一)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

一些幼儿在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饼干、点心乱丢乱扔,这种现象在班级里时有发生。家园互相配合,让孩子知道过去人们经常挨饿的艰苦。家长也对此非常认同,表示不要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我们自己应当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我班家长当中大多的祖辈,小时候都曾受过苦,挨过饿,对于什么是苦,什么是饿,他们有深刻的感受。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生长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如果家长老师没有刻意引导,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过去人们经常挨饿的艰苦。因此除了幼儿园内教育孩子日常进食不浪费,还动员奶奶们参与“爱惜粮食从我做起――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家长助教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

(二)看新闻说这浪费的现象

新闻中蕴涵着教育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动态的导向作用,同样也给孩子带来五彩缤纷的知识资源。

在“爱惜粮食 从我做起――看严重的浪费现象”活动中,定期为幼儿读报,与社会信息同步,让幼儿了解当前浪费粮食现象的严重,并请幼儿讲述自己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以后应该怎么做。同时也鼓励幼儿一起讨论节约粮食的好办法,把自觉爱惜粮食的做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爱惜粮食”这四个字深深扎根在心中。

(三)比餐盘倡导“光盘”行动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美德叫光盘。”对幼儿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其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和力量。现在的幼儿生活有保障,不至于饥渴挨饿,自然会出现挑三拣四的习惯。说是吃完饭,但餐盘里总会留下一些剩菜或剩饭。

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涂抹什么样的颜色,构筑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多实行分餐制。吃饭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一份吃光。在这种“节约、不剩饭”的氛围引导下,倡导幼儿都以“光盘”为荣。

同时引导家长,让家长在幼儿在家时,为孩子准备专用的小号餐具,根据孩子平时的食量,盛出正好的量,鼓励孩子将饭菜吃光,让孩子从小养成不剩饭的好习惯。而不是用和大人一样的碗,给孩子盛一大碗,再告诉孩子,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样就会使孩子养成挑食、剩饭的习惯。

二、日常用餐少挑食

青菜不吃,萝卜不要,噘着小嘴,噙着眼泪……面对挑食的幼儿,我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以三点措施引导幼儿日常用餐少挑食,积累选择粮食美德。

(一)提问上下工夫

幼儿一上餐桌,面对几个菜,不要先问他想吃哪个菜,如果这样处理,他自然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别的菜都不再动了。不如这样问他:先吃萝卜还是先吃芹菜?这样的问话其实是给他一种暗示:萝卜、芹菜还有别的菜都是要吃的,只是可以有先后的问题。待幼儿吃了,表扬他,鼓励他下次可以再多吃一点。

然而,这次不挑食并不代表下次也不挑食。幼儿反复挑食的不良习惯,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差,对已经纠正过的问题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在矫正幼儿挑食习惯时,也要坚持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实际出发。

我们也经常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给幼儿介绍这些食物。比如个别幼儿不喜欢吃胡萝卜,那就讲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故事,鼓励幼儿学学小兔子,吃一口胡萝卜。当然不要一次逼他吃很多,只要他尝试了就不错。尝试多了,他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不太习惯的味道,并从中获得更多愉快的体验,由不吃到逐渐会吃,慢慢改变挑食的习惯。

(二)粗粮里做文章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能只给他们爱吃的东西。各种粗粮如小米、玉米、高粱米等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具有平衡膳食、改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都应引导幼儿食用。可很多幼儿却不愿意吃。

因此,要给幼儿讲解什么是均衡摄入营养,还可带领幼儿到蔬菜区观察蔬菜的生长,给幼儿讲解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什么养料,并提出如果少一样行不行这样的思考问题。也可以拔一颗蔬菜回教室做实验,不给它浇水,几日后蔬菜就蔫了,以此告诉幼儿这就像小朋友挑食一样,少摄入一种营养,会造成身体不健康。

(三)自身上树榜样

用餐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吃豆腐。”“老师,我要吃肉,不吃青菜。”面对挑食的幼儿不能采用强硬的话语。如“不可以”、“必须吃”等等。这些话只会让幼儿吃得委屈,而且还会因为老师强硬的语气让幼儿更加排斥不爱吃的食物,可以采取示范的方法。

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因此作为教师不应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或者在孩子面前讲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幼儿不爱吃青椒,认为青椒很辣,老师可以先示范性地吃一口,尝一尝,告知幼儿不辣,再请一名勇敢的幼儿尝一尝,证明真的不辣,这样幼儿就能逐渐克服对某种食物的恐惧心理。

三、日常种植尝辛苦

(一)知道播种收获的漫长

由于幼儿年龄小,一般没有直接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他们对于粮食与种植生产粮食的辛苦是联系不起来的。更很难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缺少尊重粮食的意识。

日常生活中老师、家长应让幼儿知道粮食从播到收的漫长过程,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也可在进餐时,让幼儿观察食物,说一说这些食物的原料是从哪来的,是地上的、树上的、还是水中的,浪费不得,从小养成知粮、节粮、爱粮的好习惯。

(二)流下松土除草的汗水

我力求通过带领幼儿参与幼儿园内种植园地的劳动、让幼儿真正付出汗水来规范他们的浪费行为,更好地为其健康成长服务。

通过松土除草等简单劳动环节,让幼儿初步体验劳动的辛苦,以及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组织幼儿开展爱惜粮食的田间实践活动,如《拔萝卜》、《收获玉米》,或边劳动边教幼儿学唱《感谢歌》,潜移默化地给幼儿灌输尊重食物,感谢种植粮食的农民伯伯的情感。

(三)品尝劳动成果的甜蜜

田间实践活动《收获玉米》后,我们请食堂人员煮好玉米,幼儿围在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其中有几位幼儿平时不爱吃玉米,以前要么得经过一番动员、要么就吃几口,可这次却不一样了。不用动员,更不是只吃几口,他们几个与别的幼儿一样,把自己的那份啃得干干净净。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对此产生了好感。

日常养生范文5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值日生;图示;监督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68-01

上美工课时,老师都会向幼儿强调做完手工后要及时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每次总会留下不少垃圾,并且没有幼儿承认是自己扔的,谁也不愿承担这个责任,幼儿对老师课前讲的规则忘得一干二净。对于幼儿来说,规则对他们还不具有太强的约束力,他们还不能把规则当作一种义务去遵守,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交往水平和社会合作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利用值日生工作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值日生工作有其独特的实施价值和意义。

一、根据常规制定适宜的规则

值日生工作是幼儿们都很喜欢的,都愿意帮助老师、阿姨完成班里的工作,他们觉得当值日生是很光荣的。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老师的说教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作用不大,教师应该让幼儿通过切身体验和自主发现来建立规则意识。而值日生工作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值日生帮助老师和阿姨管理幼儿,并对他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幼儿们玩雪花片时,可以小声讨论,但不可以大声吵闹,如果值日生提醒了吵闹者三次,还没改正,值日生就有权没收雪花片。

二、巧用图示语言帮值日生看懂规则

幼儿园的孩子很多都不认识汉字或者认识的汉字很少,如果将规则用汉字说明,幼儿是很难读懂的。读不懂规则,又何谈遵守规则呢!所以,教师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幼儿是否能看明白规则的具体内容。图画是幼儿的第二语言,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图示语言制定幼儿能看得懂、读得明的规则。可以让值日生亲自为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制定规则,并制作成墙饰,让幼儿共同遵守。这时候,幼儿就可以将他们制定的规则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让孩子制定饭后活动规则:星期一应该干什么,星期二应该干什么,应该协助老师和阿姨干什么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值日生一眼就看明白。这样,幼儿们就会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值日生了。

三、对出现的新矛盾要及时设法解决

为了便于对幼儿的管理,制作了管理表格,要求记录者做好记录工作。规则初步形成,由于记录者是第一次接触此类表格,而且要求记录者自己发现与主动记录,所以出现了记录者错记或漏记的情况,不能完成好记录工作。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没有老师的提醒,幼儿不能及时做好记录工作。第二,幼儿不能正确书写日期,如×月×日。第三,出现重复记录的情况,如将星期二的值日生记录到了星期一,不会从横排竖列看表格。第四,因为不认识字,记错了“值日生”。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采取了新的措施:第一,要求记录者记录时邀请值日生一起进行,让值日生辅助记录者的工作(值日生将自己的名字指给记录者),这就避免了因为不认识字而记错的情况。第二,针对重复记录情况,指导幼儿观察表格并了解表格的记录形式。第三,对日期的正确书写进行具体指导。通过以上第一阶段规则的实施,规范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了,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小小预报员”“值日生工作职责表”等,明确和规范活动的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观察与记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规则意识并且形成相互督促与促进的习惯。

四、巩固旧规则提出新规则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渐建立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上一阶段的经验,又对下一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期进一步帮助幼儿建立和巩固规则意识,于是,对记录表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天气情况的记录,每天邀请一位幼儿作为“小小预报员”, 公布每天的日期及预报当天的天气情况。

五、教师和同伴是值日生执行规则的有力后盾

教师与幼儿通过共同商议制定了规则,有了规则以后,就要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但是,每个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帮助每个幼儿都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规则意识,发挥监督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监督,是由老师、同伴及幼儿的自我监督共同进行的。有监督行为,则必须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跟进,才能使监督具有效力。所以,师生又共同制定了新的规则,比如: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不能倒爬滑梯;如果有幼儿倒爬滑梯,那么就惩罚他停玩一次。根据此规则,大家相互监督,增强了规则意识。

六、结束语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生活也需要大家遵守规则,才能提高活动秩序、活动效果。所以,要注重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牢记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愉悦的探索发现、快乐合作、相互监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娟.蒙氏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7).

[2]吴红.集创游戏在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6(14).

日常养生范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中,有关五大领域中的社会领域目标中就有一条“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就是要求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时期的自律性虽然还没有具体地展现出来,但正在孕育着,我们的教育要随时准备催发幼儿自律的幼芽,要在幼儿的认知领域里对幼儿进行培养。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现象不容忽视。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常会发现开展活动时,一开始,幼儿会对提的要求有所响应,但实行一会后,就全乱套了,各自有各自的玩法,规则也就被幼儿们给淡化了。针对幼儿的这一表现,我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目标

通过计划实施,加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自律能力的培养,让幼儿有更多的提高。

三、研究对象与时间

研究对象:幼儿36人,男17 人,女19人

研究时间: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

四、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自我整理习惯的养成。

第二阶段:安全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第三阶段:家园同步共同指导教育。

六、研究成果

总结的自律的几种训练方法如下:

(一)运用生活提炼,结合幼儿自身的知识水平让幼儿学会自我暗示、自我监督。

蒙台梭利曾对幼儿特别是3岁幼儿的心理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她认为“当3岁的儿童首次来到学校时,他还是一名处于被击败的边缘战士,对于掩盖其内在天性的事物,他已经采取了防御态度。他在笨拙的运动、模糊的观念和努力抵制避免成人的强制中,形成他的纪律和智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需要的首先是一个能够任其内在天性得以驰骋的自由发展空间;其次才是教师的正确引导,给他们提供机会和消除障碍。

所以我们对幼儿的教育首先要考虑幼儿自身的学习,例如在公开课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可能会受到影响。我们可以事先就告诉幼儿“今天,会有一些客人老师来看,小朋友要好好表现给他们看。”这样给了幼儿一定的提示,不会给幼儿太多的新奇,幼儿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所控制,不太会过多受旁边其他老师的影响。

(二)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

作为幼儿园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现在的幼儿越来越难管,“难管”的表现之一就是规则意识差,在活动中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自律性差。而一般的规则都是老师,家长事先都定好的,幼儿只是实行者,很多规则是从成人的角度,有些幼儿根本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在实行会遇到困难,幼儿自律意识也不能很好培养。其实,不妨让幼儿自己试着让幼儿来制定规则。如幼儿抢着玩新玩具经常会碰到,以前常会是老师根据情况帮着解决,但这次我就让幼儿们来解决,就有人提出可以用石头、剪刀、布,谁赢谁玩,被所有小朋友认可,后来幼儿们碰到这事都会用这方式。

(三)树立榜样的作用。

榜样包括成人的榜样作用和同伴间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自律行为形成有重大影响。在幼儿游戏、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往往只是等候幼儿的召唤,而不是对幼儿过多的干预。从我实际带班情况发现,在我心情烦躁时,特别是教师自律能力差,将自己的忧虑和缺乏冷静的烦恼传染给幼儿时,幼儿那天的表现往往也是烦躁不安的。他们会戏耍材料,不正确地使用玩具,交往时的行为也比较过激。教师烦躁地穿行于幼儿间指导时,幼儿往往也东张西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每天呈现给幼儿的都是最好的,那无疑也会促进幼儿自律意识的发展。其次,家长的表现,要与家长联系,共同指导幼儿。例如在整理玩具上,在家时家长也能让幼儿去尝试。再次,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对幼儿来说也是很好的教育,幼儿是很好的模仿者。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幼儿跑开了,会有好几个人跟随。所以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如在活动中对一些表现好的幼儿,及时向幼儿介绍,这样幼儿就会学习。

(四)发挥“游戏”教育的作用。

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游戏是为将来生活作准备”。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让个体不必需的本能动作,为当代的复杂的活动作准备。”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儿童进行游戏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让幼儿试验自己的能力,知道他们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这使我们了解到游戏不仅是幼儿的需要,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和良好性格形成、发展的条件。

我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也有了一些认识:游戏中的交往尤其能促进幼儿自律意识的发展。因为虽然在游戏没有外在的强加的目的,但为使游戏顺利进行,幼儿必须克服困难,约束自己,在与被人交往中调整自己并达到自己的游戏目的,这时教师给与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及时地提出问题促使幼儿主动思考,这样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反省自己的在交往中有什么不自律的地方会导致什么。如:幼儿们在完成一份作品或完成一个角色所承担的任务,特别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幼儿心甘情愿地服从规则、迁就别人的想法、直至最终完成任务,在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自律意识随之增强了。幼儿在自由安静的环境中,从事着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他们专注投入,对他们来说希望的只是安静,这是幼儿自律行为渐渐形成的标志,相信幼儿有能力达到自律。

以上这些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体会,幼儿自律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我们每天的坚持。自律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将有益于终生,要让孩子学会自律。作为幼儿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着幼儿自律行为培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