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保健论文范例

日常保健论文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部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2实施“三个行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目的是建立健全与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推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使社会各方参与的学生健康促进网络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促使中小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超重、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2.1推进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行动计划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每周各年级安排2节体育活动课(共90min),确保在学校推行“阳光体育课间活动”,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学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方案并向家长公布。因地制宜地开展“双A体力活动”,即适宜的(Appropriate)、有氧的(Aerobic)、每天2次、每次30min的体力活动。依托“体育社团”平台,5年内实现80%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2.1.1“双A”体力活动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双A体力活动”为基本原则,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学校-家庭-社区配合、有氧运动为主、每次0.5h~每天1h”的体育活动模式,如组织学生每周参加“五个一”活动(一次跳绳、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远、一次俯卧撑、一次耐力跑)。

2.1.2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统一规定全校的早操活动内容以集体跑操为主;课间活动内容为校园集体舞、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分班级特色体育活动(如武术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项目),其中校园集体舞为必须开展的项目。推荐实行35min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阳光。

2.1.3组建体育社团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长绳、围棋、跆拳道等多种社团,为全体同学提供交流平台。规定各个社团的活动时间(如周四16:30-17:30),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初中主要开展舞蹈、韵律操等技能项目;在小学主要体现小场地、小器材、小游戏、小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活动。深入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内涵。要求全校教师每天早操、课间操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将阳光体育运动与社会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道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2落实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制度,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2周内、期中或期末考试前2周进行学生肥胖、近视、饮食模式、睡眠质量、情绪健康、健康行为等健康素质监测,保证每学年每个年级学生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建立学生的健康素质档案。根据健康素质监测结果进行三级预防服务。针对普遍存在的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采取健康教育、行为训练、环境改造等措施,共同建立包括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社区、专家相结合的社会生态学干预联动机制。

2.2.1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学生身心健康监测要覆盖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并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内进行。监测内容包括:(1)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下列方面挑选指标。①体格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等。②心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耐力跑等。(2)疾病或异常,包括近视、伤害等。(3)因病缺课状况,包括因病缺课率及其病因分析等。(4)生活方式与行为指标,如睡眠行为、视频行为、饮食模式、体育锻炼、用眼行为等。(5)心理健康监测,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症状、抑郁焦虑情绪、自杀和自伤行为、心理应对方式、亲子依恋行为等。

2.2.2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学生健康素质档案。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视力不良、营养不良、饮食、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标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学生近视眼综合防治。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用眼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用眼习惯,推广适宜技术,设计教室环境模板,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和眼放松行为,遏制近视低龄化和高发率。(3)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推广体质量指数个人监测,营养教育要强化家庭和个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积极推广“双A”体力活动。(4)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因病缺课动态分析与(往年)同期比较制度,加强与当地CDC合作报告和监测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组织专家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关键控制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练等制度。#p#分页标题#e#

2.3实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针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与行为、考前焦虑等,由儿童发育心理学专家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倡导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团体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实施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氛围等,倡导学校和家长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面向全员(师生、家长、社会)、全程(深入课外、校内外、特别是班级与家庭)、一个部门为主(心理教育中心)、设置专兼职心理教师、多种工作方式(心理辅导课、展板、专刊、心理健康监测、学生心理小组、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培训、个别辅导、电话专线、网上信箱、讲座)等。

2.3.1以心理社会应对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健康促进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对健康行为的执行能力和对问题行为的预防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活动包括学生训练、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学生训练主题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等。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业儿童精神卫生工作者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变。家长培训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2.3.2组建学科渗透师资队伍组建“以专职带兼职,以兼职带全员”的学科渗透师资队伍。学校成立心理辅导中心(负责管理与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至两名专职心理教师牵头,面向全校组建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有“B证”以上资格或有参加过较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班培训经历的教师均要加入心育队伍,努力使学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

2.3.3新课程中学科渗透心育学科渗透心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科类课程: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自然学科类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团队建设

多年来,我国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妇幼保健机构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数量不断增多,对各级医疗机构是个严峻考验,妇幼保健机构压力尤为凸显。三甲妇幼保健院需要承担各地区危急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抢救诊疗工作,诊疗技术更需健康、持续提高,发展的思路应是由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化,依靠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研究型医院是现代医院发展和管理的一种新模式[1]。目前,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科研管理队伍、科研人员培养管理以及科研管理机制与科研工作发展不相适应。本文将从当前医院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科研工作走向良性循环方向。

1科研管理体系不健全

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科研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应该与医疗质量同等重要,都是医院科学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1科研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1.1.1科研管理队伍考核机制不健全

多数医院领导为了鼓励临床人员从事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单位科研奖惩制度,却忽视了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条例,与普通行政人员工作价值衡量标准一样,使其劳动价值和工作繁琐程度、教育程度不成正比,忽视科研管理人员的合理薪酬分配。未将PDCA循环管理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2]。

1.1.2“大锅饭”政策错误导向

医疗机构科研管理人员无明确职责分工,管理方向和任务不清晰,带来权责利不确定,没有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科研管理人员易工作厌倦,丧失科研管理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科学规范管理科研,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研究进程和产出。

1.2科研环境有待改善

1.2.1科研信息化建设缓慢

医疗机构并未正确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单位的科研信息数据建立只局限在部门之间,信息公开意识和手段薄弱,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执行的单线条上行下效模式,一份完整的科研申报是多部门协作的结果,对科研材料起支撑作用的数据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而是不断重复有关部门之间的传统沟通方式,降低科研申报、管理、总结的效率。

1.2.2数据库建立尚未得到领导的重视

科研需要数据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只有建立完备的数据库,才能方便临床人员从外界获取更新后的信息,也使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上便捷有效,但目前科研数据管理缺乏有效数据分析和获得途径,数据时效性低,利用效率低下。

1.3科研团队建设需进一步重视

1.3.1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少,任务重

三甲妇幼保健院科研管理部门往往设在科教或医务部门,承担大量行政事务工作,科研管理只是其中很小项工作。矛盾的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复杂,管理周期长,涉及到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开题、阶段性督导、验收评审、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学术交流的组织、科研成果评奖推荐、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等;根据医院专科特点制定医院整体科研工作发展规划,专科多,任务繁重;应对不同部门对各层次项目不定时检查,录入在研项目工程,建立完善医院科研资料库等。“二孩”政策出台后,国家卫生科研机构对妇幼保健方面进行政策倾斜,三甲妇幼保健院获批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变大,但发展中的三甲妇幼保健院的科研管理人员不能满足科研增多带来的需要,不能有效规范管理临床科研,影响科研项目正常有序实施。

1.3.2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化培训

医院领导比较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或科研项目申报,忽略科研管理人员管理素养的提高;部分科研管理人员非专业出生,缺乏科研管理经验,素质提升相对缓慢,管理能力不足或严重欠缺。医疗机构忽视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经验源于平常工作摸索,遇到问题习惯按程序来解决问题,影响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甚至科技成果的产出,阻碍专科建设发展预期达到的目标。

2改进科研管理的措施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以科研促临床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需要解决阻碍科研工作进程的问题,使科研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结果,产生附加值,带来科研效益最大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目前科研管理人文环境,提出对策建议。

2.1完善科研管理人事制度

科研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科研管理等,是专业化管理,需要专人专业管理,实现科研管理职业化。随着科研立项层次的不断提高,科研管理的职责和要求也在不断丰富,科研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管理技巧和效率,适应科研管理步伐。

2.2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奖惩制度

制度是工作的有力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科研立项申报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科研管理人员服务制度、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使科研工作有章可循。制度落实尤为重要,要强化制度的落实工作。管理要奖惩分明,以奖励为主,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工作日常化、制度化。

2.3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资源共享

医疗行政机构重复低效率工作模式的弊端在科研管理上尤为突出,信息交流途径受限,数据库在很多医疗机构都未正式建立起来,阻碍了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信息及时获取。为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医疗机构整合内部信息获取模块,建立资源数据库,优化信息接受、获取途径,可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2.4提高管理工作要求,追求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对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科研管理同样重要。精细化管理要贯穿科研管理全程,科研管理部门在此发挥桥梁作用,申报标书的质量是保证项目中标的基础,科研项目从申报开始,抓住申报要点,组织专家评议,完善标书,提高标书质量;项目获批后,加强项目管理,制定科研进度表,完善年度、季度科研小结;科研管理部门对在研项目进行跟踪、督促,有效协助科研人员,解决科研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进入尾声,科研管理人员结合项目任务书,对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指标、任务进展开展精细化管理,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提升科研结题质量;结题后,科研部门及时转化成果,应用于临床工作,提升临床诊疗技术能力和水平,实现科学研究最终目标。以上工作需认真细致组织实施,环环相扣。除此之外,科研经费管理必须精细化管理,做到科研经费公开、透明、合理使用。

3我院近几年加强科研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医疗机构在医改背景下需重视以科研创新和科技兴院促转型,改变传统的只重视临床医疗,忽视医疗与科研结合的现象。下面介绍探讨本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在转型与改变之路上加强科研及其管理的做法,抛砖引玉。

3.1科学管理,将精细化管理[4]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

随着诊疗技术的成熟,科学研究是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的主要路径、重点专科建设所依手段。我院重视科研发展,出台《院科研管理制度》,涵盖科研项目的申报要求、程序、管理、评估、验收、成果奖励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等内容,确保科研整体工作有章可循;定期开展各级各期科研督导,帮助课题组解决实施过程的难点,持续高效完成科研项目。

3.2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

努力建设高质量专科科研队伍,科研领头人以研究生导师为主,科研骨干以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主治医师组成,按照职称和学历分配科研任务,制定《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制度》,通过任务下达、年度考核、周期考核等形式完成科研目标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与职称晋退挂钩,奖惩分明,进退合理,激发了科研创造力和积极性。

3.3出台并落实科研奖励制度

修订《院科技工作奖励办法》,设立项目立项、成果转化、项目评奖等奖励制度,并重视制度落实。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科研成果奖励。2016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下属医疗机构的科教研工作进行统计,将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科研奖励、中华级期刊论文、SCI论文、部级继教项目等科技成果进行统计,市财政专设奖励资金给予奖励,我院取得近50万科研奖励,院财务配套等额奖金奖励科研团队,提高了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和荣誉感。

3.4把握政策,积极申报各层次科研项目

“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妇儿健康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妇幼保健研究工作,市科技局、省科技厅设置人口健康领域,在项目立项上给予重点倾斜,有效促进了科研立项。我院2016年、2017年分别立项地方科技创新项目示范科技惠民项目1项、省科技厅面上项目1项、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联动计划项目2项、省卫计委科研项目2项、省妇联科研项目2项、市科技局科研项目5项、市卫计委科技攻关项目2项。凭借我院是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研平台,联合大学申请国家自然基金2项,科研总基金达237万,按照科研计划配套科研资金。综上所述,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应引起长期重视[6]。抓住深化医改的机遇,加强细节管理,培训科研管理人员、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评奖等工作,将科学的管理深入到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立项科研成果产出效益最大化、科研成果呈螺旋状递增,进入良性循环,稳步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最终服务临床和百姓。

参考文献

[1]李娜,詹启敏.科技创新与研究型医院竞争力[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4,1(1):66~70.

[2]宋健.PDCA循环在绩效考核指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信息化,2016,19(20):76~77.

[3]闫华,郝梅,武亚琴,等.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42~44.

[4]韩爽.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8):21~22.

[5]周爱平,储召群,张乐,等.南京鼓楼医院科研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2):59~61.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精细化;管理

幼儿园的精细化管理质量决定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代表着一所幼儿园的形象,体现着一所幼儿园的园本精神。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要打造精品幼儿园,保持高质量的幼教服务水平,就需要用精细精神来维系、来支撑,将这种理念渗透于幼儿园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保教工作的全过程,以此来促进幼儿园整体工作上层次,上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管理的精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建立精细化的制度管理体系,确保园所管理制度化

(一)完善制度管理

我们非常注重健全园内各项规章,以“人人有职责、事事有规矩”为目标,根据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和完善了42项制度和规定,既有人事管理制度、考勤奖惩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又有家长工作、社会活动等涉外关系制度,既有约束性制度,又有引导、激励性制度,使管理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让幼儿园管理文化自然溶于规范运行与高效实践中,做到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质量。

(二)实行民主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机制,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工会等组织的作用,构建“领导—教职工-家长”三位一体的互动的民主管理方法,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工作的透明度高,定期召开园务会、教代会、家委会,积极听取教师与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向全园教职工和家长广泛征求意见及建议,让教职工和家长普遍参与,增强了管理活力,形成宽松、和谐、诚信的管理气氛,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愿意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全园形成了良好的你追我赶、争优争先的工作氛围。

(三)实行人文管理

建立“管理加关心、信任加激励”的人文管理模式,关心教职工的家庭与生活,让管理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民主人文的工作环境,使全园工作协调运转。另外,我园在实施硬性管理的同时,也注重有“情”的弹性管理,在柔情似水的清一色的女性单位中,我园特别注重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中,领导率先垂范,吃苦在前;生活中,哪位老师有难事,园长、老师们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感到我园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同事间的真情厚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更增强了我园教师的凝聚力。

二、实行精细化的师资队伍管理,确保教师发展优质化

(一)园内外学习自学相结合,以“学”促发展

我园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回园后举行“外出学习分享会”,向全园教师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开放教师阅读角,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让教师将自觉学习养成习惯,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网络学习,不断给自己以新鲜信息的滋润。通过同伴互助、交流切磋,使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教育教学分年级段管理,以“帮”促发展

我园设置保教助理,分段负责指导小、中、大各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常态化教学活动的管理。从抓教材、抓教法、抓学法、抓教师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保教助理负责组织各级组教师集体备课,了解熟悉教材重点、难点,讨论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到班级跟班指导,从“幼儿的参与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方面及时进行反馈,提出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快速提高。

(三)以教学反思提升教学经验,以“思”促发展

园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我园围绕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指导这一思路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专门设置观察记录本,要求教师记录幼儿的学习表现和个人的教学行为,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剖析,在教研活动分享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由同伴共同讨论,老教师给予指导,个人提升,撰写成教育教学论文,大大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改善个人教学行为。从案例分析和反思中进一步激发老师的认识潜力、分析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开展精细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开展有效化

教育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其质量好坏是幼儿园生存的关键,也是幼儿良好发展的基石。为此,我们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教学有效化地开展。

(一)落实教研管理制度

对于幼儿园管理来说,教学工作是核心。我们的做法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业务园长--保教处--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首先,制定可行的教研计划,切实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坚决杜绝一些表面的,难以实现的活动。其次,抓制度、计划的落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制度计划制定的再好,如果不加以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对教学工作来讲,将毫无效率。我园由园长、业务园长、保教处主任参与或定期听取教研组长组织的活动与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设意见。实施以往的“集体备课”、“案例交流”、“活动反思”等较好的教研做法,从而使教学、教研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严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教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认识,保证常规执行的一致性。要求教师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保证班级常规执行的一致性。通过多种形式增进幼儿对一日活动常规的理解,促进幼儿对规则的习得。一是用音乐指令来提示,即在来园、早操、区域、午睡、起床等几大环节播放不同的音乐指引幼儿活动,每天播放,形成动力定型,培养幼儿有序做事。二是图文并茂助理解,通过运用养成教育儿歌结合微课的形式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帮助幼儿掌握活动常规的要领。三是游戏活动隐规则,如结合角色、结构、表演等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幼儿在玩乐中自然习得,避免脱离实际的说教。

(三)抓好一日生活环节

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课程,都蕴含着教育契机,所谓“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发展目标应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不管是生活环节还是教育环节;不管是集体教学还是分组教学;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区域活动;都要考虑周全细致,安排合理到位,活动环节紧凑有趣,充分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合理组织活动。为此,我们从晨间接待、晨练、早操、教学活动、户外活动、自主区域游戏、进餐、餐后活动、午睡、起床、盥洗等环节,都制定了详尽的管理细则,以实现一日活动管理的精细化,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四、开展精细化的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幼儿身体健康化

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在工作中做到求精求细,建立由园长总负责、分管园长亲自抓、保健医生主要抓、保教人员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卫生保健分级管理模式。

(一)全员重视,促进保教工作整合化

教师、保育员是幼儿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所以日常的卫生保健工作应走进班级、服务班级,融入一日生活当中。我园设立“幼儿一日生活管理记录表”,坚持每天记录幼儿各个生活环节,如情绪、进餐、午睡、大便、吃药以及个别儿童的特殊情况,并反馈给家长。这大大有利于班级和家长及时掌握幼儿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

(二)强化预防,形成防控工程系统化

由于幼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容易感染疾病,我们就从各方面入手全面加强预防工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疾病防控体系。首先制定严格的分级卫生检查制度,制定卫生保健工作每日、每周、每月检点,例如每日必查项目有:活动室寝室通风、杯子、毛巾、餐桌、餐具、寝室卫生、卫生间、楼道楼梯等。其次强化晨检工作,晨检时严格按照一问、二看、三摸、四查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各类传染病的流行传播。最后严格卫生消毒程序,幼儿使用的杯子、毛巾、点心盘等每餐高温消毒;玩具、橱柜、厕所、室外走廊每日用消毒液消毒;活动室、午睡室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

(三)完善管理,形成膳食管理科学化

合理营养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为保证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获得必需的营养,我园做好幼儿营养膳食工作,科学配餐,达到花色品种多样化,保证蛋白质、热量及各类维生素营养比例平衡,而且幼儿食谱每周都在公示栏上公布。

五、开展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具体化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我园始终本着“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宗旨,坚持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努力创建管理有序、保卫有力、教育有效、园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

(一)健全组织网络

幼儿园成立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园长为组长、分管副园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管理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局面。

(二)强化基础保障

一是强化“三防”保障。在人防方面,我园配备了三名专职保安人员,落实24小时值班及巡查制度。在物防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在保安室增设了盾牌、催泪喷雾、警棍等安全器械一批,添置了“校园110”警务室装备,为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在技防方面,我园配备了76支摄像头,做到幼儿园重点部位无盲区,24小时监控,安装了智能安防联网报警系统,紧急突发事件情况下实施一键报警。二是强化设施设备保障。在设施设备管理方面,做到“三落实”,落实设备设施管理责任人;落实设备设施管理责任人职责;落实与设备设施的日常检查、保养管理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设备设施符合安全质量标准、排除安全隐患。

(三)加强安全管理

一是执行门卫制度。幼儿园严格执行门卫制度,执行来访登记制度、持卡接送制度等,按时开关大门,严防幼儿独自离园和闲杂人员进园。二是落实领导巡班制。每日领导班子值班人员督促班级教师落实安全责任,每周安全领导小组专人对园舍、食堂、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检查,每月由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建立安全检查登记制度,发现问题,立刻整改。层层督查,使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三是加强食品管理。食物安全是关系孩子身体健康的大事,我园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对伙房的日常管理。操作程序中实施验收、清洗、切配、烹饪、留样等,环环相扣。严把食品采购关、入库关、出库关,对供货商我们坚持索要“三证”,杜绝“三无”产品进园。

(四)严抓安全教育

一是安全常识天天讲。日常教学里,我们时常将安全放在首位,在游戏前,先围绕“安全”订下规则,紧抓常规;离园前10分钟,幼儿园便响起“养成教育儿歌诵读”,我们把安全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认识规律和特点,编成朗朗上口的安全儿歌及安全故事,让孩子通过诵读、游戏等形式天天讲,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习惯。二是安全活动周上。幼儿园每周五下午都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通过故事展示、视频观看、互动测评、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学习安全知识,使安全知识通过愉快的游戏无形中植入幼儿的心中。每个学期,我园小中大班级都会开展不跟陌生人走、不被欺负有办法、不在厨房玩、上下楼梯要注意、危险的小圆珠、尖利的东西会伤人等安全教育活动。三是安全演练月月开展。幼儿园每月开展安全演练,在安全演练中全体教职员工各司其职,成效显著。幼儿园应急演练内容涵盖面广,其中包括:消防演练、防震防踩踏演练、防暴演练、防拐演练等。每月的安全演练既增强了幼儿的安全避险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安全自救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园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的能力。四是安全专题人人做。我园认真落实茂名市学校教育平台专题教育活动工作,要求老师“紧抓、紧盯”,要求做到100%的教学任务完成率以及家长完成率,教学效果显著。

六、开展精细化的家园共育工作,确保家长工作深入化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

各年级以体验式养成教育主题教学为主线,向家长介绍主题教学的教学形式,需要家长配合开展的亲子艺术活动等,让家长了解主题教学的目的与形式,明确亲子活动中的具体做法,有目的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活动中期在家园联系栏、作业栏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让家长随时了解教学的进程,及时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在活动中展示园本特色课程——体验式养成教育主题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游戏、操作,亲身体验有趣、好玩的特色教学活动,让家长们从中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召开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

由各班选举7位共112位家长担任家委会成员,幼儿园领导班子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充分调动我园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幼儿家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作用,体现管理科学性,实现家园共育。

(四)构建家园网络互动平台

我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及时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的信息,还要求每个班级都开通QQ群或微信群,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让繁忙中的家长也能及时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在园的受教情况,及时落实信息反馈,实现了有效的家园互动。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亲子活动

通过组织小小运动会、庆元宵活动、庆三八活动、庆六一活动、“走进自然,家园同乐”亲子游、“亲子阅读节”、“温馨母亲节”、“亲子晨练”、亲子社会实践、“快乐父亲节”、“亲子徒步节”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小礼物、一起阅读、一起走进社区、一起体验学习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不仅促进了小朋友身心的健康发展,萌发了小朋友感恩的情感,也更加密切了家园联系,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六)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每学期我园开展为期一周的家长助教活动,各班的家长们纷纷带着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堂,以崭新、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呈现给孩子们,弥补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不足,实现了家庭与幼儿园更为平等、更为广泛的教育互补。

参考文献:

[1]孙立明:幼儿园精细化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医院;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工作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医院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单位,一直处在风口浪尖,是廉政工作和行风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室是医院的基本单元,是连接职工与医院的枢纽和平台。科室廉政行风建设是医院廉政行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启用统一、规范的科室台账管理,开展廉政行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以台账管理为切入点,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医院廉政行风建设的途径与现实意义,提出了加强科室廉政行风台账建设的建议。

1科室廉政行风台账建设现状

1.1面上缺乏系统研究

医院科室廉政行风台账,是指各科室在履行廉洁自律职责和行风责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记录,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与方法整理出来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影像等资料的总称,是医院对科室进行廉政行风管理和监督的工具[1]。目前,医院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设计、实施、效果评价、持续改进等规范化研究仍呈空白化状态,检索近五年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网等知名搜索平台,鲜见相关研究论文。现实中各级医院对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实践和探索也较少,还未形成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体系。

1.2科室负责人认识不足

各级医院都高度重视廉政行风工作,但在医院科室层面呈现出应付式、碎片化、零散化现象,科室廉政行风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资料不完整。主要原因是科室负责人对廉政行风工作缺乏系统性认识,思路不清晰,不知道廉政行风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好,在廉政行风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创新作为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1.3资料收集人员业务不熟悉

科室廉政行风资料收集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台账资料管理“随意化”比较严重,应开展的工作没有开展,已开展的工作记录不完整,应收集的资料未规范归档等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科室廉政行风资料管理人员不固定,更换频繁,资料保管不善、交接手续不全,导致资料丢失问题时有发生。

2淮安市妇幼保健院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实践

2.1科室廉政行风台账设计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将上级部门对医院廉政行风工作的要求进行认真梳理,结合医院实际,列出科室廉政行风工作任务和要求清单,印制全院统一、规范的《科室廉政行风台账》,包括2个环节22个项目。台账囊括了科室廉政行风工作的全部内容,实行“清单化”“图文式”管理,使科室廉政行风工作“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什么时间做”一目了然,通过台账引领工作、提醒工作、记录工作、展示工作、交流工作,体现了科室廉政行风工作的计划性、整体性、监督性和规范性。第一,织管理环节。包含上级部门和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领导讲话、各种学习培训材料;医院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医院下发的科主任及各类人员岗位说明书、权力事项;科室廉政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联络员名单,组长和联络员工作职责;科室廉政行风工作计划、半年小结、全年总结;科室及个人廉政履责风险点排查表、风险等级划分、防控措施、防控责任人;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建立的规章制度、制度执行情况评估及修订完善情况;科室和个人廉政履责风险防范承诺书;分管领导审核、审批意见和约谈记录;其他组织管理资料等10项内容。第二,日常工作环节。科室廉政行风会议及学习培训记录;病员满意度调查及病员座谈会分析、反馈、整改记录;科室及个人受表彰事项,包含上级及院内表彰,收到感谢信、锦旗等记录;廉政事项,包含拒收、退还、上缴红包、回扣、礼品等记录;科室及个人被上级和医院廉政行风处罚、提醒、约谈记录;重要节日廉政提醒记录、科主任对全科人员廉政行风约谈记录;开展便民服务、为民办实事项目记录;信访投诉处置、移交、反馈记录;医院统一打造的“幸福妇幼”品牌和科室自行开展的“一科一品”品牌创建项目记录;科室廉政行风宣传信息报送记录;科室全体人员廉政行风考试记录;其他廉政行风工作记录。本环节覆盖了科室日常廉政行风工作的12项内容。

2.2科室廉政行风台账实施

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科室分管领导对科室廉政行风工作的整体把控、指导、审核,体现“一岗双责”责任;二是科室主要负责人对本科室廉政行风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整体推动,体现科室负责人的“主体责任”;三是科室廉政行风联络员的日常记录和资料收集管理,履行台账建设的“直接责任”。三个层面中,选配好科室廉政行风联络员是关键。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将全院所有科室划分成53个廉政行风单元,人数较多的科室和病区作为一个单独单元,人数较少、科室功能和区域相近的科室组成联合单元,每个单元选配一名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但任联络员,党支部纪检委员、党员、干事等优先选配,配备后相对固定,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廉政行风联络员由院纪委、监察室进行培训和跟班查房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促使其尽快胜任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基础管理工作。科室廉政行风台账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记录、收集、整理过程,一是要注意时效性,一项工作结束,应立即记录并完善材料,以免事过境迁导致材料的散失;二是要按台账目录要求,进行查漏补缺,未开展的工作要及时提醒科室负责人,保证各项规定的工作按时完成;三是要注意台账资料的真实性,如实地记录和登记各种数据,对活动中产生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必须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对台账记录的内容,要配备有说服力的附件支撑,避免简单记录、草草了事,要全面、真实地反映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全貌。

2.3科室廉政行风台账运用

科室廉政行风台账将科室的廉政行风工作具体化、形象化、数据化,是科室日常廉政和行风工作的整体再现。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将科室廉政行风工作台账作为医院行政查房、廉政行风查房的必查项目,列为科室党风廉政考核、行风工作考核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科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评先评优和个人医德考评挂钩,对廉政和行风工作未完成的,实行一票否决,有效地提升了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地位和作用。

3思考与建议

3.1建立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意义

科室廉政行风台账,是医院各科室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履行廉洁自律和职业道德职责的内在要求;是开展日常教育,全面排查、防控廉政履责风险,整风肃纪,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要事项开展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的原始记录[2]。科室廉政行风台账是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的体现[3],反映了一个科室的组织、计划、实施、评估的全过程管理,体现了PDCA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现代管理工具。医院的业务性很强,科室负责人都是业务干部,其主要精力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由于缺乏廉政行风管理的培训和经验,对待廉政行风工作更多的是应付式被动地接受,很难在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有所深入和突破,医院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布置多少就做多少,目标不明确、主动性差、管理不到位。基于台账管理的科室廉政行风工作,克服了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了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科室管理者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强化日常管理,形成常态机制[4]。

3.2建立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注意事项

台账是工作的记录,也是成效的展台;是实践的梳理,也是创新的地方;是经验的不断积累与自我督促[5]。全面、真实是台账的基本要求,也是台账的灵魂所在[6]。全面就是要求台账必须完整、齐全,能够反映科室廉政行风工作的全过程,覆盖全体人员,不能只专注于重大事件,只记录科主任等主要人员,要以台账目录为纲,不缺项、不漏项,既完成规定动作,又可以不断创新,记录科室的特色工作,避免全院千篇一律,鼓励百花齐放。真实就是要求台账登记的内容和统计的数据必须与客观情况相一致,每个数据、记录都要认真对待,不允许有丝毫的含糊、推测,更不允许有虚假伪造的行为,只有真实地反映科室廉政行风工作的状况,才能对现实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3实施科室廉政行风台账存在的缺陷

目前,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建立的科室廉政行风台账是统一印制的纸质文本,需要人工进行记录,科室廉政行风工作有许多的图片、影像、实物等资料,场所遍布科内、院内甚至院外,人员众多且分散,科室廉政行风工作内容涉及组织建设、人员培训、风险管理、日常监督、信访投诉、调查评议、品牌创建等方面,工作量大,手工记录和实物收集使科室廉政行风台账的工作量变得十分集中,任务繁重,且资料易于散失,不利保管。从医院层面来看,纸质文本资料移动性差,也不利于对科室廉政行风工作进行远程监管、数据采集和综合利用。

3.4医院科室廉政行风台账改进建议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医院廉政行风信息管理平台,覆盖全院所有科室和工作人员,以信息化的优势给予纸质材料有力的补充[7]。一是对全体职工开放录入系统,个人廉政行风事项由个人进行录入,实物等资料可以拍成图片进行录入,经廉政行风联络员审核后分类记入科室廉政行风台账,减少科室廉政行风联络员专门记录和实物保管的压力,同时可增加全院职工的参与度。二是向全体职工开放浏览界面,利用医院网站、OA办公系统,不涉密的科室廉政行风档案可凭授权进行浏览,这既是一个学习培训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过程。三是提供远程监管,为院领导、院纪委、监察室、行风办开放授权通道,及时监督检查科室廉政行风工作,实时进行监管和审批,同时可动态调阅和利用数据,掌握医院的全面情况,推动全院廉政行风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华.医院廉政档案的收集与建档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7(11):73-74.

[2]张洁艳.新建医院如何做好廉政档案收集工作[J].浙江档案,2019(7):64.

[3]袁湘芸,王晓萍.从等级评审看医院日常工作台账的建立健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3):353-354.

[4]韩莉,杨坤,贾立敏等.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建立护理台账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0):142-144.

[5]卢逸.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台账的记录心得[J].时代教育,2014(9):108.

[6]邓海洲.谈谈档案工作台账[J].档案时空,2006(4):33-34.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5

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在自行筹资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地方优质资源和资金,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检查检验设备,如多维立体彩超、奥林巴斯无痛显微胃肠镜、DR及CT等医疗设备;完成了临床、医技共17个科室的建设,其中建成了5个特色科室:功能齐全的保健中心、体检中心、特色中医针灸小儿近视科、手足显微外科、泌尿结石碎石科等,为首长、官兵就诊和医疗保健提供了便利,做到了一般疾病诊疗、检查不出营区,减少了转诊。

1、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门诊部整体技术力量

门诊部在转型前,主要承担部队内部人员的门诊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医疗服务范围对象单纯,病种单一。同时,受部队编制的影响,医务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结构与门诊部建设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医务人员编配较少,技术力量薄弱;二是聘用人员由于待遇和发展受限,往往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而高学历人才和有影响力的专家型人才引进和留用困难。门诊部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是严重制约门诊部转型和阻碍门诊部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着力加强门诊部人才技术队伍建设。

(1)多渠道引进技术人才,增强门诊部技术骨干力量

门诊部建设的关键是人才技术力量建设,只有加强人才技术力量,才能为全面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一是从部队和上级医院选调技术骨干。近年来,门诊部在各级党委、首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发展和建设需求,先后从部队和上级医院选调优秀技术人才近20人,大大加强了门诊部人员技术骨干力量;二是聘请军内外退休专家坐诊,增强医院的技术力量。近年来,聘请了军地退休有一定资历的专业医师20余人,增强了医院整体技术力量。

(2)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一是门诊部每年按照医院的发展需求,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进修及送学计划,近几年先后有2/3的医务人员参加了在职人员培训、进修和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二是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疗技术新进展、临床诊疗新业务和医学优秀论文报告会,既有典型病例、病案病历讨论等,也有专科性和基础性的授课,并适当穿插卫生工作制度和医疗法规、医德医风等相关内容;三是定期邀请军内外专家来门诊部开展学术讲座。近几年,先后邀请军区总医院、省医院及华西专家讲课10余次,使医务人员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的诊疗技术手段;四是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军地学术交流活动和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自觉钻研医学理论。在门诊部医务人员中掀起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高潮,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和医疗实践经验都有了明显提高。

(3)引进地方人员技术力量,开展医疗合作化经营

由于门诊部编制受限、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建设和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门诊部领导及时转变思维模式,大力引进地方先进技术力量和资金,增加了胃肠内科、口腔科、手足显微外科、神经内科、肾脏病科等,拓宽了为官兵服务渠道,门诊部的建设规模和科室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3、认真落实门诊部职责,着力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首长、官兵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机关门诊部生存的根本,门诊部始终把对内医疗保障工作作为门诊部的中心工作,全心全意为部队首长和官兵服务,着力抓好部队内部医疗服务保障工作,赢得了首长及官兵的认可,在政策上、经济上、人才上等方面得到了上级党委、首长的大力支持,门诊部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深化官兵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树立为“军”服务意识

在经常性思想教育中,门诊部把为“军”服务思想教育活动融入到政治教育思想活动中,作为门诊部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为首长、官兵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军队医院、医疗机构的根本职能和生存根基。积极营造开展为军服务的良好氛围,增强医务人员服务部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牢固树立为“军”服务的思想和意识。

(2)顺应时代需要,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和年轻化趋势。在近年体检中发现,部队官兵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病、甲亢等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门诊部高度重视官兵生活方式病防治工作,广泛开展全体官兵健康教育。一是在营区内、门诊军人候诊室等场所,开辟生活方式病防治专栏,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二是利用上门巡诊、官兵就诊等机会,在官兵中广泛宣传不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和生活方式病的防治措施,许多官兵主动戒除了烟酒、改变了以往的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乐于接受低脂低盐饮食、生活规律和多运动等建议,大大降低了生活方式病发病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3)深化疾病预防,开展多元化医疗保健服务

一是用心抓好首长医疗保健服务。首长是部队的“主心骨”,首长健康无小事,抓好首长医疗保健工作是门诊部重点工作。门诊部保健人员全面了解首长及其家属的健康状况,每年根据首长的体检情况,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为每位首长建立医疗保健年度实施方案,并按照医疗保健方案做好陪同送检、请求上级医院专家会诊和定时巡诊,及时了解首长的健康状况,同时做好诊疗记录,详细记录每次用药、检查、会诊及专家建议、健康指导等,用心做好首长医疗保健服务,取得了首长的信任和支持。二是针对近年来部队独生子女增多的情况,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感恩教育。独生子女大多在家中受到溺爱,过惯了舒适、自由的生活,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门诊部领导多次亲自授课,从孔孟之道到当代先进人物事迹,深入浅出地讲解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引导青年官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积极开展医疗保健知识讲座,通过广泛开展医疗保健知识宣传,官兵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文体和健身活动,为部队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增强了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

二、主要体会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6

关键词:唐代;日本饮食;食疗

我国唐代经济繁荣,实力雄厚,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国家交流融合的增多,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完善,饮食方式更加丰富。唐代在注重本土佛教传播的同时,也积极向周边国家传播佛教,日本作为大唐的邻邦,更是不断接受着佛教的洗礼。随着两国沟通的加强,唐代饮食也通过多种途径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大放异彩。接下来,本文将以饮食交流文化中的面食、豆腐、食疗为例,感悟日本饮食文化与唐代饮食文化的关联。

一、面食

说到面食就不得不提到面食的原料——小麦。唐代,随着种植区域的扩大,小麦的地位日渐提高,同时,水磨技术的成熟也推动了小麦到面粉的精细化作业,为面食的普及提供了可能[1]。唐代,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通过诏令、大兴寺庙等方式来传播佛法,此外,还通过饮食限制措施让民众更切身感知认同佛教。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五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因此唐代统治者一直主张斋戒,提倡素食。百姓和僧人想要补充营养并且填饱肚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面食,面食营养丰富,充饥感强,是代替肉食的不二选择。因此,唐代面食花样繁多,在《食经》和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帐》中,记有的43种主食有39种是面食[2]。蒸饼、比罗、胡饼、馄饨、汤饼、环饼等都是当时大受欢迎的食物。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不仅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佛教思想,也将大陆的饮食文化一并传播到日本。根据《鉴真和尚东征传》记载,天宝二年,鉴真在做东渡日本的准备时,“备办海粮:苓脂红绿米一百石、甜豉三千石、牛苏一百八十斤、面五十石、干胡饼二车、干蒸饼一车、干薄饼一万、番捻头一半车。”鉴真第五次准备东渡时,“造舟、买香药、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载所备。”[3]这两次东渡虽未能成功,但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储存大量食物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食物中不乏有一些面食。另外,最终与鉴真一起前往日本的还有他的弟子以及日本的遣唐使,这些人很可能将在大陆掌握的与面食相关的制作工艺带到日本并传播开来。日本学者市毛弘子分析认为,“小麦粉及其加工品是伴随着佛教从中国传来的”“在相当早的时候就随着佛教一起传来,以寺院为中心,渐渐地传播开来”。其中,面条类的食物8世纪初就随佛教由中国传入了日本,起初的名字曰索饼或麦绳,到18世纪才将索饼称作面[4]。面条后来在日本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如今,日式拉面已经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在日本,全国各地遍布着拉面店,电台节目还会播放有关拉面的节目,不仅如此,日本甚至还有拉面博物馆以及拉面研究会,可见拉面的风靡程度。后来,日本人安藤百福在拉面文化的影响下发明了方便面,方便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这也是人类饮食文化历史上的一次革新。除了面条的传入外,日本还模仿和学习了唐代的“果子”,果子在唐时是指那些由面粉制作而成的点心类食品。日本文献《厨事类纪》和《二中历(八贡膳)》中亦有“唐?”的记载。现在,日语仍将面点一类称为“?子”,且这一发音与字形与唐代之“果子”几乎一致,这从语言学上体现出唐风对日本饮食的一些影响[5]。日式和果子后来在唐果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被赋予了众多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必不可少的礼品。

二、豆腐

相传汉淮南王为追求长生不老,在炼制丹药时偶然之间发明了豆腐。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应克荣在《豆腐起源考》一文中从文字和实物等方面印证:汉淮南王刘安是豆腐的发明者,安徽淮南是豆腐的发祥地[6]。豆腐洁白鲜美,营养丰富。五代《清异录》也记载“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将豆腐比作“小宰羊”,可见豆腐的营养价值之高。这也说明,在唐、五代时期,豆腐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另外,豆腐作为素食,清爽嫩滑,豆香浓醇,适合修身养性,又因民间传说其发明者淮南王修行成仙,更为其增添了信仰色彩。因此早在汉唐时期,就在佛教饮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唐代,扬州佛教兴盛,高?寺、天宁寺、大明寺等规模较大的寺院,僧人众多,都有豆腐作坊,磨豆浆、制豆腐供僧人食用[7]。有关日本豆腐的起源,有很多不同说法,民间比较认同的是“鉴真说”,也就是认为豆腐是由鉴真从中国传来的。鉴真在日本期间,不仅在他居住的唐禅院、唐招提寺制作豆腐,供养四方僧众,还将其制作方法通过佛门传至民间。当时的食袋上都印有“唐传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样。在本世纪初,日本电视台为纪念“豆腐始祖”鉴真,就曾专程前往鉴真的老家扬州,拍摄豆腐的传统工艺,鉴真的地位可见一斑[7]。随着豆腐制作方法在日本广泛传播,豆腐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1782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本介绍如何做豆腐的菜谱书——《豆腐百珍》,随后《豆腐百珍续篇》《豆腐百珍余录》又相继出版,皆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日本人常吃的是木绵豆腐和绢豆腐,木绵豆腐质感粗糙,多用做炸物、火锅,而绢豆腐相对柔软丝滑,多用来做汤。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麻婆豆腐、关东煮、冻豆腐等菜式都经常出现在餐桌上,蛋白质丰富的豆腐在日本的精进料理中也有一席之地。另外,像京都南禅寺顺正、京都银汤叶、豆水楼等专做豆腐料理店也是小有名气,是品尝日本豆腐的精选料理店。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豆腐祭”,如日本的大山豆腐祭会在直径四米的大锅中做汤豆腐,还会让大家体验制作豆腐的过程,可见日本人对豆腐的喜爱之情。

三、食疗

隋唐时期是我国食疗学的兴盛时期,辽阔的版图以及多方面的对外交流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原材料,为食疗的高度发展提供了条件。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就记有食治篇,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食疗专著。他主张“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而其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药膳学专著,至隋唐时期,我国已经有食疗专著约60余种[8]。随着食疗理念的不断传播,唐代食疗养生成为流行趋势,以五谷、蔬菜、果品为原料的食品受到人们青睐。唐代,中日交流频繁,中医学大量传入日本。颁布于公元701年的《大宝律令》是日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上面就规定“朝廷设立典药寮,引进中国医学”。除了典药寮,朝廷还设内药司,进行医疗管理。同时还进行医学教育,而医学教科书则全部为中国的医书。[9]除此以外,佛教僧人也为中国医学传播做出了贡献,鉴真就是其中一位。鉴真不仅医术高明,还积极将自己的医学知识传播给日本民众,日本文献《皇国名医传》记载说“鉴真医能”“医道益开,世传鉴真。”[3]随着中医传入日本,中国的食疗文化也随之东渐日本。984年医学家丹波康赖根据隋唐时期以及之前的医学著作,编著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医学书籍《医心方》,其中二十九卷为饮食导引卷,三十卷为食疗本草卷,后来,随着中医食疗的影响不断扩大,日本对食疗的接受度提高,研究食疗的著作日益增多,江户末期日本食疗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现在,日本许多地方还会举办有关食疗的学习会、交流会,为民众提供学习食疗的平台。除了医学著作和医学理论外,具有保健功能的屠苏酒和七草粥也是在唐代传入日本,其制作原料虽有所改变,但仍有保健功能。现在,日本有些地区还会在正月初一饮有驱邪去病功效的屠苏酒,另外,一些药店还保留着在年末配送屠苏散的习惯[8]。正月过年期间不免大吃大喝,日本人会在这时喝清淡爽口的七草粥,以此调节肠胃,达到疗养效果。

四、结语

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兴盛的佛教为其对外沟通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日本人对唐的崇拜以及对佛教的推崇是其与唐交往的契机。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国的饮食文化交流才逐步推进。日本在继承唐代饮食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民饮食习惯,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中日两国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本文涉及的面食、豆腐、食疗都是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缩影,是两国饮食文化轨迹碰撞的突出见证。

参考文献:

[1]雷茜之.唐代饮食与日本饮食的佛缘[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16.

[2]张雅丽.唐宋时期素食习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3][日]真人元开撰.鉴真和上东征传[M].梁明院校注.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4]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付婷.隋唐饮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6]应克荣.豆腐起源考[J].安徽史学,2013(3):127-128.

[7]许凤仪.日本豆腐根在扬州[J].寻根,2008(2):31-33.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7

注重基础训练

语文是从事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载体,其基础表现在“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读”是信息输入,“说、写”是信息输出,4者有机结合、平衡互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职校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主要有:(1)对字的书写和运用能力差;(2)对知识的灵活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差;(3)写作能力差;(4)社会应用能力差。这些现象决定了职校医学生的语文学习仍要注重基础训练,并且要全面训练。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解决学生“听、说、读、写”中的薄弱环节,纠正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在字、词、句、篇上对医学生加强训练,督促、指导医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注重“实用”即“医用”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职校医学生语文教学应与医学职业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医用”。“医用”对医学生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为职校医学生大都是在“为将来工作”的动机支配下进行学习的,这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上。以往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绅士式的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在职业医学学校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当然,打基础的国学名篇、经典名篇还要继续加强学习,这样既可与初、高中语文教学保持衔接,还可培养医学生对经典名篇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职校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除了使医学生能恰当运用一般应用文以外,还要加强其对医学相关文章的学习,以尽快让医学生热爱以后的工作,熟悉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医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通过医用语文关。这包括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规范和准确的显性医用语文,还包括如态度、作风、品格等隐形医用语文。通过医学应用文的学习,诸如医学科普、医学演讲与口才、医卫情报、医护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医学论文、医护文书等,在掌握好基本文体的读写要领前提下,从记叙、议论、说明这3种基本文体入手,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的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表达方式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医用文的学习和写作中来,由基础到专业应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其进行学习、了解、掌握。运用医用文的语言、语体和文种,逐步形成有医用特色的语文知识应用体系。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术乃仁术,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与大爱之心。医学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而非物件,因此,医学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应强调对医学生情感的培养。针对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先天情感教育缺失的情况,我们对医学生的情感教育既要以医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又要以对医学生的情感培养为归宿,尊重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医学生语文教育在选文时应注重选取培养仁爱之心和优秀品德的文章,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尊重、对患者的理解同情,为其将来在工作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务工作者打好基础。

加强语文实践教学

日常保健论文范文8

1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树立学生预防医学观念的问题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模式优于A模式,其它未见统计学意义,见表1。

2对实习内容效果的评价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C模式优于B模式,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在使用统计软件上三种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模式优于A模式,见表2。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培养21世纪新型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理论课、实验课、第二课堂到临床毕业实习,逐步深化和提高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和技能[3]。根据表1结果,A模式、B模式、C模式这三种模式学生树立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B、C模式优于A模式。认为在实习中能确立疾病预防为主的观念以B模式最优,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的B、C模式优于A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比较中A模式(89.1%),B模式(92.3%),C模式(88.2%);疾病的三级预防的掌握B模式最优;综合比较树立预防医学观念中B模式为最优模式,C模式次之。原因基于B、C模式的实习学生能够有机会在社区或社会调研中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B模式中实习学生进入社区,面对面接触居家住户,预防观念整体较强烈,C模式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调研,也比A模式中学生单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感受明显。群体的预防必须建立在个体预防的基础上,也只有做好预防才能保证个体健康。B模式的实习学生能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等实践活动,实习效果明显。

实习期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4],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从内容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预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三种不同模式的实习,普遍树立了预防为主观念和主要的预防医学基本技能。根据表2结果,在实习内容效果的比较上B模式、C模式比例明显较高,参加C实习模式,实习内容中对学生作用最明显的是能基本进行课题设计达97.10%,这些差异可能与C模式的学生,一方面投身到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加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带教老师通常以日常工作为基础让学生自行设计课题,带教老师以疾控工作为主,在课题的指导时间低于专职教师,锻炼了这部分学生自行设计课题的能力,几乎所有学生能基本进行与疾控相关的课题设计,更加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统计软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B模式在参与社区实习,到人群中去实践之后这跟学生参加了教研室实习或自身所选择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课题密切相关[5]。到社区后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加之在教研室有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其收集资料的方面也有其优势的一面。社区或社会实践方式,必然有不同的实习要求,带给学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掌握重点就有所不同。参加实习后,学生了解和熟悉最多的内容是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正确搜集资料的方法达90.60%,其次是学会撰写科研论文88.60%。除此之外,通过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收效甚微的是掌握现场调查的基本技术[6],原因如下:(1)学生是根据已有数据来进行课题设计和选择的,在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到与课题相关的现场调查内容;(2)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课题开展时,因学生没有接受过调查员培训或不具备相关素质故由指导老师亲自代劳;(3)由于部分卫生单位对学生科研课题的不了解和对科研工作的不支持,现场调查工作艰难重重。通过访谈,学生普遍认为急需改进的方面有抓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分别为加强语言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其中,在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一项强烈要求改进的是参加过B实习模式的学生,这表明社区预防医学专业合格带教老师的严重缺乏,也体现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社区实习这种模式发展还不够成熟。参加B实习后,除上述急需改进的方面外,学生希望能结合工作实际开设案例讨论课。进行论文的设计及撰写讲座一项,A模式做的及时完善,其它两种模式都需要加入此实习内容并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