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例6篇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1

基金会在本次博览会上设立了展台,向老年朋友们赠送了《申城老人学上网》、《食品安全与健康》等书籍并配有光盘,深受老年人欢迎。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第六届“觉群慈善公益周”活动

上海玉佛禅寺第六届“觉群慈善公益周”已于5月30日开幕。本届慈善周由市老年基金会、市慈善基金会、上海玉佛禅寺联合主办。市老年基金会理事朱达,理事、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甘维刚出席。

开幕式上,玉佛禅寺与市老年基金会举行了“觉群老年基金”续约仪式,并向全市百岁老人赠送了由觉醒大和尚题词的扇子和净素粽子。

端午节当天,玉佛禅寺寺务处主任长春法师还与理事甘维刚一同带队走访慰问了4户百岁老人家庭,送去问候及入夏的清凉,使百岁老人和家属倍感温暖、亲切。

2014年“适老性”住房改造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近日,市老年基金会召开2014年“适老性”住房改造公益项目启动会议。会上理事、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甘维刚就如何做好“适老性改造”项目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对于受助老人家庭的初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二是根据受助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方案”的改造计划;三是明确“适老性”概念,为困难老人建立起社区关怀的支持;四是要与区县老龄办密切合作,加强沟通,积累经验。

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举行《老年人合理用药》赠送发行仪式

6月19日,由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联合编印的《老年人合理用药》举行新书赠送及发行仪式。理事长胡延照为该书撰“序”。

仪式上理事蔡志荣致谢辞,理事朱冰玲作讲话。她要求各区分会、行业工作站等要做到“四个抓好”:抓好宣传工作、抓好发行工作、抓好征订工作、抓好指导工作。要宣传老年人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将书送到真正需要的老人手中,并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向志愿者、老年患者等宣传科学合理用药的知识,把发行工作做实做细,就一定会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2

关键词:以房养老 思路 方式

我国正进入老龄社会,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4.2亿,占总人口近25%。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国情,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问题与思考

“老有所养”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是有适合的居所,因为老年人生活内容主要是依托居住空间环境来实现,年龄越大对居所的依赖性越强;二是有相应的可支配收入,用来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近几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养老金递增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一是政府财政是养老事业的投资主体;二是机构养老(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是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的主要对象;三是政府可投入的养老资源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目前社会各界议论和关注的热点主要围绕:政府应加大投入、老年公寓如何设计、如何服务等问题展开。但资金从何处来这一核心问题却被忽视。笔者认为,即使今后我国财力不断丰厚,对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也无法同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和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如:鞍钢目前大部分退休人员而言,其特点是原工资性收入较低,积蓄较少。通过房改获得的自有住房是其家庭最大的财产,也是在生活资料方面最大的社会资源存量,因此只有发挥和盘活现有住房,向存量住房要资金,将生活资料转化为养老资金,降低生活成本,提高支付能力,才能加快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思路与方式

1.总体思路

主要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房养老、金融服务。

(1)政府引导。高度重视养老事业,鼓励引导以房养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倾斜,专项启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为养老事业服务。

(2)市场运作。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由银行、保险、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管理和司法公证部门、拍卖行业、中介行业等机构和部门共同参与及操作。

(3)以房养老。实施住房生活资料与养老货币资金的互动与五个“转通”:

一是人与房转通。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

二是新与老转通。一方面是老年人与中年人转通,现有60岁及以上为“存量人”,将近退休的中年人为“增量人”,两者不能隔裂而应贯穿,破除现行就存量老人制订和开发各种优先政策及金融产品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是老房与新房转通。现有自住产权房为存量房,需要购买新居房为增量房,在发掘、搞活现有存量房资源的同时,对后续新居增量房需求一并考虑,统筹建设,如适合老龄人居住的多功能老年公寓、普通商品房等。

三是房与钱转通。通过运作机构将住房变现金,用自己的房变现为自己的钱,用于提升养老生活质量。

四是购与租转通。根据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能力,对购房、租房、调房应同步顾及、相互转通。

五是政策性住房与商业性住房转通。老龄群体中经济收入存在高、中、低三个层次。目前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在数量上难以普惠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者,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老年人居所多为老、破、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这部分住房腾出,用于廉租住房房源。

(4)金融服务。目前无论是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提供政策性住房贷款,还是商业银行提供的经营性住房贷款,均以退休年龄为“红线”,申贷人资格和还贷期限一般截止到退休年龄。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买断产权以房自助养老尤为重要。

自主开发创新,如:(1)由开发商建造新型养老公寓,个人购买,公益性机构管理;(2)由开发商建造,政府一次性买断,个人租用;(3)由开发商建造,政府租用,公益性机构管理;(4)由公益性机构建造,政府补贴,个人买或租:(5)老年人腾出的住房由政府作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解决中低收人家庭的住房问题等,也可将各种方式组合交叉运作,充分调动市场各种存量房资源,加以重组整合,营造全新的格局。

2.养老方式

据20 1 5年国民经济长期规划预测,在本世纪前1 5年,我国将强调以家庭养老为主,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改造和新建多样化的老年住宅,增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大力改善家庭养老环境是我国老年安居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养老方式基本为四种:一是分散式居家养老,其住宅为本人或子女所有,生活自理或请保姆或由子女护理,这种传统型养老是目前主流方式。二是集中式机构养老(也称社会养老),即各种“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护理院”等等,由政府投入或社会捐赠,属社会福利性质,主要解决“三无”老人(无子女、无依靠、无经济实力)的养老问题。三是集中式老年公寓,由开发商建造,市场化运作,且带有一定的公益色彩,可购可租,配套设施齐全,实施产权式酒店管理和服务,是新型的居家养老方式。四是分散式社区养老,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由社区建立专门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所在社区的老人,分门别类适时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及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服务,是社区福利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及今后总体上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形成“4:2:1”家庭结构的现状及占比持续扩大的趋势,老年人及青年人观念的不断转变,传统型分散式的居家养老方式将逐步被集中式新型老年公寓的养老所取代。但是在制定房地产开发政策和开发商新建住宅小区时,这一趋势尚未受到重视,在政策上只明确要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限价房、定销房和占70%的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房,以及绿化率、商场、服务行业、文体活动场所等生活服务设施,唯独没有提出有关老年公寓的政策要求。

建议在新住宅小区开发规划建设中,明确设定多功能老年公寓建设的量化比例,如1 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应建若干比例面积的老年公寓,同时配套社区养老服务部门,使新建住宅小区成为适合老、中、青、幼四个层面宜居的和谐社区。

三、启动与试点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3

预定利率确定,一般在2.0%至2.4%。从什么时间开始领养老金,领多少钱,都是投保时就可以明确选择和预知的。

优势:回报固定。在出现零利率或者负利率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养老金的回报利率。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售的一些养老产品,按照当时的利率设计的回报,回报率达到10%。

劣势:很难抵御通胀的影响。因为购买的产品是固定利

率的,如果通胀率比较高,从长期来看,就存在贬值的风险。

适合人群:比较保守,年龄偏大的投资人。

02. 分红型养老险

通常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这个利率比传统养老险稍低,一般只有1.5%至2.0%。分红险除固定生存利益之外,每年还有不确定的红利获得。

优势:收益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理论上可以回避或者部分回避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威胁,使养老金相对保值甚至增值。

劣势:分红具有不确定性,也有可能因该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好而使自己受到损失。要挑选一家实力强、信誉好的保

险公司来购买该类产品。适合人群:理财比较保守,不愿意承担风险,容易冲动消费,比较感性的投资人。

03. 万能型寿险

这类产品在扣除部分初始费用和保障成本后,保费进入个人投资账户,有保证最低收益,目前一般在1.75%至2.5%,有的与银行一年期定期税后利率挂钩,有不确定的“额外收益”。

优势:万能险的特点是下有保底利率,上不封顶,每月公布结算利率,目前大部分为5%至6%,按月结算,复利增长,可有效抵御银行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劣势:存取灵活是优势也是劣势,对储蓄习惯不太好、自制能力不够强的投资人来说,可能最后存不够所需的养老金。

适合人群:比较理性,坚持长期投资,自制能力强的投资人。

04. 投资连结保险

也叫“基金的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手段,设有不同风险类型的账户,与不同投资品种的收益挂钩。不设保底收益,保险公司只是收取账户管理费,盈亏由客户全部自负。

优势:以投资为主,兼顾保障,由专家理财选择投资品种,不同账户之间可自行灵活转换,以适应资本市场不同的形势。只要坚持长线投资,有可能收益很高。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4

一、背景

“十五”期间,我省全面贯彻实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及《四川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省各级老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老龄事业投入机制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和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一步落实。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将更加显著。未富先老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特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例逐年上升,养老保障所需费用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仍在增加,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社会照料压力越来越大。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达112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87%,其中农村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75%以上。预计到2010年老年人总数将达到1300万,约占届时全省总人口的14.6%。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思想,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关系,认真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逐步建立健全老龄法规,继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努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老龄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创造代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中,把老龄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制度化的投入机制,把解决当前老龄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结合起来,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坚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关注“五保”老人、“三无”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确保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4.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制定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5.坚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我省不同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统筹兼顾,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城市老龄工作,切实加强农村老龄工作,推动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老年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广泛覆盖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老年用品市场,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协调高效的老龄工作体制,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现“六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1.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在城市,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一五”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940万人。

进一步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功能,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工作步伐,积极为退休人员提供登记建档、资格认证、待遇发放、医疗保障和党员管理等各项服务,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5%。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落实老年优抚对象的各项政策,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士官)的接收安置工作,落实好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

在农村,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抓紧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

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城市,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合理布局定点医疗机构,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确保离休干部医疗待遇。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大力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做好城市贫困老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工作,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镇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开展商业医疗保险。医疗机构普遍实行对60岁以上老年人挂号、就医、取药、住院等服务优先。建立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9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开展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的医疗保健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措施,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利用学校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和老年护理、康复队伍建设。加强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知识教育,使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85%。

在农村,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参加合作医疗老年农民的补助标准,做好贫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大病救治的补助工作,为无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采取措施,提供普遍和平等的初级保健服务。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55%。

3.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救助重点向农村倾斜。

在城市,要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享受低保且特别困难的老年人还可给予临时救助。城市“三无”老人应保证其生活标准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切实做好流浪老人的救助工作。

在农村,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坚持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原则,“十一五”末,集中供养率达到50%。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困难老年家庭救助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在实行百岁老人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长寿补贴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给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生活补贴的制度。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在社区和乡村广泛设立“爱心慈善超市”、“互助组”等不同的救助形式,逐步形成以贫困老年人为主要保障对象,形式多样、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大《老年法》贯彻实施力度。密切关注新时期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修订《四川省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条例》,结合实际对《四川省老年人优待规定》中的条款进行适当增加和调整。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人大进行《老年法》的执法检查,主动接受监督。要加强《老年法》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推动《老年法》的宣传进社区、农村、学校,大力开展创建“敬老模范县(市、区)”活动和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社会道德风尚,抨击虐待、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弘扬尊老、养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继续做好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和《家庭敬老保证书》的组织指导、跟踪落实工作。

2.建立和完善老年法律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建立工作,完善县以上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并逐步向乡镇、社区延伸,保障老年人获得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司法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对比较突出的要建立及时回访制度。有条件的地区要设立老年法庭,对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老年人酌情减免,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惩处。

(三)加强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1.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加快公共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国办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建立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福利机构为骨干,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在城市规划中的比重,2010年末,力争城市国办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万张;90%以上大中城市的城区和县城镇建立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福利服务中心,支持乡镇、街道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代养、寄养老年人的综合机构。开展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为对象的“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和示范工作,在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爱心护理院”。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城市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其功能设施不全、收养率低的状况,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开展自费代养业务,扩大服务范围。2010年末,力争敬老院床位数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5万张,城乡各类养老护理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7‰。

2.公共服务、住房和生活环境建设。努力增加投入,建设好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在公园、展览馆、博物馆及文化馆、图书馆(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增加面向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并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开放。加强殡葬设施建设,制定享受低保的贫困老年人去世实行丧葬殡仪服务费用减免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制定相关的配套文件,完善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养老设施的标准规范。各地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场所要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与老年人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要制订改造计划,增补无障碍设施。2010年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改造率达到60%。大中城市要积极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无障碍工程试点,逐步提高公交设施无障碍比例。

(四)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1.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老年文化和体育纳入全民文化和体育健身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老年文化和体育事业。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体育公共资源建立健全社区、乡镇老年文化体育组织,县(市、区)要加强老年文化体育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扩建一批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2010年大中城市和县(市、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至2所老年活动中心,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的乡镇、街道至少建立1所老年活动室,盆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镇要力争建立1所老年活动室,鼓励、帮助村(社区)建立老年活动站。在各市(州)和县(市、区)力争建设1个功能比较完善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馆、室)。到2010年建成布局比较合理、设施基本完备,方便老年人参与的文化体育设施。

2.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内容。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鼓励和倡导基层文化创新发展。加快四川省老年艺术团的筹建工作,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才艺展演和老年体育健身运动会。广播电台、电视台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新闻出版部门办好老年报刊,不断完善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办好老年大学(学校)。尚未建立老年大学的市(州)和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应兴办1所老年大学。乡镇(街道)、村(社区)要积极兴办老年学校。到2010年全省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0所。整合资源,利用各地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老年教育。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举办讲座、学习班、培训班、形势报告会,就近就地开展老年人思想教育。重视对老年农民的培训,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鼓励和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1.鼓励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继续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引导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和以老干部、老专家为主的“五老”,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科技开发、信息服务以及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农村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等经济活动。积极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努力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形式。逐步推进老干部工作进社区,实现利用社区设施为老干部服务,老干部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服务。

2.重视老年人才开发。把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中,为老年知识分子和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要根据需要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人才交流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1.政策扶持,发展为老服务业。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把老龄产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鼓励、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网络,为居家养老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十一五”期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大中城市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力争建立1所示范性老年公寓,逐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2.开发老年用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开发老年产品,进一步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用品。充分利用各地旅游资源,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发展老年旅游业。拓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老年卫生健康服务领域,优先发展养老护理业,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保健等服务。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金融、理财、保险等其他服务项目。培育老年消费市场,鼓励支持发展老年用品专卖店和独立核算专卖柜台,有条件的地方可试办针对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市场或产品展示会,促进流通,扩大销售。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行为,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四、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一)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要在制订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是各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作用,按照成员单位承担的老龄工作职能,把老龄事业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

(二)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老龄办作为民政部门代管机构设置和老龄委的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参谋助手作用。把老龄工作干部培训纳入组织部门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制定出台老年群众组织的管理办法,规范其建设、管理和活动,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在基层民主自治、社区建设和老龄工作中的作用。支持老龄中介组织的发展,大力组建志愿者队伍和社工队伍,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为老服务队伍。

(三)加大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老年宣传文化教育、老龄工作队伍建设、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在国家发行的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福利金用于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比例,注重向民族地区适当倾斜。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吸收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国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老龄事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于符合老龄事业发展方向,专为老年人服务,又有市场前景的老龄产业,银行信贷要给予优惠和支持。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5

一、 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养老是指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加快老年人文化建设、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增强老年人精神力量,对构建老龄社会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落实老年人的文化权利,加强老年人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和道德环境,是贯彻执行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行动。全国老龄委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将有力地推动 “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2013年第一季度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所中心了《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报告中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 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数字,如此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加上“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是党和政府必须认真面对而又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党和政府只有把满足好广大老年人装在心中,把关心、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作为神圣的职责,采取得力措施,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广大老年人才可能拥有幸福的晚年。这是广大老年人的期待,也是党和政府必须而且要努力办好的事情。

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华民族有着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发扬光大,就是全社会要关心老年人、服务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关切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俗话说,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又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经典,只有整个社会充满对老年人的关爱之情,敬老爱老助老蔚成风气,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有肯能在充满爱的社会氛围中得到满足。

二、 老年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文化养老的意识淡薄,老年文化建设的水平较低

我国养老观念还比较落后,过于重视物质生活的发展,而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我国,两亿多老年人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物质消费群体,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尤其是在我们这一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度里,广大的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的赡养。老年人不仅需要人格的尊严,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与丰富。再者,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限制了其选择文化娱乐的方式,也影响到了晚年的生活质量。开展的文化活动层次较低,再加上适合老年人消遣、文娱活动项目相对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交流,容易造成他们的精神空虚,甚至陷入非法组织的活动中,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即便是政府支持的老年活动中心也多以体育锻炼、类活动为主,过于单调。而老年大学的课程“学”的成分太重,“乐”的元素太少,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2、全国范围内“孝亲敬老”的社会气候尚未形成

在我国,两亿多老年人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物质消费群体,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尤其是在我们这一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度里,广大的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的赡养。老年人不仅需要人格的尊严,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与丰富。当前社会,人们对老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老年文化无关大局,可有可无。一些单位甚至对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当成包袱,对老年人的期望和诉求十分冷漠,没有列入议事日程,当地老年文化建设也缺乏政府的强力推动。目前,我国的老年文化建设还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孝亲敬老”的社会气候,更没有形成较强的老年文化建设的群体意识,亟待构筑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老年文化建设的的社会工程。

3、老年人文化生活形式单一,基础设施还不健全

2012年12月全国老龄办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宜居环境的要求,要增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适老功能,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可及性,要把老年文化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规划,全面推进基础文化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但目前我国社会文化产品中,适合老年人文化需求的图书、期刊、戏剧、歌曲、小品、影视节目等很少,老年文化产品创新、开发不足,发行普及不广。反应老年生活、银铃色彩、代际关系的地方老年文化产品更为稀缺,不能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此外,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未完全面向老年人免费开放。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艺术团等机构团体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三、 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老年文化建设,重在提高对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和繁荣老年文化,满足老年人不断增大的精神文化需求;重在关注和研究老年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当前,立足长远,以建设促发展,不断提高老年文化建设的科学文化水平;重在实现老年文化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的发展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新形势、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在发挥老年文化的作用方面取得新成效。

1、以文化养老为核心,大力发展和繁荣老年文化

文化养老是老年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和繁荣老年文化的推动力,必须坚持文化养老,大力推进文化养老。文化养老说到底就是用先进、健康的文化滋润老年人的心田,使老年人“长精神”。物质养老是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文化养老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老年人的精神力量。当前,对全国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物质养老的问题已经解决,当然还有一个进一步提高水平的问题,文化养老的问题则鲜明地摆在了整个社会及老人们的面前。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文化养老的认识,将文化养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到执政为民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并采取切实措施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方面的需求。广大老年人要增强文化养老的自觉性,积极进行文化养老,使晚年生活永远有文化陪伴。

要大力提升文化养老的水平。文化养老有一个用什么“养”,怎么“养”的问题。用什么“养”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养”的内容问题。毫无疑问,中国老年人的文化养老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来“养”。因为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给人的是一种知识的玉液琼浆,是滋润人心灵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文化才能不断补充老年人的“精神营养”,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怎么“养”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方法问题。为此,就得学习,学习文化养老的方法,并采取适合自身的方式来“养”,使老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享受晚年的快乐。要研究文化养老,努力提升文化养老的水平,在用先进、健康的文化滋养老年人,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法“乐”养老年人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2、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积极引导和激活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老年文化不是暮色文化,不是没落文化,它是积极进取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老年人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应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针对老年人的特长爱好,以养心、养德为基础,紧紧围绕老人的精神慰籍、健康、快乐需求来设计,探索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和服务内容,引导老年人组织开展健身养生、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鼓励老年人发展网络社区,共享资料,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老年人文化建设新阵地。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挖掘资源,统筹管理,努力扩大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办学机制,在组织形式上,将老年大学创办延伸到区市、街道甚至社区,与各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联合开展活动,从而为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或居家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在课程设置中,应对学员低龄化、高学历的趋势,努力提高授课教师资质以及专业化水平,在绘画、舞蹈、声乐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国学、养生等文化品位较高的课程。

简约平实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对于老年人中的空巢、失独、失能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文化服务。可通过义工和志愿者与老人结对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持续性可复制的心灵关怀项目,如通过“口述历史”活动为老人整理简单的人生经历,让老人找到生命的价值;通过“时间记忆”活动把老人一生的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其成为老人晚年生活中的美好记忆;通过“梦想清单”活动征集老人梦想并努力帮助其圆梦,使其不留遗憾度过晚年。

3、加大资金投入、资源整合,构建多样化、体系化渠道

“文化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并有健全完善的养老体系和养老制度做支撑。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养老”体系建设。政府应研究制定支持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有关政策,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民办非盈利文化机构进入“文化养老”领域的步伐,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扶持盈利性文化养老机构发展,从而满足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适合老年人的公益活动范文6

投资理财渐成时尚

老年人由于子女已经成家,各项生活费用支出减少,有了一定的累积,家庭理财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退休老人来说,投资理财既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时尚。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许多老年人在理财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人认为理财就是节衣缩食;有的则认为理财就是存钱拿利息。一项调查中发现,储蓄仍是退休老人的首选,但由于利率较低,往往收益也不高,所以说,长时间的大额储蓄并不是一种最好的理财方式,常常丧失更好的投资机会。

自2006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以及开放式基金的涨幅普遍达到100%以上,因此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赚钱的诱惑,纷纷加入到了买股票和买基金行列。其实,投资理财的规则是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并且高风险需要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老年人由于受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风险承受能力一般偏弱。因此,老年人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即赢得起,也输得起。

投资理财时需注意的5大心态

1 不能太保守 许多老年人平时生活需要用钱时,就从工资卡、退休金卡中支取,对卡内资金也不闻不问,最多把余钱从活期转定期。

许先生原先是一家国有企业办公室的干部,工资不是很高,每月也就1600多元,但这在厂子里已属比较高的了,因而他非常知足,退休后倒也有了8万多元的积蓄。近年来,社会兴起了投资理财热,许先生的爱人也经常听到别人有意无意地谈起,买理财产品、基金或股票挣了不少……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意。于是许先生爱人就跟他商量,我们是否也投资一下,让那8万元也生点小钱出来,好留着养老。哪知话音刚落,就被许先生呵斥了一通,咱攒点钱不容易,不能乱花,万一炒股把几十年的辛苦钱给赔进去了,该怎么办?钱还是存在银行里,既方便又安全,再说了,咱养老还有儿子呢!

据了解,目前靠养老金和子女赡养仍是我国绝大多数人养老的两种主要方式。因此,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参与投资理财,将全部积蓄均放在银行。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0%左右的老年人进行了一些投资如国债、股票、基金、房产。老年人应在对投资市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适当投资一些国债、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甚至股票,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2 不应把理财当发财 应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而不要被某只股票、基金某段时间的丰厚收益冲昏了头脑。所谓理财,是合理地安排投资,以钱生钱并不是理财的全部含义。而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有限,抱着发财的观念把已有的积蓄投资于股票或基金,很难承受市场波动的心理压力。

63岁的赵女士是一名退休多年的中学教师。2006年5月,操持完小儿子的婚事后,一下子陷入到了“空巢”的寂寞之中。恰巧那时我国股市经历了5年熊市后发生了明显转折,常听到周围一些人大谈股票、基金,而且赚了很多钱等等。股票、基金真那么好赚钱?这事触动了她。于是,她开设了账户,倾向于炒股票。由于她对股市一点也不懂,人云亦云,加之心态不稳,频繁操作,因此资产收益总是负值。

3 不能孤注一掷 股票和基金的高收益是与高风险相关联的,切忌押上毕生积蓄投资股票或基金。因为相比起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股票和基金理财总是存在风险的。中老年人必须准备好养老钱,在资金还有富余的情况下再适当投资股票或基金,一来具有获利的希望,二来也可以充实一下退休后的生活,寻求一些乐趣。

马先生是1999年入市的老股民,他退休后便专心研究股市,对国家经济政策、方针的分析颇有见解,市场感觉很敏锐,久经股市的磨砺,已成为老练的投资者。马先生炒股的心态很好,他说:“我投入股市的都是闲钱,赔赚很正常,也不是特别看重收益率。对我来说,天天要到股市来,就是寻求一种乐趣,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4 不能过于冲动 基金或股票随时都在波动,不要在一时冲动下短期内频繁进行买卖交易,特别是对于基金类产品,由于其购买和赎回费率均较高,故频繁交易并不会获得较好收益。

62岁的葛先生退休后和几个朋友均成了“养基”专业户,但半年后的收益却让他很是不明白,一直坚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他发现自己的收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后来查询交易账单才明白,原来他大部分的收益都用来交纳了申购费和赎回费用了!

5 不能贪心不足 当自己持有的基金或股票不断上涨时,应根据自己制订的获利底限及时把握好时机抛出,不能贪心不足盼望着其永远涨下去,因为市场千变万化,股票或基金随时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将近半年的牛市,甄女士持有的几支股票持续飘红,收益均达到甚至超过了100%,而她并没有及时出仓,认为可能会继续上涨,但形势却急转直下,大盘迅速下跌,而自己的股票也跌回了原来的价钱甚至被套,后悔晚唉!

理财固然有必要,但身体健康更重要

虽然说老年人不太适合投资股市,但许多老年人却不甘寂寞,有调查研究发现,坐在证券公司认真看着行情讨论走势的人中,老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老年人在进行投资理财时,除了要关注市场的情况外,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一定要遵循身体健康第一、财富第二的原则。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不应跑交易所过勤 虽然及时把握股市或基金市场的变化非常重要,但也不要频繁奔波于交易所与家之间。毕竟交易所人多环境不好,空气污染及噪声污染较重,不利于身体健康,且易感染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同时往返的舟车劳顿也会让身体吃不消,由此导致的身体不适甚至生病是得不偿失的!

马先生自从加入股民行列后便成了进出交易所最多的人之一,交易日每天两次准时到交易所报到,一呆就是将近一天,最近明显感觉下肢不适,到医院一查原来是得了下肢静脉曲张。

不要看电脑时间过长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家中电脑上观察股市的实时变化比到交易所方便了许多,在网上炒股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但长时间地面对电脑不但令人易得肌肉劳损,长时间短距离专注电脑荧光屏,更会令眼部肌肉劳损,引致眼睛疲劳、困倦、眼疼,严重者甚至出现视力模糊及头痛。老年人的颈椎、腰椎退变多较严重,而长时间端坐在电脑前就容易导致颈椎病或腰痛。因此,应注意不要盯电脑时间过长,一般来说每30分钟应离开电脑屏幕5~10分钟,活动活动筋骨,闭目休息或远眺,以缓解眼部疲劳,同时每天不宜长时间坐在电脑旁,应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时间,以延缓颈椎、腰椎退行性改变。

要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 投资理财(特别是购买股票或基金时)是一件费时费脑的活动,但不能让其影响到正常的睡眠。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的脑动脉逐渐硬化,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变窄,脑血流量相对减少,使得脑组织呈慢性缺血、缺氧状态。一旦疲劳或睡眠不足,就极易出现打呵欠、爱瞌睡现象,这是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因此,充分合理的睡眠不但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也有利于保持头脑清醒。

要控制好慢性病 老年人常伴有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原则上患有这些慢性病的老年人不建议投资股票、基金等风险较大的项目,即便是在投资其他种类理财产品时,也应控制好自己的慢性病,以免因所投资的产品发生波动而造成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老年人投资理财招数多

银行储蓄

与基金、股票等理财方式相比,银行储蓄的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方便、灵活、安全的特点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深得老年人的欢心。

目前,银行储蓄主要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大额存款、积零成整、定活两便以及通知存款、教育储蓄等多种方式。同样是存款,掌握一定的技巧,选择不同的方式,获得的收益也就不一样。

若资金在一段时期内不用,不妨选择整存整取定期储蓄。但存款期限不宜过长,因为储蓄存款还有望升息,一年定期最佳;若属暂时闲置资金,不妨存“通知存款“(五万元起存),该存款取用方便,且收益高于“定活两便“及半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对于不足五万元的应急钱,一般人往往选择存活期或定活两便,实际上这部分钱存三个月定期(并约定到期后自动转存)最合算。如果有子孙尚在接受教育的,可选用一部分教育储蓄,既有定期储蓄收益,又能享受利息免税待遇。

国债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风险低、流动性佳的国债也不失为理财的好选择。按券面形式,国债大致可分为无记名式(实物)国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三种。三种国债相比,各有特点。在收益上,无记名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要略好于凭证式国债。在安全性上,凭证式国债要略好于无记名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后两者中,记账式国债安全性又略好些。在流动性上,记账式国债略好于无记名式国债,无记名式国债又略好于凭证式国债。

一般来说,无记名式国债更适合金融机构和投资意识较强的购买者。中老年人理财不建议投资无记名式国债,综合比较,具有一定收益、流通性强的记账式国债是不错的选择。

保险

合理购买一些保险也是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理财方式。目前,适合老年人选择的保险形式相对较少,一部分原因是保险公司针对老年人的险种少一些。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对保险认识不足,认为老年人的保险费率相对较高,不划算。从保险的功用来看,在老年人生活中,保险不再是用来赢利的手段,而主要是资产管理及合理分配,保证在每一年都有合理的钱使用,不是最多,而是最合理。

从目前市场上的老年险产品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意外伤害保险,另一种则是一些保障年限相对比较长的长期寿险产品。

虽然老年人买保险难,但并非就失去了投保的意义。对于老年人来说,因为他们已经度过了人生中大部分风险阶段,而且也积蓄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一般风险还是有相应承受能力的。这时候重要的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样重要的是健康风险防范,所以健康险、意外险或医疗险是中老年人需要着重选择的保险。

保本型产品

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是指客户按约定把资金交给银行运作获取收益的理财方式。传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都是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等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的高信用等级债券为投资渠道,收益稳定,到期能保证向客户返本付利。

承诺保底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门槛被限制在5万元以上。传统保本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回报收益一般比同期存款实际利率要高出20%~40%,基本上没有风险,省心省力,适合没有理财专业知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普通储户。

基金

按照投资目标的不同,基金可以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股债平衡型基金以及货币市场基金。

由中老年人年龄特点和承受风险特点来看,可以考虑货币市场基金,或以债券基金为主,以求取得比较高的资金变现性和近期收益。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零认购费率”和“零赎回费率”进一步降低了投资的成本,提供了更多的短线收益空间及良好的流动性。

对股票型基金有特别爱好的中老年人,如果手中资金属长期资金,比如是3~5年的闲置资金,在对市场有较大把握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选择中长期增值潜力较高的股票型基金。

股票

股票是风险较高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回报高,但风险大。一般来说老年人不适合炒股,即便要炒股,也应该保持平和心态,理性看待股市变化,同时应尽量选择业绩较好的股票(蓝筹股)较长时期持有。

老年人理财应该控制在2~3个产品之间,而且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产品。如老年人习惯投资国债,以国债为参照标准,还有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也可以列入考虑范围。对于有炒股经验的老年人,也可适当投资股票,对一些优质股票以较长期持有为好。老年人可以将自己的闲散资金分成几份,用30%投资基金(建议以债券基金、股债平衡型基金以及货币市场基金为主),作为满足较高收益的投资;用40%购买国债,作为晚年养老资金的储备;最后30%存入银行作为应急备用金。即如果投资者的全部资金为10万元,那么3万元可用来投资基金,4万元用来买国债,3万元存银行较适宜。这种组合既可满足老年人对收益的追求,又可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使资金渐渐增值,并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至于承担过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