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1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创业能力;培训模式

城乡D体化的概念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它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传统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养成了中国农民一些显著的特征,好的方面来说有着勤劳、朴实、善良、吃苦耐劳等标签。但保守与短视、逆来顺受、拒绝冒险、散漫、缺乏组织性等负片评价也一直使他们被现代化社会所低视。显而易见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已是格格不入的。新型农民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层次文化素养、懂得一定应用技术、会经营管理、敢于创新、相对高素质的农村居民。

一、新型农民的特征

1、新型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在新型农民中,有很大部分比例的人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外务工多年,从事行业多样性强。他们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希望能开阔眼界,打开经营思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在农村的社会地位。

2、新型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传统农民在他们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几乎没有也不太需要掌握太多的现代化文化知识,他们的生产劳作主要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农业经验。而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甚至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农业现代化、专业化,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3、新型农民是有组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民主法制素质

新型农民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意义的农民,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事物,分析问题,懂得尝试用法律和政策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应得权益。同时,新农民也不再是一盘散沙,在很多事情的处理和运作上开始富于一定的组织性,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带头模范作用,现代化农村的生产经营及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于法制化、组织化。

二、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层面问题

关于农民培训的政府政策缺乏依据和可操作性。许多的政策和法规都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闭门造车,想当然的认为而出台的,显得脱离实际。出现了一边是对于生产技能的渴求,一边是并不适用的培训内容的怪现象。造成了农民的培训意愿与培训行为之间的“沟”。其实并不是农民不愿意接受培训,而是有的培训不切实际。就农技培训而言,培训都是关于农作物施肥啊、除虫啊这些内容,农民都会,根本不需要培训。农民最需要的培训是农业生产技术,最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是优良品种培育技术,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参观学习,最喜欢的培训长度是一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但这恰恰是培训中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农民看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次数少,参加培训不方便,培训内容不合适,缺乏培训计划。

2、农民培训缺少跟踪调查

农民培训的目的是推动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在培训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训环节,而忽视培训效果。农民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总结并修改培训内容,只能按照计划进行多次重复培训,培训内容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农民自身特点局限性

目前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仅阻碍或影响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使得在外出就业时劳动技能差、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在家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自主创业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他们对新兴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

三、新型农民培训思路

1、改变培训主导方向提高农民素质

在培训方法上,要由枯燥乏味难以操作的纯理论和讲座式的培训向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示范转变;培训内容上,要由只注重生产培训向生产和市场营销培训并重转变;培训对象上,要由只注重村组干部向注重重点户、大户、示范户转变。

2、加强社会性教育有利于农民现代性的培养

注重培养新型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市场意识,增加他们的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于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和创业、就业能力,降低农民行为的相对保守性;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增加农民对新兴事物的接受性,降低农民的自我封闭性;扩大农民的社交半径,为他们建立起超越地域限制、血缘亲情限制的各种新型社会关系。

3、创新农民培训模式增多创业机会

创新是现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提的一个概念。关于农民培训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培训模式。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逐步成为趋势和现实的当下,对于现代化的新型农民进行培训,更应该注重方式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例如当下在城市和农村讨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电子商务”,就可以作为很好的一个培训项目来实施。实际上这种农村电商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展露头角,譬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村淘”项目、农家乐电子商务O2O、菜鸟物流的乡镇快递驿站等。

参考文献

[1]农朝幸.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实施运作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0):54-55.

[2]李文忠,焦爱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92-194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业高校;新型农民培育;模式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农民培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农业高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既能提高培育效率,还能丰富新型农民培育理论体系。

1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模式概述

根据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参与型和间接参与型两种。(1)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为“未来农民”和现有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全程实践技术指导与问题解决等服务,以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直接为“未来农民”提供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为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培训需求的农民提供时间长短不一的非学历教育。在这两种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又出现了具体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农民培育模式、安徽农业大学的“高校+政府+企业”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培育模式[1]、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平台、三阶段、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2],以及在多地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农业高校+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农业高校+致富能人+农户”模式和“农业高校+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模式等。直接参与型学历教育一般通过普通高考录取和专项计划考试录取获得生源,其规模大小与专项计划数量以及社会对农业类专业的认可度密切相关。如安徽农业大学的青年农场主实验班以及2019年在各农业类高校开始招生的“现代农业特岗班”,都是为尽快补齐农业基层科技与管理人才短板而开展的新型农民学历提升专项行动。各农业类高校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获得数量不一的专项招生指标和相关农业类专业新生。直接参与型非学历培训主要由具体负责新型农民培育的机构、组织按照事先制定的规程,委托各农业高校全权负责。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农业类高校是主体,培训机构主要负责提供培训场所,对培训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评价,而不参与培训内容的遴选。(2)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农民培育活动,而是以各种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基层的学习机构、媒体、平台等为载体,为农业农村基层学习机构提供师资,为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技术等,解答农民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生产经营问题,对农民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引导,以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农业高校+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农户”“农业高校+传媒+农户”等具体模式[3]。

2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

尽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农业高校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及培育场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到位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农业类专业学生数量一直相对较少。尽管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为了尽快解决农业人才短缺问题,国家启动了“基层农技特岗”计划。农业高校要深刻全面地反思和总结农业类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农业类专业学生“敬农爱农安农”职业品质教育,努力提高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2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

农业高校拥有理论素养相对较高的教师队伍,但其专业理论多呈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在培育新型农民时,尽管教师已尽量结合实际,但依然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使得很多受培训人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这个问题在发展中的地区农业高职新型农民培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效率的提升。2.3实践操作难以满足受训者的多样化需求与讲授理论知识相比,实践操作在新型农民培育中更受欢迎。目前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育实践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训者实践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而培训老师的示范时间和一对一指导时间有限。二是受训者从事的农业生产、感兴趣的领域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而培训老师的专业特长和知识领域有限。三是受训者的问题多是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而老师只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4培育方式单一

受培训条件和时间等因素制约,当前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师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则以“教师现场示范+一对一指导”为主。这样的培训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培训现场不能回放。如果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没有弄明白,就不能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培训老师没有足够时间解决受训者在培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受训者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长此以往,受训者的培训效率与积极性都会降低。

3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改进措施

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存在各种问题。从宏观方面看,是由于没有构建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支持保障制度体系,缺乏应有的、系统科学的统筹规划。从微观方面看,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缺乏量足质优的师资队伍,培训的教材也没有及时更新。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改革,才能不断提升新型农民培育成效。

3.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推动新型农民培育的政策和制度,但支持和保障新型农民培育高效开展的法律和制度体系还未建立。通过对现有新型农民培育法律和制度进行梳理可知,我国应从新型农民培育经费投入及具体使用、重要地位及作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补齐法律制度短板,使新型农民培育有章可循,消除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制度障碍。

3.2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育体系

要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遍适用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试推行版)。各省、市、县(区)要根据体系构建地方性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并在试推行中及时总结、修正、完善,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必须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育体系中的培育层次及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以及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论证,严格把关。必须基于当地新型农民的实际情况划分培育层次,并与当地农业中长期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培育质量考评必须坚持“既了解情况又促进提高”的原则,做细做实,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尽早解决,充分发挥质量考评体系的导向、诊断、激励及评定等综合效应。培育资源信息平台应集新型农民培育的学习交流平台、信息获取平台、自我价值展示平台于一体,打造成新型农民培育体系中重要的信息平台,整合全国的新型农民培育资源,实现经验共享。

3.3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决定新型农民培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必须长远规划、扎实推进。在建立师资队伍时,应坚持当地统筹原则,在整合当地农业理论、实践及综合类人才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制定中长期新型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引进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短缺的中高端人才,加强对已有人才的培训,推进农业院校与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确保院校新型农民培育教师对当地农民以及农业发展趋势有综合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区域新型农民培育成效。另外,要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使师资队伍保持稳定。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民;科技教育;现代农业;对策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和就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最为有效的途径。随着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党和中央把农业和农村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扶持政策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搭建了平台,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内涵

农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对象进行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与一般的教育相比,农民科技教育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新时期,我国农民科技教育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科技教育有了新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重点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劳务技能等重点

内容。

2 农民科技教育的基本特点

2.1 农村技术教育具有社会性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主要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是目前解决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作,具有社会性特点。

2.2 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不同,根据农民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将农民分为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少。第二类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部分专业户虽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但是缺乏农业意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专业技术的培训。

2.3 农业产业种类繁多 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等多种产业并存,特别是近几年,农村个体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特点突出。

3 对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机会。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因此,只有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出掌握现代技术农业科技的人才,才能实现农业增收和农村致富。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4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 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因素

(1)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轻视培训教育,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根本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政府的职能去抓。(2)培训机构合作不力,虽然各农业机构培训部门都在搞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和手段缺乏创新,传统老套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新形势的要求。另外,各部门的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这样既浪费培训成本和教育资源,又无法形成统一的系统工程,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3)培训机构硬件设备不完善,各地的一些培训单位没有条件承担农业培训任务,包括一些培训硬件设备建设不足问题还比较严重。虽然有些地方开设培训机构,但是培训机构的投资条件还处于很低的水平。

4.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村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转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工人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技能成为农民就业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真正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教育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4.2.2 农业、教育、科技三者各自分离,缺乏统一规划 农业、教育和科技目前还是三个分离的个体,因各部分资源和资金比较分散,培训内容和形式也缺乏创新研究,这样看来师资力量、质量和数量都比较薄弱。因此目前的形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要求。

4.2.3 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程度低下,文化素质不高,其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仅制约科技成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甚至严重影响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5 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建议

5.1 拓展培训内容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需要拓展培训内容,其内容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对农产品新品种的选用、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方面扩展延伸。并对传统养殖和生产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推广。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对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又需要对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多边学科进行培训研究。从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的农民培训向农村干部、部门领导以及科技人员范围延伸。

5.2 改变培训方法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为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的修养和技能的提高成为当前培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农民的培训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简单的方法为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进行培训。

5.3 完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要想达到培训的目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以科学合理、设施完备、对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来提高民农业的发展。

5.4 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壮大是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保障基础,农民科技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农民面对的是农业,不仅要掌握和精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深造对于开展一职多能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5 建立培训法制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加强规划,建立必要的制度,并逐步法制化。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通过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6 结语

总之,要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养和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小康社会进程、以改善农民就业环境,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和家庭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碧俊;柳立新.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江苏农机化.2013-03-30

[2] 李贤桢.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3-09-20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6

1 存在问题

目前兴城市农民科技培训主要存在投入不足,需求旺盛,培训主体不明确,培训效果难以评价等问题。但是兴城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农民在全市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农村耕地面积较大,农民大多数仍以农耕收入为主要生活保障,所以加强兴城市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农民的科技培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模式。兴城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众多,各乡镇的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要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的相关内容,要避免培训模式过于单一,培训形式过于笼统。基于兴城市的基本情况分析,剩余劳动力要大量转移,可选择阳光工程科技培训模式与技术学校科技培训模式,例如海滨乡、大寨乡等;对于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的乡镇,且农民收入也较高的乡镇,例如南大乡、沙后所乡等,可选择职业学校科学技术培训模式;对于技术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农民的经济收入比较低的乡镇,可以选择培训卷培训模式,例如旧门乡、三道沟乡等;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多的乡镇,如高家岭乡,可以选择用工企业为主的培训模式。

提高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效果重点要掌握农民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农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来选定培训的内容;要根据不同培训内容来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法;培训的时间要根据农民生产活动的律来制定;培训人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科技知识。

2 发展对策

2.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证培训经费支持

农民科技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经费的持续投入来保障其发展。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是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主体,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并且保证经费连年稳定增长。当然,培训的投入可以鼓励社会多元化,企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等都可以作为投入主体,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来进行农民科学技术培训经费的投入,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投资机制。

2.2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增强科技培训效果

科技素质提升和农民科技培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素质提升,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所以,应该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使其按照良性的轨道交替式发展和互相促进。目前,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严重缺乏农村实用性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因此,培养“懂科学、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成了重中之重。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内容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科学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生产工作,示范推广应用优良的作物品种和配套管理技术。通过远程及其他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科学技术、信息和指导、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兴城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

2.3 建立健全制度规章,保障培训有序进行

加强制度建设,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监督部门,逐步加强规范农民科技培训的操作程序,在选择培训的专业农户、认定培训的机构、选聘培训的教师、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管理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保障机制。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社会公布培训的内容、方式、对象等各种情况,建立信息平台,跟踪培训工作实施情况,接受全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