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例6篇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1

一是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镇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高度认识,并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列为镇党委、政府的年度重点工作,并在月工作计划中具体落实细化。由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全年培训任务,统一管理全镇农民培训。 各村都安排专人负责培训工作,及时通知受训人员准时参加培训。同时,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认识,营造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还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发动,营造起良好的“学技能、强素质”的氛围。

二是调查研究,扣清底子。

在前几年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尤其是总结了上年的工作经验,在今年,为了使各类培训更加贴近当地农民,展开了广泛的调查,跑企业,走乡村,与百姓面对面,收集各种信息,了解农民的真实需要,并对农民的家庭经济来源、变业现状进行调查摸底,查清农民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对培训的具体要求,为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详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理清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思路,根据已明确的目标任务、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农民的主观意愿,积极结合本地农村劳动力素质实际,制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年、月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文秘站:]实效。在全面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对外出和在家的18-60周岁的人员进行了认真核实,及时更正登记信息,为下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讲究方式,注重实效。

为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行“互动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相结合模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扎实办好短期农业技能培训198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0人,务工岗位培训100人,创业培训50人,转移就业127人。

1、围绕镇主导产业,认真开展培训工作

同山镇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枇杷、樱桃、高梁是其传统优势产品。目前,全镇共有特色农业基地10000余亩,其中百亩以上水果基地30多个,并于20__年通过了农业特色镇乡创建,获得“南方精品水果特色农业镇”称号,20__年被评为“三星级水果特色乡镇”,20__年被评为“四星级水果特色乡镇”,使以樱桃。镇党镇政府充分利用水果在诸暨范围内的知名度,培植发展规模水果基地,重点在仙日村发展枇杷基地、同源村发展樱桃基地、西源村发展高梁基地等。为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一村一品一课”战略,结合基地建设开展业务培训,送科技到田头,上课老师还到水果基地,与种植户面对面、手把手地交流,分类指导,引导农民用现代的、科技的方法,管理传统项目,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__年我们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在边村、王沙溪、唐仁开展新种植果树管理培训班,在同源举办樱桃采摘后果树增枝培训。

2、积极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

目前,同山镇共有水稻、高梁、水果等8个农村专业合作协会,15户科技示范户和100户种植大户,通过几年的镇、村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科学管理农业的能力。他们已成为同山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叫“技术农民”。 “技术农民”依靠科学技术,不仅走上了致富路,还评上了职称。今年,在同联水果专业合作社举办了初级农技师培训班,合作社的一百名会员都参加了培训。至目前,同山镇已有一百多人在花卉、枇杷、樱桃、渔业等专业评上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同源村的沈昌华,通过对樱桃种植技术的培训学习,掌握了盘栽樱桃、迟熟樱桃等一系列的技术,取得了可贵的经济收入,还评上了“农民高级技师”。高城头村的十多户葡萄种植户,经过几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加上近二年的理论加实践的运用,都成了葡萄、提子种植的里家行手。他们在自己致富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向当地种植户传授种养植经验,带领导一方群众共同致富。

3、加强联系,拓宽培训内容。进一步密切协调镇、村领导小组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镇、村、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的积极性,努力使我镇的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形成一个上下齐心,分工协作的新局面。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各类农民培训。各村、各单位、各办、线举办各类农民培训事前必须向镇农民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由镇农民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培训过程,并按培训“五个一”

(一份培训通知书、一份培训人员签到册、一份册备课讲义、一份反映培训内容的照片、一份培训学员花名册)的要求,建立培训台帐资料。

二、20__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的宣传发动工作。

2、继续开展水果管理技术、高梁种植、高梁酒烧制等为主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3、加强与结对单位的联系,落实已经达成意向的各项工作。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3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农业人口29.4万人,占总人口的83%;农村劳动力1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7.6%;农户7万户,果农户占农户的90%以上。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采取聘请农业院校专家教授专题讲解、选送务果能手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试验站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所短期培训、县镇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印发果业生产培训资料等方式,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培训果农约6万人次。同时,2012年有158名果农通过了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生产力培训中心农民职称等级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8%左右,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仅占0.6%,32.4%的人只有小学文化和脱盲程度。

二是农村劳动力科技意识不高。农村科技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少,群众对提高自身科技素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查农民参加农业技术素质培训的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60%的调查对象对培训缺乏恒心和持久性。

三是农村劳动力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看电视、听广播,信息来源单一,传播速度慢。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准确,造成年复一年的开展培训,但内容单一、脱节,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是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调查,培训一项实用技术最少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最少需50学时,分别需要800元和1000元。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要,而多数农民又不愿或无力支付培训费用。

三、提高果农素质的建议

(一)大力扭转果农观念。果农是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果农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果品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果农不光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只是修剪果树,施肥打药,现代果农,应该成为果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一个果农实质上就是一个果品经销企业的老板。果农既要会生产高质量的果子,又要善于研究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农。

(二)增强培训针对性。要按照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结合现代果业发展需求,围绕示范园建设和果品销售,开展层次较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旨鲜明的专题培训活动,示范带动,全面提高果农素质。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应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强烈学习愿望的中青年农民和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骨干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应围绕果树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精准化施肥、标准化生产、果园认证管理、果品营销知识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先培训县镇技术人员,由县镇技术干部分包镇和重点村,由具有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骨干包村包户进行培训。

(三)提高技术骨干待遇。在目前县镇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是提高果农素质的有效途径。应继续坚持考核认定的方式,通过和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生产力培训中心合作,每年选拔组织技术骨干参加农民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考试。在此基础上,应选拔确定200多名技术标兵,根据每名技术标兵所持证书等级,每月发给一定补贴(高级农技师120元、农技师100元、农技员80元),指导、带动、辐射高标准示范园建设。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4

关键词:农村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39-03

收稿日期:2010-02-08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B321)

作者简介:张守权(1964-),男,河南淮阳人,副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国情问题研究。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周口市,更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区,农民占人口数的90.3%以上。“农村穷、农民苦、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只有依靠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最终依靠的是广大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有决定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民。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要求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与世界接轨,实现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些新的形势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民的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时光匆匆,中国的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广大农民在吃饱穿暖住好的同时,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多少呢?能不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课题组对周口市农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及成因

素质一词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再加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课题组对周口所辖九县的80个自然村的走访调查发现,时至今日,广大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甚大。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9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41%,小学文化程度的10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91%,高中文化程度的8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4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1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20%,大专以上为零。这些都说明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如果按年龄段细分的话,在青年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多数;在壮年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多数;在老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了绝大多数。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青年劳动力中,主要是一部分青年人受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的影响,不能从长远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地认为“读书不如赚钱”,所以过早辍学打工。再加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不了青少年求学的需要。周口市是一个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市,多数县人口都超过百万,可是每个县只有一至二所重点高中,5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的县连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没有,这样多的初中生只好辍学打工了。高中生升入大学深造的近年也只有30%左右,农村学生升大学的概率远远低与大中城市的学生。升大学机会少,上了大学工作又难找,大大挫伤农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二是在壮年劳动力中,他们求学阶段正赶上“”,“白卷英雄” ,“读书无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的文化程度也就是小学阶段,即使上过初高中,由于早已离开学校,脱离书本,又没有机会到各专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深造,所以目前也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在老年劳动力中,素质就更低下了。绝大多数老年劳动力根本接受不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沿袭的仍是过去“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谈起现代科学技术如同听天书一样。更可怕的是我们在周口农村调研时发现,不少村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了“613899”部队(指儿童、妇女和老人)这样的老弱残兵,靠这些人去落实先进的农业技术根本无从谈起。

二、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及成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靠科技来实现,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尤其是在中国人多地少这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实现原有土地上的增收,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和产出率应该成为一个共识。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要靠自修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依靠专业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地头,进入民间,现场指导、示范、培训,才能推广最新农业科学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现在也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科技作支撑,农民盼技术盼信息的心情求之若渴;另一方面农业科研又硕果累累。就是因为市场经济下的新的推广体系没有形成,普及不到位,造成棚架严重,无法到户到田,从而形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仅河南周口等地存在,在全国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造成科技棚架的原因,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广网络不健全,以周口市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推广机构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推广网络,基本还是健全的。但是,后来随着推广内容、服务对象、推广手段的变化,过去“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千家万户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对农业技术的需要,一个乡镇仅靠三五个技术人员,很难把抽象的新技术及时地传递到几万亩的耕地上。同时,由于随着近年来对农技推广部门“减供”、“断奶”、“下放”等措施的出台,使原来的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烂、人散”的局面,很难承担起新形势所赋予的新使命;二是农技推广设备简陋,手段落后。周口市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都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作用发挥很不好。周口市50%的乡镇农技站没有必要的办公场所,183个乡镇农技站没有一个配有电脑,甚至连最基本的简单的土壤检测设备也没有。就市级电视台也没有开设一个针对三农的专用频道。设立的一个专题栏目也是刚刚开播,且相当一部分地区接收信号还不能覆盖到。由于推广手段落后,在河南周口调研时,一些农民反映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为零,农业生产完全是靠自己积累的传统经验;三是农技人员匮乏,知识老化。以周口为例,目前全市三级农技推广单位实有人员3 346人,其中高级职称仅48人,中级职称471人,高中级合计仅占全体职工人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874人,占27%。许多新毕业的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因编制问题进不了市、县级农技推广单位,又不愿到名存实亡的基层乡站就业,形成了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断档。周口市农业局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由于市级农技推广部门历史上形成了人员超编,加上目前又受编制和经费的制约,已有六年没有接收大学毕业生了,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严重。同时,由于各级用于科技人员再培训的经费不能到位,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也非常严重,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农技人员跳槽现象也较为普遍。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对于农村青少年来讲,他们一部分将来要走出农村,一部分将成为新时代的农民,无论干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必须具有现代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必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务必提高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各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上来。 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然,农村教育要搞好,还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并鼓励城市各单位智力支农,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

第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提高农村青少年上学的积极性,防止在校中小学学生的流失。众所周知,考上大学是农村孩子跳出龙门的主要手段,甚至是他们走向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也是他们求学若渴的主要力量源泉。一旦上大学机会减少,升学无望,即使上了大学而求职无门,这将大大挫伤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误区,就是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却看不到普遍严重的招生歧视。大家知道,我们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参加高考考生基数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百万之众,但这样的考生大省却成为京、沪等地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农业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指标远低于其考生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2009年,北京大学对万名考生在天津投放指标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标为4.8人,但在河南投放的指标却只有1人。复旦大学对万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标为5.2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标为4.2人,而对河南投放的指标仅略超过0.4,导致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相差好几倍甚至十几倍。高等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按照机会平等原则分配给所有公民,而不应该因户籍地等不相关因素而受到歧视。然而,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严重歧视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平等的权利,明显违反宪法规定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因为道理很简单,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却要比河南、山东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大学严重,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教育机会不平等,尤其是农村学生不能通过平等高考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必然影响农村青少年求学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我们强烈呼吁,迅速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制度,至少不能在录取标准上歧视农业地区的考生。

第三,对于农村壮年劳动力,全日制求学阶段已经结束,但他们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的农民培训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可概括为四多四少现象:浮在城镇多,深入村屯少,集中培训多, 现场指导少,单项技术多,综合技术少,传统技术多,现代技术少。致使培训工作很难做到走进村屯,贴近农民,服务农民。所以,许多农民对技术培训不感兴趣,每当组织培训时,他们总以种种理由推脱。据调查,30.62%的人以没钱为理由,10.12%的人说没合适内容而拒绝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吸引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由市、乡、村三级的构成的农民培训管理体系。市一级主要负责制定区域和年度培训计划。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落实,根据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公开招聘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工作监督检查。村一级主要是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提出培训需求,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

2.改进工作方法,把培训工作重心下沉。我们就培训地点问题做了调查,65.68%的农民愿意在村里办培训班,22.47%可以选择到乡镇参加培训,极少数人选择到县城或城市。选择在村里办培训班对农民来说好处很多,一是方便;二是省工、省时、省钱;三是可以在村头就地取材,现场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见。因此,我们应当把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屯,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地头、家里头。工作重心下沉的关键,就是改进工作方法,推进“三进村”工作措施。所谓“三进村”就是“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训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就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方便农民就近接受培训。“媒体资源进村”,就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例如,推行“三电”(电视、电话、电脑)一体化模式、发挥科技服务车的流动培训功能、创建科技书屋、利用电台电视台开辟农民教育培训节目,开设空中课堂等。“人才培养进村”,就是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项目实施,在村里举办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班。通过推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措施,实行送教上门,送技术上门,送信息上门,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加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5

1 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1.1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传统意识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1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民的科技素质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2008年乡村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9.72%,小学文化占33.15%,初中文化占43.94%,高中文化占11.12%,大学及以上文化占2.08%,农业技术人员3.0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3400万千瓦,稻、麦、油菜、玉米4大农作物4项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4%,相比之下,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1.2 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匮乏

现代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维持生计的小农形象,他们中有部分人能够面对市场,根据市场的变化,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更有一些精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然而其他多数农民在谋求致富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的能力弱,其原因一是保守观念,农民愿意看到切实的利益,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完全照搬,但不会在借鉴中变化,造成盲目跟风,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二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在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下,农村农产品交易市场有限,面对一个更大、更开放的市场,缺乏进入大市场的知识准备和心理素质,其风险意识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市场参与能力不强。

2007年7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贯彻不到位,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在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1.2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培训

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形态。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的农村经济发展实用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

2 现代农民科技学习状况的研究分析

2.1 研究方法

2009年3~10月,在江苏各地调查农民科技培训的主体――农民个人的科技学习状况。选取经济不同发达地区,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计发放1200份个人问卷,整理出有效问卷997份,另发放培训机构调查问卷逾100份。同时深入南京、苏州、泰州、南通、宿迁、盐城、徐州等地,走访当地的农业部门、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乡镇,与种植、养殖大户及普通农户进行访谈,较全面地了解江苏农民科技培圳状况。运用基于分形维的子属性维数界定方法,对调查数据的属性选择研究。并借鉴基于分形维的属性约减算法。

分形理论是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一个数学分支,利用分形理论进行数据集固有维数的确定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一般采用训练――验证的实验手段进行具体应用检验,从而得到分形理论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了该研究路径,根据分形方法研究获得的精简属性集,对江苏农民科技学习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针对个人或农户的问卷主要调查与农民科技学习的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科技学习情况、技术/技能掌握、科技培训后的应用情况、培训需求5大项,共31项,培训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单位基本信息、科技培训情况、培训资源情况、对农民科技培训结果的评价共16项,删除与农民科技学习完全无关或弱相关的9个属性及不便于数据处理及主观评价数据的17个属性,得到21个调查属性。

对所有21个属性进行分形维计算及信息增益计算,并依据聚类算法进行分组聚类,实验过程中采用传统的k-平均法进行属性聚类,采用欧氏距离,选择其中每组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形成A’数据集,得到分组结果。合并之后的训练集中75个元数据进行了数据合并,包括62个矛盾数据,最终构成特征数据集。

我们选取最终获得的影响农民科技学习成效的12个关键属性,利用精简属性集构建的决策树对测试集的检测达到了81%的精度,说明选择分形理论及信息增益理论解决农民科技学习的有效性,12个精简属性包括:农村活动、农民培训后增强的意识、农民科技培训内容、农民培训后掌握的技术、农民人均年收入、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农民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影响科技培训效果的外部因素、农民对科技运用的态度、农民参加科技学习的时间、农民参加科技学习的次数和农民的培训需求,为下一步对江苏农民科技学习有针对性地实证分析提供了依据。

2.2 农民科技学习状况的实证分析

从12种影响农民科技学习的重要属性人手,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1 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

我们对农民最关注的活动进行了调查,在科技下乡、打麻将、庙会、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农民培训和其他选项中,选择农民培训的人占39.60%,其次是科技下乡,占26.80%,文化活动占20.20%,可见科技培训已经成为农民最关注的活动。

此外,从环境保护、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诚实守信等方面调查农民对科技培训的认识,结果表明农民重视并愿意参加科技培训,通过培训掌握了各种技术、技能。见表1。

2.1.2 农民科技培训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运用

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采用多种办班形式,对学员采取“零距离、面对面”服务,农民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听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培训后采用新技术改造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掌握,推动了各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农民在参加科技培训后新技术应用情况见表2。

2.1.3 农民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调研显示农民家庭年收入水平与重视科技培训密切相关,见表3。通过科技培训,农民掌握了新技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

模,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2.2 农民科技学习存在的不足

2.2.1 培训内容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要求有较大差别,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在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中均列第1、2位,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较匹配的是苏中地区,其次是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在苏北地区,农民对无公害产品的生产需求排第3位。除了重视粮食、蔬菜种植技术外,各地区农民的培训需求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民科技培训内容要适应培训需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科技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2.2.2 参加科技学习的时间和次数较少

对农民进行影响培训效果的个人因素分析见表5。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次数排在首位,而排第二位的是文化程度。在苏南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38.9%,3~5天的培训占19.8%,7天以内的培训占15.7%;苏北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56.4%,3~5天的培训占24.1%,7天以内的培训占11.9%;苏中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30.4%,3~5天的培训占22.8%,7天以内的培训占12.2%,一个月以内的培训占14.1%。这表明,多数农民一般只能参加短期的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在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应以短期培训为主,长、短期结合。

2.2.3获取科技信息渠道不够广泛

农民科技信息获取渠道见表6。可以看出互联网没有成为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其中的原因一是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二是为数不少的农民不会上网。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成为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苏南地区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获取的科技信息要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农民通过科技人员下乡获取的科技信息要高于苏南、苏北地区。

2.2.4 农民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有限

据统计,农民选择免费培训的占56.6%,愿意承担培训费用200元以内的占15.5%,100元以内的占13.2%,50元的占6.7%。这说明农民科技培训具有政府投入公共品性质,当前农民的科技培训应以免费为主。这与我们对农民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外部因素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投入经费和政府政策支持。

2.2.5 农民科技运用缺乏资金的支持

江苏不同地区农民对科技运用的态度见表7。

在苏南地区,增加收入的占56.1%,选择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40.1%;在苏北地区,选择增加收入的占65.7%,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33%;在苏中地区,增加收入的占55.4%,选择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39.4%。这说明需要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后续服务,政府应对农民农业新技术运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3 完善我国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议

3.1 制定和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十二五”规划

农民培训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推动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结合农民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农民培训的长期规划,对农民培训结构进行调整,以短期培训为主,带动长期培训的有序开展。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在制定“十二五”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时,以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根据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明确江苏“十二五”农民科技培训目标:到2015年,开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创业兴业、服务技能开发培训1000万人;明确财政部门投入;在全省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农民创业兴业培训工程”、“农业服务业技能开发工程”、“现代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经营者和规模经营者、农业经营带头人。

3.2 根据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

①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农业部门所属的农广校要发挥渠道优势,根据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及时对培训菜单进行反馈调整,乡农技人员负责培训后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力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培训。

②广泛开展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培训。积极开展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和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技术的培训。

③实行分层次、分专业的创业培训。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引导农民积极创办科技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管理、规范发展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积极推动创业培训与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推进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创办企业提供启动资金支持,并提供异地就业信息,培养一批有特色的职业农民。

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利用乡镇庙会、赶集等形式组织授课,对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多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并建立农业一线通服务平台随时接受农民咨询,提高他们的务农本领和科技应用能力。

3.3 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科技培训体系

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利于农民全面和可持续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和先进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构建合作教育培训体系,应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培训的条例,支持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承担以本社社员为主的科技、文化和合作教育短训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民科技培训给予财政补贴,选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科技示范户、专业技术能手到所在地农业职业学校、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科技素质。

在合作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发展合作教育的专门法规,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强化对合作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合作社教育培训,使农民不断地在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熏陶中,引导农民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讲诚信、守信誉,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4 加快农民培训法制建设,制定各地的《农民培训条例》,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长远发展

2010年5月,天津市通过《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农民教育培训而制订的地方性法规。

在制定农民培训条例时,要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监督管理,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工作,科技、工会、宣传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工作。各部门力求优势整合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要明确农民科技培训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培训机构实行管培分离机制,建立培训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监管;发挥市级农业部门监管作用,对培训过程中的台帐资料加强监督与管理,审计部门对培训项目实行定期与不定期审查,监督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培训机构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的弄虚作假、挪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EB/OL][2009-12-25],jssb.省略/jstj/js.nj/2009/nj14。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EB/OL][2009-12-25]jssb.省略/jstj/js.nj/2009/nj03。

[3]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2008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EB/OL][2009-01-14],wwwamic.agri.省略。

[4]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7。

[5]张峭,徐磊,中国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研究,2009(6):89-91。

[6]鲍玉斌,王琢,孙怀良,等,一种基于分形维的快速属性选择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3,24(6):527-530。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培训;技术推广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总产值,就要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将科学技术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素质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还不充分,所以现阶段对于加强农民技术的培训和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值得深入探究。

1加强技术培训的措施和方法

1.1根据农民情况开展培训

了解农民的需求是提高农民技术培训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农民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村干部汇报、群众集体会议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初步掌握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水平、对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当地的农业要素后,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培训时间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于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季节和不同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模式,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培训效果。

1.2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当农业技术培训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的时候,农业市场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农民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市场预测知识。因此,对农民进行单纯的技术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培训的技术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帮助农民在学会技术之后,可以对当前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有效地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例如,农民在节能型温室内种植蔬菜,科技人员除了指导农民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种植高产的蔬菜外,还要传授蔬菜采摘、运输、储藏等方面的知识,以减少蔬菜在采摘、运输中的损失。为了满足当前多变的市场需求,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培训人员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自主学习现代化农业知识,全面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并尽可能地改变其传统的重产轻销思想,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不能轻视质量,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3结合当地情况安排培训

农民往往是现实主义者,如果培训的技术华而不实是不会得到其青睐的。因此,相关培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要给农民带来真实的利益。如面对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山区,培训人员就应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准备资料和数据,让农民眼见为实,有效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先使其对新鲜的技术感兴趣,再组织培训。而面对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培训时,要了解当地农业情况,对于采摘、运输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帮助农民全方位地发展和进步,培养其创新的思维理念。

2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培养农民的开放观念

农民的传统思维理念是阻碍农科技术传播推广的重要因素。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存有保守封建的思想,在面对高产技术和高产经验时,通常独自享用,拒绝分享。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很多农民怕别人学会了高产技术对自己的经济收入造成冲击,也有些怕对方操作不当失败后对自己产生埋怨,因此,推广农业科技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保守落后的思想,可以在技术培训时宣传国家政策,导入市场经济等知识,让农民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明白共同致富的深刻内涵,将高产的技术和经验多总结交流与大家分享,实现农业经济整体全面地增长。

2.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做好宣传

事实证明,想实现高产技术的普及,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面对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政府需要进行干预和支持,为了防止个别地区农业自生自灭的困境,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大力支持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在培训后要及时总结和评价,将培训过程中推广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分析结果传达给农民,让农民明白某项技术应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以便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3建立农民学校

有关部门要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当地村民成立科技宣传中心。将种植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进行及时总结和分享,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农民进行二次培训和指导,学校由当地的农民组成,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里,农民通过亲身体验对科学高产技术进行言传身教,使农业技术传播取得最大的效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