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例6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1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6-02

随着江苏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江苏新农村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之一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江苏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提升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和教育富民的能力,尽快造就一代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职业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

目前,江苏农村总人口4965.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707.28万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江苏农村成人教育面临更多挑战。一是女性多,占64%;二是老年多,60岁以上占57.6%;三是文化水平偏低,小学文化以下者占44.7%;四是劳动技能不强。现代农民不仅要具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还要具备相关理念、知识和技术。目前,江苏未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占89%,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能人型农民。五是经营能力不足。无论是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效,还是农民致富步伐的加快,都需要广大农民具有经营现代农业的能力。目前,江苏农村大部分地区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型农民,更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精英型农民。从地域分布上看,根据统计测算,苏北地区生产能手、经营能手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最低,苏中其次,苏南最高。从产业分布上看,较多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营型、服务型实用人才偏少。这种状况与江苏全面建设新农村要求不能相称,与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顺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地方现代农业建设实际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逐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力度,全力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农民的知识、技能、素养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江苏“两个率先”、农业现代化战略推行的新形势下,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看。首先,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不够。各地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地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观念落后,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程度仍不够,忽略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使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制运行不畅。其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农村成人教育体制不够健全,教育机构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管理人员素质及对工作的责任心有待提高,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再次,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群众支持,教育培训投入状况已有一定改善。2012年江苏全省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的培训任务。2013年江苏省计划投入省级财政1亿元,用于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但是面对庞大的农民培训群体及其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财力支持还十分有限,财力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此外,地区间投入差异性也使得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发展得不均衡。

2.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主体学校看。首先,农村成人教育学校设施不足。部分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仅仅是挂着一块牌子,很少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甚至部分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教学场地,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成人教育培训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师待遇偏低,缺乏足够的岗位吸引力,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使得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这样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再次,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重视培养形式,轻视培养内容,工作重点还没有转移到大力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上来,没有将农村实用技术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这样导致农村成人教育不能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最后,教学方式单一。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沿袭基础教育的做法,没有紧密结合农村成人的具体情况和基本特点,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能培养出新型的农民。

3.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客体农民看。首先,教育培训对象面广。江苏仍是农业大省,江苏乡村总人口4965.2万人。随着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增加,需接受教育培训的基数庞大,而且受教育的地区分散,这就给农村成人教育带来了负担和不便。其次,教育培训对象量大,教育培训需求量大。根据“江苏省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到2020年,江苏省9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8%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最后,教育对象求学态度被动。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工作方式和农民基本素质等影响,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强烈,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差,还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

三、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1.农业现代战略对农民素质要求。未来江苏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实施,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对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备与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没有新农民,也就没有新农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培养新农民,把新农民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

3.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目前,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坚持以教育培训促转移,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能有效地推动江苏城乡经济统筹和一体化发展,也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4.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工作对象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而且非农产业工作给他们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要求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在目前全球经济放缓、转型背景下,江苏经济结构也必将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快转变和调整的步伐。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用工需求,准确把握这种需求,构建新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能够提高农民工市场竞争力。目前,江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整体素质低,就业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作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转型,保障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农民工教育教育,不仅影响江苏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这个群体将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拖累和城市化建设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江苏农村成人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33-36.

[2]宋新昕.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6):119-121.

[3]胥仕元,汪远忠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中促使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4(2):52-56.

[4]耿斌,李苏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35-37.

[5]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EB/OL].

http://,2012-10-19.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2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穗字〔2018〕19号)、《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穗乡村组〔2019〕11号)、《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粤农农〔2020〕148号)、《2020年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立足广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分层分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21年起,在全市七个主要农业生产区(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区)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行动,重点组织培育经营管理、专业生产和技能服务3种类型。争取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4000人。

三、教育培训

(一)培育对象。

各区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组织区域内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培育。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应列为培育对象。培育对象为三种类型:

经营管理型:重点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包括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等,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认识管理、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能力。

专业生产型: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劳动者,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其生产效率、质量标准和绿色发展水平。  

技能服务型:主要培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包括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农技员、动物防疫员、农产品电商营销人员、农产品直播带货人员等,提升培训对象所从事产业或所在岗位的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

(二)资金安排。

补助标准。经营管理型按人均6500元补助,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按人均2500元补助。本年度参训学员可以在次年参加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次的培训。同一层级培训学员与上年重复率不超过8%。

资金用途。市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期间的食宿、交通、教材、学习用品、教师课酬、劳务费、专家评审验收费、课室和实训基地租金、资料印刷、参观交流、宣传发动、专题报道、培训机构遴选、政策调研、认定管理、绩效考评、后续跟踪、管理服务等培育全过程各环节开支,不得用于农民参加学历教育的学杂费补助。

补助方式。2021-2025年,市财政每年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将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拨付各区(详见附件1),资金使用实行属地管理。各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参照《广州市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备案材料主要包括市财政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金额、文号、分配情况、具体项目情况、资金执行进度、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等。各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下一年度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培训内容。

经营管理型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培训课程安排表由项目区与培训机构商定,可分段按以下三个模块实施(具体学时要求详见附件2):

第一模块为综合素养课教学。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省内高校(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佛山科技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参加学习,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圆农民大学梦。课程安排按照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要求,由项目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培训机构确定。任课老师授课要有PPT课件,精品课程要提供全程录像资料。

第二模块为专业能力课教学。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

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电商网红、绿色发展等课程。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2个市级以上电商基地(企业)参观、交流、学习,为学员提供农产品电商销售和融资对接平台,并聘请专家就地讲授2门及以上农产品电商销售专题或农业企业融资专题课,提升职业农民的企业管理、运营和销售水平。

第三个模块为能力拓展课教学。能力拓展课由培训机构根据

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自行设计。培训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

择集中或分时段开展培训。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合作社、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实训、参观、交流和学习(其中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推荐点),并聘请专家就地讲授2门及以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专题课,让农民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

(四)培训形式。

高素质农民培训采取学时制。培训实行“一班一案”,建立指导员制度。培训机构可按照培训专业的学时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农业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培训。鼓励支持培训机构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开展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和在线考核,不断提升在线课程比重,推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训。

(五)培训机构。

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的机构要符合以下条件:

1.有课堂集中教学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

2.有实习实训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

3.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队伍;

4.有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

5.列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培训机构目录;

6.未按期完成上一年培训任务或上一年项目验收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不能承担下一年的培训任务。

各区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遴选、政府采购等方式确定培训机构承担高素质培育任务。

(六)培训师资。

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类型包括理论教师、技术讲师、政策讲师、实践讲师、创业导师、电商网红教员。理论教师应当为具有相关专业教师资格的正规院校教师。技术讲师可为具备相应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院校教师、科研推广机构专家、各类农业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或田秀才土专家。政策讲师应当为熟悉“三农”情况、具备相应政策理论水平的院校教师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实践讲师应具备相应职业技能证书或3年以上(含)实践经验。创业导师应当具有创业成功或指导创业成功经验。电商网红教员可为有成功培训经验或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士。

培训机构要聘请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网址: ngx.net.cn/xxxt/)高素质农民师资信息库中注册的老师授课,对没有入库的要及时录入信息库,以便学员网上评价。要求师资入库率达到90%以上。对任课老师的满意率达不到85%的,将取消任课资格,培训机构不能聘请其任教。

(七)培训教材。

培训机构应按照“规范、先进、实用”的原则选择培训教材。

各培训机构要在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培育对象学习需求,选择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开班当天应发给学员教材等资料。各项目区和培训机构要严把教材关,购买正式出版的教材,防止使用盗版教材或自编教材乱报价等现象。

(八)培训管理。

实行全程监管制度。区农业农村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责任主体,要做好培训的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制定培育实施方案,落实年度培育任务,公开确定培训机构,推荐或遴选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供培训机构选用,监管培训过程和资金使用,审核培训日程表,健全培育体系和师资队伍,跟踪实训效果,做好培育工作总结、绩效考评、数据库信息管理、高素质农民考核认定和跟踪服务等日常业务管理和项目验收工作。

完善档案登记制度。培训机构要组织学员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高素质农民培育申报系统”(ngx.net.cn)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报名,在培训班开班前将学员基础信息、教师和培训机构等信息100%录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相关培训和考核信息,逐班次登记培训台账,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档案应包括培训方案、学员信息、培训记录、考核结果、证书颁发和其他相关培训信息,负责收集、整理、装订验收和考核的全部有关培训资料,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协助做好建立高素质农民队伍动态管理机制,每年至少向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提供1个任课老师精品课程完整的DVD资料。

(九)项目验收。

培训机构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区农业农村局申请验收。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对验收结果负责,验收意见报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备案。验收专家组要参照《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详见附件3)及有关文件要求进行验收,并填写《高素质农民验收报告单》。验收工作要求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

四、考评与认定管理

(一)考评颁证。培训机构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相结合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对3种考评均合格者可颁发培训证书。培训证书应反映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课程)、学时数等培训信息。

(二)认定颁证。各区要按照《广东省农业厅关于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和所在区出台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及时认定,核发高素质农民证书。高素质农民证书样式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统一制订,区农业农村局统一印制。

五、政策扶持

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要根据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推出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区政府要制订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重点要在土地流转、农业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金融信贷、农业农村保险、结对帮扶、名优农产品认定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向高素质农民倾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和监督各项措施落实;财政部门要结合相关部门工作规划和目标措施,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保障等工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务、市场监管、林业和园林、金融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任务,加强服务指导,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同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各有关区政府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规范资金管理。各区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要加强资金使用和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资金。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考核验收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对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检查和绩效评估。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有关区政府要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相关政策,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良好氛围。

 

     附件:1.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和绩效

目标表(2021-2025年)

2.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块要求

3.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

4.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考勤签到表

5.授课老师签到表

6.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7.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8.高素质农民培训验收报告单

9.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建档基本资料目录

 

附件1

 

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和绩效目标表

(2021-2025年)

 

年度任务数

2021-2025年(五年)

 

绩效目标

经营管理型(人)

专业生产型

技能服务型

(人)

合计

人数(人)

总任务数(人)

总金额

(万元)

白云

80

80

160

800

360

培育高素质农民不少于年度任务数;经营管理型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培训满意度达85%以上。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黄埔

50

50

100

500

225

番禺

50

50

100

500

225

花都

120

150

270

1350

577.5

南沙

140

110

250

1250

592.5

从化

180

180

360

1800

810

增城

180

180

360

1800

810

合计

(人数)

800

800

1600

8000

 

金额

(万元)

520

200

 

 

3600

注:各有关区年度任务参照2016-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及各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从业人员和常用耕地面积等3个指标的调查结果确定。

 

附件2

 

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块要求

 

培训类型

总学时

课程所占课时比例

综合素养

专业能力

能力拓展

实习实训

线上学习

经营管理型

120

10%-20%

60%-80%

10%-20%

≧总学时的1/3

≧总学时的1/10

专业生产型

60

10%

80%

10%

≧总学时的2/3

--

技能服务型

60

10%

80%

10%

≧总学时的2/3

--

 

附件3

 

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

原则、程序和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质效,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参照《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要求及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制订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

一、验收原则

1.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考核验收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对部分地级市或项目县(市、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情况进行抽查。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受厅科技教育处委托,负责开展全省农业经理人培育项目验收。

2.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各县(市、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含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项目验收。

3.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专家组可由省、市、县涉农事业单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组成。专家组人数为3或5名,凡是当年接受培训机构邀请讲课的人员,不得参与该培训机构所有培训班的验收。

4.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对材料不完整、资金使用不规范、评价率或满意率不达标等情况,不能通过验收。对于未通过验收的培训机构,验收专家组应出具整改意见,培训机构整改后可再申请一次验收。验收是否通过,培训机构都应按规定支付验收费用。

5.验收人员所在单位要支持验收人员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的验收工作。验收人员在验收期间的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由培训机构支付,不再在原单位报帐。培训机构在项目实施方案或投标文件中应合理列出验收人员在验收期间的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

二、验收程序

1.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培训后应及时申请验收。

2.主持验收的单位要协调、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3.验收期间,先听取汇报,项目县和(或)培训机构汇报开展情况,提供验收资料,验收组提出问题、交流。

4.验收组检查验收材料,根据培训台帐随机抽取6-12位学员,通过电话等形式了解培训情况,并上网查看培训学员评价综合满意度等等。

5.验收组讨论和提出考核验收意见时,非考核验收人员要回避。考核验收组人员对验收材料严格按照标准,逐条对照,认真把关,提出考核验收意见。

6.考核验收组形成验收报告并填写《高素质农民验收报告单》。对考核验收不通过的,考核验收组应出具整改意见,整改后再进行下一次验收。

三、验收标准

1.是否有项目县、培训机构实施方案,是否符合省的实施方案要求。

2.是否有召开项目实施专题会议部署相关、细化工作。

3.招标或遴选文件是否按规定公告,公告时间是否足够,招标或遴选培训机构时是否公开、公平、公正。

4.项目县和培训机构是否有签订项目合同,明确各方权责。

5.是否完成了培训任务人数。是否完成了规定培训天数及课时数。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或不符合要求。查看培训台帐、学员信息库,随机抽取6-12个学员通过电话等形式核查培训情况。

6.是否按要求到规定的涉农高校(在其他学校或酒店不符合文件要求),完成8门或以上课程。

7.是否有农业局的人员参加开班仪式并做动员讲话,是否有上农业科教云平台APP课程。

8.是否发放4本或4本以上教材资料。

9.是否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电商基地上2门或以上电商、管理等有关课程。省级以上电商基地指国家或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认定的电商基地,通过提供认定文件或上网查对。课程提供照片、视频资料。

10.是否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区上2门或以上实训课。通过提供认定文件或上网查对。课程提供照片或视频资料。

11.是否有提供1个精品课视频资料。

12.聘请的师资是否有90%以上在师资信息库注册。

13.参训学员信息是否全部录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

14.学员评价率是否有90%以上;培训机构满意度是否达90%以上。

15.档案资料是否齐备、装订成册:

①教学计划(含课时内容安排)

②教材、讲义

③培训台账

④学员身份证复印件

⑤培训现场照片

⑥考试考核资料

⑦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情况

16.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此项工作为审计工作范筹,考核验收组不作评价,但对明显不合理的支出问题可以指出。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考核验收不予通过:

1.招标(遴选)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没有按照省的实施方案要求公开、公开、公正的招标(遴选)培训机构的;或招标(遴选)在网上公告时间不足5天的;或参与应标的培训机构不足3家的。

2.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实际参加培训人数少于任务数;或参训人员有不符合学员条件的人员。

3.没有按省的实施方案要求到规定的涉农高校上课的;在规定的涉农高校没有完成8门或以上课程的。

4.没有农业农村局的人员参加开班仪式并做动员讲话的;没有上农业科教云平台、农业信息化APP课程;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5.没有发放4本或以上教材资料的;教材为盗版的。

6.没有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电商基地参观的;没有在电商基地上2门或以上电商、管理课程的;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7.没有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区参观的;没有在省级以上农业企业上2门或以上实训课的;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8.培训机构没有提供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9.培训机构聘请的师资没有达到90%以上在师资信息库注册的。

10.参训学员信息没有全部录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的。

11.参训学员在网上评价率没有达到90%以上的。

12.培训机构网上评价满意度没有达到85%以上的。

13.验收资料没有装订成册的。

14.项目资金使用方面明显不合理的。

15.培训时间不够的。

有以下情形的,考核验收组指出后,项目县应给予补充完善,或写出情况说明,但不影响验收结果:

1.是否有县或培训机构提供的实施方案。

2.是否有召开项目实施专题会议部署相关、细化工作。

3.其他细小问题。

 

附件4

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考勤签到表

 

课程内容:

日期:

序号

姓 名

镇、村(地点)

联系电话

学员签字

 

 

 

 

 

 

 

 

 

 

 

 

 

 

 

 

 

 

 

 

 

 

 

 

 

 

 

 

 

 

 

 

 

 

 

 

 

 

 

 

 

 

 

 

 

 

 

 

 

 

 

 

 

 

 

 

 

 

 

 

 

 

 

 

 

 

 

 

 

 

 

附件5

 

授课老师签到表

 

日期

讲课内容

(课程)

讲课老师

姓名

联系电话

讲课老师签字

 

 

 

 

 

 

 

 

 

 

 

 

 

 

 

 

 

 

 

 

 

 

 

 

 

 

 

 

 

 

 

 

 

 

 

 

 

 

 

 

 

 

 

 

 

 

 

 

 

 

 

 

 

 

 

 

 

 

 

 

 

 

附件6

 

 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班级名称:

 

评价

项目

授  课  教  师

 

 

 

 

 

 

 

 

 

 

 

 

 

 

 

 

 

 

 

 

 

 

 

 

组织后勤服务情况

 

 

 

学习收获:

 

 

 

有何意见、建议:

 

 

                                               签名:         

注:此表由参训学员本人填写,在相应选项内打√。每期办班结束后回收数量须超过

学员数量的80%。

 

附件7

 

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培训机构:(盖章)                                                培训专业:                   

序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文化程度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培训起止时间及天数

 

 

 

 

 

 

 

 

 

 

 

 

 

 

 

 

 

 

 

 

 

 

 

 

 

 

 

 

 

 

 

 

 

 

 

 

 

 

 

 

 

 

 

 

 

 

 

 

 

 

 

 

 

 

 

 

 

 

 

 

 

 

 

 

  

班主任签字:                  培训机构负责人签字:                建账时间:

 

附件8

 

高素质农民培训验收报告单

 

 

培训机构

 

验收班次

          专业         期          班            

办班地点

 

验收重点内容

1.培训时间      2.培训人数  

3.培训台账      4.资金使用

5.身份证复印件  6.教学计划   

7.培训教材      8.培训现场照片 

9.学员满意度测评情况

验收结论

合  格            不合格  

验收不合格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验收组组长(签字)

 

验收组组员(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机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9

 

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建档基本资料目录

 

1.年度项目申报文件、批复文件、培训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

2.各培训班建档材料:

  ①教学计划(含课时内容安排)

②教材、讲义

③培训台账

④学员身份证复印件

⑤培训现场照片

⑥考试考核资料

⑦《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20-0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育新型农民,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其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针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自己搞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几年的实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各位同仁探讨。

一、正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现实选择,更是农民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必须有驾驭市场和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与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总的来看比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要求距离较大。

二、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路

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确立“一个脱钩”、“两个挂钩”和“三个结合”(即:土地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脱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土地经营面积挂钩,与使用继承权挂钩;绿色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新思路,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1.优化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机制。现阶段,应以普及绿色证书教育为重点,并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与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结合起来,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与承包权分开,通过政策杠杆,鼓励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经营更大面积的土地,培育高素质的农民大户。

2.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普通农业高、中等教育的衔接,并使之与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沟通,建立农村教育“立交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打破现有的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明确界限。在招生上,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将技能考试列入总成绩,力争在招收农民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上,应增设经营管理、农业推广、市场信息处理与决策、无公害农业生产、WTO与国际贸易等学科专业,以适应当前农村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3.理顺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将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要将高等院校和科研纳入到农科教系统中来,突破现有“技术棚架”,促进实施科教兴农。

4.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计划,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要、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制,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明显提高。

5.充实农民科技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不同需要。一是实用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农时季节,选择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村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宣讲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法规。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促进党和国家农村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三是与地方中心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树立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选择培训内容。四是系统教育培训内容。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以培养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大家创市场、善致富的高素质农村人才。五是专业技能。与技能鉴定工作结合,与农民工培训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对象的专业技能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培养裁剪缝纫工,就讲裁剪技术;培养餐饮服务人员,就讲餐饮服务礼仪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培养园艺工,就讲特种种植、园林绿化技术等。

三、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根据当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1.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要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渠道,强化政府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建议从支农资金中提取10%~15%,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金,专门用于发展农民科技教育。

2.进一步规范绿色证书教育。对于绿色证书教育,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实行绿色证书分级教育,并与学历教育挂钩、接轨,即高级(三级)绿色证书教育与大专层次教育接轨,中级(二级)绿色证书教育与中专层次教育接轨,初级(一级)绿色证书教育即为现行的绿色证书教育。

3.加快实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在按照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要求,今年基本实现主要村干部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文化的目标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主要村干部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

4.各级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企业和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实用技术,促进科教兴农。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在农村一线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做出突出成绩者,要表彰和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科教兴农的队伍中,为促进农民素质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Z].2002.

[2]中国农技推广网.我国明年将在100个县扶持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Z].2004-11002.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4

在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且面临着制度抑制、政策排斥、认识偏见等多重障碍。

(一)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本是劳动力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农民工由农民转变为市民,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保证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很快,农民工的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文化程度占4.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见表1)。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文化为主,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这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和水平。

(二)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平均受教育年限及文化程度,可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称为普通人力资本;二是高中、中专学历,称为技能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技能型和特殊技能型,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所掌握技能的熟悉程度和技术含量大小;三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称为创新型人力资本。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参与生产的方式和投入的生产要素均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收入也有很大差别(见表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普通人力资本比重过大,超过76%;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占18%;创新型人力资本过低,所占比例不到6%,我国农民工中高层次人才极其匮乏。这一状况导致了其工资收入水平低,难以在城市立足等问题。2012 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其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 2561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2277元;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分别为2240元和2204元。工资收入水平低,面对许多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连带的房屋租金,寻找稳定住所已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但是,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2012年,我国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这样的职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此外,就业稳定性差也是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高低对其就业机会和就业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致使其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狭小,其职业状态显示出“高流动性”和“高脆弱性”。2011年农民工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43.1%,二者合计高达65.8%。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突出问题

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途径。在政策方面,自2003年国家六部委《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来,十多项直接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在实践上,2003年启动的“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2004年实施的“阳光工程”、2007年开展的“雨露计划”,构成了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主体架构,引领农村扶贫开发进入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的新阶段。政策与项目的出台与推进,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铺就了道路,但并未看到有效解决供需匹配难题的端倪。一方面,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依然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领域,且收入普遍偏低,2012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国家统计局,2013);另一方面,“招工难”、“技工荒”现象大范围存在,人口红利逐年消失,人力资本开发尚未跟上,完成中央提出的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难度极大。这表明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速度、效果,短期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工作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培训作用整体发挥有限鉴于农民工群体之庞大,任何一个研究者试图完全依靠获取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研究主要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各专业机构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对最近几年的农民工培训状况做了梳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调查样本选取差异,每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统计状况呈现不规则变动。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亿多人,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接受了培训的仅占28.2%;2005年的调查显示,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76.4%(国务院研究室,2006);2009的监测数据表明,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国家统计局,2010);而2012年在农民工中,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国家统计局,2013);2013年的监测数据发现,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重均有提高(国家统计局,2014)。尽管近年来这一数据总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多年来的“技工荒”表明,农民工通过获得技能提升整体上较为有限。

(二)培训主体供需双向不足一方面,培训总体供给不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尽管农民工主观上渴求培训,但在实际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培训投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来看,面对市场竞争和强烈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农民工逐渐意识到“竞争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和智力,这远比体力劳动力价值昂贵”(长子中,2009),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培训愿望。但是,与较强的学习培训愿望相比,农民工用于学习培训的实际投入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眼光,培训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培训效果。《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虽然规定了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这一状况使得农民工整体上陷入“低技能素质低工资收入低培训投入低技能素质”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其市民化的进程。

(三)培训内容有效供给缺乏总体上,目前培训模块结构性过剩,培训往往集中于区域性热门课程,对市场紧缺的劳动技能培训不足;并且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较为适合有学历的农民工及市民,面向低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学习内容不多。从内容设计上看,仍偏重于技能培训,缺少引导性培训、素质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从农民工总体的就业构成上可以看出(见表4),尽管农村工教育培训已持续多年,但农民工所在就业行业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仍集中在一般制造业、建筑业等低端行业,这也成为当前我国从劳动力大国到劳动力强国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四)培训管理定位不准尽管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行为,应该由政府提供,但由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职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必须将具体实施和操作交给市场,交给专业的能够对接市场、连接农民工群体的中介组织。而政府应该作为培训的推动者而不是实施者,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企业和中介结构执行。政府可实行公益性强、收益面广或政府有比较优势,能帮助企业或中介机构降低风险的培训,把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使就业信息、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成为有机整体。

三、对策建议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有效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为目标,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全面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树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理念,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看成是生产性投资;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它不仅仅是升学教育,更是对进入城市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服务,还是为改善农村现状的教育;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执行力度,使农村学生获取人力资本的基础素质,从整体上改变没有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保证他们具备基本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开发,构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等担负责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政府应把农民工培训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范围,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资,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基金,用于建立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机构。二是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应该承担起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要责任,要改变培训是消费的观念,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强化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引导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性和智能型转变。三是农民工应适当增加培训投入。农民工要充分认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适当增加培训投入,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开发和自我发展,以获取市民化所需的知识技能,同时要自觉地经营自己的人力资本,培养创业精神、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

(三)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市民化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是构建“模块式”教学体系。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必须以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速度,列出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培训菜单,然后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建“模块式”的教学体系。二是“以人为本”设置培训课程。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直接目的是就业。因此,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以培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为核心,传授就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空间,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三是以融入城市为目标充实培训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该置于核心地位,帮助农民工尽快掌握就业所需职业技能;增加必要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文化礼貌、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并认同城市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农民工弄清楚“我在哪里、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逐渐形成对于自身发展的远景设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结合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向,根据农民工的个体需要和发展定位确定创业培训内容,提供创业跟踪指导,增强他们在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四是采用“短、平、快、灵”培训模式。这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传授相应的岗位技能,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短”主要是指每一次培训的时间短,总体上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兼顾3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平”是指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工的接受水平,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快”是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技术信息、就业岗位信息的捕捉要快,对市场反应快,把所学技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的速度快;“灵”是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按照农民工居住、工作、学习的特点,采用“半工半读制与全日制结合”、“日校与夜校结合”、“参与式”、“干中学”、“玩中学”等形式,使他们“学”了就会做,做了就见效。“短、平、快、灵”培训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短时间内,教给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劳动技能及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它是把特定的人更有效地融进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手段。

(四)搭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应搭建一个由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政府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政府在对农民工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应向农民工平等开放;鼓励有文艺才能的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帮助他们组建文艺团队,并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演出舞台,逐步建立起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增强其共同意识和“家园观念”。二是强化企业职工文化服务。城市企业特别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应经常组织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文化服务活动,确保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全体职工的内在凝聚力。三是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各社会团体与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应积极搭建农民工与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以文化活动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和关爱。社区要从观念上把农民工等同于本地市民,积极组织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让他们尽快地融入所住社区,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5

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而且,大部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存在疑虑,怕担风险,不敢应用。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过高。同时,也导致大多数农民驾驭市场能力差,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往往随大流,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原因。

第一,从历史上看,我国封建社会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封建社会绵延数千年,历代统治者都重人伦轻自然,用人重德不重才。儒家的“三纲五常”被统治阶级视为治国之大道,具体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艺却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这导致知识分子将读经书、考科举、踏仕途作为人生的最佳选择,对于科学技术却漠不关心,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无人问津。这种思想一直到现代还束缚着中国人的头脑。中国的普通民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而优则仕,不愿意让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有技术的高素质工人和农民。农村的中小学校课程,几乎不涉及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市场营销等内容。所以,农民子女在中小学毕业后,依旧不懂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科技文素质水平偏低。

第二,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较少,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农民收入较低,这在客观上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经验知识为基础,靠锄头、犁耙和畜力,就可以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因此,农民们总是墨守着代代相传的经验成规,求同从众,不思变通,安守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内,“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怕担风险,只顾眼前利益。这导致了农民对新技术持怀疑和恐惧的态度,即使通过电视或科普宣传活动等得到了关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也不愿冒风险去采用,而是待他人把新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后,才会跟着采用。同时,这种小生产方式的经济产值较低,收入较少,许多农民孩子无钱上学。即使有一定的收入,因为农业劳动强度大,家长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这部分人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这使得新技术、新品种在农村推广更加困难。

第三,我国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过去对城市和农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国家政策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交通、电力、水利、住宅、卫生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最为关键的是,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全国有80%的人口集中于农村,只有20%的学校设在农村,而80%的学校,却分布在20%人口居住的城市。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资源分配中所处的次要位置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2]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师资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等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农村的教育现状,导致了农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市民,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四,农村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从农村义务教育来看,农村教育由教育部门纵向管理,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与城市教育一样,不能按照农村实际需求更改或调整,其目标主要是为了高考应试,而不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从与农民相关的职业教育来看,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职业中学、农机学校等大都设在设在县城和大城市,一方面导致农民生活开销较大,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民无法兼顾农业生产和照顾农村家庭。二是培训内容不合理,不能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农副产品加工、贮存、农机修理、花卉栽培技术、传统手工业等技术培训极少。三是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效果较差。

总体而言,我国农民培训体系仍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培训机构与市场联系还不够密切,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效果还有待于提高。最后,与农民教育、培训相关的法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都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作出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约束力较差。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或者劳动技艺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落实的却寥寥无几。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发展规划,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和农业教育经费。国家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举办农业科技、教育事业。”这是一原则性的规定,带有明显的政策色彩,很难落到实处。此外,由于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对于违反职业教育的行为难以有效地约束,这在一定程序上增加了农民培训工作的随意性和难度,影响了培训质量。

二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一,要加强科技宣传推广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过去,我国农民获得科技的方式主要是靠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现在,随着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科技宣传推广工作。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广播以及村务公开栏、大喇叭等,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同时与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相结合,使农民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技术;也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举办讲座与发放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由科技致富专业户做报告等方式,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各技术培训。在内容的选择上,针对农民科学文化素养较低、讲实际、实惠的特点,围绕当地产业特色、主导产业设置培训内容,把科技培训与农民创业、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从而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加强对科技致富事例的报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农民认识到科技可以增收致富,激发农民学习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要广泛宣传与科技文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让农民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明确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经费投入的比例,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切实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各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农民提供最实用、最有效的培训。最后,还要发挥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单位的作用,鼓励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并号召农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回农村就业。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背景下,把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动农村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1:

由表1分析,在东、中、西三地区所收集到的405个样本中,样本人口总数为1509人,其中各地有科技宣传的比重分别为55.71 %、32.41%、35.79%,农民接受过技能培训的相应比重分别为17.54%、13.89%、12.13%。相比而言,东部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比中西部高,农村开展职教培训和科技宣传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处于劣势。从总体来看,接受过职教培训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59%,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较为落后。

2、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见表2:

由表知,各地农民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果树栽培等几个方面,与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所需技术相联系的内容较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较为单一。西部地区在果树栽培上培训内容比例较大,为34.74%,相对东、中部的12.2%、20.8%而言要高的多。

3、农民收入水平与平均文化程度成反比,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见表3:

上表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5+初中比例*8+高中比例*10+中专比例*11+大专比例*13.5

(1)由不同收入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看,随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现递减趋势,即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反比,年人均纯收入最低组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其他组要高,可能的原因为:

a、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后外出务工的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行业分布集中在传统产业阶段,农民所学知识不能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较高的生产力,导致收益不高。如表4统计农民外出务工行业分布:

b、由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是一种滞后影响,即当期的收入可能与几年前的人力资本状况有关,而样本选取的有些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力资本数据是同一期的,由此其相关性不是很显著。

(2)从总体上看,所有收入组农户的文化程度相差不大,平均程度集中在初中,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依靠经验的比重仍然较大,而且这个比重在不同收入组之间都相差不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化程度上仍然较低;

(3)在样本中,4000元以上收入组样本数在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对比2007年国家公布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4140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低收入农户占总体农户的比重也较高。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转移就业方向较窄,见图1:

从农民外出务工获得信息的渠道看,通过好友介绍及个人努力找到工作者在外出务工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而通过招聘会、职业中介等获得就业信息的人较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单一。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多种原因,一是政府资金不到位,从建设服务点到培训的安排实施都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的不到位就会使这种服务功能缺失;二是部门间合作性不强,有些教育科技资源不能共享,导致资源浪费和培训成本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较为强劲有效的实施机制;

(二)政府的保障及服务职能缺位

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进行科技宣传和技能培训中,一些地区的工作并未落实到实处,具体的种植技术等内容完全由农民自己获得,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中介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提供较差,组织程度低,提供的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单一,就业方向狭窄,未能在劳动力转移中发挥实效;

(三)现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

1、供需不对接,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与农民整体需求差异较大。从样本资料看,大部分地区的培训内容集中在大棚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等方面,在非农技术上内容安排较少,因此对从事多种生产经营需要多种技术指导、外出务工需要掌握专门技术的农民来说,参加培训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较大。对多数农民而言,参加培训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从事生产和外出务工可能带来的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从此角度考虑,一部分农民选择放弃培训而去从事生产;而且对需要农民缴费的培训来说,其在近期的投入收益差距也会促使农民选择不接受培训;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接受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仅占总数的29.88%,这不仅导致农民对现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评价不高,也使其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劳动者并未认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五)社会机制的配套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农民真正掌握技术、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需要强有力的后续保障,社会机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科技推广服务站的指导和就业中介的信息服务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而这部分力量的缺失使得农民缺乏相应的指导服务,农民接受培训的效益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对策建议

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在实际调研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建立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要发挥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确保开展农民培训所需要的各项投入;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在引导农民转移就业中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提供保障。

2、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要重视提高农民参与职教培训的积极性:

(1)努力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通过开办夜校、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重视后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提升;

(2)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投资收益比率。加强对农民从事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科技支持,为农民把科技知识转化为收益提供保障,通过提高受培训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对增加收入的促进作用;

(3)要提高对接受职教培训农民的社会认可度。对接收职业教育培训的劳动力颁发专门的培训证书,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使农民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从中直接受益并感受到其重要性,这也是间接促进农民接受职教培训的一个动力;

(4)要完善培训内容。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更倾向于接受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因此政府及中介组织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和接受能力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而且,进行农民培训只是农民提高自己、掌握先进技术的一个平台,职业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

(5)对接受职教培训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补贴。农民是否选择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接受培训机会成本的大小,适当地对其进行补助减少其机会成本,农民考虑接受培训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3、充分发挥中介者的作用。从分析看,农村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实际指导之间还存在断节,各种中介者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组织在进行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及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导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二)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开展上建立只有省、县的二级区划体制。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并结合笔者自身的认识,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建立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设立的省、县的二级区划模式,减少职业教育开展的中间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使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渗透到县一级 ;

(三)实现"校村结合",发挥大学生及村干部在推动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支持力量就是农林院校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发挥农林院校在农业生产上所拥有的技术、资金及人才优势,发挥其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对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使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有很好的实施载体。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使体系建设真正地为农民发展谋福利 。

综合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结合具体问题采取具体对策,做好农村职业教育的系统工作,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

【 参考文献】

[1]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

[2]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hinking trigger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u Zheng-huaWang 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