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例6篇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农村人力资源能力

广西北部湾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超过总人口的60%,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支持。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贡献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培训农民,提升其素质与能力,促进其有效地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因此,构建科学的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应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对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的分析,以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为尺度,进行差距分析,确立培训内容,并针对培训内容提出的构建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提出建议。

一、解读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

目前较成熟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有五种:GoldstEin模型、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胜任特征模型、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绩效咨询模型。根据现实情况,在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中将采用GoldstEIn模型与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结合的方式。Goldstein模型,由I.L.Goldstein和E.P.Bravennan、H.Goldstein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构建,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汤姆·W·戈特提出,通过寻找“理想技能水平”和“现有技能水平”之间的“缺口”来确认培训需求。Goldstein模型可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可寻找差距以确定培训内容。文中组织分析即对广西北部湾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环境与资源等认识;任务分析即对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知识、技能等分辨;人员分析即对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剖析。

(一)组织分析

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农业发展目标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广西北部湾也确立了相应的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即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基层干部群众队伍。除了在区域战略规划上的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也得到改善,资源得到丰富。广西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日益重视,出台相关文件政策,配有专项资金,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计划。2006—2010年,对全区200万农村劳动者进行非农技能培训,年均培训40万人。2010年广西区财政投入30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二)任务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结构提出新需求。到2015年,北部湾地区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要转变为12.55:44.09:43.36。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促进其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变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农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这既是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此外,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大大提升。

(三)人员分析

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2008年末农村人口为2978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1.84%。整体素质低,2007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为84.32。职业技能水平也较低,2006年末,每万人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5名农村技术人员,初级、中级、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71.94%、22.60%、5.46%。从业结构不合理,2008年乡(镇)村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分布比重为66.55:18.52:14.93。同时,大多数农民缺乏“培训提高自身”的认识,缺乏提升个人素质的进取心与自信心,缺乏多样化的谋生技能。

二、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解析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需要“理想技能水平”作为标准尺度,这样才能使“现有技能水平”有比较的依据。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是对现代农民的素质能力要求,以此作为标准尺度进行衡量,解析培训具体内容,以此为依据的培训体系,它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一)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

有关研究认为,一个人的能力由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组成。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与价值则为1:10:100。三种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创造财富与价值),为一列等比级数1:10:100(即体能:技能:智能)。不同类型的“人”,对社会贡献不同。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希望政府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和技能,使之实现从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并最终实现从技能型向智能型的转变,以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周学馨(2005)围绕“双菱形”目标体系模型,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旨在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其中竞争能力包括人文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路艳娇(2005)认为现代农民素质能力构成包括素质与能力两大类:一是素质,包括基本素质、文化科技素质、专业素质。二是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专项能力、发展能力。陈华宁(2006)认为农民素质本质上包括做事、做人两种能力,具体是指:技术素质,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能力;经营管理素质,即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即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现有的研究成果都证实,对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不应仅限于技能性的培训,更应着眼于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

路艳娇提出的农民素质能力是在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的现代人标准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沿海省份确定的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并提出现代农民的界定: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技能,是能够生存就业、自我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新型农民。这种结构更符合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目标,有利于培训农民,促进其从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的转变。

(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可知,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为:一是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

极性,加强其接受培训的内在动力;二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三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四是培训农村经济经营队伍,提高经营能力。结合路艳娇的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来看,在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中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发农民的素质与能力:

1. 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的培训需求,反映了当前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发展能力,即满足个体发展与提高生活质量需要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是指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勇于在生产实践中大胆尝试。善于与他人合作,在市场机遇面前机智灵活、善于决策。

2.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培训需求,反映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文化科技素质,即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知识,能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实践。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简单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常规生产机械及家用电器维护能力等。

3. 提高农民经营能力的培训需求,反映了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上的劣势。专业素质,即,有农业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常识;有农业、非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范围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项能力,即创业或择业所需的农业专项技能或非农职业岗位技能,包括生产、经营预测、决策能力,协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

三、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议

依据培训需求解析,培训内容可分为素质与能力两方面:素质包括文化科技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专项能力、发展能力。构建合理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促进农民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笔者认为,构建制度化、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体系才能提升农民的素质与能力,才能确保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一)制度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制度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才能可持续发展。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的法律法规保证培训的进行。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农民的培训教育,如法国于1960年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韩国于2002年制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二是稳定的资金投入制度保证培训的持续发展。如日本的农协有自己的金融金库,除了为会员提供存取信贷等业务,还可为农民培训等工作的进行提供必需的财政支持。三是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化确保农民培训质量。确保培训质量应该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督。

要实现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首要任务是构建制度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出台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民培训,开辟培训资金渠道,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工作。这样才能确保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性。

(二)多层次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从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结果来看,培训内容具有层次性,这就要求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素质与能力的农民进行相应的开发。素质上的培训次序应从文化科技素质到心理素质,再到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应遵循一般能力到专项能力,再到发展能力的顺序。建立农民培训档案是多层次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立的依据,同时这也可以加强农民职业生涯管理。因此,多层次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以农民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培训体系,更符合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目标。针对培训内容可设计以下三个培训层次:

1.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目前,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的受教育水平还较低,基础教育是长期稳定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水平的保证,同时也为其科技素质乃至专业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 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应以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和心理素质、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和科技知识、培养农民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开发农民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挖掘农民的发展能力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形成一个从村镇级到社会教育的、层次由低到高的农村教育体系。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在村镇开设一般文化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集中在中心城镇开设针对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课程。

3. 推行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发展农业广播学校和卫星电视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利于农民培训与学习的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应以村镇培训机构无法开设的课程为主要内容,避免重复性的内容过多。同时,也可以与产业相结合,按照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前瞻性培训,从而形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培训机制。

除了上述各层次的培训,还应营造良好的农村学习氛围,树立素质能力提升才有好的发展的观念,这更有利于增强农民对培训教育的渴望。

(三)多方式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的不同,培训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陈华宁(2006)对河北农民培训调查时,指出目前农民培训方式有现场面授、课堂面授和实验结合、观看教学片、课堂面授、课堂面授与教学片结合等。从培训方式的选择来看,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面授,其次是课堂面授与实践结合。调查表明,依据培训内容,选择符合农民作息时间与需求的培训方式,更能提高培训效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满足农民各方面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的培训要求。

四、结束语

构建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很重要。以正确的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以现代农民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确立制度化、多层次、多方式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提升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http://lm.gov.cn/gb/training/2006-11/21/content-149431.htm[EB/OL].2006-11-21.

[2]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http://gxcz.gov.cn/newsinfo.asp?ID=26115[EB/OL].2010—9—14.

[3]蒋爱先,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究[J],当代经济,2009,(4):30-32.

[4]陈建先,“能力系数”与能力建设的价值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6—51.

[5]李德志,我国政府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责任与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71—76.

[6]周学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9):39—42.

[7]路艳娇,论农村现代化与现代农民素质能力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5,(1):13—14.

[8]陈华宁,农民素质的内涵探讨及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9—54.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素质;治理;模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湖南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约70%的农业大省,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关系到全省的小康,农村和农民小康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于巩固和维护湖南农村社会稳定大局,实现全省小康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1.接受教育程度低。湖南6岁以上(含6岁)农村人口合计4301.23万人,在各个受教育的层次中,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数量最多,比率占46.61%,其次是受初中教育的占38.87%,而大中专以上的人口占的比重相对较少。湖南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而这种状况在女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掌握技能和实用技术少。课题组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劳动力总数的4.2%,占劳动力转移人数的11.2%;参加过一项以上实用技术培训的占抽查人数25.1%;希望接受技术培训的占抽查人数的62.3%;不愿接受技术培训的还有21.5%。农民获得技术和接受培训的主要渠道是乡镇各服务机构组织的培训,占62.6%,其次是收看电视节目。

3.思想观念较落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农民存在小富即安和满足现状的传统观念;一些农民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传统观念牢牢束缚着农民的思想,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湖南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1.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农民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把农民教育纳入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的力度还不够;农民教育的领导、评估、考核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指标体系和具体措施还不完善。

从政府领导方面看,大多数镇(街道)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重视和积极的。但也还有一些部门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积极,认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意义,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用管”、“不愿管”、“管不了”的思想。从农民方面看,有的依赖思想严重,遇到困难找政府,自己不主动解决;有的认为可参加可不参加,无所谓;有的认为这种培训,没有什么作用,不想参加,积极性不高。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民教育的投入难以得到保证,教学设施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从而影响了农民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缺乏有效的投入、激励和监督机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未能有机地协调发展。社会办学和职业教育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的足够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办学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农民则由于长期以来经济上处于弱势,知识、技能需求上的惰性,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加上近几年收入增长减缓,支出孩子上学的费用增大,无力投资自我素质教育。在调研中发现,不愿参加培训的原因中因经济困难占34%。

3.农村科技推广力量薄弱,科技服务滞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和新技术推广为重点,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不多,常年在基层从事技术推广和指导作物种植的技术人员就更少,使农民很少有机会参加技术培训,更难面对面接受技术指导,基层农技部门向农民提供的科技服务,质量也有待加强。由于缺乏技术人员直接指导,农民农业科技素质水平难以普遍提高。

4.教育和信息组织程度不高,缺少系统化的体系。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未得到高度重视,强调的是个体行为,侧重点在于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再教育及培训基本上没有被农民重视。一方面,政府或公共服务部门很少有相应的组织来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化、针对陛的培训。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封建迷信、落后习俗回潮,严重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态度可分为三种:一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科技知识没有自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需要引导和启发;二是新技术、新知识摆在面前,很有兴趣,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胆量去尝试;三是虽能寻找学习途径,但是没有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自己学习又苦于文化基础太薄。

三、提高湖南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思路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农民素质的现状出发,政府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着眼于长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把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培养懂科学、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2.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特点,依托现有分布在各地、市的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通过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功能,使之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彻底转变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

3.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可每年从近千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扩大招生规模,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大力发展农村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使绝大多数不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农村青年接受职业培训,学有一技之长,为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是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最有效的手段。

4.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资金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各县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适度增加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专项资金;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要加强整合,确保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培训硬件建设,提高培训效果。二是政策上要出台优惠措施。在税收上给予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促进农村素质培训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积极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基地的发展和壮大,为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供条件;建立奖惩机制,对完

成培训任务的部门和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给予惩处。三是组织上要密切协调配合。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办公室作为专职机构,对培训工作要起主导作用,县农业局、社保局、经贸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要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5.积极探索,完善培训体系。一是健全培训网络。加强县党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基地等阵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等模式,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着眼“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开展联合办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明确培训重点。结合各县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侧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侧重转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精准化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培养任务。2016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理念,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资源禀赋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和强大的必要物质基础,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在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和良好的制度等多方面的作用[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迈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单依靠政策、资本无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农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是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了其他外部变量如资源、信息等在其内部获得。作为现代化农业新生力军,新型职业农民要注重与新时代变化的全面适应,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和满足经济效益,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科技素质的内涵

以“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的“农民观”新表述。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必备的核心素质。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职业农民需要将农业作为产业来发展,职业农民要充分地融入市场,实现报酬或利益的最大化。而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实现农民自我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势在必行,且要充分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及其科技素质的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新型职业农民需具备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且为通过市场和现实的选择,长期或相对固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王思萍(2015)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掌握较高的生产技能,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2]。魏学文(201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固定职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民[3]。齐国(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须具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相应能力的农业从业者[4]。新型职业农民是自愿以务农为固定职业,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充分把握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取社会尊重的农业从事者,且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素质。

(二)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是个体在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形式及其发展水平,是个体从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素质的结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从教育学角度剖析科技素质的结构,认为科技素质包括认知、智力和非智力三个结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态度和实践是科技素质的基本结构,而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是科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认为科技素质不仅包括科技读写能力,还包括科技实践能力、科技态度和价值观等。如此,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科技素质大体上由五个层面组成,即科技知识、科技技能、科技获取、科技认知(态度)、科技价值观。

二、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构成

科技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较高的科技素质是现代化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客观要求。据已有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能力构成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具备的科技素质应包括科技知识和科技能力等方面。科技意识是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科技知识的前提,因此,科技意识也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范畴之内。而科技态度、科技价值观、科技信息获取能力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也可以将其纳入科技素质范畴。如此大致可以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五个层面,包括农业科技价值观、农业科技获取、农业科技技能、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技意识。

(一)农业科技价值观

农业科技价值观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农业等关系时,需要确立自己在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角色,对农业科技产生的效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农业科技的非理性滥用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倡导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农业科技价值观,拥有强烈的职业感和责任意识,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农业科技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和预期,理性、科学地运用农业科技。

(二)农业科技获取

农业科技获取是指为谋求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多方渠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能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将走向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轨道,科技要素投入会日益增多。在市场、社会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具备农业科技信息获取能力,依靠科技来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

(三)农业科技技能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技能。农业科技技能是基于农业科技知识发展起来的,是农业科技素质的核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农业科技技能主要指新型职业农民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是农业科技知识层面的具体化;主要指新型职业农民能否熟练掌握实用技术,运用较强的农业科技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四)农业科技知识

内化的农业科技知识是农业科技素质的基础,农业科技知识主要包括了解基本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或基本原理,农业科技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关键。现代化农业生产中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的科技知识。只有先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精准地运用科技知识,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为进一步形成农业科技技能奠定基础。

(五)农业科技意识

科技意识贯穿整个科技素质结构中,属科技认知层面,是农业科技素质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科技认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在农业领域达到效率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科技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具有独到的慧眼、敏锐的科技意识和端正的科技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设计科学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科技内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策略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劳动力发展的必然方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重而道远,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来驱动,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核心。实现现代化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是极其必要的。要高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需要从教育培训的目标对象、方式、内容、师资、考核等方面具体化实施。

(一)精准厘清培训需求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需求调研活动,深入农业产业领域,加强与农民沟通,详细了解农民现实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需求,根据需求内容归纳分类,形成不同的科技需求项目类别,最终为培训相关部门形成决策、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为避免培训内容过于笼统、范化,造成培训资源浪费、效果不佳情况,一切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尊重其培训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科技培训,着重培训农民现实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的技术。厘清培训需求是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的必要前提。

(二)严格遴选培训对象

要紧密联合基层村级组织和地方农业科技推广站,开展“入户摸底”工作,从农民生产规模、产值、收入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审核要求方能参加培训,明确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又急需科技支撑的务农人员为培育重点对象。精准遴选培训对象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础。

(三)多样性创新培训方式

线上、线下混合,传统、现代并举。结合学员的意愿或兴趣,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培训,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既有利于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也利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转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培训方式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充分依靠“互联网+培训”,形成线上培训(远程培训)与线下培训(田间培训)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多样性培训方式。

(四)分阶段实施培训内容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学员现实需求和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应该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实践能力逐渐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内容必须包含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农业科技信息获取、农业科技实践、农业科技伦理观等方面,分阶段进行这些方面内容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

(五)分层次组合培训师资

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不仅包括一般的科技知识,还应包括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技巧、科技价值观等。在师资队伍的组成上,按照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形成高、中、初三个层次,形成不同教师的混合,加强教师合作,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师人员的选择上,可聘请具有科技信息畅通、科研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农业科研院校专家教师,充分发挥传送科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借助农业领域的“土专家”深厚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力,指导学员农业生产实践。

(六)科学化开展培训考核

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最终目的,合理规范的考核机制可以保证培训健康、持续展开,使培训更有成效,彰显培训价值。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案,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规范执行,如通过“笔试+实践”“专家评分+学员互评”等形式对学员考核,提高培训成效。

四、建议

要整合各种政策、资源,统一管理、规划。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的合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主要任务赋予法律保障,纳入法律管理体系内,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主体、内容、管理、实施以及教育培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等。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和评估,拓宽教育培训经费以及落实好扶持政策,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完善法律保障

综观国外发达国家,美国的《莫雷尔法案》、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等为本国的职业农民培育保驾护航。因此,我们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节奏,如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之类的法律法规,通过正式权威的文件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各方主体的职责和义务,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健康有序开展。

(二)强化监管评价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管评价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培训机构的合法性,培训内容满足学员的需要,培训方式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建立反馈机制,强化对学员的动态监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方式了解培训后期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完善培训体系,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富有成效地开展。

(三)拓宽经费来源

资源禀赋是决定培训能否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的培训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培训工作无法广泛开展,培训工作缺乏及时性和连续性。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引导社会行业积极参与培训,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筹资为主体,民间资本为支撑的投融资机制,保障培训资金充沛,助推培训可持续发展。

(四)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新型职业农民对现代化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给予相应支持,以保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对于获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应从土地流转、融资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明晰强农惠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努力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创业的氛围。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其科技素质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需调整发展方向,走向与二三产业融合的道路,实现突破转型,农产品结构也需优化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方面入手,以科技武装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实现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黄颖,王义祥等.以科技兴农推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对策思考———以福建省建宁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2]王思萍.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3]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农民工 培训 必要性 基本体系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各劳务输入城市的农民工受其影响,大量失业返乡。很多农民工在经历传统春节长假后继续外出务工,但他们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在农民工“就业难”的同时,我国东南沿海不少企业却仍存在“民工荒”,没有知识、技能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有知识、技能的农民工供不应求,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显突出。因此,加强农民工培训和开发,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是目前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

目前,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素质较前一代农民工高。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糊口,更期望自己能够长期留在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此次的金融危机使他们更清楚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劳动力的需求趋势。新形势下的他们需要与时俱进地接受培训,为自己“充电”。

1.1 满足农村工作开展的需要

(1)农民工培训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群的素质。当前,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关键的一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把我国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素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落后地区农民增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民工培训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1.2 满足农民工群体变化的需要

(1)农民工有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动力。现阶段农民工年龄较轻,思想活跃,改变生存现状的愿望十分强烈,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意愿。再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其接受培训的动力。因此,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将越来越高,这为农民工培训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文化素质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因素。首先,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民工教育培训起点低,短期内培训效果不高。其次,大多数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农民工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但却不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不能使其融入城市生活。当前,农民工教育重心还停留在劳动技能层面的单一“生存”教育,很少或未涉及文化知识层面的“生活”教育。

1.3 满足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1)企业用工减少,农民工徘徊城市引致人力资源浪费。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用工减少,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一方面给流入地政府增加了就业、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处于劳动力流失境地,新农村建设缺乏知识型、技能型、力量型农民。劳动力城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形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2)国家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接受培训。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的冲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失业返乡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一些农民工输出省份和输入省份也已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接受培训。

2 构建新形势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凭任何一个企业、社会机构、教育部门难以完成,因此要建立以政府为龙头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只有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其它社会力量等各司其职,形成网络联动,才能实现农民工培训整体实效的提升,共同做好这一巨大的工程。

2.1 政府

(1)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定位: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政府不直接参与农民工的培训事业,主要从对政策法规的制定、完善、执行、检查,对农民工培训管理相关机构的关系调整和职责重新分配,对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的规范,运用官方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以及财政投入与配置这五个方面着手,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引导扶持和宏观调控。

(2)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具体职能:首先,政府提供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发展的基础结构。政府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运作提供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如培训的制度环境、发放培训经费、编制整体的培训计划等。其次,政府要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在培训中总是处于弱势,形形色色的问题阻碍培训的顺利进行。政府的职责在于解决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如取缔非法的培训机构、惩戒逃避责任的企业等。最后,政府应对培训工作进行调控和监督,维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要防止在培训过程中因某些资格认证权利的垄断而造成的非法竞争,尽力维持正当、有效竞争,保证培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保证培训的质量。

2.2 用人企业

(1)用人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定位:企业是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重要载体。用人企业根据企业的产业性质和生产特点,提供不同工种的岗位技能培训,以满足企业扩大生产对技术和员工的需求,提高外来务工农民岗位所需的劳动技能水平,使之胜任较高技术等级的职业工种,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2)用人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具体职能:首先,协助政府工作。政府制定的各种培训政策,都需要企业贯彻落实,并主动接受政府的监督。其次,主导完成在职农民工的培训。农民工上岗前,企业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已上岗的农民工,企业要对其进行在职培训等。最后,提供农民工培训的企业环境。企业要合理安排农民工工作与培训时间、分担培训经费等。

2.3 培训机构

(1)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定位:各类培训机构是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学校类教育培训系统和企业类教育培训系统。学校类教育培训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培训中心、社会性专职培训机构以及不直接与生产岗位联系的培训活动。企业类教育培训系统主要是指各种直接与生产活动或工作岗位联系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

(2)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具体职能:首先,按政府或企业要求创造培训条件。根据市场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农民工自身的需求开设课程,编写适合农民工的教学大纲。并对培训的师资、设备、场地合理配置,达到培训质量的最优化。其次,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查。配合政府制定培训计划,随时调整培训方案。最后,业内互相监督,形成良性竞争,利用市场机制调整培训市场的状态,对不法培训机构进行监督。

2.4 其它社会力量

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等其它社会力量是农民工培训中的重要监督者和协助者,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能够监督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协助相关部门,营造培训的环境等。

3 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1)要激发农民工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农民工培训只有通过农民工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充分感受,方可有效。因此,充分激发农民工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农民工在培训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2)要使培训具有针对性。首先对农民工能力现状进行剖析,然后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和企业实际,提出农民工能力期望,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别形成农民工能力缺口,只有针对农民工能力缺口开展适当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有效性。

(3)要有丰富多彩和实用的培训内容。

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课程结构应该涉及以下多方面内容:一是应提高农民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二是应培养农民工的基本学习能力。三是应注重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次金融危机,对一些农民工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对农民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业,以积极的心态实现再就业。除以上几种培训内容外,还应该开设职业探索、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设置丰富多彩和实用的培训内容,最终目的是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的同时,增强其知识基础,促进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其从劳动力市场的边缘走向中心。

(4)要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职业学校以及各种培训机构,可以遵照劳动力追寻就业机会原则,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新的、更高级的技能传授给农民工。目前,农民工渴望改变生存现状的动力与当前就业压力并存,加上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内外因相结合培训效果将更加突出。

(5)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考核体系,合理使用培训经费。质量考核体系要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就业率、满意度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地公布。对高质量的农民工培训机构予以资金扶持,从而使培训经费得到合理使用,这样不但减轻了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的负担,而且使那些质量较差的培训机构失去竞争力,最终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

在新形势下,不仅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农民工群体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应该看到,培训是实现农民工长远发展的根本措施。农民工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更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政府以及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应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在政府主导下,构建新形势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D].2003.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1.1认识误区

各级地方政府和干部存在认识误区。对农民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在地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中,一般将经济指标作为主要硬性指标进行考核,而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目标一般只能作为软指标,农民教育问题长期受到忽视。一些干部对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扫文盲”的阶段,相关工作停留在字面上、报告中,落实不足。农民自身的认识误区。“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几千年来农民的真实写照,这一传统观念仍束缚着农民的思想。农民守着几亩薄地,满足于风调雨顺带来的粮食丰收。在农村地区,一些成年农民甘于现状,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文化教育的缺乏,导致农民缺少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必然导致进一步的落后。

1.2体制障碍

城乡二元分割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科技素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障碍。农村享受的教育资源明显低于城市,而农村农民的人口素质低,基数大,科技素质教育迫切,科技素质提高的供需矛盾明显高于城市。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农村,农民职业高等教育学校等基本分布于城市,农民基本享受不到。农业职业中等教育萎缩严重,农民成人教育、农业广播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经费、场地和师资等问题突出。

1.3管理障碍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管理主体缺位[5]。政府是承担责任的主体,但具体由教育部门承担还是由科技部门、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没有明确的定位。近年来,实施的各项农民培训工程政出多门,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一些是多个部门联合,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就是有农业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基层的约束性不够,管理的规范性、连续性不足,造成一些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程,且成效不明显。农民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对职业学校的资格认定和教务管理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二是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管理,缺乏规范约束。很多职业教育学历管理涣散,农民即使拿到毕业证书,对其生产和生活帮助不大。科技素质教育与农民需求脱节,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6]。近年来,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加大了科技服务的力度,但始终“叫好不叫座,叫座不见效”。很多现代农村科技服务形式(如农民远程教育、农村信息化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还未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农民的主观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科技服务不够深入,未抓住农民的“兴奋点”。政府科技项目、示范科技服务等在生产和服务针对性方面有待提高。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当前一些农民对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民不想参加素质培训,而是培训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需要,实效不显著。一方面,只重形式,不讲实效,不符合农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最终导致开设的培训班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1.4其他障碍如因地方经济、社会条件造成的农民素质

提高方面的障碍等[7]。像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困难较大。一些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尚未实现脱贫致富,对农民科技培训尚不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等。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如何保持农民工培训的连续性,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等,都受多种条件限制,目前尚无更好的解决办法。

2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对策

2.1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支持机制

关注农民科技素质,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是长期性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2007年《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颁布,农民有了自己的科学素质教育标准。当前,迫切需要各地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下去,把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中,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中,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设备,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工作落实。加快农民科技素质考核的专项法规建设,使农民科技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2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大和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最有效的提高过程,有利于增进公共福利,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投入。中央多次提出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应当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扶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的补贴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3确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培训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做到针对市场和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组织相应的培训。针对农民科技基础知识的要求,大力落实农村科普工作;根据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以及转岗转业农民的特点,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实行订单培训;按照农民科技文化方面的需求,开展农村文明教育培训等。培训机构的选择,应当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通过招标认定培训机构,使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高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按照个人意愿,自主参加培训,自主选择培训专业,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2.4建立农民乐于开展培训的机制

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是加快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重点。①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简化补贴环节,完善补贴方式;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③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配套政策,建立先培训再就业的制度,使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④大力开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村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持续动力。

2.5形成规范的农民培训监管机制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必须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确保质量和效果。今后在农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之不断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意见反馈制度,把农民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作为检查教育培训质量、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3结语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1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农业的发展进程,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意识的改造任重道远。目前,许多农户以自身经济效益为中心,虽然也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但受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传统农业耕作意识的影响,很容易满足现状。科技意识仍然很低,对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认识不足,接受新技术、新成果能力差,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普及推广和转化。因此,加强培训、扶持和引导,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是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

1.2农业职业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多途径,但作为农民内部条件的自身素质同样也必须予以重视,而且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是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所在。过去主要靠“勤劳致富”,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单纯的“勤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致富手段已经朝着科技致富和知识致富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1.3农业职业教育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无论什么样的农业技术,其作用的发挥最终都要依赖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在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以劳动者的智力和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形技术”和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有形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客观的现实是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知识差距、人才差距已成为我省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主要障碍。因此,农业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严峻挑战,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就显得越发重要和必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担负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历史使命。“十五”时期,通过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和农民参与,我省农业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5万人,培训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农户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38万人,转移就业10.26万人,转移率达98.80%。近年来,还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推动“两基”攻坚的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打造科技型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努力使农村人口资源逐步转化为人力和人才资源,从而以农民的现代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富脑袋”和“富口袋”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职业教育与培训力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力增强这一目标,坚持“实效性与针对性并重”的原则,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咨询、印发资料、知识竞赛、电视(广播)讲座、网上互动”的办法,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以先进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培训。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训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80万人,培训农村致富骨干和科技致富带头人15万人,培养和扶持创业农民1万人。

3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跨跃式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培训,既要加快培训发展现有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又要培训劳动力“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速农民向“市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当前,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改善培训条件,完善培训功能,提升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具体地讲,就是以农广校为依托,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资源,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各乡(镇)要在整合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各乡站等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农民科技综合服务中心;要继续加强农广校教育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远程教育手段,统筹解决教学和实习场所,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村成人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力争到“十一五”期间每县(市、区)建立1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每乡镇建立1个农民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从市到乡的农民成人教育网络,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化对农民的科技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跨跃式发展。